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研究
城市复兴理论及其在青岛的探讨

欧美 国 家有 许 多城 市复兴 的 典型 案例 , 如 德国 鲁尔 工业 区的复兴 、美 国芝加哥 的城
市,实现经济 、社 会、又化 、物质形态等 方面 方还在发展战略
、
市复兴 等 英 国 的许 多重 要城 市曾经 以制造 目标和实施形 式等 方面,达 业 为主 ,其城 市复 兴和 改造也 已有很 长的历
业向服务业的转化,传统 工业与制造业规模 日 可 持续发展 的角度, 考虑人们 在居住 、工作、 渐萎缩。许 多城市 中一些 旧时繁华的地方开始 娱 乐等几方 面的需求 ,提供高 质量的住房 。
2 世纪7 O O年代 ~ O 纪 8 2世 O年代, 在全 明,尤 其对行 人和 骑 自行 车 的人,并 为此 制 球化所带来的产业转移背景下 ,西欧国家的城 定 了一 个 8年 计划 ,即在 8年 内将步行 空问 市进入 了后工业化阶段, 随着城 市产业由重工 和 自行 车的使 用空 间还给 人们 ;其二 就是从
,
,
,
[关键词]城市复兴;历史商业街区;青岛
Dic s i no e Ur an Re as an e s u s o n c b n is c h
市复兴理 论的认识 逐渐走 向成 熟的过程 。
度,还 采用 了很 多改造 的新方 法。例 如,伦 敦在 “ 城市 复兴” 的规 划中主 要针对 两个方 面进行 改造 :其一 就是 如何使 公共空 问更文
p o e si hc h i i l e h o ght e r c s nw ih t e ct i vt i d tr u h y s az c op r t e we n te g v r men n e p i o e ai b t e o e n on h t dt r a h — v t e t s s h to e al r a as a c a ae s cor o t a v r lu b n r en i n ec n s b c iv di c omi, o ilc l rl n t— ea he e ne on c s ca , ut a a d mae u r l s e t f h i t ni ns o l e p i i p cso e ct At t h ud b ad t a a t y e o o te a v n e a de i m e t f h a ion l u- h d a c n nr h c n e t dt a c l o t r i t r e u b nr n is n e i iaa d v r u ue i t r a e as a c Chn n ai s n h n o mea u e h ud b a e o ma na nt e u b n s r s s o l e t k n t it i h r a dv r i , e l e te g l f u ti a l e eop ie st r ai h oa o s an be d v l — y z s men, r t c g ne e t f h ia v na e t p o e te al t r ss o e ds d a t g d l i t g o p O a e p e a e o h uu e t s r u s S s t b r p r d f r e ft r r i o t an — t ni r a e eo me t i u b nd v lp n o n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内容的确定——以观象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科技风2017年8月下理论研究D01:10.19392/j.c n k i.1671-7341.201716220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内容的确定—以观象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刘彬张善学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青岛266000摘要:青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建筑被拆除、历史城区高层建筑不断出现等问题以严重影响历史城区的整体风貌。
文章在对观象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街区价值的提炼,从而提出街区除要保护历史建筑外,还应保护街道风貌以及视廊对景等保护内容的确定,确定街区保护内容,以期对普通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有所帮助。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居住型;街区价值;保护内容1街区概念 4.1自然格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区域。
历史文化街区是集中体现城市魅力、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
2青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自1994年青岛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青岛相继出台了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的法规,保护规划体系不断完善,有效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
但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断受到冲击。
建筑年久失修、基础设施不完善,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人生活的需求。
老建筑被拆除、历史城区内高层建筑不断出现,严重影响力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风貌。
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日渐重要,并陆续开展了相关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3观象山街区保护研究3.1历史文化街区的划定青岛一直是在规划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建国后的历版规划也是一脉相承。
历版的城市风貌保护法规、名城保护规划都对青岛南部滨海区域划定了多个历史街区。
早在1990年5月,青岛在国内率先制定的《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城市风貌保护点、保护线、保护区的具体保护控制地带的划定,并划定了七片保护区,观象山住宅区既是七片保护区中之一。
青岛中山路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的调查报告

青岛中山路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的调查报告财会金融系 2014级会计6班贾宝玥调查目的:以中山路历史街区为基础,研究青岛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调查地点:青岛市中山路历史街区调查方法:观察法、谈话法、文献法等调查成员:李萌调查时间:2015年2月2日-2015年2月23日【内容摘要】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历史街区的保护方面。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历史进程中,城市开发与历史文化的矛盾日益尖锐,调查者从家乡典型的中山路历史街区为模型,进行实地调查,文献资料研究并与老居民进行采访记录。
百年来,中山路沉淀了青岛最初的记忆并承载了青岛城市商业文化最深层的底蕴,研究发现由于近几年认识上的偏差,中山路上的一些建筑在城市改造的潮声中被摧毁,令历史街区的保护步履维艰。
