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几与章学诚史学思想比较

合集下载

春秋笔法与“史蕴诗心”——以刘知几、章学诚为例

春秋笔法与“史蕴诗心”——以刘知几、章学诚为例
迹 。然 则 文 约 而 事 丰 , 述 作 之 尤 美 者 也 。 此
… …
风结习, 于诗则概信为征献之实录, 于史则不识有梢 空之 巧词 , 只知 诗具 史 笔 , 解史 蕴 诗 心 ¨ 。 由此 , 不
我们暂 以《 春秋 》 法 为基 点 , 结 合 刘 知 几 、 学 笔 并 章 诚 的相 关 论 述 , 以窥 钱 先 生 所 谓 “ 蕴 诗 心 ” 大 史 之
“ 字” 省 的典 范 , 并寄 望于史 书 “ 之 又省 ” “ 之又 省 、玄
为这 五例 “ 古 人 作 史 时 心 向神 往 之 楷 模 , 精 竭 乃 殚 力, 以求 或 合 者 也 ”3叭, 指 出 “ 史 书 之 撰 作 而 _ 并 儿 就
言 , 五例 ’ 一 、 、 、 ‘ 之 二 三 四示 载 笔 之体 , 而其 五示 载
夫国史之美者, 以叙 事为工。而叙 事之 工
收稿 日期 :0 9 1 — 8 2 0 — 2 1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 目“ 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 ” 0 X WO O , (8 Z I ) 湖北省 教育厅 20 0 8年度人文社会 科学 研究重点项 目 “ 春秋笔法与中国阐释学” 2 0 d 8 ) (0 80 2 。 作者简介 : 张金梅 (9 4 , , 17 一) 女 湖北 黄梅人 , 文学博士 , 士生导师 , 硕 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中 国文化与文论 。
晦 , 而成 章 , 而不 污 , 恶 而 劝 善 ” 婉 尽 惩 。钱 钟 书认
刘 知几所 论 “ ” “ ” 即是 “ 春秋 》 简 、省 , 《 五例 ” 之 “ ” 微 。在刘 知 几 看 来 , 春秋 》 贵 于 省 文 ” “ 约 《 “ ,文 而事 丰 ” 是 “ , 述作之 尤美 者也 ” 同时 ,春 秋》 。 《 也是

刘知几与章学诚的史家修养理论比较研究

刘知几与章学诚的史家修养理论比较研究

刘知几与章学诚的史家修养理论比较研究董传岭【摘要】Liu Zhiji and Zhang Xuecheng are famous for their historical theory in ancient China. They all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historian historians' cultivation which has important sense to improve historianself-cultivation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iu Zhiji argued that historians should have "ability, learning, knowledge", Zhang Xuecheng further put forward historian moral on the basis of the Liu Zhiji~s theory,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the historians~ cultiva- tion. They all emphasize "ability,learning, knowledge", Liu Zhiji emphasize "knowledge" mostly, but Zhang Xuecheng relied heavily on "mora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Liu Zhiji and Zhang Xuecheng's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not only enable us to find their theories difference, under- standing the theory deeply, but also has certain enlightenment function on the contemporary historiography development.%我国古代史学理论大家刘知几、章学诚均提出了有关史家修养的理论,刘知几认为史家应具备"才、学、识",章学诚在继承刘知几史家修养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史德",丰富和发展了史家修养理论。

