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新进展文献
高血压治疗新进展披露

高血压治疗新进展披露我们需要了解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中风、肾脏病变等严重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全球约有10亿高血压患者,而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且逐年增长。
因此,高血压的防治至关重要。
在药物治疗方面,过去主要依赖钙通道阻滞剂、ACE抑制剂、ARB等抗高血压药物。
然而,这些药物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且长期服用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近年来,新型抗高血压药物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一、ARNI(血管紧张素受体内脏抑制素受体拮抗剂)ARNI是一种新型的抗高血压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和内脏抑制素受体的激活,降低血压。
ARNI具有强效、持久、安全的特点,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心衰患者预后。
二、SGLT2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抑制剂是一种新型降糖药物,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降低血糖水平。
近年来研究发现,SGLT2抑制剂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且能改善心血管结构和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三、GLP1受体激动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但研究发现,这类药物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GLP1受体激动剂能增强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同时抑制胃肠道分泌,减少食欲,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一、合理饮食饮食应以低盐、低脂、高纤维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减少腌制食品、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
二、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5天、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车等。
三、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均会增加血压,应尽量戒烟限酒。
四、保持心理平衡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血压升高,因此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
五、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长时间看电视、使用电子产品等不良生活习惯。
我们需要了解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中风、肾脏病变等严重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全球约有10亿高血压患者,而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且逐年增长。
高血压治疗新进展

引言: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高发率。
长期以来,高血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治疗高血压,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主要针对高血压治疗的新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概述:正文内容:1.靶向治疗:传统的高血压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血压的下降,而现在的研究发现,更加重要的是把目标从降低血压转变为保护心血管系统。
通过针对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损伤等相关机制进行治疗,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展。
在这一方面,一些新药物和治疗方法如RAAS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个体化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个体化医疗逐渐成为治疗高血压的一种新趋势。
该方法主要通过基因检测和遗传学研究,寻找出不同患者之间的差异和个体变异,以制定更加适合个体患者的治疗策略。
通过个体化治疗,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类型,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成功率。
3.新型降压药物:虽然已经有一些降压药物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治疗,但是这些药物仍然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限制。
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新的药物来治疗高血压。
近年来,一些新型降压药物如丙氧肼、瑞酞普利、SGLT2抑制剂等在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并逐渐在临床应用中得到推广。
4.非药物治疗的进展:除了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也是高血压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一些新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经颈部换单通道中频电疗法、经深部电刺激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神经传导通路,来调节血压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5.组合治疗:组合治疗是指将多种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联合应用,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机制来控制和治疗高血压。
该方法可以综合利用不同治疗手段的优势,达到更好的降血压效果。
目前,一些组合治疗方案如联合用药、药物与非药物的结合等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高血压治疗技术新进展

高血压治疗技术新进展一、药物治疗的新进展1.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是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近年来新型钙通道阻滞剂不断涌现。
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它们具有更强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少。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ACEI类药物如依那普利、赖诺普利等,能有效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同时还具有保护肾脏、减少蛋白尿的作用。
