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

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
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

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人类为解决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而制定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他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则是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就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崇尚自然,力主“无为”,其中关于“道法自然”的论述中蕴含的智慧对我们在社会建设过程中,重新审视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和价值标准。

[关键词]老子道法自然可持续发展

目录

一、“道法自然”的深刻内涵

(一)何谓“道”

(二)什么是自然

(三)“道法自然”的智慧

二、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重要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下降问题不容忽视

2、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非常突出

三、“道法自然”对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启示

(一)“道法自然”为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道法自然”的新拓展

引言:目前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共存的必由之路。先哲老子主张顺应、尊重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道法自然”思想,对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来说,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营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高要求,“道法自然”思想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就为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深刻认识、把握“道法自然”思想的深刻内涵,运用“道法自然”思想给予我们的智慧在求得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与大自然建立友好和谐的的关系并最终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道法自然”的深刻内涵

中国古代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一直以来是我们关注研究的一个重要思想,尤其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重大,基于此,我们应当对道法自然思想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究竟什么是“道法自然”思想,道法自然思想蕴含了哪些具体的哲学意义呢?

(一)何谓“道”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说,人的行为要取法于地,地要取法于天,天要取法于道,而道要取法于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考察宇宙、人类社会观念体系中的核心命题。在老子思想中“道”不是具体之物,“道”是一种状态,它以“自然”为存在的准则。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其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围绕他设定的“道”这个命题而开展的。在《老子》第一章中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总结性描述:道,非当时社会一般的道,即人伦、常理之道,这个“道”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是不可言说的,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用来表达它,任何概念都无法用来指谓它。“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所以从生成意义上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老子所言之“道”究竟是什么呢?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休止,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作“道”,再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由此可知,老子所言之道首先具有物质性。是天地万物产生的原始动力源,并且它的本身是永久长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着外在力量而改变。同时它本身是不断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由于“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既然“道”生万物,那么“道”有哪些特性呢?

“道‘的特性就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不是具体之物,它是“混成”的,所以它不但“先天地生”而且“后天地灭”。且它的“生”和

“灭”都必定不在宇宙的这个范畴之内,从它是万物生灭的现象后的大背景这层意义上说是“道”又是“永恒”的----天地万物皆变,不变的唯有“道”。“道”的进一步描述就是“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寂兮”是指静而无声,“廖兮”是说动而无形。“独立不改”形容道的绝对性和永存性。“周行而不殆“可以认为全面运行或者循环运行。合起来就是说:“道”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是不依赖于任何外物而存在的,是永恒不变的,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虽然“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基础,是万物的母亲,但它从不以万物之主自居:“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十四章)而且“道”也从不主宰、控制、干预万物。它具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第五十一章)和“善贷且成”(《老子》第四十一章)的至上美德。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辅助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各适其性,而丝毫不加以主宰。这里,借道来阐扬顺任自然而“不为主”的精神。“道”的这种本性老子称之“无为”。“无为”不是说“道”没有任何作为,而只是说道不控制、不干预万物,让万物自行活动,自行其事。《老子》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常无为”王弼的解释是“顺自然”。可以断定,”无为”是“道”的运行和活动方式,它的出发者是“道”。“道”顺应的“自然”,不是“道”自己的属性,而是“万物”的属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最高范畴,老子

认为它含有几种意义:一、构成世界的实体。二、创造宇宙的动力。三、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四、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二)什么是自然

什么是自然?童书业说:“老子书里的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先秦七子思想研究》第一一三页)。1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指称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乃是指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状态。这是这个词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主要意义。“不要勉强和强迫”意义上的自然,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相对于“道”的无为,“自然”的出发者是“万物”。王弼注《老子》一贯以“自然”为“万物”的“自然”,如二十九章注有“万物以自然为性”,“圣人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的说法,这表明“道”与“万物”的关系在老子哪里确实是“道无为”与“万物自然”的关系。这一点在《老子》五十一章中也有体现:“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的“自然”指的就是万物的属性。“道”之所以受到万物的尊重和珍惜是因为万物依靠“道”生长和变化,也是自然如此的,“道”并不对万物施加命令和干涉。“自然”在老子那里是指“万物”的自然,而不是“道”的自然,那么“道法自然”就可以更具体的解释为“道效法或遵循万物的自然”。

以上的申说,我们可以知道老子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在于消除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本身所具有的的可能趋向去运行。

(三)“道法自然”的智慧

1(《先秦七子思想研究》第一一三页)中华书局2008-02

“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充满古人睿智的方法论,对于现代人类依然具有非常现实的启迪和指导意义。王弼对“道法自然”这段话的注释是“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安全,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究极之辞也。”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当前的资源问题。

“道法自然”思想突出道家以一种宏观思维模式看待自然,把自然看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这种宏观思维模式通过两个层面分析。其一是遵循规律的思想,即天、地、人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之“道”。其二是天、地、人三者统一的思想,即人与天地是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一切行为都要考虑到对天地这个大环境所造成的后果以及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阐述了“道”的本体意义。“道生万物”、“为天地母”表明了“道”具有宇宙本原的意义。道是最高的绝对本休,它既莅临宇宙万物之上,又存在、渗透、流行于万物之中,从而体现出老子道论的本体论特色。既然如此,以道为体的“自然”逻辑地具有了绝对本体的意味。“反者道之动”的规律性使宇宙万物都融入大化流行之中。因此,归本返极,回真返朴的回归旨趣,自然成为“道法自然”思想的题中之意。有自然之性丧失的情况存在,因此才有回归自然的强烈意间、需要和渴望。老子呼唤:“见素抱朴。”(《老子》第十九章)“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老子》第二十八章)“圣人皆孩之”。(《老子》第四十九章)听从老子的召唤,那将进入一个未经雕刻、无意识、至真至极

的绝对之境。这就是人与道的契合,人与自然的合一。

徐小跃:《禅与老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155、154、6页。

“道法自然”就是让人有所归属,保持淳朴,减少私欲,收敛自我,不以个人意志去改变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让完事万物按照一种“本然、应然”的状态来发展。

同时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例如他说:“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同时因着它的对立面而形成,并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进一步,老子说明相反对立的状态是经常相互转化的。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塞翁失马”的故事可以很好的阐明这一点。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时,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也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天下的事物,势极则反,好比月之将缺,必极盈;灯之将灭,必炽明(灯炽明,乃是将灭的征兆);花之将谢,必盛开(花盛开,乃是将谢的征兆);这些都是物势的自然。了解这种“物盛必衰”的道理,对于许多事情,当可先着一步,防患于未然。同样的,人处在天地间,就应遵循“万物”的自然,人的行为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遵守这种“对立转化、循环运动”的规律,一定不能违背规律。这两层意思,对于我们今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即不要只看到因大量开采自然资源而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忽视因过度开发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这一不良后果。