刘、章史学比较之三题

刘、章史学比较之三题

知 几 对 通 史 的 批 评 ,是 受 其 重 ‘ 法 ’ ‘ 录史 观 ’ 决 定 的 。 [( 许 冠 三 认 为 :《 通 ・六 家 》 以《 记 》梁 武《 史 》 “ 史 的 记 所 ”2 ] “史 尝 史 、 通 与 元 魏 《 录 》 书 为 例 , 出通 史 ‘ 月 遐 长 ’所 载 不 能 不 ‘ 据 旧记 ’ 以致 ‘ 罕 异 闻 , 饶 重 出 ’ ‘ 史 以 降 , 类 尤 深 , 使 科 三 指 年 , 多 , 事 语 。 通 芜 遂 学 者 宁 习 书 本 而 怠 窥 新 录 ’ 因而 认 为 撰 修 通 史 , ‘ 而 无 功 ’ 业 , ‘ 者 所 宜 戒 ’ ” ] 可 见 , 知 几 提 倡 断代 史 的 修 。 乃 劳 之 为 述 。口( 刘 撰 , 于通 史 撰 述 则 持 消极 态 度 。 对
几 力 主 断代 为 史 , 通 史 修 撰 持 消 极 态 度 , 受 名 教 思 想 的 影 响 , 示 出 一 定 的 保 守 性 。 由 于 时 代 变 迁 , 术 的进 步 , 学 诚 对 是 显 学 章 的 通 史 论 述 彰 显其 求 新 之 意 , 为 “ 面 总 结 中 国 史学 理 论 的 最 后 一 个 杰 出 的古 代 史 家 ” [ 做 全 , 7 章学 诚对通史 修撰存 在的 问
第 2 3卷
第 3期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会科学 版) 社
J u n lo a g hu i e st f Te h o o y( o ilS in e ii n o r a fCh n e n Un v r iy o c n l g S c a c e c s Ed to )
彰 显 史 学 的 价值 。虽 然 重 视 通 史 , 氏 并 未 轻 易 否 定 断 代 史 撰 述 , 反 章 学 诚 持 中立 态 度 , 少 是 不 排 斥 断 代 史 的修 撰 , 本 章 相 至 他 人 也 曾 有重 修《 史 》 宋 的计 划 , 后来 由 于 种种 原 因 未 曾 实 现 。此 外 章 学 诚 还 提 出 了综 合 体 史 书 的设 想 ,斟 酌 古 今 之 史 , 定 文 “ 而 质 之 中 , 师 《 书 》 意 , 以迁 《 》 例 , 则 尚 之 而 史 义 通左 氏 之 裁 制 焉 , 以救 纪 传 之 极 弊 , 好 为 更 张 也 ” l( 章 学 诚 设 想 用 一 种 新 所 非 。6 ] 的 综合 体 , 通 《 汇 尚书 》《 、史记 》《 传 》 种 体 裁 的优 点 , 弥 补 纪 传 体 史 书 的缺 陷 , 种 设 想 尽 管 在 乾 嘉 时 期 未 被 学 界 所 关 、左 三 来 这 注 , 为 以后 的通 史 撰 述 体 裁 的 进 步 提 供 了 一 个 新 的 理 论 凭 籍 , 但 为后 来 的综 合 体史 书体 裁 的 确立 奠定 了理 论 基 础 。 刘 知 几 和章 学 诚 关 于历 史 编 纂 的 主 张是 多 方 面 的 , 是 “ 通 ” “ 代 ” 是 二 者 的历 史 编 纂 的 旨趣 所 在 。相 对 而 言 , 知 但 会 与 断 , 刘

刘知几与章学诚的史家修养理论比较研究

刘知几与章学诚的史家修养理论比较研究

第 3 卷 O
第 1 期
Vo . O No 1 【3 .
刘知几 与章学诚的史家修养理论 比较研究
董传 岭
( 菏泽 学 院 社 会科 学 系 , 山东 菏 泽 24 1 ) 7 0 5
摘 要 : 国 古 代 史 学 理 论 大 家 刘 知 几 、 学 诚 均 提 出 了 有 关 史 家 修 养 的 理 论 , 知 几 认 为 史 家 我 章 刘 应 具 备 “ 、 、 ” 章 学 诚 在 继 承 刘 知 几 史 家 修 养 理 论 的 基 础 上 , 一 步 提 出 “史 德 ”, 富 和 发 展 才 学 识 , 进 丰 了 史 家 修 养 理 论 。 刘 知 几 、 学 诚 均 重 视 “ 、 、 ” 但 刘 知 几 最 重 “ 识 ” 章 学 诚 尤 重 “ 德 ” 章 才 学 识 , 史 , 史 。
学 、 ” 还 应 当强调 “ 德 ” 识 , 史 。学 界 对 章学 诚 “ 史德 ”
研究 取得 了 一些 成 果 , 就 他 们 史 家 修养 理论 的 但
比较 研究 尚付 阙如 。对刘知 几 和章学诚 的史 家修 养 理论 进行 比较研 究 , 仅使 我 们 认 识他 们 史 学 理论 不 的异 同 , 能深 刻理 解史家 修养 理论 , 还 对我 国当代 史 学 发展也具 有 重要借 鉴意 义 。
发展。
学 的贡献 》 一文 中就 曾说 : 清 代学 者 章 学 诚 曾谈 到 “
的‘ 德 ’ 实 已 寓 于 刘 氏 的 ‘ 识 ’ 中 ”3 。其 史 , 史 之 l
实, 仓修 良先 生在 1 7 9 9年 撰 文《 史 德 ” “ “ 、 史识 ” 》 辨 也 曾指 出 :德 ” 识 ” 于不 同概念 , “ 与“ 属 章学 诚 的史德