4.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莫洛尔等,能有效降低心率,减少心脏输出量,降低血压。
近年来,新型β受体阻滞剂如洛卡特普利的问世,使得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二、非药物治疗的新进展1. 生活方式干预:研究表明,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对高血压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包括低盐、低脂饮食,增加体育锻炼,戒烟限酒,减轻精神压力等。
2. 血压监测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家用血压监测设备越来越普及。
智能血压监测手表、血压计等设备能够随时随地监测血压,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血压。
3.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近年来,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研究不断深入,一些中医治疗方法被证实具有显著的降压效果。
4. 介入治疗:对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介入治疗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包括经皮穿刺动脉导管介入、肾动脉介入等,这些治疗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高血压治疗技术的新进展为高血压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作为患者,我们要积极关注这些新进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血压,提高生活质量。
在药物治疗方面,新型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出现,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这些药物具有更强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少。
家用血压监测设备的普及和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也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手段。
非药物治疗方面,生活方式的干预对于高血压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论文的参考文献

高血压论文的参考文献高血压论文的参考文献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血压论文的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血压论文的参考文献1[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1年7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患者血清铜和锌.《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4年6期.何邦平.李东方.马(ma)建伟.陈杰.刘小宇.张欣荣.徐建明.[3].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3年2期.顾东风.吴锡桂.甘文奇.刘东海.宿少勇.段秀芳.黄广勇.[4].武汉市高血压前期患者的心脏代谢异常风险因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6年8期.汪亚芸.陈玲.陈曼华.高血压论文的参考文献2[1]补体系统活化在高血压心脏炎症和重塑中的作用机制.张聪聪,2014第八届北京五洲国际心血管病会议[2]中国3564岁人群15年高血压发生风险预测研究.李国奇,2014第八届北京五洲国际心血管病会议[3]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西安市高血压发病与气象因素关系分析和预报研究.王珊.刘敏茹.张楠.张琼,2013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4]德州市高血压发病的.气象条件特征分析.于凤英.代玉田.常平.张琳.杨玉霞,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5]淮安市淮阴区营中社区居民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杜其波,2013第三届长三角社区医生高血压防治学术交流会[6]老年人H型高血压的现况调查分析.郭慧琴.张瑞.马(ma)建红.朱江.解惠玉.吴清海,2015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第二次高峰论坛[7]代谢性高血压一新的高血压类型及其面临的挑战.祝之明,2011第3届东北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论坛[8]常州市武进区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樊志华.潘凌云.刘伟俊.强德仁.朱洪鸣,2013第三届长三角社区医生高血压防治学术交流会[9]中国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调查.张路霞.王芳.王海燕,2012第十二届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学术交流会[10]加强高血压前期的研究,促进高血压的防治.祝之明,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新进展(53页)

•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1年5月 2021/5/152021/5/152021/5/155/15/2021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5/152021/5/15May 15,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5/152021/5/152021/5/152021/5/15
2011年以后 阿齐沙坦40-80mg 非马沙坦 30mg 阿利沙坦 80-240mg
• 国内已批准的沙坦类药248个,替米沙坦达到121个;缬沙坦为 36个;最少的是奥美沙坦酯(5个)。
新型ARB---阿奇沙坦酯
药动学特征
阿奇沙坦酯 2011 年 获 FDA 批准上市
Edarbi label. Package insert: 2011.
阿利沙坦酯,上海艾力斯 自主研发的1.1类新药, 于2013年在中国上市
• 药效学研究:
临床结果提示,阿利沙坦酯降 压疗效不劣于氯沙坦钾,且起 效早,一致性好,波动小;无 特别的安全性问题
新型ARB---阿利沙坦酯
不良反应研究:阿利沙坦酯使用周期治疗中、低危原发性 高血压患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
Drug Interactions
has no changes in systemic exposure with hydrochlorothiazide or amlodipine, showed large interindividual pharmacokinetic variations
Pharmacodynami cs
改善危险因素等)
•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5/152021/5/15Saturday, May 15, 2021
高血压健康管理论文的文献综述范文

研究建议和展望
