劝学试题.doc

劝学试题.doc
劝学试题.doc

古今异义词:

1.蚓无爪牙之利2.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通假字:

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介词结构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寒冷。

一词多义:

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比。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

善假于物也:对,向。

之:锲而舍之:代词。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青,取之于蓝:代词。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使之然也:代词,木。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而:表转折:而寒于水而致千里而绝江河而青于蓝

而闻者彰而见者远

表修饰:顺风而呼登高而招吾尝跂而望矣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因果:而神明自得

表承接: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劝学》同步练习

1.给加点字的字读音

(1)靛()青(2)中()绳(3)槁

暴()

(4)参省()(5)须臾()(6)跬

()步

(7)驽()马(8)金石可镂()

2.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

(3)君子生非异也。( 通)

3.解释下列句中的实词。

(1)学不可以已。已: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

彰: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水:绝:

4.“而”在课文中主要有四种用法:

A. 表示顺接关系,相当于“就”“那么”等;

B.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等;

C.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并且”等;

D.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着”“地”等。

下列各句分别属于哪种用法,试把正确用法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 )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德,圣心备焉。( )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文: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文: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6.填空。

(1)荀子,名(),又称()。战国后期()家、()家,先秦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劝”的意思是()。

(2)名句填空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⑩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出自本段的一个成语是()。

2.区别下列加点词的句中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

(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句中义:;现代常用义:。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金:句中义:;现代常用义:。

(3)用心一也。

用:句中义:;现代常用义:。

3.翻译下列句子,说说译成现代汉语后词序有什么变化。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译文: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

4.这段文字共有10个比喻句(见标号①至⑩),可分成三组:

第一组是阐明学习要

第二组是阐明学习要

第三组是阐明学习要

5. 概括本段的段意

6.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7.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量词

B.驾驶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

D.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8.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二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9.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舟楫(jí)参省(xǐnɡ)木直中绳(zhōnɡ) B.砥砺(lì) 槁暴(bào) 锲而不舍(qiè)

C.驽马(nú) 跬步(kuǐ) 金石可镂(lòu) D.蛟龙(jiāo) 骐骥(qí) 跂而望(jī)

1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糅(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 须臾(yú)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1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3.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 . 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 . 《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 . 《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14.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

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B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于车马的人,不是脚长得利于行走,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C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与人比没有差别,( 只是) 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D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

15.下列判断正确的几项是( )

A.“下饮黄泉”的“下”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B.本段三层意思,都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来论述的

C.文中的最后一句“……者……也”是表示原因的判断句式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只要坚持,再难也能学好

E.本段的比喻有许多不符合科学实际,因此用这些比喻是不能说明道理的

F.本段三层意思各有侧重,但又紧紧相承,层层递进,即知识必须积累,积累必须有恒,有恒还须专一

16.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

子,不得改变原意。

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儒、道、佛

《劝学》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1)diàn(2)zhòng(3)pù(4)xǐng

(5)yú(6)kuǐ(7)nú(8)lòu

2.(1) (暴通曝)(2)(知通智)(3) (生通性)

3.(1)已:停止。(2)疾:强。彰:清楚。

(3)假:借助。水:游泳。绝:横渡。

4.(1)C (2)D (3)B (4)A

5.(1)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颜色)比蓼蓝更深。(2)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变直,(因为)用火烤的方法使它这样的啊。

(3)君子的本性与人比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饰物罢了。

6.(1)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战国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劝”的意思是(劝勉)。

二、1.答:学不可以已。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对待学习应持的态度及方法。

2.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事物经过自然的作用或人为的加工,性质将发生变化,后者高于前者。现在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3.答:第一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第二段:“君子生非异也。而善假于物也。”第三段:“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1.出自本段的一个成语是(锲而不舍。)。

2.区别下列加点词的句中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

(1)驾:句中义: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现代常用义:现代汉语中常作动词用。

(2)金:句中义:金属制品;现代常用义:现代汉语中常指黄金。

(3)用:句中义:因为;现代常用义:现代汉语中常作动词,使用。

3.(1)译文:骏马跳一下,不能超过十步。

(2)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4.这段文字共有10个比喻句(见标号①至⑩),可分成三组:

第一组是①②③④,阐明学习要(积累)

第二组是⑤⑥⑦⑧,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贵在坚持等也可))

第三组是⑨⑩,阐明学习要(专一)

5.答:论述对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及方法。

6.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

7.(1)C(2)A(3)B(4)C(5)D8、B

9、A

10、C(A.中:zhònɡ;B.暴:pù;D.跂:qì。)

