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在防灾减灾工程中的运用

系统科学在防灾减灾工程中的运用
系统科学在防灾减灾工程中的运用

系统方法论在防灾减灾工程中的应用

张铁柱(防灾减灾工程2015205104)

摘要:通过对系统方法论的学习,结合实际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主要

阐述了如何将系统方法论应用在实际工程中,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这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系统方法论;防灾减灾工程;实际问题

系统科学方法是指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观点,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整体和全局出发,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以得到最优化的处理与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系统方法论的特点和原则主要有: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模型化和最优化五个方面。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方法论。

系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社会实践。系统科学方法起源于通讯工程以及运筹学等学科,它在使用模拟方法、进行复杂计算以及大量数据处理时,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并和人、财、物的管理相结合,能出色地处理规划、计划、预算技术、预测技术等复杂问题。系统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而诞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以后才开始逐渐形成的。现在它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系统工程作为一门工程技术,与一般工程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系统工程是从系统角度去考察研究工程问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系统论是研究一切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系统概念、一般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分析、系统方法论和系统方法的应用等。因此在研究系统方法论之前,我们必须先知道研究一切系统的基本观点(原理)。

整体性——“盲人摸象”的教训、相关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层次性——等级森严的结构整体、有序性——系统功能发挥的源泉、动态性——发展变化的理论、调控性——系统的自组织、最优化——如何追求完美。

系统方法就是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整体与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揭示系统性质和运动规律,从而达到最佳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整体性原则这是系统方法的出发点。这个原则要求我们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时从整体着眼,从整体和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最佳的处理方法。

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是层次分明、井井有条的。系统的有序性通过系统的结构来体现,结构决定性质,结构不同,功能不同,有序性也不同。此原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系统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而且认识到通过调整或改变结构可以提高整体的功能。

一切系统都是变化、运动着的,这也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因此探索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动力、速度、原因和规律等有助于我们对更复杂的对象进行研究。这个原则告诉我们,考察系统性质时,要在动态中考察,研究系统的动因,从系统自身的矛盾运动中寻找改善方法,注重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系统的管理水平,遵循动态原则。

如何从几种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使系统运转处于最佳状态,达到最优目标,这是系统方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达到目的,我们应遵循:局部效应服从整体效应;坚持系统多级优化原则;坚持优化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结合的原则。

系统分析方法的特点:贯彻系统论原理一,即整体性原理。研究对象看做一个整体,确定系统边界,把它从环境中划分出来,必要时还要把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也分出来。充分体现系统论原理二、四、五,即相关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分析系统的内部、外部联系,详尽反映系统与外部有关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这两个作用和才是系统的全部效应。系统的设想和现实,计划与实施之间要设立中间环节,这样有助于更接近系统的实际,采取合适措施,使系统按照人们的意图运转。把现代应用数学引入管理领域,是管理和决策定量化、精确化和自动化。

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我国对于工程结构抗震、结构抗风工程、结构抗火工程和抗爆工程等新的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白皮书指出,国家将用三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体滑坡、岩崩、泥石流、热带气旋、火灾等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据笔者了解,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指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

如何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

科学方法论和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

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重大工程的防灾能力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如何以系统方法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研究常见灾害的

形成条件、成灾模式、预测预报、防治工程优化以及防灾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等课题,提高交通干线的抗灾能力。

例如在岩土工程灾害预测和防治中,利用现代系统方法论和工程技术,进行岩土工程学、地学、环境学、灾害学等多学科交叉解决岩土工程灾害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和岩土工程灾害防治中的重大难点问题,着重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岩土工程中水环境效应及其防灾决策可靠性研究,渗流场、应力场、温度场耦合分析及其在工程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等。

大型结构物抗风与抗震,针对工程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的关键技术问题,利用现代系统方法论与实验技术,研究造成风害和震害的机理,寻求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着重进行大型结构物风致响应与地震反应的预测及评估、大型结构物环境振动抑制技术、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设计等理论及应用研究。

系统科学是一种新型的思维方法,如果将这种方法用到防灾减灾工程领域中,使越来越多的中外工程师以这种科学的方法研究建筑工程问题,并取得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成果,由此可见,系统科学方法在不久的将来会更为强烈地影响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组织治理的技术——系统工程[N].文汇报,1978-9 -27.

[2] 许国志.论事理.系统工程论文集[G].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3] 宋健,事理系统工程.见:系统工程论文集[G].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4] 甘华鸣.事理学纲要(第一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5] 张锡纯.工程事理学发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7.