我们知道,人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极为微妙。自然环境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所需的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这两类资源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人类就存在于这个统一的无所不包的生态系统之中,并且人类也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与环境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首先,一定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是地球和自然界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呢。其次,自然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场所,不同环境不仅对人的劳动、生活和心理产生影响,而且对人口地理分布、社会生产力的配置也有重要作用。再次,生态系统的变动也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影响。人与自然本应是和谐统一、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的平等关系,但是由于人的行为受到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在以利益为中心思想的驱动下,人的占有欲不断增强,为了满足私欲无度的向自然索取,现已自食恶果,但人们并没有完全醒悟,依旧在破坏自然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深刻认识“道法自然”的不干预万物,万物自然运行的内涵。努力做到不强求妄动,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客观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摈弃。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总之,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2“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是在于它是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即又快又好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工业革命后,由于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正当人类沉浸于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增长、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的美景之中时,20世纪60年代凸显

2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的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等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当今社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恶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同时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环境恶化,已危及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我国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明智的选择———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战略。此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就从本国实际出发,以对国际社会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不遗余力地为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积极努力,迄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尽管如此,由于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认识需要经历一个由粗浅到深刻的过

程,所以,在我国近些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严重的重经济增长、轻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和资源高投入、高消费、低效益等倾向,加上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致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遇到了来自人

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严重困扰。跨入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重要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下降问题不容忽视

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其时空分布与开发利用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总量上看中国堪称资源大国,但从人均资源占有量上看又是资源小国。无论是矿产资源,还是再生资源,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都在世界人均水平的1 /3以下,而资源在时空分布的不均衡,又加大了生产成本,同时也易于引发自然灾害。不仅如此,技术与管理水平落后等因素还导致资源利用率低、破坏和浪费严重。今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以及新生人口的增加,人均占有耕面积将继续减少,粮食生产压力加大;一些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进一步下降几种重要大宗紧缺矿产如石油、铜矿、锌矿、钾盐等的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能源形势,能源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能源短缺问题严重。根据有关部门计算,为了保证GDP年均增长7%以上,我国面临能源供应保持每年递增4%左右的压力,到2050年,能源年消耗量将达到标煤38亿吨(相当于2000年的3倍)成为世界第一能耗大国。眼下我国已陷入了能源窘境----一边为自身生存发展不得不消耗大量能源,一边为坐吃山空而忧虑。有关资料表明,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石油只够44年需求,煤炭开采期稍长点,天然气还能持续开采63年。严峻的能源形势警示我们:大自然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漠视自然,危害环境是要付出重大代价的!这正应验了老子说的一句话:“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第44章)

2、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非常突出

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本身就决定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相当脆弱,而持续多年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尤其是人口的剧增,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和与日俱增的索取,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其一是气候变化异常。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增加,温室效应应运而生,全球气候普遍变暖。全球性的生态区域和森林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农作物、水资源也随之变化;其二是臭氧层的破环。人类生产高速发展,各种有害物质不断向自然界排放,我们赖以保护的臭氧层遭到破环,人类健康受到威胁;其三是酸雨的蔓延。工业的迅猛发展和石化燃料消耗的增加,使酸雨的危害日益严重。酸雨不仅危害森林、农作物和江河,还损害人体健

康;其四是土地荒漠化,由于人类的过度放牧过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材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造成土地生产量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以致造成大量生态难民;其五是水资源污染,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水的排放造成了水污染,导致淡水资源紧缺;其六是空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气频发。自13年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频现雾霾天气,空气质量持续不佳,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不断增加,人的健康受到严重伤害;其七是废弃物的堆积。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工农业有害废物及城镇垃圾越来越多。这些废弃物既占用了土地,处理不当又容易造成土壤和水的污染,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目前处理生活废物还只能采取填埋的简易方法,这种垃圾填埋方法既占用了我国本来并不丰足的可耕地,而且还产生许多污染问题。

由此可见,我们应当对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后遗症有所认识,反思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意识到环境的污染和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为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它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而道家关于“道法自然”的论述,对可持续发展有若干启示和借鉴作用。

三、“道法自然”对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启示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盲目的索取,无节制的消费,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结构的失调,已成为全球性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怎样才能创造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之路,同时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的可持续

发展道路?带着这样的一个重要命题,我们试图从道家“道法自然”的理论中寻找一种可供参考的路径。

(一)“道法自然”为可持续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厘清了“道法自然”的内涵,即尊重自然事物所秉持的独特本性(“自然”的法则是一切事物所遵从的根本法则)。而人的存在同样要遵循这样一种根本法则,因为只有这样,包括人在内的万物才能达到充盈的、实现其本性的状态。概言之,无论是自然系统还是其中的具体存在物,只有当其能自然而然,如其所是地展现自身时,才称得上是最完美的状态。3

从“道法自然”这一核心思想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可持续发展的理据:

1、道----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理论根基

虽然“道”在表现具体万物的时候,“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人可以把握具体事物的“道”(即其特殊性要求)。但是,“道”从根本上而言,为最高实体,极为抽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二十一章)人对“道”之本体的认知能力有限,我们并不能准确的给道下一个定义,因此老子把“自然”视为道的最高原则。他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正如河上公注所说:“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因此,老子所谓“自然”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本然状态”。老子又把此叫做或比喻为“素”、

3蒋朝君:《道教秣伦理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朴”、“无极”、“婴儿之术孩”、“赤子”。

徐小跃:《禅与老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5、154、6页。

“道”虽然生长万物,但是它的生长万物是自然而然如此的;万物依靠“道”生长变化,也是自然如此的;这就是说并没有什么主宰使它们如此,所以说“莫之命而常自然”。道的创造万物并不含有意识性,也不带有目的性,所以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第五十一章)“生”“为”“长”(生育、兴作、长养)都是说明道的创造功能,“不有”“不恃”“不宰”都是说明道的不具有占有欲。因此,以自然为性的道,在其实施创生和成就天地万物的过程中,完全是无意识无目的的自然运作,万物的成长活动也是完全自由的。被老子精辟地概括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4(《老子》三十七章)。当前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紧要的一点就是顺应、尊重自然规律,不对自然作过多的改变和干预,人类不能为了追求利益以及无限膨胀的欲望而一味的向大自然无度索取,破坏自然规律。应该让“自然”按其自身本来的样子自然发展。

2、知常日明----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的环境观

“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第十六章)这是说,认识了万物的规律才算明智,而能明辨万物的规律后胡作非为,这样必然会招致灾祸。万物各有其独特的本性,人类应当尊重这种本性,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圈子,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生态系统,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以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欲和征服行为,改变