11.(D A糅-輮;B槁暴(pù) ;C假(jiǎ))

12.(C)13.(B A:本义;C:1、2段谈学习的重要性,3谈学习的态度和方法;D:战国末期赵国人) 14.(B 不是脚长得利于行走——不是脚走得快)

15(BCDF :A向下,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表修饰;B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

16.答案: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

1.文学常识

(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

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 家学者,是战

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

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

“ ”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2)《荀子》,

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 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 ,发展为 ,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2.字音

靛.青 ( ) 蓼.蓝 ( ) 中.绳 ( ) 槁暴..( ) 参省.. ( ) 跬.步 ( ) 骐骥. ( ) 埃.土( ) 螯.(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 (3)虽有槁暴.. (4)金就砺.则利 (5)而闻者彰. (6)假.舆马者 (7)善假于物.也 (8)用心躁.也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通 ,释义: 。

通 ,释义: 。

(2)则行无过矣 通 ,释义: 。

(3)君非异也 通 ,释义: 。

5.古今异义词辨析

(1)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声非加疾.也古义:

今义:

(3)假.舆马者古义:

今义:

(4)蟹六跪.而二螯古义:

今义:

(5)用.心一也古义:

今义:

(6)金.就砺则利古义:

今义:

(7)蚓无爪牙

..之利古义:

今义:

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用心一也: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闻博闻.强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挽弓当挽强

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望日夜望将军至

先达德隆望尊

适冬之望日前后

8.文言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无以至千里

9.翻译重点句子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五.随堂检测

(一)语基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áo) 参省.乎己(xǐ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驽马

..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

4.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人强.马壮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

7.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8.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物也③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

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9.名句名篇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

见也。

(3)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0-12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

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2.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一.学海拾贝

1.文学常识

(1)况卿儒制天命而用之

(2)战国末期32 语录体有标题的论文2.字音

diàn liǎo zhòng gǎo pùcān xǐng kuǐjìāi áo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停止

(2)合乎

(3)晒干

(4)磨刀石

(5)清楚

(6)借助,利用

(7)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8)浮躁,不专心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有”通“又”“輮”通“煣”,使弯曲

(2)“知”通“智”智慧

(3)“生”通“性”资质、禀赋

5.古今异义词辨析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今义,加入。

(2)疾:古义,强,洪亮;今义,①疾病,②快。(3)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4)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的“跪”。(5)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6)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黄金。(7)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日名词作状语,表示经常性,每日

(3)下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4)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5)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走得快(6)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

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

听见

闻见闻,见识

声誉,名声

假凭借,借助

假如,如果

与“真”相对,不真

终止

隔绝

绝到了极点

非常

横渡

有力的弓

强强大

有余

竭力,勉强

向远处看

望盼望,希望

名望

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

8.文言句式

(1)判断句

(2)判断句

(3)介词结构后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劝学》教案

9.劝学 荀子 第一课时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新课标试验教材必修3第9课《劝学》。 二、设计思想: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努力引导学生理解荀子思想的具体内容。教学时要求学生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同时注意一些重点词语,在诵读中仔细揣摩,逐步积累。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 “坚 持”“专一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 1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五、教学难点: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六、教法选择: 诵读-体会 七、学法指导:读思结合,感悟作品。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㈠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

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作者介绍及解题: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 篇为荀子所著,末6 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ǐ(2)qì(3)l òu(4)zhòng(5)yòu 通“又”;pù(6)zhì 通“智”(7)xìng 通“性” 4.指名2~3 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孟子的劝学篇节选翻译

孟子的劝学篇节选翻译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取得的却比蓝草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寒冷。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的木头,用火熨木就可以使它弯曲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了,这是因为用“煣”这样的方法使它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可以变直,金属制成的刀剑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可以变得锋利,君子广博的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什么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勤于思考,却不如片刻的学习(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并不是手臂更加长了,但是人在远处也能够看见;顺着风大声高呼,声音并不是更加宏大,但是远处的人也能听的很清楚。利用车马的人,并不是脚步快,却能够到达千里之遥的地方;利用船只的人,并不是自己擅长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君子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利用各种客观条件罢了。 积累泥土形成高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了;积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会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良成为终身不变的美德,达到很深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步伐,就没有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的办法;不积累细小的河流,就

