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流域调水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谈跨流域调水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谈跨流域调水作者:鲁爱华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3年第02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跨流域调水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而采取的工程性措施,一般从多水的区域调入缺水的地区,以此促进缺水区域的经济发展、缓解缺水地区供需矛盾。
一、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1 三条调水线路的具体分布(如右图)。
东线工程: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中线工程: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2 长江成为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的地理条件分析。
(1)水量大:干流长、流域广、流量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单位耕地水资源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我国的丰水区。
(2)流量稳定:年径流量稳定,径流的季节分配也较北方河流相对均衡。
(3)自西向东流经我国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中下游与缺水严重的华北平原相邻。
3 三条引水线路的优势与劣势。
4 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实施后,将有效缓解调入地区水资源的紧缺状况,促进调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长江径流量减少,尤其是枯水季节海水入侵,河口盐度升高,使地下水质变坏;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对江淮地区输水沿线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在地势低洼、天然排水条件较差的地方,易发生土壤盐碱化;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导致水质降低。
二、著名的跨流域调水工程1 不同功能划分的调水工程。
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区的跨流域调水有着不同的功能:①以航运为主体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如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等。
②以灌溉为主的跨流域灌溉工程,如中国甘肃省的引大入秦工程等。
我国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ppt

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
– “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变率大”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 ,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 、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 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 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我国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南水北调工程
制作人:刘威 学号:2009301530060
为什么要南水北调???
这是由我国的水资源特点所决定的。
-
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 资料: 华北地区人口密集,大中 城市多。煤炭、石油、铁等矿产 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 地,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25%。 农业产量占全国的40%,耕地占 全国的17%。该地区水资源量仅 占全国的2.3%,用水高峰期,一 些城市工厂限水、停水的现象经 常发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缺乏 的地区。
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生态意义
•
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实现可持续发展 改善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
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
有利于回补地下水,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
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
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 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关键技术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关键技术近10年我国长距离综合性大型调水工程发展迅速。
通过工程手段优化了局部地区水资源配置,缓解了我国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缺水问题,部分置换了地下水超采并有条件地解决了城市和工业发展长期挤占生态或农业用水的问题。
工程总体布局是通过建设条件调查和方案比选在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合理配置的基础上确定的,在输水规模和调水线路选择上综合考虑了调入调出区水资源现状与发展要求;而且,工程设计与审查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占用和移民等问题。
总之,我国大型调水工程建设在處理复杂技术难题和实施效果方面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标签:调水工程;水资源配置;关键技术引言我国是总体缺水和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的国家。
近20年水质性与工程性缺水问题日益严重,区域经济发展被迫以大量超采地下水、或以污染环境为代价。
水资源的配置与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宏观政策是以节能减排,保持水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为发展建设基本前提,解决水资源或水质性短缺问题主要是采取跨流域调水等工程措施为基本手段。
一、工程总体布局和规模论证工程立项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任务。
近期立项工程均系统地分析了调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用水结构和节水水平;分析调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水资源短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以及生态环境状况与水资源的关系;并在流域规划成果和用水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考虑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确定调水的可能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1)水资源的供需分析、配置与预测设计单位在接受项目任务时要以大水利建设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对工程目标地区经济社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经外业勘查建设条件,对调入区在节水、治污并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基础上,分析需调水量,而对调出区应考虑生态与环境用水基础上,分析可调水量。
在项目审查过程中,要求设计单位出具供水工程供水量来源组成,调入区不同行业及部门用水指标及数量;需水量预测应遵循从紧的原则,制定可行的节水方案,并对预测进行合理性分析;特别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预测依据,应在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及远景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一、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1. 工程目的。
- 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北方水资源匮乏,南水北调通过跨流域调水,以缓解北方地区的用水紧张局面,满足城市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等多方面的用水需求。
2. 工程线路。
- 东线工程。
- 起点在长江下游扬州附近的江都水利枢纽。
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逐级提水北送,途径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终点到达天津。
东线工程主要供水区域为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和河北东部、天津等地。
- 中线工程。
- 从长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通过陶岔渠首闸,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中线工程的供水范围主要是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的大中城市。
- 西线工程。
- 西线工程规划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入黄河上游,以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问题。
目前西线工程处于规划研究阶段。
3. 工程规模。
-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
它涉及众多水利设施的建设,包括水库、渠道、泵站等。
例如,中线工程的丹江口水库,总库容达到290.5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其大坝加高工程也是工程中的重要部分。
二、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措施。
1. 穿黄工程技术。
- 在中线工程中,穿黄工程是关键技术难题之一。
需要在黄河河床下开凿隧洞,将南水北调的水安全地从黄河南岸输送到北岸。
施工过程中采用了盾构法等先进技术,盾构机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进行掘进,同时要解决防水、防沙等问题,确保隧洞的稳固性和输水的安全性。
2. 水质保护技术。
- 为了保证调水的水质,在水源地及沿线采取了一系列水质保护措施。
例如,在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地区,加强了水污染治理,关闭了大量污染严重的企业,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对入库河流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植树造林等生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从而保障水源地水质达到较高标准。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与跨流域调水