中国历史文选13013

中国历史文选13013

一、名词解释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

《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本书是游记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

9、“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刘知几与章学诚历史编纂学思想的比较

刘知几与章学诚历史编纂学思想的比较

维普资讯

第2 l 期 2卷第 0年0 4 月 0 5
Jn师eiarC o自 范ge学 学e ulM 等 科soe 蒙 高 c校 报 ro n专h’H a z e g f T
V4N ot。 O 5 1 . . c

2 0 0 2

古 代 史籍分为记 言体 ( 尚书》 )记 事 体 ( 春 秋》 ) 《 家 、 ≤ 家 、 编年 体 ( 左 传》 ) 国别 体 ( 国 语》 ) 通 代 纪 体 《 家 、 《 家 、 ( 史记》 )断 代纪 传 体 ( 汉 书》 ) 《 家 、 《 家 六家 , 一 一 考 镜 并
把握从 史籍 分类 入手 , 以探 讨 史书 体 裁体 例 为重点 , 并 由“ 家” 二 体 “ 由“ 体” “ 传体 ” 在 《 六 而“ . 二 而 纪 , 史通》 中 以十 当大 的篇幅详细探讨 丁史 书体裁 和 史书编 纂 , 1 j 尤其
学诚 关 于 古代 史 籍 的划 分
史 书 的 体 裁 和 体 例 是 历 史 编 纂 学 中 两 个 最 基 本 的 概 念 , 知儿 和 章 学 诚 对它 们 的认 识 是 建 立 在 刘 古 代 史 刘 籍 的 划 分 之 上 的 “ 家 二 体 , 刘 知 几 对 古 代 史籍 的 六 是
种 , 一 阐明其 源 流和 史学 价值。“ 家二 体” 含《 ①一 六 ( 杂
述》 基本括 尽了古 代 史籍 , 起 龙说 “ 六 家》 史体 之 ) 浦 《 举

“ 六家 二 体 ” “ 注 撰 述 ” 刘 知 几 、 与 记 : 章
大全, -体》 史家之正用” 。 , 世学者如张孟 <- 定 < - : 。 后
六 : 日《 一 尚书》 , H《 家 二 春秋》 , F 《 传 》 , l 家 三 '左 I 家 四 j

从刘知几到章学诚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演进分析

从刘知几到章学诚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演进分析

从刘知几到章学诚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演进分析作者:蒋卫荣徐玉婷来源:《档案与建设》2021年第07期摘要:文章从一个学科概念的命名及演进角度,梳理了从唐代刘知几“制册章表书”到清代章学诚“比次之书”——对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概念或名称的认知从无到有、从具象到抽象的不断深化过程。

档案学界公认章学诚是中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思想的集大成者。

刘知几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是章学诚系统、成熟、完整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必不可少的基础。

随着社会转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馆服务受众由小众向大众转型,当代的档案文献编纂、编研成果必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刘知几;章学诚;制册章表书;比次之书;长编;文献编纂分类号:270.9From Liu Zhiji to Zhang Xuecheng: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a Disciplinary ConceptJiang Weirong1, Xu Yuting2(1.School of Society of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23; 2.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ming and evolution of a disciplinary concept, this article combs from Liu Zhiji’s "Zhi Ce Zhang Biao Shu" to Zhang Xuecheng’s "Bi Ci Zhi Shu":the recog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historical compilations from scratch The deepening process,from figuration to abstraction. The archives scholars acknowledged Zhang Xuecheng as the master of the compi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ves. However,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Liu Zhiji is an indispensable intermediary link for Zhang Xuecheng’s systematic, mature,stereotyped, and relatively complete archival compilation ideas.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audience of archives has changed from a niche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chival documentation compilations will certainly present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rend.Keywords:Liu Zhiji; Zhang Xuecheng; Zhi Ce Zhang Biao Shu; Bi Ci Zhi Shu;Compilations; document compiling; Diversification of compilations唐代劉知几和清代章学诚是我国古代两位著名的史学家。

