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对即将进行的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和阐述的重要文件,本文将围绕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及对策展开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1. 教育与就业需求脱节当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导致部分毕业生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难以顺利就业。

2. 就业信息不对称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市场了解不足,对于就业岗位的要求和趋势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就业信息不对称,影响就业效果。

3. 缺乏实践经验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后缺乏实践经验,难以胜任工作岗位。

4. 就业歧视现象一些用人单位存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现象,认为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其就业前景持怀疑态度,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研究1. 加强专业与市场需求对接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活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 拓宽就业信息渠道高校可建立健全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匹配度。

3. 强化实践教育高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习实训环节,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4. 打破就业歧视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监管,倡导用人单位公平招聘,鼓励企业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消除就业歧视现象。

结语:大学生就业困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强化实践教育和打破就业歧视等对策,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为他们的就业之路铺平道路。

希望本次研究能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及对策探讨论文(五篇)

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及对策探讨论文(五篇)

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及对策探讨论文(五篇)第一篇: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及对策探讨论文摘要: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政府的宏观调控、用人单位的选聘毕业生规则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从大学生自身、高校、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等方面探讨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症结;对策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国家关心的重点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进步。

因此,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形成可行的应对策略,才能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经过多年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所造成的,大学生自身、高校、政府、用人单位及社会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不合理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不合理是导致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首先,许多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意识不足,自身定位不准。

认为只有在比较高的就业层次,留在大城市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存在长期和一次性的就业心理,想找理想的单位和职业,做到一步到位。

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

而实际上我国已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改变了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历史。

其次,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存在观望、攀比、盲目从众等不健康的心理。

虽然手中已有了意向单位,但仍然抱着等一下、看一看的念头,签协议一拖再拖,错失了一些就业单位。

焦虑烦躁、自卑、自负的心理大大影响了就业和择业的成功率。

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等大环境中的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则是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问题。

另外,自身能力素质的缺陷也成为成功应聘的障碍。

随着独生子女代的大学毕业生比例增大,“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现象增多,吃苦耐劳精神和责任心降低,团结互助的集体团队精神欠缺,沟通能力不强,等靠思想严重,同时缺乏敢于创新精神。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现状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就业率下降: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市场供求失衡,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下降。

许多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就业压力巨大。

2. 找工作周期延长:随着技术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工作岗位正在被自动化取代,大学生无法适应市场变化,从而导致找工作周期的延长。

特别是对于不少专业岗位的毕业生而言,找到与之相关的工作需要更长的时间。

3. 就业素质不足:许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发现自己缺乏应聘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工作经验。

在大学期间,以学历为主要参考标准的教育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存在一定的欠缺。

二、原因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教育改革滞后: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仍然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导,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学校缺乏实践机会和真实工作环境,导致毕业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 就业市场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和行业的就业市场供求结构不合理,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遇到了困难。

这一方面由于政府缺乏精确的就业市场预测和调控,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行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不足的情况。

3. 求职观念不合理:一些大学生求职观念存在偏差,只追求大城市和名企单位,过分追求高薪和舒适环境。

这种观念使得许多大学生放弃了一些实际就业机会,导致就业难。

三、对策研究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采取多方面的对策。

1. 教育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改革,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创新意识。

开设更多实践课程,提供更多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2. 优化就业市场: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研究和预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引导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研究与解决方案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研究与解决方案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研究与解决方案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存在,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发展和生活质量,也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大学生就业困境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表现1.就业压力增大: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和供求矛盾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许多大学生找工作时间延长,以及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问题,都是就业困境的明显表现。

2.就业与专业不匹配:目前,一些大学生的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这种不匹配导致大量大学生在毕业后无法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进一步增加了就业困境。

3.缺乏就业技能:一些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相关技能,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虽然大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在培养学生实际工作技能方面还有所欠缺。

4.缺乏就业信息和渠道: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了解市场需求和合适的职位信息,同时也不熟悉就业渠道。

这导致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难度。

二、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1.教育理念不适应社会需求:一些大学教育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的重要性。

因此,学生毕业后可能面临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就业困境。

2.经济结构转型: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

一些传统产业不再对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新兴产业却对技能和创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3.就业政策不完善:当前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特别是对于那些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的大学生。

