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肺吸虫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合集下载

血吸虫病如何诊断、鉴别诊断

血吸虫病如何诊断、鉴别诊断

血吸虫病如何诊断、鉴别诊断血吸虫病如何诊断、鉴别诊断:诊断:诊断血吸虫病的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两大部分。

病人的确诊需要从粪便中检获虫卵或孵化毛蚴。

1.病原学诊断:从粪便内检查血吸虫虫卵和毛蚴以及直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虫卵称病原学检查, 是确诊血吸虫病的依据。

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有改良加藤法、尼龙袋集卵孵化法、塑料杯顶管孵化法等。

2.免疫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包括检测患者血清中循环抗体、循环抗原和循环免疫复合物。

常采用的诊断方法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

鉴别诊断:1.急性血吸虫病:须与败血症、疟疾、伤寒与副伤寒,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病毒感染, 其他肠道疾病鉴别。

主要根据籍贯、职业、流行季节, 疫水接触史、高热、肝脏肿大伴压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大便孵化阳性为鉴别要点。

2.慢性血吸虫病:须与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直肠癌等病鉴别。

粪便孵化血吸虫毛蚴阳性可确诊。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有助于本病之诊断。

肠镜检查及组织检查可有助于确诊。

粪便常规检查、培养、X线钡剂灌肠, 诊断性治疗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3.晚期血吸虫病:须与门脉性肝硬变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硬变鉴别。

血吸虫病肝硬变的门脉高压所引起的肝脾肿大、腹水、腹壁静脉怒张改变较为突出, 肝细胞功能改变较轻, 肝表面高低不平。

门静脉性肝硬变表现为乏力, 厌食、黄疸、血管痣、肝肿大显著甚至缩小, 不易摸到表面结节, 且有活动性肝功改变, 如转氨酶增高等。

4.异位血吸虫病:肺血吸虫病须与支气管炎、粟粒性肺结核, 肺吸虫病鉴别。

急性脑血吸虫病应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

慢性脑血吸虫病应与脑瘤及癫痫鉴别。

尾蚴性皮炎需与稻田皮炎鉴别。

稻田皮炎由寄生于牛、羊、鸭等动物的门静脉中的动物血吸虫尾蚴侵袭皮肤引起, 多见于我国东南、东北、西南各省市。

宿主排卵入水、孵出毛蚴、入锥实螺, 后尾蚴逸出螺体。

肺吸虫病

肺吸虫病

诊断
• 凡是流行区曾进食生的或半熟的蟹或其他事物,或生食水源,均有感染此疾 病的可能,如小儿长期咳嗽、咳铁锈色痰,如果小儿皮肤出现游走性结节及包 块,以及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癫痫等症状,需要考虑此疾病的可能。需要至 专业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辅助检查
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嗜酸细胞占25%以上,少数呈现嗜酸 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四川肺吸虫病患者血象变化更病原治疗:硫双二氯酚是治疗肺吸虫 病的首选药物,口服易吸收,且又无 明显积蓄作用,此药副作用主要为恶 心、呕吐、腹痛、腹泻、偶见中毒性 肝炎,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者禁 忌或慎用。其次吡喹酮是抗吸虫、绦 虫等光谱杀虫药物。
其他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颅内压升高 可用脱水剂,癫痫发作使用镇静剂。必要 时可以采用手术治疗。合并感染加用抗生 素治疗。如果部分局灶出现积液,可以采 用抽出液体。
成脓腔。 • 2.囊肿期:脓肿周围出现肉芽组织,形成纤维囊腔,构成本病特有的肺吸虫囊
腔。 • 3.纤维瘢痕期:囊腔内容物逐渐被吸收,肉芽组织填充,形成瘢痕。 • 此外:四川肺吸虫病引起的肺部病变较轻,主要为片状出血,少见脓肿与囊肿。
但其蚴虫主要入肝,导致肝嗜酸细胞性脓肿及结缔组织增生。
临床表现
大部分人多见于感染后半年左右缓慢发病,起病时间长,但少数病人因摄入大 量感染,可于2周内发病。虫卵寄生部位不同,所出现的症状也不同。 一、全身症状:早期有低热或者驰张型发热、食欲减退、咳嗽、盗汗、荨麻疹等。 二、呼吸道症状:肺脏是肺吸虫最常见的寄生部位,可以表现为干咳、咳痰、咳 血,此表现为本病特征性表现,四川肺吸虫患者,一般无铁锈色痰,主要表现为 胸腔积液,如量多,可能导致胸腔积液。 三、腹部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少数便血,右下腹可以有 压痛,但无肌紧张,有时可触及包块,如虫体在腹腔游走,可导致腹膜炎,四川 肺吸虫常侵入肝,引起肝脓肿。导致肝功能受损。 四、皮下结节及包块:是成虫从腹腔穿出进入皮下组织所致,结节常见于腹部及 大腿周围,病理活检有时可见幼虫。