章学诚“史意”说考辨

章学诚“史意”说考辨

章学诚“史意”说考辨2016-05-03 14:50:45 《文史哲》廖晓晴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省上虞县道墟镇)人,清代杰出的史学理论学家和方志学家。

关于章学诚在整个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地位,近人金毓黻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刘、章两家为评史家之圭臬。

”①金毓黻所说之刘氏,即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幾。

章学诚虽与刘知幾齐名,但两人在史学理论研究领域里却各有侧重,章氏曾说:“刘言史法,吾言史意。

……截然两途,不相入也。

”②可知章学诚阐述史学理论主要侧重在史意(也称“史义”)。

问题是,章学诚平生论学力主史意,然在生前并未对其“史意”内涵作过明确的诠释,以致引起后世对其史意内涵的歧义。

近十年来,学术界就如何理解章氏“史意”的问题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然而大都见仁见智,迄今未能达成共识。

鄙意以为,以上问题之探讨,意义不仅限于其本身,还关系到当今学术界对史学的本质、史学的功能和史学的任务之认识,故陈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章氏有关史意之论述章学诚平生论学力主史意,甚至将自己的整个史学体系的特点概括为“吾言史意”,章氏之所以如此标榜史意,是因为他认为史意在史学研究中最为重要,他说:“载笔之士,有志《春秋》之业,固将惟义之求,其事与文,所以藉为存义之资也。

……作史贵知其意,非同于掌故,仅求事、文之末也。

……此则史氏之宗旨也。

苟足取其义而明其志,而事次文篇,未尝分居立言之功也。

”③又说:“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

”④即认为:孔子作《春秋》,实开史学之滥觞。

史学由史意、史事和史文三个部分所组成,其中史意最为重要,它决定撰史之宗旨,乃史家立言根本,至于史事和史文不过是藉以体现史意的载体,因而史意在史学的三部分中地位最为尊贵。

为了更加形象具体地说明史意、史事和史文三者之间的关系,章氏又说:“国史方志,皆《春秋》之流别也。

譬之人身,事者其骨,文者其肤,义者其精神也。

”⑤也就是说,如果将史学比喻成人体,则史事如骨骼,史文如肌肤,史意如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知幾与章学诚史学思想之比——《史通》与《文史通义》读书札记刘知幾与章学诚同为中国古代的史学大家,他们的史学思想代表了当时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代表作《史通》及《文史通义》则是两人思想精髓的体现,他们的史学思想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与繁荣。

章学诚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史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刘知幾的思想,因此两人的思想在史学批判理论、史家修养理论等方面存在诸多共通,但同时两人又在史识与史德、史法与史意及史书编纂等地方各有其独到的见解。

一、史学批判理论的共通之处在中国古代史学批判发展历程中,刘知幾奠定了古代史学批判的理论基础,而章学诚则完善了史学批判理论,使其更加理论化、系统化。

因此,他们的史学批判思想存在着共通之处,表现在:一、注重秉笔直书,讲求实事求是。

刘知幾在《直书》和《曲笔》篇中总结了历代史家两种截然相反的“直书”与“曲笔”操守,他本人倾向于撰述能够“秉笔直书”,反对“文过饰非”。

他强调史家写史要有“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的“实录”精神(《史通·直书》)。

在史书文风上,他强调贵在“质朴”,切不可“喻过其体,词没其义,繁华而失实”(《史通·载言》),否则就会在写作时失实,导致以文害事。

章学诚继承和发扬了刘知幾这种“秉笔直书”的修史之法,并强调史学“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章学诚强调史家应“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文史通义·史德》),即在史书的书写中应尽量尊重客观史实而不要过分地掺杂个人的主观臆测成分。