黑
拉
山
西龙 李
峡●
瓦羊 家 李 龙 峡峡
●
家 峡 羊●●●●●●公 公
●●
刘
伯 伯 家
峡 峡 峡
● ● ●● 万 家 寨●
●●
小浪底
●●
我国 “西电东送” 中通道工程:
中线——将长江中上游的水电输往华东地区(主要水电 站有二滩、葛洲坝、三峡)
游、西江上游红水河流域
• 西电东送工程的三大通道:
• 北线——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陕西、内 蒙古西部的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
• 中线——将长江中上游的水电输往华东地区 (主要水电站有二滩、葛洲坝、三峡)
• 南线——将红水河流域的水电输往珠江三角洲 (主要水电站有天生桥、岩滩、龙滩)
我国 “西电东送” 北通道工程:
将得到缓解。
中线方案将从汉江上游的 丹江口水库取水,利用地 势的自然落差,沿伏牛山 和太行山山前平原,京广 铁路西侧,跨越江、淮、 黄、海四大流域,自流到 北京、天津。全长l241公 里建设全立交、全衬砌引 水渠道,穿越沿线各水系, 每年将145亿立方米的水送 到华北平原和黄淮地区,
最后到达天津、北京。
——经济效益:缓解供水区的生产用水,促进供水区的经 济发展。 ——社会效益: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 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地区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稳 定。
——生态效益: 缓解地下水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 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塌陷。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1)长江径流减少,会引起海水上溯,河口地区盐度升高, 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2)径流量减少会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浅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

浅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文章首先简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的概述,结合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存在的问题,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且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措施,从而确保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作用。
标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一、前言近年来,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南水北调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的作用分析,对确保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的概述1、调水工程的技术特性一般来说,任何调水工程都是由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和供水工程所组成的,亦即都包括取水、输水和用户供水的各种水工建筑物。
根据调水量、调水距离、用途、实现调水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调水系统某些环节的工程技术方案可能很不相同。
(一)水源工程在人口稠密的丹江口地区,水利枢纽在河口范围内以调节河川径流以尽量减少淹没土地。
在克服水水源工程中,根据地形条件,有时需要设置水泵站提水进入渠道,用水泵汲水来头差。
在供水河流不能保证所需要的调水量的情况下,要建水库甚至是梯形水库,以便进行季调节和多年调节河川径流。
(二)输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为长距离输水,因此主要采用渠道输水。
从保持调水水质和水量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看,渠道中有无防渗护面和何种防渗护面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输水干渠上做防护层,甚至做混凝土防护层,以减少水量散失,为将高水质大量的湖水输送至北方缺水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供水工程在水被送到农业灌溉用水区后,再用水区要按照干、支、斗、农、毛的灌溉渠道等级体系,建设大量的灌溉配水区网。
为了选择最佳的调水线路和工程结构方案,一般要进行多方案的设计。
从水的调配来看,设计每一局部调水系统时,考虑其在大区或国家统一水利系统中的位置,用调水渠道把国家主要水源连接起来,形成国家统一水网。
2、中线优缺点中线的优点是水质比较有保证,可以供水的范围比较大。
古今中外著名调水工程

古今中外著名的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言: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寻找水源的经验和办法,其“法宝”之一就是个体行为的“挖潜”,向地下取水———挖井;“法宝”之二则是集体行为的“开源”,向水源地开拓引水,向远方跨流域调水。
发生在现代的水资源危机是人类生存又一次面临的严峻问题。
其生成的原因有:资源性、时空性、污染性及浪费性等多种因素。
跨流域调水就是为解决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不均或资源性的短缺而采取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措施。
一、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1、我国古代调水工程闻名中外的中华辉煌历史遗产———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末(公元前五世纪),据《左传》记载,在公元前486年(鲁哀公9年),春秋战国的吴王夫差,在江淮之间,开渠挖沟,串通湖泊河道,构成了长江与淮河之间最早的水上通道,京杭大运河的祖河原型———邗沟。
后经隋(公元581~618年)及元(公元1206~1368年)两代扩建延伸。
著名的都江堰灌溉工程,战国秦昭王(公元前256年)时开始修建,历时数十年,由蜀郡守李冰及其子主持,凿漓堆开宝瓶口作堰,分岷江为内外二支,引水入内江,避水害而得灌溉之利,使用至今。
计引水流量为600m3/s,年引水量约110亿m3,现有干渠2145km。
灌区内小水电装机容量8.3万KW。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修建的郑国渠(位于陕西)引泾水入洛水灌溉农田。
同时建成的全长34km的灵渠,将湖南湘江和广东漓江的上游联通,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也成为我国古运河之一。
2、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调水工程湖北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引汉工程,1958年开工,1973年建成。
枢纽一期工程:坝顶高程162m,库容208.9亿m3,装机6台总容量90万KW,斜面及垂直升船机,引汉工程总干渠首清泉沟进水闸,灌溉湖北灌区14万m3,设计流量100m3/s。
另一河南灌区2. 6万hm2,设计流量100 m3/s,由陶岔进水闸引水。
该工程也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前期工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

