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优秀教案

《将进酒》优秀教案
《将进酒》优秀教案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借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为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天才诗人李白在这个方面尤为突出,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的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一个嗜酒如命,狂放不羁的李白跃然笔下,不过李白不仅能喝,而且也善劝酒。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一首劝酒歌——《将进酒》,感受他与酒的不解之缘。

二、解题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背景简介

注意课本注释,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四、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字音:朝(zhāo) 樽(zūn) 还(huán) 岑(cén) 烹(pēng) 馔(zhuàn) 恣欢谑(zì) (xuè) 径(jìng) 裘(qiú)

情感: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须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揣摩: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3、那么,老师又产生疑惑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①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②“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

4、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把全诗朗读一遍,也许能拨云见日。

我们知道,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心中难免郁闷。又根据课下注释:诗人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已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地抒发不平之气。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诗歌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怀的。

五、诗意解析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

【提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解析】黄河的水好像是从天上奔涌而下,波澜壮阔,雄伟壮丽,一泻千里,不可遏止。很有挟天风海雨的气势,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气势雄壮的画面,有种势不可挡的感觉。

【提问】作者描绘这样一幅景象要表达怎样的感慨?

【解析】看似是作者借黄河之恢宏气势抒发豪迈之情,其实作者“另有所图”:我们知道,自从《论语》提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我们中国人只要看到流水一去不复返很自然就会想

到时光的流逝,诗人借“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发“时光易逝”的感慨。这种“先咏他物,而引出所咏之物”的手法在诗歌中叫“比兴”。

“黄河之水天上来”,诗人的悲愁也如汹涌的黄河水滔滔滚滚、奔涌跌宕不可遏止。

【提问】“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诗人为何而悲?悲什么?

【解析】看似作者借此“悲”头发白了,青春不再,其实,从更深一层讲,作者是由“青春易逝,人生短暂”引发“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感慨。

【小结】诗的开头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发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情,作者因“愁”而“悲”,感人肺腑。

(2)“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提问】这几句中,哪两个字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解析】“欢”“乐”

作者认为人生既然有太多的不得志,不如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恰逢知己聚会,这种及时行乐的心情,即化为豪迈的酒量——“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提问】作者真的既“欢”且“乐”吗?这不是与“愁”不符吗?

【解析】作者这种“欢”与“乐”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正如李白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一样,李白却并不“得意”,可见这种“欢”并不发自内心,而是对心中“愁”的发泄而已,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提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话体现了李白怎样的心态?

【解析】这两句话自古以来成为历史上不得志之人的自我安慰的妙偶佳句,它给人以自信的力量,展现了李白自信乐观的一面。

【小结】

人生是短暂的,何不趁此时光及时行乐,开怀畅饮,李白于此要展现其豪迈、洒脱的一面,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却在“乐”的言辞中贯穿这“愁”情,渴望受重用之情溢于言表。

好,让我们把诗的前半部分连起来读一遍。

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3)“岑夫子,丹丘生,……斗酒十千恣欢谑。”

【提问】“岑夫子,……杯莫停”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析】这几句话在文中起点题的作用,交代了“劝酒”的主题,朗读时,要符合劝酒场景,节奏明快一些。

【提问】“钟鼓馔玉不足贵”体现了李白怎样的性格?“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

【解析】“钟鼓馔玉”采用借代手法,代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一个“不足贵”将李白对权贵蔑视之性格淋漓尽显。不是。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

【提问】“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作者的羡慕之词,还是另有所指呢?

【解析】自古以来,古代的圣贤们如孔子,孟子,贾谊等,都得不到重用,可谓怀才不遇,李白言之“皆寂寞”,作者认为“善饮者”才留下了美名,看似是羡慕,其实李白是另有所指,“圣贤”本重用不用,李白无形中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向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表达自己对这种不公平的愤怒的批判,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提问】“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作者为何列举曹植呢?