调查将结合实证分析对青岛市中山路的保护和开发进行论证,提出保护和开发的具体思路与方案,力图为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利用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历史街区;中山路;保护;发展对策一、引言一个城市的建筑,记录着这个城市的历史轨迹,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城市名片和身份证。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历史进程中,城市建设的新成就、新景观、新亮点数不胜数,令人目不暇,而突出的问题是千城一面,建筑类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强,城市缺乏文化内涵,文化形象不鲜明。
1994年,国务院批准和公布了我国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青岛市榜上有名,成为我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青岛集中凸显了近代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的轨迹,作为现代欧亚文化的交汇区,青岛具有独特的内涵文化和深厚的底蕴,对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二、中山路商业的历史沿革青岛中山路位于青岛市西部,是青岛市唯一的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商业老街,在中国居十大商业名街之列,被誉为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地标。
青岛市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文化传承

青岛市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文化传承
石运峰;杨大伟;林琪;周芳;杜聪聪
【期刊名称】《城乡建设》
【年(卷),期】2022()11
【摘要】青岛城市风貌独具特色,拥有山海相拥、城景共融的山水环境,通山达海、灵活多样的整体格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景观,风格多样、精致考究的建筑
艺术,锐意进取、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素有“东方瑞士”之称,是闻名遐迩的“黄海明珠”,在我国城市之林中特色鲜明、风采卓然。
1994年,青岛经国务院批准成为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覆盖全市域,核心区域范围约28平方公里历史城区。
【总页数】5页(P37-41)
【作者】石运峰;杨大伟;林琪;周芳;杜聪聪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人大常委会;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青岛市历史城区
保护更新指挥部;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历史城区:从保护居民到被保护——城市文化基因的消亡
2.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传承与保护3.基于旧城更新视角下的山东历史城区保护探究——以青岛市为
例4.历史城区城市陶瓷雕塑设计定位与意义研究——基于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
承创新试验区建设5.虚拟现实技术在青岛市历史城区传承保护研究中的应用——
以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

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保护研究一、选题背景青岛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文化名城,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是青岛市内最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城市建筑群体。
作为中国德国历史街区,青岛八大关是早期德国移民在中国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德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面临着外环境破坏问题,如违建、广告牌乱贴乱刻、机动车乱停乱放等,给八大关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
因此,进行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保护研究,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保护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访谈等方式,分析八大关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探索建筑外环境保护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径。
具体目的如下:1. 探究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破坏的原因和影响;2. 分析八大关历史街区外环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3. 提出有效的建筑外环境保护措施,保护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价值。
通过本研究,能够更好地认识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意义和意义,为青岛市保护、传承城市文化遗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包括:1) 八大关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的介绍;2) 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破坏的原因及影响;3) 八大关历史街区建筑外环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4) 针对现状提出有效的建筑外环境保护措施。
2. 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的政府文件、法律法规、历史文献,以及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报告和论文,进一步了解八大关文化背景、历史价值和保护现状,了解政府、文化机构在保护方面已有的措施和成果。
(2)访谈法:通过对青岛市八大关历史街区相关管理单位、八大关的居民、来访游客等进行访谈,获取八大关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丰富本研究的数据来源。
青岛里院街区的更新研究

