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作业样板)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作业样板)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作业样板)

青铜器保护修复(实践)报告

名称:青铜文物保护修复实践课文物名称:魏晋铜甑釜(高仿)班级:

姓名:

学号:

实践指导老师:

2015年05月

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表

文物保护修复表1

文物保护修复验收表

附录一一 1 文物特征描述,附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附录一—2病害示意图

图2-1

10

图2—2

11

12

13

14

15

附录二 附录二—1保护修复前的照片

附录二—2显微照片:

保护修复前,釜腹沿下绿色绣放大1.8×10倍保护修复前,甑外底部蓝色绣放大3×10倍

16

倍半浸泡74小时候后,甑腹外壁析出白色晶体放大1×10倍

17

附录二—清洗及分析取样照片

18

附录二—4工作照片

量器物尺寸硝酸银定性分析

除锈超声波清洗

19

附录二—5保护修复中的照片

20

文物保护与修复1

文物保护与修复 保护:以延长器物得寿命、防止自然老化或意外破坏为目标得一切操作行为。 修复:除去外部增生、替换损坏或缺失得材料,直到器物得原初状态。 文物保护,预防自然老化、人为损坏;停止、延缓败坏发生;稳定现有状态。目标:持久保护文物;文物修复,目标:恢复文物原貌。清洗污渍;修补残缺;复原、修饰缺失部分等。 修复得职责:安排决策;诊断检查;起草保护计划与处理建议;预防性保护;保护修复处理;对观察到得与干预性得处理进行记录。预防性保护:通过创造文物保存得最佳环境来延缓或者预防损伤得间接行为,要尽可能与其社会用途相符。包括正确得取放、运输、使用、存放、展示方法。也涉及出于保存目得而复制得相关问题。 要遵循得道德准则:1、检查与诊断(基础):分析文物得物质现状;评估文物得文化价值。2、修复材料得稳定性:所用保护修复材料得稳定性,材料要尽可能长久保持其特性;提供适宜得保存环境,确保文物材质与修复材料得稳定性。3、修复材料得相溶性:直接与文物接触得修复材料(粘结剂、加固剂、保护涂层、填补材料等),必须与器物得原材质相溶(涉及材料在机械、化学、物理、美观度等方面特性),但并不意味要选择与原器物一样得材料与技术。4、操作与材料可逆性:即对文物实施得所有干预性操作均能被安全解除,不会对文物造成任何影响与变动。加载到文物上得修复材料也能用无害得方式去除,将文物恢复到修复前状态。5、修复后得可读性:一就是文物得可读性,恢复原貌,便于理解与观赏;二就是修复操作得可读性,可区分重建部分与原来部分。不能遮盖文物得现实情况与历史痕迹,修复要有附属记录。6、文物修复得文档记录:登记检查、诊断分析、保护/修复计划得制定、保护/修复计划得实施、储存与养护(文字、绘图、照片等形式)。修复报告还应附带工作期间相关资料。7、文物修复最小干预:强调文物修复操作得慎重性。首先,要明确干预操作得必要性,确定修复得目标;其次,慎重选用材料与方法,评估其对文物材质可能造成得即时与长期得影响。8、修复得预防性保护:通过提供理想得存放、陈列、使用、取放与运输条件来延缓或者避免文物遗产败坏得行为。预防性保护优先于干预性保护,即先让环境适应文物,而不就是文物适应环境。 什么就是古陶瓷修复?包含陶瓷器文物得检查、清洗、拼接、加固、配补、上色等一系列保护与复原得操作。 古陶瓷修复就是以研究与欣赏为目得得,利用合适得材料与技术恢复器物得完整造型与外观得视觉效果。 考古修复:又称研究修复,指对于拼缝、补缺部分,保留修复得痕迹,可却分修复部分。这种方法完全忠实于原物。 美术修复:也称商品修复,指对于器物得修复部分进行上色,以淡化修复痕迹。这种方法得合法性有争议。 陈列修复:修复效果介于前两者之间。修复痕迹远距离还以区分,近处可以辨别;或者在朝向观众一面瞧不出,而背部有痕迹 修复室内布局:平坦得修复桌,桌面铺毡布或橡胶垫,桌子有边栏;修复桌有隔层——放置修复材料、工具,配备水斗、操作台(耐腐蚀)、储物柜、通风橱、垃圾桶;地面要防滑。(修复室应尽可能做到干湿分开,功能分开。如清洗、拆分等使用液体试剂得工作可以在修复室内得其她区域完成,而修复桌及周边应该保持干

修缮工程拆除文物保护专项施工方案

修缮工程拆除、文物保护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编制单位: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日期:2017年6月8日

