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病机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年度-全新中医学基础ppt课件

麻木等症状。
刮痧疗法
用刮痧板在皮肤表面进行刮拭,使 局部血管扩张充血,促进新陈代谢 和毒素排出。
其他疗法
如艾灸、穴位贴敷等,各具特色, 可根据患者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使 用。
22
06
常见疾病中医诊疗案例分析
23
感冒、咳嗽等外感疾病治疗策略
风寒感冒
以辛温解表为主,常用桂枝汤 、麻黄汤等方剂加减治疗。
5
现代中医学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成为中医 学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借鉴现代医学的理 论和技术手段,丰富和发展中医学的理论体
系和实践经验。
标准化与国际化
在继承传统中医学精华的基础上,积极探索 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中医学的创新发展。 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开发新型中药制剂等。
五行学说不仅可用以说明在生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联 系,而且也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
9
经络系统及其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括十二 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三类;络脉有别 络、浮络、孙络之分。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 映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等功能,对维 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冠心病
根据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等证型,分别予以血府逐瘀汤 、柴胡疏肝散、栝楼薤白半夏汤等方剂加减治疗。
心律失常
中医辨证分型包括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等,分别采用安神 定志丸、归脾汤、天王补心丹等方剂加减治疗。
26
07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27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中医学基本概念
阐述阴阳五行、脏腑经 络、气血津液等核心理
刮痧疗法
用刮痧板在皮肤表面进行刮拭,使 局部血管扩张充血,促进新陈代谢 和毒素排出。
其他疗法
如艾灸、穴位贴敷等,各具特色, 可根据患者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使 用。
22
06
常见疾病中医诊疗案例分析
23
感冒、咳嗽等外感疾病治疗策略
风寒感冒
以辛温解表为主,常用桂枝汤 、麻黄汤等方剂加减治疗。
5
现代中医学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成为中医 学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借鉴现代医学的理 论和技术手段,丰富和发展中医学的理论体
系和实践经验。
标准化与国际化
在继承传统中医学精华的基础上,积极探索 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中医学的创新发展。 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开发新型中药制剂等。
五行学说不仅可用以说明在生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联 系,而且也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
9
经络系统及其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括十二 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三类;络脉有别 络、浮络、孙络之分。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 映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等功能,对维 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冠心病
根据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等证型,分别予以血府逐瘀汤 、柴胡疏肝散、栝楼薤白半夏汤等方剂加减治疗。
心律失常
中医辨证分型包括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等,分别采用安神 定志丸、归脾汤、天王补心丹等方剂加减治疗。
26
07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27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中医学基本概念
阐述阴阳五行、脏腑经 络、气血津液等核心理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虚证的特征:
1.多见于:①外感病的后期,正气耗伤; ②各种慢性病证日久,正气化生无源;③ 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使正气随津血 而脱失,以致正气虚弱。④体质虚弱者。
2.临床表现:虚证常见神疲体倦、面色 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 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表现。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是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 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气虚血瘀、 气虚痰阻等。
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 邪气 正气 病机 证候 发展
概念: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气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阴气亢盛,则以寒、静、湿为其特点,临床常见形寒、肢冷、蜷卧、舌淡而润、脉迟等。
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虚实, 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 导致出血的病机,主要有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治疗一般宜补肾气加填肾精,而偏实者当泻肝火兼滋肾阴。
偏于元气虚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等症; 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阴阳失调病机发展变化表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 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即邪气亢盛,正气未 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激 烈,反应明显,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 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
实证的特征:
1.常见于:①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 和中期;②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 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③体质比较壮实的 患者。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PPT课件

医学课件 21
继发
