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基础
框架语义学与英语词汇教学

框架语义学与英语词汇教学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框架语义学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简要介绍框架语义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然后,分析框架语义学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和记忆的帮助作用。
最后,介绍框架语义学与英语词汇教学的结合,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介绍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其中框架语义学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中。
框架语义学是以“框架”为基础的语义理论。
其中,“框架”是指一组在某些上下文中起作用的概念、知识和预期。
框架可以描述一个呈现在思想中的知识和认知结构。
框架语义学可以应用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包括文本分析、翻译和信息提取等。
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之一,其词汇量庞大且拥有丰富的语义。
英语词汇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词汇教育是重要部分,也是困难的一部分。
一些学生往往发现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很困难。
框架语义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帮助理解和记忆英语词汇。
框架语义学的应用基本概念和分类框架语义学是一种认知语义学理论。
它涉及到多个概念,包括框架、框架语义学、推理、知识表示和预期等。
这些概念被合并起来形成了一个框架结构,进一步拓展了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框架可以分为语言框架和认知框架。
其中,语言框架是基于语言经验的,认知框架是基于事实和常识的。
框架描述一个概念的特征、关系、行为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
英语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框架语义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词汇。
它可以将词汇与其意义和用法分离开来,从而更好地学习和记忆词汇。
在框架语义学理论中,每个词汇都有其独特的框架,这种框架包含了词汇的所有相关语义信息。
框架也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词汇的使用范围。
例如,当学生学习“cat”这个词时,框架可以描绘出这一词的基本概念(如宠物、毛茸茸等)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关系和场景。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轻松地应用新的学习所得,从而拓展词汇的使用。
结合英语词汇教学框架语义学可以与英语词汇教学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词汇。
形式语义学框架理论在汉语动词义项分类中的应用

形式语义学框架理论在汉语动词义项分类中的应用形式语义学框架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 Fillmore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语义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与语言的结构紧密相连的,它不仅依赖于单词自身的内涵,也依赖于语境。
而汉语动词义项分类也是语言意义的一部分,是在上下文中确定动词意义的一种手段。
本文将从形式语义学框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述该理论在汉语动词义项分类中的应用。
一、形式语义学框架理论的核心概念形式语义学框架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语义框架”。
语义框架是一种概念网络,它将各种概念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在这个框架中,概念被分为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它们之间通过属性和关系相互联系。
一个语义框架可以包括多个层级,每个层级都可以包含多个下位概念。
形式语义学框架理论认为,一个词的意义是由它所属的语义框架所决定的。
例如,“吃”这个词中包含了一个进行吸收口中食物的动作,还有与之相关的参与者、方式、工具等等诸多因素。
这些因素就构成了“吃”这个词的语义框架。
二、形式语义学框架理论在汉语动词义项分类中的应用在汉语动词义项分类中,形式语义学框架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动词义项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由于汉语动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常见,因此对不同义项的分类和归纳变得尤为重要。
1. 形式语义学框架理论与汉语动词义项的上下位关系在汉语动词义项的分类中,常常采用上下位关系进行划分。
例如,“看”这个动词的上位词是“观察”,下位词可以是“瞪眼”、“瞄准”等。
这些上下位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动词义项所属的语义框架之间的联系。
具体来说,如果两个义项有相同的上位词,那么它们的语义框架之间是有相似点的;反之,如果它们的上位词不同,那么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2. 形式语义学框架理论与汉语动词义项的语义角色在汉语动词义项的归纳中,经常运用语义角色来描述动作对应的参与者、时间、工具等要素。
形式语义学框架理论也强调了语义角色的重要性。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探讨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探讨虽然语言普遍地只是被看作是人类之间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其认知能力和方法尤为关键,它也是连接各类语言学之间的一个锁链。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方法,可以体现出其心理活动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有很多种分支和分类,例如认知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乔姆斯基提出了几个基本假设。