1.工程概况 1.1简况 1.2施工原则 1)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修缮原则,以及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原则,尽可能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做法、尽量保留原有构件;损坏构件经过修补仍能使用的,不应更换。确保各单体建筑及相关文化遗存修缮前后风格的一致型,保护文物本体价值。 2)对于原结构存在的或历史上干预形成的不安全因素,允许增添少量构件,改善受力状态。 3)对于近代改变原状的做法和工程上的不当做法,要在本次维修中予以纠正,恢复原貌。 4)以文物建筑原状修整和重点修复为主,同时考虑院落整治和周边环境整治。 1.3工程范围: 以上建筑范围内的,主要修缮项目为台明地面、墙体、大木构架、木装修、椽望、瓦顶、彩画、油饰、吊顶等工作内容。 1.4现存和院落需拆除清理工作内容。 (1)土方:地面土方。 (2)渣土:建筑垃圾:各院落周边、建筑物四周。 (3)原居民搭建厨房、储藏室等附属建筑物。

(4)单体建筑内新砌砖墙、修补砖墙。 (5)屋面含红瓦顶、合瓦顶、苇箔、泥背、灰背、椽子、望砖(板)。(6)大木构架。 2.拆除工程方案 拆除工程是本次修缮工程的第一步,而文物建筑修缮中的拆除前应做的准备: 各专业工长必须做好详细的交底工作,包括安全技术交底、脚手架支搭方案等;组织有关人员统一部署、监督、检查拆除工作;对瓦面已进行测量、瓦件、脊件的缺损统计,并计算出添补量;对特殊部位及尺寸已进行记录、拍照,以做为恢复的依据;对拆除时的构件码放、渣土堆放场地及运输路线已确定;拆除前除书面交底外还要进行口头交底并做好对文物保护意识的现场教育。 2.1拆除部位 项目部在接到图纸后,由项目工程师牵头组织质检员及班组长熟悉图纸,了解拆除部位,并在现场在需拆除部位做出明显标志,并报请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代表复核做好原状记录、勘测、影像资料的收集。 2.2拆除人员根据拆除工程量,我项目部决定安排12人专门负责拆除,并由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 2.3拆除顺序:脊件→花边瓦当→盖瓦、底瓦→泥灰背→望板→椽子 1)脊件拆除: 首先要进行现状记录、详细记录屋脊的工程做法,构件尺寸、数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量清单计价规范(征求意见稿)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量清单计价规范 (征求意见稿) 引言 为规范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计价行为,提高馆藏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根据《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本标准为推荐性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青俊、王军生、马清林、潘路、铁付德、吴顺清、周铁、马涛、汪自强、周旸、赵西晨。 本标准是首次制定。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量清单计价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的工作量清单计价项目、清单项目综合单价、经费预算管理等。 本规范适用于书画、竹木漆器、纺织品、石质文物、陶质彩绘文物、瓷器、青铜器、铁器和壁画等九类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计价活动。其它材质文物、出土(出水)文物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瓷器类文物》 《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石质文物》 《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木漆器类文物》 《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金属质文物》 《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纺织品类文物》

《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壁画类文物》 《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陶质文物》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工作量清单 工作量清单是根据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的相关管理和技术规定,以文物材质分类为基础,以保护修复工作流程为主线,按照相关技术标准选择分析检测方法、保护修复工艺和材料等,并以列表形式表示。 3.2综合单价 综合单价指完成某工作量清单项目每一计算单位除税金外所发生的所有费用。 4、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流程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流程包括价值评估、现状调查与病害评测、方案编制、保护修复实施、效果评估、档案建立。

文物保护单位抢修和博物馆修复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文物保护单位抢修和博物馆修复工 程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二、工程概况: 2.1、工程名称:文物保护单位抢修和博物馆修复工程 工程地点:石棉县安顺乡安顺村安顺场 工程范围:其中文物保护单位抢修工程设计范围内总面积约87815㎡,建筑占地面积约7244㎡,环境景观用地80571㎡。 本工程主要包括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扩建新馆、老馆维修、总平道路工程等。其中纪念馆扩建工程总建筑面积2818.04平方米(含红色旅游展陈设施1500平方米)。 其中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扩建新馆,地上3层;建筑高度:檐口高度14.85米。总建筑面积2818.04平方米,建筑工程等级为一级。建筑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抗震设防烈度8度。建筑防火设计等级:建筑耐火等级二级。建筑屋面防水等级:上人屋面防水等级II级。本次招标的范围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各专业。 本工程项目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石棉红军强渡大渡河环境整治绿化景观工程、石棉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文物本体维修工程、石棉红军强渡大渡河指挥所文物本体维修工程、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扩建新馆、总平道路工程等内容。 2.2、根据本工程结构设计特点,首层(层高6m≥4.5m)必须按高支模进行施工。 2.3、混凝土采用泵送工艺进行施工. 三、模板及其支撑系统的设计 3.1、本工程梁、板模板支架系统采用扣件式钢管架,首层层高6m,梁高度分别为1500mm、700mm.、500mm,宽度分别为400mm、300㎜、250mm,等,配80mm*80mm枋木楞,质量要求:,木枋必须无结疤、断裂现象。选用Φ48mm,壁厚3.5mm普通钢管,质量要求:应无锈蚀、无弯曲;扣件选用螺母及丝扣良好,无滑丝的正品扣件。模板采用20厚木胶合板,模板质量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3.2、扣管式钢管高支撑架安装及计算书:(附后) 3.2.1、基层为砼底板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3.2.2、扣管式钢管高支撑架底座需垫30厚木板,宽不少于300mm; 3.2.3、扣管式钢管高支撑架排放应垂直于主梁方向,交错设置,间距为900mm,双层每 组行距为1200mm,单个门式架允许荷载50KN。

