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第二课时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回顾】回顾降水的形成条件

【学习目标一】通过分析图文材料,准确掌握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征。

【自主探究一】观察我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下图)

找出并描绘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总结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成因。

【学习目标二】通过对局地的降水分析,概括总结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合作探究一】在上图中描红托克逊(5.9mm)和火烧寮(6558mm)两点,并分析降水成因。

【小结】影响降水的要素

【学习目标三】回顾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准确说出锋面雨带对我国降水分布特点的影响。【共同回顾】回顾我国正常年份的锋面雨带推移规律,在右图

中填写锋面雨带推移的时间与位置。

【自主探究二】结合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思考:

1.根据锋面雨带的进退时间,概括我国降水时间分布规律。

2.正常年份的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会导致南北方的降水产生哪

些差异?

3.若锋面雨带推移异常,将会对我国降水产生什么影响?

【总结】以知识树(思维导图)形式,总结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学习反思】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公开课教案

精品文档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降水的定义及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掌握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能说出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3、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微课的学习,掌握降水的概念并理解降水的形成条件。读图说出福州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通过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掌握描述一个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特点的方法。同时,能够对比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分配的差异。通过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设置不同的活动归纳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培养地理绘图技能。通过福州的降水的变化,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绘制与阅读降水量柱状图,说出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难点: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进行微课自学,带好尺子、铅笔和橡皮擦;课前编写和分发导学案;课件制作,视频录制等. 【教学过程】 音乐导入:播放“三月里的小雨”歌曲,营造学习降水的氛围。 过渡语:三月小雨半含羞,天上人间细细流,欢迎走进今天的地理课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通过微课自学,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遍。 多媒体播放:微课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老师:通过微课,大家学会了多少知识呢?下面我们就来测一测。 自学能力测一测:(判断题) 1.降水就是指降雨。 2.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3.降水量的单位是毫升。 4.福州冬季降水少。 5.降水形成的条件之一是空气下沉。 6.一个地区不同年份的降水是有差别的叫做降水的季节变化。 7.根据24小时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预设学生:回答较为顺利。 老师:绘制降水降水量柱状图是我们要掌握的一项地理技能,首先我们用直尺绘制出横轴代表月份,纵轴代表降水量,以福州2月份降水量76毫米为例,它是

说出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

《气候》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知道我国季风的概念、特点、原因和影响范围,了解季风对我国降水时空分配和东部锋面雨带推移的影响,能从利、弊两个方面初步评价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二)教学难点 1.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影响。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我国降水特征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气温特征和气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下面的图片展示了哪个自然因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展示不同区域的建筑形式) 学生回答预设:降水。 教师:(展示建筑所在位置,学生竞猜)刚才的图片反映的情况,我们结合我国年均降水量

的分布来看一下。请同学们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以下4个问题。 1.指出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区。 2.年降水量超过1 600毫米的地区大多在。 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___岭、__河附近至_____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1月份的___℃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4.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岭、张家口市、____ 市、_____ 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5.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 6.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链式的任务,让学生独立读图。】 教师:观察到现象后,我们需要思考原因,为什么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学生回答预设:西北内陆离海较远,东南靠近水汽源头。 教师:同学们的意思是含有丰富水蒸气的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运动,所以使得降水出现这种变化趋势,是什么推动了云的运动呢? 学生回答预设:风。 教师:由于我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海陆性质差异明显,因此,每年夏季我国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来自大洋的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在夏季风从东南进入西北内陆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和不断受到山脉的阻挡,影响越来越小,所以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展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年降水量柱状图) 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四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吗?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 2.四城市的雨季长短有何差异? 学生回答预设 1.不均匀,集中在夏季。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教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教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教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课标要求: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分布 知识与技能 ①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③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学习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学习过程:①合作讨论的过程──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②小组探究的过程──据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③个别探究的过程──根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 ②认识降水的复杂性(变化与分布)。 ③认识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 2.学习任务 利用教材及课件提供的材料和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之间

的合作学习,了解降水的形成、季节的变化和分布,同时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以及世界上形态各异的雨雪,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重点 ①能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②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2.学习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 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媒体提供的支持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究情景,归纳出降水的形成条件。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情也高,思维活跃,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媒体阐述 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学习情境类型 ①真实情境②问题性情境③师生交互情境 (二)学习情境与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我国的降水分布及原因

