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导学案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

执教者:巨金梅

【学习内容】:《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2.过程与方法: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老北京春节的隆重和热闹,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激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感悟新知

1、说说春节的历史

2、本文的作者是(),原名(),字()。

3、看拼音,写词语。

áo yè suàn bàn jiǎo zi fěi cuì fēnɡ zhēnɡ

( ) ()()()()

biān pào mài yá sì miào ɡuànɡ jiē zhēn zi

()()()()()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注意不能重复。

()腊八粥()新衣()庙会()毛驴

()醋大蒜()年画()爆竹()灯笼

5、按课文顺序,完成下表:

6、通读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合作探究·快乐学习

探究一:课文是按顺序写的。

探究二:本文重点写了哪些日子?略写了哪些?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探究三:重点段品读,读中感悟:感受北京春节的隆重和热闹

1、读课文第7段思考:

(1)这段话从哪几方面来写“除夕真热闹”呢?

(2)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2、读课文第8、9段思考:(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读课文11、12段思考:

(1)一个“又”字,你看出了什么?

(2)从几个方面来描写元宵节的隆重与热闹?

(3)“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句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探究四:“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这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探究五: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作者描绘了,展示了,表达了。

探究六:感受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作者用了“”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

点。让我们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三、汇报成果·归纳总结

学了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老舍先生笔下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那你能说说你的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吗?

四、当堂检测,拓展延伸

1、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再说说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更新()()得已()()不同

张()结()有()有()残()末()2、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并积极向课外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将这段话分两层。

(2)分两层的根据是什么?选择一种恰当的方法()

A.先总体写中心,再具体叙述除夕热闹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C.先说节日名称再说节日活动。

D.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的人回家过年。

(3)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

(4)文中画线句子表明作者从、、几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红火热闹。

3、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4、拓展园地

(1)春节的由来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然后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3、小练笔:你是怎么过春节的,以“春节”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12.古诗三首导学案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 【知人论世】 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节奏、理解大意。 2.结合三首诗歌,掌握托物言志手法。 3.联系诗人生平,体悟诗人品质。 《马诗》李贺 【基础检测】 1.填写成语中空缺部分 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 万()奔腾快()加鞭 2.古诗学习小贴士: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 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 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3.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看图片,解释诗歌大意。 【巩固提高】 5.思考下面几个问题,理解诗人情感 (1)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3)“何当”二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知识链接: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课中出现的梅兰竹菊四句诗,均为托物言志之作。【拓展阅读】 南园十三首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石灰吟》于谦 诗人故事:两袖清风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 【基础检测】 1.初读诗歌,划分节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结合注释)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导学案2含答案(苏教版)

(二)二读精彩片段,高度概括课本中截取的两个故事情节。 三、互动探究 (一)三读精彩片段,讨论问题: 1、阅读《美猴王》,思考: (1)“美猴王”的称号是怎么得来的?他为什么又叫“孙悟空”? (2)《美猴王》片段中孙悟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3)“美猴王”“美”在哪里? 2、阅读《孙悟空一调芭蕉扇》 (1)铁扇公主为什么不肯把芭蕉扇借给孙悟空? (2)孙悟空为什么称铁扇公主为嫂嫂? (3)由片段中可以看出孙悟空的哪些性格特点? (二)对小说的评价(从多个角度) 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 2、有人认为这部小说写得非常好,你是否有同感?请你结合有关资料从情节、人物、环境等角度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 可以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人物、环境等)好。因为……比如:……. 情节: 人物(可以选主要人物): 环境: 3、通过刚才的探讨,再结合我们的实践来看一下,阅读《西游记》后,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四、课堂练习 1、孙悟空大闹天宫一不求高官厚禄,二不为取玉帝而代之,那么他的愿望是什么?或者说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人民的何种追求? 2、列举出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例即可。