[6] 顾基发,唐锡晋.从古代系统思想到现代东方系统方法论.见:宋正海,孙关龙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G].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系统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发展的硕果――大成智慧工程

2002年5月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5期 文章编号:100026788(2002)0520008204 系统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发展的硕果——大成智慧工程 戴汝为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 扼要地介绍钱学森院士倡导的思维科学与系统科学的一些观点;并从系统的角度阐述了思 维科学与系统科学的交叉发展以及大成智慧工程(m etasynthetic engineering)的形成Λ 关键词: 形象思维;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大成智慧工程 中图分类号: N94 文献标识码: A α A R esu lt of System Sciences and N oetic Sciences C ro ss D evelopm en t-M etasyn thetic Engineering DA I R u2w ei (In stitu te of A u tom ati on,Ch inese A cadem y of Sciences,Beijing100080,Ch ina) Abstract: Several view s of system sciences and noetic sciences given by academ ician qian are b riefly in troduced.Besides,from the po in t of view of system,the fo rm ati on of m etasyn thetic engineering by system sciences and noetic science cro ss developm en t is also described in th is article. Key words: th ink ing in i m agery;m etasyn thesis from qualitative to quan titative;hall fo r w o rk shop of m etasyn thetic engineering;m etasyn thetic engineering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近20多年来,对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整合,作出了重要的贡献Λ钱学森对应用力学,火箭技术以及“两弹一星”等方面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但他近些年来在现代科学方面的贡献了解的人可能并不多Λ他曾经担任过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的理事长,历时20年之久Λ他对系统科学与思维科学都有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对系统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发展与整合所做出的贡献,形成了大成智慧工程(m etasyn thetic engineering). 在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91年10月授予钱学森同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大会上,他讲过一段话:“我认为今天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而且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整个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Λ我们完全可以建立起一个科学体系,而且运用这个科学体系去解决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Λ并讲:“我在今后的余生中就想促进这件事情”Λ实际上,钱学森所说建立一个科学体系的工作他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Λ钱学森于80年代在中央党校讲课时,首次把原来人们心目中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门,扩展到八大部门Λ加上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和文艺理论,形成了一个体系Λ过了几年又加上地理科学、行为科学Λ1996年6月又提出建筑科学的设想,在这个过程中曾与建筑专家及城市规划专家谈过Λ总 α收稿日期:2002204204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9990581) 作者简介:戴汝为,男,中科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从事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复杂系统的研究.

2016考研专业: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一、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地质灾害防护工程、地震工程、抗风工程、抗火工程和抗爆工程等,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作用。本学科主要任务是建立、发展并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对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的抵御能力,发展防灾减灾的科学理论、设计技术和工程处理方法,通过工程措施,最大限度的减轻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证灾后重建、经济恢复和发展能力。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胜任与防震减灾工程;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岩溶、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有关的预防、设计、治理的结构选型、优化设计等方面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也可从事抗灾防灾、灾后重建方面的技术设计和组织管理工作。 2、专业培养目标 本学科立足我国西部、面向全国,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防灾减灾工程、防护结构工程及地质工程坚实基础理论知识、系统的专门科学知识;具备应对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事件的能力;对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基本了解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备较强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科学研究人才。要求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毕业后能从事本学科的教学、科研、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或相关学科的工程技术工作。 3、专业方向 01工程结构抗震减灾 02振动控制与试验分析 03城市地震危害性评价和综合抗震减灾 04岩土地震工程和减灾工程 05基于断层的强地震动与建筑物抗震 4、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301数学一 ④951结构力学或950材料力学 (注:各个学校专业方向、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上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 二、就业前景 我国不仅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而且是世界上蒙受自然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且不说历史上的大地震和洪水给我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就近几十年而言,各种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年年有之。全球一些主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灾害、洪涝干旱和飓风等气象灾害,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在我国都是相当严重的。就以地震海啸而言,虽然还没有像这次印度洋地震海啸这样大的劫难记载,但近代也遭受过多次地震海啸的袭击。 总之,我们的国土不是平静的,我们人民生活的家园不是安然无恙的,多种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重要的基本国情之一。目前地质灾害与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对于这方面力度在加大,比如抗震的研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该专业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 三、就业方向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各个专业方向的毕业生都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及管理工作,具备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各个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又各具所长,能在政府机关建设职能部门,机关及工矿企事业单位的基建管理部门,建筑、市政工程设计院,土木工程科研院所,建筑、公路、桥梁等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监督站,工程建设监理部门,房地产公司,工程造价咨询机构、银行及投资咨询机构等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四、职业规划 与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有关的考试为: 注册安全工程师