【解析】作者用典列举曹植,是基于两者的共同点而来的:有才,好饮,怀才不遇。作者其实要借曹植自比,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

【小结】作者由悲转乐,但仍然掩盖不了内心之“愁”,无论怎么安慰自己也是无济于事,于是,随着酒的量饮,借着酒劲,李白爆发了,将自己对社会,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宣泄出来。

(4)“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提问】这几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解析】本来,李白是客人,但这后几句中,他喧宾夺主,看不出他客人的身份,甚至喝到最后,他无

所顾及,尽然要求主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把李白的狂放的性格展现出来。“与尔同销万古愁”点出了全文的主旨。

【小结】诗人由愤懑,加上酒精的作用,最终走向狂放,这正是李白豪迈的一面,李白越狂放,心中的“愁”越是让人感受更深,那种“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就像一坛陈年老酒之味更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可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合作探究

讨论:“万古愁”历来为评论家所叹服。一叹气势雄伟,二叹其用词巧妙。千万代世人之愁结于一已,一言愁之大。古往今来林林总总之愁蕴含其中,二言愁之广。虽只有短短三个字,但每一咏起,又激起多少人的同感。此愁已具有了普遍意义。但就此文而言,李白的愁还是指的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确,“怀才不遇”是有理想、有追求、有大志者的愁。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怀才不遇”的现象呢?

李白的怀才不遇的确让人同情。他狂放到了极点,也就是悲愤到了极点。他的狂放源于对现实的失望,源于理想破灭后的郁闷。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他的狂放里既有至死不渝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感,又有他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类似的情况,当我们怀才不遇时,我们不要纵情狂饮、形骸放浪,而应如李白一样,始终怀着积极进取的坚定信念和理想。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只要有信念和理想,无论碰到什么样的激流险阻。大家都一定能让自己的生命之舟重新起航!

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

《将进酒》教学设计 山东省沾化县第二中学吴春娥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通过品读探究,理解诗歌中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了解诗人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余光中的诗中有这么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课件),这是写谁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穿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狂言,因酒而成传世佳作。 唐代天才诗人李白在这个方面尤为突出,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的诗为证: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课件) 你读到的是怎样的李白? 一个嗜酒如命,狂放不羁的李白跃然笔下。不过李白不仅能喝,而且也善劝酒。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一首劝酒歌——《将进酒》,感受他与酒的不解之缘。 二、释题与背景: 1、“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2、背景简介 跟谁喝酒呢? 注意课本注释,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浅读诗歌,整体感知 1、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达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字音:朝(zhāo) 樽(zūn) 还(huán) 岑(cén) 烹(pēng) 馔(zhuàn) 恣欢谑(zì) (xuè) 径(jìng) 裘(qiú) 情感: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须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 2、学生放声朗读,并自习三分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四、品读诗歌,把握情感 (整体情感感知) 1、李白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找出文中表达是人情感的字眼。 悲、欢、愁(板书) (前半部分品读) 2、从哪你读出诗人的“悲”?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 李白悲的是什么?人生易老,时光易逝。 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引出李白被排挤的史实)李白于公元744年,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本诗写于公元752年,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写作这首诗歌时,诗人已经47岁了,在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甚至发现昔日的梦想离自己愈来愈远了,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 ②那么开篇的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它并举又有什么作用?这不是多余的吗? 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

《将进酒》说课稿

《将进酒》说课稿

《将进酒》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本诗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特点: 本课是高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中诗歌单元的第一首诗。本单元向学生介绍了许多优秀的古诗词,并且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技巧方法,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并且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将进酒》是一首鲜明体现诗人创作风格的劝酒诗,李白饮酒悲歌,一吐心中块垒,既有治国齐家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李白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蕴涵其中的开阔与旷达打动人心而又引人思考。无论是从提高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讲,还是从充盈内心力量的角度来说,李白的诗都是很好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 1领会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促进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2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探究诗人狂放不羁的内在原由,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学会正确面对人生挫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领会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促进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2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 探究诗人狂放不羁的内在原由,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学会正确面对人生挫折。

二、说教法 1、诵读法 本人长期坚持示范性朗读,所以首先利用声情并茂的美读,激发兴趣,继而按照“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的阅读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中去审视文章的思想内容。 2、导读法 教师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讲述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旨。重点放在诗人豪纵狂放的外在形象和忧愤郁怒的内在情感的理解上。 3、研究性学习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在授课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具体体现在自寻资料上和人物性格分析上,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学生通过看电视片段、预习、自主探究。结合老师简介李白经历的基础上,领会其内涵。 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老师的点拨下,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 三、说学法: 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是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根本途径,因此本节诗歌教学也十分注重学法的渗透。 1、通过强调朗读加强学生读的意识,尤其是诗歌这一体裁。 2、李白其人及其诗歌学生略知一二,通过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和对作品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 在中国文学史上,“酒”可以说是留下了千古美名。许多文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横槊赋诗“对酒