肺吸虫病 治愈标准

肺吸虫病 治愈标准

1.症状缓解:治愈肺吸虫病的首要目标是缓解患者的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等,治疗后这些症状应该逐渐减轻或消失。

2.寄生虫排出:治愈肺吸虫病的关键是将寄生虫排出体外。

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实现,常用的药物包括吡喹酮和三环类抗寄生虫药物等。

药物治疗通常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3.彻底清除感染源:为了避免再次感染,患者应避免接触带有肺吸虫卵的淡水螺类动物,同时也要注意食用充分煮熟的食物。

4. 相关检查结果正常:治愈肺吸虫病后,相关的检查结果如X射线、CT扫描、血液检查等应该恢复正常。

临床寄生虫检验实验指导

临床寄生虫检验实验指导

第二节寄生虫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一、临床诊断临床诊断可以说作为一门科学或作为一种技能, 是临床医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 也是其获得执业资格的必备条件。

临床诊断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无论病情是多么简单或者复杂, 完整的病史采集和详细的体检(查体)都是临床上作出正确诊断的第一步, 是构建临床诊断的要素。

(一)询问(采集)病史询问(采集)病史作为诊断疾病的第一步, 在临床上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将其问诊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从而得到所需要的临床病史。

主诉是患者感觉最明显、最不舒服的症状或体征;询问(采集)病史主要是围绕主诉进行, 通常注意询问五项内容: ①起病情况及病因与诱因;②主要症状和特点;③伴随症状;④诊治经过;⑤一般情况。

对于寄生虫感染和寄生虫病的诊断, 除了注意询问上述五个方面问题外, 临床医师还应重注意询问与疾病有关的内容, 如患者居住地、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感染过程等方面相关病史材料, 并对这些材料进行详细系统的分析, 最后得出初步的临床诊断。

我国地域辽阔, 不同地区寄生虫感染和寄生虫病表现有着明显的地方性, 季节性和自然疫源性。

我国肝吸虫感染(病)主要以广东珠江三角洲居民最为严重, 在这一地区当患者出现寒战、高热、肝大、上腹饱胀和腹泻等症状时, 应注意询问患者是否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的病史, 可以考虑患者有感染肝吸虫的可能;我国血吸虫病曾流行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4个省、市和直辖市, 在这些地区如果有患者出现畏寒、发热、多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脓血便, 同时, 伴有淋巴结、肝、脾肿大和肝区压痛等体征时, 应注意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有明显的疫水接触病史, 并依据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考虑其感染有血吸虫病的可能;孕妇如与猫有密切的接触病史应警惕感染弓形虫病的可能。

近年来, 我国的寄生虫病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食源性、性源性及机会致病性等各种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以及新发/再燃寄生虫病的出现与流行, 作为临床医生在对相关疾病作出临床诊断之前, 应仔细询问病史, 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 作出相应的临床诊断。

