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弊大于利一辩稿
三峡工程弊大于利一辩稿

三峡工程弊大于利一辩稿第一篇:三峡工程弊大于利一辩稿一辩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以及对方辩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三峡大坝的弊端远大于其利处。
众所周知,我国三峡大坝于1994年正式动工,坝体高达185米,它的建造目的集中在防洪、发电和航运等方面。
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它的修建,引发了上至政府高官下至普通百姓,甚至国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方人士对于三峡大坝的修建从来都是针砭不一。
对方一辩已经阐述了诸多好处,而我方从不否认这些利端,但是其弊端远大于其利处。
首先,我想提醒对方辩友的是三峡大坝的防洪功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如意,如果上游发水,三峡可以蓄水,但是中下游强降雨的话,这种直接的作用就不明显。
而且上游蓄水库区泥沙淤积,三峡库区的高涨水位将是悬在两湖人民头上的一颗定时炸弹。
进而是它引以为傲的蓄水通航。
虽然从理论上说,河道深了,通航条件好了,会增加通航能力,但由于长时间大雾弥漫,实际通航能力,并不像我们当初想得那样如意。
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大坝阻碍长江航运的畅通。
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通过能力马上得到饱和,运行的实践证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单向通过能力不可能达到每年五千万吨,最多只能保证单向通过能力每年三千万吨左右。
目前长江货运需要用机械翻坝来协助完成。
原计划在1997年完工的升船机至今未见踪影,客轮过船闸的平均时间为七小时,乘客难以接受,造成长江客运和三峡旅游事业的萎缩。
而后最重要的是三峡大坝引起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第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三峡水库工程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状态,如水位、流量、含沙量、蒸发量、水温等等。
水位的上升带来了淹没危及淹没区的物种安全。
如:中华鲟等珍稀物种,因大坝阻挡,不能回游,生存受到巨大影响,长江的生物链已受到巨大破坏。
中华鲟、白鲟都明显受到冲击,产量锐减。
第二.山体滑坡及淤泥的隐患三峡库区很多地区的地层主要是土层,结构松散,在持续的暴雨影响下,土层会因为吸水而发胀,容易发生山体滑坡。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利于弊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利于弊第一篇: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利于弊长江三峡工程利与弊长江三峡工程由重庆到湖北宜昌市的巨大水利工程,造福了千万人民,是我国最大,最全面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
虽然三峡水利工程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我们都知道,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不可能十全十美。
三峡工程也是同样。
我们先来看这项工程带来的好处:首先就是发电。
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水电站,它缓解了我国的电力问题。
它的年发电量超过了900亿千瓦时。
缓和了华中、华东、华南地区电力紧张的问题,也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
再来说说三峡工程防洪的功能。
它能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防止了长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保证了下游数千万亩耕地和数千万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曾经在98年就抵抗了一次特大洪灾。
既然是水利工程,那么肯定也针对航运。
这项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从宜昌到重庆间600千米的川江航道落差大,水流急,险滩多,通航能力低的问题。
使得长江两岸的人民交往畅通,使得长江真正成为了黄金水道。
那么接下来就来看弊端:先从小处的说起,当生存环境改变后,长江中甚至长江周边的动植物难免会有不适应。
上游水库的储水,水量变多后,对于到上游产卵的鱼就造成了影响。
大家都知道,白鳍豚是我国濒临灭绝的稀有动物,其活动范围主要是在长江沿岸,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使长江往来的渔船争多。
渔船往来平凡,船与鱼相撞的事故也会争多,甚至还导致一些不法船商非法捕捉白鳍豚,这导致了白鳍豚的严重减少。
其次,长江水流速度等的改变也会对周边的天气甚至是气候都会造成影响。
而且在堤坝的修建中还积聚很多的泥沙在大坝的周围,水的浑浊,还有中下游的泥沙的减少对环境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对长江三峡周围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破坏。
甚至一些物种也因此灭绝。
三峡工程的建设还造成了众多当地居民移民搬迁的问题,为了建设此工程,差不多113万人口要进行搬迁。
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甚至用掉了大约400亿人民币,搬迁面临的不仅仅是资金上的问题,更要面临移民的精神问题。
三峡工程的利与弊.doc

论三峡工程的利与弊三峡工程是中国正在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
有时也称为三峡水电站、三峡大坝、三峡水库,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秭归县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1992年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三峡工程建设议案。
当三峡水库形成后,受水势变缓和库尾地区回水影响,泥沙必然会在水库内尤其是大坝和库尾(回水的影响)淤积。