二、强调史学的现实功能,即“经世致用”。

刘知幾在修史过程中一直坚持着“以史为鉴,以史辅政,以史教化”的立言宗旨。

他说:“盖史之为用也,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史通·曲笔》),同时又说“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言之若是,吁可畏乎!”(《史通·直笔》),他坚信史书的记事载言,能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

章学诚提出对学问的研究必须做到“经世致用”。

在《文史通义》一书开始他就说:“六经皆史”。

章学诚认为:六经都是先王的政典,是保存先王制度的史书,“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

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文史通义·浙东学术》)。

由此可以看出,章学诚主张通过史书来借鉴治世之道。

三、反对文人修史。

刘知幾认为文与史“较然异辙”,世人看重文采,崇尚浮丽,写史者追求词藻之华丽,文句之对偶,结果“喻过其体,词没其义,繁华而失实,流宕而忘返”,这样的史书“行之于世,则上下相蒙;传之于后,则示人不信”(《史通·载文》)。

当然,也不是说他不主张史家修史讲究文采。

他在《史通·叙事》篇中说道:“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

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疲,百遍无”。

所以,他认为编撰史书一定要讲究叙事,好的史家也一定要善于叙事。

何谓善于叙事?他提出了三条标准:简、晦、朴。

简是“文约而事丰”,晦是言简而意赅,朴是清晰明白,不滥加修饰,浓墨重彩。

章学诚认为文人写作注重手法技巧、修辞炼句,但史家写史则注重史料,注重言之有据。

反对文人修史,实际上是反对文人在写史时掺杂过多个人情感。

他认为,文人不能修史是由两种学科的分工不同造成的,并不涉及个人能力大小。

二、史家修养理论的异同刘知幾提出“史才三长论”,明确指出一个史家应同时具备史才、史学、史识。

“史才”指具备历史的编纂方法和表达能力。

“史学”指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充足的史料。

“史识”则指对历史事件、人物是非曲直的鉴别、判断能力,即史家应具有独立的历史见解、彰善贬恶的立场和善恶必书的态度。

所谓“史才三长论”,是刘知幾当时对礼部尚书郑惟忠“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的回答。

他的回答是这样的:“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

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籯,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

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柟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

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加,所向无敌者矣”(《旧唐书·刘子玄传》)。

章学诚对刘知幾的“史才三长”论十分推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刘知幾的“史才三长”,提出了“史德”说。

因此,刘知幾与章学诚的史家修养理论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点。

一、刘知幾与章学诚均重视“才、学、识”刘知幾认为:“苟非其才,则不可叨居史任”(《史通·核才》),从事历史写作,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非常重要,没有好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就无法准确流畅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自然也难以广泛流传。

关于“史学”,他主张博学多闻,广采众说,认为积累充足史料、扩大眼界是治史的基础。

他指出:“盖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

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怀铅握椠之客,何尝不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史通·采撰》)。

刘知幾明确史家只有做到博学多闻才能成为一家,流传于后世。

至于“史识”,刘知幾则强调:“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史家要有忠于史职、坚持直书的精神。

他在《史通·鉴识》中指出,历史传承主要靠文章,史学家在写文章时应当“辨其利害、明其善恶”。

他指出史家还应具备认识历史的理论水平,“假有学穷千载,书总五车,见良直而不觉其善,逢牴牾而不知其失,葛洪所谓藏书之箱箧,《五经》之主人。

而夫子有云:虽多亦安用为?”(《史通·杂说下》),如果史家对史料缺乏鉴别能力,即使拥有再多的材料和知识也是枉然。

同样,章学诚也主张一个良史应具备“史才”,他在《文史通义·史德》中说:“非才无以善其文”,如果一个史家没有组织史料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就不能写好文章,而文章写不好,就不能达到以史传意的效果。

章学诚也认为历史需通过具体史事来体现,没有丰富的史料,历史的研究进程就无法推进,即“非学无以练其事”(《文史通义·史德》)。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说林》中对“史识”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辞,犹财货也;志识,其良贾也”,他认为文辞就像财富货币,而史识像一个精明的商人,会经营比拥有财富更重要。