加强高血压健康管理的科学研究,提高高血压防治水平 推广高血压健康管理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加强高血压健康管理的跨学科合作,提高健康管理效果 加强高血压健康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加强高血压健康管理的政策支持,提高健康管理的可持续性
感谢观看
汇报人:
03
高血压健康管理的 现状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
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 患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 城市地区患病率较高
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
肥胖、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是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 肾病等
高血压健康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现状:高血压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问题:缺乏有效的健康管理手段,患者依从性差 现状: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问题:缺乏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患者健康知识不足
文献检索和筛选的方法
检索策略:使用关键词、主题词、作者等检索条件进行文献检索
数据库选择:选择适合研究领域的数据库,如PubMed、Web of Science等
文献筛选: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
文献质量评估: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确保文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文献整理:整理文献,按照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进行分类和归纳,为后续研究提供 基础。
06
高血压健康管理的 研究结果和结论
研究结果
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服药, 以控制血压水平
饮食和运动对高血压患者的血 压控制有积极作用
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对高血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研究结论
高血压健康管理对降低血压有显 著效果
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坚持健康管 理,以保持血压稳定
高血压健康管理的意义以及文献

建议:加强高血压健康管理的 推广和应用,提高公众健康意 识,降低高血压发病率。
文献评价与展望
评价:文献综述对高 血压健康管理的研究 现状进行了全面、客 观的评价,指出了存 在的问题和不足。
展望:文献综述对未 来高血压健康管理的 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 的建议和措施。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采用了系统评价的方 法,对高血压健康管 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 全面、客观的评价。
高血压健康管理可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和健康水平
改善生活质量
降低高血压风险:通过健康管理,降低高血压发病率
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健康管理,提高生活质量,减少高血压带来的不适和痛苦
延长寿命:通过健康管理,延长高血压患者的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医疗费用:通过健康管理,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医疗费用,减轻家庭负担。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 风险
加强高血压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 认识和重视程度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穿戴设备:通过监测血压、心率等数据,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 远程医疗: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问诊和咨询,提高就诊效率 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研究趋势:未来,高血压健康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多中心合作,研究方法将更加多 样化,研究内容将更加深入和全面。
研究方法与结果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数据分 析、案例研究等
研究结果:高血压健康管理的 重要性、效果、挑战等
研究结论:高血压健康管理对 降低血压、预防并发症、提高 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报告: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与治疗新进展

研究报告: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与治疗新进展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高血压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可以引发心脏病、脑卒中、肾脏疾病等多种并发症。
因此,研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本篇研究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新进展:一、遗传与环境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遗传研究表明,某些基因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例如RAAS基因和细胞色素P450基因。
此外,环境因素如不良的生活习惯、高盐饮食、肥胖等也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深入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有助于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血压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人体的血压受到多个调节机制的影响,如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以及内皮细胞因子等。
最新研究发现,交感神经神经元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脊髓控制血压,这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RAAS系统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相关药物的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三、微生态与高血压的关系近年来,微生态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高血压存在一定关系。
