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述概论

合集下载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
可编辑课件
2、质量概念的演变
从产品质量到产品、服务、过 程、活动、组织的质量 从符合性质量到适用性质 量
可编辑课件
二、质量特性
1、质量特性的定义——产品、过
程、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可编辑课件
质量特性的分类
技术性或理化性的特性 心理方面的质量特性 时间方面的质量特性 安全方面的质量特性 社会方面的质量特性
l 提高质量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保证 l 提高质量是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基础
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 价格↑ 消耗↓成本↓
l 提高质量可以全面提高企业素质
可编辑课件
2、提高质量有利于员工的发展 一方面,员工的参与有利于提
高工作质量,以确保产品和/或服务 质量能持续满足顾客需求,促进企 业发展;
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可提高
劣质: 人民生活——烦恼 伤害 灾难 企业——亏损 倒闭 社会——发展受阻 国家衰败
可编辑课件
2.什么是顾客?
——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内部顾客
现实顾客
顾客
顾客
外部顾客
潜在顾客
顾客是决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最重 要因素,服务顾客并满足其需要是组织存 在的前提。
可编辑课件
组织要了解:
l 谁是顾客? l 他们的需要是什么? 即要确定组织的目标顾客群,方法: l 市场分析调查、市场细分、顾客分层 l 根据组织自身能力和目标
员工的自豪感,使员工的努力得到 回报,并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 3、以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方式 符合 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可编辑课件
三、质量和社会
朱兰博士提出“质量大堤” 概念强调 企业须用质量来确保生存和发展
1、提高质量是保证社会安全、 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必然要求。

数据结构第01章概论.ppt

数据结构第01章概论.ppt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第2版)
李云清 杨庆红 揭安全
人民邮电出版社
1
第一章 概述
什么是数据结构 数据类型和抽象数据类型
算法和算法分析
退出
第一章 概述
瑞士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Nicklaus Wirth在1976 年出版了一本书,书名为《算法+数据结构 = 程序设 计》,它正说明了数据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作用。程序 设计的实质即为计算机处理问题编制一组"指令",首先 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算法和数据结构。算法即处理问 题的策略,而数据结构即为问题的数学模型。
退出
1.1.4数据的运算集合
对于一批数据,数据的运算是定义在数据的逻 辑结构之上的,而运算的具体实现就依赖于数据的 存储结构。
数据的运算集合要视情况而定,一般而言,数据的 运算包括插入、删除、检索、输出、排序等。
插入:在一个结构中增加一个新的结点。
删除:在一个结构删除一个结点。
检索:在一个结构中查找满足条件的结点。
98
I 79
F
(a)城市距离图
A
34
12
B
H9
8
C
G
31
21
E 10
D
I 79
F
(b)联通各城市最小生成树
退出
以上所举例子中的数学模型正是数据结构要讨论 的问题。因此,简单地说,数据结构是一门讨论"描述 现实世界实体的数学模型(非数值计算)及其上的操作 在计算机中如何表示和实现"的学科。
退出
综上所述
对于一个数据结构B=(K,R),必须建立从结点 集合到计算机某个存储区域M的一个映象,这个映象 要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结点之间的关系R。数据在计算 机中的存储方式称为数据的存储结构。

人体工程学第一章 概论

人体工程学第一章 概论
环境指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噪声照明气温等环境因素对人的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是研究的主要对人机环境系统简称人机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使用的机以及它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
人体工程学
Human Engineering
第一章 概 论Βιβλιοθήκη 1.1人体工程学简介
1.1.1 定义及命名由来 概述: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与机械 及环境的关系的学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它以人—机关系为 研究的对象,以实测、统计、分析为基本的 研究方法。
(4)人体工程学研究的重点是系统中的“人”:
在解决系统中的人的问题上,主要有两条途径: A .使机器、环境适合人; B .通过最佳的训练方法,使人适应于机器和环境。

1.1.4 人体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工作系统中的人:
人体尺寸;信息的感受和处理能力;运动的能力;学习 的能力;生理及心理需求;对物理环境的感受性;对社会环 境的感受性;知觉与感觉的能力;个人之差;环境对人体能 的影响;人的长期、短期能力的限度及快适点;人的反射及 反应状态;人之习惯与差异(民族、性别等);
(2)“人的效能”:
指人的作业效能,即人按照一定要求完成某项作业时 所表现出来的效率和成绩。
(3)“人的健康”:
包括身心健康和安全。人体工程学不仅要研究某些因 素对人的生理的损害,例如强噪音对听觉系统的直接损伤, 而且要研究这些因素对人心理的损害。安全是指避免事故,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造成事故的人为因素。

1.1.2 人体工程学发展的历史
上古时代 19世纪末至一战(萌芽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初兴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后(迅猛发展 ) 我国人体工程学的发展