3、唐僧看不出妖怪的种种变化,除了因为他是肉眼凡胎之外,还有哪些原因是不可忽视的? 4、唐僧驱逐孙悟空之后,出现了“真假美猴王”一事,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美猴王”? 5、《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 6、读了《西游记》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1、某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__________ _____ 该班同学对猪八戒这个人物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如果不同意,你怎样反驳他? 2、“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请举一例,具体说明这一特点。 3、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300字左右的人物简介。 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红孩儿铁扇公主唐僧沙僧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导学案2答案 三、互动探究 (一)再读精彩片段,讨论问题: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导学案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七年级数学组------宋淑敏 【学习目标】 1、说出运算的先后顺序,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 的混合运算。 2、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知识点回顾: 1.我们学过有理数的哪些运算? 2.当有多种运算参与时应该如何进行? 3.你知道哪些有理数运算的简便方法? 2.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二、自主学习 目标: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并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内容:课本P65—66页 方法:1、完成P65页引例,看例1例2 2、着把P66也“做一做”完成。 时间:10分钟 检测题:(1)-8+4÷(-2); (2)6-(-12)÷(-3); (3)3·(-4)+(-28)÷7;(4)(-7)(-5)-90÷(-15) (7)1÷(-1)+0÷4-(-4)(-1);(8)18+32÷(-2)3-(-4)2×5. 三、探究环节 (一)合作交流: 自学后你有哪些问题? (二)提问展示: 例1中哪儿最容易出错?如何避免? (三)点评精讲:例4计算 (-2)2-(-52)×(-1)5+87÷(-3)×(-1)4. 审题:(1)存在哪几级运算? (2)运算顺序如何确定? 解:(-2)2-(-52)×(-1)5+87÷(-3)×(-1)4 =4-(-25)×(-1)+87÷(-3)×1(先乘方) =4-25-29(再乘除) =-50.(最后相加) 注意:(-2)2=4,-52=-25,(-1)5=-1,(-1)4=1. 四、练习 计算: (1)-9+5×(-6)-(-4)2÷(-8); (2)2×(-3)3-4×(-3)+15. 3.在带有括号的运算中,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最后算大括号.五、拓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练习题40道(带答案)(2)(最新整理)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专题训练 1.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 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1、 1 + (- 2) + 4 + (- 1 ) + (- 1) 2 3 5 2 3 2、(-81) ÷ (-2.25) ?(- 4 ) ÷16 9 3、11+ (-22) - 3?(-11) 4、(+12) ?(- 3) -15?(- 1 1 ) 4 5 5、- 3 ?[-32 ?(- 2 )2 - 2] 2 3 6、 0 - 23 ÷ (-4)3 - 1 8 7、12 ÷[(- 1 )2 - 1 )] 8、[(-2)2 ? (-3)]? 1 2 2 12 9、[(-0.5)2 - 2 ] ? (-62 ) 10、| - 5 | ?(- 3 )3 ÷ 3 2 3 14 7 14

1 ) 1 ) 11、—22—(—2)2—23+(—2)3 12、-62 ?(- 1 2 - (-3)2 ÷ (- 1 3 ?(-3) 2 2 13、-(-1)1997 - (1- 0.5) ? 1 ÷ (- 1 ) 14、(-1)3 - (- 1 ? 4 + (-3)3 ÷[(-2)5 + 5] 3 12 8 ) 2 17 15、-10 + 8÷(-2 )2 -(-4 )×(-3 ) 16、-49 + 2×(-3 )2 1 + (-6 )÷(- ) 9 4 1 2 2 1 2 3 1 17、-1 + ( 1-0.5 )× ×[2×(-3) ] 18、(-2) -2×[(- ) -3× ]÷ . 3 2 4 5 19、5 ? (-6) - (-4)2 ÷ (-8) 20、(- 3)2 + (- 2 + 1) ? 0 4 3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5:第7课 诗三首《归园田居》(含答案)

诗三首《归园田居》 学习目标 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 1、感受田园风光构成的优美意境。 2、理解作者归田园前的心境,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 学习难点: 1、感受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为“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他幼年时,家道已衰落,家境贫寒。青年时期,由于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而且,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的人生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三首导学案精