李白《将进酒》学案w

《将进酒》学案 主备人:王璐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李白“豪放”的个性,乐观面对挫折。 课前知识预习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二、解题: 《将进酒》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内容多写宴饮游乐。诗中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但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取得出色的艺术成就。明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评价《将进酒》道:“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 三、背景资料: 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将(qiāng请、劝)进酒》意即“劝酒歌”。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沉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这时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到元丹丘家里做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又正值作者怀才不遇之际,于是将满腔的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四、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将.()进酒金樽.()烹.()羊宰牛 岑.()夫子馔.()玉千金裘.() 沽.()酒恣.()欢谑.()箜.()篌.() 呼儿将.()出换美酒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将.进酒() ⑵烹羊宰牛且为乐 ..一饮三百杯()() ...,会须 ⑶与.君歌.一曲()()

将进酒教案优秀教案

将进酒教案优秀教案 将进酒教案优秀教案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一、教学目标:(幻灯显示) 1.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2.品读诗歌,置身诗境,领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3.诵读诗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赏析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多少诗人因饮酒而忘却了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饮酒而在自由的时空尽情地翱翔,也因饮酒而成就了太多的传世佳作。在这其中,唐代大诗人

李白尤为突出。也正因为如此,李白被誉为“诗仙”,他也自诩为“酒仙”,今天,我们来共同品尝李白的`一坛美酒—将进酒。 (二)解题: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将—读qiang,有“请”的意思,将进酒就是请喝酒。 (三)朗读 1、师读,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变化?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找出文中直接表明诗人情感的字、词语或是句子,并且用笔划记出来。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其他同学继续思考刚才的问题。 4、提问: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变化,如果有的话,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四)品读,置身诗境,领会诗人的情感变化,介绍朗诵技巧,指导学生朗读 (出示幻灯)诵朗基本技巧 一、确定情感基调 二、确定语速 三、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四、处理好停顿 (五)诵读,落实朗诵技巧,检查朗诵水平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 教学目标:1、促进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能进行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 2、领悟诗人“狂歌痛饮” 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 教学时数:两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讲课之前,我们先来背诵几句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发现,写的都跟酒有关。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喝酒想起吟诗,吟诗想起喝酒,所以由酒产生了很多好诗。喝酒作诗最杰出的要首推李白。他号称“诗仙”,自称“酒中仙”,当时人也称他为“酒圣”。有人评价说,李白诗中有浓浓的酒味,若抽掉他诗中酒的成分,色香味都大大减少。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 二、解题和作者 《将进酒》原来是汉乐府的曲调,是“劝酒歌”,将,(qiang),请、愿的意思。 李白的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先世因罪徙居西域,武后时才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父亲可能是个富商,家境很富裕。他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四十二岁以前是他的读书与漫游时期。这段生活对他爱好个人自由的性格和豪放诗风的形成都有深远影响。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希望通过拜谒诸侯和以隐求仕的办法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从四十二岁到四十四岁,是他在长安过了两年宫廷生活的时期。但当时玄宗只是把他当作点缀升平的宫廷御用文人,任命他为供奉翰林。因无权过问朝政,他的政治抱负无从施展;因蔑视宦官高力士等权贵,遭到谗毁;再加上他地统治集团的腐朽生活极为厌恶,于是上书请求离开朝廷,玄宗即“赐金放还”这一段生活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四十四岁到五十五岁这十一年是他再度漫游的时期。他以游山水、饮美酒、寻神仙来发泄他对现实的不满,写了不少愤世嫉俗的政治抒情诗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高适和杜甫,曾一同畅游梁园、济南等地。与杜甫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从五十五岁到六十二岁可以说是他身经战乱的时期。这一时期他的许多诗篇反映了国家、人民和个人的不幸遭遇,表现了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思想。 李白的思想: 李白的思想是复杂的,他既抱负满怀,渴望建功立业,又傲岸不驯,主张功成身退;既关心人民疾苦,希望海内清一,又纵情欢乐,蔑视封建秩序;既纵酒豪饮,又求仙访道。这一切都说明他集儒家道家和任侠思想于一身,是一个欣欣向荣的盛唐社会走上坡路的时期,庶族地主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