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导致慢性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从而引发高血压。
了解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的关系,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靶向治疗策略的新进展传统的高血压治疗主要是通过降低血压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然而,研究发现,单一降压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单纯依靠血压控制难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靶向治疗策略,即通过调节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例如,针对RAAS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炎症反应等靶点进行干预,以期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五、个体化治疗的前景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个体化治疗成为研究热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近,欧洲高血压协会(ESH)对2007版高血压指南进行了更新并正式颁布。
新指南以上一版指南为基础,充分参照近两年来新揭晓的临床试验证据,对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做出了更新与完善。
在新版指南中,有以下10个方面值得关注:1.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整体风险水平是制定降压治疗策略的基础,因此对于每位患者,均应根据其血压水平、并存的靶器官损害和/或亚临床型靶器官损害情况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2. 对于不伴有糖尿病或无心血管病病史的正常血压高值(SBP130-139mmHg或/和DBP85-89m mHg)人群,不建议进行药物治疗。
若糖尿病患者血压处于正常高值,且已经存在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特别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应开始药物治疗;3. 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支持将心血管风险极高危(有心血管事件史)或糖尿病患者收缩压降至13 0mmHg以下,对于具有心脑血管病史的高血压患者亦是如此。
因此,不再强调将上述人群的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而是建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度降低血压。
荟萃分析显示各类降压药物皆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故均可选用。
有证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类药物具有更好的肾脏保护作用,故可优先选用;4. 基于现有证据,将所有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值控制在130-139/80-85mmHg范围是合理的,并在这个范围将血压尽可能降低;5. 近年来,降压治疗过程中的J形曲线现象重新受到广泛关注。
新指南认为,除非患者存在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当血压水平在120/75mmHg以上时,可能不会发生J形曲线现象。
若患者已经存在严重冠状动脉疾病或缺血性脑卒中,不宜采取过于激进的降压治疗策略,以免血压过低而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6. 传统的一线、二线降压药物的分类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本指南不推荐使用。
常用5类降压药物即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作用无显著差别,均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用于抗高血压的初始与维持治疗;7. 继2006年英国高血压指南明确指出此类药物不应继续用作一线降压药物之后,其他国家的指南(如日本、加拿大等)均不同程度的下调了β受体阻滞剂的地位。
然而,本次修订的欧洲指南认为现有证据尚不足以证明此类药物的降压效果与靶器官保护作用弱于其他降压药物。
虽然β受体阻滞剂对糖代谢具有潜在不良影响且可能增加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但药物诱发的糖尿病是否与自然发生的糖尿病具有相同的不良预后尚属未知,因此不宜据此否认此药的临床作用。
由于上述理由,冒然下调此类药物的临床地位是不甚妥当的,故β受体阻滞剂仍应被视为一类有效的降压药物。
8. 虽然美国JNC7指南中认为噻嗪类利尿剂具有独特地位,但新版欧洲指南认为此类药物的临床地位仍存在争议,目前关于其逆转靶器官损害的研究证据很少,现有的少数研究显示噻嗪类利尿剂的靶器官保护作用逊于CCB或ACEI。
不仅如此,大量研究还表明在各类常用降压药物中,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耐受性最差。
此外,ACCOMPLISH 研究结果则有力撼动了噻嗪类利尿剂在联合用药中的基石地位。
基于上述考虑,新指南并不认为噻嗪类利尿剂是一类出众的降压药物。
9. 联合用药是提高患者血压达标率的重要手段。
固定剂量复方制剂可简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故应优先选用。
临床研究表明利尿剂与ACEI、ARB或CCB联合应用更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而新近大型研究显示ACEI与CCB组合具有更佳疗效。
同时,ARB与CCB的联合应用也被认为是合理的,因此上述组合均可作为联合治疗的首选方案。
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联合应用可能对糖代谢产生不利影响,应尽量避免。
ACEI与ARB联合应用可显著增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推荐常规应用;10. 噻嗪类利尿剂、ACEI、CCB、ARB、β受体阻滞剂均可用于老年患者的初始及维持治疗。
HY VET研究提示降压治疗同样可使80岁以上高龄老年患者获益,因此即使患者年龄>80岁也应继续或开始降压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HYVET研究所入选患者健康状况较好,其结论是否适用于心血管风险较高的>80岁老年人群尚不清楚。
在临床实践中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降压药物治疗,且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测患者病情。
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现有的临床终点试验仅涉及了SBP>160mmHg的人群,并且尚无研究证实将SBP控制在140m mHg以下能否使患者获益,对此尚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1.老年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治疗目标:阻止诱发因素,有效的控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预防猝死和栓塞,提高老年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1.1 病因治疗对于不明原因的DCM要积极寻找病因,排除任何引起心肌疾病的可能病因并给予积极的治疗,如控制感染、严格限酒或戒酒、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等。