其一,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具有数学的特征,其自足性使其可以基本脱离范围更广的认知系统加以研究。
其二,语法是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部分,与词汇和语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三,如果意义在语法分析范围内,那么,最恰当的描述方法是通过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的某种形式逻辑[1]。
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们对于语义的理解极其重要。
正如《认知语言学杂志》在1990年首刊编者按中所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向将语言视为“组织、处理、传达信息的工具”,即语言最重要的是语义。
所以,语言研究的认知方法主要侧重于语义[2]。
其中,框架语义学虽然并不算其分支中最热门的理论,但是,它在理解语义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核心思想在人们理解词汇和句子的过程中,即在理解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时,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基础,理解它所存在的概念结构,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一个概念被置入一个文本或交谈环境中时,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概念都自动被激活。
那么,基于对框架语义学的应用,人们在词语所激活的语义框架中理解词语的意义,并且,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反复体验,人们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意象图式[3]。
因此,框架是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概念结构,是一种相对抽象的结构[4]。
哲学基础框架语义学是由菲尔莫尔最早提出的自然语言语义学的一个具体路向[5],并以经典主义哲学及皮亚杰的楗构论为思想基础。
同时,语义又是非自主的,是和经验紧密结合的,那么,语义是以经验为基础的[6]。
所以,框架语义学又属于经验主义语义学的范畴,它源自经验语义学传统,而不是形式语义学,它与经验之间相互联系,并不代表割裂[7]。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一、认知语言学理论概述虽然语言普遍地只是被看作是人类之间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其认知能力和方法尤为关键,它也是连接各类语言学之间的一个锁链。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方法,可以体现出其心理活动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有很多种分支和分类,例如认知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乔姆斯基提出了几个基本假设。
其一,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具有数学的特征,其自足性使其可以基本脱离范围更广的认知系统加以研究。
其二,语法(尤其是句法)是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部分,与词汇和语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三,如果意义在语法分析范围内,那么,最恰当的描述方法是通过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的某种形式逻辑。
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们对于语义的理解极其重要。
正如《认知语言学杂志》在1990年首刊编者按中所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向将语言视为“组织、处理、传达信息的工具”,即语言最重要的是语义。
所以,语言研究的认知方法主要侧重于语义。
其中,框架语义学虽然并不算其分支中最热门的理论,但是,它在理解语义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二、框架语义学的基本理论(一)核心思想在人们理解词汇和句子的过程中,即在理解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时,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基础,理解它所存在的概念结构,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一个概念被置入一个文本或交谈环境中时,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概念都自动被激活。
那么,基于对框架语义学的应用,人们在词语所激活的语义框架中理解词语的意义,并且,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反复体验,人们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意象图式。
因此,框架是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概念结构,是一种相对抽象的结构。
(二)哲学基础(三)理论目标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为词义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具体且便捷的方式,也为描述新词语创生、旧词添加新义,以及将语篇中各成分的意义组配成语篇整体意义的原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2021年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探讨

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探讨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层层递进并逐步拓展和延伸,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的,欢迎阅读借鉴。
