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综合诊疗
血管瘤最佳治疗方法

血管瘤最佳治疗方法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发育异常疾病,它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的身体,包括皮肤、内脏器官和骨骼。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因个体情况和病变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症状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血管瘤治疗方法。
首先,对于小型的血管瘤,如表浅型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激光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激光治疗通过选择性地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从而使血管瘤逐渐消退。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恢复快、疗效好的优点,适用于面部和其他部位的浅表血管瘤。
其次,对于一些较大的血管瘤和深部血管瘤,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直接切除瘤体或结扎血管的方式来治疗血管瘤。
这种方法适用于部分无法通过其他方法治愈的血管瘤,如颅内血管瘤、深部软组织血管瘤等。
除了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放射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通过照射血管瘤部位,使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手术难度大、病变部位特殊的血管瘤,如脊柱骨瘤、颅内血管瘤等。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治疗血管瘤的一种选择。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激素类药物、消炎药物和血管生成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瘤的生长和减轻症状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药物治疗适用于一些无法手术或放射治疗的患者,或者是作为其他治疗方法的辅助手段来使用。
总的来说,血管瘤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没有一种通用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血管瘤患者。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同时注意日常护理和保健,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血管瘤治疗方法能够对患者有所帮助,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血管瘤可以怎么治

血管瘤可以怎么治文章目录*一、血管瘤可以怎么治1. 血管瘤可以怎么治疗2. 血管瘤的治疗偏方3. 血管瘤要注意什么*二、血管瘤有哪些症状*三、如何预防血管瘤血管瘤可以怎么治1、血管瘤可以怎么治疗 1.1、激素治疗激素治疗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或血管瘤体内注射治疗血管瘤, 适用于有重要功能障碍并发症,如呼吸受阻、进食困难、肢体功能受累、视力障碍等;血管瘤生长过快;血小板减少者。
但该疗法副作用大,不可随便使用,应权衡利弊。
1.2、超导介入治疗超导介入治疗血管瘤包括超导光波介入、超导射频介入、超声微介导方法,是在超声的引导下根据具体的病情选择用光波、射频、药物等方法或几种方法综合治疗。
1.3、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治疗血管瘤源于60年代(小范围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96℃),通常状态下低于-20℃, 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
1.4、传统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传统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是利用专业激光治疗设备对血管瘤组织进行凝固,并达到治疗血管瘤目的。
1.5、手术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血管瘤目的。
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
2、血管瘤的治疗偏方 2.1、[组成]黄芪、土茯苓各30g,党参、蜀羊泉各20g,生地黄、何首乌、紫草、丹皮、赤芍、白芍、川楝子、延胡索、仙灵脾、黄柏、知母各12g,刘寄奴、田基黄、平地木、荷包草各15g。
[制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3次内服,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至症状消失。
2.2、[组成]柴胡、郁金、赤芍、白芍、枳壳、甘草、丹参、刘寄奴各10g,鳖甲6g。
[加减] 肝质硬者,加三棱、莪术、黄芪;神疲乏力者,加党参、茯苓、白术;结石者,加大黄、金钱草;胁胀痛者,加丝瓜络、金橘叶。
[制用法] 将上药研为粗末,每日1剂,水煎服。
每次煎40分钟。
医院口腔科血管瘤及血管畸形诊疗常规

医院口腔科血管瘤及血管畸形诊疗常规
【诊断】
由血管组织发生的肿瘤称为血管瘤,其中80%属先天性的。
血管瘤属于良性,生长缓慢,很少恶变。
依据临床表现可有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等,其诊断并不困难,具体有:
1.瘤体外观特征(葡萄酒斑状或杨梅状等),压之褪色或缩小;
2.体位移动试验阳性,扪诊及静脉石,穿刺抽出凝全血(海绵型),扪有搏动感,听诊吹风样杂音,压闭供血动脉及杂音消失(蔓状型);
3.血管造影示瘤区造影剂浓聚或血管畸形;
4.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治疗原则】
1.观察对明确诊断是真性血管瘤尤其是婴幼儿期,基本能自行消退,应严密观察随访;
2.药物治疗对生长迅速的婴幼儿血管瘤可口服泼尼松(强的松),或泼尼松瘤腔注射,有时可得到肿瘤明显缩小,停止生长,甚至消退的结果;口服普洛蔡尔已成为治疗增殖期血管瘤的一线用药;对静脉血管畸形,可选择病变腔内硬化剂注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鱼肝油酸钠、碳酸氢钠注射液、平阳霉素、搏来霉素类、尿素注射液等。
3.手术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
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
对于巨大型静脉血管畸形术前必须先行瘤腔造影或MRI、MRA检查,了解波及范围及侧支循环。
目前多采用综合治疗,手术仅是治疗中的一个手段。
4.激光治疗:利用专业激光治疗设备对血管瘤组织进行凝固,并达到治疗血管瘤目的。
但激光治疗深度一般控制在表层皮肤0.2-0.4mm以内,超过0.4mm即产生明显疤痕,故对浅表性毛细血管瘤有一定效果,对深层血管瘤易引发出血及疤痕畸形。
5.冷冻治疗:适用于发生于黏膜的血管畸形。
脑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