影响我国降水主要因素有哪些 我国气候特点是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范围广,雨热同期,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时间分布: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多冬季少,年纪变化大。各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在东部季风区,随着夏季风向北扩张,愈往北或愈深入内陆,雨量愈加集中。北方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5--75%,而南方不到50%。呼和浩特夏季降水占全年的67.5%,赤峰占72.5%,而南宁和贵阳分别占48.8%和46.6%。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最大降水量在雅鲁藏布江西部河谷占80%以上。全国仅有少数地区,如伊犁河谷阿尔春地区四季降水均匀,各占全年的20--30%左右 空间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区大于1600毫米的降水量带,有广西、云南、海南、西藏的一部分和湘西、鄂西地区,其中广西、云南、海南的一些山地以及西藏东南喜马拉雅山东南坡,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喜马拉雅山南翼迎风坡的巴昔卡年降水量约4500毫米,是我国大陆上最大的降水中心,在全国仅次于台湾岛火烧寮(年降水量6557.8毫米)。五指山迎风坡的琼中年降水量达2447 毫米,位于印度洋西南季风迎风财坡面上的云南西盟达2812.9毫米,均为我国著名的多雨中心。达到800──1600毫米的降水量带,有广西、贵州、四川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达到400──800毫米的降水量带,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地、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达到200─400毫米的降水量带,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以及西北内陆地区的天山、阿尔泰山迎风坡低山地带。新疆、内蒙古西部、宁夏、青海、西藏北部和甘肃河西走廊的民族地区等西北广大内陆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100 毫米左右。准噶尔盆地为100--200毫米,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在50毫米以下。吐鲁番盆地西侧的托克逊年降水量5.9毫米,天山东端靠近中蒙边境的淖毛湖为12.5毫米,均是我国雨量最少的地方。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是季风气候的一个特点,每年季风退时间的迟早和雨带在某一地区停留时间的长短都使得每年的降水量出现差异。一般说,降水量多的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小;反之,变化就大。我国降水变化最小的地区在云南南部,全国降水变化最大的是西北干旱地区。 影响我国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下垫面、人类活动等。其中地形、下垫面、人类活动因素影响的主要是局地降水分布,而、大气环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是影响我国降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决定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进而影响降水分布。我国雨带的推移和副热带高气压的季节移动趋势是一致的,即我国的降水很大程度上受到副高的控制。五月份,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摆动一个月左,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七、八月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我国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加上有台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多。有的年份,副热带高气压势力较强,北进速度快,则会出现南旱北涝的情况,有的年份,副热带高气压势力弱,长期在低纬度徘徊,则会出现南涝北旱的局面。 2.大气环流(季风)对降水的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东南沿海>1000mm,秦淮一线800mm,西北非季风区<400mm,南疆中部<50mm,因而可以得出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自东南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复习资料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复习资料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中国的气候(知识讲解)

中国的气候(知识讲解)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气候和降水分布特点及原因;气候特征及其影响;主要气候灾害原因及分布。 复习建议 掌握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以及气候的主要特征。了解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知识清单 冬季:南北温差,主要是受、地形以及 的影响 1.气温分布 夏季:南北普遍,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 空间:从向递减;主要是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2.降水分布 时间:降水集中在季节,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集中在5~9月 3.气候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______ ____。 参考答案: 1.大太阳辐射大气环流高温 2.东南西北夏秋 3.季风复杂多样 考点聚焦 气温 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典型例题】 例题1 读〝我国南部部分省区某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以下图),回答下题。 影响图中28℃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①太阳辐射②海陆分布③地形因素④大气环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图中有5条28℃等温线,其中3条呈封闭状,分别在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海南岛五指山周围,必然是受地形影响所致;另两条中一条沿海岸线分布,另一条基本与海岸线平行,说明这两条主要是受海陆分布影响。 答案:B 例题2 以下图为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 A、夏季普遍高温,温差小 B、夏季普遍寒冷,温差大 C、冬季普遍寒冷,温差大 D、冬季普遍低温,温差小 2.形成四地气温年变化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天气状况 考点: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答案:12.A13.A 试题解析:12.13.我国气温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形成四地气温年变化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所以A正确。 解析:第1题我国气温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由四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判定,甲为海口,温差最小,丁是哈尔滨,夏季高温,冬季严寒且温差最大,乙图,冬季气温在0℃以上。 第2题我国气温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形成四地气温年变化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所以A正确。 答案:1. A 2. A