1.古诗三首导学案 单县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奚琨婷 (第1学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目标] 1.按要求掌握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古代少年们童年生活的情景。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3课时 谈话导入 1.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写着美丽的故事。这些画卷体现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真实再现了古代少年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看看诗中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板书课题,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 一.基础大闯关:(自主学习) 1、读诗题,理解题意:四时田园杂兴(xìng)(“兴”在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

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 2、了解诗人: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主要作品:《石湖诗集》《石湖词》《吴郡志》等。 3、能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 金戈铁骑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 四时田园杂兴(xìnɡ)(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gònɡ)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4、.理解词义。 昼:耘田:绩麻: 各当家:未解:供: 傍:桑阴: (学法点拨:学习生字,借助注释或查工具书,弄懂部分词语和诗意。) 5.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参考答案: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导学案(全部完整版12部)

《西游记》导学案 班级姓名时间教师 寄语 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学习目标1.概括主要故事情节;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3.了解西游内涵。 自主学习1.作者作品 《西游记》的作者是,字,号,汉族,代小说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人(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的巅峰,与 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3.你觉得《西游记》中最精彩的故事是哪个?试着讲给你的同学听。(注意故事六要素) 4.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他哪一点品质最让你感动?

多元链接 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其实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 就是个心字。斜月就是那一勾,三星就是那三点。所以孙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这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自由穿梭。《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七十二变。世人的心非常善变,瞬息间七十二变。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气。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呢?就是人的气度。炼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炉烧不死反而能让孙悟空炼成火眼金睛。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征着心眼明亮了。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五行山压住悟空,象征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样强大地压住了那颗上天入地的心。五行山也象征着佛学中的“贪、嗔、痴、慢、疑”。佛祖说这五个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孙悟空,依旧逃不出这五个字。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正是被这五毒所困。现实中,又有多少佛门弟子,自以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到头来依旧不离“贪、嗔、痴”,只因不了解“贪、嗔、痴”的本质。五行山后为两界山,过了这一山,曾经那颗骚动不安的心终于跳出三界了。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正好是灵山的距离,意思就是:灵山再远也就是心的一个念头就到了!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就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师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经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真正的灵山,就在我们的心中。这也就是孙悟空常常对唐僧说的那句话:“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还有唐僧刚开始踏上取经路时,乌巢禅师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也对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适时检测 1.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 2.读《西游记》有感而发:某位观众抒发内心的情怀,请以相同的句式,进行抒情:唐僧师徒一路走来,我看到一支充满激情的乐队演奏生命之曲; 唐僧师徒一路走来, 唐僧师徒一路走来, 3.读了《西游记》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

1.5.1(2)含有乘方的有理数五则混合运算导学案

有理数的乘方 第17学时 复习导入: 1、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及乘方的运算法则 2、加入乘方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如何? 学习目标: 1、熟练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及时纠正运算中的错误,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一、自学指导: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1)先 ,再 ,最后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3)如有括号,先做 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方法规律: (1)有理数运算分三级运算,加减法是第一级运算,乘除法是第二级运算,乘方和开方(以后学习)是第 级运算。 运算顺序是:先算高级运算,再算 运算;同级运算,再按从左至右的顺序运算。 (2)在运算过程中注意运算律的运用 完成P 43例3及P 44的练习 二、答疑解惑 1、计算: (1)3114(2)11(2)425??-----????×÷÷ (2)2233311(12)674??--+-???? ÷×(-) (3)3232333519143()2 (1)()()251949252 ?--??-+?-(-) 2、观察下面行数: ① -3,9,-27,81,-243,729,… ② 0,12,-24,84,-240,732,… ③ -1,3,-9,27,-81,243,… (1)第①行数有什么规律? (2)第②行数与第①行数有什么关系? (3)第③行数与第①行数有什么关系?