• 概念 疟疾久延不愈,致气血亏损,瘀血结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於胁下,并出现痞块,名为疟母 • 临床举例 久疟之后—继发疟母 肝阳上亢—日久发为中风 肝胆疾病—日久发为癥积、结石 小儿食积—日久发为疳积 哮喘—日久发为肺肾气虚、心血瘀阻
医学课件 22
合病与并病
• 合病的概念 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 如: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温 病卫气同病、气血两燔、气营两燔。 • 并病的概念 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 的病证。 • 二者的区别 合病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位侵害,出现多 部位病证,并病是指在疾病种病变部位的传变, 而原始病位依然存在。“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 次相乘”。
医学课件 19
卒发
伏发
• 概念 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 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 临床常见 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 破伤风、狂犬病—均经一段潜伏期后才发病 伏暑、伏气温病—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医学课件
20
徐发
• 概念 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 • 临床常见 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粘滞,故 湿邪伤人多为缓发。 内伤邪气,思虑过度,忧愁不解, 房室不节,嗜酒成癖,日久可成虚劳。
医学课件 3
2.隋· 巢元芳《诸病源候论》 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3.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阐明了儿科 病机特点。 4.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 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医学课件 4
医学课件
11
邪气的侵害作用
导致生理功能异常——阴阳失调, 气血精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以及 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等。 造成脏腑经络的形质损害——损伤 皮肉筋骨脏腑,亏耗精气血津液。 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改变个体 体质特征,影响其对疾病的易罹倾向。
继发
• 概念 疟疾久延不愈,致气血亏损,瘀血结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於胁下,并出现痞块,名为疟母 • 临床举例 久疟之后—继发疟母 肝阳上亢—日久发为中风 肝胆疾病—日久发为癥积、结石 小儿食积—日久发为疳积 哮喘—日久发为肺肾气虚、心血瘀阻
医学课件 22
合病与并病
• 合病的概念 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 如: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温 病卫气同病、气血两燔、气营两燔。 • 并病的概念 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 的病证。 • 二者的区别 合病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位侵害,出现多 部位病证,并病是指在疾病种病变部位的传变, 而原始病位依然存在。“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 次相乘”。
医学课件 19
卒发
伏发
• 概念 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 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 临床常见 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 破伤风、狂犬病—均经一段潜伏期后才发病 伏暑、伏气温病—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医学课件
20
徐发
• 概念 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 • 临床常见 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粘滞,故 湿邪伤人多为缓发。 内伤邪气,思虑过度,忧愁不解, 房室不节,嗜酒成癖,日久可成虚劳。
医学课件 3
2.隋· 巢元芳《诸病源候论》 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3.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阐明了儿科 病机特点。 4.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 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医学课件 4
医学课件
11
邪气的侵害作用
导致生理功能异常——阴阳失调, 气血精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以及 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等。 造成脏腑经络的形质损害——损伤 皮肉筋骨脏腑,亏耗精气血津液。 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改变个体 体质特征,影响其对疾病的易罹倾向。
中医学基础理论病机

锻炼身体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以增强体质和 免疫力。
休闲放松
在闲暇时间进行放松活动,如听音乐、阅读、旅游等,以缓解身 心疲劳。
感谢您的聆听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研究方法
病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和临床调查法等。通过 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分析病理变化、查阅文献资料、开展实验研究等手段,揭 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02
病因学基础
外感六淫邪气
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易袭阳位,善行数变,风性 主动,为春季主气。
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为冬季主气。
心理疏导。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合理膳食
饮食应多样化,营养均衡,避免 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
定时定量
三餐要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 损伤脾胃。
起居规律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 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劳逸结合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
病性
属虚寒证。
证候表现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 甚,得食则缓等。
病位
在脾胃。
06
预防措施与养生保健建议
顺应自然,避免外邪侵袭
四季养生
根据四季变化调整生活习 惯,如春季养肝、夏季养 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 。
环境适应
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避 免长时间处于潮湿、寒冷 、炎热等不良环境中。
避免疫病
结石
结石是由体内湿热蕴结、气血瘀滞等 因素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可阻塞管腔 ,导致气血不通和脏腑功能受损。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以增强体质和 免疫力。