不过乐观者认为,长江的含沙量有季节性差异,汛期江水中的含沙比例比枯水期来得大,因此三峡水电站可以采用“蓄清排浑”的方法来应对,即在汛期时加大排水量使浑水出库,在枯水季节大量蓄积清水,便可以减少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这种方式与目前水电站的一般运行方式基本一致,所以不用过于担心三峡的泥沙淤积问题。
他们认为在三峡蓄水的初期,排沙比例只有30%至40%,将发生轻度淤积,但主要是填充死库容,影响不大,随着水库运行时间的增长,排沙比例会逐渐提高,在80至100年后,将基本达到平衡,不再出现新的淤积,旧有淤积也可以通过由临时船闸改建的泄沙通道和加强疏浚等方法清理。
那时水库将依然保持90%左右的库容,不会对发电、航运以及沿岸城镇尤其是重庆造成大的不良影响,而且随着长江上游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江水的泥沙含量也将缓慢下降。
三峡水库库容极大,因此必然会增加库区地震的频率。
但支持工程的人士认为,当时论证坝址时,非常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就是地质条件,三斗坪附近的岩体比较完整,断裂少,历史上也极少发生有感地震,因此不大可能发生破坏剧烈的强震。
三斗坪的上游地区,地质条件主要是碳酸盐岩,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但烈度估计最高也不会超过6级,而三峡的主要建筑物都是按照防7级地震烈度来设计的。
论三峡工程的得与失

论三峡工程的得与失一、三峡工程的简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中国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
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早在民国初期,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就预想过建设三峡工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的中段,坝址在三峡之珠——湖北省副省域中心城市宜昌市的三斗坪,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设计正常蓄水水位枯水期为175米(丰水期为14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水电站左岸设14台,右岸12台,共26台水轮发电机组。
水轮机为混流式,单机容量均为7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000亿千瓦时。
后又在右岸大坝“白石尖”山体内建设地下电站,设6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
通航建筑物包括永久船闸和垂直升船机,均布置在左岸。
永久船闸为双线五级连续船闸,位于左岸临江最高峰坛子岭的左侧,单级闸室有效尺寸为280米×34米—5米(长×宽—坎上水深),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年单向通过能力5000万吨。
升船机为单线一级垂直提升式,承船箱有效尺寸为120米、18米、3.5米,一次可通过一艘3000吨级客货轮或1500吨级船队。
工程施工期间,另设单线一级临时船闸,闸室有效尺寸240米×24米×4米。
二、施工工期三峡工程的总体建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
工程共分三期进行,总计约需17年,目前已全部完工。
三峡的利与弊

三峡工程的支持者们相信该工程将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能拉动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
而反对者们则认为该工程劳民伤财,是政府领导人好大喜功、打算青史留名的表现。
三峡工程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利用效益等许多方面都堪为世界级工程的前列。
她不仅将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将为世界水利水电技术和有关科技的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实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宏大工程,其发电、防洪和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对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峡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应该说是我国国力日趋强势的象征,我们不可能期望这一工程像都江堰工程那样完美。
但是我们在看到其有利一面的同时,不得不慎重考虑其不利的一面。
我们下一步应该做的,就是要做到未雨绸缪,冷静应对,科学决策,采取积极措施,真正使三峡工程成为民心工程、成为造福全人类的伟大工程。
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最大的工程。
它是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并兼有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三峡工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决策。
它凝聚了我党几届领导的心血,是中国人民多年来的梦想。
它是一个全国人民的工程,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三峡工程是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三峡工程的建设正是在我国大力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前提下进行的伟大工程,它充分见证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向世界宣告了我们中国是有能力有条件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再一次向西方国家证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优越性。
第三、三峡工程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未来世界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说,是能源的竞争。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不可再生能源相继减少。
而三峡工程正是把可循环利用的水资源转化电能,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可以依赖的有效清洁能源之一。
