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1、曾国藩苦其心三句名言第三句是“识人心、懂人性,注重人才”,强调了了解他人的内心和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做好人际关系和维护团队的稳定。
2、用人极难,辨识别人说的话也很不容易,全靠见多识广,仔细思考谨慎处置,心中要有一定的权衡。
3、曾国藩:"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正道行事,起见必量其果,功力实在,循正道可远行。
4、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唯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5、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
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极便宜。
6、用人八法: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前贤之大识大观、八字余谓民之望利、凡事求其惬意、临事无不了了、言不美不恶无所劝惩、不知厚重悠长、有恒为作圣之基。
7、“国家之强,以得人得天为先。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8、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治理山西期间总结了一套独特的识人之术,被誉为“曾氏四条识人之术”。
这四条识人之术包括:审时度势、明辨是非、善于用人、明辨才能。
下面分别对这四条识人之术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是审时度势。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质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会有所变化,所以在识人时要善于审时度势。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与时俱进,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变革,才能在政治、军事和社会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因此,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变化。
其次是明辨是非。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是识别其价值和能力的重要依据。
他强调要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来判断其品德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是否遵守道义和法律,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第三是善于用人。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能力是识别其价值和潜力的关键。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才能和能力,才能在工作和事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具备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是否具备领导和管理他人的能力。
最后是明辨才能。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能力必须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和职责相匹配。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和发展。
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适应岗位和职责的能力和经验,是否具备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总结起来,曾国藩的四条识人之术是一套全面科学的识人方法。
在识人时,我们应当审时度势,明辨是非,善于用人,明辨才能。
只有通过这些准则,才能更好地识别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在工作和事业中找到合适的人才,发挥他们的潜力,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曾国藩浅谈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用人先识人
2、识人与相人旳不同 ★“冰鉴”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 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 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适于时事旳人才干发挥巨大作用
【原文】
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 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 材亦奏神奇之效。不然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 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合用也。魏无 知论陈平曰:“今有后生考己之行,而无益胜 败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 无益胜败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 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逆境使人成长,学习使人进步
1、曾国藩一生在逆境中走来 ★科考败北 ★出师不利 ★朝廷猜疑 ★功名尽毁,后人骂名 ▲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