0010-2008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的文本内容和记录所使用的材料、档案的书写、存档及记录格式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文物收藏单位对所保存的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记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1821-2002 照片档案管理规范 GB/T 11822-2008 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 GB/T 18894-2002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WW/T 0009-2007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WW/T 0009-2007 确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馆藏金属文物metal colletions 主要指博物馆等收藏单位收藏的出土或传世金属质地文物,如铜器。铁器,金银器等。 3.2 病害disease 金属文物因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造成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腐蚀现象。 3.3 修复restoration 为使馆藏金属文物恢复其本来形貌而采取的补配、粘结、整形、作色等工艺过程。 4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文本内容 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的文本内容包括: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文物保存现状、文物检测分析、文物保护修复记录、文物保护修复验收等项。 4.1 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 4.1.1 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的内容包括: 文物名称、收藏单位、文物登录号、文物来源、文物时代、文物材质、文物级别、方案设计单位、保护修复单位、方案名称及编号、批准单位及文号、提取日期、提取经办人、返还日期、返还经办人、备注。 4.1.2 记录格式按附录A中的表A.1。 4.2 文物保存现状 4.2.1 文物保存环境应描述文物保护修复前的保存环境及条件,包括库房、展厅、展柜等的温度、湿度,照度,空气质量等因素。 4.2.2 外型尺寸和重量是指我那无保护修复前的试剂尺寸与重量。 4.2.3 原保护修复情况使对那些呕保护修复史的文物,要进行原保护修复情况描述。 4.2.4 病害状况应详细填写文物保护修复前的所有病害现状,描述方法可参考相关分类与病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 课程代码:04402011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 64 实验学时: 0 )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 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明清古籍善本的修复与保护方案 一、前言 2015年4月1号在整理校博物馆文物藏品时,发现了这本明清时期的古籍善本。然而由于博物馆条件设施太差,未妥善保管,现在善本的保存情况很差,腐蚀严重,需要立即进行修复与保护工作。 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 经仔细检查,发现纸质文物整体发黄,局部出现了霉斑,边缘褶皱有残缺,脆化和粘连情况严重,保存状况极差,整体评估已达到重度至濒危级病害。因此对该善本做了以下分析检测:pH值测定 采用美国的Thermo pH值测定仪对纸张进行pH值测定,精度高。 白度测定 常规的纸张白度是用光电白度计测量一定面积(至少8平方厘米)纸的相对反射光率,测定是无损的。如文物不够白度仪所需面积,或纸面有墨迹,或不便接受光源照射时,建议使用“对比法”测定白度,即用一系列已知白度的纸样与文物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文物用纸的近似白度。纸的白度间接反映纸张纤维的提纯程度和老化程度。同一种类的纸,其白度越高,则纤维素含量越高,老化程度越低。 2.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法是鉴定化合物和测定分子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仪器技术和应用不同,习惯上又将红外光谱分为三个区:近红外光区(0.75 ~ 2.5μm),中红外光区(2.5 ~25μm),远红外光区(25 ~1000μm)。红外光谱技术在文化遗产分析和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纸张鉴定和分析领域均已得到初步的研究与应用。 3.拉曼光谱分析 拉曼光谱是一种散射光谱分析法。在拉曼散射这一过程中,入射的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后,不仅方向改变,而且有能量交换。每种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组成和结构,若与光存在相互作用,在拉曼光谱上就可以观察到特定的光谱曲线。拉曼光谱的峰带通常较狭窄,具有准确的特征标志,因而对物质的鉴别有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拉曼光谱技术主要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技术、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技术、共振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目前,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利用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分析文物样品。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技术是将拉曼光谱分析技术与显微分析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应用技术,较传统拉曼光谱信号更强、灵敏度更高,样品需求量很小,可分析文物的颜料、染料、纸张、纤维等。 4.核磁共振 纸质文物的载体为多孔材料,纸张的内部结构、透水性以及与水的相互作用等对评价文物保存状态、制定合适的保护修复方案以及保护处理的效果和耐久性非常重要。通过核磁共振研究纸张木素和碳水化合物结构,可以判断纸张的质量。 5.环境检测 对纸质文物的保管环境做温湿度和光照度分析,以及有害气体的分析检测。 保护修复工作目标 本次要修复保护的是明清古籍善本,数量为一本。要求修复后的纸质文物pH值呈中性或弱碱性,白度有所提高的同时不违背“修旧如旧”原则,纸张强度和柔软度增加,整体平整无皱缩等,利于文物的长久保存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整个修复过程具有可逆性,不妨碍以后的修复保护工作。 四、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