休闲放松
在闲暇时间进行放松活动,如听音乐、阅读、旅游等,以缓解身 心疲劳。
感谢您的聆听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研究方法
病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和临床调查法等。通过 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分析病理变化、查阅文献资料、开展实验研究等手段,揭 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02
病因学基础
外感六淫邪气
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易袭阳位,善行数变,风性 主动,为春季主气。
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为冬季主气。
心理疏导。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合理膳食
饮食应多样化,营养均衡,避免 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
定时定量
三餐要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 损伤脾胃。
起居规律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 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劳逸结合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
病性
属虚寒证。
证候表现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 甚,得食则缓等。
病位
在脾胃。
06
预防措施与养生保健建议
顺应自然,避免外邪侵袭
四季养生
根据四季变化调整生活习 惯,如春季养肝、夏季养 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 。
环境适应
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避 免长时间处于潮湿、寒冷 、炎热等不良环境中。
避免疫病
结石
结石是由体内湿热蕴结、气血瘀滞等 因素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可阻塞管腔 ,导致气血不通和脏腑功能受损。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ppt课件

2. 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驱邪外出
3. 自我修复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5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界的、 机体内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邪气的概念:
邪气的侵害作用 1导致功能失常 2直接造成形质损伤 3导致机体抗病修复能力下降
6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直接因素 2、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与特 点
决定 发病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9
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与并病 6.复发
10
发病类型
感邪即发 感邪后立即发病者。又称“卒发”、“顿 发”。 临床常见:①新感伤寒或温病 ②疫疠致病 徐 发 ③情志剧变 ④毒物中毒、 外伤 指徐缓发病者,又称缓发。 临床常见:①外感湿邪 ②思虑过度;房室不 节等 伏而后发
如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 病。
并病是指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者;或一个部位
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个部位证候。
12
复 发
基本条件
邪未尽除
正虚 未复
诱发因素
复发
疾病少愈即复发
多见较重的外感 热病如湿温
休止与复发交替
如休息痢,结石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 期交替
如哮喘,胸痹
基本类型
一、机体自身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和损害
3
正邪相争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4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PPT课件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
《素问》:“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之意。 《素问》:“风胜则动”,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中医基础理论
4)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风寒、风湿、风热、风燥。
风邪致病最多。 《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中医基础理论
湿阻气机:
湿阻上焦 湿阻中焦 湿阻下焦
中医基础理论
2) 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 重:沉重
“因于湿,首如裹” 浊:秽浊不清 《素问》“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中医基础理论
3)湿性黏滞(症状,病程)
(清湿袭虚,病起于下)
粘----粘腻;
滞----停滞
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湿痹
湿疹
心火上炎----口舌糜烂 胃火上炎----牙龈肿痛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易影响心神。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 “热极生风”。 动血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素问》:“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之意。 《素问》:“风胜则动”,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中医基础理论
4)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风寒、风湿、风热、风燥。
风邪致病最多。 《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中医基础理论
湿阻气机:
湿阻上焦 湿阻中焦 湿阻下焦
中医基础理论
2) 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 重:沉重
“因于湿,首如裹” 浊:秽浊不清 《素问》“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中医基础理论
3)湿性黏滞(症状,病程)
(清湿袭虚,病起于下)
粘----粘腻;
滞----停滞
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湿痹
湿疹
心火上炎----口舌糜烂 胃火上炎----牙龈肿痛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易影响心神。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 “热极生风”。 动血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中医学基础理论PPT课件-病机

中医辨证:气厥(气闭实证)。治法:醒脑开窍。 患者仰卧位,针刺人中、双合谷、双内关、双涌泉。取泻法,于
10min后患者手脚开始自行活动,神志逐渐清醒,后拟顺气 开郁之五磨饮子内服善其后。
[邓庆华.中国民间疗法,2001,9(2):15]
(二)血的失常
1、血虚: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
失血过多
脾胃虚弱
真实假虚
大实有羸状
含义 “实”为病机本质,“虚”为假象的病理状态。
