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思路解读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思路解读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雨水管理问题。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的设计思路进行解读,旨在为解决城市雨水管理问题提供参考。
一、雨水控制及利用的意义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旨在对城市内的雨水进行合理的收集、利用、排放,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城市内的水涝问题。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自给自足能力。
通过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可以为城市提供一定的非常规水源,减少对传统水源的依赖,从而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其次,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可以改善水环境质量。
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将雨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导致水环境的恶化。
而通过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可以将雨水进行预处理和储存,减少雨水中的污染物含量,保护水体生态环境。
最后,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
合理设计的雨水管理系统可以减少城市内的水涝问题,改善城市的排水状况,提升居民的居住体验和生活品质。
二、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思路1. 雨水收集系统设计雨水收集系统是整个工程设计的核心部分,其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合理规划雨水收集区域。
通过对小区或建筑进行分区,在不同区域设置雨水收集设施,以便更好地收集雨水。
收集区域的规划要考虑到降雨量分布和建筑物布局等因素。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雨水收集设施。
常用的雨水收集设施包括屋顶集水系统、雨水花园、地下雨水收集池等。
设计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收集设施,并合理布局,以最大程度地收集雨水。
最后,要考虑雨水的处理和利用方式。
收集到的雨水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杂质和污染物等。
处理后的雨水可以用于浇灌花园、冲厕、景观用水等,也可以作为非常规水源储存供应。
2. 雨水排放系统设计雨水排放系统是保证城市雨水排放畅通的关键部分。
其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合理规划排水管网。
小区雨水利用设计技术规范

小区雨水利用设计技术规范5.7.1雨水直接利用可将雨水收集后经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处理工艺后,用作生活杂用水如冲厕、洗车、绿化、水景补水等,或将径流引入小区中水处理站作为中水水源之一。
但在雨水全年分配不均匀地区,需设有较大的调蓄构筑物。
且在旱季,设备常处于闲置状态,其可行性和经济性略差。
5.7.2 雨水间接利用是指将雨水适当处理后回灌至地下水层或将径流经土壤渗透净化后涵养地下水。
土壤渗透是最简单、可行的雨水利用方式。
5.7.3 屋面初期径流的COD为300-2000mg/L,SS为400—800mS/L,路面径流的污染性更强,径流水质随降雨进行过程而改善,最终屋面径流COD<100mg/L,路面径流COD<300mS/Lo5.7.4 土壤渗透的净化作用。
1 渗透深度达lm时,砂性粘土的COD去除率为45%~65%,人工土(50%炉渣,50%砂性粘土)的COD去除率为65%以上。
人Ii比天然土有更大的含水容量和更好的净化效果。
2 渗透深度影响净化效果,但表层1~2m土壤对雨水径流起主要净化作用。
3 为防止污染地下水,土壤渗透的COD负荷应小于100ms/m2·s,渗透前径流的COD应控制在100~200mg/L范围内。
4 为充分利用土壤净化能力,在雨水直接利用时也宜将径流收集后先经1—2m天然或人工土壤(花坛、绿地等)渗透净化后再进入处理系统。
5.7.5 土壤的渗透能力。
据达西定律:⋅Q⋅=(5.7.5)JAK式中Q——渗透流量(m3/s);K——渗透系数(m/s);A——过水断面面积(nl’);J——水力坡降。
当地下水位较低时,/近似等刁:1,渗透系数A-是土壤渗透能力的关键参数。
5.7.6土壤渗透系数K由土壤性质所决定,可参考表5.7.6也可经实验测定。
城区土壤多为受扰动后的回填土,均匀性差,需取大量样土测定K值才能得到代表性结果,在现场原位测定K值可使用立管注水法、圆环注水法等,也可使用简易的土槽注水法等。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重点问题解析)

(2)4.2.3条
对于下凹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的要求主要是延续1316号
文中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园林绿化的多样性,因此地标中下
凹式绿地率规定为50%。
目前大部分小区或公建项目地库区域面积较大,透水铺装 下垫面条件不满足要求的区域较多,无法做到100%的透水铺 装,因此维持70%透水铺装率的要求。但是对于有条件实施透
缺少市政管线相关参数:
市政接口管径、标高及排水能力等设计条件不全
(2)规范理解不透彻
1)调蓄设施未按规定设置; 如:硬化面积8000平方米,未做雨水调蓄池 2)没有相关雨水设计; 3)执行标准不一致; 4)排水标准不符合规范要求; 如:排水设计标准按2年执行,不满足要求。
5)调蓄设施设置有误;
入附属绿化用地面积。
2. 相关要求