文物保护与修复1

文物保护与修复 保护:以延长器物的寿命、防止自然老化或意外破坏为目标的一切操作行为。修复:除去外部增生、替换损坏或缺失的材料,直到器物的原初状态。 文物保护,预防自然老化、人为损坏;停止、延缓败坏发生;稳定现有状态。目标:持久保护文物;文物修复,目标:恢复文物原貌。清洗污渍;修补残缺;复原、修饰缺失部分等。 修复的职责:安排决策;诊断检查;起草保护计划和处理建议;预防性保护;保护-修复处理;对观察到的和干预性的处理进行记录。预防性保护:通过创造文物保存的最佳环境来延缓或者预防损伤的间接行为,要尽可能与其社会用途相符。包括正确的取放、运输、使用、存放、展示方法。也涉及出于保存目的而复制的相关问题。 要遵循的道德准则:1.检查与诊断(基础):分析文物的物质现状;评估文物的文化价值。2.修复材料的稳定性:所用保护修复材料的稳定性,材料要尽可能长久保持其特性;提供适宜的保存环境,确保文物材质和修复材料的稳定性。3.修复材料的相溶性:直接与文物接触的修复材料(粘结剂、加固剂、保护涂层、填补材料等),必须与器物的原材质相溶(涉及材料在机械、化学、物理、美观度等方面特性),但并不意味要选择与原器物一样的材料和技术。4.操作与材料可逆性:即对文物实施的所有干预性操作均能被安全解除,不会对文物造成任何影响和变动。加载到文物上的修复材料也能用无害的方式去除,将文物恢复到修复前状态。5.修复后的可读性:一是文物的可读性,恢复原貌,便于理解与观赏;二是修复操作的可读性,可区分重建部分与原来部分。不能遮盖文物的现实情况和历史痕迹,修复要有附属记录。6.文物修复的文档记录:登记检查、诊断分析、保护/修复计划的制定、保护/修复计划的实施、储存与养护(文字、绘图、照片等形式)。修复报告还应附带工作期间相关资料。7.文物修复最小干预:强调文物修复操作的慎重性。首先,要明确干预操作的必要性,确定修复的目标;其次,慎重选用材料与方法,评估其对文物材质可能造成的即时和长期的影响。8.修复的预防性保护:通过提供理想的存放、陈列、使用、取放和运输条件来延缓或者避免文物遗产败坏的行为。预防性保护优先于干预性保护,即先让环境适应文物,而不是文物适应环境。 什么是古陶瓷修复?包含陶瓷器文物的检查、清洗、拼接、加固、配补、上色等一系列保护与复原的操作。 古陶瓷修复是以研究与欣赏为目的的,利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恢复器物的完整造型和外观的视觉效果。 考古修复:又称研究修复,指对于拼缝、补缺部分,保留修复的痕迹,可却分修复部分。这种方法完全忠实于原物。 美术修复:也称商品修复,指对于器物的修复部分进行上色,以淡化修复痕迹。这种方法的合法性有争议。 陈列修复:修复效果介于前两者之间。修复痕迹远距离还以区分,近处可以辨别;或者在朝向观众一面看不出,而背部有痕迹 修复室内布局:平坦的修复桌,桌面铺毡布或橡胶垫,桌子有边栏;修复桌有隔层——放置修复材料、工具,配备水斗、操作台(耐腐蚀)、储物柜、通风橱、垃圾桶;地面要防滑。(修复室应尽可能做到干湿分开,功能分开。如清洗、拆分等使用液体试剂的工作可以在修复室内的其他区域完成,而修复桌及周边应该

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专项方案

房屋修缮工程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专项施工方案

第一章、编制说明及编制依据 一、编制目的:在掌握图纸、理解现场的前提下,编制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针对本工 程文物建筑修缮提出实施方案,为工程实施提供依据。 二、编制原则: 文物建筑保护性修缮应遵循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 3.《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年 4.《**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年 5.建设工程领域其他法律法规。 三、保护修缮施工的总体思路 (一)、对保护区域,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着重对室内外重点保护部位进行保护。在保留大楼原样的基础上真实地保存并保护所有外观现存的特征元素,并使之以一种真实的色彩、质感、沧桑真实地展现外观形象,并对外立面的缺失和损坏的物件按原样进行修复,以恢复其历史面貌。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对保护工程修缮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建筑的特点,加强施工前的详细勘查工作,以文物建筑保护为理念,反映历史现状为特性,坚持“修旧如故、恢复原貌”的指导思想。针对本大楼的保护要求,我们确定本工程的保护修缮应做到如下几条: ?充分理解设计意图,恢复建筑物的原有风格。 ?突出建筑物的历史精华部分,根据设计要求保留具有特色装饰。 ?加强施工前的详细勘察工作,有针对性的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做 好以文字、照片为主的同步实录工作。 ?对已遗失、缺损的特色的建筑细部,如扶梯间石材踏步、踢脚、木护壁等依据历 史资料在充分听取政府主管部门、专家和设计意见的前提下,用同样格式、相似材料及工艺尽可能恢复原有风貌。 ?采取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细致地对待每项技术工作,忠于原有建筑风格, 保持该建筑的整体协调。使该大楼既满足现代化、智能化的使用要求,又恢复大楼原有的建筑风貌。 ?施工方案需经专家论证后报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河北省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操作规程