这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了就业困境。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方案1.改革教育理念:大学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引入实践教学,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其解决方案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其解决方案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其解决方案研究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已逐渐成为国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据统计,每年约有超过800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而面对日益残酷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感到选择就业的压力更加沉重。

接下来,我们从就业困境的症结和解决方案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就业困境的症结1.供需失衡如今,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搭台越来越大,各行各业早已深入到多个领域。

但是,由于大量的高等教育出现,使得供给量远远超出了标准需求,形成了供需失衡。

而这也间接带来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2.人才匮乏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一些高校与政府并没有根据产业发展以面世优化课程安排,也无法抵御些民间教育的冲击,随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面临实际市场就业的过程中显得无所适从,也使得人才供应面临巨大的问题。

3.用人单位择优用人重要客观实际是雷同的专业和相似的校园经验的求职者过多,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很难从中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求职者,因此间接带来了用人单位择优用人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1.循序渐进,逐步解决问题解决当前就业难题最好的方法是循序渐进,逐渐增长,迎难而上。

首先,我们应该拓展就业业务,为学生就业提供全新的思路;其次,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本科生的技能训练;此外,在全面强化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应加强选拔机制。

2.合理利用互联网创业解决问题如今,互联网被看作是普及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因此,合理利用互联网创业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种充分的创造空间,还能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资源助力创业者实现财富自由。

总而言之,当前就业难困境一直是社会工作者和大学毕业生需要关注的问题,且在有些人的心里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就业难不是毕业生的问题,更是全社会的问题。

社会各界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多加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或许可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为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道路提供充分的支持和帮助。

大学生就业困境与解决方案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境与解决方案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境与解决方案研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经济形势的严峻,大学生就业困境日益凸显。

本文将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现状1. 就业压力加大: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就业岗位的数量并未相应增加,就业压力日益加大。

2. 缺乏就业经验: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真实的工作经验,这使得他们在求职时相对不具备竞争力,很难获得优质的工作机会。

3. 公司择业倾向:一些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就业较好、待遇较高的大型企业,导致中小型企业的招聘机会减少,同时也加大了竞争难度。

4. 专业不对口:部分大学生选择的专业与实际岗位需求不匹配,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面临较大的挑战。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方案1. 多元化就业渠道:大学生应该拓宽就业视野,不仅仅局限于大型企业,还可以考虑中小型企业以及创业等就业渠道。

此外,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发掘个人潜力。

2. 加强实践经验: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实践实习活动,例如暑期实习、志愿者工作等,这将为他们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并增强竞争力。

3. 提高就业技巧:大学生应该注重就业技巧的提升,包括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

此外,还可以参加一些就业培训课程,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4.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应该在校期间进行职业规划,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职业目标,并针对性地学习和实践,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5. 鼓励产学结合:学校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促进产学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

同时,学校也应该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使得大学生的专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三、结语大学生就业困境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但通过多方合力,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学生自身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开拓就业渠道,提高竞争力。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践经验。

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7篇

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7篇

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7篇第一篇: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1、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和原因分析1.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分析。

事实上就业难的原因还有大学生心态的问题,认为大学毕业就是精英。

有些学生认为到了大学里不用学习,大学四年过去了,等到找工作时,发现自己除了有一张毕业证外,什么都没有。

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

过度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往往失去了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1.2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也是近年来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金融市场的动荡也是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市场经过了一次大的整顿,有太多的企业倒闭,很多人失业,而事业的人群又具有极大的技能,而我们的大学生仅仅空有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要实行磨练,这个时期都是相当长的阶段对于很多的企业都是不喜欢的。

同时市场真正为我们留下的就业的岗位又是很少,这样对于就业来说更加的艰难了,这样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在未走出校园的时候就要积极的参加各类的社会的时间的工作,目的是当走入社会的时候更好的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的群体当中来。

1.3大学人才培养定位脱节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原因。

现在我国的大学生的心态有一定的问题,在他们的心里想的是如何能够做到学有所用,对于书本的知识过于依赖,对于自己未来从事工作的方向不够清晰,想的是如何管理别人的工作,而不是实行实际现场的经验的积累,绝大多数都是处于空想的阶段,如果真的顺着大学生的意愿出发,那么将来就会出现乱指挥的现象,对于实际的工作的方向上提供不了任何的协助。

