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1

合集下载

酶工程1-3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详解

酶工程1-3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详解
提出:拟稳态法(B-H法)
四点假设: ①、②、③ 同“快速平衡法”; ④中间复合体[ES]在一开始浓度增高后,可在相当一段 时间内保持浓度的恒定;在这段时间里,[ES]的生成速度 和[ES]消失(包括分解成 E+S 和 E+P)的速度相等,达 到动态的平衡,即“拟稳态”。
c[ES]不随时间而变化
dc[ES ] dt
k1cE cS
k1c[ES ]
k2c[ES ]
0
c
cE0 cE c[ES ]
vP
dcP dt
k2c[ES ]
cS c[ ES ]
c[ E ]
拟稳态
cp t
vP
k2cE0 cs Km cs
vP ,max cs Km cs
Km
k1 k2 k1
为米氏常数(mol/L)
Km
Ks
k2 k1
当k+2远小于k-1时,Km=Ks
每一种酶的催化反应都有其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及最 适温度。
添加酶的作用底物或者某些稳定剂可以适当提高酶 的热稳定性。
4、pH值的影响
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酶分子和底物分子中的基 团的解离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影响酶分子的构象以 及酶与底物的结合能力和催化能力。 在极端的pH值条件下,酶分子的空间结构发生改 变,从而引起酶的变性失活。 每种酶都有其各自的适宜pH值范围和最适pH值。
k1cEcS k1c[ES ]
cE0 cE c[ES ]源自vPdcP dtk2c[ES ]
vP
k2cE0 cs Ks cs
vP ,max cs Ks cs
Ks
k 1 k 1
为解离常数(mol/L)
M-M 方程的修正
1925年,Brigg 和 Haldane 认为:许多酶有很大的催化 能力,当[ES]形成后,即迅速转化成产物P而释放出酶, 即当k+2>k-1时,M-M 方程不成立。

酶习题1

酶习题1

27.判断一个纯化酶的方法优劣的主要 依据是酶的 比活力 和总活力 。 28.维生素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长所必 需的一类 微量 有机物质。主要作用是 作为 辅酶 的组分参与体内代谢。 29.根据维生素的 溶解 性质,可将维 生素分为两类,即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 性维生素。
1.酶的活性中心是指: A.酶分子上含有必需基团的肽段 B.酶 分子与底物结合的部位 C.酶分子与辅酶结合的部位 D.酶分子 发挥催化作用的关键性结构区 E.酶分子有丝氨酸残基、二硫键存在的区 域
是非判断题 ( )1.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与底物浓度无关。 ( )2.当底物处于饱和水平时,酶促反应的速 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 )3.某些酶的Km由于代谢产物存在而发生改 变,而这些代谢产物在结构上与底物无关。 ( )4.测定酶活力时,底物浓度不必大于酶浓 度。 ( )5.测定酶活力时,一般测定产物生成量比 测定底物消耗量更为准确。 ( )6.在非竞争性抑制剂存在下,加入足量的 底物,酶促的反应能够达到正常Vmax。
( )7.对于可逆反应而言,酶既可以改变正反应 速度,也可以改变逆反应速度。 ( )8.酶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不能改变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 )9.酶活力的测定实际上就是酶的定量测定。 ( )10.Km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 与酶浓度无关 ( )11.Km是酶的特征常数,在任何条件下,Km是 常数。 ( )12.Km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 与酶的底物无关。 ( )13.一种酶有几种底物就有几种Km值。 ( )14.当[S]>>Km时, V趋向于Vmax,此时只有 通过增加[E]来增加V。
7.下列叙述中哪一种是正确的: A.所有的辅酶都包含维生素组分 B.所有的维生素都可以作为辅酶或辅酶的组分 C.所有的B族维生素都可以作为辅酶或辅酶的组 分 D.只有B族维生素可以作为辅酶或辅酶的组分

生化试题(含答案)