河北省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操作规程 新华网河北频道( 2007-05-09 17:23:58 )稿件来源:河北省文物局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确保文物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管所及其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馆藏文物保护管理。 具有科学价值的馆藏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及其他标本也适用于本规程。 第三条文物收藏单位对馆藏文物有科学管理、有效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示等职责。馆藏文物管理和使用应当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档案完善、保管妥善、查用方便、操作规范。 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下列制度: (一)馆藏文物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和档案制度; (二)库房管理制度; (三)文物出入库、注销和统计制度; (四)文物保养、修复和复制制度; (五)文物安全检查制度; (六)其他文物收藏保管制度。 第四条文物收藏单位应当设立馆藏文物保管部门或配备两名以上专职保管人员,实行帐、物分管,保管人员名单上报省文物局备案。保管人员应经过岗位培训,并保持相对稳定。所有与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有关的人员,遇有调动、退休及其他人事变动,应在办理有关人事手续前点清并交接所保管文物。 第二章???文物的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和建档 第五条文物接收 接收文物时,征集人应逐件(套)填写入藏凭证。入藏凭证一式三份,征集人、总帐管理员和库房保管员各执一份。入藏凭证按年度装订成册,归档保存。接收文物同时收集文物的原始资料,包括发掘记录、征集记录、调查证明材料、收购发票及相关文字、图纸、音像资料等,总帐管理员将入藏凭证与原始资料一并保管。 第六条文物鉴定 拟入藏的文物,由收藏单位组织专业人员根据《文物定级标准》进行初步鉴定,确定真伪、年代,提出分类、定名、定级初步意见。文物收藏单位进行初步鉴定后,向省文物局提出申请,省文物局组织省文物鉴定委员会进行最终鉴定,并出具鉴定意见。经鉴定为馆藏一级文物的,应报国家文物局确认。文物收藏单位应做好鉴定记录,内容包括鉴定日

铁器文物保护的历史

如何保护正在消逝的铁质文物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遗留和保存下来的文物种类繁多,而且数量极其丰富。文物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历代先民文明发展的根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历史的承载体,记录了中国的古老文明,稍有不慎就会遭到破坏,就会使那些具有价值的历史、科学、艺术成分部分或全部消失。科学工作者从古到今都在不停的努力采取各种方法达到最好的保护效果,并且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铁质文物保护的现状确不容乐观,也存在许多保存不完善的现象,在许多领域都存在许多空白点值得我们去研究,这就为我们更好的保护文物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铁质文物铁锈腐蚀文物保护 对于学习及研究历史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文献和考古实物。但是对于学习先秦历史的人来说,保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物实在是太少,而且有好多还遗失在国外,所以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就有些困难。而且即使发现的文物由于保存不好也会慢慢消失而失去价值,所以我想写一写铁质文物的保护措施及其现状,希望能够呼吁大家重视我们身边的文物,并且能够很好的保护它们,让它们发挥更大的历史作用。 一、铁质文物的锈蚀简介 铁质文物锈蚀的类型主要有三种,有土壤腐蚀、大气腐蚀和海水腐蚀。铁质文物锈蚀的产物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铁锈。通常人们将铁器文物腐蚀的产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增加铁器文物的艺术价值,并且能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的“无害锈”;另一类是能够使铁器文物酥粉、毁溃,缩短铁器寿命的“有害锈” ①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种铁锈相互掺杂,颜色相近,因此用肉眼是很难分辨的。 二、铁质文物保护的历史及现状 铁器质地容易氧化腐蚀,再加上保管条件不好,往往许多出土时本来完好无损的铁器,在出土后被氧化损坏。而且铁质文物有可以移动的,也有不可以移动的,因此在搬运移动铁质文物时候就容易造成一些遭损,而对于不可以移动的铁器文物来说一些环境没有控制好,就会在不经意间造成了对文物破坏的加重。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保护工作基本步骤如下: (一)古代的铁质文物保护方法 对于如何有效地保护好铁质文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早期的铁质文物的保护可能开始于人们对各种铁质文物有意无意的维护,并且也很少有人将其处理保护的过程记录下来,因此追溯文物保护的历史起源是相当困难的。 在古罗马学者和博物馆学家老普林尼的记载中,我们找到了一些关于铁质文物的保护方法。用沥青、树脂、石灰和铅白的混合物来防止铁质文物生锈,这是 ①王丽琴:《文物保护技术》,西北大学文博学院,2001年2月。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概述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概述 古代青铜器在我国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精美的青铜文物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逐渐锈蚀损坏,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本文将目前利用化学方法去除青铜器表面腐蚀产物以及保护的方法进行综合梳理,以期为深入研究古代青铜器的保护修复提供借鉴作用。 标签:青铜保护修复化学 我国几千年的青铜冶铸史,在冶铸技术上有着辉煌和独特的成就。青铜器主要是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器物不管是传世品还是新发掘出土的,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破坏,形成各种类型的腐蚀产物。因此,保护好它们,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古人的创造智慧,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1]。 由于青铜器成分、耐腐蚀性不同,腐蚀环境不同,所以它们的腐蚀情况和腐蚀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仅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各种颜色的腐蚀膜;有的铜质已完全矿化;有的腐蚀在其表面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锈斑、锈块。有的锈蚀已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有的腐蚀活动则十分活跃,正继续不断的发展。所以,文物的损坏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控制内因或外因其中之一,都可以实现文物保护的目的。 本文主要讨论控制内因对文物进行保护,并以出土青铜器为例,简述用化学方法去除青铜器表面腐蚀产物以及进行保护的方法。 一、腐蚀产物检测 首先应采用仪器分析对锈蚀产物进行分析。目前应用的方法主要有X射线荧光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通过仪器的分析,可以得知青铜器表面的锈蚀有多种成分:黑色的氧化铜(CuO)、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靛蓝色的硫化铜(CuS)、暗绿色的碱式碳酸铜(CuCO3·Cu(OH)2)、灰白色的氯化亚铜(CuCl)、氯化铜(CuCl2)、绿色的碱式氯化铜(CuCl2·3Cu(OH)2)等等。这些腐蚀矿化物,质地较为紧密,在青铜表面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称其为“无害锈”;而氯化亚铜(CuCl)、碱式氯化铜(CuCl2·3Cu(OH)2)等锈蚀先产生于小孔或缝隙中,由局部逐渐蔓延,严重时可深入到铜体内部,器物体积膨胀,使铜体酥解,甚至造成器形严重改变和断裂。称其为“有害锈”或“粉状锈”[2]。 在青铜器的保护过程中,粉状锈的危害性在于其腐蚀会在青铜器体内反复进行,氯离子对青铜器的危害甚大,所以在处理文物之前对氯离子的定性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硝酸银检测法