安全防范 第一章 概论

安全防范     第一章 概论

12
二、安全防范技术的概念
• 1.安全防范技术的分类 安全防范技术是用于安全防范的专门技术。一般地 来说安全防范技术通常分为三类:物理防范技术、电 子防范技术和生物统计学防范技术。 物理防范技术主要指实体防范技术,如建筑物和实 体屏障,以及与其匹配的各种实物设施、设备和产品 (如门、窗、柜、锁等);电子防范技术主要是指应 用于安全防范的电子、通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及其 相关技术,如电子报警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出入口 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相关的各种软件、系 统工程等;生物统计学防范技术是法庭科学的物证鉴 定技术和安全防范技术中的模式识别相结合的产物, 其主要是指利用人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安全技术防范 的一种特殊技术门类,目前应用较广的有指纹、掌纹、 13 眼纹、声纹等识别控制技术。
• • • • • • • • • •
15

由于安全防范技术是正在发展中的新 兴技术,因此上述专业的划分仅具有相对 意义,实际上,上述各项专业技术本身都 涉及诸多不同的自然科学和技术门类,但 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专业的界 限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同一技术同时应 用于不同专业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课程就是对安全防范 技术进行系绕设计、工程施工和安装调试 等过程中出现的主要专业技术内容进行讲 16 解和培训的课程。
4
损失预防通常是社会保安业的工作重点,而犯 罪预防则是警察执法部门的工作重点。这两者的有 机结合,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与安全。从这个意义 上说,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就是安全防范的本质内 容。
综上所述,安全防范既是一项公安业务 (警察执行部门),又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 和社会经济事业。它们的发展和进步,既依 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又为科学 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 5 境。

《人体发育学》第一章概论(概述)

《人体发育学》第一章概论(概述)

母体因素
孕期营养、妇女的健康状况等。
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化程度等。
环境因素
辐射、环境污染等。
经典实验
1
洛桑塔尔婴儿纵向研究
研究了从4个月到3岁的婴儿的身体和认知发育,发现环境的作用开始在早期表现。
2
哈洛洛维孤儿研究
研究了孤儿在早期、被领养和发育缓慢、发育不良的情况,发现缺乏正常的亲密关系 对儿童的发育产生长期影响。
3
工夫鼠研究
研究了轻微的婴儿刺激对其发育的影响,发现身体触摸和声音刺激可以促进高级神经 系统发育。
影响衡和适量的营养是儿 童身体发育的重要保障。
运动
能够促进骨骼生长和发育、增 强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力。
睡眠
健康、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促进 儿童身体健康和学习。
儿童身体和智力发育
胎儿与新生儿期
从受精卵到出生的发育过程。 正常发育对环境和营养要求十 分关键。
儿童期
包括幼儿期、少儿期。在婴幼 儿时期,孩子的身体和意识有 了很大的发展,儿童期则更侧 重思维、社交和情感的发展。
青春期
从12-18岁的发育期。这是一 个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快速发 展阶段,对性健康和生育健康 关系重大。
老年期
1
3 -6岁
2
学会了大量的基本语言、阅读、写作
和社会交往技能。
3
12 -18岁
4
初步完成了身体和精神上的成熟,进 入激情张扬的青春期,面临性教育、
心理健康和性行为等挑战。
0-3岁
大脑发育的重要期间,通过感官和经 验学习,可以发展基本的十几项技能。
7-12 岁
了解和运用神经认知等高级思维技巧, 包括逻辑、想象、计划和问题解决等。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试验检测的目的和意义、第二节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试验检测的目的和意义、第二节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3 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方法
解:(1)分部工程
1)路基土石方工程:土方分项工程得分为93-2=91合格。 该路基土石方分部工程得分91分,所属分项工程全合格,则该分
部工程合格。 2)涵洞、通道工程:85分,所属分项工程全合格,则该分部工程合 格。 3)排水工程:82分,所属分项工程全部合格,则该分部工程合格。 4)路面工程:88分,所属分项工程全部合格,则该分部工程合格。
1 试验检测的目的和意义
对试验检测人员要求:
(1)从业人员应熟悉检测任务、内容、项目,合理 选择检测仪器,熟悉仪器的性能。使用精细、贵重、大 型检测仪器设备人员应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操 作证书方可上岗操作,并进行日常养护,进行一般或常 规仪器的检验与校正。
(2)检测人员应掌握与所检测项目的相关技术标准, 了解本领域国内外测试技术、检测仪器的现状及发展方 向,并具有学习与应用国内外最新技术进行检测的能力。
(4) 质量保证资料
施工单位应有完整的施工原始记录、实验数据、分项工 程自查数据等质量保证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负责提 交齐全、真实和系统的施工资料和图表。工程监理单位 负责提交齐全、真实和系统的监理资料。质量保证资料
2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公路工程检测技术
(4) 质量保证资料 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所用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质量检验结果。 2)材料配比、拌合加工控制检验和试验数据。 3)地基处理、隐蔽工程施工记录和大隧道施工监控资料。 4)各项质量控制指标的试验记录和质量检验汇总图表。
3 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方法
解:(2)单位工程
1)路基工程得分: 91 2 851 821 87.25 4
所属分部工程全部合格,则该单位工程合格。 注:路基土方工程属主要工程,其权值为2;涵洞、通道工程为一 般工程,其权值为1;排水工程为一般工程,其权值为1. 2)路面工程:88分,所属分部工程全部合格,则该单位工程合格。

