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有权_创新激励政策及其效果研究_贺京同
财政激励政策、所有权性质与企业创新绩效

财政激励政策、所有权性质与企业创新绩效作者:***来源:《会计之友》2022年第02期【摘要】基于2008—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数据,运用计量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财政激励政策、所有权性质与企业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激励政策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即财政补助与税收优惠均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绩效;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获得财政激励政策具有异质性,国有企业获得财政补助与税收优惠力度均显著大于民营企业。
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民营企业中,财政补助和税收优惠与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鉴于此,政府在制定财政激励政策时应兼顾企业研发成果,确保该政策有效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减少资源浪费。
【关键词】财政激励政策; 所有权性质; 调节作用; 融资; 创新绩效【中图分类号】 F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2)02-0092-07一、引言研发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运行、激励企业长足发展的强大引擎。
近年来,上市企业增加资金投入展开研发创新活动已成为国内经济活动发展的一个缩影。
根据海通证券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初,A股3 350家上市企业研发费用已达7 323.1亿元,同比增幅超过21%。
相对而言,技术创新类项目具有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较大的特点,企业进行创新活动面临较大的资本风险。
一方面,为有效降低企业研发创新面临的资本风险并提高创新绩效,国家对符合规定的企业项目给予财政激励政策。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为企业营造创新环境,通过一定的资金补助来扶持企业进行创新活动。
在此影响下,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等省份陆续出台财政补助政策扶持当地企业提升创新绩效,补助金额为400万元到1 000万元不等。
2020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提到,要利用税优政策激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提升其创新能力。
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管理研究

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管理研究股权激励和企业创新管理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
有效的股权激励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从而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一、股权激励的定义与目的1.1 股权激励的基本概念股权激励,简单来说,就是公司通过分配股票或股票期权,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员工感受到自己与公司利益的紧密关联,还能鼓励他们为公司的长期发展贡献力量。
1.2 股权激励的主要目的股权激励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促进公司业绩的提升。
这样一来,员工在享受公司成长带来的利益时,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
二、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影响2.1 激发创新意识拥有股权的员工往往更有动力去探索新方法、提出新点子,因为他们深知这些创新能直接影响到自身利益。
这种自我驱动的创新意识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行业中尤为重要。
2.2 促进团队合作股权激励还可以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当员工共同持有公司股份时,他们更可能携手合作,形成强大的集体智慧,推动创新项目的顺利进行。
2.3 降低人才流失通过股权激励,企业可以留住核心人才,降低流失率。
这对于企业的持续创新至关重要,因为新鲜血液的流入往往伴随着新的想法和视角。
三、股权激励的实施策略3.1 设计合理的激励方案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时,首先需要设计合理的方案,确保激励机制与公司长期目标一致。
激励方案要公平透明,让员工能够清晰了解自己的权益。
3.2 定期评估激励效果实施股权激励后,企业应定期评估激励效果,收集反馈并进行调整。
通过数据分析,企业能够判断激励措施是否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3.3 加强沟通与培训沟通在股权激励中至关重要。
企业应定期与员工进行沟通,解释激励机制的目的和意义,提供相关培训,使员工充分理解如何利用股权激励来促进个人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四、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成功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如某知名科技公司,可以看到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积极影响。
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机制的研究与实际应用分析

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机制的研究与实际应用分析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企业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不仅能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而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本文将探讨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机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中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股权激励的基本概念。
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给予员工股票或股权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这种方式让员工有了“主人翁”的感觉,因为他们的收益和公司的表现直接相关。
企业的成功就意味着他们的成功。
这种激励方式不仅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还能留住现有员工,提高整体的凝聚力。
接下来,我们看看股权激励的具体形式和实施效果。
1.1 股权激励的形式股权激励有多种形式,比如限制性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等。