4徐小跃:《禅与老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155、154、6页。

人类中心论的习惯偏见,返回大自然,重新学习在自然界生存的方法,特别是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自我调整,按照自然要求生活。就如老子所说的“圣人在天下,歙歙焉……圣人皆孩之”(四十九章)收敛自我的主观意欲,不以主观断定是非好坏的标准,浑厚真朴,善心去对待任何人,同理,在面对自然时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觉悟,善待自然,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要抱着一种人类是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主宰自然的心态。老子精辟的论述对于我们在可持续发展上深化对环境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反省我们当前所处的恶劣环境:全球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资源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并日益恶化,归根究底,当今我们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时难度较大一定程度上都是人类自作自受,要么根本就是“不知常”,根本没有认识到自然规律,要么就是“妄作”,为了短期目的不尊重自然规律,不尊重我们所处的环境,老子“不知常,妄作,凶”就是对人类不尊重自然规律,不爱护环境的一种严厉警告。解铃还须系铃人,因此,我们应该爱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节制人口、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的自觉意识,真正做到理解可持续发展、支持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获得巨大的动力和充

分的主体条件。“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求道的过程就是人类违反自然规律一天比一天少的过程,达到“无为”之后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3、自然、无为------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方式

对于《老子》中“自然”“无为”的理解,应当与现代意义上的科技视角有所区分。若把“自然”解释成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以便改

造和利用世界,那么所有对自然环境有害的技术(如农药、杀伤性武器等)都可以说成是符合“自然”了。“无为”亦非放任事态发展,任由环境恶化而不去干涉。而是要人在遵循事物固有本性的前提下而为,就是说首先,要自然而然,不加认为造作,让万物各顺其本性,其次,就是不妄为,不过度作为,不超过事物自身生存发展的必要限度》:“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老子)第九章)老子告诫人们,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慕成果,不要自我膨胀,而要谦逊内敛,收敛意欲,含藏动力。其三,无为还指不为私欲,无心而为,认为去除私欲的蒙蔽,才能真正令万物各为其性。“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第四十六章)就是说人要懂得满足,知足常乐。老子主张一种原生态的自然,值得指出的是,老子的原生态并非一定指“荒野”的自然,并非让人类毫无作为,而是不要一味地强作妄为,无为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法自然的手段,要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是一种生态智慧。究其实质,老子“道法自然”价值取向作为对中国古代诸学说之精华的集大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观的根在老子那里。欧洲中世纪重农学说创始人魁奈在《自然法则》一书中曾说:“自然法则是人类立法的基础和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但所有国家都忽视了这一点,只有中国例外”。5在人类追求物欲的过程中,森林锐减、物种灭绝、沙漠蔓延、干旱频繁、水源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人类有史以来从未遭受过大自然这样无情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个胜利,都遭到大自然的

5魁奈《自然法则》

无情报复。6严酷的现实促使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中国以老子“生态智慧”价值取向为基准的传统文明。为此,应重视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人在自然界面前应“无为而无不为”。“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二十八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自然无为,任万物如其所是,呈现其本然,以期达到完美状态。同时面对环境持续恶化的现状,要采取合理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合理利用资源.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都必须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粮,千方百计减少资源占用消耗;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大幅度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率;建立资源核算体系,完善资源管理体系,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持续利用;强化政府促进资源保护和节约的监督机制。决不能因资源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浪费,也不能盲目、过度的开发、使用自然资源,要在“道法自然”思想的指导下,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为了保护整体的生态平衡,人类要热爱自然,从而达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生生不息的自然状态。老子提出:“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34章)达到道融于自然之中。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道法自然”的新拓展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98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社于光远译本

21世纪,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大世纪难题。人口的增长给自然和社会造成了愈益沉重的负担。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生存的最大矛盾。如何坚持和有效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从整个人类和全球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平衡的角度出发,我们看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有效方案,就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知识以及先进技术手段,找到社会发展与良性生态之间的结合点,力求做到“要尊重人们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强调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7[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白问,学习出版社2007]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是全人类面临的重要使命。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要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动态平衡,把握好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平衡点。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市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客观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共同进步。我们经常听到“人类征服自然”

7[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白问,学习出版社2007]

的说法,其实,人的力量与自然相比要微弱的多。人如果企图征服自然,结局只能两败俱伤。我们为什么不能遵循道家“道法自然”的原则,与自然友好相处呢?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综上,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所折射出的时代价值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层次的,正是这种全面性,反映出老子思想家、哲学家、大哲人的大智慧。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所提供的基本思路,为从根本上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这正是老子“道法自然”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出版社2012年版

2、徐小跃《禅与老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魁奈《自然法则》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于光远1984年

5、[ 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白问学习出版社2007]

6、蒋朝君:《道教秣伦理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道法自然观的现代阐释

道法自然观的现代阐释 李远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一般来说,传统的惯性是历史发展的阻力。但是,在适当的条件下,长期被忽视的古代遗惠也有可能成为创造的源泉。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从回忆在中世纪被遗忘的古希腊传统开始,继而开创了近代科学文明。就中国道家思想而言,在中国历史上亦有几次短暂的兴盛,但总的来说,它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境遇,成为少数隐士高真修身立命的依凭。可是,随着鲍尔、尼采、萨特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布“上帝死了”,从而在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科学、精神、生态、环境、社会等全面危机的时候,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正在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似乎现代科学的世界观正在向道家思想归复,并以此为契机建构一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融合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也许,今天的人类正生活在被尼采称之为“伟大的正午”的历史时刻,这是一个上帝已经死去而新人正在诞生的历史时刻,道家思想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生”?老子能否在今天或明天“复活”?这是当代许多科学人文主义者关心的事。在克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隔阂的努力中,一些科学家和人文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塑造了而且仍在塑造着当代新道家的形象,这是否预示着一场新的文化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一、宗无为与法自然 首先,如果我们回顾人类近现代理智活动的历史,可以作个简单地加以概括:十五世纪中叶欧洲文艺复兴勃发,十六世纪中叶西方宗教改革达到高潮,十七世纪中叶笛卡尔哲学获得胜利,十八世纪中叶启蒙运动使哲学独占鳌头,十九世纪中叶科学攫取权威,二十世纪中叶科学人文主义兴起。今天,当我们审视人类走过的五千多年历史的时候,可以发现在此前短短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已经经历了道德社会、权势社会和经济社会三大阶段,并开始进入智力社会的行程。每当人类之旅到达一个行程转折之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 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 《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所谓“一气”就是说世界为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的。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共同规律,“气”是万物的共同组成,“一”是万物的统一性。“道”、“气”、“一”三个概念都是整体性原理的体现,“道”是动态的整体性,“气”是开放的整体性,“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万物同道,万物一气,万物统一于整体之中。故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而万物一气也。 3、相生相依,相反相对 《老子·二章》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说事物的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认识到事物之间有差别,而又不可分割。《老子·五十八章》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辩证地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祸福及相反事物之间的关系。 庄子则认为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并漠视而抹杀事物间的界限,进而对客观存在持怀疑与否定态度。他认为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亦彼,彼亦此,没有确定的界限。《庄子·齐物论》说:“······莛与盈,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

道法自然 顺应生长 —班主任工作总结(精辟)