北勘设测字【2013】107号 北京市勘察设计和测绘地理 信息管理办公室、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联合发 布关于 “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的通 知 北京标字【2014】1号 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 北京市勘察设计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公室联合发布 “关于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审查要点”的通知
4.1.3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标准,应使得建设区域的
外排水总量不大于开发前的水平,并满足以下要求:
1 已建成城区的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大0.5;
2 新开发区域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大于0.4;
3 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力。
4.2.3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优先利用低洼地形、下凹式
计文件报审时应含涉及雨水控制与利用的所有外线施工
图(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等四个专业),和 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的外线图纸(含调蓄设施)及说明。 (二)对于住宅小区或公建组团分期建设时,单体 建筑报审时应同时提交本项目区域全部雨水规度。最后一栋楼施工图文件报审时,应同时提交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22)-雨水利用系统设置

雨水利用系统设置4.1 一般规定4.1.1 规定雨水利用系统的种类和构成。
雨水入渗系统或技术是把雨水转化为土壤水,其手段或设施主要有地面入渗、埋地管渠入渗、渗水池井入渗等。
除地面雨水就地入渗不需要配置雨水收集设施外,其他渗透设施一般都需要通过雨水收集设施把雨水收集起来并引流到渗透设施中。
收集回用系统或技术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储存、水质净化,把雨水转化为产品水,替代自来水使用或用于观赏水景等。
调蓄排放系统或技术是把雨水排放的流量峰值减缓、排放时间延长,其手段是储存调节。
一个建设项目中,雨水利用系统的可能形式可以是以上三种系统中的一种,也可以是两种系统的组合,组合形式为:雨水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雨水入渗+收集回用;雨水入渗+调蓄排放。
4.1.2 规定雨水入渗场所地质勘察资料中应包括的内容。
场地土壤中存在不透水层时可产生上层滞水,详细的水文地质勘察可以判别不透水层是否存在。
另外,地质勘察报告资料要求不允许人为增加土壤水的场所也不应进行雨水入渗。
4.1.3 规定各类雨水利用设施的技术应用要求。
雨水利用技术的应用首先需要考虑其条件适应性和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雨水利用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必然有其成立与应用的限定前提和条件。
只有在能够获得较好效益的条件下,该技术的应用才是适宜的。
城市化过程中自然地面被人为硬化,雨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受到负面干扰。
对这种干扰进行修复,是我们力争的效益和追求的目标,雨水利用技术是实现这一效益和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该技术对于各种城市的建筑小区都是适用的。
1 雨水渗透设施对涵养地下水、抑制暴雨径流的作用十分显著,日本十多年的运行经验已证明这点。
同时,对地下水的连续监测未发现对地下水构成污染。
可见,只要科学地运用,雨水入渗技术在我国是可以推广应用的。
雨水自然入渗时,地下水会受到土壤的保护,其水质不会受到影响。
土壤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多重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截留与转化,以及输送过程与水文地质因素的影响。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

4.3.6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设置储存设施,其储水量应按 下式计算。当具有逐日用水量变化曲线资料时,也可 根据逐日降雨量和逐日用水量经模拟计算确定。
Vh=W- Wi
(4.3.6)
Vh——收集回用系统雨水储存设施的储水量(m3);
Wi——设计初期径流弃流量(m3),应根据本规范式 5.3.5计算。
4.3.7 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的储存设施出水管设计流量应符合
渗
系统可以通过对
滞
雨水的渗透、储
蓄
存、调节、转输
与截污净化等功
净
能,有效控制径
用
流总量、径流峰
排
值和径流污染
本规范技术所发挥的作用
总量 控制
峰值
6章 入
资源
控制
渗系统
化
污染 控制
本规范技术所发挥的作用
总量 控制
7、8章
峰值 控制
收集回 用系统
资源 化
污染 控制
本规范技术所发挥的作用
总量 控制
9章 调
(4.3.9-2) (4.3.9-3)
式中:ts——渗透时间(s),按24h计;对于渗透池和渗透井,宜按3d计;
qi——第i种用水户的日用水定额(m3/d),根据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和《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计算;
ni——第i种用水户的用户数量; ty——用水时间,宜取2.5d;当雨水主要用于小区景观水体,并且 作为该水体主要水源时,可取7d甚至更长时间,但需同时加大蓄水容积;
30
2.扩展并细化: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工艺的规划量化计算