(4)取每行数的第10个数,计算这三个数的和 三、当堂训练: 1、计算: 2233 11233(3)3()2??-----??×÷÷ 2、20092010(0.25)4× 3、x 、y 为有理数,且212(3)0x y -++=,求2232x xy y -+的值; 4、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 12,第二次剪去剩下的12,如此剪下去,第六次后剩下的绳子还有1厘米长吗?为什么? 【盘点收获】 1.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内容? 2. 你还有哪些收获? 3.你还有什么疑问? 四、课后检测 已知22(1)0-+-=ab b 试求 1111(1)(1)(2)(2)(3)(3)+++++++++ab a b a b a b 的值 【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43页练习题 选做题:课本第47页习题1.5第3题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二五《杜甫诗三首》学习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链接】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学习流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熟读诗篇,达到通顺流畅,节奏准确) 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 (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二、学习研讨(合作探究) (一)望岳 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春望 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

9《古诗三首》导学案

9、《古诗三首》教案 科目:语文年级:三年级授课老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习古诗中的七个生字,理解“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欲断魂、杏花村、异乡、佳节、登高、茱萸”等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描绘的场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元日》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了解《清明》这首诗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描写的事情,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5、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6、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图片,感受欢庆。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播放课件:配乐《春节序曲》播放过春节的各种图片包饺子、贴春联、拜年、放鞭炮等。) 2.谈话导题。 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这么热闹的场面,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它写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板书:元日,王安石齐读课题) 3.能结合注释说说对诗题的理解吗? “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春节。 4.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结合课前预习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一下诗人? 5.说到春节,你会想到什么?(放鞭炮、吃年夜饭、贴春联。) 6.是的,每到春节我们总会感受到这样的欢乐场面。那么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到底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一起来读读古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 1.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自读古诗。(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出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指导读出节奏。 (1)范读。(“/”表示在读时要短暂停顿。) (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2.6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能力目标:经历有理数混合运算过程,培养探索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个人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有理数混合运算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快速抢答 2.引例: ) 3 1 5 ( 3 1 5- +2)5 (-

一圆形花坛的半径为3m ,中间雕塑的底面是边长为1.2m 的正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该花坛的关际种花面积吗?这个算式有哪几种运算?应怎样计算?这个花坛的实际种化面积是多少? [生]列出算式3.14×32-1.22 包括:乘方、乘、减三种运算 [师]原式=3.14×9-1.44 =28.26-1.44=26.82(m 2) [师]请同学们说说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法则 (生相互补充、师归纳)并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有理数混合运算需要遵循怎样的规律? 由上面的探讨,得出:一般地,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是: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有括号,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 练习一:说出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并给出解答。 2)3(2)1( -?)3 2()3(2)2(2-÷-?)32()3(22)3(2-÷-?-)3231()3(22)4(2 -÷-?-

2、例题与练习: 例1计算: (1)(-6)2 ×(23 - 12 )-23; (2)56 ÷23 - 13 ×(-6)2+32 解:(1)(-6)2 ×(23 -12 )-23=36×16 -8=6-8=-2。 (2)56 ÷23-13 ×(-6)2+32 =56 ×32 -13 ×36+9。 =54 -12+9=-74 练习二:1.计算(课本P55课内练习1) 2. (生口答)下列计算错在哪里?应如何改正?(课本P55课内练习2) (1)74-22÷70=70÷70=1 (2)(-112 )2-23=114 -6 = -434

《诗三首》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 蒿 里 行 归园田居

诗三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结合注释,了解)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自主学习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三、合作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第二课时:《短歌行》 【学习目标】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学习重难点】 1、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2、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有关作者内容在优化设计。 一、预习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 衿呦掇陌阡讌匝哺 二、自主学习 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语文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导学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出塞》、《题临安邸》、《示儿》.(重点)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知识链接 王昌龄(698-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进士,被称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出塞》被尊称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 自主学习 1.比一比,再组词. 秦( ) 邸( ) 熏( ) 汴( ) 杭( ) 泰( ) 抵( ) 墨( ) 咔( ) 抗(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读古诗时语速要放慢,注意句内停顿,一般而言,七言诗是2、2、3的节奏,即“××/××/×××”.) 合作探究 一、学习《出塞》体会唐代的军旅生活. 1.自由朗读古诗