道法自然顺应生长 —班主任工作总结 705班郑丹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理解为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生命的中年,渐渐明白,教育的过程是缓慢生长的过程,是遍撒花种的过程,是静等花开的过程。生命的生长,都有其必然的规律,不可逾越。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会打上家庭的烙印,挂上童年的徽章。初中阶段,老师遇见时已经初具雏形,所能做的只能像一位雕刻者,高明的雕刻家能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蹩脚的艺人迎合家长的要求切割加工,再送入下一道流水线。我不是高明的艺术家,我只希望能够在短暂的三年里,顺着生命的方向,让每一个生命遇见更好的自己。所以我做得更多的是唤醒是激励,我相信,此岸花开,彼岸也会站成一种风姿。 一种桃种李种春风 班级这块土地,种什么,怎样种,是每个班主任必须思考的问题。我看重成绩,但我又不惟分数,我不愿种婀娜的垂柳,只知卖弄绿丝绦;我也不愿种高大的梧桐,秋风一吹瑟瑟发抖,我更不愿种矮小的灌木,易惹荆棘丛生。我要种上桃树,在孩子的心灵开成世外桃源;我要种上李树,,我还要栽上梅树,在冬日里把春的消息隐约,我要种上春风,生命的任何季节,都能蝶舞蹁跹。我要在孩子的心田种上真善美,在时光深处蔚然成阴。

(一)班会吹面不寒杨柳风 班会,永远是班主任的主阵地。它检点着上周得失,指导着本周生活,引导着舆论方向。因此,每到周末,我便绞尽脑汁,精心谋划,确定恰当主题,选好呈现形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开学第一周,主题为“你准备好了吗”,配以一篇《孩子,请带它们上路》拉开帷幕。从英语记忆方法,到提高作业效率;从管好自己的0.75平方米,到快交作业的方法;从同学间的交往到班级主人的责任……考前,我的《考其心,试其功》告诉孩子平常心应对考试,考后学习方法的分享培养总结、合作意识;“寻找我心目中的男子汉”旨在唤醒沉睡的男生,“给男孩儿的一封信”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期末总动员,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一篇《写在考试前》具体细致。没有暴风骤雨,只有和风细雨;没有生硬灌输,只有缓缓渗透。我知道,昨夜风狂雨骤,只能落花流水;只有随风潜入夜,才能润物细无声。因为和风细雨,所以曹驰不再哭泣,即使挨数学老师打也坦然面对;因为春风拂面,所以何京东判若两人,甚至主动义务扫厕所;因为惠风和畅江晨阳不迟到,骨折了还坚持上学,主动上台演讲。班会,吹皱一池春水,让春水涣涣,清澈明亮。 (二)黑板清泉石上流 黑板这块沃土,大有作为。前方的黑板,除了大面积种植学科粮食外,边边角角,还可以种花种草。后面的黑板,可以任意铺排,杂花生树。黑板的最上方,我开辟成“榜上有名”,最初是

道法自然教学设计(市优秀课例)

《道法自然》教学设计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那务中学曾亮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与特殊句式。 2、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 3、理解本章中涉及的“道”哲学思想,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章中涉及的“道”哲学思想,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播放动漫《道德经》导入 (出示幻灯片2:教学目标) 二、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一)齐读课文,完成预习检测(15分钟)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齐读课文(幻灯片3、4展示课文)不错,读得非常响亮。-----------下面请拿出你们的导学案,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幻灯片5展示预习检测,点出学生上黑板把答案写出来,学生边写边检查所写答案是否正确,若不正确,继续让学生自主上黑板把答案改正过来) 附:课前预习检测 1.填空题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出国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写作《道德经》五千言,又称《老子》,是道家思想的经典。 (2)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命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思想精华。 (4)在政治上,老子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周行而.不殆.而:表并列,不译。殆:通“怠” 2) 可以为.天地母为:是 3)远曰反.反:通“返” 4)人法.地法:意动用法,以----为法度 5)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尊:敬畏贵:形作动,珍惜。6)长.之育.之长、育:使动用法,使---成长;使----发育。 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而:表转折,却;为:有作为 2、特殊句式:1)先天地生省略句“先(于)天地生 2)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宾语前置夫莫命(之)而常自然 3、重点句子翻译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明确:人是以地为法则运行,地是以天为法则运行,天是以道为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为法则运行。 2)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明确:因此,万事万物没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 3)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明确:创造养育万物却不强行占为己有,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功,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要吃饭靠大地,地要生长靠天下雨,天下雨刮风有规律,这个规律是自然平衡。 我们的建筑是横平竖直的,我们的世界自然却没有如此的,哪一颗大树都是有弯度的,而我们就是跟大树一样是自然的产物,所以我们眼中的美丽家园,现代的高楼是永远比不上精灵的世界之树的。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但因为机遇精力等等原因,达到的境界不一样而已,有的人可以画画千古流芳,有的却只在演唱会中体会一点点感官的短暂刺激,是的我曾经不理解这些人为什么那么痴迷,恩现在我解释了,给我自己的解释而已。 功夫在诗外,说的是应该去接触世界体验社会……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说的是我们的快乐,应该以别人的方式实现,呵呵,我好像站着说话不腰疼吧……^_^但下面有两个生活的例子: 老婆减肥,用很多方法,节食、减肥药、不睡觉……没成功,但是去工作了,10天瘦了好几斤。 有个长寿的老者把我们的人生比喻蜡烛,而人的寿命好比蜡烛燃烧的时间,有的放在风雨中很快就熄灭,有的放在罩子中可以燃烧很久,关键看摆放的位置。注意哦,人不止身体,

应该是身心的保养哦。身体与心灵都要保养,这个没有蜡烛比喻那样的简单了: 身体与心灵都要保养。 对于普通人来讲,不用讲什么保养,因为,我们经常会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们的普通百姓——身心疲惫,是的我的你的父辈祖辈,辛苦的劳作,发现世界跟我们头脑中的世界不一样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只有把希望寄托下一代,然后周而复始。 而对于很多心灵强大的人,往往有更好的注解,叫做英年早逝,或者天妒英才,如此等等。比如,王勃。这些人往往因为才华的出众而忽略了身体的保养,常常使得我们在读他们的传记的时候为之扼腕(这样的人如果多活几年那该多好啊),比如,王守仁同志。 但是,第二种人毕竟是少数,在当今这个保健学满天飞的时代,相信他们可以读到很多,想到很多,而且绝对会去伪存真。 对于,身体保养很有条件的家伙,而心灵相当脆弱的人们呢?现在我们似乎都有了肉吃,平时都可以拿一些保健的书籍看看。但似乎在其中并没有获得什么?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在于心灵,心灵的不健康,压力,焦虑,等等情绪左右着思想,即使知道保养也懒得动。这些人如果想长寿,而心灵又不够强大,怎么办呢?答案出来吧,答案在于,“功夫就在心灵外”,

道法自然中医圣手演绎暖宫“太极心法”