美国着名语言学家菲尔墨(Charles J.Fillmore)的语言学理论可以分为相对 ___又相互 ___的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格语法(Case Gram ___r)、7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 ___ntics)和80年代末兴起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___r)。
这些理论基本分布于其14篇主要论文中[1].Fillmore提出的这三项理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分别代表了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生成语法、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对语言学的发展和走向起到了引导性作用[2].笔者试整合Fillmore的这三项理论,分析这三项语言学理论的内在逻辑。
以这三项理论的内容为基础分析理论之间的共同点和逻辑关系,指出贯穿Fillmore这三项理论的一脉相承的隐线。
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这三项理论看似关联甚微,甚至分属不同的理论阵营,Fillmore本人也承认自己在语言观上从形式观到认知观的转变。
但是,笔者认为,Fillmore的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格语法在底层层次上以句中动词和名词的关系为研究角度,制定动词在语法上的格框架,分析句子的深层语义;框架语义学是语义理解的新视野,提供了意义理解上的整体框架,意义是核心,框架围绕意义形成;构式语法则是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种分析结合的基础上,对词组或句子进行词语组合意义之外的理解,也是对句子和语言现象的形式化。
三者既相互区别又层层递进,有其共同的思想基础。
Fillmore师从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受乔姆斯基 ___思想的影响甚深。
追根溯源,Fillmore还受到语言学开山鼻祖洪堡特和索绪尔的思想影响,因而,Fillmore的语言学理论中,不管是格语法、框架语义学还是构式语法,都有 ___思想的缩影。
公共基础知识语义学基础知识概述

《语义学基础知识综合性概述》一、引言语义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的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和运用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日常交流到文学创作,从学术研究到人工智能,语义学的影响无处不在。
本文将全面阐述语义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基本概念1. 语义的定义语义是指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句子意义和语篇意义等。
它涉及到语言符号与所指代的事物、概念、情感之间的关系。
2. 语义单位语义学中常见的语义单位有词素、词汇、短语和句子等。
词素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词汇是由词素组成的词语,短语是由词汇组成的语言片段,句子则是表达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3. 语义特征语义特征是指词汇或语言单位所具有的特定意义属性。
例如,“红色”这个词汇具有“色彩鲜艳”“暖色调”等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词汇和语言单位,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三、核心理论1. 指称理论指称理论关注语言符号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探讨语言如何指代现实中的事物和概念。
指称可以分为直接指称和间接指称。
直接指称是指语言符号直接指代具体的事物或概念,如“苹果”这个词汇直接指代一种水果。
间接指称则是通过隐喻、转喻等修辞手法来指代事物或概念。
2. 涵义理论涵义理论研究语言符号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
涵义可以分为概念涵义和情感涵义。
概念涵义是指词汇或语言单位所表达的客观概念,如“汽车”这个词汇的概念涵义是一种交通工具。
情感涵义则是指词汇或语言单位所表达的主观情感和态度,如“美丽”这个词汇的情感涵义是积极的、赞赏的。
3. 语义场理论语义场理论认为词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相互关联的语义网络中。
同一语义场中的词汇具有相似的意义和用法,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等。
例如,“红色”“蓝色”“绿色”等词汇属于颜色语义场,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
4.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关系语用学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和效果,与语义学密切相关。
框架语义学 PPT

一个框架可以十分复杂,因此其所能支 撑的概念显像也可以很多。
eg:圆这个框架就可以覆盖很多的概念显像: 直径、半径、圆心、圆周等。如果一个 框架能够支撑多个概念显像,它就可以 被称为域(domain)
框架不是“组织概念的一个附加手段, 而是对语义学的根本性的再思考”。 Fillmore把框架语义理论模型说成一种理 解语义学模型,用以强调人的理解在语 言使用的重要地位。
线段叫圆的直径。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直径与圆这两个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的,这种紧密相联的关系应该在概念结 构中得到表现。Fillmore把直径与圆之 间的这种关系成为概念显像与框架。
显像指代词语象征的概念(相当于我们 以往所说的指称意义),又被称为概念 显像。
社会学:社区(communities)
人工智能:图式(scripts)
图式(schema)、普遍模式(global pattern)、认 知模式(cognitive model)、经验格式塔 (experiential gestalt)、场景(scene)
2. BASIC CONTENTS
2.1概念显像与框架的定义 Eg:“直径”:连接圆周上两点并且通过圆心的直