青岛里院街区的更新研究摘要:本论文以青岛小港湾历史街区为例,尝试借鉴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完善青岛里院建筑区更新的理论,利用文脉延续挖掘青岛里院建筑群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体验的行为特征,创造特色街区,凸显城市特色,树立城市形象,增进青岛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里院街区更新文脉延续可持续城市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绪论1.研究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大潮和经济规律的作用下,我国许多大中型城市的旧城改造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在青岛的旧城改造过程中,由于市政府的东迁和政策上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一定程度上延迟了对近代建筑遗产的破坏行为,但随着青岛城市发展速度的大幅度提升,用地紧张、高品质地块稀缺等一系列的原因,以及旧城改造工作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无序、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差等问题,老城区不少有特色的历史街区遭遇破坏和城市风貌特色的丢失。
青岛的里院建筑作为一种青岛特有的建筑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而如今却面临破败、生活条件恶劣等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能够既保留住这种独特的文化,更好的延续青岛的历史文化脉络,同时又对建筑群进行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改造呢?在石库门、新天地等改造项目的影响下,我们又如何对里院建筑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改造?当旧有的改造模式对旧城多样化造成破坏,出现“冻结坏”“博物馆”化的肤浅景观,青岛里院改造又应何去何从?2. 研究的意义2.1通过多学科的交流完善理论本研究试图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上,加入心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力求以更加广阔的研究视野针对青岛里院建筑群的改造开发展开全面的研究。
2.2利用文脉延续推动旧城发展本论文以旅游作为切入点研究青岛里院建筑群的改造方法,在深入理解其历史文化资源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合理利用,以旅游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旧城复兴。
2.3利用里院改造区树立城市特色形象综观建筑史和城市史。
从遮风避雨的陋穴,到拥有重复对称性格的古典建筑;从工业时代的住宅机器,到当代百花齐放的建筑风格;一座建筑,早已不再只是生存的居所,还是心灵的慰藉,主人性情的体现,城市激情的释放,甚至是国家、民族风格的纪念碑。
青岛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为例

青岛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大鲍岛文化休闲街
区为例
张瑜;牟炯澄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4(21)8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青岛这座蓬勃发展的城市中最有文化底蕴的街区之一,承载着几代青岛人不可替代的记忆与过往,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是青岛城市更新工作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文章以青岛市北区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为例,通过对街区整体及街区内保护建筑(芝罘路74号的历史、现状、修缮方式及效果等)进行研究,总结了大鲍岛休闲文化街区在保护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修缮与更新结合、空间与产业适配、人气与场景关联、保护与创新平衡等更新策略,这将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84-87)
【作者】张瑜;牟炯澄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活力的量化评价及优化策略初探--以青岛市大鲍岛为例
2.青岛市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探究——以青岛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东西快
速路南段为例3.有机更新理论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策略研究——以长沙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4.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5.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以哈尔滨市花园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12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
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
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
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12)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
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20T11:03:01.19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作者:董世宇1 周慧2
[导读] 目前,青岛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共有13片,其建筑类型以近代居住建筑为主,近代居住建筑又分为“别墅”和“里院”两种。
——“里院”建筑的源、流、存、续
1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山东青岛 266106
2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随着青岛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建设与旧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显,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正面临严峻挑战。
在青岛的历史文化街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里院”建筑(街区),它已被变革的洪流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困境与机遇并存。
本文首先分析了“里院”的现状及面临困境,进而指出了里院建筑的“价值”和“过时性”(“过时性”在本文中指里院建筑“反价值”的一面),最终提出了里院建筑的更新策略,期望研究成果对指导同类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有所启示。
关键词:青岛历史文化街区里院复兴策略
正文:
1 青岛里院
目前,青岛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共有13片,其建筑类型以近代居住建筑为主,近代居住建筑又分为“别墅”和“里院”两种。
青岛里院是德占时期中国“传统建筑”受西方“外来建筑”影响形成的一种居住建筑形式,融合了中式四合院和西方商住式公寓的风格,是根植于青岛殖民历史和本土文化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形式。