3.1.3 建设用地内应对雨水径流峰值进行控制,需控制利用 的雨水径流总量应按下式计算。当水文及降雨资料具备 时,也可按年分析确定。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建设所需的用水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城市中的雨水也在增加,然而传统的处理方式往往是将雨水排放到排水管道中,导致雨水的浪费和城市内涝的发生。
因此,利用建筑与小区雨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技术,能够解决城市面临的雨水排放和利用难题。
本文将就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详细的论述。
二、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的重要性1.环境保护:利用建筑与小区雨水可以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避免雨水对城市的侵蚀,减少城市的污染。
2.资源利用:雨水是一种宝贵的水资源,通过合理的收集与利用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
3.节约用水:将雨水收集起来可以用于灌溉、清洁、冲厕等非生活、非工业、非饮用的用水需求。
4.构建生态城市:通过利用建筑与小区雨水,可以构建生态城市,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的原则1.分级利用原则:根据雨水的水质等级,将雨水利用分为不同等级,进行分级处理和利用。
2.综合规划原则:雨水利用需要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进行综合规划,确保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与城市的建设相结合。
3.技术先进原则: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保证雨水的高效收集和利用。
4.市场化原则:建立健全的雨水市场化机制,促进雨水的合理利用和推广。
四、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的工程技术规范1.雨水收集系统(1)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将建筑和小区的雨水通过排水沟、雨水篦子等设备进行收集。
(2)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将建筑和小区的屋面雨水收集到集水系统中进行储存和利用。
2.雨水利用系统(1)一级利用: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绿化、地坪冲洗等非生活、非工业、非饮用的用水需求。
(2)二级利用:通过二次净化处理,将雨水用于冲洗、冲厕等生活用水需求。
(3)三级利用:采用先进的净化处理技术,将雨水用于工业用水、饮用水等高级别用水。
3.雨水处理技术(1)物理处理:通过过滤、沉淀等物理手段去除雨水中的杂质。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一、基本原则1.遵循科学性原则,依据当地气候、地形、土质等特点,科学分析雨水资源,并合理设计雨水控制和利用系统。
2.遵循可持续性原则,注重雨水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达到节水、减排、减少城市气候变暖等效益。
3.遵循经济性原则,合理设计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降低系统投资和运维成本,提高效益。
4.遵循适应性原则,结合建筑和小区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当地气候、土地利用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等要求的雨水控制和利用系统。
二、雨水控制工程设计1.地面雨水排放管理:采取措施减小雨水排放,促进雨水渗漏、蓄滞和自然蒸发,减少径流污染,提高土壤水文保持能力。
2.雨水收集利用设计: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管道和储水设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用于道路冲洗、绿化灌溉、公共供水等方面。
3.地下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地下雨水渗透系统,将雨水引入地下,减小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水文保持能力。
4.绿色屋面设计:采用绿色屋面,提高屋面的负荷承重能力,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留能力,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5.雨水管道设计:采用合适的管径、坡度和设施,保证雨水的迅速排放和污水的有效分离,减小系统的排放负荷。
三、雨水利用工程设计1.雨水利用途径: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绿化灌溉、建筑物洗涤、公共供水等方面,提高雨水的综合利用率。
2.雨水质量要求:设立雨水质量标准,确保利用的雨水符合相关环保要求,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雨水利用设备设计:设计合理的雨水利用设备,包括雨水集水器、储水罐、泵站等,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利用。
4.雨水利用系统运维:建立完善的雨水利用系统运维管理机制,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四、验收和评价1.验收标准:根据设计文件和相关规范,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验收内容:包括工程实施情况、系统运行情况、设备安装情况等方面,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进行全面评价。