道法自然,中医圣手演绎暖宫“太极心法” 太极入道,道法自然。 酷爱太极,自然简朴的杏林名宿 清晨,绿树环绕的中山公园内,聚集着天地之精华灵气,如清泉,如仙雾,如白云,如画卷,田德玉踏着朝露来到这片天然之地,尽情吞吐天地赐予万物的精灵,心法在胸,太极拳缓缓舒展…… 精神聚,灵意动,风生水起,一物一太极。 心存感激,感激天地、山川、江河、树木、花草赐予灵晶。 万物有情,情在相濡以沫、生生不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补而相济。 交灵换性,性在法中显,灵在道中生。 阴阳相生,刚柔并济;悠悠太极,流淌千年,沐浴在太极心法中,田德玉心随意动,领悟太极道法自然之精华。 酷爱太极的田德玉,其身上杏林中医师的气质尤盛。温柔亲切如她,有着中医师特有的低调、从容、质朴,深邃而专注的目光,充满了智慧与专业。田德玉拥有的是一种淳朴和谐的大度,厚实而自然,恰好与中医天人合一的精髓相吻合。她深谙中医疗法的道法自然,在田德玉的身上,深深地烙着自然简朴的印记。

深悟道法自然,她让佛山刮起“暖宫风” 令人敬佩的是,作为广佛中山医会诊专家团成员之一,拥有三十多年治疗不孕不育的临床经验,曾在湖北中医药学院任客座教授,曾在二甲医院担任中医科主任一职,擅长运用中医治疗不孕症的各种疾病,特别对女性内分泌失调所致的肝肾亏虚、气滞血瘀不能生育等有独特疗法的田德玉主任,将深悟而来的“太极心法”巧妙地融汇于疾病疗法的研究中,她善于将自然之道融于治疗,善于把天人合一融在辨证论治中,以顺乎自然、天人相通的观念,将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治疗,根据不同个体、不同时空采取不同对症治疗的方式运用到极致,一举研制出扁鹊暖宫方,攻克横亘多年的宫寒性不孕难题。 于是,进入2010年,佛山刮起了一股“暖宫风”。前仆后继,多少女性纷纷为了温暖和煦子宫,赶赴佛山市中山医院中医科,请求中医专家田德玉主任为她们实施暖宫治疗。 众所周知,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讲的是辨证施治,对症下药。中医大夫向来是越老越“值钱”。中医以经验先行,中医专家们在不断的辨证施治过程中积累经验,特别是对一些疑难杂症产生独到的见解和救治的窍门。田德玉主任是一位经验丰富,活学活用,敢于创新,对治疗不孕疾病有独特见解的中医师,她在治疗不孕疾病中,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见解,她认为肝藏血、喜条达、主疏泄,内寄相火,而“女子以肝为先天”,强调肝对妇女生理的重要性,她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我的理解是万物生长繁衍的大环境及其规律。联想到自己多年来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努力所为,觉得与古圣先贤的思想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所谓“道法自然”是指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指导原则与思想,即尽可能多的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兴趣、学习情况等,在对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思考出一个适合本班学情的发展计划,使计划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性相吻合;在正确指导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教会他们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培养集体荣誉感。 这里的“无为而治”是指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组建班委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班委会对班级学习、生活负直接责任,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共同监督,通过班委会内部的协作分工、班干部的各司其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班级学习与生活的共同构建中去。所以说教师的“无为”实际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有为”,教师力求自身少为甚至无为,达到遥控班级,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的境界。为此,我做了以下工作来促进学生的“有为”: 一、与学生谈心,了解其分科以后的学习、生活方面的想法,乃至将来的打算 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先博得学生对班主任的好感和信任。针对班级中学生人数众多且学情复杂的情况,可有选择的选一些基础好的或问题多的再或者是那些不爱学习却热爱班级活动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有侧重的谈话,了解学生对班集体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顺其心声、助其希望,相信这样做了,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所遇到的阻力就会小一些。 二、组建得力、肯干、会干、能干的班委会 班委会的构建是一个班级运作是否顺畅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工作之一。班委会出自班级所有学生,服务于班级全体同学。这一小圈子最大的管理优势就是他们是这个班级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班级发展动向、学习风气、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了解的最为真实、全面、透彻。因此,组建一个得力、肯干、会干、能干的班委会,让其充分运作起来,是直接促进班级发展的有效手段。班委会对班级事务做的多了、做的好了、做的基本到位了,班主任自然而然的就做的少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自治班级的积极性,又可尽量减少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由于年龄、阅历、知识储备多少、及对事情的看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带来的隔阂及冲突。也可以说建好了得力、肯干的班委会就等同于基本实现了班主任的“无为而为”,使“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变得更加实在了。 三、日思、周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诸子百家与中医药

第一讲诸子文化与中医药 战国末期,中国古代哲学进入了建立体系、创立学派的学术大争鸣、大发展的重要时代。在这一非常时期中,使以往长期积累的大量文化资料、思想资料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春秋时期官学垄断地位的被打破、禁锢的学术思想被释放,于是?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和争鸣便应运而生。虽然号称?百家?,实际仅有十个学术流派。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论,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皆相成也……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所举十家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包括上自春秋下至秦汉的众多学者。 在这十家学术流派中,对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墨、道、法四大学派。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在其理论构建过程中,?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很自然地渗透于其中,并用以解释相关的生命现象,解决相关的医学问题。本章就?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影响作以述尧,在解析中医药理论形成的文化背景同时也论证《黄帝

内经》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 道家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老子是其创始人及学术代表人物,后经战国中期的杨朱、关尹、尹文、宋鈃、庚桑楚、子华子等齐国?稷下学宫?知名学者的继承和发扬,成为当时较大的思想流派之一。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继承老子思想的主要有战国时期的庄子,后人往往并称?老庄?,以概先秦道家学派。主要观点为:道气论、无为论、辩证观。 道气论 1.道为?无?,是宇宙的本原,先天地的客观存在。 道有体用,从道体看,它是宇宙的本原,作为?天下之始?,道是?无?。从道用看,它是法则秩序,具有昼行不殆、对立统一、天人一体、自然为本、无为五部委等客观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25章) 作为宇宙本原的?道?,其生成宇宙万物的模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2章) 这是用数学公式来表示道生万物的过程。一为道之最初生成物。一分为二,即阴与阳。阴阳和而产生第三者,再繁衍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第一就是反抽象,比如古人写诗,好不好太抽样了,很难理解,抽象的理论视为不科学,所以今天我争取用简单的语言来讲道的本质,道我们把它叫规则、运动、变化,你们叫规律也好,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原文大家看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现在就先按你们原来接受的方式,来解析一下。

