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
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
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
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
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
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
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
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
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
多义动词的框架语义学阐释——以动词“代表”为例

} 昙{1O一男 西南, 师大外语院 1 博研生 究向语 [ 简]勇92 , 渭人 南范学国学 0 士究, 方为用 2(8 ,陕 作 介王-- 者 萋 0 059 1 ) 7 湖 2 级 计 研刃刀 0 冗 计 l佑 冗司
学、 认知语言学。
9 2
王 ・ : 勇 多义动词的框架语义 学阐释
独特 的框 架 特征 。如 果 一个 动词 属 于不 同 的语 义 框架 的话 , 么 , 那 这些 框 架 之 间又 有 什 么样 的联 系 , 们 它
之 间的这种联系是否具有任何系统的规则 , 等等。在接下来 的讨论 中, 本文将试图从不同层 面回答这样
[ 关键词 】多义动词 ; 框架语义学 ;管道隐喻 ; 认知
[ 中图分 类号]H 00 3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 号]10 0 4—11 ( 0 1 0 0 9 0 7 0 2 1 )2~ 0 2— 5
作 为认 知语 言学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框架 语义 学 的提 出为 观察 词语 意义 提供 了新 的途径 和方 式 。从 框 架 语义学 的角度来 看 , 词汇 意义 是被界 定在 某一 框架 内的 , 而意 义 的获 取就 是理 解 的过程 , 根据 语 言 使 是 用 的环 境 , 人类 大脑 储存 的知 识体 系 中选择 恰 当 的框 架 … , 一 概念 为 解 释 同义 词 、 义 词 、 至 近 义 从 这 多 甚
词等都提供了非常便捷而又独特 的途径 。而多义词研究之所以会引起众 多的关注主要 是因为在词汇语 义研究中 , 多义词常常会引起其他的理论和计算问题 。Fl o & Ak s 』 i r l e m ri 曾经提 出过 , n 多义词实际上可
2021年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探讨

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探讨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层层递进并逐步拓展和延伸,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的,欢迎阅读借鉴。
美国着名语言学家菲尔墨(Charles J.Fillmore)的语言学理论可以分为相对 ___又相互 ___的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格语法(Case Gram ___r)、7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 ___ntics)和80年代末兴起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___r)。
这些理论基本分布于其14篇主要论文中[1].Fillmore提出的这三项理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分别代表了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生成语法、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对语言学的发展和走向起到了引导性作用[2].笔者试整合Fillmore的这三项理论,分析这三项语言学理论的内在逻辑。
以这三项理论的内容为基础分析理论之间的共同点和逻辑关系,指出贯穿Fillmore这三项理论的一脉相承的隐线。
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这三项理论看似关联甚微,甚至分属不同的理论阵营,Fillmore本人也承认自己在语言观上从形式观到认知观的转变。
但是,笔者认为,Fillmore的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格语法在底层层次上以句中动词和名词的关系为研究角度,制定动词在语法上的格框架,分析句子的深层语义;框架语义学是语义理解的新视野,提供了意义理解上的整体框架,意义是核心,框架围绕意义形成;构式语法则是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种分析结合的基础上,对词组或句子进行词语组合意义之外的理解,也是对句子和语言现象的形式化。
三者既相互区别又层层递进,有其共同的思想基础。
Fillmore师从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受乔姆斯基 ___思想的影响甚深。
追根溯源,Fillmore还受到语言学开山鼻祖洪堡特和索绪尔的思想影响,因而,Fillmore的语言学理论中,不管是格语法、框架语义学还是构式语法,都有 ___思想的缩影。
语义学

足之处。
Thanks!
五、框架语义学对格语法的超越
由于词汇关系无法合理地定义语义格,所以, Fillmore不再关注名词和动词的关系,也不再从 名词和动词的关系来定义语义格,相反,事件参 与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其关注的焦点。 Fillmore举例说:“对商务事件的完整描述涉及 买方、卖方、货币和商品......用某一动词对商务 交易的某一方面进行描述时,这些要素中的一个 或多个就进入了我们的透视域(perspective)比 如当卖方和商品进入透视域时,我会用sell这个 动词;如果买方和货币进入透视域时,我会用 spend这个词。(1977: 72-73)
六、从框架语义学走向构式语法
提出多于一个词的词汇单位,为构式语法的出现 做了铺垫:当不规则的结构单位或者惯用词组对 应单一框架时,这样的框架被称为句法构式。
例12 The sooner you learn how to pronounce her name, the more likely is she to go out with you.