控制科学与工程的二级学科以及排名

控制科学与工程 是一门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它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成就之一,它的各阶段的理论发展及技术进步都与生产和社会实践需求密切相关。11世纪我国北宋时代发明的水运仪象台就体现了闭环控制的思想。到18世纪,近代工业采用了蒸汽机调速器。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逐步建立了以频域法为主的经典控制理论并在工业中获得成功应用,才开始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此后,经典控制理论继续发展并在工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空间技术发展的推动下,50年代又出现了以状态空间法为主的现代控制理论,并相继发展了若干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使本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更加丰富。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方法和技术进入工程化、产品化阶段,显著加快了工业技术更新的步伐。在控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与控制相结合的研究变得更加活跃;由于对大系统的研究和控制学科向社会、经济系统的渗透,形成了系统工程学科。特别是近20年来,非线性及具有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向“控制科学与工程”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促进了本学科的迅速发展。目前,本学科的应用已经遍及工业、农业。交通、环境、军事、生物、医学、经济、金融、人口和社会各个领域,从日常生活到社会经济无不体现本学科的作用。 控制科学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研究各领域内独立于具体对象的共性问题,即为了实现某些目标,应该如何描述与分析对象与环境信息,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行为。它对于各具体应用领域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与各领域具体问题的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本学科的这一特点,使它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并在学科交叉与渗透中表现出突出的活力。例如:它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拓了知识工程和智能机器人领域。与社会学、经济学的结合使研究的对象进入到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范畴中。与生物学、医学的结合更有力地推动了生物控制论的发展。同时,相邻学科如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的新发展,使本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相关学科关系 本学科在本科阶段叫自动化,研究生阶段叫控制科学与工程,本学科下设的六个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和“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各二级学科的主要研究范畴及相互联系如下。

系统科学与工程练习题要点

《系统科学与工程》课程期末练习试卷 姓名:学号:所属院系: _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满分10分) 1.钱学森教授提出,系统工程是一门( B )。 A.经济控制的技术 B.组织管理的技术 C.现代工程技术 D.控制分析和设计的技术 2.霍尔的三维结构包括( C )。 A.时间维、逻辑维、空间维 B.时间维、空间维、知识维 C.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 D.空间维、逻辑维、知识维 3.关于综合集成工程方法学说法错误的是( B ) A 它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 B 采用人机结合以机器为主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式 C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本身是开放的、动态的体系 D 由机器体系、专家体系和知识体系组成 4.邻接矩阵中,若某列(第j列)的元素全为( A ),则Pi为系统的源 点,是系统的输入要素。 A.0 B.1 C.2 D.3 5.在决策树中,从状态节点引出的分枝叫( B)分枝。 A.方案 B.状态 C.概率 D.决策 6.对于一些―亦此亦彼‖的现象及不确切概念事物,如―好天气‖、―容貌突出‖等 问题,你认为采用下来哪种评价方法比较合适?( A) A、层次分析法 B、冲突分析方法 C、模糊综合评判法 D、A.古林法 7.如果决策环境不确定,甚至连发生的概率也一无所知,只能靠决策者的经 验、直觉进行主观决策,则这种决策称为( B)。 A.确定型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 C.风险型决策 D.战术决策

8. 下图是一个有向连接图,它的邻接矩阵是( A )。 A 、????????????????011000000100011 0010000000B 、??? ???????? ?? ???1110001001 00111 0011000001 C 、????????????????01111 010******* 0010100000 D 、??? ???? ???? ?? ???11111 01001 00111 0011100001 9. 某投资模用AHP 方法进行系统评 价,得到如下表所示判断矩阵, 对于计算结果下列哪项为正确的?( B ) 10. 相传英国有个名叫霍布森的商人,他在卖马的时候一直说,允许顾客任意挑选马匹,但需要符合一个条件,即只能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一匹。在此例中,顾客拥有的决策权限:( B ) A .很大,因为他可以任意挑选马匹。 B .很小,因为他的决策前提受到了严格控制。 C .无大小之别,因为这里顾客只是在买马,而不是在作决策。 D .无法判断,因为决策权限大小取决于所作决策的类型与重要程度。 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1分,满分10分) 1. 系统是指由 两个 以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元素组成的具有特定 功能的有机整体。 2. 常用的系统工程方法有霍尔的 三维 结构系统工程方法论和切克兰 特的软系统工程方法论等。 3. 所谓结构模型,就是应用 有向连接图 来描述系统各要素之间关系, 以表示一个作为要素集合体的系统的模型。 A 、C.R=0.176,满足一致性要求 B 、C.R=0.176,不满足一致性要求 C 、C.R=0.096,满足一致性要求 C 、C.R=0.096,不满足一致性要求