限制性股票通常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完全获得的股票,这样一来,员工在短期内就会更努力工作。
期权则是员工在未来某个时间以固定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这种方式也能让员工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
员工持股计划则是让员工直接参与公司的股权结构,形成共同利益。
1.2 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许多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后,发现员工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以一家科技公司为例,在引入股权激励后,员工的离职率降低了30%。
同时,公司的创新项目数量也大幅增加,员工主动提出的新想法层出不穷。
这表明,股权激励确实能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投入度和创造力。
再来看企业创新的机制。
企业的创新可以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多种类型。
2.1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企业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改进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市场的变化。
例如,某家电子产品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最终推出了多款颇受欢迎的新产品。
这种持续的技术创新不仅增强了公司的市场地位,也提升了员工的归属感。
2.2 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则是通过改进管理模式、流程和制度,提高企业效率。
比如,一些企业实施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级,增强员工的参与感。
创新政策的效果与评价

创新政策的效果与评价近年来,政府一直在推动创新政策,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创新政策实际效果如何,需要进行评价。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创新政策的效果与评价。
一、政策推动创新效果显著政策是推动企业实现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
工信部数据显示,为积极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推出了包括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互联网等一系列创新政策,为企业提供了广泛的支持。
截至2019年底,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及科技型企业累计达到21万家,年均研发投入超过1万亿元。
另外,政策创新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陆兆禧院士曾表示,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中国已经取得了一些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
同时,IT产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也出现了一批富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如华为、小米、特斯拉等。
二、创新政策的评价存在争议1.部分政策效益低下虽然政策对于创新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有的政策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
比如,目前我国高新区数量已经超过160个,但是发展不平衡,其中有许多地方还没有形成科技创新集群。
另外,高额的研发经费和技术投入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实际效果,还出现了一些独创研究却不能实现产业化的例子。
2.政策效应难以持续政策效应存在短期的特点,一些政策在实施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失去效果。
比如,政府给予企业研发费用补贴的政策,一旦政府资金到期,企业就缺乏了足够的动力维持之前的研发工作。
同时,政府推动创新的力度也会不断减弱,政策对于未来创新的推动作用也会越来越小。
三、创新政策的改进为了提高创新政策的效力,需要优化政策,加强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推动政策的落地实施。
如下:1.政府加强对于各类创新平台及企业的审查,促使其实际产出且成功的产品或技术不断增多。
2.加强对于创业投资和企业贷款,严控各种借贷交易,防止割韭菜式的财务活动影响正常业务。
3.鼓励企业进行科技相互合作,牵头一个产业链及其上下游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产权制度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

产权制度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产权制度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对经济体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产权的明晰性和保护性对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产权制度的角度探讨其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
一、产权制度的概念与重要性产权制度是指一个社会经济制度中,关于资源、财产归属与使用的法律、制度、规范等有关产权的全部规定。
产权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分配的制度,不仅涉及生产要素的配置,还影响到社会福利、经济效益、资源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
产权制度对于经济体制的效率和灵活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在产权不够明确的情况下,企业难以投入足够的资源,进行长期的投资和研发,这样将会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低效率和萎缩。
因此,建立健全的产权制度,对于推动产业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1. 产权明晰性激发企业创新产权明晰性能够激励企业家和创新者投入更多的资源,通过创新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如果产权不够明确,企业的研发投入可能会遭到不法侵害,从而降低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例如,在知识产权不受保护的情况下,竞争对手通过抄袭等不正当手段获取与创新者同样的竞争优势,不仅直接破坏了企业的知识资源保护,而且也会造成企业信心的动摇。
因此,明晰的产权制度能够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
2. 产权保护制度促进企业创新产权制度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保护企业的产权,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
也就是说,当企业发现其产权受到侵害时,能够有效地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保护企业的正当发展和创新。