将进酒说课稿

《将进酒》述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述课的题目是《将进酒》现在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说说这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说教材 《将进酒》是编排在职高语文高一下册二十一课《唐诗二首》的,李白的《将进酒》是一首古体诗,向来被视为李白的巅峰之作。诗人借饮酒放歌一吐胸中理想难以实现的郁闷,其中所显示的超凡脱俗、鄙薄富贵的精神气质,反应出李白独特的人格魅力。全诗慷慨潇洒,感情奔放,气势磅礴,读来令人震撼。是张扬个性的一首劝酒诗,学习此诗有助于同学更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及其诗风,由于此诗有及时行乐、悲叹人生的消极思想,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理解诗人的狂歌痛饮。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对同学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作为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时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会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2)鉴赏诗歌中比兴、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背诵课文,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名句。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学习并背诵古诗文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目标:珍惜现在的时光,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阅读诗歌、背诵诗歌、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2)鉴赏此诗的比兴、夸张等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 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我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对比法等,使学生动口动脑,积极思考,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2、学法: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

将进酒详细讲解

将进酒赏析 写作背景 李白曾于天宝初年应诏入京为翰林,但无法实现他“以当世之务为负”的志向,且生性高傲,很快遭到了权贵谗毁。天宝三年,唐玄宗“赐金”让他“还山”,李白离开长安。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不以国事为念,官场一片黑暗,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他当时应友人岑勋与元丹丘之邀在颍阳山作客,三人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 重点句赏析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长句,如挟天风裹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如此波澜壮阔的景象,是肉眼不能穷极的,作者想落天外,语带夸张,写出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又写出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从空间范畴夸张。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句为空间范围的夸张,这两句则是时间范围的夸张。把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加短暂。与前两句本来波澜壮阔说得更加壮阔,形成两组反向的夸张。 于是开篇的两组长句既有比喻意,又有反衬作用-----以大江东去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显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板书:人生易逝悲感)这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这种力量感也是有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造成的,读来气势磅礴,丝毫没有低沉阴暗的感觉。

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的性格。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接下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做欢乐。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好像诗人有安于颓废享乐的生活,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似乎得意过:“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句由强烈的信心转眼又代替了消极的悲叹,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了自我。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何其自信!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作者要豪饮一番,借酒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板书:饮酒行乐欢乐) 与“千金散尽”的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二是整头整头的“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绝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欢乐之情趋于高潮,势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惚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将作者的醉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似乎已是忘却是在写诗,后一句更是将诗句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好一个李白!即使是借酒消愁也不失其豪放本色。 我们在读下面几行。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将进酒》导学案 参考答案

《将进酒》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预习题答案:1、对酒当歌劝君更尽一杯酒葡萄美酒夜光杯化作相思泪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但使主人能醉客玉碗盛来琥珀光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散发弄扁舟潦倒新停浊酒杯白日放歌须纵酒三杯两盏淡酒一曲新词酒一杯今宵酒醒何处借问酒家何处有 2、将,qiānɡ;樽,zūn;烹,pēnɡ:岑,cén;馔,zhuàn;谑,xuè;将,jiānɡ;散,sǎn。 3、高堂:高大的厅堂;会须:应当;足:值得;恣:放纵;径:即、就;尔:代词“尔”; 二、问答题1、两组排比长句,犹如挟天风裹海雨,向我们迎面扑来。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非李白独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2、“有用”而“必”,一何自信!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态度。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 3、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真且 琅琅上口。 5、全文主旨痛苦愤慨 6、悲乐愤慨狂愤慨 7、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作者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

中的不平。 8、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陈王失意 9、①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特色:开篇用长句起兴,借天上而来不再复回的黄河之水、明镜中转眼雪白的头发,来感慨人生之短暂,尽吐心中这郁闷,引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②诗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特色: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浪漫、狂放的气质和性格,同时很好地照应了下文“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也为文末“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开阔而旷达的胸襟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检测练习1、 C 2、C 3、C 4、D(请/拿;A应当B再C介词,为。5、C(语助词) 6、① A(注意“高堂”的准确翻译,后一句中比喻句的体现。)②C (注意“平乐”“斗酒十千”的翻译。) 7、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会须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8、“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全诗在高度彷徨