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现状及发展

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现状及发展 一、概述 1. 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三者逐渐结合为一体并应用于土木工程实际而形成的新学科[1]。 2.防灾减灾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是一个具有显著综合交叉性的新型学科,它涵盖到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发生条件和发展规律、监测和预报、工程防治和灾时应急措施等科学技术难题。按现行学科体系来说,防灾减灾工程涉及地质、气象、地震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信息和管理等学科的相关专业领域。 二、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主要研究方向 1.岩土工程主要研究方向 ①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以城市地下空间为主体,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策略,以及各类地下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和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如浅埋暗挖、盾构法、冻结法、降水排水法、沉管法、TBM法等)及其优化措施等等。 ②边坡与基坑工程:重点研究基坑开挖(包括基坑降水)对邻近既有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基坑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可靠度分析技术,边坡稳定分析理论以及新型支护技术的开发应用等。 ③地基与基础工程:重点开展地基模型及其计算方法、参数研究,地基处理新技术、新方法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建筑基础(如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及桩基础等)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等。 2.防灾减灾工程主要研究方向 ①地下工程减灾防灾,利用工程学的方法研究解决和防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施工灾害的破坏效应,开展地下结构减震、隔震理论与方法,地下工程火灾特征及损伤评估方法,地下工程施工灾害的防御技术,动态可靠度与耐久性设计理论,高应力场与高温度场耦合分析等。 ②线路系统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该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高山峡谷区重力作用为主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铁路、公路工程防治技术为主线,同时覆盖了特殊岩土地质条件的路基病害整治及公路路面病害处理技术、轮轨和车路系统本身的运行安全技术以及工务安全管理保障系统等领域。 ③岩土工程灾害预测和防治,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进行岩土工程学、地学、环境学、灾害学等多学科交叉解决岩土工程灾害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和岩土工程灾害防治中的重大难点问题,着重进行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评价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岩土工程中水环境效应及其工程危害研究、岩土工程环境地质问题风险分析与防灾决策可靠性研究,渗流场、应力场、温度场耦合分析及其在工程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等。 ④大型结构物抗风与抗震,针对工程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的关键技术问题,利用现代科学理论与实验技术,研究造成风害和震害的机理,寻求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着重进行大型结构物风致响应与地震反应的预测及评估、大型结构物环境振动抑制技术、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设计等理论及应用研究。 三、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现状及发展

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往年试卷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A卷(开卷)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成绩_________学号姓名专业班级 一、填空题(1ˊ×15=15ˊ) 1.常见的建设工程施工伤亡事故有、、、 和等五种。 2.我国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一贯坚持的方针是。3.我国安全生产行业管理模式为。 4.我国安全管理的最高管理机构是。 5.建设工程中能识别危险因素的常见方法有、、不安全状态与不安全行为列表法等。 6.按照《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的规定,企业安全生产评价包括评价、评价和安全生产能力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 1.在有关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中,我国首次提出了工程监理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及相关责任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C.《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D.《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2.说明事故统计特性的1:29:300事故法则是由()提出的。 A.Kerr B.Heinrich C.Haddon D.Gibson 3.下列属于第二类危险源的是()。 A.煤气 B.炸药 C.防火墙 D.运动中的机械设备 4.我国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对于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的界定是()。 A.死亡10-29人,直接经济损失5-9.999千万元 B.死亡10-29人,直接经济损失1-4.999千万 C.死亡3-9人,直接经济损失1- 4.999千万元 D.死亡3-9人,直接经济损失5-9.999千万元 5.用于寻找主次因素的安全管理工具图是()。 A.控制图 B.因果分析图 C.排列图 D.分层法6.高处坠落的“基准高度”是指()。

防灾减灾管理制度

防灾救灾管理制度 为了应对地震、洪水、台风、暴雨、冰冻、地质灾害等各种突发灾害事故,根据就XXXXXXX的实际情况,特制订防灾救灾管理规章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电厂管辖区域内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 1.防灾救灾原则 1.1 自然灾害发生后,公司应灾害的大小级别立即启动《XXXXXX公司应急救援预案》,全面开展防灾救灾工作。 1.2 自然灾害跨区域、跨单位的,公司应急指挥部应服从政府应急指挥部的领导,公司员工必须遵守国家防灾救灾法律法规,遵守政府在紧急情况下的各项安排。 1.3 平时做好日常灾害预防工作,结合公司日常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对防灾减灾设施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重点对灭火器材、排水(洪)系统、防洪设施、自动报警设备等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 1.4 提前安排特殊时段如节假日和汛期、雷雨、台风、高温、严寒等极端气候情况下的值班工作。提前储备防灾减灾物资和工具。 1.5 与周边企业单位加强交流联系,与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联系。 2.防灾救灾工作准备 2.1 物资准备