形成 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使气血不能畅达于外。
表现
如热结胃肠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逆,精神萎顿等状 似虚寒的假象。
病案举例 (至虚有盛候)
刘泰来,新秋病疟,三五发后,用药截住。遂觉胸腹间胀满日 增,腹大胸高,上气喘急,二便全无,食饮不入,能坐不能 卧,能俯不能仰,势颇危急。一医以肠结,下而未通,欲以 大黄二两作一剂再下。喻氏认为系太阴脾气不能统摄,定理 中汤。并嘱曰:“腹中真气渐散,子丑二时必大汗眩晕,便 难为力。”患者畏参术,药煎成未服,至夜果汗出眩晕。忙 服药,症状略减。喻氏复以三剂药料作一剂,加人参至三钱, 少加黄连,胀大减。后予五苓散,得大小便畅通而愈。
1、气虚:一身之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
气的化生不足
气的消耗太多
神疲乏力、动辄气喘、眩晕、自汗、 易于感冒等
2、气机失调
(1)气滞 气的流通不畅,郁而不通,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 碍。
情志抑郁
邪气阻滞
临床表现:闷、胀、痛
(2)气逆 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以脏腑之气上逆。
情志内伤 饮食不当 外邪侵犯 痰浊壅滞
肺气上逆——咳逆气喘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
(3)气陷 气的上升不足,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
10min后患者手脚开始自行活动,神志逐渐清醒,后拟顺气 开郁之五磨饮子内服善其后。
[邓庆华.中国民间疗法,2001,9(2):15]
(二)血的失常
1、血虚: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
失血过多
脾胃虚弱
真实假虚
大实有羸状
含义 “实”为病机本质,“虚”为假象的病理状态。
形成 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使气血不能畅达于外。
表现
如热结胃肠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逆,精神萎顿等状 似虚寒的假象。
病案举例 (至虚有盛候)
刘泰来,新秋病疟,三五发后,用药截住。遂觉胸腹间胀满日 增,腹大胸高,上气喘急,二便全无,食饮不入,能坐不能 卧,能俯不能仰,势颇危急。一医以肠结,下而未通,欲以 大黄二两作一剂再下。喻氏认为系太阴脾气不能统摄,定理 中汤。并嘱曰:“腹中真气渐散,子丑二时必大汗眩晕,便 难为力。”患者畏参术,药煎成未服,至夜果汗出眩晕。忙 服药,症状略减。喻氏复以三剂药料作一剂,加人参至三钱, 少加黄连,胀大减。后予五苓散,得大小便畅通而愈。
1、气虚:一身之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
气的化生不足
气的消耗太多
神疲乏力、动辄气喘、眩晕、自汗、 易于感冒等
2、气机失调
(1)气滞 气的流通不畅,郁而不通,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 碍。
情志抑郁
邪气阻滞
临床表现:闷、胀、痛
(2)气逆 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以脏腑之气上逆。
情志内伤 饮食不当 外邪侵犯 痰浊壅滞
肺气上逆——咳逆气喘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
(3)气陷 气的上升不足,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
中医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二、阴阳失调
4、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 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 《医学正传》:“假热者,水极似火,阴证似阳也”。
“假寒者,阳证似阴也”
二、阴阳失调
4、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 逼迫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1、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2、血运失常 (1)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2)血热是指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3)血寒是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含义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 形成 表现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一般多见于疾病 的初期或中期。 痰涎壅盛、食积内停、水湿泛滥、瘀血内阻、以及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 热烦躁、声高气粗、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
2、阴阳偏衰
二、阴阳失调
二、阴阳失调
2、阴阳偏衰 2)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 气偏亢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机理:
临床特点:以肝肾阴虚为主,尤以肾阴虚最为重要。 病机趋向:“阴虚则热”:虚而有热,以虚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原因:邪热炽盛
• 特点:热盛伤津,伤及营血,燔灼肝经,
•
筋失濡养。
• 表现:高热神昏,痉厥抽搐,颈项强直,
•
目睛上吊。
(3)阴虚风动
原因 特点:阴液耗竭,筋脉失养,内生 表现:筋挛肉目闰,手足蠕动
(4)血虚生风
• 原因:生血不足,失血过多,久病耗血。
•
• 特点:肝血不足,血不荣络,筋脉失养,虚风内 动。
•
• 表现: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手足拘挛不伸 。
㈡寒
• 1、病机特点:脾肾阳虚
• (1)阴寒内盛,失于温煦
• (2)寒性凝滞收引
• 2、临床表现
• 多见于阴寒清冷之象、凝滞收引之征。
• 3、形成机理
• (1)阳气虚衰,虚寒内生。 • (2)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弥漫
寒从中生
• (3)外寒内入
㈢湿
•
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见干燥枯涩
之症。(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干涩、皲裂
、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 )
• 3、形成机理(1)
•
(2)津液亏虚
㈤ 热(火)
• 1.病机特点 ①(火)热之性炎上
•
②(火)热易伤津耗气
•
③(火)热易生风动血
• 2.临床表现:阳热亢盛之症,伤津耗气之候…
• 3.形成机理 ①外热内侵
• (2)什么是邪气?邪气---是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如六淫、 疫疠、七情、外伤、瘀血、痰饮等。
•
•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 《素问·遗篇·剌法论》中说到:“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 《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 (1)皮肤屏障(卫气)与外邪入侵:抗邪入侵。 • (2)正气抗邪与发病中止:驱邪外出。 • (3)正虚邪侵与疾病发生:正虚程度与感邪轻重成
• (1)正邪斗争关系到疾病的发生 • ①正能胜邪则不发病 • 正气强盛: • 抗邪有力—— 邪气不得侵入——不发病 • 外邪入侵—正气奋力驱除邪气——不发病
• ②邪胜正负则发病 • 邪气偏胜——正气相对不足—— • 邪气过于强盛——正不抵邪——发病
•
3.正邪斗争的关系到疾病的发生、 变化、转归及病证的虚实变化
概述
General overview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Click to enter the specific text in this column to explain the sub item content briefly. Please modify it according to your specific content.