所以,我们在定位的过程就要实行全面的分析,本着未来的发展前景,现阶段仅仅一个学习的阶段,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

2、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及思路2.1高校大学生树立准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是就业率提升的关键动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就业与择业的认知和理解也在持续的变化,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持续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题及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题及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题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

此前大学生毕业以后就业非常容易,但是现在大学毕业生却越来越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这其中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原因。

下面将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题及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题1. 就业岗位不足随着高校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大学毕业生成长远多地区工作岗位不足。

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了一定的压力。

2. 毕业生技能不符合市场需求许多毕业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导致他们在找工作时面临着技能储备不足的问题。

3. 恶性竞争许多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在求职的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着同行竞争的问题,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4. 择业期望值过高许多大学生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而希望从事高薪、高职位的工作,但是这种期望值与市场需求和自身情况不符合,导致就业难题。

二、对策分析1. 改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薪高职位的工作,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该改变观念,尽量适应市场需求。

2. 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多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实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3. 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寻找就业机会,注意校园内外的就业信息,多参加招聘会等活动,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4. 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大学生应该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不要一味盲目地冲向高薪高职位,而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5. 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政府部门应该更多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出台更多的政策措施,加大就业援助和支持力度,帮助大学生尽快就业。

6.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和需求,提供更多的实用就业信息和帮助。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题确实存在,但是只要大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并且政府和高校加大就业援助和支持力度,相信大学生就业问题会有所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学号:学院名称:专业名称:年级班别:姓名:指导教师:2012年05月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向前推进,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

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已引起政府、学校、社会等各方的关注。

研究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及对策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境;宏观调控;就业观念The Current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ndCountermeasures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college enrollment scaleuncea singly expands, and accordingly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in recent years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Whether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employed after graduationor not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school, society, and all parties. Thestudy ab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situation will be benefici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be helpful for promoting higher education’s moder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difficulties;Macro-control;Employment idea前言在全社会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共存的大环境下,高等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大学生就业所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来体现,而随着1999年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愈来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己经提上了我国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

受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为了缩减开支开始纷纷裁减人员,减少招聘计划。

这种形势对于就业本来就很困难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的分配和经济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基本生活。

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已受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负面影响,任其发展下去将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解决这一困境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存,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同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及状况(一)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高素质、高起点、高期望的“三高”特点[1]。

大学生的系统受教育经历使其具备了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也决定了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将积极寻求与其自身素质相吻合的工作。

与其他社会群体比较,他们所能接受的工作通常是待遇较好、环境较优、社会地位较高,并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的。

同时,大学生群体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少社会经验,不够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定位不准确,容易盲从和跟风等不足之处。

上述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心理和价值取向[2]。

大学生就业不仅具有一般就业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度集中性大学生与一般就业群体不同其就业表现为高密度的集中性活动。

因为应届毕业生一般是在 6、7 月份拿到毕业证离校,在每年的 5-10 月就是我国的就业高峰,尽管有部分学生将就业时间提前或延长,但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几百万劳动力一次性进入社会,一般个体随机分散进入市场流动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绝不是所能比拟的。

2.时限性一般情况下,在毕业离校前大学生应该落实好工作。

尽管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使得在毕业后一段时间里大学生没有顺利找到工作,或者初次就业后短时间内又失业,但大部分大学生一般仍须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里完成就业。

按照目前的社会惯例:一是一般在每年的 9 月和 12 月教育部门对当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两次统计,为了初次就业比例的提高,社会整体的就业氛围是鼓励“先就业后择业”;二是依照现行的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应届毕业生在高校的保留户籍档案的期限是有限的,一般为两年,大学生应尽量在这个期限内完成就业,解决落户问题;三是应届毕业生与来年的应届大学生相比处于劣势,如果没能在毕业当年解决就业,就更加不利于成功就业并造成心理压力。