2.1.1 整合公司各部门现有储备物资和仓库物资,分级、分类管理救灾物资储备。 2.1.2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采购、调拨和运输制度。 2.2 人力资源准备 2.2.1 完善公司灾害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2.2 建立健全与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2.3 宣传、培训和演习 2.3.1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利用厂区宣传栏、互联网平台等广泛宣传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 2.3.2 每年根据本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特点,组织演练《应急预案》1-2次,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2.3.3 建立公司各部门通讯录或全体员工通讯录,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公告机制。 2.3.4 根据电厂建(构)筑物及周边地形特点,规划本公司人员、设备紧急疏散路线图和避险区,并公示全体员工。 3.灾情信息管理及处理 3.1 现场人员发现险情,应根据公司《应急预案》的程序向上报告灾情,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房屋倒塌、

浙江大学2006、2007级系统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90421版)

教学院长签字:韦巍 教学系主任签字:姚维浙江大学系统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具备系统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能力训练,能在复杂的工业生产系统、经济管理系统、服务系统等领域从事大系统和复杂系统的分析与集成、设计与运行、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工作的与国际接轨、并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者。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系统科学、决策管理、控制系统、计算机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系统分析与设计、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 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控制理论、大系 统理论、管理科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3. 具有一定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能够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4. 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集成、系统管理、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 训练; 5. 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 信号分析与处理、应用统计学、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系统建模分析与仿真、系统理论与系统工程、运筹学、现代控制理论 教学特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系统建模分析与仿真、智能系统、非线性系统理论、信息系统分析与集成、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原版外文教材课程:系统建模分析与仿真 研究型课程:非线性系统理论、决策支持系统 讨论型课程:信号分析与处理、信息系统分析与集成 计划学制4年 毕业最低学分160+4+5

社区防灾减灾设施日常管理维护制度

社区防灾减灾设施日常管理维护制度 1.加大应急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 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捐款为补充,建立城市应急救助专项基金,为应急救灾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出台相应的基金管理办法,以落实基金的来源,规范和监督资金的使用,确保基金专款专用。同时,在各项工程建设中,无论投资主体是谁,都要按照国家要求,把防灾减灾设施设备纳入工程设计,将所需资金纳入工程概算预算,用制度和法规保证灾害防治工程的投入到位。通过配置现代化应急救援设备以及先进的特种救生设备和检测设备,为应对突发性事件提供强大的设施设备支持。 2.加强应急设施设备的有效配置 要在认真分析城市灾害形成的规律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系统、高效的原则,用新思维新理念对各类应急设备进行系统配置。对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已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要及时堵塞漏洞,予以重点配备,特别是要加强应对极端天气情况的应急能力建设。同时,要统筹协调城市通信、移动指挥设备、检验检测设备、抢险救灾设备等各种现有应急设施,合理配置到防灾救灾工作中,提升整体应急能力。要将人防设施和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公园、城市绿地等公共场所和人防工事,将之逐步改造或建设成公众应急避难场所,规范指引标志,开设疏散通道,配

备应急物资及水、电、卫生等设施。在建设公共市政设施和人员密集场所时考虑应急需求,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基础保障。 3.强化应急设备的科学管理 城市综合减灾体系是城市安全的“神经系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护伞”。要通过对现有各减灾系统的信息、设施、救援、保障等资源的有效整合,构筑起一个与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反应快速、指挥顺畅、行动协调、救援及时、保障有力的城市综合减灾体系,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支撑起可靠的安全屏障。要实现城市防灾和减灾的综合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应急设备的日常管理、快速调用、轮换更新以及余缺调剂、保障供给等工作制度,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和完善应急设备和物资储备库,将现有单位、企业所持有的生活、生产、抢险等应急设施进行网上在线管理,减少因物资储备底数不清造成的灾时不够使用、平时沉淀浪费的现象。城市政府要统筹规划掌握各级、各类、各业务部门包括防化、消毒、生活、医疗器械、救援抢险等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实物储备;强化与生产企业、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部门的协议储备,通过科学、规范的应急物资供应和设备储备模式,切实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加强政府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救援演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发挥应急设施设备的效用。逐步探索紧急与非紧急一体化的路子,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应急管理系统与非应急管理系统的高度整合,无缝连接,并通过相应