注意以下字音:还(huán) 将(jiàng) 教(jiào) 2.查阅注释,理解诗意.(温馨提示:关,边关.还,回家.首句时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理解为“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 3.联系“万里长征人未还”,想象一下:那些边关战士面对明月,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在同一明月下的战士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 4.后两句诗表示了对飞将军的怀念,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二、学习《示儿》感受诗人深厚赤诚的爱国之情. 1.反复吟诵古诗,感知诗意.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万事空: .但: .九州: . 诗句的意思: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人教版(新)1.5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导学案

1.5.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按有理数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3.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学习重点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 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一.自主学习 1.计算(五分钟练习): (1)+17+20 (2)-31-(-16) (3)(-3)×(-8) (4)(-616)÷(-28); (5)2 3- (6)()23 32-+ 二、互动导学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若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以上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 探点一: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 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同一级运算中,按照式子的顺序从左向右依次进行. 审题:(1)运算顺序如何?(2)符号如何? 计算:1.(-38)-(-24)-(+65) (2)-2.5×(-4.8)×(-0.09)÷(-0.27); 2.在没有括号的不同级运算中,先算 ,再算乘除,最后算 . 计算(-2)2-(-52)×(-1)5+87÷(-3)×(-1)4 . 审题:(1)存在哪几级运算? (2)运算顺序如何确定? 解: (-2)2-(-52)×(-1)5+87÷(-3)×(-1)4 = (先乘方) = (再乘除) = .(最后相加) 计算:(1)(-3)×(-5)2 ; (2) 2 332-942-?? ? ???+ (3)(-3)2 -(-6); (4)()()3-2--2-2 2? 3.在带有括号的运算中,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最后算大括号.

计算:(1)()?? ? ?????? ??÷43- -4-43 (2)4521-3153÷??? ??? 探点二:利用运算律简便运算 计算:(1)()?? ??????? ??+?95-32-3-2 (2)()()233-61-561 -2-?? (3)??? ??÷??? ??+247-121185-47 (4)() ??? ??++?+3713 10 -852-3 三、小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规律. 1.先 ,再 ,最后 ; 2.同级运算从 到 按顺序运算; 3.若有括号,先小再中最后大,依次计算. 四、布置作业:课本47页第3题 五、课堂小测 1、下列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①63-3 133-31 3=÷=?? ? ??÷ ②()214-241-24=÷÷=÷ ③()36-23-23-2 2=?=? ④51555 15=÷=?÷ 2、计算 (1)()?? ? ?????? ??+?85-43-4-2 (2)()()()3653-2317-++++ (3)()16-38--41281-÷??? ??÷ (4)()()()[] ()?? ? ??÷+?+21-4--22-5-1-2 32008 (5)()()()5 4 3 21--1-3--2-? (6)??? ?????? ? ?98-811-214-412 六、教学反思:

《诗三首》导学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 编制人:汪春华审核人:审批人: 教学课时建议:2 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曹操、陶渊明及其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短歌行》中 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和用典贴切的特点,体会《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和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点。 3、激情投入,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珍惜时光,积极上进。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了解五言诗的地位,从整体上 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结构艺术。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预习案】 I、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 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们。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 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是东晋大诗人,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的辞官回家,从此隐居。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二、 了解背景 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不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思归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 2、《短歌行》:面对连年战乱,统一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曹操忧愁幽思,苦闷煎熬,决 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以求建功立业。 3、《归田园居(其一)》:这首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的第二年,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激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公元 405 年,他担任彭泽县令才八十来天,一日郡遣督邮到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离职回乡。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 三、文体知识 短歌行:是乐府旧题,“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四、 整体感识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注意抓住关键的情感词句,迅速把握各首诗歌的主旨。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有理数加减法导学案.doc

《1.3有理数的加减法》导学案(三)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意义,能熟练的进行有理数加减法混 合运算。 学习的重点、难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把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直 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运算。 知识回顾: 1、回忆有理数加减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一个数同0相加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用字母表示: 2、计算 (—1.5)—(—1.4) —(—3.6) —(+4.3) (—20)+(+3) —(—5) +(—7) 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步骤 1、运用减法法则,将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中的 转化为 ,然后省略 和 ; 2、运用加法 律、加法 律,使运算简便。 当堂练习: 1、计算: (1)(-23)+(+58)+(-17) (2)(-2.8)+(-3.6)+(-1.5) +3.6 (3) 61+(-72)+(-65)+(+7 5) (4) 12+(-8)+11+(-2)+(-12) 2、15℃比5℃高多少?15℃比-5℃高多少? 3、求出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1)表示数10的点与表示数4的点; (2)表示数2的点与表示数-4的点; (3)表示数-1的点与表示数-6的点. 4、列式计算: (1)-13.75比543 少多少? (2)从-1中减去-12 5 与 -87的和,差是多少?