第一章概述《环境保护概论魏振枢杨永杰主

第一章概述《环境保护概论魏振枢杨永杰主
代以前) – 4 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后)
•第一章 绪论
+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是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事件; +2〕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 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和金属微粒附 着在悬浮颗粒物上. +3〕伦敦烟雾事件图片 1952年, 这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由燃煤引发的 城市烟雾事件。 +4〕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 1955年,是最早出现的由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 染事件。
+ 酸雨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 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 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形成硫酸和硝酸 后,又以雨、雪、雾等形式返回地面, 形成酸雨。
•第一章 绪论
+ 由于一方面清洁水源被大量滥用、浪费 和污染,另一方面,淡水的区域分布不 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 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 世界上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大多 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这种现象 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 大规模开采所致。
+ 解决途径:新能源的(如太阳能、风能 、核能等)开发利用。
•第一章 绪论
+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章 绪论
+ 1、萌芽阶段(境19保4护9~工1作9方73针)和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
+ 2、起步阶段(1973~1召98开3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 + 3、发展阶段(1983~出1:99保5)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 4、深化阶段(1995~制:至定“三今了同我)步国”,环“境三保统护一事”。业的战略方针

《建筑概论》第1章 概述

《建筑概论》第1章 概述

化学工业出版社
二、建筑物的分级
1.建筑物的耐久年限:主要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建筑 建筑物的耐久年限: 物的质量标准而定,是作为建筑投资、建筑设计和选用 材料的重要依据,如下表 。 2.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取决于房屋的主要构件的耐火极限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和燃烧性能。按我国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分为四级,见下页表。它们是按组成 房屋的主要构件(墙、柱、梁、楼板、屋顶承重构件等) 的燃烧性能(燃烧体、非燃烧体、难燃烧体)和他们的 耐火极限划分的。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一、建筑标准化
建筑标准化涉及建筑设计、建材、设备、 施工等各个方面,是一套完整的施工体系。 建筑标准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筑 设计的标准问题,包括由国家颁布的建筑 法规、建筑制图标准、建筑统一模数制等; 另一方面是建筑标准设计问题,即根据统 一的标准所编制的标准构件与标准配件图 集及整个房间的标准设计图等。。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一、建筑工业化与工业化建筑--- 2.工业化建筑
(1)概念: )概念:
工业化建筑通常是按建筑结构类型和施工工艺的 不同来划分体系的。工业化建筑体系是指某类或 某几类建筑,从设计、生产工艺、施工方法到组 织管理等各个环节配套,形成工业化生产的完整 过程。 工业化建筑体系一般分为专用体系和通用体系两 种。 专用建筑体系,被称为走房屋定型的途径。是以 整幢房屋进行定型,再以定型房屋为基础进行构 配件配套的一种体系。它是只适用于某一地区, 某一类建筑使用的构件所建造的体系,既有一定 的设计专用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又有一定的地方 性和时间性。 通用建筑体系,是以通用构件为基础,进行多样 化房屋组合的一种体系,其产品是定型构配件。 它是对那些能够在各类建筑中可以互换通用的构 配件加以归类统一,系列配套,成批生产,逐步 打破各类建筑中专用构件的界限,化“一件一用” 为“一件多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即全球微波互 联接入。WiMAX也叫802·16无线城域网或 802.16。WiMAX是一项新兴的宽带无线接 入技术,能提供面向互联网的高速连接,数 据传输距离最远可达50km。WiMAX还具 有QoS保障、传输速率高、业务丰富多样等 优点。WiMAX的技术起点较高,采用了代 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方向的 OFDM/OFDMA、AAS、MIMO等先进技 术,随着技术标准的发展,WiMAX逐步实 现宽带业务的移动化,而3G则实现移动业务 的宽带化,两种网络的融合程度会越来越高。
第一章 概述
重点提示: 1.无线通信的发展史 2.移动通信发展简述 3.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作业: 1.1 1.4
第一章 概述
无线通信发展史
• 古代的烽火——近代的旗语。 • 19世纪电磁学理论与实践,用电磁能量传递信息。 • 1837年,莫尔斯(美国)发明了电报。 • 1876年,贝尔(出身英国定居美国)发明了电
话。 • 1864年,麦克斯韦(英国)发表了“电磁场的