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防灾减灾工程专业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防灾减灾工程专业介绍 一、学科概况 由于交通土建工程的特点,防灾减灾研究一直在西南交通大学百年历史的土建工程领域中占有很大比重。在我校最早获批的道路与铁道工程和桥梁与隧道工程两个博士点,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大地测量学及测量工程六个硕士点的学科方向中也一直含有防灾减灾工程的主要内容,从而形成了以多学科综合性学术群体支持防灾减灾工程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雄厚力量。1997年,我校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授权点获批,2001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该学科隶属的一级学科土木工程和相关的交通运输工程在我校均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本学科还可以在上述两个一级学科所设的博士后流动站中招收博士后人员。这样逐渐形成了培养土木工程减灾防灾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的教学科研基地。目前,本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工程硕士和高师硕士的培养和学位授予权。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作用。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重大工程的防灾能力。 我校本学科研究工作的重点是围绕重要陆地交通干线建设和运营阶段出现的灾害现象,以工程科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研究常见灾害的形成条件、成灾模式、预测预报、防治工程优化以及防灾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等课题,提高交通干线的抗灾能力。本学科有一支由年轻的博士、教授为主组成的充满朝气的研究队伍,由于具有边缘学科的特点,研究队伍组成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特色,研究领域偏重于前沿性、基础性问题。 二、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地下工程减灾防灾。利用工程学的方法研究解决和防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施工灾害的破坏效应,开展地下结构减震、隔震理论与方法,地下工程火灾特征及损伤评估方法,地下工程施工灾害的防御技术,动态可靠度与耐久性设计理论,高应力场与高温度场耦合分析等理论研究。本方向近几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特等奖1项,其中“南昆线”高烈度地震区隧道抗震加固与计算方法研究,将长大隧道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提高到国内领先水平。“广大线”九度地震区隧道洞口段隔震研究,为世界首例,其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工程中。长大隧道火灾分析与评估加固技术、瓦斯隧道封闭结构形式及降压措施研究、电力牵引瓦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研究等,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在“隧道及地下工程结构物剩余寿命评估方法的研究”中,首次在地下工程结构物变异程度的分级及其评定中引入健全度的概念并与结构动态可靠度相联系,研究工作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长大隧道岩爆、大变形机理研究成果,在秦岭隧道(铁)、夹竹箐隧道(铁)、二郎山隧道(公)、华莹山隧道(公)、太平驿输水导洞、锦屏电站18km导洞等工程中的应用,使这些工程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线路系统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该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高山峡谷区重力作用为主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铁路、公路工程防治技术为主线,同时覆盖了特殊岩土地质条件的路基病害整治及公路路面病害处理技术、轮轨和车路系统本身的运行安全技术以及工务安全管理保障系统等领域。泥石流及其灾害防治工程领域是本方向的一个亮点,有关泥石流预测预报及信息开发系统研究居于国际先进水平。近来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5项,铁道部及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尤其是通过成昆、宝成、南昆等铁路干线和川藏公路、西攀高速等公路干线灾害防治的生产科研实践,在铁路、公路工程灾害防治技术与研究领域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3)岩土工程灾害预测和防治。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进行岩土工程学、地学、环境学、灾害学等多学科交叉解决岩土工程灾害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和岩土工程灾害防治中的重大难点问题,着重进行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评价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岩土工程中水环境效应及其工程危害研究、岩土工程环境地

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土木建筑行业是高风险性行业? ①当前建筑施工呈现出以工业建筑为主向以民用建筑为主转变,由低层向高层发展,施工现场由较为广阔的场地向狭窄的场地变化;建筑施工又以产品固定、流动性大、露天高处作业多、产品多样性、作业环境复杂多变、规律性差、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多工种交叉作业危险因素多,极易发生事故,因此,建筑业在我国各行业中属危险性较大且事故多发的行业。 ②建筑工程是一个庞大的人-机工程,工程项目具有单件性、离散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且工程建设管理层次多,管理关系复杂,其中建筑业的技术含量偏低,工人文化素质低,从业人员对于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的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总体上不安全因素多,安全事故多发。 2、为什么高处坠落伤害事故发生几率最高?五大伤害类型是哪些? ①建筑施工的高处作业工作量大,作业环境复杂多变,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多工种交叉作业,危险因素多,极易发生事故:1)高处坠落多发于安装登高架设作业过程中,脚手架、吊篮处、试用梯子登高作业时,在“四口”“五临边”处或轻型屋面处的施工,在拆除工程时和其他作业时,这些高空作业环境的危险性高,事故发生率也增加;2)实际工程中,高空作业的安全设施经常未按标准搭设,施工设施落后;同时高空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思想上不重视安全问题,安全教育不足导致安全知识缺乏,使得高坠发生率很高。 ②高处坠落事故、坍塌事故、物体打击事故、机械伤害事故、电击伤害事故 3、上网学习事故案例,思考事故分析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哪些? 应包括:①事故发生单位概况;②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③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④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⑤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⑥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4、学习新安全生产法,总结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应包括哪些? 国家规定的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包括: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三)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四)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 (五)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六)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 (七)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八)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九)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十)依法进行安全评价; (十一)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十二)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十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5.整理五组安全科学名词术语 答:1.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2.安全生产方针: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系统工程的概念和特征