生化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一、选择题1、热变性的DNA分子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复性,条件之一是()A、骤然冷却B、缓慢冷却C、浓缩D、加入浓的无机盐2、在适宜条件下,核酸分子两条链通过杂交作用可自行形成双螺旋,取决于()A、DNA的Tm值B、序列的重复程度C、核酸链的长短D、碱基序列的互补3、核酸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A、2’,5’—磷酸二酯键B、氢键C、3’,5’—磷酸二酯键D、糖苷键4、tRNA的分子结构特征是:()A、有反密码环和 3’—端有—CCA序列B、有密码环C、有反密码环和5’—端有—CCA序列D、5’—端有—CCA序列5、下列关于DNA分子中的碱基组成的定量关系哪个是不正确的?()A、C+A=G+TB、C=GC、A=TD、C+G=A+T6、下面关于Watson-Crick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A、两条单链的走向是反平行的B、碱基A和G配对C、碱基之间共价结合D、磷酸戊糖主链位于双螺旋内侧7、具5’-CpGpGpTpAp-3’顺序的单链DNA能与下列哪种RNA杂交? ()A、5’-GpCpCpAp-3’B、5’-GpCpCpApUp-3’C、5’-UpApCpCpGp-3’D、5’-TpApCpCpGp-3’8、RNA和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A、核糖相同,部分碱基不同B、碱基相同,核糖不同C、碱基不同,核糖不同D、碱基不同,核糖相同9、下列关于mRNA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原核细胞的mRNA在翻译开始前需加“PolyA”尾巴。

B、真核细胞mRNA在 3’端有特殊的“尾巴”结构C、真核细胞mRNA在5’端有特殊的“帽子”结构10、tRNA的三级结构是()A、三叶草叶形结构B、倒L形结构C、双螺旋结构D、发夹结构11、维系DNA双螺旋稳定的最主要的力是()A、氢键B、离子键C、碱基堆积力 D范德华力12、下列关于DNA的双螺旋二级结构稳定的因素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3',5'-磷酸二酯键 C、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B、碱基堆积力 D、磷酸基团上的负电荷与介质中的阳离子之间形成的离子键13、Tm是指( )的温度A、双螺旋DNA达到完全变性时B、双螺旋DNA开始变性时C、双螺旋DNA结构失去1/2时D、双螺旋结构失去1/4时14、稀有核苷酸碱基主要见于( )A、DNAB、mRNAC、tRNAD、rRNA15、双链DNA的解链温度的增加,提示其中含量高的是()A、A和GB、C和TC、A和TD、C和G16、核酸变性后,可发生哪种效应?()A、减色效应B、增色效应C、失去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D、最大吸收峰波长发生转移17、某双链DNA纯样品含15%的A,该样品中G的含量为()A、35%B、15%C、30%D、20%二、是非题(在题后括号内打√或×)1、杂交双链是指DNA双链分开后两股单链的重新结合。

米氏常数Km表示最大反应速率1

米氏常数Km表示最大反应速率1

米氏常数Km表示最大反应速率时的底物浓度.xx方程:v=Vmax*[S]/(Km+[S])酶反应动力学主要研究酶催化的反应速度以及影响反应速度的各种因素。

在探讨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时,通常测定其初始速度来代表酶促反应速度,即底物转化量<5%时的反应速度。

1.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⑴底物对酶促反应的饱和现象:由实验观察到,在酶浓度不变时,不同的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为一矩形双曲线,即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的增加与底物浓度的增加成正比(一级反应);此后,随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度的增加量逐渐减少(混合级反应);最后,当底物浓度增加到一定量时,反应速度达到一最大值,不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零级反应)。

⑵xx方程及xx常数:根据上述实验结果,Michaelis & Menten于1913年推导出了上述矩形双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即米氏方程:ν= Vmax[S]/(Km+[S])。

其中,Vmax为最大反应速度,Km为米氏常数。

⑶Km和Vmax的意义:①当ν=Vmax/2时,Km=[S]。

因此,Km等于酶促反应速度达最大值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②当k-1>>k+2时,Km=k-1/k+1=Ks。

因此,Km可以反映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大小,即Km值越小,则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③Km可用于判断反应级数:当[S]<0.01Km时,ν=(Vmax/Km)[S],反应为一级反应,即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当[S]>100Km时,ν=Vmax,反应为零级反应,即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无关;当0.01Km<[S]<100Km时,反应处于零级反应和一级反应之间,为混合级反应。

④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在一定条件下,某种酶的Km值是恒定的,因而可以通过测定不同酶(特别是一组同工酶)的Km值,来判断是否为不同的酶。

⑤Km可用来判断酶的最适底物:当酶有几种不同的底物存在时,Km值最小者,为该酶的最适底物。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单元 细胞的代谢(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课件)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单元 细胞的代谢(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课件)