(9) The door opened with a key. (10) The key was opened the door by John.
(11) Paint was smeared on the wall by John.
可见,表层句法千变万化,语义格对表层句法结 构的决定作用是有限的。
如果说早期理论中语义格的定义是句法驱动的 (syntax-driven),即名词和动词之间的关系驱 动的,那么Fillmore(1977)对商务事件要素的认定 是知识驱动(knowledge-driven),或者说是经验 驱动的(experience-driven) 经验驱动和句法驱动相比,具有五个方面的优越 性:对框架语义学来说,框架要素的定义不依赖 句法,而是先验认定的;框架语义学对框架要素 的概括体现词汇的概念语义内容;框架要素基于 人类经验,涵盖实体、过程和性状,所以,除了 动词之外,名词、形容词等词类也可以是框架的 载体;根据人类经验来定义的语义框架具有更宽 广的适应性,因为基本的人类经验是相同的;基 于经验的框架要素不仅具有生成性,还在于对句 子结构和语篇的解释性。
《2024年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范文

《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篇一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一、引言在语言学领域,Fillmore语义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其以框架、场景与视角为核心理念,深入探究了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Fillmore语义理论的认知观来源,从框架、场景和视角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Fillmore语义理论框架Fillmore语义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词汇、语法和语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在这个理论框架中,词汇不仅具有基本的概念意义,还与特定的场景和框架密切相关。
这些场景和框架为词汇提供了丰富的上下文信息,从而使得语言具有丰富的表达力。
三、场景:语境与认知的融合在Fillmore语义理论中,场景是语言理解的关键因素之一。
场景为语言提供了具体的语境信息,使得词汇和句子的意义得以明确。
同时,场景也是认知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将场景中的事物、事件以及相互关系与语言结构相对应,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因此,场景是语言理解和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框架:语义结构的构成与解析框架是Fillmore语义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在语言学中,框架指的是一种语义结构,它为词汇和句子的意义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框架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和关系组成,这些概念和关系共同构成了语言的语义结构。
通过对框架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和句子的意义,以及它们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
五、视角: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视角是Fillmore语义理论中探讨语言与认知关系的又一重要维度。
在语言交流中,主体(说话者)和客体(听话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理解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视角涉及到主体如何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和解释语言,以及如何与客体进行互动。
在Fillmore的语义理论中,视角不仅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关注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如何在主体和客体之间进行传递和交流。
框架语义学与译文质量评估

框架语义学与译文质量评估朱晓敏(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常熟 215500)摘 要:Fillmore 提出的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义学的支柱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对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必然会激发一整套相关经验概念,包括它的隐含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
框架语义学试图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破解人类识解语义的“黑匣子”,为了我们了解分析语义的产生,识解、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翻译研究与语义学紧密相关,本文试图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分析译文质量,希望推动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框架;框架语义学;译文质量评估[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39(2010)12-0015-04Fr ame Semantics and Assessment of Translat ion QualityZhu Xiaomi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China )Abstract :Frame Semantics,one of