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简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简史》简介

一、精编书摘

1.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2.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

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

其区别。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

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

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

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3.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起参加,这是很

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4.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条件,也生活于不

同的经济条件。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甚至今

天中国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估计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农业国,土地是财

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某某某策的

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5.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

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

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理论、某某

某策都是企某某某“重本轻末”。

6.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

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7.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哲学所用的语言,富于暗示而不很

明晰。它不很明晰。因为它并不表示任何演绎推理中的概念。哲学家不过

是把他所见的告诉我们。正因为如此,他所说的也就文约义丰。正因为如此,他的话才富于暗示,不必明确。

8.照这个理论说,理想的人生是这样一种人生,虽然对宇宙有极高明

的觉解,却仍然置身于人类的五种基本关系的界限之内。这些人伦的性质

可以根据环境而变。但是这种理想本身并不变。

9.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二、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

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因为它最初是讲义,所以它的语言极其流畅;因为它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它的文字

极其符合当代人的阅读。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一直是许多大学中国

哲学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

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

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

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

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某某某。曾获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二至

四届全国某某某协委员。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

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学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

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内容简介

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冯友兰首先介绍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这是基于中西方哲学的气质、传统的不同来展开。该书最开始是为西

方读者而写,因而有必要介绍中国哲学的精神及其产生的地理、经济背景。可以说,第一章、第二章是对中国哲学是什么以及为何如此的高度概括与

阐明。

创作背景

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一度处于落后、挨打局面,反映在

文化领域则表现为思想文化的保守、落后。随着严复《天演论》的译出,“进化论”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潮。国内的学术界,从一个极端走

向另一个极端,无论是激进派,如某某某、鲁迅等,还是自由主义者,如

孙东荪、胡适等,都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甚至保守派,如梁漱溟等

也不反对“进化论”。西学的传入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哲学的更新,另一方

面也冲击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亟须有学术领袖促进中西方文化在互不贬斥、相互尊重的条件下沟通、融合。

此外,在《中国哲学简史》出版前,虽然西方关于中国哲学的各种著

作为数不少,但通常不是太专业,就是太通俗,因而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

知识知之甚少。“即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如果请他们列举中国的

主要哲学家,除非汉学专家,大概能列举出的中国哲学家只有孔子,或可

能再加个老子。”

冯友兰先生有见于此,致力于重构国内对中国哲学的自信,以便更好

地沟通中西方文化,以及向西方哲学界介绍、传播中国哲学知识,提高中

国哲学地位。1946年到1947年,冯友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

讲座教授,面向美国学生讲授中国哲学史。其后,课程的英文讲稿经整理

于1948年在美国出版,即《中国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讲中国哲学史一般都是从先秦讲到近代,在近代也总能讲出龚自珍、

魏源、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一大串人物来。但认为“近代中国哲学正在创造之中”的冯友兰,则将史的`线索截止在

宋明理学、心学时期,以王守仁哲学思想的讲述而告终。只是在讲到西方

哲学传入这一专题时才粗粗地提到康有为和严复,这主要与冯友兰的哲学

认识有关。冯友兰对中西文化差异原因的探索经历了:地理区域、历史时代、社会类型三个完全不同的认识阶段。在历史时代差别的认识阶段上,

冯友兰认为东西文化的差别,实际上就是中古和近代的差别。他在另一部

在欧美流传较广的“中国哲学史”中断言:“严格地说,在中国还未曾有

过近代哲学,但是一旦中国实现了近代化,就会有近代中国哲学。”在这

部哲学史中,他将中国哲学分为两个时代,即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相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