1.2.2 系统工程的定义与特征 1.系统工程的定义 系统工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对他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要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困难。下面列举国内外学术和工程界对系统工程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 1967年,美国著名学者切纳斯(H.Chesthut)指出:“系统工程是按照各个目标进行权衡,全面求得最优解(或满意解)的方法,并使整体的各组成部分能够最大限度的互相适应。” 1967年,日本工业标准JIS定义:“系统工程是为了更好地达到系统目标,而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机构、信息流动和控制机构进行分析与设计的技术。” 1978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指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 199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指出:“系统工程是从整体出发,合理开发、设计、实施和运用系统的工程技术。它是系统科学中直接改造世界的工程技术。” 本书采用我国汪应洛院士主编的《系统工程》一书中给出的宏观定义:系统工程是从总体出发,合理开发、运行和革新的一个大规模复杂系统所需的思想、理论、方法论、方法和技术的总称,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它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某些思想、理论、方法策略和手段等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把人们的生产、科研或经济活动有效的组织起来,应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等工具,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和反馈控制等功能进行分析、设计、制造和服务,从而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一遍最充分的发挥人力、物力和潜力。并通过各种组织管理技术,是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协调配合,以实现系统的综合最优化。 2.系统工程的特点 1)系统性 系统性是系统工程最基本的特点。系统工程把所研究对象看成一个整体系统,这个整体系统又是由若干部分(要素与子系统)有机结合形成的。在分析和解决复杂实际系统问题时,需要从整体出发,从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去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规律,从整体最优化出发去实现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有效运转。系统工程的系统性强调系统总体最优及平衡协调,强调综合应用各种方法与技术、问题导向和反馈控制等系统观念及技术方法。 2)交叉性和综合性 首先,系统工程的交叉性体现在其理论基础上,它是在一般系统理论、大系统理论、经济控制论、运筹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其次,系统工程以大型复杂的人工系统和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这些系统涉及的因素很多,涉及的学科领域也非常广泛。最后,参与系统工程项目的成员来自多学科,从各学科的专业角度对系统进行协作研究。因此,系统工程是综合研究各种因素,综合运用各学科和技术领域的成就,从整体目标出发使各学科、各种技术有机的配合、综合运用,已达到整体最优化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3)实践性 系统工程既有广泛而厚实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系统工程强调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系统分,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必须接受实践检验,不能脱离实际,只有这样,系统工程才能服务于并造福于现实社会。 4)系统工程的专业特点 系统工程作为新兴的一大类工程技术,与其他工程技术具有共性,即直接与改造世界社会实践相联系。但与各类专门的工程技术相比,系统工程在内容和方法上表现出以下明显的

2017考研专业解读: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

2017考研专业解读:防灾减灾工程及防 护工程[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开设院校: 门类/领域代码:08 门类/领域名称:工学 一级学科/领域代码:0814 一级学科/领域名称:土木工程 二级学科代码:081405 二级学科名称: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介绍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其核心内容为地震工程、抗风工程、抗火工程和抗爆工程等,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积极作用。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能力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技术,通过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国防工程和人防工程的防护能力。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各种灾害的认识,提高防御灾害的能力。在近几十年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适应现代化城市与重大工程综合防御重大灾害的需要,逐步形成了具有系统理论基础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毕业生应掌握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基本的了解;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和技术管理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就业方向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是个交叉的边缘学科。在我国基本上每年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尤其是近几年地震发生的频率相较前些年比较高,再就是季节性的自然灾害也时

防灾减灾管理制度

防灾救灾管理制度 为了应对地震、洪水、台风、暴雨、冰冻、地质灾害等各种突发灾害事故,根据就XXXXXXX的实际情况,特制订防灾救灾管理规章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电厂管辖区域内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 1.防灾救灾原则 1.1 自然灾害发生后,公司应灾害的大小级别立即启动《XXXXXX公司应急救援预案》,全面开展防灾救灾工作。 1.2 自然灾害跨区域、跨单位的,公司应急指挥部应服从政府应急指挥部的领导,公司员工必须遵守国家防灾救灾法律法规,遵守政府在紧急情况下的各项安排。 1.3 平时做好日常灾害预防工作,结合公司日常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对防灾减灾设施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重点对灭火器材、排水(洪)系统、防洪设施、自动报警设备等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 1.4 提前安排特殊时段如节假日和汛期、雷雨、台风、高温、严寒等极端气候情况下的值班工作。提前储备防灾减灾物资和工具。 1.5 与周边企业单位加强交流联系,与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联系。 2.防灾救灾工作准备 2.1 物资准备