没有用来积累成江海的办法。骏马向前一跃,越不到常人十步的距离;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够走的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的走。(拿刀刻东西)如果停止了雕刻,就算是朽木也不能够折断;如果不停地雕刻,就算是金石之类的金属也能够雕刻完成。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壮的筋骨,却能够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啊。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锋利的蟹钳,却如果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法栖身,这是用心不专一的缘故啊。

(完整版)《劝学》练习题(含答案)

二十三劝学 复习指导: 1.荀子,名____,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是先秦_____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2.《劝学》是一篇______散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劝”的意思是________。课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 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A欺凌,损害B.晒C.又猛又急的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 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 并勾画疑难点。 2. 用时 30 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 荀子 (约公元前 313- 前 238) ,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 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 想家、教育家。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还认为 “人 定胜天 ”;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 “礼 ”法“”术“”实行统治; 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 用。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卷, 共 32 篇。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 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 《论语》《孟 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 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 著作 有《荀子》 劝,鼓励。 1、诵读《劝学》全文, 注音: 中 ( ) 规 輮() 有() 槁 () 暴() 磨砺 ( ) 参()省() 知()明 须臾 () 跂 ()望 舆 ()马 舟楫() 生() 蛟()龙 跬() 步 骐()骥 () 驽( )马 锲()而不舍 镂()刻 )牙 蟹()螯() 蛇鳝() 洞穴( ) 靛()青 蓼()蓝 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 二段, 疏通句意, 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 则解释词义, 君.子.(古义: )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 )蓝(句式: ),而.( )青于.( )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 )水。木直中.( ) 绳,輮.( 通 , ) 省略: )以.为.(古义: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荀子》的常识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张,劝学的意义。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态度,联系学生的实际。 3、注重字词运用和注释。 【重点和难点】 1、辨析字、词、音。注重朗诵和背诵。 2、比喻代议和喻议及正反四方面议论的特点。 3、了解荀子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教法】 师生互动法、提问法、议论法、朗读法、电教法、板书法。 【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作为一位学生,应该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你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正确的目的和态度、方法吗?知道坚持学习的重要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怎么劝人学习的。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3、重点拼音: 木直中绳:zhòng 虽有槁暴:gǎo pù 輮以为轮:róu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xū yú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故不积跬步:kuǐ 骐骥一跃: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4、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称荀卿,又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5、听录音《劝学》。

(完整word版)劝学(高中课文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 一、字音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 槁(gǎo)暴(pù) 就砺(lì) 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 跂(qì) 楫(jí) 生(xìng)非异 跬(kuǐ)步 骐骥(qí jì) 驽(nú)马十驾 锲(qiè)而舍之 金石可镂(lòu) 螯(áo ) 蛇鳝(shàn) 二、字义 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日晒。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2020《劝学》同步测试练习与答案解析

《劝学》同步测试练习与答案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画线的词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故不积跬步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②③④⑥B.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②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渊博的知识;③古义:长江与黄河,今义:大河 的泛称;④古义:两步,今义:一步;⑥古义:容身,今义:寄理想、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 上。 2.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蟹六跪而二螯 ⑧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③/①④/⑧②/⑤⑥/⑦ D.②③/①④/⑤/⑥/⑦⑧ 【答案】B 【解析】①③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②④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⑥连词,表示递进关系。⑦连词,表示并列关系。⑧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画线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答案】A 【解析】A 项是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微斯人,吾谁与归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甚矣,汝之不惠 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D 【解析】D 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 A 项,宾语前置句,应为“吾与谁归”。 B 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寒”。 C 项,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本书既是先秦重要 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 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骐骥”是骏马的别称。骏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即半步,跨出两脚为“步”。 【答案】C 【解析】C 项中的“赤兔”“的卢”都只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骏马的别称。 6.下列语句中分别能表明学习需要“广泛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一项是 ( ) A.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答案】C 【解析】A项都表明“广泛积累”;B、D两项的①谈的学习需要借助外物。只有C项符合题干要求。

劝学教案-(1)

劝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 4.教师提问重点实词、虚词,几个重、难点的语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学重点 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 发展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比喻论证 善于积累正反对比 学习的方法态度坚持不懈 专心致志 二.教学过程 一)、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劝学》试题及答案

劝学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就是 ( )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 A木直中.绳中:合于。 B虽有槁暴.暴:晒干。 C假.舆马者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生:出生。 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就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輮以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与“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与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6、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与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荀子《劝学》微格教案