中考地理知识点:中国气候特征

中考地理知识点:中国气候特征 中国气候特征成因气候类型冬、夏气温特征及成因温度带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干湿地区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温度带 (1)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越低,成因:①纬度因素;中国位于北半球,越往北太阳辐射角越小,辐射越弱。冬季越往北白昼(日照)时间越短,所以北方温度越低;②冬季风因素:北方地区邻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冬季时特别寒冷。 (2)夏季南北气温都较高。成因:夏季虽然越往北太阳辐射角越小,辐射越弱。越往北白昼(日照)时间越长,累积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所以北方的夏季温度也较高。 (3)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2、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1)降水地区分布规律:降水地区差异大,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降水时间分布规律:中国降水的时间分配很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年际变化大。 中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最少的地区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2)中国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中国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成因 (1)中国主要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2)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4、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 (1)多特殊天气 寒潮:时间:冬半年,影响:寒潮南下经过的地区产生急剧降温、霜冻、大风有时还伴随着雨雪天气。 梅雨:时间:夏初,范围:江淮流域。 台风:时间: 5-10月,影响:台风过境时,通常出现狂风暴雨天气。台风登陆后,带来得雨水能够缓解旱情。 沙尘暴:时间:春季,范围:北方时间:夏初,范围:江淮流域。地区。 (2)多旱涝灾 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的自然灾害。 干旱是对我国农业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材版本:人教版 年级:七年级 作者:邢雪 单位:唐山七中

课题《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主要形式。 2.能够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分析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分析图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二)运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三教材 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三节,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并且“降水”这节课在本章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之前学习的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之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四学情 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雨、雪、冰雹等这些自然现象颇为熟悉,并且他们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情也高,思维活跃,对视频、图片等资料信息都非常感兴趣,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再者,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基础上进行的。“降水”的教学与“气温”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学生具备有将学习方法迁移的潜在基础。

