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

高二政治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
高二政治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

常用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常用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 拔山中学高2014级政治组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1)物质是本原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有破坏作用. 方法论: 1.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相结合; 3.树立正确的意识观,促进事物的发展. 二、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方法论: 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2.既要坚持唯物论,又要坚持辩证法;既反对唯心主义,又反对形而上学. 三、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方法论: 1.要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 2.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和相对主义与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四、人和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原理]

认识论原理方法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原理内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都是具体的,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我们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 确对待错误。

3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的前进或者螺旋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 自身,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1)区别: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2)联系:真理和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 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P41

认识论原理方法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就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就是认识的来源 (2)就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就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就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认识;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真理就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原理内容:真理都就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与范围。真理都就是具体的,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 说的,都就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 对待错误。 3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与上升性;认识运动就是一种波浪的前进或者螺旋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

身,追求真理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与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真理。 4、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1)区别: 真理与谬误就是对立的。真理就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谬误就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 映;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 (2)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就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 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真理。 实事求就是:P41 解放思想:就就是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使主观符合客观。 与时俱进:就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与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实事求就是的内在要求与前提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1)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7、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意识具有计划性、目的性、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高中政治原理及方法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 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 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唯物论)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错误倾向】 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 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 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二、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三、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客观性 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条件性、具体性)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5、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 (二)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趋势(发展的途径) 3、发展的状态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关系原理)

4、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 (三)矛盾观 1、矛盾的客观性 2、矛盾的普遍性 3、矛盾的特殊性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5、主次矛盾关系 6、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 7、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 (四)创新观 1、辩证的否定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3、创新的作用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生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人生价值观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原理内容: ①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人不能改变规律,但人能够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①物质的作用: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 A、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反映)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c、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反作用)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

[精品]认识论原理

认识论原理 一、认识及认识能力 人脑具有的认识思维能力,是人们具有思想意识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认识,哲学上也叫意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主观意识自身)在头脑中的反映,感知并引发关联思考,既指感知和思考的过程活动,也是指其结果——结论。 人的认识思维,绝不是如照相机录音机等仅仅是记录那么简单直接,首先是感知,然后有不同事物概念的建立并储存,最后才是事物之间的联系,现象与关系的总结性思考并得出结论。 或换个角度说,感知并记忆,分析与对照,最后归纳、概括、抽象等总结性思考,就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三大步骤。就好比计算机,数据输入储存,数据采集和对照,数据逻辑关系计算并得出结论。 人脑的功能,主要优势不在于感知和记忆,也不在于简单的分析对照,这在很多动物中也普遍存在,比如如老马识途,条件反射等。 人脑的复杂的综合思维能力(如归纳总结、抽象等思维),能够寻找到事物表象背后的因果本质,这才是人脑独有,区别于普通动物的认识能力,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独特能力基础,是认识能力的关键。通俗地讲,能够提问和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能够找出怎么办,这才是认识的本质。 人的认识最初形成,需要倒推到猿人祖先。 最初猿人赤手空拳打天下,与普通动物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凭借身体的本能,没有任何工具的使用,承受着自然界生存竞争的残酷压力。在猿人的生存活动中,逐渐凭借头脑的初步认识能力,经历了从自然工具的偶然使用,到刻意寻找并保存自然工具,到简陋修整自然工具,再到刻意制作简单的人造工具(旧石器时代),又到较复杂的人造工具(新石器时代)…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语言的发明和发展,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进步,提供了一个基础和工具的平台,是认识能力提高的先天物质基础条件,没有语言,无法意识思维。 在此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从猿人到原始人的转变标志,就是旧石器时代的出现,代表着人对自然的现象和简单规律的初步认识和掌握,标志着人从此具有了认识的能力和意识,这是人与普通动物的划分标准。 原始人的认识,来源于生存活动(认识对象),却对生存能力的提高,生存范围的扩大,提供了强力的物质和方式方法保证。否则,人的先天体能,远远不足以成为自然万物之灵。 自从人类有了认识能力,即具备了其三大特征:珍贵性——众多生命中的极其稀少和高级;遗传性——先天具有,还可以继续向下遗传;进化性——认识能力在使用中不断提高和发展。 由于认识的感知,认识的思考总结,都是主观的头脑活动,认识的结论,也必然是主观的,唯心的。正确与否,有多少谬误,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证明。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经验的历史积累,逐渐才有更复杂抽象的经验和理论总结,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经验和理论对认识的检验和证明,是相对的,但也是先进的;实践的检验,为根本性的(非唯一性的)。 认识结论的产生,既受到认识者的经验、理论、思考能力的主观制约,也受到认识者的认识角度,立场、方式方法等客观条件制约。认识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时,主观客观条件的不同,认识结论会形成明显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体现了认识活动的相异性。其中,认识的错误,归根到底都是人们感知和思考的错误,故而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讲都是主观的。客观的物质存在,只有存在或灭亡,强大与弱小等等性质,没有对错道德的问题和属性。 由于认识的对象同一,其现象和背后隐含的规律,总是相同的,尽管有人的认