微格教学教案 年级:高二年级科目:语文课题:《劝学》三对近义词辨析主讲:古江宇学校:华南师范大学时间:2018年12月20日

微格《劝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荀子《劝学》(节选)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该文语言精炼,句式整齐,结构严密,善用比喻,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佳作之一,极具审美价值。 二、说学生 学生从小学至今,已学习过不少文言文篇章,对文言文的特点、常用字词义和基本句式、语法现象已有了一定了解和基础,但对待这部分的知识以接受式学习和死记硬背为主,缺乏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如字典等),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意识。同时,因文言文难懂,学生更多的是致力于文言翻译和识记,从而忽略了对语言的深层次理解和审美。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流程(结合板书) (一)导入: 通过刚刚文白互译的方法和对导学卷的评讲,相信大家对全文大意和重点字词已有了基本的掌握。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我们早已熟知,殊不知文言文还存在着许多“一意多词”的现象,这些意思相近的词,有些可以互换,有些却不可,远比“一词多义”要复杂。 拿你们所熟知的例子“死”来说,古代同是表达“死”这个意思,不同对象要用不同的词。 《礼记》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才曰死。同意而不同词,这背后反映了古代的礼制文化和尊卑等级。 (二)提问: 那么,《劝学》一文有没有类似的近义词现象,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仔细找找,并思考它们能否相替,待会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举例说明,陈述理由。 (三)解答: 1.“知明”和“神明” 都指人有智慧、聪明,但程度不一,说明了君子(知明)——圣人(神明)的演变。 2.“致”和“至”【难点】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VS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劝学》(必修一)原文对照翻译苏教版

精心整理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 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 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 善假于物也。 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 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 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

(完整word版)《劝学》测试题

二、 请你练一练(高考链接)(14分) 假舆马者. (09山东)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09安徽、10浙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07山东) 蟹六跪而. 二螯 吾尝终日而.思矣(11四川) 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 顺风而. 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12上海) 三、名句填空(20分) 12北京 安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9全国2 、09山东) (3)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06北京、11沪) (4)登高而招,_______ _____,而见者远;顺风而呼,_______ ___,而闻者彰。假舆马者,________ __,而致千里;假舟楫者,_____ ______,而绝江河。_____ _____,善假于物也。(08全国、08天津) (5) ,风雨兴焉。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10皖、 11福建、12山东) (6)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09天津、10闽) (7)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08山东全国) (8)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11山东) 四、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通 , )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 )( 通 ,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 )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通 , )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劝学》教案方案 一、教案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案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案创意 文言文教案须注重积累和诵读。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案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出示课件1]

小学校本课程《劝学节选》

《劝学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 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语句,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蕴含的道理。 2、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做事坚持到底的恒心和毅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诵《劝学》节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和做事坚持到底的恒心和毅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苍山县改成改成什么县了吗?对!兰陵县。为什么会改成兰陵县呢?试着说一说理由好吗? 生1:兰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酒都”。兰陵美酒驰名中外! 生2:一代大儒萧望之事我们兰陵人。他死后就葬在兰陵。 生3:被称为后圣的荀子在兰陵做过县令,他的墓就在兰陵东南角。 生4:电视剧《兰陵王》在我们兰陵举行了开机仪式。 生5:凿壁偷光的匡衡也是我们兰陵人。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些都是改县名的原因。我们兰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其中就著名的要数荀子。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劝学》 二、走进荀子: 对于荀子,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一起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1、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2、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3、荀子在我们兰陵做过两任县令,共十八年,死后就葬在兰陵。 4、荀子墓园就在我们镇驻地的东南角,现在已经修建成了旅游圣地,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来祭拜他。 5、荀子被人们尊称为“后圣”,他写了著名的《劝学》篇。 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多!老师也搜集了荀子的一些资料,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视频。(老师课件出示荀子的介绍,进一步介绍荀子。) 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荀子的生平事迹和他的伟大成就。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劝学》,一起聆听先贤的教诲! 三、走进《劝学》 (一、)朗读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就节选自荀子著名的《劝学》篇。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下面让我们一起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听准字的读音。 录音听完了,请同学们自由练读,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好吗? (学生自由读书。)