2.1.1 整合公司各部门现有储备物资和仓库物资,分级、分类管理救灾物资储备。 2.1.2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采购、调拨和运输制度。 2.2 人力资源准备 2.2.1 完善公司灾害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2.2 建立健全与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2.3 宣传、培训和演习 2.3.1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利用厂区宣传栏、互联网平台等广泛宣传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 2.3.2 每年根据本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特点,组织演练《应急预案》1-2次,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2.3.3 建立公司各部门通讯录或全体员工通讯录,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公告机制。 2.3.4 根据电厂建(构)筑物及周边地形特点,规划本公司人员、设备紧急疏散路线图和避险区,并公示全体员工。 3.灾情信息管理及处理 3.1 现场人员发现险情,应根据公司《应急预案》的程序向上报告灾情,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房屋倒塌、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 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和应用对象的一门科学,而系统思维是一种逻辑抽象能力。前者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而后者正是在系统科学的探索中必不可少要运用的思维行进方式,两者的相互运用开拓出了系统领域的神奇世界,给我们以看待问题的新视角与新观点。 系统科学的发展和成熟对人类的思维观念和思想方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使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广泛地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说到思维观念,我们自然想到对系统科学影响最深远的便是系统思维。系统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对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是把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它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从历史发展来看,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

方式。从中可以看出系统思维的发展也是经过了漫长的时期的,到了现代的系统思维方式,主要以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综合性等特点见长,而这些恰是其非常重要的。相应的,系统思维的方法主要有整体法,结构法,要素法,功能法等。 系统科学的研究内容是一般系统所具有的概念,系统所具有的共同性质和系统演化的一般规律,具体内容有:(1)一般系统的概念 系统的定义、元素与结构、物性与系统性,实现与层次、系统与环境、行为与功能、存在与演化、状态与过程、系统与信息、系统分类、模型方法与系统描述等。 (2)简单系统理论: 线性系统理论、信息论、控制论、大系统理论、运筹学、灰色系统理论、黑箱方法等。 (3)开放系统理论: 开放与封闭的概念,可逆与不可逆,有序与无序,熵及其应用、平衡无序、平衡有序、非平衡有序、生命系统理论等。 (4)非线性系统理论(一) 连续动力学模型、轨道、初态与终态、暂态与空态、运动稳定性、结构稳定性、吸引子、系统相图、分叉与多样性、突变与奇异性、连续混沌、瞬态特性与过程。

最新土木工程(房建方向)考研专业院校排名,包含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及岩土工程

2011-2012年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结构工程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重点学 科 博士点 开此专业学 校数 1 同济大学5★ 1 1 119 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5★ 1 1 119 3 哈尔滨工业大学5★ 1 1 119 4 清华大学5★ 1 1 119 5 大连理工大学5★ 1 1 119 6 浙江大学5★ 1 1 119 7 广西大学4★ 1 1 119 8 北京工业大学4★ 1 1 119 9 湖南大学4★ 1 1 119 10 天津大学4★ 1 1 119 11 中南大学4★ 1 1 119 12 东南大学4★ 1 1 119 13 华南理工大学4★0 1 119 14 北京交通大学4★0 1 119 15 兰州理工大学4★0 1 119 16 合肥工业大学4★0 1 119 17 上海交通大学4★0 1 119 18 河北工业大学4★0 1 119 19 上海大学4★0 1 119 20 河海大学4★0 1 119

2011-2012年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重点学 科 博士点 开此专业学 校数 1 同济大学5★ 1 1 85 2 哈尔滨工业大学5★ 1 1 85 3 湖南大学5★ 1 1 85 4 浙江大学5★ 1 1 85 5 中南大学4★ 1 1 85 6 清华大学4★ 1 1 85 7 长安大学4★0 1 85 8 重庆大学4★0 1 85 9 东南大学4★0 1 85 10 武汉大学4★0 1 85 11 华中科技大学4★0 1 85 12 中国矿业大学4★0 1 85 1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4★0 1 85 14 大连理工大学4★0 1 85 15 河海大学4★0 1 85 16 北京交通大学4★0 1 85 17 西南交通大学4★0 1 85 18 北京科技大学3★0 1 85 19 武汉理工大学3★0 1 85 20 广州大学3★0 1 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