肺吸虫——精选推荐

肺吸虫——精选推荐

肺吸⾍肺吸⾍肺吸⾍病⼜称并殖吸⾍病,是由卫⽒和斯⽒并殖吸⾍在寄主或体内各脏器间移⾏引起的⼀种重要的⾷源性⼈兽共患蠕⾍病。

⼈和动物(⽝、猫、猪和野⽣动物)是肺吸⾍的终宿主,⼈因⽣⾷、腌⾷、醉⾷或半⽣⾷含囊蚴的溪蟹、⼩龙虾及蝲蛄,以及⽣⾷含蚴⾍的转续宿主⾁,或饮⽤⽣⽔⽽感染。

⼈类从摄⼊⽣或未煮熟的淡⽔蟹或龙虾感染囊蚴,摄⼊囊蚴后,在肠内脱囊并进⼊腹腔,幼蠕⾍向腹部肌⾁迁移,感染后2~8周,通过膈肌和胸膜腔最后到达肺,成为成⾍.典型的肺吸⾍病表现为单个的1- 4厘⽶的囊性空腔,囊内含有红褐⾊粘液。

当侵蚀进⼊引流⽓道时,囊肿的内容物可能被咳出或扩散到肺实质的其他部分,结果是渗出性或出⾎性肺炎。

临床表现早期表现为炎症反应,如发烧、咳嗽、胸痛、头疼、呕吐等症状,伴有腹痛腹泻或肝区疼痛,后期出现胸腔及⼼包积液、肝⼤、脑部损害的症状。

肺为卫⽒肺并殖⾍最常寄⽣部位,咳嗽、⾎痰、胸痛最为常见,典型的痰为棕褐⾊,可持续数年。

如伴肺组织坏死则呈烂桃样⾎痰,当肺并殖吸⾍移⾏⼊胸腔时,可引起胸痛,渗出性胸膜炎或胸膜肥厚。

斯⽒并殖吸⾍引起胸痛、胸腔积液较多,⽽咳嗽、⾎痰较少。

影像学表现肺吸⾍病影像学表现形态具有多样性,病变可以游⾛,肺、肺门、胸膜、⼼包、纵隔等可以同时累及很少单独孤⽴存在,以中、下肺多见。

早期(组织破坏期或出⾎期)为1-2cm⼤⼩云絮状、边界模糊、密度不均、类圆形阴影,病灶位置变迁较多,反映肺吸⾍在肺部不断移⾏所引起的过敏性炎症反应和肺组织的出⾎性病灶。

组织反应期(囊肿期)表现为在⽚状或结节状阴影中见数个蜂窝状⼩透亮区,单房或多房,炎性浸润灶内不规则囊状空洞为其特征性征象(“隧道样改变”)。

纤维瘢痕期(愈合期)可见空洞、结节、钙化影。

多数肺吸⾍胸部影像表现以胸腔积液为主,且胸腔积液出现早于肺内表现,亦有液⽓胸和⽓胸,甚⾄肿块影。

三期表现常同时存在,如病灶内出现肺吸⾍在肺内移⾏形成隧道征表现则较有特异性。

根据Kim等⼈认为,肺吸⾍病通常表现为胸膜下或裂下结节直径约2厘⽶,通常包含坏死低密度影。

血吸虫病检查方法

血吸虫病检查方法

血吸虫病检查方法
血吸虫病的检查方法包括:
1. 钩蚴结节试验(Cercarial Dermatitis Test, CDT):通过在患者皮肤上施用血吸虫幼虫(蚴)溶液,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发生,如红肿、瘙痒等症状。

2. 血吸虫虫卵检查:通过检查患者大便或尿液中是否存在血吸虫虫卵来确认血吸虫病的诊断。

一般使用显微镜观察或专门的虫卵检查设备进行检测。

3.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抗血吸虫抗体或抗原来判断是否感染了血吸虫病。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Coombs试验)、间接血凝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IFA)等。

4.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用于发现血吸虫病相关脏器损伤的情况,如肝脏、肺部等器官的病变。