1.2 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治疗:2005年美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将心力衰竭分为4个阶段。
DCM 初次诊断时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各异,近年来由于DCM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使患者的预后有了明显改善。
因此,有必要针对DCM心力衰竭各个阶段进行治疗,国内多中心资料将DCM 分为6期。
在早期阶段,仅仅是心脏结构的改变,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收缩功能损害但无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此阶段应积极地进行早期药物干预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减少心肌损伤和延缓病变发展。
在DCM早期针对病因和发病机理的治疗更为重要。
在中期阶段,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LVEF降低并有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此阶段应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进行治疗[3]。
在晚期阶段,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LVEF明显降低并有顽固性终末期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此阶段在上述利尿剂、ACEI/ARB、地高辛等药物治疗基础上,可考虑短期应用cAMP 正性肌力药物(3~5)天,推荐剂量为多巴酚丁胺(2~5)μg/kg•min,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米力农50μg/kg负荷量,继以(0.375~0.75)μg/kg•min。
药物不能改善症状者建议考虑心脏移植等非药物治疗方案。
栓塞的预防:DCM患者扩大心腔内形成附壁血栓很常见,栓塞是本病的常见合并症,对于有心房颤动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发生栓塞性疾病风险且没有禁忌证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75~100)mg/d,预防附壁血栓形成。
对于已经有附壁血栓形成和发生血栓栓塞的患者必须长期抗凝治疗,口服华法林,调节剂量使国际化标准比值(INR:)保持在(2~2.5)之间。
改善心肌代谢:辅酶Q10参与氧化磷酸化及能量的生成过程,并有抗氧自由基及膜稳定作用,用法为辅酶Q10片10mg,每日3次。
曲美他嗪通过抑制游离脂肪酸β氧化,促进葡萄糖氧化,利用有限的氧,产生更多ATP,优化缺血心肌能量代谢作用,有助于心肌功能的改善,可以试用于缺血性心肌病,曲美他嗪20mg口服,每日3次。
1.3 非药物治疗少数患者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药物治疗不能控制,LVEF<30%,伴轻至中度心力衰竭症状、预期临床状态预后良好的患者建议置入心脏电复律除颤器(ICD),预防猝死的发生。
CRT:大约1/3 LVEF降低和NYHA心功能Ⅲ~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QRS增宽大于120ms,提示心室收缩不同步。
有证据表明,心室收缩不同步导致心力衰竭死亡率增加,通过双腔起搏器同步刺激左、右心室即CRT,可纠正不同步收缩,改善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而不增加氧耗,并使衰竭心脏产生适应性生化改变,能改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提高6分钟步行能力和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8个全球大范围随机临床试验资料提示,LVEF<35%、NYHA 心功能(Ⅲ~Ⅳ)级、QRS间期>120ms伴有室内传导阻滞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是CRT的适应症。
1.4 外科治疗近年来,药物和非药物的治疗的广泛开展,多数DCM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提高,但部分患者尽管采用了最佳的治疗方案仍进展到心力衰竭的晚期,需要考虑特殊治疗策略。
左室辅助装置治疗可提供血流动力学支持,建议:①等待心脏移植;②不适于心脏移植的患者或估计药物治疗1年死亡率大于50%的患者,给予永久性或“终生”左室辅助装置治疗。
对于常规内科或介入等方法治疗无效的难治性心力衰竭,心脏移植是目前惟一已确立的外科治疗方法。
1.5 探索中的治疗方法目前DCM的治疗主要针对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现有的抗心力衰竭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措施从根本上逆转心肌细胞损害、改善心脏功能。
对于DCM病因及发病机理的阐明,有助于探索针对DCM的早期防治。
以下列举几种治疗方法。
免疫学治疗:DCM患者抗心肌抗体介导心肌细胞损害机制已阐明,临床常规检测抗心肌抗体(抗ANT)进行病因诊断,有助于对早期DCM患者进行免疫学治疗。
①阻止抗体效应:针对DCM患者抗ANT抗体选用地尔硫卓、抗β受体抗体选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阻止抗体介导的心肌损害,防止或逆转心肌病的进程。
②免疫吸附抗体:几项研究表明免疫吸附清除抗β1受体抗体使DCM患者LVEF、LVEDd和心功能明显改善,临床试验证明自身抗体在DCM 发病中有作用。
③免疫调节:新近诊断的DCM(出现症状时间在5个月内)患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通过调节炎症因子与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产生良好的抗炎症效应和改善患者心功能[10]。
④免疫抑制治疗: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免疫抑制治疗对DCM有益。
类固醇和硫唑嘌呤短期免疫抑制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和经免疫组织学证实的心肌炎患者有益。
在治疗DCM 时,国际上采用环磷酰胺、抗CD4单抗阻断自身免疫反应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基因重组分泌型人生长激素对DCM心力衰竭患者具有一定的改善心功能的作用,生长激素直接或间接通过血浆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发挥作用[5]。
有研究指出,生长激素增加了心肌质量,缩小了心室内径,导致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心肌能量代谢及临床状态的改善。
细胞移植:骨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可产生与亲代表型和基因一致的子代细胞。
有报道骨髓干细胞移植至心脏可以分化为含连接蛋白(connexin 43,CX43)的心肌细胞而与原心肌细胞形成缝隙连接,参与心脏的同步收缩抑制左室重构,还可分化为内皮祖细胞(EPC)在缺血区能形成新的营养血管,促使心脏功能的恢复[6,7]。
在美国,DCM心力衰竭细胞治疗已初步形成规则,部分市场化,FDA已介入。
用统一的细胞株培养、扩增后由导管或手术时注入心脏,主要用肌原细胞作为研究实践应用,部分进入Ⅱ期临床。
基因治疗: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对DCM认识的深入,发现基因缺陷是部分患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基因治疗DCM也成为了目前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