长江三峡工程利与弊

关于长江三峡工程利与弊长江,我想我们都不陌生,长江不单是中国第一江还是世界第四江,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中国民族第二个文明——巴楚文化,他带给中华民族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即使是在现在他还孕育着4.5亿人口,贡献着75%的总产值。
而我今天要探讨的主角跟长江就有很大的关系,那就是为了治理和开发长江而启动的三峡工程。
这样一项重要的水力发电工程,但争议也由它的筹建就开始,争议的内容就是我今天要说的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利点一箩筐三峡工程主要的利就在于防洪、发电……近些年来洪灾不断困扰人们的生活,所以防洪也是三峡工程的重要核心每次发洪水的时候荆江都要牺牲自己来换取武汉的平安,如果三峡工程建造完以后三峡的巨大水库就能容量百年一遇的大洪灾。
当然三峡这么巨大的工程好处怎么可能光一个防洪呢?还有就是经济效益,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如果想成为发达国家那么就一定要发展经济,而三峡工程最大的经济效益就体现在发电,它是中国西电东送工程中线的巨型电源点,非常靠近华东、华南等电力负荷中心,所发的电力将主要售予华中电网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华东电网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电网的广东省。
最主要的利益是由于三峡电站是水电机组,它的成本主要是折旧和贷款的财务费用,因此利润非常高。
弊点也不少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有利就有弊,三峡也不例外,长江最主要的弊端就是人口问题长江蓄水完成后将会压膜129座城镇,据统计会导致100多万人移民,大家想想那是多么浩大的移民呀,因此也会造成别的城市拥挤。
弊端也不止一个,还有一个较重要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环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良好的环境可以让我们身心健康,反之不好的环境则会让我们身心受到伤害。
目前,三峡两岸的游客和居民的生活垃圾都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到长江里导致水质污染,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你每天喝的水都有毒那该有多可怕呀,虽然当地政府正尽全力补救,结果谁都不知道。
三峡水利工程的利与弊

三峡水利工程的利与弊近年来,中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备受争议。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也有人担心它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讨论三峡水利工程的利与弊,以全面了解这个备受关注的工程项目。
三峡水利工程作为一个巨大的工程项目,其利多于弊。
首先,它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绿色能源。
三峡水利工程的发电能力达到了22500MW,成为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供应源之一。
该项目的发电量占据了全国总发电量的10%,有效地促进了中国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减少了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
其次,三峡水利工程有助于改善航运条件。
工程建设后,三峡大坝水位上升,水位深度相应增加。
这对于改善长江上游地区的航运条件非常重要。
河道变得更深更宽,为大型船只提供了更加安全和高效的运输通道。
这不仅促进了地区内外贸易的发展,还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
此外,三峡水利工程以其对洪水的防控和灾害减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长江流域遭受了多次严重洪涝灾害,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损失。
通过调节二氧化碳的释放,三峡工程实现了对长江水流的有效控制,降低了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它不仅提高了沿岸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保护了土地资源和农田的安全。
然而,三峡水利工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
首先,工程目前对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大坝建设导致了大量土地的淹没,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湿地的大面积退化和珍稀物种的减少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此外,由于长期水库蓄水,三峡地区也面临着滑坡和地质灾害的风险。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管理,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其次,三峡水利工程对古迹的保护产生了影响。
三峡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聚集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
由于水位上升,一些重要的古迹和文物被迫进行了迁移和保护。
尽管努力保护,但一些古迹的原始风貌可能已经无法完整地保存下来。
综上所述,三峡水利工程作为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带来了众多的利益和弊端。
长江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长江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长江三峡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是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但是,自从它建成以来,就不断有赞扬和质疑之声。
我认为长江三峡工程利大于弊。