里院是青岛平民文化的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珍贵的历史价值。
然而,随着青岛城市更新加速、经济重心东移,位于老城区的里院建筑正面临困境,人们选择忽视它所蕴含历史文化价值,或将其拆除废弃,或盲目的翻新重建,大量的里院建筑(街区)消失在旧城改造的尘埃中,青岛城市的历史脉络已开始出现断层的迹象。
对它们采取合理的保护与改造手段势在必行。
2 里院的“价值”研究
里院的“价值”就是应对里院建筑进行保护的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美学价值。
里院本身具有“美”或“古董”的特征,因此能产生出珍稀性价值。
2)建筑多样性价值。
一个场所的美感是由许多建筑并列产生的,而不是其中任何一栋建筑单独作用的结果。
青岛老城区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与风格的建筑所组成的。
正是因为过去与现代并置,才凸显出老建筑的价值。
传统质朴的里院建筑与单调贫乏的现代建筑所产生的强烈对比,更能激发人们发自内心地去感受、探索这个城市过去的故事。
3)功能多样性价值。
在青岛,里院的租金较低,可为那些经济效益低下但社会意义重大的活动在城市中提供生存空间。
而大规模的在开发项目会摒弃这些回报率较低的使用功能,这对城市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4)资源价值。
里院的过时并不意味着建筑的消亡,无论里院是否美观,有无历史意义,还是简单实用与否,能够被使用总比被替换掉要好,建筑整治比全部重建的代价要低廉。
5)文化记忆或遗产连续性价值。
青岛的历史建筑对于建立文化认同感、延续社区共同记忆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人们对于探索城市中历史文脉的兴趣在不断增长,这种兴趣源自整个社会对现代城市趋于雷同、丧失个性的担忧。
6)经济与商业意义。
如今,探讨里院保护的理由还基本停留在美学、社会学和文化的层面上,而较少涉及到经济或商业价值。
而现实情况是,在公共资金无法到位的情况下,出于经济和商业利益而从事的保护最终必然成为其他一切保护动机的基础。
经济和商业并不是保护的对立面。
在里院的六种价值中,支撑所有价值的基础是里院的“经济价值”。
保护的持续性一定是基于合理的经济和商业目标而做出的选择,如果里院只是因法律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才得到保护,那么各种问题将会接踵而至。
3 里院的“过时性”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所显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基本都与历史建筑本身或历史地段的“过时性”有关。
振兴历史文化街区一定包含对这些“过时性”问题的处理和补救,以延长历史建筑的经济、社会寿命。
过时性包含六个方面:
1)物质与结构性过时。
因为里院建筑大多经历了较长的使用过程,建筑结构受使用时间、天气、地基变动、不当维护的影响,如不投入更多的力量加以修复和维护,建筑的物质条件会影响其使用功能。
2)功能性过时。
历史建筑往往不能适应当前及未来适用者的要求。
里院的户型、空间、设备均无法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相匹配,这表现在:里院户型面积太小,存在房间穿套现象。
建筑中缺乏中央供暖、空调、电梯。
周围的街道没有足够的停车场(或街道狭窄导致交通阻塞)等。
3)形象过时。
里院建筑对于使用它的人来说不再传递一种“现代”的形象。
4)区位的过时。
因城市发展重心转移,城市商业迁入可达性更好的新区,里院建筑(街区)会产生区位的过时。
5)财政上的过时。
折旧使得固定资产(如建筑)的价值随时间变化而有规律的降低。
当里院的剩余价值被认为有限的时候,就会被拆除。
6)相对的或经济上的过时。
里院建筑的投资成本可能会高于某些更有吸引力的地区,这使得里院相对于其他可替代的机会成本显得过时了。
4 里院的复兴策略
4.1 三个步骤
第一步物质环境的振兴,即对破败的里院建筑开展引人注目的环境干预。
经过表面的修复和整治,将里院中的层层垃圾、灰尘加以清除,使街道的卫生得以改善。
此时,街区就会展现出一种不令投资者、旅行者、居民从心理上感到排斥的良好形象。
这一步可以在更新决策尚不明朗的情形下提前开展。
第二步是经济振兴,即应关注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基础建设,这样才能进一步刺激历史建筑资产的成长,以“私人生产性设施”支付“公共维护费用”,最终形成一个经济层面的良性的循环系统。
第三步是社会振兴。
经历社会振兴的里院街区将是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地方。
它具有引人入胜的环境,是居住、工作、游玩的好去处,街巷里人来人往,生活氛围浓厚。
它生成的是一种社会结构,而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
现在,国内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振兴的终极目标(或结果)是经济振兴。
虽实现了盈利和自主维护,但街区本该具有的生活氛围却荡然无存,只留有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然而,这对历史文化街区复兴来说已实属不易了。
4.2三种手段
第一种手段是功能置换。
即将里院建筑的“居住功能”置换为“与居住近似的功能”,或改“传统居住模式”为“新型居住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辅以维护、修缮。
例如可将部分里院置换为公寓(老年公寓、青年公寓)、旅馆、居家办公等。
这种方式在赋予里院新的意义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其社会结构的干预,可达到保护与再利用的目的。
第二种手段是社区公园化。
即在历史文化街区周边、内部构建完善的绿化系统,最大限度地赋予其休闲、游憩的功能。
老成区通常都面临环境基础差、人均绿地指标低、土地资源紧缺、建设投入大等困境,盲目地改造、拆建只会带来历史风貌破坏、财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
社区公园化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不仅能使历史文化街区的对内的“生活功能”与对外的“游览功能”在更高层面上达到契合,还能以低投入激发社会效益,进而带动其经济效益增长。
第三种手段是更新时序管控。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是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考虑到它的社会属性和历史价值,想完全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来求得资金平衡比较困难。
所以里院的更新首先需要财政支持。
初期,政府可以将有限的资金高效投入到城市公共物品的建设中,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置,吸引投资,实现经济增长,进而达到持续更新的良性状态。
参考文献
[1]赵毅,刘晖,沈政.城市更新: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以浙江诸暨市老城区城市更新实践为例[J].华中建筑,2006(12):94-98.
[2]陈青.青岛里院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3]史蒂文·蒂耶斯德尔.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2017年“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项目编号:CZ171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