1.2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y 框架的概念首先由Fillmore提出。 1975 最初的思想。 1977 进一步发展。《场景—框架语义学》 1982 基本形成。 《框架语义学》 Langacker、Lakoff等人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 认知心理学界、人工智能界
1.3Different names: 认知心理学:理论之理论(theory theory)
Fillmore的框架是一个与人们的经验相联系的 涵盖面很广的概念,是“百科全书性”的。
框架语义学 学术英语

框架语义学学术英语
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是一种语义理论,旨在通过对词汇和句子中的概念结构进行建模来解释语言的意义。
该理论认为,人类语言的意义是通过“框架”来表示和组织的,这些框架通过概念、情景和知识来构建。
框架可以看作是关于某个主题或领域的知识结构,其中包含概念、属性、关系和事件等内容。
在框架语义学中,词汇被认为是具有特定框架的语言单位。
每个词汇都与特定的框架关联,并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获得其意义。
例如,词汇“狗”与动物、尾巴、四条腿等概念框架相关联。
框架语义学还研究了语义角色,即词汇在句子中扮演的特定角色或功能。
例如,在句子“I gave the book to Mary.”中,动词“give”有三个语义角色,即“给予者”、“物品”和“接收者”。
在学术英语中,框架语义学被广泛用于分析和解释学术文本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学术论文中的专业词汇和句子结构,揭示背后的概念和知识框架。
此外,框架语义学还被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等领域,提高计算机对语言的理解和生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基础xxxx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摘要: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一个分支,为我们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文着重阐述了以经验主义哲学和皮亚杰(J. Piaget)的建构论为哲学基础的框架语义学,其在理论方面,基本继承了菲尔谟(Charles J. Fillmore)格语法的基本思想,是格语法的系统化、具体化。
关键词:格语法;框架语义学;框架Abstract:Frame Semantics as a major branch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which provides us a new viewpoint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word, and this paper mainly express basic philosophy of Frame Semantics which based on Empirical philosophy and J. Piaget‟s Constructivism, on the aspect of the theory, it inherits the basic idea of Case Grammar.Key words:Case Grammar; Frame Semantics; Frame1.引言在20世纪70年代末,Charles J. Fillmore在格语法(Case Grammar)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它是一种通向理解及描写词语和语法结构的意义的途径。
为了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我们必需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为我们提供词语的意义以及在话语中使用的背景和动因。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国内外的学者对框架语义学也不乏研究,如Atkins B(1995)研究了在框架语义学词典中例子的作用;Fontenelle T(2000)则认为应为框架语义学提供一个双语词汇数据库;国内的学者如钱德明、周庆芳(2005)研究了框架语义学在英语词汇中教与学的启示;俞晶荷(2008)则研究了在框架语义学角度下的翻译研究;然而众学者对于框架语义学理论基础进行专门研究的却很少见,本文认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追溯其根源,了解其基础,对于日后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该学科能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2.框架语义学理论的理论基础框架语义学作为格语法理论系统化的发展,其哲学基础与格语法一样,都是以经验主义哲学为依托,除此之外,在心理学研究方面,它还吸收了皮亚杰在建构论方面的主张,两者的结合,最终构成了框架语义学的哲学基础。
2.1框架语义学的哲学基础——皮亚杰的建构论在心理研究史上,对待智能来源问题上存在着天赋论(innatism)和建构论(constructivism)两大派别。
乔姆斯基推崇天赋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和认知能力是人脑天生就有的。
而有别于预成论或天赋论,建构论中的代表人物皮亚杰(J.Piaget)则提出了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ism),认为认知来源于后天的经验和实践活动。
思维的结构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不断地自行建构而成的。
因此,他既反对外因论,又反对内因论,而主张内外因结合论。
在心理学中他主张后成论,即人的认识是出生以后内外因相互作用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2框架语义学的哲学基础——经验主义的哲学观任何一种语言都要依托一定的哲学基础,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哲学基础同样是经验主义哲学。
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人的认知和语言形成、发展中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经验”不是个体的自我,由于自己的经历而获得的一些偶然性的经验,而是我们整个人类在地球上共同生活所获得的共同经验,这些经验是人类思维中意义产生的理据,语言的意义是基于经验感知的。
Lakoff &Johnson(1980)指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
概念是通过体验(embodiment),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