《将进酒》说课稿

《将进酒》说课稿 《将进酒》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将进酒》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文是李白的代表作,和学生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属同一个时期作品,并且二者在思想内容上也有相似之处。《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李白的《将进酒》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二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诗中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学习这首诗,要先把握本诗的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弄清诗的基调,然后探究诗人的艺术手法。本单元选编的这几首诗,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更进一步认识诗人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品质,气势磅礴、豪放不羁的诗风。其中对李白作品风格的把握是一个重点。了解李白的诗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三桥语本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 1 豪壮的酒话背后是如波涛汹涌般郁结的情感。全诗大起大落,诗情由悲转乐,再转狂放,再转愤激,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把握李白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本诗的诗意。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高二诗歌单元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对诗歌不感兴趣,很少能深入挖掘,而诗歌本身表达含蓄,跳跃性又大,学生对诗歌产生了敬而远之望而却步的态度,这节课就要以《将进 2 酒》为例结合实践渗透学法激发兴趣。 三、说教法 1、诵读法 按照“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的阅读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中去审视文章的思想内容。 2、导读法 教师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讲述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旨。重点在于诗人豪放洒脱的形象的感悟上。 3、比较法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

《将进酒》组内公开课教学设计 张建勋 【文本】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内容,找出作者在抒发情感时用到的修辞手法,进一步体会修辞手法用典、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在情感抒发方面的独特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探究并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作者借助酒气,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的情感,体验作者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其愤懑而又极其豪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赏析文章内容,体验用典、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诗歌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魅力,进而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赏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其愤懑而又极其豪放的不平情感。【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五粮液》广告视频,以其酒香酒美引出课题。 五粮美酒夜光杯,诗仙长醉却不归。 他日豪气凌云志,愤愤寂寞壮壮悲。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将进酒》,体验诗仙李白的酒仙风范。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解决字音问题。并请同学找出不懂得字词句,疏通文意。 2、李白是诗歌豪放大气,请一位男生齐读诗歌,尽量读出豪放大气。 3、请全体男生齐读诗歌,读出豪放大气之感。 4、默读全诗,理清作者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文本中找出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悲、欢、乐、寂寞、销愁。 三、合作探究,品析诗歌。 1、作者“悲、欢、乐、寂寞、销愁”的情感源于何事?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学法提示:注重修辞手法、重点字词等。) 悲:①奔流黄河水,一去不复还;青丝暮成雪,感叹时间短暂,人生易老。②天生我在必有用,言外之意是自己怀才不遇。运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

将进酒说课稿

《将进酒》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将进酒》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的首篇课文,也是入选的能够代表李白风格与成就的两篇作品之一,其地位不言而喻。《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李白这首诗虽借用了旧题,却又跳出了前人或以饮酒放歌为言或以濡首荒志为戒的窠臼,自创新意,将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该诗题以积极的内容。作者感叹时光流逝,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 本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豪壮的酒话背后是如波涛汹涌般郁结的情感。全诗大起大落,诗情由悲转乐,再转愤激,再转狂放,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诗人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品质和气势磅礴、豪放不羁的诗风可见一斑。 (二)教学目标: 面对的是内容上大胆开拓,感情上跌宕起伏,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匠心的诗篇,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1)体会诗人感情的起落,感受诗人充实深厚的内在情感及潜在的郁怒情绪; (2)鉴赏诗歌中比兴,对比,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如: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开头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开篇即以黄河起兴,既是排比又有夸张。)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诵读能力; (2)背诵课文,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 3.情感目标:珍惜现在的时光,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阅读诗歌,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2.鉴赏此诗的夸张、对比等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发表对李白痛饮狂歌的见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设计依据:反复诵读文本有助于深入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方便教师教学,所以我把诵读作为一个重点;鉴赏诗歌表达上的技巧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因此,将鉴赏此诗的夸张、对比等艺术特色作为第二重点。此外,这首诗整体基调是豪放的,但是诗中诗人的情感又是复杂的,诗中一方面表现出蔑视权贵世俗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又高呼“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抱负,还反映出悲叹命运和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学生对此又是怎样看待的,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发表自我见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我将如何看待李白的痛饮狂歌,体味诗歌的主旨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针对学生对诗歌不感兴趣,很难有耐心深入文本的现实,教师的指导阅读和问题引导更显得重要,因此我立足于学案导学,让学生首先在自主学习中掌握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生僻字词等基础知识;通过听朗诵,正音,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情感;借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设置的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1、导入: 余光中曾对李白有这样的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

将进酒学案

将进酒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节奏的轻重缓急。 2.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3.感受诗人由悲壮转欢乐,继而愤激再转狂放的内在情感变化,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 2.体会李白的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 三、书目推荐: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份,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思空尽情翱翔,因酒而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而喝酒作诗中最杰出的要首推李白,他号称“诗仙”,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可以去读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寻李白》,其中这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很有特色。 四、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2、背景资料补充 《将进酒》就是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李白的《将进酒》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现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