政治必修四所有原理和方法论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P7 ⑴区别:①定义不同:哲学是爱智慧或者追求智慧,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是自发形成的,是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并非人人都有,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 ⑵联系: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哲学和世界观都是把整个世界当作研究对象。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P8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9 ⑴区别:具体科学知识研究的是某一领域当中的知识,哲学研究万事万物的共性和普遍规律; ⑵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和时代的关系P16 ⑴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升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⑵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5.哲学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P16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6.哲学和生活关系 哲学产生于实践活动,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源于生活,哲学又反作用于生活,是指导人们活得更好的艺术。 7.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P31 ⑴物质和运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⑵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⑶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8.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P32 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当中,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⑵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⑶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9.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P33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对应表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8个) (一)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原理 基本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 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基本内容: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基本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和抵制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另一方面要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 服和抵制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六)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七)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基本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 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八)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可以发挥主观 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个)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原理 基本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 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 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三)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基本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 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 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 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②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 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 错误。 (四)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基本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 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 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 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5个)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基本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

认识论原理总结

第二部分:认识论(涉及实践、认识、真理等概念)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重点掌握】 【原理】:该原理在使用时一般分为4点组织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运用及判断方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⑴首先要能在材料中找到相关性的动词,如:深入(实际),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 ⑵其次再在材料中找如下内容: ①在实际中得到了什么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认识结果得到证实“对与错”(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这认识应用到了实际中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⑶以上四点不一定能找齐,可以是其中之一 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重点掌握】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①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③在实践中坚持、检验和发展真理。 3.(对真理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应用范围】①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②材料中一个认识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内容不断丰富完善。【注意】①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有真理;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人们犯错误,通过总结经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就会得到正确的认识。③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是在无限发展,因而其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 第二部分:认识论(涉及实践、认识、真理等概念)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重点掌握】 【原理】:该原理在使用时一般分为4点组织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运用及判断方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⑴首先要能在材料中找到相关性的动词,如:深入(实际),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 ⑵其次再在材料中找如下内容: ⑤在实际中得到了什么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⑥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⑦认识结果得到证实“对与错”(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⑧这认识应用到了实际中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⑶以上四点不一定能找齐,可以是其中之一 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重点掌握】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①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③在实践中坚持、检验和发展真理。 3.(对真理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应用范围】①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②材料中一个认识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内容不断丰富完善。【注意】①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有真理;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人们犯错误,通过总结经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就会得到正确的认识。③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是在无限发展,因而其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大全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核心内容: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 原理一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 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正确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客 观的。 【方法论】:①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三人与自然的原理 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方法论】: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理四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 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 调节作用。 原理五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方法论】:①我们办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 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识主义,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原理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事物的规律。 【方法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核心内容:实践、认识、真理)原理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意识具有计划性、目的性、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认识论

第四章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功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体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使认识活动的发生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认识形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由实践提供和规定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创造力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 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客观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因为人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把主观变成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唯物主义观点。(2)检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观点认为:把实践看做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唯一性、至上性、绝对性,即实践一定能检验真理,凡经实践检验的一切都是客观真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局限性、历史性、相对性,即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过程,已经检验过的真理还需要经过实践的再检验。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逻辑证明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不能把逻辑证明当做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说明认识有道理,符合逻辑,但它不能说明道理的真实性。 三、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这是由实践的本性所决定的。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2、这是由认识的特性所决定的。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有相对对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发作用于实践。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基本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使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二是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指导主体自觉按照规律去从事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和规划;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活动。 5、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科学理论对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