道的本质,《道德经》这一章到底是什么意义呢老子找了一个新的概念,用“大”字来阐述道的本质,所以道的本质就是“大”,他告诫人们不可以自以为是,要与天地而一,要学习大道包容万物的胸怀,与大自然和平共处。 这个“大”为什么叫道的本质呢道现在长出一个“大”出来,这个大在宇宙就有四大,人大、地大、天大、道大,然后才能向往自然,人如果没有边界广阔地运行,一直不停止、不停顿,那么你就到得了很远的地方。 举一个例子,比如你远处看天空,天空好像和大地合一了,就变为一条线了,但你一直往前走,前面又合一了,所以大家到草原去,在开高速公路,要知道这种境界,天地好像一根线,尽找尽有,无边无际,甚至遥远,其实遥远又返回了本源,化为一个“一”字,这就叫自然。

我们怎样来翻译这一段呢我们可以这么讲,有物混成叫做有一样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先天地生嘛,听不到它的声音,很寂静,也看不见它长的怎么样,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便可独立长存而用不衰减,循环运行而用不停息,它可以被看作宇宙万物的根本,我也不晓得它叫什么名字,勉勉强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就叫“大”了,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停,运行不停而生者遥远,生者遥远又返回本源,所以说道很大,天也大,地也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只居其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法于自然。

中医文化与四季养生

姓名:黄丹盛 专业班级:工商101 学号:201000701035 中医文化与四季养生 养生首先要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要根据四时的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则,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面。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顺四时,如果按照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养生,就可以保证减少疾病的发生。 一、中医之人体四季虚寒。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是在时令中没有正常气侯的时候,中医叫做虚邪贼风,这些东西都会导致人疾病发生,现在人们到了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冬天唯恐暖气烧得不热,这其实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过去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冬天由于气血是避藏的,如果这时候太热,让气血都耗散出去,中医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冬天如果不能够把精血很好的储存起来,春天就要得瘟病,所以建议冬天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20度左右,夏天年轻人是办公室空调,家里是空调,汽车里还是空调,这样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肯定不能舒服,所以建议大家别怕费电,夏天开空调的时候开点窗子,因为空调的风和自然风绝对不一样,是一种透骨的凉,另外电扇也不要冲着自己吹,最好冲着墙吹,让它有回旋的余地。 所以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它就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的规律,而人的这个生命过程大家要想很好的完成大家这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那么在大家每一年里面,大家的春夏秋冬的四季对大家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医之人体四季气血运行。 中医认为,人的气血运行状态和五脏是直接相关的,老百姓老说春困、秋乏,为什么春天困乏呢,因为春天的时候气血从里面向外走了,内里的气血相对不足了,所以大家就感到春天的时候常常睡觉半夜就醒了,这就是因为肝阴不足了,中医认为春气与肝气相通,就是把人的气血从里面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是中医说的肝,所以在中医学上讲春气与肝气相通。到夏天的时候,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这时候外面非常充盈,这时候夏气与心气相通,大家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天气特别热,汗出得特别多的时候容易胸闷气短,这就是因为在夏天,夏气和心气之间有一个相通性;秋天树叶一落的时候,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的时候,这时候人类的五脏里面最重要的脏器就是肺,肺气与秋气相通,肺气有什么作用呢,它有宣发与肃降的作用,它就可以使得大家的气血顺利的从外面向里面走,这个过程跟肺气直接相关;到冬天的时候,这个时令是什么时令呢,就是气血完全到里面去了,这时候它是冬气与肾气相通,按照中医学的观点,春夏秋冬,肝、心、肺、肾,这四个脏器和春夏秋冬直接相关。

幼儿活动教学的“道法自然”与启智引思关系思辨

幼儿活动教学的“道法自然”与启智引思 关系思辨 摘要: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为此,他提出“六大解放”的思想。幼儿教师的活动课堂中如果贯彻这一思想,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幼儿再说一说,给幼儿机会引导他们再动一动,换一个角度用大多数孩子都能够达到的常态行为作为标准来衡量要求幼儿,在遵循“道法自然”的过程中启智引思,以推动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活动教学;“道法自然”;启智引思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的科学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运用与训练,只有让孩子不断地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又动脑,才能让孩子发现科学奥妙,激发其学科学的兴趣。幼儿大多活泼好动,乐于感知新奇事物,教师创设新奇的活动情境和氛围,让幼儿动起来、笑起来,可以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参与欲望,满足幼儿的表现需求。因此,以活动的方式实施教学是教师遵守儿童成长本性的表现,是幼儿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道法自然”时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但好的教学形式并不一定就有好的教学效果。要达成活动的教学目标,我以为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既要“道法自然”,又要启智引

思,只有把两者相机统一起来,才能构建活的高效的课堂,为幼儿的成长奠基。请看下面几个课例: 一、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啊 一次活动课上,某老师组织孩子画“我的家”,大多数孩子把自己家的楼房画出来了,并有目的地在楼房墙面上画上了窗子、门槛等,有的还在楼房边画了几棵树,更有的在天空中画了太阳。这本平常,可老师在欣赏孩子的作品时发现有一个孩子画得比较特别:这个孩子画了两座楼房,自己站在两座楼房的中间,抬头看其中的一座楼房。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就问孩子为什么要画两座楼房?你家有两座楼房吗?还是座别墅?哪知道孩子怯怯地说:“我家只有一座楼房,我是站在楼下喊爸爸。我爸爸经常到别人家打牌,吃饭时我经常去喊……”这似乎让老师有所感悟,于是她灵机一动,安排了“说一说”的活动环节,让小朋友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结果,小朋友画得虽然幼稚但说得却很精彩,整个课堂活动在小朋友“说家”的过程中达到了活动高潮。 做与说都是幼儿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它们在幼儿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在活动中必须综合运用。上述课例中如果老师仅仅是通过画画的活动让学生欣赏作品,“看看自己的家”,则虽然画画教学的目的达到了,但孩子并没有真正“醒目”“开窍”。此时老师增加的“说一说”环节,由家是什么样子到

道法自然试题

第六单元《道法自然》题目 一、《老子五章》(选择题10题,判断题5题,共15题) 1.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怀抱 B.道可道,非常道常:永恒的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文字 D.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居:居住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无,名天地之.始 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涉 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C)☆☆ A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无,名天地之始 B 天下莫柔弱于水仕宦于台阁 C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C.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 D.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 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 5.下列名字不是指陈老子的是(C)☆ A.李耳B.重耳C.李子D.李聃 6.下列有关老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 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人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古儒 D.《老子》是法家思想的经典 7.老子的人生论包含深邃的哲理,下列论述不是表达事物之间辩证关系的是(C)☆☆ A. 大成若缺 B.大直若屈 C.大辩若拙 D.大盈若冲 8.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道”论较早地提出了天地万物的起源。下列论述不是反映这一思想的是(D)☆☆☆ A.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B.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C.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D.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有关老子所论之“道”不准确的解说是(C)☆☆