这种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的国家,企业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技术和技能来获取更多的专利保护。
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开展更多的研发工作,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和产业影响。
3. 产权交易机制加强企业创新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产权转移和流通的机制必不可少。
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机制的研究分析与应用

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机制的研究分析与应用在现代企业中,股权激励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特别是在推动创新方面。
股权激励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还能提升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本文将围绕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应用这一机制。
首先,股权激励的定义和背景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股权激励是企业通过给予员工公司股份或期权来激励他们的工作表现。
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希望员工将个人利益与公司发展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
特别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其生存与发展。
1.1 股权激励的基本原理股权激励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利益绑定,让员工对公司的未来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比如,某个创业公司为了吸引顶尖人才,提供了丰厚的股权激励。
这位员工不仅关心自己的工作表现,还会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因为他知道,公司的成长将直接影响到他的个人财富。
1.2 创新与激励的关系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股权激励为员工提供了动力,让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发新产品或优化现有流程。
以某知名科技公司为例,公司的成功与其灵活的股权激励机制密不可分。
员工们被鼓励提出新想法,分享创新理念,而公司也因此不断推出颇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接下来,我们要谈的是股权激励如何具体应用于企业创新中。
2.1 制定明确的激励计划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时,首先要制定一个明确的激励计划。
这份计划应该清晰地列出激励的条件、目标以及如何评估员工的表现。
比如,可以设定一些与创新相关的绩效指标,如新产品的研发周期、市场反馈等。
这样一来,员工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自然会关注公司的创新目标。
2.2 文化建设与团队合作此外,企业文化在股权激励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这样的环境下,员工会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推动集体创新。
例如,一些成功的公司会定期举行头脑风暴会,让员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战略的研究分析与实际应用

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战略的研究分析与实际应用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以保持优势。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激励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
它不仅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的创新战略。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战略的关系及其实际应用。
首先,了解股权激励的基本概念是很重要的。
股权激励就是企业通过给予员工一定比例的股票或股票期权,来激励他们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
这种方式让员工和公司的利益紧密相连。
简单来说,员工越努力,公司越成功,他们的收益也就越高。
这个逻辑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运作中却有很多细节需要关注。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看股权激励如何影响员工的创新行为。
首先,股权激励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当员工拥有公司的一部分时,他们对公司的未来会更有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促使他们在工作中更加主动,乐于提出新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不仅是执行者,还是创新的参与者。
比如,有些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后,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方案,并设立奖励机制。
通过这种方式,很多原本不敢发声的员工,开始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创意。
另外,股权激励还能促进团队协作。
很多创新项目需要跨部门合作,只有团队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
而股权激励可以打破部门间的壁垒,让员工更愿意分享信息和资源。
团队成员因为共同的利益而更愿意合作,最终推动了项目的进展。
然后,我们要谈谈股权激励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
企业在制定创新战略时,必须考虑股东和员工的利益。
如果企业的创新战略与员工的利益对立,股权激励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在设计创新战略时,企业领导者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例如,某知名科技公司在制定新的产品开发战略时,提前与员工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与需求。
通过股权激励,员工不仅参与了产品的构思,还分享了最终的成果,这样一来,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当然,股权激励也并非万能。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时存在问题。
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机制

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机制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创新已成为持续发展的关键。