动力理论”的著名论文,理论上证明了电磁波的 存在。 • 1887年,赫兹(德国)用试验证明了电磁波的 存在: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度与光波一样。
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史
• 1895年,马可尼(意大利)实现了数百米距离的 无线通信
• 1901年,又首次完成了横跨大西洋的通信。采用 火花振荡的发射机。
在当今的数字蜂窝移动系统中,最有代表性的是GSM和 CDMA系统。并占据了世界大部分市场份额。
GSM系统的空中接口采用的是FDMA/TDMA的接入方 式。是欧洲的主流制式,现已覆盖全世界,即为“全球通”。
1.1移动通信发展简述
CDMA即码分多址,是第三代系统的主要接入方式。 CDMA技术最早由美国的高通公司提出,应用于第二代系 统中,即窄带CDMA系统,其标准是IS-95A/B。 CDMA有许多优越性:多种分集方式、低的发射功率、 更加的保密性、更大的系统容量、话音激活技术、频率复 用及扇区化、更低的信噪比或载干比等。
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此,广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 高保真时代。
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史
• 60年代,无线智能广播得到迅速的发展。1961年6月1日,无 线调频立体声广播正式开播,60年代中期得到飞速的发展。从 70年代后期开始,有些国家开始研究立体感更强的无线调频立 体声广播,如四声道全景声广播和立体环绕声广播等。
• 3G(三个标准)、4G(两个标准)、5G(南韩诺拉N0LA).
移动通信发展历史---六个阶段:
1.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
2.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 美国(AT&T)第一个公共汽车电话系统(城市系统) ,德国, 法 国,英国相继使用.人工交换,小容量
• 1904年,弗莱明(英国,麦克斯韦的学生)与爱 迪生(美国)一起发明了真空二极管。
• 1907年,李.德.弗雷斯特发明了电子真空三极 管——电子技术发展史第一个里程碑。
• 1948年,肖克莱(美国)在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 体三极管——第二个重要里程碑。
• 20世纪80年代,将“管”、“路”结合起来的集 成电路——第三个重要里程碑。
3.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美国IMTS(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模拟,大区制,中小容量.
4.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美国AMPS(先进移动电话系统),蜂窝状移动通信网.日本 HAMTS(汽车电话系统),英国TACS(全接入通信系统),加拿大, 瑞典北欧等国开发使用.第一代移动通信.
5.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 GSM,CDMA 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
2002年将投入商用的第三代系统 IMT-2000则定位 在2GHz频段。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向三大运营商发放了 3G频段。
中国电信1920-1935MHz和2110-2125MHz频段, 中国联通1940-1955MHz和2130-2145MHz频段, 中国移动1880-1900MHz和2010-2025MHz。
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史
• 1912年阿姆斯特朗(美国)发明的超外差接收方 法,为现代无线电接收技术奠定了基础。
• 1933年了高 保真优质广播的新时代。
• 1937年里布斯发明的脉冲编码调制(PCM)等。 •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无线调频技术得
同时期,英国的TACS系统(900MHz)、法国的450MHz 系统、加拿大的MTS系统(450MHz)、瑞典等北欧四国的 NMT-450系统相继推出。
1981年诞生的第一个具有国际漫游功能的模拟系统NMT的 使用频段为450MHz。
1.1移动通信发展简述
1986年NMT-450变迁到900MHz频段。我国目前的 模拟TACS系统的使用频段也为900 MHz。在第二代网络 中,GSM系统的开始使用频段为900MHz,IS-95 CDMA系统为800MHz。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GSM系统的容量,1997年出现了 1800MHz系统,GSM 900/1800双频网络迅速普及。
• 移动通信作为通信领域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猛。它是集 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数字处理技术等为 一体,代表了现代最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
• 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市场管制 政策的放松将使计算机网、电信网、电视网等加快融合为一体, 宽带IP技术成为三网融合的支撑和结合点。未来的网络将向宽 带化、智能化、个人化方向发展,形成统一的综合宽带通信网, 并逐步演进为由核心骨干层和接入层组成、业务与网络分离的 构架。
6. 21世纪开始 第三代移动通信(3G) WCDMA CDMA2000 TD-SCDMA
1.1移动通信发展简述
1. 第一代及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从第一代的模拟移动电话,到第二代的数字移动网络,再到将 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使用的无线频段遵循一种由低 到高的发展趋势。
1946年第一个移动电话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先驱 者。70年代中期美国推出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 IMTS(150MHz和450MHz),78年底推出先进移动电话 系统(AMPS),83年在芝加哥投入商用。这就是第一代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