道法自然 清静无为

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是我今日要讲的主题。 这个话题不止我在讲,很多道长、社会上的有学之士,很多人都在讲,为什么?因为需要。所谓“树欲静而风欲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些东西总是在失去后才能体会到它的珍贵…… “道”自然是永恒存在的,但我们得知“道”,正如洪流来临时一样,堵不如疏,为什么要“疏”?怎么去“疏”?洪流是不管不顾的出现的嘛?这些问题有些时候仔细的想想,自然也就能发觉其中的“道”理了。 洪流的出现是有天气因素的吧,是有地形因素的吧?怎么治理水患我们有大禹治水传下来的经验吧。道就在其中,我们关注道,了解道,就能避免自身的许多厄难……或是提前规避,或是应对得当,甚至将危难消除于发生之前。 道正因为永恒存在,所以反而容易被人所忽略。 我不知道,有没有细心的听众注意到了我刚才提到的“知道”,“道理”和“自然”这些词汇。 道、自然,可以说是我们使用得十分普遍的词汇了吧。我这样说的意思是什么呢?我是要告诉你们的是,其实我们一直在了解“道”和“自然”,普通的大众也一直在修“道”和保持“自然”,只是正因为大家一直在持道修身,所以反而忽略了。 人类需要呼吸,需要进食,需要睡眠……我们饿了会去找吃

的,累了就不得不睡觉,这难道不是在保持自然吗?我们每天呼吸,不也是在持道吗? 话又说回来,人生有几个人是追求劳苦一生的?不也在追求舒适自然吗?就算废寝忘食的工作,也会成为一种追求和享受。尽管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笑)。 所以说,持道修身真不是个问题,那问题在于哪里?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敬畏之心、有没有大道观。 我今天讲的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可能你们要以为我跑题了,那我要告诉你们,我没有跑题。因为我不想我在一通空谈之后,你们转头就忘记了。 我前面说的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要说,持道要有敬畏之心,持道要有大道观。我们啊,不要修持点小道就自以为是,挥舞着乱砸乱撞的,当然,可能我会这样,希望你们不要被我砸到了(笑)。 为什么我这么强调敬畏心和大道观这两点呢? 就是因为总有人误解“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本意。 大家遇到一些无可奈何的事,总会随口一句“随之自然”吧? 什么是“自然”?一般人想到的都会是美丽的大自然,注意,这里我加了个形容词:“美丽的”。 为什么? 因为我们都认为“自然”就是美丽的,是不是? 那有没有不美丽的自然?我想,这个可能要留给大家回去思

道法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

“道法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 丁玉新 千百年来,众多大学问家和道教大师对“道法自然”作过重要的解释,并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中产生了深厚的影响。然而,笔者认为,他们的一些解释并不合理。 “道法自然”的出处以及通俗解释的不合理性 “道法自然”这句话出自于《老子》一书。通行本《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原文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对于这段话,很多人往往在三处解读有误:一是把文中的两个“名”字直接解释为“名字”的意思。其实,这已经让“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的意思出现了自相矛盾的问题。老子既然已经勉强把这个事物叫做“道”了,怎么会再给它命名为“大”呢?我把两个“名”的字义解释为“形状、形态、形容”,就避免了这句话自相矛盾。读者可不要小看对“名”字的解读,因为这个“名”字在《老子》第一章中出现了六个,这些“名”字的取义难倒了古今中外很多人。二是对文中的三个“人”字不作深究而取字面意思。其实,这已经让“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句话失去了可信度和真理性。难道这句话真的可以解释为“人也很高大”吗?老子岂能出口吹嘘人的伟大呢?我认

为,这里的“人”字应该取“人类、人类社会”的意思。如果把“人亦大”解释为“人类社会也分布广大”,就让这句话没有歧义而更具有真理性了。那么,“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句话则可以解释为“宇宙之内存在广大,而人类所办的事情与那三个一致吗?”其实,这是老子故意隐晦的意思。三是对文中的四个“法”字统一取“效法”的意思。这当然也是一种误解。现在,很多人都把“道法自然”理解为“道效法大自然”。三国时期的王弼就是这样认为的,他说:“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老子道德经注》,见楼宇烈的《王弼集校释》,第65页,中华书局,1980年。)应该看到,这种解释与上文中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强字之曰道”是矛盾的。既然道是先于大自然产生的,而且是大自然的创造者,那么它怎么会反过来效法大自然呢?本该“自然法道”才对! 剖析“道法自然”的含义,需要遵循“解老法则” 现在已有上千种解读《老子》的著作问世。然而,古今众多的解老者很少论述“解老法则”。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其中有两条原因:一是真正解读了《老子》的人都认为“法则”就是“天机”,根本不可以外泄。二是没有真正读懂《老子》的人则是一知半解,根本没有领悟到这些“法则”。我今天把本来属于秘密的法则告诉给读者。 所谓的“解老法则”,其实就在《老子》这部书里。如果我是从别处得到的,那么广大读者就有权怀疑我是假借圣人之书、实述伪造之言。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伪书是屡见不鲜的。然而,我是不干那种事的。

从道法自然的角度浅谈中医五行学说思想在中医病案中的应用1

从道法自然的角度浅谈中医五行学说思想在中医病案中的 应用 【关键词】中医学五行学说道法自然临床应用 祖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的先哲们基于生产实践及自然物态结合的思考概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如儒家,道家,佛家等。这其中,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一贯主张的是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在告诫人们,我们可以从自然的这个角度去认识人体,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也接受了这一训诫,如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下面仅从中医五行哲学的自然属性角度谈谈对中医临床病案的分析。 1.五行的哲学释义 古代先哲们通过对自然界的长期观察,认识到构成世界的木火土金水这五大元素各自的运动属性及功能。后来又进一步认识到这五大元素在运行过程中的关系,从而将五大元素的自然属性进行分析概括,形成了哲学层面上的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具体内容包括五行的生克乘侮及母子相及。明代著名中医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对这种微妙机制解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明确的指出,五行的相生相克属五行之间的正常的,自然的,生理的关系,如果五行之间的常态发生病变,对应着正常的相生,病态就是母子相及,对应着正常的相克,病态就是相乘相侮。 2.五行的相生义在病案中的例证 案例:周某,男,52岁,教师。患肺结核10余年,每年夏秋之交咯血。此次咯血量约200~300毫升,经输血及用安络血,垂体后叶素等治疗后,出血量减少,但痰中血丝持续半月余,初诊以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服药5剂未效,反觉口淡乏味,食欲骤减,精疲乏力,动则喘息,舌质淡,苔少津,脉细弱。选参苓白术散化裁,5剂后病人自觉精神爽快,食欲渐增,痰中无血丝。于上方继服20余剂,病情稳定,照常上班。【1】 本案例中开始病在肺,予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但其甘腻之味碍脾健运,故无效,且出现“口淡乏味,食欲骤减等脾失健运之表现,肺系症状也进一步加重,后予参苓白术散化裁,益气健脾滲湿兼调肺即愈,并在肺治肺不愈治脾反愈?这是运用了培土生金法。在五行中,脾属土,肺属金,土的特性是稼穑,是生化承载受纳,从土的自然属性而言,土具有资养万物的作用,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都离不开土的供应,包括各种矿藏,从矿藏里我们可以冶炼金属。故从本义上说土能生金。我们从引申义上看,金的特性是从革,肃杀,敛降,洁净。金就是在清理门户,控制万物以顺从其变革,这过程中就需要土的资助,因为万物,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植物,衰亡后终将归回土地,如果土的功能出了问题,土壤贫瘠,则万物不能滋生,冶炼出来的金属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这就发生了母病及子的病态表现,如果我们要恢复金的功用,从根本上讲,必须先治理土地,恢复土的功能,也就是健脾故用参苓白术散化裁即愈。 3.五行的相克义在病案中的例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曾引张锐《鸡峰备急方》一则案例:“桑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为什么牙齿这么坚硬的东西用白术漱口就能缩回去呢? 首先我们来看病名,“髓溢”,“髓”及我常言之骨髓,肾主骨生髓,骨与髓其实是同类异名之物,齿为骨之余。故牙齿日长,就好比是髓满了往外溢。为什么髓往外溢呢,一定是