馆藏文物保护技术基础术语 编制说明

项目编号:20173682-T-453 标准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标准名称:《馆藏文物保护技术基础术语》 标准级别:国家标准 编制日期:2020年4月24日

《馆藏文物保护技术基础术语》(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9)提出,经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正式列入2017年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申请立项名称为《馆藏文物保护技术基础术语》,项目编号为20173682-T-453。 (二)标准制定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馆藏文物由于本身的材料组成、结构、性能及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导致和加速了文物材质自身的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等变化,面临严重腐蚀,如何更科学有效的延长馆藏文物寿命、保护糟朽腐蚀的文物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针对馆藏文物开展的保护修复技术目前很多,但存在技术术语定义交叉多、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开展保护修复基础术语的研究工作,理清保护修复流程中基础术语的准确定义,能够为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保护修复工作记录、保护修复档案制作及文物保护工作中涉及文物保护技术的基础术语表述等工作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三)主要工作过程 (1)2017年12月国家标准制定计划下达后,在TC 289秘书处的组织下,成立了标准起草组。 (2)2018年1月-2018年12月,标准起草组多次召开了工作组内部研讨会,查阅了WW/T 0006-2007 古代壁画现状调查规范、WW/T

0031-2010 古代壁画脱盐技术规范、WW/T 0014-2008 馆藏丝织品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WW/T 0007-2007 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WW/T 0008-2007 馆藏出土竹木漆器类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等重要资料,从中抽象概括出各类文物保护技术中具备普遍性的术语以及各类文物保护的专用术语,确定了标准中所涵盖术语的条目和基本含义。 (3)2019年1月-2019年12月,对标准中全部的术语条目进行定义的查阅和编写,期间多次邀请业内专家对术语及定义进行讨论和确认,并对标准技术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编制的原则和依据 (一)编制原则 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内容。 (二)标准主要内容与确定论据 1.标准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馆藏文物保护技术基础术语的基本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保护修复工作记录、保护修复档案制作及文物保护工作中涉及文物保护技术的基础术语表述。 2.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 起草组首先通过资料研究,提出馆藏文物保护技术基础术语应包括一般术语和专用术语两类。 其次,对各类馆藏文物保护中涉及到的一般基础术语进行定义;对专用术语按照材质分别定义,针对壁画文物、丝织品文物、石质文

金属文物腐蚀

金属文物的腐蚀 摘要:中国古代金属文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出土的金属文物由于长久埋藏于地下以及出土后存贮条件的限制等原因,使得金属文物面临着严峻的腐蚀问题。本文简要叙述了我国金属文物的腐蚀现状、腐蚀类型及影响腐蚀的因素,深入介绍了青铜器文物的腐蚀机理、腐蚀形态以及保护方法。 关键词:金属文物;青铜器;腐蚀;保护 Corrosion of Metal artifacts Abstract:Chinese ancient metal artifacts not only variety, but also unique, exquisite ornamentation, with high historical value and artistic value. But unearthed metal artifacts due to long buried in the underground, storage conditions after excavation constraints and other reasons, makes the metal artifacts are facing severe corrosion problems.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metal cultural relics corrosion corrosion types and their influence factors of corrosion, further introduces the corrosion mechanism and corrosion morphology and bronze relics protection method. Keywords:Metal artifacts ;bronze; corrosion; protection 1.引言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大量的金属文物被发掘出来,这些古代金属器具长期深埋于地下,腐蚀复杂,并且与周围环境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平衡关系,一旦