由上可见,两人都认为“才、学、识”是史家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

二、刘知幾重“史识”,章学诚重“史德”刘知幾认为“史识”最重要。

他认为史识是史学的灵魂所在,“夫郡国之记,谱牒之书,务欲矜其州里,夸其氏族。

读之者安可不练其得失,明其真伪者乎?”(《史通·采撰》)。

在收集材料时,应具有史识,要能辨别材料真伪,要具备对历史事件、人物是非曲直的鉴别及判断能力。

在写作历史时,一个重要原则便是秉笔直书。

为此,刘知幾在《史通》中专门作《直书》、《曲笔》两篇,强调秉笔直书,反对曲笔阿时。

他极力赞扬历史上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家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无畏气概,对那些曲笔之徒则进行了猛烈批判,把他们当做“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

因此,在刘知幾看来,“史识”最为重要。

章学诚则最重“史德”。

虽然章学诚对刘知幾的“史才三长”说极为赞赏,特别对“史才三长”中的史识更是推崇,但他认为如果仅用“史才三长”来概括优秀史家应具备的全部修养是明显不够的,正如他在《文史通义·史德》中所说:“虽刘氏之所谓才学识,犹未足以尽其理也”。

因此,章学诚在总结刘知幾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史德”说,深化和发展了刘知幾的史家修养理论。

“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文史通义·史德》)。

所谓“史德”就是史家的心术,这种心术指史家在从事历史写作时,是否对历史存有敬畏之心,能否忠于客观史实。

章学诚在《史德》中指出:“夫文非气不立,而气贵于平。

人之气,燕居莫不平也,因事生惑,而气失则宕,气失则激,气失则骄,毗于阳矣。

文非情不深,而情贵于正。

……故曰心术不可不慎也”(66~67)。

写文章时要有史德,要心平气和,心术端正。

如果一个人没有史德约束,不能做到心平气和,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容易加入个人感情,容易丧失客观真实性。

因此,章学诚认为“史德”是更为重要的。

虽然刘知幾的史识中也包含按照客观事实、秉笔直书的观点,但章学诚把它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在刘知幾“史才三长论”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史德”说。

三、“史法”与“史意”刘知幾撰写的《史通》主要探讨和总结史书体裁、体例,尤其详细讨论了纪传体史书体例的源流和得失,认真分析和总结了纪传体史书的编纂经验,提出了一些改造前朝史的主张和设想。

与刘知幾所不同的是,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侧重对史家撰述思想的研究,他自己也说:“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多为后世开山,而人乃拟吾与刘知幾。

不知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纂修,吾议一家著述,截然两途,不相入也。

”(《文史通义·家书二》)“史法”,按章学诚的说法大体是指“馆局纂修”,即史书编纂的方法。

《史通》全书的主要思想是史学批判,刘知幾自称此书“商榷史篇,下笔不休”,(《史通·原序》)。

从此书内容看,刘知幾着重阐述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撰、文字表述、撰述原则等。

从以上来看,《史通》可看作是一部探讨“史法”的著作。

当然,刘知幾不仅重视“史法”,而且也并未忽视对“史意”的探讨,如“伤当时载笔之士,其义不纯。

思欲辨其指归,殚其体统”(《史通·自叙》)。

刘知几的“史意”在于维护名教,实现史学的彰善瘅恶的社会功能。

“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

其记事载言也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如此。

由斯言之,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史通·史官建置》)。

章学诚通过对前代史学家特别是刘知幾的比较分析,认为只有具备“史意”的史学才是正真的史学,“史意”是史学的核心问题。

章学诚所说“史意”就是治史的“意旨”,即宗旨和意图。

他说“史之义出于天,而史之文不能不籍人之力以成之”(《文史通义·史德》),“史意”必须要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历史发展中得出客观认识,才能达到“纲纪天人,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的最终目的。

可以说,刘知幾确实重“史法”,但同时也重“史意”。

刘知幾的“史意”倾向于维护名教,惩恶劝善,强调史学彰善瘅恶的社会功能;章学诚的“史意”则着重指出史家要有自己的史学思想体系,形成所谓的“独断之学”。

四、史书编纂主张的比较刘知幾与章学诚同为我国史学大家,他们对于以往史书的编纂方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批判,并同时有着自己的观点。

刘知幾对历史编纂学的论述,在《史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无论是对各类史书的批评,还是对历代史书修纂情况的论述,都贯穿着自己对于修史方法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