因此,大学生就业有十分明显的时限性,而其他就业群体则没有严格的时间划分。

3.学校的指导性现在高校不再有“包分配”的职责,但在学生就业环节须负责对其进行推荐、教育和辅导,因而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其他就业群体是没有如此高层次的系统教育和指导的;另一方面,由于高校自身的平台,大学生就业比其他就业群体有了更多的渠道。

如果说一般就业群体都可享有人才市场、网络招聘和亲戚朋友介绍这几大就业途径,那么只有大学生才可以享受得到校园招聘、学校和老师推荐或者校友关系。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问题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与高等教育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就业率呈现下滑的趋势。

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 2001 年平均为 70%,2002 年为 65%,2003 年本科签约率为 70%,高职签约率仅为 55%,而本科就业率在2004 年就下降为 61.3%,高职则下降到 40%。

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大学生就业率更加低。

我国高等教育在仅仅几年的时间便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在短期内这些新生劳动力未能被劳动力市场全部吸收。

在这个意义上,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不是大学毕业生的绝对过剩,而是供给的快速增长。

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由于受“鲤鱼跳龙门”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就业期望值太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愿性失业”。

这就影响了大学生总体的就业率。

由于缺少对所培养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造成了所培养的人才的“销不对路”,我国的传统高等教育还有待发展。

除此之外,我国就业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够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化渠道不够通畅,就业中介机构不够发达以及缺乏统一的就业指导中心与培训中心等,也影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3].从 1999 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 万增加,我国总体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2010 年 7 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 72.2%,尽管如此,许多专家还认为该数据有“水份”。

同时,整个社会也凸显出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即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形势较好,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中、西部不少地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而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便出现“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

从院校类别上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达 85%,部门(其他部委)高校次之,地方院校最差。

二、大学生就业难所引起的社会问题(一)贫困家庭持续贫困,贫富差距拉大随着教育产业化改革的推进,教育支出逐渐占据了家庭开支的最重要位置。

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家庭消费排序中,68.8%的家庭将教育投资列为第一位或第二位,被调查的家长89.8%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

这种心理在下岗职工家庭中尤为强烈,77.6%的父母要求子女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又有 56.6%的家长要求子女取得本科或硕士学历。

以前大学生紧俏,考上了大学就基本等同于找到了好工作,而对于广大家庭现在大学生就业整体形势严峻可能产生两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方面,面临就业难的趋势时较为富裕的家庭会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并积极运用渠道为子女谋求好工作,因此这一类工作往往待遇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早期投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收回,并获得回报,但可能因此出现只是一味追求高学历而忽视实用性,以及运用社会资本导致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另一方面,乡镇、农村和下岗职工等贫困家庭砸锅卖铁供子女读书,但由于目前的就业困境,使得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找到一份好工作能迅速偿还教育支出,并进一步获得收益的机会微乎其微[4]。

可见,大学生就业难引发了“富者恒富、贫者恒贫”的马太效应和“仇富”情结,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二)引起“读书无用论”抬头1.读书无用论:“上学不如打工强”那些举债读书的家庭由于难就业而不堪重负,感到万分失望,降低了求学的积极性。

而且在农村,一些父母己经没有了往日砸锅卖铁供子女读书的激情,在经济并不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便让子女主动辍学。

他们认为“读书无用”,与其花费四年让子女去读大学,不如早点打工挣钱,做生意比读书强,这样才符合农村的实际经济情况[5]。

2.专业不对口,所用非所学一般来说,理学、工学、医学等学科的专业有较好的对口性;而文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专业对口性较差。

参与调查的人中,有 30.2%的人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难在“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专业不对口,所学非所用,一是直接导致大学生所掌握的求职资本减少,竞争力降低;二是缩减了大学生的各项薪金待遇[6]。

三是使大学生对大学文凭产生迷茫和困惑:自己求知的专业领域竟然不被社会所看重和需要,几年的苦读完全是一种缺少目标的虚度,因而滋生“读书无用”的念头[7]。

(三)失业青年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近年来,我国失业人数逐年上升,再加上农村大量富余青年劳动力,青年已成为我国失业人群的主体[8]。

年富力强却找不到工作,满腹经纶却苦无出路,失业青年增多使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和动因增多:其一,就业压力使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求职受挫使本来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变得消极悲观,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