陶瓷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陶瓷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陶器文物的修复首先应该收集器物出土时的背景资料。从田野古墓葬、古遗址发掘出上的文物是包罗万象的,各种质地的遗物,在不同的埋藏环境中,保存完整程度的差异很大,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日后保护修复工作。由于器物在地下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封闭状态,发掘时突然从地下转入大气,环境骤变会引起器物的急剧变化,造成出土时的劣化变质。地下水的酸碱度、地下环境的温湿度、墓室气体组成等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下器物的保存。因此获得器物出土环境的原始数据及出土背景资料非常重要。通过查询考古发,掘报告,考古工地现场取样等方法,对其背景资料进行收集记录。包括考古发掘遗址位置、遗址编号、隶属关系、地质土壤与生物环境、现场经历的应急性保护处理、提取运输等记录。 其次应该科学调查器物保存现状。利用仪器分析方法全面系统调查这批陶质彩绘文物的病害种类、病害分布、病害机理。这是器物最基本的信息,包括肉眼可见的器物质地、形态、色泽、残破情况等,并辅以必要的绘图、拓片、照片资料,并用精密仪器对文物样品的微观分析报告、定量检测分析,无损探伤及测量数据、量化参数,实验条件、实验现象观察记录等直接资料‘通过这些检测分析,可以了解文物的物质成分、制作工艺、历史年代、腐蚀产物等信息,为准确掌握器物信息提供科学的依据。 最后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确定待修复陶质彩绘文物的数量、种类,并建立起文物修复档案。主要包括器物的基本信息,如器物的历史资料、文物价值、照片、保存状态描述,手绘线图标识病变情况等。修复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清理。目的是清除器物表面的土垢及附着杂物、钙盐、霉斑,使文物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体现出来。清理方法:采用机械清理),法。针对器物的具体部位,选用不同的清理方法。具体做法是先清理出试验块,经评估比较后,确定标准面,确定上述方法对文物没有造成新的伤害,再进行全面清理。 2.加固。利用鱼鳔胶加固脆弱陶器文物,浓度为3%,在配好的鱼鳔胶内加入霉敌,目的是防止鱼鳔胶霉变。在喷鱼鳔胶加固剂前,先在器物表面喷一遍酒精,以增加加固剂的渗透深度,提高加固剂的加固效果。 3.黏结。黏结前首先要去除黏结面上的尘土及污垢,尽可能将浮土和污垢清除干净,以保证黏结效果。我们使用环氧树脂黏结剂进行黏结,在黏结过程中,要使胶黏剂均匀地涂抹在界面上,使胶料完全溶入断面,胶黏剂必须呈液态,这样可使缝隙处完全黏合,达到理想的强度。 4.补配、作旧。对于残缺并影响器物稳定性的部位进行补配,为了与文物整体色彩协调一致,对新补配处进行作旧处理,采用附着力、遮盖效果好、不易褪色变色的颜料作旧。对于残缺比较严重、承受力小的一些空缺处,则使用环氧树脂加填料制成补块后进行黏补。作旧方面,除了需对文物本体的颜色细心观察及调色准确外,更重要的是用心寻求对文物质感的体现,竭力模仿真锈那种自内而外生成的自然感觉,这一点很关键,它能直接反映文物的整体效果及历史风貌。 瓷器比陶器质地致密、坚硬、光滑、不吸水,盐类很难浸入内部,但早期的商周原始瓷器由于胎质差,釉质不匀,或某些瓷器釉质内所合成分之一种或几种发生了结晶作用或沉积作用,硅土沉积到一定程度,釉会变成乳白色,或者会以一种不透明薄膜的形式掩盖了陶体上的色彩与饰纹;遇到这种情况,可用1%的氢氟酸作局部的施徐,每次涂几分钟,涂后蒸馏水冲洗掉酸痕,再用细金相砂纸细磨,尽可能恢复它的透明性,显露出釉下纹饰。釉面硬结石灰物质可用5%盐酸或硝酸清除。

文物保护与修复试验室管理条例

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管理条例 (一)管理人员守则 一、关于实验室的综合管理 1.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需做好对全部仪器设备的档案健全工作,仪器购置后,需要有归档和记录。重要仪器平时需要做一定的使用记录和维修记录 2.实验室专职人员要对关键仪器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有非常清楚的了解,以便于维护和使用。 3.实验室专职人员对文物的实验要遵守人身安全第一,对文物负责第二,还要使教学科研合理开展等原则。 二、关于实验室的维护 1.管理人员应按照文保实验室相关规章保证实验仪器、设备和文物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正常使用。 2.实验室的有关文物都需要合理安放。使用时做好记录,空闲时做好储存工作。 3.实验室非工作时间,所有活动资源关闭:水闸、电闸、煤气(暂无)关闭。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该在实验室非工作时段,离开之前仔细检查所有的水电煤设备,如果没有非工作时段的工作必要,应当全部关闭。以避免一切非静止因素引起实验室内危机。4.非上班时间,若实验室尚有仪器需要非间歇运行,必须将仪器或相关工作装置安置于人员流动可及处,保证有任何异常发生时,可以及时调整或做出安全措施。 5.实验室卫生。文物保护综合实验室、文物分析实验室、纸张保护室、古陶瓷修复室务必要按时打扫、清理,保证卫生状况。要求做到实验室室内环境整洁、干净,仪器、设备、文物、药品、资料等物放置整齐有条理。 6.对文物、仪器、设备有熟悉了解,经常关心实验室的整体运作,发现异常及时检查调整。 三、关于在实验室开展实验: 1.实验室的文物分析、文物测试、文物保护以及文物修复工作都要在一起设备都正常的情况下开展。实验前检查仪器设备文物,实验后还原仪器设备到实验前状况。 2.开展任何实验之前,都要掌握实验对象性质、实验方法和遵守实验室规定,才能顺利开展实验。 (二)仪器设备使用规则 一、教学使用仪器设备 1.本科文物保护类课程的教学以及硕士研究生文物保护基础实验均可使用本实验室的各