3.2 我国降水分布教案

3.1 降水的分布 教学目标: 1.学会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学会分析各类降水量图表资料,知道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季节分配,年际变化特点 2.记住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知道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上的关系 3.学会阅读干湿地区图,知道我国各类干湿地区的名称和范围 4.初步认识气候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认识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两组不同类型的传统民居景观图片,让学生进行屋顶结构的分析比较引入降水分布。 (教师):大家都认为不同类型的民居和当地的降水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分布。 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图,指导学生读图分析: 找出我国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最多的城市。 找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请学生出来在大屏幕上指出,并让学生对照中国地形图进行比较,观察它大致通过什么地方?和我国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大体上是一致的? 找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年等降水量线不超过200毫米的地区,年降水量最少的城市?在图中指出。 根据我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一,我国降水分布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板书) (提问):为什么我国的降水量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分析以下。 (启发):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那里?并出示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主要与受夏季风影响的大小以及距海的远近有关。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且多集中于夏季。 二,.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板书) 1,夏多冬少(板书)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习题含答案(供参考)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分) 1.下列关于降水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B.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C.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多,沿海地区降水少 D.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东岸年降水量多,大陆西岸年降水量少 2.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的主要类型是() A.对流雨 B.锋面雨 C.台风雨 D.地形雨 3.降水概率为100%表示--,降水概率为0表示--() A.可能有雨肯定无雨 B.肯定有雨可能无雨 C.可能有雨可能无雨 D.肯定有雨肯定无雨 4.下列地区中,年降水量最大的是() A.赤道地区 B.撒哈拉沙漠地区 C.亚洲东部 D.温带地区大陆内部 5.下列关于降水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各月湿润,雨量较多 B.回归线两侧和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C.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D.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6.热带雨林气候区的降雨类型主要是() A.地形雨 B.对流雨 C.台风雨 D.锋面雨 7.读图,从纬度分布看,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带是() A.南北回归线地带 B.南北极圈 C.中纬度地带 D.赤道附近地带 8.有关降水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海地区的降水一定多 B.纬度越高,降水越多 C.迎风坡降水少,背风坡降水少多 D.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 9.有关世界降水量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沿海地区降水一定十分充沛,内陆地区降水一定十分稀少 B.世界各地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C.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少,西岸降水多 D.一般而言,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10.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不正确的是() A.赤道地区降水多 B.两极地区降水少 C.回归线附近降水多 D.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 11.读图,表达正确的一组是() A.①地形雨②对流雨③锋面雨 B.①对流雨②锋面雨 ③地形雨 C.①锋面雨②地形雨③对流雨 D.①对流雨②地形雨③锋面雨 12.读盐城市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19-20题. 据图判断盐城市区的降水量最有可能为() A.1000毫米 B.1050毫米 C.1090毫米 D.1150毫米 13.读图,回答4-6题. 图中①、②、③、④四点,降水最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乞拉朋齐地处亚洲,是世界上著名的雨极,平均年降水量11500毫米.该地降水类型多与下图所示的()相符.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练习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练习题 1.下面关于降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降水就是指降雨 B.有雨必定有云,有云就会有雨 C.降水是一种天文现象 D.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 2.降水量测定通常使用的测量工具是() A.储水瓶 B.储水筒 C.雨量器 D.盛水器 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判读该图时,不能获取的 信息是() A.日降水量 B.月降水量 C.年降水量 D.降水的季节变化 4.赤道附近地区的年降水量一般在() A.200毫米左右 B.500毫米左右 C.1000毫米左右 D.2000毫米左右 5.关于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附近地带终年高温,降水少 B.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C.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多 D.两极地区纬度高,降水丰富 6.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 B.全球各地夏季降水多 C.沿海地区一定降水多 D.大陆内部地区降水多 7.根据下表某地各月降水资料,完成以下要求. (1)绘制出该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 (3)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 (4)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mm) 5 5 12 30 51 80 200 232 75 25 11 8 8.阅读下图,根据三位同学所处的位置回答: (1)可能已降雨的是_________,需要带雨具的是________,不可能降雨的是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 (2)如果A地的气温是25℃,那么,B地的气温约是_________℃.

推荐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 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差异的原因。 3.知道知道我国的主要干湿地区及划分依据。 4. 理解不同的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原因。 教学难点 1.有关降水图的分析判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2.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学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 明确学习任务并回顾旧知。 两大任务(规律探究): 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2.我国降水时间分布规律 一、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看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降水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方? 1.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本节重点在对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教材安排上增加了活动,以减轻难度,本节难点在制作降水柱状图上,教师用课件演示制作过程,使学生易于理解。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设计理念 本节教学开头以雪灾画面配以2008春晚的诗朗诵,既帮助学生回忆和了解雪灾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又为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提供了有效帮助,教学过程中多次以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带动学生思维的活动,并通过“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等环节使得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较熟练的利用降水柱状图或等降水量线来确定某一地区的降水状况。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并做上自己的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雨量器 学生准备:在网上查找关于乞拉朋齐和阿塔卡马沙漠的趣味知识七、教学过程

高考地理简析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简析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而通过对降水的空间分布(如,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的分析判断,来说明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和原因分析是重要的考点,因此对降水分布及其因素分析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降水的分布受纬度位置(气压带或风带)、海陆分布(距海远近)、大气环流(季风)、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由于降水知识综合性强、空间跨度大,因此降水的分布和成因分析也就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因此对降水知识的拓展分析,有助于降水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的化解。 一、纬度位置对降水的影响 1.纬度位置决定着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气压带、风带与降水及分布规律的关系如下:赤道附近──赤道低气压→终年高温多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大陆西岸──副热带高气压→降水少;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西风带→终年温和湿润;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轮流控制→一年中分湿季和干季;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轮流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结合气压带、风带: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