而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正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
它不仅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创新能力。
接下来,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
一、股权激励的基本概念1.1 定义与目的股权激励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将一定比例的股份分配给员工,以激励他们更好地为公司工作。
通过这样的方式,员工不仅是雇员,更是公司的“主人”。
这样一来,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相连,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自然会增强。
1.2 适用范围股权激励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通常情况下,中小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更倾向于采用这一方式。
因为这些企业往往需要依赖高素质的人才,而股权激励能够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员工。
同时,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也要求这些企业不断创新,股权激励能够有效提升员工的创新动力。
二、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2.1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股权激励首先可以直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当员工意识到自己不仅在为老板工作,而是与公司共同成长时,他们的主动性会显著增强。
这种改变让员工更加愿意去探索新的想法和方法。
比如,一个研发团队在设计新产品时,团队成员如果知道自己能够通过创新获得更好的回报,他们会更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尝试一些以前不敢尝试的方案。
2.2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其次,股权激励可以促进团队的合作。
大家都持有公司股份,意味着每个人的努力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
想象一下,在一个团队中,大家都把公司的利益放在首位,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支持会增强,创新的火花在这种氛围中容易迸发。
2.3 长期视角与稳定性另外,股权激励还使员工从短期利益转向长期发展。
持有公司股票的员工更可能关注公司的未来,他们希望通过创新来提升公司的市值,进而获得更多的回报。
这种长期视角能够促进更有深度的创新,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改进。
三、股权激励实施中的挑战3.1 设计合理的激励方案虽然股权激励的好处明显,但在实际操作中,设计一个合理的激励方案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卷第3期财经研究Vol.38No.32012年3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Mar.2012 企业所有权、创新激励政策及其效果研究*贺京同,高 林(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摘 要:文章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以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创新激励政策对国有和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异质影响,弥补了现有研究假设创新激励影响同质化的不足。
文章研究发现,相同的创新激励对国有和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增强竞争有利于国有企业但不利于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刺激性产业政策和财务宽松度提高则不利于国有企业但有利于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此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两种不同政策对相同所有权性质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关键词:企业所有权;创新激励;异质影响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52(2012)03-0015-11收稿日期:2011-12-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7AJY0011)作者简介:贺京同(1961-),男,北京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高 林(1978-),男,河北定州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一、引 言 随着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国家、行业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出于对经济转型期渐进式所有制改革导致的经济结构变化的关注,国内学者非常重视制度因素特别是产权性质对创新的影响。
①而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国有和民营企业谁更具有创新性上,从而提出的政策建议往往集中在是否应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方面。
同时,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也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例如,周黎安和罗凯(2005)、安同良等(2006)以及吴延兵(2007)发现民营企业更具有创新性,而聂辉华等(2008)及李春涛和宋敏(2010)则认为国有企业更具有创新性。
造成结论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可能在于国有和民营企业在创新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理论上,所有权性质的差异会导致两者行为目标和经营环境的差异。
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由于所有者缺位,国有企业存在严重的代理问题。
国有企业经理人追求的往往并不是民营企业经理人所追求的利润最大化,而可能是任职期间的个人利益最大化。
这使国有企业经理人对投资周·51·期较长、在其任职期间得不到回报的创新项目缺乏投资激励,从而尽量延迟创新投资。
但国有企业在市场力量和政策支持方面存在很大的优势。
而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虽然明晰的产权使其面临较少的代理问题,但在经营环境上其往往无法获得与国有企业平等的竞争地位。
民营企业往往面临过度的市场竞争而缺乏市场力量,而且在投融资、税收等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甚至歧视,从而对其创新能力的提升会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我国的企业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文并不在国有和民营企业谁更具有创新性方面进行过多的讨论,而主要研究在我国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的背景下,应提出怎样的政策组合来提升各自的创新能力。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渐进式改革背景下,该问题的解决具有更现实的意义,能为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更清晰的政策导向。