《将进酒》说课稿

《将进酒》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将进酒》。 《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有效教学,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的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开篇课。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培养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作为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将进酒》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学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并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才能在后面的诗歌赏析中更好地运用并实践它。《将进酒》是李白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饮酒悲歌,一吐心中块垒,既有治国齐家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他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李白的诗歌积累较多,对《将进酒》也很熟悉,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设计理念】 1、发挥选修课的特质,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2、营造一个开放性、真实性、动态生成的课堂。 3、善于设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4、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美的殿堂,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节奏的把握,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对作者激愤的思想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学法】 1、诵读法——把握语言特色,感受美 2、导读法——感悟作者情感,体味美 3、点拨法——还原诗歌意境,鉴赏美 据本单元的要求以及诗歌教学的特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种形式并用(自由读、齐读、朗诵、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听名家配乐朗诵),在诵读中进入诗人情感世界,突破重难点;学生质疑,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学生问在疑问处,教师讲在关键时,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将进酒》学案

《将进酒》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作者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诗歌。 2、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 【课前自学】 1、作者: 李白:字___,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人。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诗人,有___之称。其诗风,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李白主要经历:14岁立志“济苍生,安社稷”;24岁离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42岁入长安,供奉翰林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44岁被排挤“赐金放还”;54岁“安史之乱“爆发,入永王幕府;56岁兵败,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61岁因战事再次请缨,因病而半道还;62岁卒。 2、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3、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4、给加粗字注音: 将进酒金樽烹羊 馔玉恣欢谑沽取将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明诗情。 1、作者劝谁喝酒,为什么劝酒? 2、李白为什么要狂喝痛饮

《将进酒》说课稿

《将进酒》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将进酒》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文是李白的代表作,和学生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属同一个时期作品,并且二者在思想内容上也有相似之处。《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李白的《将进酒》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二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诗中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学习这首诗,要先把握本诗的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弄清诗的基调,然后探究诗人的艺术手法。本单元选编的这几首诗,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更进一步认识诗人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品质,气势磅礴、豪放不羁的诗风。其中对李白作品风格的把握是一个重点。了解李白的诗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本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豪壮的酒话背后是如波涛汹涌般郁结的情感。全诗大起大落,诗情由悲转乐,再转狂放,再转愤激,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把握李白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本诗的诗意。 二、说教法 1、诵读法 按照“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的阅读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中去审视文章的思想内容。 2、导读法 教师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讲述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旨。重点在于诗人豪放洒脱的形象的感悟上。 3、比较法 比较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通过对李白、杜甫生活年代,个性特点,个人经历,

《将进酒》获奖说课稿

《将进酒》获奖说课稿 《将进酒》获奖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将进酒》,《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有效教学,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的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开篇课。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培养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作为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将进酒》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学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并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才能在后面的诗歌赏析中更好地运用并实践它。《将进酒》是李白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饮酒悲歌,一吐心中块垒,既有治国齐家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他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李白的诗歌积累较多,对《将进酒》也很熟悉,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

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设计理念】 1、发挥选修课的特质,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2、营造一个开放性、真实性、动态生成的课堂。 3、善于设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4、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美的殿堂,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2、培养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及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以读带讲、以讲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 2、课上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探讨释疑,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将进酒

《将进酒》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将进酒》,《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有效教学,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的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开篇课。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培养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作为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将进酒》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学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并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才能在后面的诗歌赏析中更好地运用并实践它。《将进酒》是李白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饮酒悲歌,一吐心中块垒,既有治国齐家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他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李白的诗歌积累较多,对《将进酒》也很熟悉,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设计理念】 1、发挥选修课的特质,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2、营造一个开放性、真实性、动态生成的课堂。 3、善于设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4、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美的殿堂,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2、培养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及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以读带讲、以讲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 2、课上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探讨释疑,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中蕴含的真实而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走近李白”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诗歌中情感激越跳荡、跌落起伏的抒情美。 【教学难点】 在质疑释疑中发挥联想和想象,再现诗的意境,领会诗中宏大广阔的意境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学法】 1、诵读法——把握语言特色,感受美 2、导读法——感悟作者情感,体味美 3、点拨法——还原诗歌意境,鉴赏美 4、质疑法——主动质疑问难,发现美 据本单元的要求以及诗歌教学的特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种形式并用(自由读、齐读、朗诵、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听名家配乐朗诵),在诵读中进入诗人情感世界,突破重难点;学生质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