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唯物论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高中政治——唯物论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高中政治——唯物论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物质和运动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求: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我们既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三)运动和静止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

GAGGAGAGGAFFFFAFAF

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要求:

GAGGAGAGGAFFFFAFAF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五)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物质的指导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GAGGAGAGGAFFFFAFAF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原理内容: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

1.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分析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时,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GAGGAGAGGAFFFFAFAF

2.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反对教条主

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七)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及方法论意义

原理内容: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不顾历史条件的变化,不顾过程的推移,真理也会变成谬误。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谬误往往是人们获得真理的一个必经环节,因此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谬误、克服谬误而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所以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八)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意义

原理内容: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

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GAGGAGAGGAFFFFAFAF

还会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的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人的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或上升。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GAGGAGAGGAFFFFAFAF

重要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

GAGGAGAGGAFFFFAFAF

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 1W?35224 8998 覘36563 8ED3 軓27718 6C46 汆21913 5599 喙26825 68C9 棉Y?p39327 999F 馟32991 80DF 胟

GAGGAGAGGAFFFFAFAF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1)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7、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 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 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 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 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 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 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 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 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 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 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 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 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 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 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对应表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8个) (一)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原理 基本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 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基本内容: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基本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和抵制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另一方面要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 服和抵制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六)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七)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基本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 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八)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可以发挥主观 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个)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原理 基本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 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 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三)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基本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 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 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 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②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 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 错误。 (四)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基本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 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 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 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5个)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基本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

高中政治原理及方法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 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 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唯物论)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错误倾向】 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 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 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整理(辩证)唯物论.doc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整理(辩证)唯物 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2.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当前存在的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们没有遵从客观规律的结果。3.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 的结果(唯物)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34567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唯物论) 1、【世界物质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括教条主义或者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原理】: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 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向上,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①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反对】:①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②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7、【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改造客观世界)。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①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②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8、【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大全

1.物质意识辩证关系?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促进,错误阻碍. 2.一切从实际出发含义及重要意义?答:即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答:基本问题即物质意识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又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对青年学生的要求?答: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国情上.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5.联系的概念及普遍性表现?答:联系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答:区别: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有序合理).整体功能小于部分之和(无序欠佳)联系: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相互影响:整体影响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答: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8.静止的两种情况?答:一是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9.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答:要把事物如实的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阶段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10.规律的含义?答: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11.规律客观性的表现: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大全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核心内容: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 原理一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 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正确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客 观的。 【方法论】:①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三人与自然的原理 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方法论】: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理四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 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 调节作用。 原理五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方法论】:①我们办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 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识主义,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原理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事物的规律。 【方法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核心内容:实践、认识、真理)原理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考点总结.doc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考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考点1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它。②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理论论证,哲学则是把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2)联系:①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②世界观和哲学都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认识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①二者的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哲学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种具体知识共性的抽象与概括。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中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过程。②二者的方法论不同。哲学告诉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一般的方法。而具体科学则告诉人们应如何具体分析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或人类自身的关系。 (2)联系:①二者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②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而哲学则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①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方法论则体现了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考点2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哲学上的物质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2.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源。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 3.物质的惟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注意: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 4.物质具有可知性,即物质能为意识所反映。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考点3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次,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遵循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高中政治 必修四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要求我们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要求我们承认相对静止) 【规律】 1.规律是客观的,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规律是普遍的,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意识的本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有具有反作用,要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意识的作用# 【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高中政治必修4原理及方法论

2011年高考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要求 Ⅰ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意识是物质的派生(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反对〗二元论&唯心主义&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二.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或离开运动谈物质(机械唯物主义)。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三.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四.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五.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主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六、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总结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按照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自然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1)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①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②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③联系我国国情、省情,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 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追溯过去、推测未来。)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 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 树立“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加强“诚信”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注意】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不能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③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认为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④任何情况下从理论(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的观点 是错误的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人在规律(条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一)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

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中政治哲学基本知识点(二)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 第一部分、唯物论(5个)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认识论(3个) 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七、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原理内容】: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人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八、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完整word)高考政治哲学唯物论选择题50道.docx

2016 年高考政治哲学唯物精50 道 1.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杰在他的《娃娃日》中写道:“儿童最初的世界完全以他自己的 身体和作作中心的,它完全是无意的,然而种无意并不似于洛克所的‘白板’,事上,主体的心灵不可能是一白,它没有一定的内容构就不可能具有任何能力, 它具有得到的心理本能构,并用来同化客体的信息。” 段表明 A.大天生就具有意 B.意是物的正确反映 C.意是人特有机能 D.意是客存在的主映象 2.“孩子,快抓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怕你碰了,快抓的手, 陪你走??” 5.12 汶川大地震的灾侵人心灵,一首首秀的歌作品抒了情,激励了国人,起了希望。体了 A.人能能地世界 B.意改造客世界具有指作用 C.意具有目的性和造性 D.意于人体生理活具有和控制作用 3.宋朝画家代与可了画好竹,他又种竹又竹。在他笔作画之前,心中就有了廓。正如曰: “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 明①意是自然界期展的物②意活具有目的性和 划性③意是客存在的主映象④意的生可以离开客存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苹果并不是真存在的西,而是人看到一定的形状和色,到某种香气,到某种 滋味,把些感合在一起,而后感的合起个名字,叫苹果。种点 A.承客事物依于人的主精神 B.否了思是世界的本原 C.正确回答了思和存在的关系 D.把物具体的物形 5.2008 年 9 月 27 日“ 南虎”案中的周正被判有期徒刑 2 年6 个月, 11月周正上 又被放。“ 南虎”照片是用老虎画拍的假虎照。假虎照行理,是因它: A.割裂了运和静止的关系 B.否了物是运的物 C.背了一切从出、事求是的原 D.没有充分主能性 6.防止雷雨北京奥运会幕式的影响,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部从幕式当日14 起,启用 8 架次机分行催化消云作,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情。表明 A.自然界的化展是有律的 B.了自然律就能造福于人 C.人可以把握律、改律 D.律是可以被人和利用的 7.山海作工程是浙江省内达地区与欠达地区之区域作的形象化概括。几年来,工程推欠达地区新村建注入大力,山海作工程作筹区域展的 重要抓手,浙江全面建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奠定基。体了 ①意活具有主造性和自性②在践中持了的思方法 ③系化的方法要求我用合的思方式事物 ④ 是主体客体的直接性改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少数民族体育运会会旗中是深黄色的案。案由“全国”、“少数民族” 、“运会”三个的拼音第一个字母“Q”、“ S”、“ Y” 成。“ Q”、“ S” 成三个相互扣 的状,象征各民族体育健儿密;字母“ Y” 成一只展翅翔的雄,象征着少数民 族体育运的蓬勃展。雄由四条成,象征跑道。案的象征内涵明广 ①意具有主能性②意的形式是主的,内容是客的 ③意是人想象的物④意是客存在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