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作战人才:水上有彭玉麟、杨载福等;陆上有李元度、唐训方、李榕、 吴迪修、黄润昌、塔齐布、刘铭传等。
军需人才:李瀚章、甘晋、郭嵩焘、李兴锐等。 文书人才:许振祎、罗萱、程鸿沼、柯椒、向师埭、孙衣言、黎庶昌等。 吏治人才:李宗羡、洪汝奎、赵烈文、何豫、倪文蔚、方宗诚、萧世本等。 文教人才:吴敏树、莫友芝、陈鼐、俞樾、戴望、吴汝纶、张裕钊、
曾国藩《应诏陈言疏》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

曾国藩《应诏陈言疏》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1、重视人才:曾国藩在《应诏陈言疏》中强调,要重视人才,要提倡培养人才的本领,要建立一个发挥人才的环境。
2、平等对待:藩主建议要注重平等对待,并且将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无论学识深浅,都应该在社会上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荣誉。
3、做出贡献:曾国藩建议要把人才们的贡献放在重要位置,赏识和表扬他们的成就。
以此来激励他们,促使他们发挥更大的功能,为国家付出更多的贡献。
4、设立制度:曾国藩认为,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人才的管理及其发挥的最大效用。
同时,要定期检查人才的能力,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优惠条件。
曾国藩在《应诏陈言疏》中提出了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即:1、管理者应该具有宽容的心态,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应该容忍他人的观点;2、管理者应该具有宽厚的待人接物,要看重每一位员工,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3、管理者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科学的判断力,要能够准确地判断每一个员工的潜力;4、管理者应该具有耐心和劝导精神,要坚持对员工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5、管理者应该坚持“责任”制度,让每一位员工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以此来激励他们;6、管理者应该重视每一个员工的个性特长,并依据其特长分配任务,让他们的专长得到充分的发挥;7、管理者应该通过奖励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表彰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1、知德明仁,重贤轻功。
先求人心,再选能才,寻其能而发之,以达其用。
2、贤人能令,功勋能尊,应当广招其僚,轻贤重才,以定邦家之大业。
3、发心用人,勿以阶贵贱之等鉴定,莫因面貌而断其德,须按其才,使其属人任之。
4、以贤能为中心,以忠志精英为附体,德才辅助,以建立一座完美的家庭。
5、对待用人,应以仁义礼信,带有慈爱之心,使之爱其家,以除盗贼之恶,以服众臣之忠。
一、育才用人应当综合考虑文、武、艺三种能力。
文:聪明睿智,可以谋划大事,知晓宏观政策和细微处理;武:勇猛善战,攻守有变,军事谋略高明;艺:善于政事,善于管理,可以作出准确的安排。
1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 曾仕强

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曾仕强一、识实务者为俊杰。
识实务者为俊杰,不是跟着世界潮流走,不是投机取巧,要看适合自己出来不。
不同于俊杰,英雄是不管怎样都硬拼,多半是结果坏的。
为了空洞的“我说了算”,却是担责任。
中国人争气,争“我说了算”,但是,这是空洞的,你说了算你才有责任。
are you ready?不是你准备好了吧吗?而是你心中有数吗。
时候不到宁可归隐,务本务实,顺应时势。
人和人大致相同,不同的过程,不要重视结果。
挫折是好事。
大器晚成。
二、十年锻炼铸良基。
每个人一辈子都是起起伏伏,老天是公平的,我们都要喝2杯酒,宁可先喝苦酒。
十年锻炼铸良基:1、忍辱。
年轻时难以忍辱,后来明白,要看自己心态:侮辱者是菩萨。
变卦,自己的卦自己变。
2、刚强坚忍建德修业,忍等时机。
3、胸襟宽广,适时调整。
和小人适当距离。
听到任何一番话,都可以把它转一转,都变成好的,你看到坏人你把他当成镜子,你和他不一样就是好事情。
你看他好,他就会变好,相反。
成功的原因:1、良师益友。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2、内圣,修养自己。
慎独:小心地走好自己的路,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主敬:看重眼前的人事,别人看不起你的原因往往是你看不起他。
求仁:心诚:3励志:以别人困难为忧,以小人没有被感化为忧。
来不及管自己的得失。
4明强,。
智仁勇(中国三联字者,中间者主要。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担当大事,修养品德,养家教子都要以明强为本。
男儿自立要有倔强之气。
气是看不见的、重要的,形成“实”后就没那么重要了、难改了,如形成习惯,。
5坚忍,等待时机。
做老实人,坏人那一套你学不来。
6刚柔:自立自强为刚,谦让为柔,刚柔并济。
儒:柔。
7. 修养自己。
8廉矩:腐败时人走“近道”,不贤者志满气得。
9勤敬:喜爱的人要知道其短处,相反。
爱民,不是顺民。
察人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用人。
知人要会听话。
10、诡道:多变化。
可以脸色暗示,不可脸色威胁。
恩情不如仁义,威严不如礼遇。
我们曾经梦想:大学生多了则社会进步,人们有钱了就安定了。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什么叫“有成”?千万记住,为公家做事做出成就的才能叫有成。古往今来都是一心为公的人才会留名,而为私的人,往往很快就被遗忘了。人活一世,大都希望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真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1.制胜根本在人