the founding theories of Cognitive Semantics,argues that understanding of any concept inevitablytriggers a whole set of relevant concepts including its implied and socio-cultural meanin gs.Th e employment of Cog nitiv e Science partially enables Frame Semantics to uncover the “black box ”in which human bein gs construe meaning.Translation Studies and semantics are closely related.This paper endeavors to assess translation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in the hope that studie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will ourish in the near future.Key words :Frame;Frame Semantics;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收稿日期]2010-3-2[作者简介]朱晓敏(1979~),男,常熟理工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框架语义理论与翻译教学

框架语义理论与翻译教学框架语义理论与翻译教学【摘要】认知语言学主张语义来源于人的经验活动,来源于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语义与框架密不可分,词汇激活框架,框架确定词语的特殊意义。
在翻译中,学生往往拘泥于词语的概念意义而滑入翻译误区,背离了源文所要传达的思想。
因此翻译教学中,要借鉴框架语义理论指导学生对词语、句子及语篇的理解,确切翻译。
【关键词】语义框架理论翻译教学一、框架理论框架是一个概念系统,而概念是大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
语言本身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但当我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会下意识地运用认知资源激活大脑中预设的网络引起各种认知活动,协调各种信息,创立各种映射,从而构成一个意义完整、逻辑合理的框架。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没有独立于认知以外的语义。
认知与人类的心理经验、认知模型、知识结构等密切相关,所以认知语言学的最终目的是阐释认知的过程、概念框架和推理能力以及语言是怎样折射它们的。
框架理论实际上是知识再现的一种方式。
Fillmore将“框架〞概念引入认知语言学,并将框架定义为能与典型情景相联系的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
Fillmore把框架理论看作是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的一种认知理论,认为框架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表达情境或事物状态的特征;二是独立于语言表达手段。
语言交际中,仅用抽象的词典语义无法完成言语理解,受话者必须通过自身的语义框架理解言语。
二、框架语义理论下的翻译教学意义是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核心。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性极强的心智活动,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将一种语言转述为另一种语言的认知活动。
中西译论及翻译实践都告诉我们,翻译与意义不可分,“翻译即译意〞。
然而翻译教学的现状却是多数翻译初学者拘泥于外表结构,一味死嚼,翻译出的东西使得读者一头雾水,不知其所云。
总体来看,误译包括语义误译和文化误译。
语义误译例1:Mary ran to the police station to report a story.误译:玛丽跑着去警局汇报故事。
简述语义研究的框架模式

简述语义研究的框架模式【摘要】语义是语言中的核心要素,然而语义研究一直以来却都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语义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时也并不长,而对语义的分析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文从认知语义的观点出发,对词义生成的心理机制谈了自己的相关看法。
【关键词】词义生成;认知;框架模式;简述语言意义与世界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家所关心的话题。
指称论者认为,语言意义对应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句子的意义则对应于现实世界中的事件状态。
结构主义则认为,语言意义并不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它们实际上取决于在语言系统中的位置。
形式语义学则认为语言命题的真值局限在真值条件上。
它们的基本做法是给句子指派真值。
而认知语义学则认为真值取决于由情感、意图性和行为组成的经验世界,它本质上是隐喻性的。
关心体现在语言中的人类经验意义的多样形式。
形式语义学研究的是形式语言以及常项、变项、谓词和量词等,而认知语义学则把语言意义作为心理活动的产品来研究。
语言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对意义本质的看法以及意义研究的方法。
语法仅仅是语义内容的组织手段与象征形式。
语言从自然属性上来说是一套符号系统,从社会属性上说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从心理属性上来说是人们的思维工具。
因此,在语义学研究中,大致可以分出三种基本的模式。
一、语言---客观世界存在模式。
语义被看作是语言词语与外部世界事物的关系。
二、语言---语言自身内部模式。
语义被作为语言内部词语之间关系来研究。
三、语言---概念化模式。