二、大气环流(季风)对降水的影响 根据中国年降水量图可知,东南沿海>1000mm,秦淮一线800mm,西北非季风区<400mm,南疆中部<50mm,因而可以得出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其主要是受到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 例如,山东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省内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多介于550~920毫米之间,全省年平均约710毫米,与同纬度内陆省份相比为降水较丰富的省份。分布规律是:南部多于北部,东南沿海多于西北内陆,其等降水量线多成西南-东北走向,主要原因就是受到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 三、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 海陆位置即距海的远近的不同,使得陆地受到海洋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因此降水量分布也就会产生差异,从而产生自沿海向内陆递变(如逐渐减少)的分布规律。同时降水分布还具有以下规律:副热带少雨带的大陆东部出现多雨区,温带多雨带的大陆内部出现少雨区。 如,读我国东北满洲里 (49.5°N,117.5°E)-绥芬河 (44.5°N,131°E)一线的地形 剖面图,此剖面为西北-东南走 向,A为呼伦贝尔草原;B为大兴 安岭,大致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经过之地,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 的分界线;C为东北平原;D为长白山。从D到A,距海越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逐渐由湿润、半湿润过渡到半干旱地区。 四、下垫面条件对降水的影响 下垫面条件的不同对降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山坡方向对降水的影响。 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有明显的差异,山地的迎风坡(指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在山脉的迎风坡,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容易成云致而。背风山坡因空气下沉,气温升高,降水就少。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程度决定于地面坡向、气流方向以及地表高程的变化。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其位于来自海洋的暖湿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当然还受到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的影响。 2.地势高低对降水的影响。

(完整版)降水特征

一天里,什么时候最爱下雨 原韦华 新闻背景 随着夏天的到来,雨水逐渐增多,北京的汛期也到了。 那么,在我国的不同地区,一天中什么时间最有可能降雨?不同时段的降雨又往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细心的读者可能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而科学工作者则给出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是“巴山夜雨” 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体会,降水在一天之内不是均匀分布的,有些时间段特别容易下雨,而有些时间段很少有降雨,这就是降水的日变化。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当属“巴山夜雨”,这早在唐朝的诗歌中就得到体现。最著名的恐怕要算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述的浪漫意境;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叙述,“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此外李白、王维以及其他朝代的诗句中也多有提及蜀中的夜雨特点。基于现代化的观测数据也证实,四川盆地乃至我国西南诸多地区均存在夜雨的降水特征,可见蜀中的夜雨自古已然,并不是现今才有的现象。 ()为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前由于观测资料的限制,对于降水日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中国气象局的宇如聪研究员和他的研究团队全面揭示了我国大陆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长江上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峰值通常出现在凌晨0时前后;长江中游地区,降水峰值则在清晨6点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主峰值则集中在下午时段;整个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峰值呈现自西向东滞后的现象。 华南和东北地区主要为午后的降水峰值。陆地上夏季的午后降水峰值较为常见,这通常是由于太阳辐射加热的日变化,致使午后温度较高,暖空气上升造成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发生。陆地上的夜间降水峰值的成因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定论,可能有局地的山谷风的作用、低层风场的作用以及云层的辐射效应等等。 然而,在冬季,无论是我国的西部还是东部,雨、雪则常常在夜间降落,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中描绘的那样。

我国降水量及特征原因

中国降水—— 1引言: 大家在被北京也待了一段时间了,应该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这是一个夏秋降水多,而冬春降水少的城市。 今天,我们就通过读图的方法,让大家了解中国的降水特征。 2空间分配: A.首先来看这张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它显示的是中国各地年平均降水量的情况 B.我们先来看一下图例——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范围——如这种颜色表示。。。 C.然后看图,一眼看去,很明显,从东南向西北,颜色整体上是由蓝向绿过渡,那么可以看出降水量的一个分布规律——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不断减少。 原因——主要是受海陆位置影响,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带来的水汽影响,降水多。 西北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D.我们再看,图中有两个极值—— 一个位于台湾的火烧寮:它的年降水量达到8408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另一个位于我国的南疆托克逊,年降水量仅达5.9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E.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几条比较重要的等降水量线—— 首先是中间的这条,表示的是800mm的等降水量线,那么,结合我们已有的知识,可以发现,这条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条等降水量线和很多自然要素界限吻合。