同时,国有和民营企业在上述方面的差异还可能导致创新激励影响的异质性,即相同的创新激励对国有和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于创新激励的现有研究往往没有区分国有和民营企业样本,而是假设各种激励对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创新的影响是同向的(朱平芳和徐伟民,2003;解维敏等,2009)。
不考虑所有权性质的差异而将国有和民营企业样本简单混合进行回归分析会掩盖创新激励对各类企业的异质影响,从而不利于我们了解创新激励的作用。
因此,在实证研究中有必要区分国有和民营企业样本,分析各因素对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创新影响的差异。
综上所述,我们在Aghion等(1999)的基础上构建了创新激励对国有和民营企业异质影响的理论模型,并以国有和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提出提升两类企业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为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与结果,最后为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模型 为了构建创新激励对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国有和民营企业异质影响的理论模型,我们借鉴了Aghion等(1999)的理论研究成果。
考虑多部门经济,假设经济中有三种可交易商品:劳动力、最终产品(消费品)和一系列代表不同年代技术的中间投入品。
假设个体具有无限生命,而且每个个体对消费品具有相同的加式(addi-tive)偏好和时间偏好率r>0。
每个个体的劳动力禀赋为一个单位且供给是无弹性的。
用L表示个体的数量,则整个经济的劳动力供给为L。
最终产品由N种代表不同年代技术的中间投入品生产获得,其生产函数·61·财经研究2012年第3期为Dixit-Stiglitz形式,即y=∫N0Aixαidi,其中y为最终产品数量,Ai为第i种中间投入品的生产率参数,xi为该中间产品的投入量。
假设最终产品部门是完全竞争的。
假设每种中间投入品都是垄断生产的,则中间投入品i的市场需求函数为pi(xi)=Aiαxα-1i。
假设中间投入品种类N是外生给定的。
在该模型中,增长源于中间投入品厂商采用更有效率的生产技术。
中间投入品厂商面临两种决策:在每一时刻给定技术条件下的生产决策和何时采用前沿生产技术的技术采纳决策。
1.给定技术条件下的生产决策 假设中间投入品生产企业仅以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而且采用一对一的生产技术,即xi=li,其中li为雇佣的劳动力。
拥有生产技术Aτ的中间投入品生产企业在时刻t≥τ选择产出xt,τ以最大化利润。
maxxpτ(x)x-wt{}x其中,pτ(x)=Aταxα-1为中间投入品相对于最终产品的价格,wt为工资率。
求解该最大化问题,可得xt,τ=lt,τ=wt/α2A()τ1/(α-1)。
在稳态,前沿生产技术At与工资率和企业承担的其他成本的增长率为g,即At=A0egt(A0可以标准化为1),则t时刻第τ代中间投入品生产企业的产出或劳动力需求为: xt,τ=lt,τ=ω/α()21α-1e-g(t-τ)1-α=珘x()ωe-g(t-τ)1-α其中,ω=wt/At为经生产率调整后的工资率。
可见,产出或劳动力需求随企业生产技术的年龄t-τ而指数递减。
假设中间投入品生产企业必须承担固定的运营或维护成本kt,τ=wtkeρ(t-τ),ρ为折现率,r为利率,ρ考虑了因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无形损耗,ρ≥r,则t时刻第τ代中间投入品生产企业的净利润为: πt,τ=πe-g(t-τ)1-α-ωkeρ(t-τ())egt=ψ(ω,g,u)egt其中,u=t-τ为企业生产技术的年龄,π=珘π(ω)=1-()α/[]αω珘x(ω)为采用前沿生产技术企业经生产率调整后的利润(不考虑固定成本)。
对于足够小的ω,ψ(ω,g,0)>0;ψu<0,对于足够大的u,ψ(ω,g,u)<0。
也就是说,当u=0时,经生产率调整后的利润ψ为正,但其随技术年龄的增大而递减,而且当u足够大时为负。
2.技术采纳决策 假设新生产技术是中间投入品生产企业通过一次性投资而不是连续投资获得的,用f表示采纳前沿生产技术的沉没成本。
用最终产品来衡量,则时刻τ的技术采纳成本为fτ=fwτ=fωegτ。
在稳态,每个中间投入品生产企业每间隔时间T>0便采纳前沿生产技术,即企业的生产技术年龄服从[0,T]上的均·71·贺京同、高 林:企业所有权、创新激励政策及其效果研究匀分布,则任意时刻采纳新生产技术的企业比重为(N/T)/N=1/T。
假设技术采纳使前沿生产技术不断创新,每次创新使其增长lnγ,则稳态增长率为g=A·/A=lnγ/T(可以假定lnγ=1)。
因此,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取决于中间投入品生产企业选择的创新时机T,而这取决于企业经理人的目标函数,从而与企业的所有权性质有关。
下面考察企业所有权性质对技术采纳或创新的影响,这里考虑两种类型的企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
我们首先推导得到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
由于中间投入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技术年龄是均匀分布的,在稳态采用同代生产技术的企业数量为N/T,则在任意时刻t劳动力需求(生产、维护和研发劳动力需求之和)为: Ld=∫tt-Tlt,τNTdτ+∫T0keρuNTdu+fNT 由于∫tt-Tlt,τNTdτ=α2()ω1/(1-α)NT1-αg1-e-gT1-()α和g=1/T,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为: L=NT∫T0keρudu+fNT+Nsω-11-α其中,s=1-()αα2/(1-α)1-e1/(α-1[])>0。
(1)民营企业。
考虑创建于0时刻的中间投入品生产企业。
在稳态,企业选择在时刻T1,T1+T2,…,T1+T2+…+Tk采纳前沿生产技术以最大化其利润,也即: maxT{}kW-fω+∫T10ψ(ω,g,u)e-(r-g)udu+e-(r-g)T1·-fω+∫T20ψ(ω,g,u)e-(r-g)u[]du+e-(r-g)(T1+T2)·-fω+∫T30ψ(ω,g,u)e-(r-g)u[]du+烅烄烆烍烌烎…其中,W为中间投入品生产企业在0时刻的初始禀赋。
显然,对于所有的k≥1,最优技术采纳决策为: Tk≡T*=argmaxT-fω+∫T0ψ(ω,g,u)e-(r-g)udu1-e-(r-g)T 结合上式和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命题: 命题1:对于民营企业,更加激烈的竞争(厂商数量N增加)会降低技术采纳和增长速度,而更高的技术采纳补贴(f降低)则会提高技术采纳和增长速度。
② (2)国有企业。
假设国有企业经理人因保持企业的可偿付能力或维持企业生存而获得的私人利益足够大,则其关心的主要是最小化“努力”程度以保持其私人利益。
于是,中间投入品生产企业经理人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81·财经研究2012年第3期 U=∫∞0Bte-δtdt-∑j≥1Ce-δ(T1+T2+…+Tj)其中,C>0表示企业经理人采纳新生产技术的个人成本;③Bt为在t时刻企业经理人因控制企业而获得的个人收益,如果企业存续到t时刻,则B>0,否则B=0;δ为企业经理人的主观折现率。
对于足够大的B和δ,可以证明该效用函数在观测上类似于字典式偏好,企业经理人总是尽可能延迟创新,但同时使企业拥有足够的净金融资产以进行下一次创新。
假设企业进入市场时拥有的财富恰等于技术采纳成本fω,并在0时刻进行创新。
如果此后企业不再进行创新,则在时刻t=T其累积的利润(折现到0时刻)为∫T0ψ(ω,g,u)e-(r-g)u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