语言词语的意义被看作是语言使用者大脑中的概念化方式。
在这三种研究模式中,模式一要回答的问题是,关于一个词语,什么样的情景是通过它表达的,针对这样一种事态,什么样的词语可以用来描述它。
模式一对语义问题的说明和阐释有其合理的一面,它看到了意义来源于客观世界,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映。
但也有其无法克服的障碍,这些无法解释的各个方面暴露了这种理论的缺陷。
这些主要问题包括:1、这一研究模式只能限于表达具体事物的词语,“灵魂”、“鬼怪”之类的词语就无法通过这一方法得到合理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基础xxxx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摘要: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一个分支,为我们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文着重阐述了以经验主义哲学和皮亚杰(J. Piage)t 的建构论为哲学基础的框架语义学,其在理论方面,基本继承了菲尔谟(Charles J. Fillmore格语法的基本思想,是格语法的系统化、具体化。
关键词:格语法;框架语义学;框架Abstract:Frame Semantics as a major branch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which provides us a new viewpoint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word, and this paper mainly express basic philosophy of Frame Semantics which based on Empirical philosophy and J. Piaget?s Constructivism, on the aspect of the theory, it inherits the basic idea of Case Grammar.Key words:Case Grammar; Frame Semantics; Frame1. 引言在20世纪70年代末,Charles J. Fillmore在格语法(Case Grammar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它是一种通向理解及描写词语和语法结构的意义的途径。
为了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我们必需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为我们提供词语的意义以及在话语中使用的背景和动因。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国内外的学者对框架语义学也不乏研究,如Atkins B(1995)研究了在框架语义学词典中例子的作用;Fontenelle T(2000)则认为应为框架语义学提供一个双语词汇数据库;国内的学者如钱德明、周庆芳(2005)研究了框架语义学在英语词汇中教与学的启示;俞晶荷(2008)则研究了在框架语义学角度下的翻译研究;然而众学者对于框架语义学理论基础进行专门研究的却很少见,本文认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追溯其根源,了解其基础,对于日后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该学科能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2.框架语义学理论的理论基础框架语义学作为格语法理论系统化的发展,其哲学基础与格语法一样,都是以经验主义哲学为依托,除此之外,在心理学研究方面,它还吸收了皮亚杰在建构论方面的主张,两者的结合,最终构成了框架语义学的哲学基础。
2.1 框架语义学的哲学基础——皮亚杰的建构论在心理研究史上,对待智能来源问题上存在着天赋论(innatism)和建构论(constructivism)两大派别。
乔姆斯基推崇天赋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和认知能力是人脑天生就有的。
而有别于预成论或天赋论,建构论中的代表人物皮亚杰(J.Piaget则提出了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ism),认为认知来源于后天的经验和实践活动。
思维的结构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不断地自行建构而成的。
因此,他既反对外因论,又反对内因论,而主张内外因结合论。
在心理学中他主张后成论,即人的认识是出生以后内外因相互作用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2 框架语义学的哲学基础——经验主义的哲学观任何一种语言都要依托一定的哲学基础,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哲学基础同样是经验主义哲学。
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人的认知和语言形成、发展中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经验”不是个体的自我,由于自己的经历而获得的一些偶然性的经验,而是我们整个人类在地球上共同生活所获得的共同经验,这些经验是人类思维中意义产生的理据,语言的意义是基于经验感知的。
Lakoff &Johnson( 1980)指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
概念是通过体验( embodiment ),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
认知和意义归根结底是基于身体经验的, Herder( 1772)在《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就曾说到:“语言是通过人的感官和知觉形成的!有无数的事实证明,在所有的民族、国度和环境里,语言都萌芽于理性之中并随着理性的成长而成熟起来!”他强调说:“语言并非先验之物,而是感性活动的产物,所以,语言起源问题只能用经验的、归纳的方法来解答”;“一切观念都只能通过感觉形成,不可能存在任何独立并先存于感觉的观念。
语言是理性的映像。