劝学练习题完整版

劝学练习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劝学》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 .槁暴.(pù)輮.使之然(róu)舟楫.(jì)舆. 马(yú) B .蛟.龙(ji āo)跬.步(ku ǐ)骐骥.(j ..ì)爪. 牙(zh ǎo) C .镂.金(lóu)弩.马(n ǔ)生.非异(xìng)洞穴. (xué) D .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二螯.(áo)参省. 乎己(x ǐng) 2.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A .輮.使之然也(弯曲)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须臾.. (片刻) B .假.舟楫(借助、利用)声非加疾.(快)劝. 学(勉励,鼓励) C .绝.江河(渡)跬步..(占代的半步)驽马..(劣马)生. 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 .镂.(雕刻)圣心备.焉(完备)渊.(深水)风雨兴. 焉(起) 3.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A.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 .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 .人强马壮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A .无可寄.托者寄.寓于表女寄.言于母临崩寄. 臣以大事 B .风雨兴.焉忧劳可以兴.国兴.利除弊夙兴. 夜寐 C .不能十步步..其韵奉和一首乃自强步步.. 余马兮山皋 D .下饮.黄泉中军置酒饮.归客日食饮. 得无衰乎 5.“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⑥蟹六跪而二螯() 6.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 例句:上食埃土 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 B.物价上涨 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7.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指出说法正确有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劝学检测试题(含答案)

劝学检测试题(含答案) 《劝学》过关检测 一.字音与字义 1给加点字注音. 輮以为轮槁暴须臾跂而望舆马跬步 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劝学(2)学不可以已 (3)冰,水为之(4)木直中绳 (5)金就砺则利(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7)吾尝跂而望矣(8)假舟楫者 (9)而绝江河(10)圣心备焉(11)故不积跬步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三.古今异义 1.假舆马者古义今义 2.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 3.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 4.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古义今义 5.声非加疾也古义今义

6.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 7.用心一也古义今义 8.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 9.輮以为轮古义今义 四.解释下面多义词.(实虚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此绝境 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假舟楫者 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吾尝跂而望矣 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先达德隆望尊 适冬之望日前后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闻博闻强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 用心一也 骐骥一跃 一一如既往 六王毕,四海一 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惧有伏焉 以俟夫观夫观人风者得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龟玉毁于椟中 善假于物也 五.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輮使之然也 7.用心一也8不能十步 9其曲中规 六.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青,取之于蓝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劝学》教学设计 肖文锋 一、教案背景: 《劝学》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聆听其中济世忠告,借鉴古人的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鉴于文言文读的训练重点是读准字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严抓学生读准字音的训练和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外,另外结合本册书的“表达交流”模块中的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来讲,可以为学生就如何选取理论角度,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提供典型的说理材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2.背诵全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强、假、闻、”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于、而”等文言虚词。 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4.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结合江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达标训练之《全程设计》语文必修三,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3.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的认识,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及明白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行文脉络。 四、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正字正音、辨词析句、疏理文意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全程设计》以及课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齐背《三字经》的前面几句内容,进而由“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引出荀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性本恶”。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到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的学习环节中来。 (二)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战国末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劝学练习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孙权劝学》劝的语言 是:;《孙权劝学》的成果 是: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 了;文末的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 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当;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3、治经为博士邪治; 4、但当涉猎涉猎; 5、见往事耳见:。 6、蒙乃使就学乃:; 7、卿今者才略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刮;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A.{但当涉猎 ( ) {门当户对 (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 ) {多多益善 ( ) C.{见往事耳 ( ) {往事不堪回首 ( ) D.{卿今者才略 ( ) {卿今当涂掌事 ( ) 五、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试题及答案

輮使之然(r du) 跬步(ku i) 弩马(n 锲而不舍(q i) () 舟楫(j i) 骐骥(j i) 生非异(x i g) 二螯 (do) 舆马(y ? 爪牙(zh ao) 洞穴(xu 0 参省乎己(x m g)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直中绳 中:合于。 B 虽有槁暴 C 假舆马者 假:借助。 D 君子生非异也 3.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 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 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 强 D 人强马壮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 超越。 B 第一段用“輮以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 结论。 C 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 要性。 D 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 成就。 6.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来举例说明任何 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劝学 、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 槁暴(p ? B 蛟龙(ji e) C 镂金(l du) D 跂而望(q 》 暴:晒干 生:出生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 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7. 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日地思考,不如片刻所学的。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累半步一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啊千里远的地方。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就能知识明了,而且行动没有过错。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二、判断题(对的选“是”错的选“否”) 1.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原因在于论述道理时巧妙运 用了大量比喻,且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浅近贴切。(是否)2. 《荀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荀况所著。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是否) 3.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是否) 三、填空题 1. 荀子,名 ____ ,又称旬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先秦 _家学说的 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开篇之作。“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劝学》原文填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