C.方案③可用来探究胃蛋白酶作用的最适pH
D.方案④可用来验证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
典例2
答案:D 解析:虽然蛋白酶可以催化蛋白块水解,不能催化淀粉水解,但蛋 白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故不能进 行检测,A错误;不论蔗糖是否被水解,加入碘液都不会呈现蓝色 ,因此不能用碘液检测,B错误;胃蛋白酶的最适pH在1.5左右,将 胃蛋白酶置于pH分别为5、7、9的缓冲液中,酶很可能会失活,C 错误;欲验证酶的高效性,需要比较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能力, 方案④符合,D正确。
考点链接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一、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原理:温度影响淀粉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 滴加碘液后,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酶活性的 变化。 (2)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
考点链接
实验操作
可溶性淀 粉溶液 淀粉酶溶
液 各自保温 处理5min 混合反应 继续保温
考点链接
②曲线
a.在反应物中加入酶A,反应速率较未加酶时明显加快,说明酶A能催化该 反应物的反应。 b.在反应物中加入酶B,反应速率和未加酶时相同,说明酶B不能催化该反 应物的反应。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 ①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 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②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 活性可以升高。
考点链接
酶的作用和本质
一、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目的 ①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 ②尝试探究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的方法。 2.实验原理: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它和无机催化剂Fe3+都能催化 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 3.实验材料: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 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量筒,试管,滴管,试管 架,卫生香,火柴,酒精灯,试管夹,大烧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温度,ph,激活剂及抑制剂,生化实验报告(共8篇)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温度,ph,激活剂及抑制剂,生化实验报告(共8篇)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温度,ph,激活剂及抑制剂,生化实验报告(共8篇)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生化实验实验二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目的】观察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原理】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生成一系列水解产物,即糊精、麦芽糖和葡萄糖等。

淀粉及其水解产物遇碘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在不同温度,不同PH值下,唾液淀粉酶活性不同,催化淀粉水解程度不一,生成的产物也就不同。

此外,激活剂、抑制剂也能影响淀粉酶活性,影响淀粉的水解。

因此可根据在不同反应条件下,溶液加碘呈现的不同颜色来判断淀粉的水解程度,从而验证了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淀粉I2 【操作】1.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取3支试管,编号,按下表操作:2. 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取3支试管,编号,按下表操作:3.激活剂与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取4支试管,编号,按下表操作:【结果及分析】观察各管颜色变化,说明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篇二:生化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生化实验讲义思考题参考答案实验一淀粉的提取和水解1、实验材料的选择依据是什么?答:生化实验的材料选择原则是含量高、来源丰富、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

从科研工作的角度选材,还应当注意具体的情况,如植物的季节性、地理位置和生长环境等,动物材料要注意其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遗传素质和生理状态等,微生物材料要注意菌种的代数和培养基成分的差异等。

2、材料的破碎方法有哪些?答:(1) 机械的方法:包括研磨法、组织捣碎法;(2) 物理法:包括冻融法、超声波处理法、压榨法、冷然交替法等;(3) 化学与生物化学方法:包括溶胀法、酶解法、有机溶剂处理法等。

实验二总糖与还原糖的测定1、碱性铜试剂法测定还原糖是直接滴定还是间接滴定?两种滴定方法各有何优缺点?答: 我们采用的是碱性铜试剂法中的间接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

间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缺点是在生成单质碘和转移反应产物的过程中容易引入误差;直接法的优点是反应原理直观易懂,缺点是操作较复杂,条件剧烈,不易控制。

第二章 生物反应动力学 1 酶促反应

第二章 生物反应动力学 1 酶促反应

积分
(C A0 −
1 dC D = k 2 dt ⇒ − C D )(C B 0 − C D ) 1 1 1 ×( − )dC D = k 2 dt ⇒ − C B 0 ) C A0 − C D C B 0 − C D
(C A0
(C A0
C B 0 (C A0 − C D ) 1 ln = k2t − C B 0 ) C A0 (C B 0 − C D )
不足: 不足:
• 多限于一步或几步较简单的生化反应过程; 多限于一步或几步较简单的生化反应过程; • 一般周期较长。 一般周期较长。
1.1.4
研究酶促反应的目的
对工程技术人员而言,仅用于解释酶促反应的 机制是不够的,还应对影响其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 定量分析,建立可靠的反应速率方程式,为反应器 的合理设计合反应过程的最佳条件选择服务。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P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rp = k + 2 ⋅ C [ ES ]
由于中间复合物[ES]的浓度C[ES]为一难测定 的未知量,因此不能用它来表示最终的速率方程。 , 为此,需用反应体系中的可测量来代替该未知量。 这样得到的反应速率方程可以用来描述反应的进 程,知道随着反应的进行各组分浓度的变化情况, , , 据此可以设计相关的反应器。 。
1.1.3 酶促反应的特征
优点: 优点:
• • • • 常温、常压、中性范围(个别除外)下进行反应; 常温、常压、中性范围(个别除外)下进行反应; 与一些化学反应相比,省能且效率较高; 与一些化学反应相比,省能且效率较高; 专一性好; 专一性好; 反应体系较简单,反应过程的最适条件易于控制等。 反应体系较简单,反应过程的最适条件易于控制等。