三峡工程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建设,它的建成可以起防洪作用;可以发电,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资源丰富,可以带来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航运有促进作用,三峡水库可以改善川江航道对长江航道的限制。
它具有防洪、航运、发电等多种功能。
特别地,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电力需求猛增的情况下,三峡工程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它可以有力地解决中国南方的资源危机,稳定电价。
他还有利于重庆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是,他也有一定的弊端:淹没了库区周边地区的文物古迹;破坏了沿岸的生态,对于大多数周边的动植物的生存有影响;还会给周围的居民生活环境带来考验。
它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初期没有很好的评估,如消落带问题等,这也是每一个大坝无法避免的。
但现在还来得及,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对人民负责,解决对人民生活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我认为三峡工程利大于弊,只要环境专家及时对它的弊端进行研究,那么三峡工程必将造福人类。
贪官都是怎么被识别出来的】1.贪官不是群众选举
出来的,是上级领导选拔出来的;2.贪官不是反贪局捉出来的,是内部互掐抖出来的;3.贪
官不是人民监督出来的,是小偷不慎偷出来的;4.贪官不是纪检审查出来的,是二奶小三争
风吃醋闹出来的;5.贪官不是百姓举报出来的,是情妇阴毛日记保管不慎被老婆爆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辩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以及对方辩友: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三峡大坝的弊端远大于其利处。
众所周知,我国三峡大坝于1994年正式动工,坝体高达185米,它的建造目的集中在防洪、发电和航运等方面。
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它的修建,引发了上至政府高官下至普通百姓,甚至国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方人士对于三峡大坝的修建从来都是针砭不一。
对方一辩已经阐述了诸多好处,而我方从不否认这些利端,但是其弊端远大于其利处。
首先,我想提醒对方辩友的是三峡大坝的防洪功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如意,如果上游发水,三峡可以蓄水,但是中下游强降雨的话,这种直接的作用就不明显。
而且上游蓄水库区泥沙淤积,三峡库区的高涨水位将是悬在两湖人民头上的一颗定时炸弹。
进而是它引以为傲的蓄水通航。
虽然从理论上说,河道深了,通航条件好了,会增加通航能力,但由于长时间大雾弥漫,实际通航能力,并不像我们当初想得那样如意。
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大坝阻碍长江航运的畅通。
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通过能力马上得到饱和,运行的实践证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单向通过能力不可能达到每年五千万吨,最多只能保证单向通过能力每年三千万吨左右。
目前长江货运需要用机械翻坝来协助完成。
原计划在1997年完工的升船机至今未见踪影,客轮过船闸的平均时间为七小时,乘客难以接受,造成长江客运和三峡旅游事业的萎缩。
而后最重要的是三峡大坝引起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第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三峡水库工程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状态,如水位、流量、含沙量、蒸发量、水温等等。
水位的上升带来了淹没危及淹没区的物种安全。
如:中华鲟等珍稀物种,因大坝阻挡,不能回游,生存受到巨大影响,长江的生物链已受到巨大破坏。
中华鲟、白鲟都明显受到冲击,产量锐减。
第二.山体滑坡及淤泥的隐患
三峡库区很多地区的地层主要是土层,结构松散,在持续的暴雨影响下,土层会因为吸水而发胀,容易发生山体滑坡。
近几年,三峡库区发生过一些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问题,如2007年夏季湖北巴东县清太坪镇的山体滑坡,2007年冬季湖北巴东县野山关镇的岩崩,2009年夏季湖北省兴山县高阳镇的山体滑坡,这三起事件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泥沙淤积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长江每年要携带5亿立方米的泥沙进入三峡,但其中大部分都无法排出去,水库因此将出现淤塞,三峡大坝进而有可能垮塌。
工程师在大坝底部设计了23道闸门用于在汛期冲走泥沙。
但事实是泥沙淤积的速度高过了蓄水;大坝两侧山体严重滑坡,大量泥沙淤积于大坝内,大坝的蓄水能力与日剧减,抗洪能力也变成了笑话,下游数千万人危如累卵。
第三.水污染方面
由于江水被大坝阻拦,农业残留物、生活及工业污染物无法顺流而下排入大海,而是倒灌回水库,使得库区水体的污染不断加重,并导致库区的长江支流出现“水华”现象。
这与政府所说的二类水质要求甚远。
第四.文化遗产和移民方面
在三峡地区,在这块土地上曾存在灿烂的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三峡库区蓄水后,长江沿岸的千年古镇人文遗失,如涪陵白鹤梁、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
尤其是那些方言和地方戏曲无法再发展传承,如川江号子几乎绝迹。
而且还迫使库区500w农民搬迁到人口更加密集的沿江坡地上,他们一方面要靠着比以前更少的土地勉强维生,一方面还要面临日益加重的土地侵蚀和塌方事故的致命威胁。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明晰得出结论,也就是今天我方坚持的观点:三峡大坝的修建功在当代,但利不在千秋,我方认为三峡项目的社会和生态成本过高。
从长远来看,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它的益处,不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观的主流观点,三峡工程的其弊远大于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