认知和意义归根结底是基于身体经验的, Herder(1772)在《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就曾说到:“语言是通过人的感官和知觉形成的!有无数的事实证明,在所有的民族、国度和环境里,语言都萌芽于理性之中并随着理性的成长而成熟起来!”他强调说:“语言并非先验之物,而是感性活动的产物,所以,语言起源问题只能用经验的、归纳的方法来解答”;“一切观念都只能通过感觉形成,不可能存在任何独立并先存于感觉的观念。
语言是理性的映像。
”由此可见,语言主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在对世界体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逐步形成,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
2.2框架语义学的理论来源---菲尔谟的格语法在1968年,Charles J.Fillmore在他的题为“Casefor Case”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格语法”。
这是一种从TG学派中分裂出来的对Chomsky 标准理论(ST)所作的一种修正的理论。
Chomsky的标准理论是以句法结构为主,语义为辅的理论,而格语法则以语义为主、句法结构为辅。
前者认为表层和深层结构各有各的主语、宾语,而后者认为主语和宾语等只是表层中的关系,深层中的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是格关系(case-relation),一切语言中都存在普遍的“格关系”或“格功能”(case-function)。
Fillmore的早期格语法理论是用格角色这个平面把句子所描述的事件跟句子联系起来,直接用格去解释句子的语义和句法现象。
这种方法比较简捷,可是一旦用来全面、细致地描写自然语言,就遇到不少问题,特别是格的数目和变异得增多,于是出现了二期理论。
二期理论是对一期理论的修正和补充,“Fillmore认为句子描述的是场景(scene),场景中的各参与者承担格角色。
通过透视域(perspective)的选择,一部分参与者进人透视域,成为句子的核心(nucleus)成分,每一个核心成分都带有一个(深层)语法关系(grammatical relation)。
其他参与者不一定能进入句子,即使出现在句子中,只能成为句子的外围(periphery)成分。
这样,每一个句子就有格角色和语法关系两个平面,这两个分析平面把句子跟它所描述的场景联系起来,解释句子的语义和句法现象。
”(转引自杨成凯,1986)框架语义学是从它的早期理论----格语法(Case Grammar)发展而来的,作为格语法体系的发展和延伸,我们可以将它作为格语法理论的第三阶段来看待[14]。
框架语义学中的很多重要术语大多是从早期的格语法理论中发展而来,我们可从以下几个重要的概念比较中体会出来:2.2.1框架(frame)Fillmore 的“框架”观念是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Fillmore, 1982:111-137)。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Fillmore 将“框架”的概念引人语言学,而在当时,这一术语所代表的是“任何与现场情景相关的语言学选择的体系,其中最简单的即是词的集合,但同样包括语法规则或语言学范畴的选择”(Unger&Schmid,2001:208)。
这意味在二期格语法理论中,“框架”一词等同于所谓的“场景”相关的语言学选项。
后期,在《“格”辨》(Fillmore, 1968)中,Fillmore 提出了“作为…概念框架‟来理解的格的体系”。
他指出,有两个基本特征跟动词在句子中的分布相关:第一是“格框架”(Case frame),即底层结构配价;第二是“框架特征”,即具体动词的规则特征(Fillmore,1968[2002]:34- 40)。
“格框架”和“框架特征”是对底层语义结构及其相关场景的描写,每一个“格框架”都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抽象场景。
因此,当格语法发展到框架语义学阶段的时候,Fillmore 也就很自然用“框架”这一术语来表示与概念抽象场景相关联的理论。
于是,在1982年,Fillmore正式提出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
2.2.2场景(scene)在二期格语法理论中,Fillmore提出了一则重要的概念即“场景”,他认为“意义是联系着场景的”(Fillmore,1997b:84)。
这里的“场景”一词指视觉形象,还指任何一个具有一体性的独立的知觉、记忆、经历、行动或物体。
有一些场景是由别的场景组成的;有一些场景则不可分解,只能通过指示或经历去认识,不能加以解释。
伴随着框架语义学的产生,“场景”概念也演变成了框架语义学中重要的术语“概念结构”:即人们只有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反复体验,才能在大脑中形成“概念结构”。
2.2.3底层结构(underlying structure)格语法中的“底层结构”发展成了框架语义学中的“概念结构”。
和“底层结构”一样,“概念结构”表达的仍然是与动词相关的语义角色及语义角色之间的关系。
(转引自陶明忠、马玉蕾2008)2.2.4核心成分与外围成分(nucleus & periphery)格语法中的语义格/语义角色在句法表现上分为“核心成分”和“外围成分”。
它们在框架语义学中被称为“参与者”和“道具”,在语义框架中体现为“核心框架元素”和“非核心框架元素”。
(转引自xx、xx2008)3.框架语义学的理论与应用框架语义学认为,为了理解语言中词的意义,我们头脑中必需先有一定的概念结构,它能够为我们理解词语的表达提供背景知识,即语义框架知识(Johnson et al,2001)。
框架可以是任何一个概念体系,其中的概念之间相互关联,要理解这一体系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就必须理解整个概念体系,介绍任何一个概念都会激活所有其它概念。
在框架语义学中,一个词代表一个经验范畴,而该范畴可以用在许多不同的语境中,这些语境由一个典型用法的多个方面所决定。
典型用法就是指背景情境跟定义的原型的匹配。
框架语义学的研究揭示,一个语言社团创造了由词所代表的范畴以及创造了范畴来对词义进行描写(Fillmore,1982)。
框架作为人类认知构建的一种手段,为词在语言中的存在及话语的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
根据框架语义学对词项的描写,我们可以把属于不同类型框架的词项编成不同的组合,这种词汇组织编排与传统的字典不同,它是将“词条”定义从单一的词汇层转到框架语义学层面,使字典使用者可以通过理解该词汇的知识结构背景,更好地理解这一框架内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这意味着在框架语义描写的基础上,对单个词项意义的理解能促进我们更直接地理解所有属于该框架的词项(Boas ,2001)。
除了能够用来编撰字典、阐释词汇、句法和语义现象以为,框架语义学还可用于第一语言习得、外语学习和教学等其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