∵CE0=CE+C[ES]

酶习题

酶习题

酶一、名词解释:1. 酶活力及活力单位2. 变构酶3. 同工酶4. 酶的活性中心5. 诱导契合6. 酶的竞争性抑制二、填空:1.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与无机催化剂不同的特点是:(1) ;(2) ;(3) 。

2.右图是某酶分别在未加抑制剂(曲线1)和加入一定量的不同性质的抑制剂(曲线2和3)时酶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关系图。

则曲线2表示抑制作用;曲线3表示抑制作用。

3.溶菌酶的两个活性中心基团Asp52-β-COOH的pK=4.5,Glu35-γ-COOH的pK=5.9,则在该酶的最适pH5.2时,两基团的解离状态分别为,。

4.某酶的催化反应:式中K1=1×107M-1S-1,K-1=1×102S-1,K2=3×102S-1,则K m = 。

5.某一酶促反应动力学符合米氏方程,若[S]=1/2 Km,则v= V m;当酶促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 m)的80%时,底物浓度[S]是K m的倍。

6.某酶在一定条件下,催化反应4分钟,可使0.46毫摩尔的底物转变为产物,该酶的活力为国际单位(U)。

7.FAD的中文名称是,NAD+的中文名称是,FMN的中文名称是,三者的生化作用均是。

8.(维生素)是辅酶A的组成成分,该辅酶的生化功能是;BCCP中含有(维生素),其生物学功能是;TPP的中文名称是,它在生化反应中的主要功能是;THF(或FH4)的中文名称是,它在生化反应中的主要功能是。

9.酶的活性中心包括部位和部位;前者决定酶的,后者决定酶的;变构酶除了上述部位外,还有与结合的部位。

10.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和。

11.某酶催化底物S1反应的Km=4×10-4摩尔/升,若[S1]=1×10-3摩尔/升,则v/ Vm=;若同一条件下,该酶催化底物S2反应的Km=4×10-2摩尔/升,则该酶的这两种底物中最适底物是。

12.右图为某酶的动力学双倒数曲线,该酶的米氏常数等于,最大反应速度等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激活剂的影响:无活性---有活性或活性增加。
6.抑制剂的
五、教学反思
准备工作
1、运用所学知识和现有的教材收集资料。
项目任务
1.各小组分组合作。
2.组长组织课前对书本知识的预习。
3.小组成员分工讨论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4.小组总结各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
5.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总结评价
制定计划
1.学生各自探究制定小组项目的工作计划,并同老师沟通,力求工作计划的完善。
实施计划
1.确定分工
2.合作完成各小组的项目
检查评估(满意、合格、不满意)
1.自我评估:
2.教师评估:
归档
1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及画出它们的示意图。
教学流程
适条件和底物浓度足够大时,酶促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如图3-4。
2.底物浓度的影响:随底物浓度的增大,反应速度先增大,再增大的趋势减缓直至达到饱和,如图3-5.
3.温度的影响(双重性):
T<最适T时,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T>最适T时,酶开始变性失活。
4.PH的影响:与温度类似,略。
二、授新课
【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提出以下问题:
1.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在各因素的影响下,酶促反应的速率如何变化?
【生】小组讨论Hale Waihona Puke 展示:1.酶浓度的影响:在最
影响:不可逆性抑制和可逆性抑制两类。
【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补充。
三、课堂总结
掌握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在各因素的影响下,酶促反应的速率如何变化。
四、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26-27页的习题。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技能目标:
1.掌握各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在临床上的应用。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3.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2.各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在临床上的应用。
金沙县中等职业学校医护部生物化学学科项目教学
学部主任签字:学科组长:
专业-------班级----------姓名-------得分---------
课时:1课时
项目: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主备人:
时间:2014-9
教学流程
一、引入
1.复习前节所学。
2.新课导入:酶促反应具有不稳定性,酶是蛋白质,其活性易受理化因素的影响。凡能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均可使酶变性失活。那么到底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