3.验收报告:出具专业的验收报告,明确工程的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情况,为后期运维提供参考。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思路解读

2.硅砂透水砖路面 1)适用场所:停车场、广场、小区道路、人行道、步行街等,也可用于道路、道牙、树池等的砌块 铺设; 2)典型铺装结构图(以北京标为例): a、做法同普通透水砖路面。 b、硅砂透水路缘石:
c、硅砂排水沟、硅砂蓄水池、硅砂渗排水管渠、硅砂雨水井等。
d、硅砂透水树池:
3.透水混凝土路面 1)适用场所:小区与公园的轻荷载道路(仅允许轴载40kN以下车辆行驶的城镇道路和停车场、小区 等道路)、广场等; 2)典型铺装结构图(以北京标为例):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的类型及其组合形式: a、类型分为三种: (1)间接利用(雨水入渗);(2)直接利用(收集回用);(3)只控制不利用(称调蓄排放)。 b、组合形式: (1)雨水入渗;(2)收集回用;(3)调蓄排放;(4)雨水入渗+收集回用;(5)雨水入渗+调蓄排放; (6)雨水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 ▲适用范围要点: a、雨水收集回用设施宜用于年均降雨量大于400mm的地区。(北京地区年均降雨量595mm,但由于降 雨集中,时空分布不均,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应优先入渗,收集回用要考虑经济性,根据项目 综合考虑)。 b、雨水入渗设施适用于土壤渗透系数10-6~10-3的工程,且渗透面距地下水位应大于1.0m。不适用 于湿陷性黄土、膨胀土、高含盐土、永久性冻土土壤。 ▲源头减排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实现源头雨水的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和径流污染控制,并尽可能实现雨水资源化。 a、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 径流总量控制率及相应的设计降雨量按国标或地标执行。设计日降雨量应按常年最大24h降雨量确定,
●国标:对下凹绿地、透水铺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规定如下: 1)《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16: ▲3.1.2 建设用地内应对年雨水径流总量进行控制,控制率及相应的设计降雨量应符合当地海绵城市 规划控制指标要求。 ▲6.1.2条: 1 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庭院、广场等硬化地面宜采用透水铺装,硬化地面中透水铺 装的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 2 小区内路面宜高于路边绿地50mm~100mm,并应确保雨水顺畅流入绿地; 3 绿地宜设置为下凹绿地。涉及绿地指标率要求的建设工程,下凹绿地面积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不宜低 于50%;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19: ▲8.1.4条:场地的竖向设计应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或排放,应有效组织雨水的下渗、滞蓄或再利用; 对大于10hm2的场地应进行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设计。(控制项) 3)《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17S705: ▲海绵型小区雨水系统构成的三个层次: a、源头减排雨水系统,处置常年(出现频率为50%,对应P=2a)以内的雨水;b、传统(灰色)雨水系 统,处置重现期3a或5a内雨水;c、溢流雨水系统或超标雨水排放系统,处置约50a重现期以内的雨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蓄排放
系统
峰值
污染
控制
控制
入渗系统包含的技术 渗
滞
入渗 系统
用
蓄
收集回用系统包含的技术 蓄
滞
收集回 用系统
用
净
调蓄排放系统包含的技术
总量 控制
调蓄排
放系统
峰值 控制
污染 控制
雨水收集与排除包含的技术
排
5章 雨 水收集 与排除
滞
净
主编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江苏扬安集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
二、修编概况
1.编制过程:
• 住建部“关于印发2013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 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6号)
• 2013年9月:召开规范修编启动会议。 • 2014年12月:扬州召开全体会议,讨论征求意见稿。 • 2015年6月:西安召开全体会议,讨论返回意见处理。
共350多条。 • 2015年10月23日在北京召开专家审查会。 • 2016年1月 住建部启动海绵城市建设10+1标准的制
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水体、湿地、坑塘、 沟渠等;
2 应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 广场、道路周边宜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
3 建筑、道路、绿地等竖向设计应有利于径流汇 入雨水控制及利用设施。
4.2.2 雨水控制及利用应优先采用入渗系统和收集回用 系统,当受条件限制或条件不具备时,应增设调蓄 排放系统。
1.0.3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当 地的水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采用低影响开发 雨水系统的各项技术。
1.0.4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可采用渗、滞、蓄、净、用、 排等技术措施。