L水资源人均量少,时空安排不匀称,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2.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社会进展最不匹配的地区,资源性缺水最严峻3.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采用量富余多4.长期缺水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恶化,严峻制约经济可持续进展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除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外,还应实行那些措施?兴修水库、节省用水、掌握人口增长、植树造林、提高水价、雨季回灌地下水等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1、乐观意义:将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①经济效益: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缓解受水区的生产用水,促进受水区的经济进展和城市化进展。
②社会效益: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
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地区之间的冲突, 有利于社会稳定③生态效益:改善地下水超采状况,缓解地下水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扩大,防止污染、改善水质问题,提高当地饮水质量;改善湿地退化、海水倒灌、土地沙化、泥沙淤积等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进展.(L保证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2.改善地下水超采,缓解地下水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扩大, 防止污染、改善水质问题,提高当地饮水质量;改善湿地退化、海水倒灌、土地沙化、泥沙淤积等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进展;3.尽可能削减水资源的铺张和二次污染;防止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大;最大限度地发挥南水北调的功用)5.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⑴长江径流削减,会引起海水上溯,河口地区盐度上升,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2)径流量削减会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调水会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4)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自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简单发生盐渍化⑸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调水的有利影响(1)对调入地区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调水目的不同,调入区受到的效益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 是可以的
• •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总体规划》。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江苏省、山东 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这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进入实施阶段。江苏段三潼宝 工程和山东段济平干渠工程成为南水北调东线首批开工工程。
中国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工程
1952 首次提出
1995 全面论证
2005 中线全面实施
2014 中线一期工程正 式通水
西线论证中。。。
正式批复、开工
2013 东线全线通水
1952年10月30日 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毛主席视察黄河 在听取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关于引江济黄设想的汇报后说: 第一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
引水线路
1.雅砻江引水线 从雅砻江长须附近修建枢纽,自流引水到黄河支流恰给弄。枢纽坝高175m, 线路全为隧洞,全长131km。 2.通天河引水线 此方案系与雅砻江引水联合开发,即在雅砻江引水先期开发条件下的二期工 程。在通天河同加附近建枢纽自流引水到雅砻江,再由雅砻江引水到黄河支流恰 给弄。枢纽坝高302m,线路全为隧洞,全长289km,其中同加到雅砻江158km,雅 砻江到黄河131km。 3.大渡河引水线 在大渡河上游足木足河斜尔尕附近修建枢纽抽水到黄河支流贾曲。枢纽坝高 296m,线路全长30km,其中隧洞长28.5km。泵站抽水扬程458m,年用电量71亿 kW·h。
2.西线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地质构造活跃,跨越多个大地震 带。
西线板块活动剧烈而又复杂,工程区不可避免要穿过5条大的地震带。西线 工程设计沿线的鲜水河段1901年以来发生7级以上地震3次,6-6.9级地震6次。鲜 水河边的炉霍县1973年7.6级大地震,全城夷为平地。 水坝也会加剧地震风险,据统计,坝高200米以上,会增加25%的地震几率。 而一旦垮坝,下游将尽数淹没,后果不堪设想。
2014年9月29日,中线一期 工程通过全线通水验收, 具备通水条件。 2014年12月12日,中线一 期工程正式通水运行。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简称西线调 水,是从长江上游调水至黄河。 即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长江支流 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 坝址海拔高程2900-4000米,采 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 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入黄河 是从 长江上游干支流引水入黄河上游 的跨流域调水的重大工程,是补 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我国西 北地区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 开发的重大战略工程。
• 工程效益
西线工程三条河调水约200亿m3,可为青、甘、宁、蒙、陕、晋六省区发展灌 溉面积3000万亩,提供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90亿m3。促进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 和改善西北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 工程困境
1.对长江源头及上游水土资源、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生衍的命脉,目前长江源头及上游的生态环境日趋 恶化,湖泊、沼泽、草原面积缩小,冰川退缩,森林、植被破坏,沙漠化、荒漠 化面积扩大,水流量呈日益减少趋势。西线调水对长江上游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产 生的严重影响绝不能低估。
• 工程困境
3.投资巨大,调水量被高估
据民间智库计算,不论投资品价格上涨因素,修水坝、挖隧道及新修道路、 机械设备等工程配套资金和淹没搬迁的补偿费用,西线工程也至少要花国家5800 亿元。据黄委会统计,西线可调水量为170亿立方水,但规划中并未考虑到年径 流量变化,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有长达7个月的枯水季。据计算,西线最多 只能调100亿立方水。同时,四川“调大(大渡河)入岷(岷江)”计划从大渡河调 水40亿立方。西线可调水量可能进一步减少。
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
济平干渠工程开工典礼
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调中 线标志性工程——中线水源 地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 正式动工,标志着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13年8月15日,南水北 调东线一期工程通过全线 通水验收,工程具备通水 条件。 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 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受益人口约1亿
• 西线概况:
• 调水工程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3000~5000m,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质条件复杂。该区地层主要为三叠系,多为陡倾岩层,褶皱非常强烈,活 动断裂较为发育,以北西向断裂为主,大多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该区 处于可可西里—金沙江地震带内,该地震带为青藏高原地震区强震带之一; 区内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