曾国藩说:“制胜之根本,在人才不在器。”“器”就是指设备、机器或者方法、过程。但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现在完全颠倒过来了,现在“重器不重人”,整天都在谈什么研发、材料、方法、制度,就是不讲人,根本完全本末倒置了。曾国藩深深感觉到,要做一番事业,单打独斗是肯定不行的,必须要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打拼。所以他知道,人才是很重要的。
有很多人说中国人很重视历史,我不赞成。中华民族虽然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是我们并不是真正重视历史。我们很重视历史意识,但是我们不重视历史,很多人根本连中国历史上的朝代顺序都记不清。因为我们很清楚,历史大部分是假的,所以不能全信,不能过于听信历史书中的说法。但是历史里面蕴藏的道理却是真的,是不会变的。试问有几个人看过《三国志》?我想肯定没几个,我们大多数人宁可看《三国演义》,也不看《三国志》。《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前者为纪传体史学名著,取材精审,对史实加以认真考订和慎重选择,而后者则是历史小说,是对历史的戏说与演绎,偏重于揭示历史事实中所蕴藏的道理与启示。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识人、用人方面都很有成就。所谓“识人”就是知人,“用人”也就是善任。郭嵩焘为他作墓志铭,说他“以美化教育人材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俞樾称他“尤善忠,自愧不如元辅。”而据《清史稿》记载,曾国藩“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从这些评价中不难看出,说曾国藩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0. 前言作为领导,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
因此,识别有才之人,用好有才之人,是领导艺术的最高体现。
而在中国历史,关于用人识人,不得不提的一个人便是曾国藩。
1. 曾公简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对曾国藩,有人称之为“圣相”,有人称之为“罪臣”。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国藩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潜心研究学问,留下过许多值得后人汲取的养分,他面对现实,奏陈时弊,成为晚清王朝的柱石人物;他招兵买马,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是晚清王朝的“中兴名臣”;他在一定条件下顺应历史潮流、倡导洋务,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在知人善任、教育子女等方面,曾国藩的确做出了令世人称道的业绩。
正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才使后人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认为,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识人用人,爱才聚才的一生。
通过门徒,幕僚、学生去推行他的儒家思想,政治抱负,利用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容闳在《西学东鉴记》这部名著里记载了他对曾国藩在识人、用人这一点上的称赞,他用了整整一段讲述了当时曾国藩身边人才的之多。
他说,当时各处的军官寄于曾文正之大名者不下200人,大半都是怀着一种目的而来的,而种种幕府中有一百多人,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有怀才之志士。
凡是法律、算学(数学)、天文、机器等等专家们无不聚集,全国人才的精华都汇集到这里来了。
因此,对于当代管理界来说,曾公的很多高明之处,很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并且运用到日常管理实践。
2. 曾国藩爱才之道曾公第一大可贵之处在于爱才。
曾国藩是属于真心实意喜爱人才的这类人物。
这很大的原因也有他性格上的原因。
第一就是他很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人恰好是相反的,总是善于看到别人的缺点。
第二,他性格上的特点,他乐于广交良友。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曾国藩,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在用人识人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一个人的品德就像是根基一样,根基要是不牢,就算有再多的才能,那也是白搭。
在他的观念里,忠诚、诚信、正直这些品德是最为关键的。
忠诚的人会对自己的团队、对自己的事业忠心耿耿,不会轻易背叛。
就好比战场上的士兵,如果对自己的将领不忠,那打起仗来肯定会出大问题。
诚信的人呢,说话算话,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大家都愿意相信他,这样的人在团队里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情的推进。
正直的人不会搞那些歪门邪道,处理事情公平公正,大家都会服气。
他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总是先考察品德这一关,只有品德过关了,才会进一步去看这个人有没有才能。
他还有一个很厉害的识人的方法,那就是观察细节。
从一个人的小习惯、小举动就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能力。
比如说,看一个人在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如果一个人一看到一点小利益就两眼放光,迫不及待地想要据为己有,那这样的人往往是比较贪婪、目光短浅的。
而如果一个人在利益面前能够保持淡定,考虑的是整体的利益或者是更长远的利益,那这种人就比较可靠。
再看一个人对待小事的态度,如果连小事都做不好,马马虎虎的,那大事肯定也难以托付。