谈理解道法自然的奥妙

——道法自然 佛家所谓的“六道轮回”,是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修罗道、天道。 此六道众生在六道里轮回转世,多生多劫根据生前所造业因的不同,或升或降地在六道中循环,但无论如何升降,始终难出六道。 六道如同一个难以逾越的圆圈,六道众生长期循环在这个难以突破的圆圈之中。 六道为什么如此难以突破呢?这也是一个难解之谜。 从前面的“宇宙生命层次概况表”中可以看出,六道基本上属于四维以内的生命层次。 由肉眼可见的长、宽、高三维组成了四维空间。 五维是时间, 六维是速度。 畜生道的低级生命,如微生物、蚂蚁等只能感知到两维的平面;高级动物及人只能感知到长、宽、高三维; 天道属于四至六维之间的生命层次。 他们已经完全突破了四维空间的概念,空间对他们来说已经无任何障碍和阻挡,再大的星球都可以穿透运行,他们的运行速度已经超过光速。 相对人类三维生命层次来说,四至六维的天界,其运行速度和时间差已有天壤之别。 但是,他们仍然尚未突破时间和速度的极限,虽已超空,但尚未超时,他们仍然生存在时间和速度的范畴之内。 因此,神仙在天界无论享乐再长的时间,时间一到,仍然下旋在各道中。 阴性的灵体和天界的神仙,其运行速度虽已超过光速, 但是,由于六道最高的天界也没有突破五维的时间和六维的速度, 因此,六道众生尚存时间概念,是时间之界限定了六道在空间中的轮回。 因此,我们可以把六道众生判定为四维以内的生命层次。 由于时间是一个很难突破的界限,因此,六道众生长期在四维空间里循环,这就是六道轮回的奥秘。 宇是空间,宙是时间,宇宙就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 由于六道众生尚未突破五维时间之大界,因此,在宇宙的不同生命维层之间,就形成了“四舍五入”的规律。 我们人类的数学中,巧夺天机地运用了“四舍五入”的宇宙法则,看似偶然,其中都包涵着必然。 不知道发明“四舍五入”的数学先躯们是如何发现的,原理依据是什么?但是,“四舍五入”正是宇宙生命旋回中的一个奥秘。 五维时间与六维速度密切相关,呈现反比趋势,速度越快,相对时间越短,速度越慢,相对时间越长。 时间和速度只要突破其一,二者皆可突破。 罗汉、缘觉、菩萨、佛所谓的四圣法界,均是六维以上的生命层次,他们已经完全突破了时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 内容摘要: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用于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关键字:天人合一道中医阴阳 道家思想是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体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永恒的研究主题。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用于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老子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理,“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将人的精神生命与宇宙的精神生命融合在一起,为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一种无限与永恒的依托,它既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延伸,也是其“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道家养生特点: 1、崇尚自然,顺乎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天然,就是自然如此,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无为自化,自然而然。无为不是不为,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求人们顺应社会、自然之规律行动,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之意。提倡“道法自然”,有助于排除人们的主观臆断、为所欲为。另外,道家特别重视“知常”,老子曰: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要求人们“知常”即掌握自然法则,这恰恰也是科学的态度,照这种态度去办事,必能推进科技的兴旺发达,激励人们由“无为”走向“无不为”,走向不妄作、不强为、不乱为。老子通过观察自然社会现象,得出其中规律,作为行为的箴言,以使自己清净无为达到致虚境界。 2、动静结合,形神统一 道家主张静以养神,如《老子》第十六章云: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即是说人们要让自己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才能“涤除杂念,体尽天道”,“静为躁君”这种静以养神的观点并非独指以不运动、守静养神的方法长寿延年,道家养生术中导引、吐纳等都是运动,在运动形体的基础上强调静以养神,这是一种科学的辩证的养生观,它实际上强调了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动静相宜,即以形体修炼为基础进行精神修炼,主张形神共养。 3、恬淡虚无,清心寡欲 老子告诫人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如神志的安泰一旦被扰乱,形体就难于保全。老子认为应“虚其心”、“少私寡欲”、“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庄子更详尽的提出“恬淡寂漠,虚无无为……则忧患不能入中,邪气不能袭。”庄子还劝告人们“不以所用养害所养……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意思是不要用养人的物质来伤害所养的人民,即使富贵之人也不以厚养而伤害身体,贫贱之人也不以利禄累害形体。”指明了形体虽靠物质营养,但嗜酒好色,纵欲过度,就会伤害形生的后果。 4、保守精气,养性节欲 老子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保守精气。精气有益于养生。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老子特别重视养气。《老子》第十章说: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里说的“抱一”,指的是“气”,一者,气也。“专气”,即抟气,聚结精气是也。其意是说,能以血肉之躯守气而不离失吗? 能象婴儿那样聚结精气以致柔顺

《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9, 7(2), 11-16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8918867267.html,/journal/cnc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918867267.html,/10.12677/cnc.2019.72002 Correlation between Taoism of Tao Te Ching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qing Tang, Changying Li*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Received: Jul. 4th, 2019; accepted: Jul. 18th, 2019; published: Jul. 25th, 2019 Abstract Taoism impacted deeply the course of Chinese history as a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aoism contained prominent humanistic thoughts and wisdom and tried to interpret objective laws about universe, nature, society and life. Taoism, the view of universe and nature and the in-dividual life view have influenc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guided its therapeutic principles,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healthcare .There was much in common between Taoism and TCM about their theories and practices, which embodied their correlation. It is helpful to inherit and develop essential traditional culture by summarizing Taoism. Keywords Taois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rrelation 《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 唐汉庆,李常应*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 收稿日期:2019年7月4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8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25日 摘要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道家思想参透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客观规律,包含睿智的人文思想和处世智慧。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道家思想、宇宙自然观、个体生命观对中医学有着很大的影响,指导着中医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养生保健。道家思想和中医学*通讯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