再来看看稍北的400mm等降水量线,它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阴山、吕梁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终止于雅鲁藏布江河谷。 这条线东南气候湿润,适宜森林生长,是我国主要农耕地带; 此线西北气候干旱,为草原地带,是我国主要牧区。 而200mm的这条则是沿着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是草原 和荒漠的大致分界线。 B.在时间上: 1.年内变化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越往北部集中性越强。雨季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此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大。 年内降水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下图所示) (原因): a.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迟早有关。 b.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有关。 影响降水的因素: a.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50度,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水汽难以深入内陆; b.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离海远近不同,降水差异大;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

学案设计 烟台开发区实验中学两主课堂问题导学案 学科地理课型新授课时 1 执笔人张晓征审核初一地理备课组 学生姓名班级使用时间学案序号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新授课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常见的降水形式、降水的不同等级。 2、学会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二、学习过程 任务一:观看影片,探究降水的形式都有哪些? 大气中降落的、、等,统称为降水。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任务二:了解降雨的等级 在气象上通常用一定时间内的降水量多少来划分降水强度。(24小时;25mm) 任务三:举例说明降水的多少对我们的生产生活能产生哪些影响? (可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思考) 任务四:翻阅课本第62页的阅读材料,了解降水量的测量并回答以下问题。 1.测量降水量的工具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日降水量的测量方法:一般每天在8时和20时各记录一次,这两次记录的降水量之和就是这一天的日降水量。 3.降水量的单位:____________ 4. 月降水量可以被测量吗?年降水量呢? 任务五:这里有一幅咱们同学绘制了一半的降水量柱状图,你能参考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方法,将它补充完整吗?

(单位mm) 任务六:掌握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 步骤1.看“总量”,说“多少” : 即观察、估算年降水总量,对该地年降水量进行定性描述,为“多”、“较多”、“较少”或“少”。步骤2.看“差值”,说“变化”: 即计算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描述该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小。 在描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时,我们一般看全年降水量: 在500mm以上为多雨;在500mm以下为少雨;在200mm以下为干旱。 不同月份月降水量差出100mm即有季节差异,或季节变化大。 任务七:小组讨论,读A地和B地的降水量柱状图,找出两地的降水量特点。 A地 B地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 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及 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 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大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 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 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

人教版地理七上《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知识和能力]1.知道降水及降水量的测定。2.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3.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4.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5.初步学会阅读、绘制降水柱状图。6.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7.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降水的分布 教学难点 1.降水和降雨。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讲授新课]一、降水与生活 1.教师提出:“降水就是降雨”的说法,把学生一分为二,争辩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让学生在争辩中知道: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种主要形式,降水还包括雪、雹等其他形式。因此,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板书 1.降水及其主要形式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描述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情景和感受。然后教师进行描述,让学生判断。雨滴下落时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很少。(小雨)雨滴下落时连续成线,落到地面四处飞溅,能听到雨声,地面积水较多。(中雨)雨滴下落时模糊成片,落到地面溅的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很多。(大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地面积水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暴雨) 3.让学生阅读课本P54活动1,以第一项给出的影响案例做参照,讨论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教师把学生分成3组,每组讨论剩余三项中的一项。在各组讨论形成共同意见后,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评价点拨后承转:无论是人类的生产还是生活活动,都受降水的影响。那么,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板书 2.降水量的测量 5.多媒体课件演示降水量的测定雨量器画面 1 依次展示储水筒、储水瓶、漏斗、盛水器,并组装成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及量杯,说明雨量器的构成和测量单位(毫米)。画面 2 用降水动画,并配以降水声,雨水通过漏斗进入储水瓶,再倒入雨量杯,从而测出降水量。并依次显示某天上午8时的降水量知晚上20时的降水量,指导学生会测、会记录、会计算日降水量。继而引导学生思考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6.在学生观察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说明:一般每天(不管是否降水)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年降水量。教师要特别强调: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7.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说当地一年内各季的降水是否均匀;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转入降水的季节变化。板书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教师说明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2.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教师边鼠标点击,边说明。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柱状图的组成以及绘制的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准备好画图工具跟着绘制。(1)显示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月份 1 2 3 4 5 6 7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