1.0.5 规划和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应包括雨水控制及 利用内容。雨水控制及利用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 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1.0.6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应采取确保人身安全、使 用及维修安全的措施。 1.0.7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应结合室外总平面、园林 景观、建筑、给水排水等专业相互配合设计。
修订工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修订情况:
• 名称修改:《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 范》
• 编制单位增加:1个主编,6个参编(企业) • 规范条文234条(原267条) • 强条共8条(原4条)
3.主要修订内容:
1) 增: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内容; 2) 扩展并细化: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工艺的规划量化
计算; 3) 扩充:调蓄排放系统条款; 4) 细化、提高要求:入渗技术及设施; 5) 细化:收集回用技术及设施; 6) 增:组合拼装水池施工安装;
渗
系统可以通过对
滞
雨水的渗透、储
蓄
存、调节、转输
与截污净化等功
净
能,有效控制径
用
流总量、径流峰
排
值和径流污染
本规范技术所发挥的作用
总量 控制
峰值
6章 入
资源
控制
渗系统
化
污染 控制
本规范技术所发挥的作用
总量 控制
7、8章
峰值 控制
收集回
资源 化
用系统
污染 控制
本规范技术所发挥的作用
总量 控制
9章 调
3 绿地宜设置为下凹绿地,下凹绿地面积占全部绿 地面积的比例不宜低于50%。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16 要点介绍
一、本规范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 二、修编概况 三、主要修编内容
一、本规范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 ——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技术规范
海绵城市技术的主要构成
海绵城市的技术路线
源头减排
过程控制
系统治理
源头减排:
产汇流的形成主要集中在城 市各类建筑、设施、道路等 硬质下垫面,必须从此入手, 尽量将径流减排问题在源头 解决。
4.2.7 同时设有收集回用系统和调蓄排放系统时,宜合 用雨水储存设施。
6.1.2 雨水入渗宜优先采用下凹绿地、透水铺装、浅沟 洼地入渗等地表面入渗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庭院、广场等硬化地面宜 采用透水铺装,硬化地面中透水铺装的面积比例不宜 低于40%。
2 小区内路面宜高于路边绿地50mm~100mm,并应 确保雨水顺畅流入绿地。
三、主要修编内容 1、增:海绵城市源头减排的要求与措施
•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体现: 强调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内容(住建部城建司) 增加海绵城市建设条款。
1.0.1 为构建城镇源头雨水低影响开发系统,建设或修 复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实现源头雨水的径流总量控制、 径流峰值控制和径流污染控制,使建筑、小区与厂区 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安全可靠,制定本规范。
•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 赵锂、赵世明、李幼杰、王耀堂、杨澎、毛俊琦、刘鹏、 高峰、赵昕、白红卫、朱跃云、徐志通、彭志刚、张书函、 黄晓家、 王冠军、汪慧贞、孟德良、吴珊、王研、王可 为、周克晶、柴宏祥、刘可、曹玉冰、陈雷、陈梅娟、何 健、周敏伟、艾旭、赵万里、吴崇民、刘旸
•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 姜文源、任向东、章林伟、王峰、郑克白、刘建华、曾捷、 徐凤、刘巍荣、孙钢、黄建设
3.1.2 建设用地内应对年雨水径流总量进行控制,控 制率及相应的设计降雨量应符合当地海绵城市规 划控制指标要求。
3.1.8 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的污染物总量宜进行控制。排入 城市地表水体的雨水水质应满足该水体的水质要求。
• 减排雨量→减少污染物 • 弃流→减少污染物
4.1.4 雨水控制及利用设施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情况表
用地性质
居住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绿地与广场用地 商业与服务业设施用地
物流仓储用地 公用设施用地
比例 (%) 32.22 9.75 20.06 12.69 11.10 6.48 3.10 4.59
海绵城市:多目标的低影响开发和技术
低影响开发雨水
北京泰宁科创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水科学研究院 中国中元兴华工程公司 总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重庆大学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北京代表处 北京恒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佛山威文管道系统有限公司 江苏河马井股份有限公司 捷流技术工程(广州)有限公司 亚科排水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江苏劲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