相反,那些对待小事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人,往往有着很强的责任心,是值得信赖的。
曾国藩用人也是很有一套的。
他懂得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不会强求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
他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来安排合适的职位。
比如有的人擅长出谋划策,那他就把这样的人放在谋士的位置上,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有的人勇猛善战,那就把他们安排到战场上冲锋陷阵。
他不会让擅长谋划的人去打仗,也不会让只会打仗的人去做文案工作。
这样一来,整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团队的力量也就发挥到了最大。
而且,他用人还讲究用人不疑。
一旦他认定了一个人是可用之才,他就会给予充分的信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肖像
李鸿章和美国总统格兰特
3.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广收:广泛寻求贤才,尽可能招揽各种人才
事例一:薛福成看布告投军
曾国藩幕僚薛福成
薛福成无锡故居
事例二:重用引进西学的容闳
引进西学的容闳
慎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决不用庸才
事例一:对勇将鲍超的使用
事例二:对李鸿章所荐三人的
评价与使用
事例三: 驯服悍将
勇将鲍超
淮军大将刘铭传
刘铭传墓园
勤教:人才必须靠辛勤培养才可用 (1)课读 (2)历练 (3)言传身教
曾国藩与他的幕僚们
严绳:严厉制裁违犯军令法纪的人
事例一:处斩金松龄 事例二:严参李元度
曾国藩幕僚李元度
湘军攻城图
4.大力培养人才
事例一:把幕府办成学校 事例二:宏奖人才 事例三:开创近代中国公派留学生和 职业教育的先河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6册1989年版第6页
曾国藩简介
1811年11月26日出生,1872年3月12日逝世。 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 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他是晚清中兴四臣之首,是威振天下的湘军创立者和统 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 勇侯。 毛泽东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观其收拾洪杨一 役,完美无缺。”同时认为:曾国藩范仲淹超过了同时代 的人。因为曾范两人不仅建立了功业,而且思想为后世取 法,因此是最优秀的人才。 梁启超则认为,曾国藩,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真 正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人物。
《曾国藩如何识人用人》
前
“曾国藩热”的思考
言
(1)为什么曾国藩能特别引起人们的兴趣? (2)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 一,他的领导力,他的善于识人用人,打造成 功团队的系统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强的启 示作用。
冯友兰教授评“太平天国”
中国所要向西方学习的是西方的长处,并不是 西方的缺点。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所要学习而搬到中 国来的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那正是西方的缺 点。中国所需要的是西方的近代化并不是西方中世 纪的神权政治。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 ,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曾国藩是不是把中 国推向前进是可以讨论的。但他确实阻止了中国的 倒退,这就是一个大贡献。
——梅启照挽联
谢谢!
事例二:评刘锡鸿与陈兰彬
江忠源率军出征 曾国藩幕僚陈兰彬
事例三: 敢用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人 —大力扶持胡林翼
湘军副统帅胡林翼
胡林翼故居
事例四: 爱才之道在于用才 — 把忠义血性的塔齐布推上高位
满族大将塔齐布 塔齐布射箭图
2.大度能容、相臣风范
事例:左宗棠的能臣之路
左宗棠雕塑像
左宗棠平定新疆
3.识人有术,育才有道
中国第一批小留学生
安庆设立的军械所
江南制造局
四.小结
1.在晚清落日余晖中凄清而落寂的曾国 藩,李鸿章们
2.我们今天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
关于曾国藩的诗文(附录)
1、季子言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我意见常相左;(曾) 藩侯当国,进不能退,退不能守,问他经济又何曾!(左)
2、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一、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用人人的原则
1.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少大言
2.“德”与“才”的关系,“学” 与“识”的关系
事例:对将才的硬性要求
四.善于识才用才---走上成功之路
1.看人眼光特别准,用人收效特别大 事例一:江忠源:“此人必立
名于天下,然当以节烈死”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挽联 3、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方为门生长; 威名震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挽联
4、武乡可拟,汾阳可拟,姚江亦可拟,潇湘衡岳,闲气独终,四 十年中外倾心,如此完人空想象;
相业无双,将略无双,经术又无双,蒋阜秦淮,大星忽陨,廿 六载门墙回首,代陈遗疏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