(3)(-2 .4)-(+1.6)-(-7.6)-(-9.4) (4) (-72)-(-28)-22 (5)(-4)-|-7| (6)(5-7 43)-(9-64 1) (7) )312(314)14(23------- 5、桥面比年平均水位高12.5米,年平均水位为1米,现在水位为-3分米。此时桥面距水面的高度为多少米?

小学五年级语文1古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1.古诗三首 (第1学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正确书写四个字“昼、耘、桑、晓”。 2能正确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3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学习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式 古诗学习四步法:释题意、知诗人、明诗意、悟诗 学习流程 一.基础大闯关:(自主学习) 1、读诗题,理解题意:四时田园杂兴(xìng)(“兴”在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 2、了解诗人: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主要作品:《石湖诗集》《石湖词》《吴郡志》等。 3、能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xìnɡ)(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gònɡ)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4、.理解词义。 昼:耘田:绩麻: 各当家:未解:供: 傍:桑阴: (学法点拨:学习生字,借助注释或查工具书,弄懂部分词语和诗意。) 5.熟读古诗,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参考答案: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6·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的意境。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二·勇闯知识岛:(自主探究) 探究点一:从第一·二句你读出了什么?从第三·四句你又读懂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通过描绘农家夏日繁忙的劳动生活,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对天真纯朴、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 探究点二: 自读,边读边想:从小孩学种瓜,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

名著阅读西游记导学案

名著阅读:《西游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故事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初步了解神魔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和教师引导,提高分析和探究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崇尚真善美,唾弃假恶丑,塑造健康人格。 【学习重点难点】 1.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认识作品的艺术手法、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阅读方法】 1、通读原著,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注意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2、阅读原著的新版序言和注释,加深对原著的理解。 3、阅读课本附录,了解作者吴承恩的生平、《西游记》的故事来历和发展演化。 4、比较小说原著和电视剧的异同,尝试评说电视剧的成败得失。 【导学提纲】 (1)你能简要概括这部书的内容吗?(人?时?事?)可分为哪几部分? (2)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你读后有什么感受?请制作一张读书卡!

(3)课文《美猴王》你读后有什么感受?请制作一张读书卡! 【课堂展示】 一、速读课文《美猴王》思考问题: 1、试概括一下本节的主要内容。 2、“美猴王”的称号是怎样得来的?他为什么又叫”孙悟空“? 二、精读课文《美猴王》小组展示:精彩语段朗读(可个人朗读、小组齐读或分角色朗读) 1、根据文中内容分别给这两联对一个下联: “天生精灵,”;“花果山美猴王,”。 2、石猴也能成为众猴之王,从中你感到石猴是怎样的一个人?还可获得什么启示?(小组讨论) 三、《西游记》知多少!把你所了解的孙悟空向大家作介绍! 四、开心一刻:生活中有像孙悟空、猪八戒这样的人吗? 【课堂反馈】 语言训练:李林同学来到学校图书室,准备借一本名著。面对眼前众多的书,李林不知怎样选择,这时,你走过去热情地向他推荐。请在下列书目中任选一本(部),从作品特点、故事梗概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方面来向他介绍。 (备选书目:《西游记》、《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朝花夕拾》等) ①书名: ②故事梗概: ③作品的特点(指作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可任意选取一点作简介): ④自己的阅读感受: 【总结拓展】欣赏百家讲坛《大话西游》韩田鹿教授对《西游记》的评价。【迁移创新】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懂事长,你要招聘一个总经理,你会选《西游记》中的谁呢?说说你的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