5. 其他辅助检查:如肠道镜检查、腹部超声检查等可帮助发现血吸虫病引起的肠道和腹部病变情况。

临床检查各项指标

临床检查各项指标

临床检查
粪便常规
床检查各项指标汇总
1. 糖尿病:C肽水平测定可应用于糖尿病分型及了解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的功能。

无论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初病时都应通过检测C肽或胰岛素水平以判断胰岛β细胞功能。

2. 低血糖:怀疑患有胰岛素瘤的病人发生低血糖时,测定血糖与胰岛素比值有助于诊断。

而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发生低血糖,测定C肽可鉴别其低血糖发生的原因。

3. 胰岛移植:了解胰岛移植是否存活除监测血糖外,还应测定C肽以了解移植后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

4. 肝肾疾病:患肝炎或肝硬化时,肝脏对胰岛素摄取减少,血中胰岛素水平有升高趋势,而C肽受其影响小,血中C肽与胰岛素比值降低。

发生肾病时C肽降解减慢,血中C肽水平升高,C肽与胰岛素比值明显高于正常。

寄生虫检查项目

寄生虫检查项目

寄生虫检查项目
寄生虫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项目,用于检测人体内是否存在寄生虫,以及寄生虫的种类和数量。

以下是寄生虫检查的常见项目:
1. 粪便检查:通过检测粪便中的寄生虫卵或成虫来确定是否感染寄生虫。

常见的粪便检查方法包括直接涂片法、浮游法、离心法等。

2. 血液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寄生虫抗体或寄生虫DNA来确定是否感染寄生虫。

常见的血液检查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血原虫PCR检测等。

3. 尿液检查:通过检测尿液中的寄生虫卵或成虫来确定是否感染寄生虫。

常见的尿液检查方法包括直接涂片法、沉淀法等。

4. 组织检查:通过检测组织中的寄生虫卵或成虫来确定是否感染寄生虫。

常见的组织检查方法包括活检、切片检查等。

5. 胃肠道镜检:通过胃肠道镜检查来确定是否感染胃肠道寄生虫。

常见的胃肠道镜检查方法包括胃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等。

总之,寄生虫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医学检查项目,可以及时发现和治疗寄生虫感染,保障人体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肺吸虫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是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虫体主要寄生于肺部,也可异位寄生于脑、脊髓、胃肠道、皮下组织等,可分为胸肺型(以咳嗽、胸痛、咳棕红色果酱样黏痰为主要症状)、皮肤肌肉型(以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及肌肉结节为主要表现)、腹型(以腹痛、腹泻、棕褐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脑型(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癫痫、视神经受损等)四型,故临床表现多变化复杂。

(1)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急性肺吸虫病WBC增多,可为类白血病样反应;嗜酸性粒细胞(E)
明显升高,一般为20%~40%,高者可达80%。

(2)病原体检查:痰、胸水、脑脊液(CSF)涂片镜检,或皮下结节、包块组织活检,发现虫卵,即可确诊。

肺吸虫病检查项:
1.白细胞(WBC或LEU)
2.白细胞分类(DC)
3.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
4.脑脊液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

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
(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

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②减少。

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

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

②减少。

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

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

②减少。

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

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

②减少。

无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50~300)×108/升
【临床意义】
同白细胞分类(DC)
脑脊液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但有时可见到一些污染菌,如枯草杆菌、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杆菌等。

【临床意义】
如从脑脊液中查出细菌,而又非污染或误入,均应视为病原菌,对神经系统的细菌或真菌感染有诊断意义,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性疾患无诊断意义。

病理性脑脊液标本中可能出现的细菌如下:革兰阳性菌有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消化链球菌、四联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炭疽杆菌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革兰阴性菌有脑膜炎奈瑟菌、卡他布兰汉菌、流感杆菌、沙门菌、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

其他还有新生(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和钩端螺旋体。

原文地址:/jibing/6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