1、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内生五变”
• P159 是指人体的生理物质与脏腑产生风、寒、湿、燥、火(热)五 (六)种不同特性的病理变化。又称“内生六淫”。为与外来六淫区别 ,称之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
㈠风
• 1、病机特点:(1)善行数变、主动, (2)与肝 关系密切关,故又称“肝风”或“肝风内动”。
实证
•
②邪郁化火
•
③情志过激化火 虚证
•
④阴虚生热
三 病变机理
• 2、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 • ㈠ 脏腑功能的失调 • 1. 五脏失常 • 2. 六腑失常 • 3. 奇恒之府失常 • ㈡ 经络功能的失调 • 1. 气血阴阳失调 • 2. 气血阴阳不足
正比。
•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1)外邪侵入人体的途径和时机: • 途径:一是皮肤,一是口鼻。 • 时机:正气虚弱(乘虚而入):素体虚或一时虚。 • (2)外邪侵入对人体的损伤: • 破坏组织结构:如外伤等 • 扰乱生理功能:如六淫、七情等 • (3)邪气伏藏与疾病的关系:如温病
3.正邪斗争关系到疾病的发生、 变化、转归及病证的虚实变化
• 1、病机特点
•
(1)湿性重浊、粘滞。
•
(2)湿易阻碍气机。
• 2、临床表现
• 症状沉重、分泌排泄物秽浊粘滞。
• 3、形成机理
• 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水湿
• 湿邪伤脾——脾失健运——滋生内湿
• 内湿素盛——易感外湿—— 脾虚湿盛
•
㈣燥
• 1、病机特点
•
燥性干涩,津液亏枯失于濡润。
• 2、临床表现
• 2、临床表现: 以动摇症状为主——眩晕、振颤、 抽搐
• 3、形成机理:(1)
•
(2)
•
(3) 阴虚风动
•
(4) 血虚生风
•
(1)肝阳化风
• 原因:情志不遂,操劳过度—— • 特点:肝肾阴亏于下,肝阳升而无制,亢而化风 • 表现:眩晕欲仆,肢麻震颤,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卒然仆倒。
(2)热极生风
第一节 发病机理
• 一、疾病的本质
•
——人体形气神的异常。
• 二、中医传统的疾病观 • 1、邪正交争的疾病观 • 2、阴阳失调的疾病观
•
(一)邪正交争的疾病观
•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
• (1)什么是正气?正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 质和能力的总称。它包括精、气、血、津液(或称气血阴阳)和各组织器 官的正常功能活动。
• (1)正邪斗争关系到疾病的发生
• (2)正邪斗争关系到疾病的变化和转归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邪正相持
(3)邪正斗争关系到病证虚实变化
• 邪气盛则实 • 精气夺则虚 • ③虚实变化 • A、 • A. • B.虚中夹实
B、虚实转化 a.由实转虚 b.因虚致实
C a. b.真虚假实
二、中医传统的疾病观
•㈡
•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是机体阴阳两方面失去相 对平衡而产生的变化。
1、阴阳偏盛 (1)
(2)阴偏盛
2、阴阳偏衰 (1)
(2)阴偏衰
3、阴阳互损 (1)阴损及 阳
(2)阳损及阴
4 (1) (2)阳盛格阴
5、阴阳亡失 (1)亡阳 (2)亡阴
三 病变机理
• 1、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内生“五邪” • 2、脏腑功能的失调 • 3、生理物质的变化 • 4、病理产物的产生
第十二章 病 机
• [目的要求] • 1、熟悉发病的基本原理。 • 2、掌握邪正胜负与虚实病机的关系。 • 3、掌握阴阳盛衰与寒热病机的关系。 • 4、了解精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 • 5、了解脏腑经络失常的基本病机。 • 6、了解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 • 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 7、了解疾病转归和疾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