”由此可见,语言主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在对世界体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逐步形成,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
2.2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来源---菲尔谟的格语法在1968年,Charles J.Fillmore在他的题为“Casefor Cas的”篇论文中首次提出格语法”这是一种从TG学派中分裂出来的对Chomsky标准理论(ST) 所作的一种修正的理论。
Chomsky的标准理论是以句法结构为主,语义为辅的理论,而格语法则以语义为主、句法结构为辅。
前者认为表层和深层结构各有各的主语、宾语,而后者认为主语和宾语等只是表层中的关系,深层中的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是格关系(case-relation),—切语言中都存在普遍的格关系”或格功能”(case- function )。
Fillmore 的早期格语法理论是用格角色这个平面把句子所描述的事件跟句子联系起来,直接用格去解释句子的语义和句法现象。
这种方法比较简捷,可是一旦用来全面、细致地描写自然语言,就遇到不少问题,特别是格的数目和变异得增多,于是出现了二期理论。
二期理论是对一期理论的修正和补充,“Fillmor认为句子描述的是场景(scene),场景中的各参与者承担格角色。
通过透视域(perspective)的选择,一部分参与者进人透视域,成为句子的核心(nucleus)成分,每一个核心成分都带有一个(深层)语法关系( grammatical relation)。
其他参与者不一定能进入句子,即使出现在句子中,只能成为句子的外围(periphery)成分。
这样,每一个句子就有格角色和语法关系两个平面,这两个分析平面把句子跟它所描述的场景联系起来,解释句子的语义和句法现象。
”(转引自杨成凯, 1986)框架语义学是从它的早期理论―格语法(Case Gramma)发展而来的,作为格语法体系的发展和延伸,我们可以将它作为格语法理论的第三阶段来看待[14]。
框架语义学中的很多重要术语大多是从早期的格语法理论中发展而来,我们可从以下几个重要的概念比较中体会出来:2.2.1 框架( frame )Fillmore 的“框架”观念是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 Fillmore, 1982:111- 137)。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 Fillmore 将“框架”的概念引人语言学,而在当时,这一术语所代表的是“任何与现场情景相关的语言学选择的体系,其中最简单的即是词的集合,但同样包括语法规则或语言学范畴的选择”(Unger&Schmid, 2001:208)。
这意味在二期格语法理论中, “框架”一词等同于所谓的“场景”相关的语言学选项。
后期,在《“格”辨》 ( Fillmore, 1968)中, Fillmore 提出了“作为,概念框架?来理解的格的体系”。
他指出,有两个基本特征跟动词在句子中的分布相关:第一是格框架”(Case frame),即底层结构配价;第二是框架特征”,即具体动词的规则特征( Fillmore,1968[2002]:34- 40)。
“格框架”和“框架特征”是对底层语义结构及其相关场景的描写,每一个“格框架”都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抽象场景。
因此,当格语法发展到框架语义学阶段的时候,Fillmore 也就很自然用“框架”这一术语来表示与概念抽象场景相关联的理论。
于是,在1982 年,Fillmore 正式提出框架语义学( Frame Semantics)。
2.2.2 场景( scene)在二期格语法理论中,Fillmore 提出了一则重要的概念即“场景”,他认为意义是联系着场景的”(Fillmore,1997b:84)。
这里的场景”一词指视觉形象,还指任何一个具有一体性的独立的知觉、记忆、经历、行动或物体。
有一些场景是由别的场景组成的;有一些场景则不可分解,只能通过指示或经历去认识,不能加以解释。
伴随着框架语义学的产生,“场景”概念也演变成了框架语义学中重要的术语“概念结构”:即人们只有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反复体验,才能在大脑中形成“概念结构”。
2.2.3 底层结构( underlying structure)格语法中的“底层结构”发展成了框架语义学中的“概念结构”。
和“底层结构” 一样,“概念结构”表达的仍然是与动词相关的语义角色及语义角色之间的关系。
(转引自陶明忠、马玉蕾2008)2.2.4 核心成分与外围成分( nucleus & periphery)格语法中的语义格/语义角色在句法表现上分为“核心成分”和“外围成分”。
它们在框架语义学中被称为“参与者”和“道具”,在语义框架中体现为“核心框架元素”和“非核心框架元素”。
(转引自xx、xx2008)3.框架语义学的理论与应用框架语义学认为,为了理解语言中词的意义,我们头脑中必需先有一定的概念结构,它能够为我们理解词语的表达提供背景知识,即语义框架知识( Johnson et a,l 2001)。
框架可以是任何一个概念体系,其中的概念之间相互关联,要理解这一体系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就必须理解整个概念体系,介绍任何一个概念都会激活所有其它概念。
在框架语义学中,一个词代表一个经验范畴,而该范畴可以用在许多不同的语境中,这些语境由一个典型用法的多个方面所决定。
典型用法就是指背景情境跟定义的原型的匹配。
框架语义学的研究揭示,一个语言社团创造了由词所代表的范畴以及创造了范畴来对词义进行描写( Fillmore,1982)。
框架作为人类认知构建的一种手段,为词在语言中的存在及话语的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
根据框架语义学对词项的描写,我们可以把属于不同类型框架的词项编成不同的组合,这种词汇组织编排与传统的字典不同,它是将“词条”定义从单一的词汇层转到框架语义学层面,使字典使用者可以通过理解该词汇的知识结构背景,更好地理解这一框架内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这意味着在框架语义描写的基础上,对单个词项意义的理解能促进我们更直接地理解所有属于该框架的词项( Boas ,2001)。
除了能够用来编撰字典、阐释词汇、句法和语义现象以为,框架语义学还可用于第一语言习得、外语学习和教学等其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