寿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采购需求标前公示

寿县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采购需求标前公示 各潜在供应商: 为采购合适的产品,保证招标采购的公平、公正,现对寿县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采购需求等情况进行标前公示。 一、采购内容:详见采购需求表。 1、分包情况:共分1个包。 2、各包所采购货物(服务)名称及预算金额分别为:馆藏青铜器共105件,预算金额:76.2万元人民币。 3、招标(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4、供货及安装调试(服务、施工)完成时间: 合同签订之日起180日历天内。 5、付款方式:合同签定一个月内付合同价款的50%,工程全部结束经验收合格后付至合同价款的90 %,余款一年后无质量问题无息付清。 二、质量要求:保护后不留隐患,同时将保护和预防结合起来,消除影响青铜器寿命的各种病因。青铜器保护符合国家法律等相关规定。所有藏品免费质量保修期限: 1年。 三、投标供应商资格条件: 1、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具有省级及以上文物局颁发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 3、本项目的项目负责人须具有文博专业高级职称; 4、投标单位2015年1月至本项目投标截止时间,具有国有博物馆文物藏品保护修复业绩(投标文件中须提供提供业绩合同合同或馆方回馈单复印件,评标时查验原件); 5、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四、采购需求: 文物保护修复技术 针对上述青铜器损坏状态的实际情况,拟采取相应的保护、修复技术,制定如下修复保护方案: (一)物理去锈与清洗 去除器物表面外来的附着物。清洗前必须了解清洗对象的结构、成分及性质,通过前期实验,确定所选择的清洗方法及试剂在实施时安全有效,不会对文物造成机械磨损,腐蚀等不良影响。 采用机械清洗的方法,对器物表面泥土、不稳定锈蚀层和其他附着物进行剔除和清洗。去除在现有保存环境下,能够继续发展,会对文物造成影响的锈蚀。去锈操作结束要保证器物整体风格统一,不对文物本体造成损伤。 物理方法去除无害锈主要包括机械去锈、超声波法、激光法、喷沙法去锈。机械去锈使用的工具有钢针、手术刀、牙签等直接剔除锈,方法简单,但是需要较强的修复技巧及较长的时间,一定要避免出现文物表面留下刮痕或丧失文物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二)化学去锈与清洗 1、有害锈的去除: 青铜器的破坏者主要是氯离子、潮湿空气和其他有害气体,所以保护修复工作应在干燥、清洁的室内进行,避免或减缓青铜器可能在新环境下遭受新的损害。要控制病害,需清除病源,对氯化物、氯化亚铜和碱式氯化铜进行剔除、转化、抑制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具体措施:

青铜器的修复与保护方法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88603880.html, 青铜器的修复与保护方法解析 作者:马云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1期 摘要:近现代以来,青铜器在出土过程中时常面临不同程度的损坏,如磨损、锈蚀、破 裂及变形等,对其修复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修复技术和修复工艺,恢复青铜器原始状态,并由博物馆进行收藏、展览和研究。而在完成青铜器的修复后,需对修复成果进行全方位的保护,避免青铜器二次破损现象的发生。文章围绕青铜器修复工作和保护工作展开深入讨论,总结了青铜器修复及保护工作的性质、原则以及步骤,并在掌握青铜器病害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集中有效的青铜器修复及保护方法。 关键词:青铜器;修复;保护 1 青铜器修复与保护的工作性质、原则及步骤 1.1 工作性质 人生病后需紧急就医,青铜器被破损同样需“医治”。目前,人们在博物馆所参观到的各式各样的青铜器,其中有一部分均来自文物修复工作者之手,遵照中国传统的整形、作旧、补配等工艺,让青铜器重新焕发生机和艺术光彩。文物修复工作是一项集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技术等于一体的科学研究工作,技术性、专业性以及实践性相对较强,所覆盖范围除了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之外,还涉及金石、美术鉴赏以及金属工艺等相关学科。从实用技能方面看,与色彩、冶金、雕刻、腐蚀、镀金、翻模、粘合、焊接、油漆等多项内容息息相关。但上述学科和技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非两种独立事物,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面对多学科与多技能的交叉应用,青铜器修复者不但要对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系统把握,还应以相关修复理念和修复原则作为基础条件,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青铜器修复过程中,形成对其的有效保护。 1.2 工作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