脑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脑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完整版)该共识文档旨在为脑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并统一多学科专家的意见。
以下是该共识的主要内容:1. 脑血管瘤的定义和分类脑血管瘤是一种血管性肿瘤,常见于脑组织中的血管。
根据其形态特征和组织结构,脑血管瘤可分为以下几类: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瘤等。
2. 脑血管瘤的诊断原则脑血管瘤的诊断应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各种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其中,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常用的诊断工具。
在影像学检查结果中,需关注脑血管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和供血动脉等特征。
3. 脑血管瘤的治疗方法脑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因其种类和患者病情而异。
以下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外科手术:对于易于手术治疗的脑血管瘤,外科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外科手术可以通过切除、缝合或部分切除瘤体等方式来治疗脑血管瘤。
- 放射治疗:适用于手术难度较大、位置特殊或患者无法接受手术的脑血管瘤。
放射治疗可以通过放射线的照射来破坏脑血管瘤组织,达到治疗的目的。
-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脑血管瘤的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血管收缩、抗凝血、抗炎或减少血管生成等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
4. 脑血管瘤的随访和预后评估脑血管瘤的随访和预后评估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随访应包括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脑血管瘤的病情变化。
预后评估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来评估治疗效果。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概览,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确定。
该共识文档将有助于促进脑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的标准化,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眼科脉络膜血管瘤诊疗技术

眼科脉络膜血管瘤诊疗技术(一)概述脉络膜血管瘤即是Sturge-Weber综合征的眼底表现,是母斑病中的一种。
它是在先天血管发育不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良性肿瘤。
可孤立地出现于眼底后极部,或弥漫地侵入大部分脉络膜。
(二)临床表现1.症状眼前有黑影、视力减退、视物变小变形。
随着病程进展,视力与视野不断恶化,最终失明。
2.眼底所见(1)多位于眼底后极部,邻近视神经盘或黄斑区,为杏黄色或橘红色、圆形或近似球形的隆起,表面可有色素沉着。
(2)后照法透红光: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3)视网膜呈微囊样变性:视网膜血管细窄。
甚至发生视网膜和视神经萎缩。
3.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网膜动脉充盈前期出现似脉络膜血管形态的强荧光,渗漏迅速,融合扩大,出现浓密的强荧光,其间有更高的荧光亮点,持续至晚期不退。
肿瘤表面及边缘处色素的增生,遮挡荧光或为低荧光纹或斑点,有时可见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
4.超声检查A超表现为内反射强,波峰与波峰的间隔和高度相似,波谷与波谷的间隔和高度也相似,排列均匀。
B超显示扁平隆起的病灶,常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5.视野由于肿瘤压迫血管,可出现视神经缺血的视野改变。
长期视网膜下积液,亦导致视野相应缩窄。
(S)诊断(1)根据眼底所见,可以诊断。
(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超声扫描有助于诊断。
(四)鉴别诊断1无色素性脉络膜黑色素瘤甚少见,眼底表现为黄色隆起,边缘更为清楚。
超声检查显示为实性低回声。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早期无荧光,动静脉期呈斑驳状荧光,并持续至晚期。
6.脉络膜黑色素瘤眼底表现为灰色或灰棕色肿物,后照法检查不透红光。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早期呈边界清楚的暗区,肿瘤表面血管呈迂曲不规则状,其背景仍为弱荧光,动静脉期肿瘤呈斑驳状强荧光,外围一圈强荧光。
脉络膜血管瘤动脉早期开始即呈现布满浓密多叶状的高荧光斑,且持续至晚期不退。
7.脉络膜转移癌眼底表现为灰白或黄色、圆形或卵圆形隆起的肿物。
血管瘤治疗最好方法

血管瘤治疗最好方法
治疗血管瘤的最佳方法是根据瘤体的类型、位置和大小等因素来确定的。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1. 外科手术:对于一些较大的血管瘤,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外科手术可以通过直接切除瘤体来控制血流,从而治愈血管瘤。
2. 激光治疗:对于浅表的血管瘤,激光治疗可以通过将高热能量聚焦在瘤体上,以破坏血管和减少血流来治愈瘤体。
3. 血管栓塞术:对于一些深部血管瘤,血管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在瘤体所属的供血动脉中插入特殊药物或物质,以堵塞血流并使瘤体萎缩。
4. 放射治疗:对于无法手术或栓塞治疗的血管瘤,放射治疗可以用于控制瘤体的生长和缓解症状。
这种治疗方法会使用高能射线来破坏瘤体内的血管。
5. 药物治疗:一些药物可以被用来治疗血管瘤,包括激素类药物和化学治疗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瘤体的生长和血流,从而控制疾病的进展。
治疗血管瘤的最佳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来确定。
患者应咨询专业的医疗团队,以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治疗计划和方案。
血管瘤多久可以形成,治疗方法

血管瘤多久可以形成,治疗方法1. 血管瘤是什么血管瘤(hemangioma)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其特点是由血管形成的良性肿瘤,其中一部分是先天性的,也有一部分是后天性的,主要出现在皮肤和软组织中。
血管瘤的呈现多种多样,可以是小点状的,也可以是大面积的,一般不会引起癌变,但是如果长期不进行治疗,是有可能破坏周围组织从而影响到身体健康的。
2. 血管瘤多久会形成血管瘤的形成时间和原因是很复杂的。
自然情况下,血管瘤先天性形成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但是许多研究认为,这可能与母亲在怀孕时受到不良环境(如受药物、病毒感染等)的影响有关。
后天性血管瘤的形成时间则会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并且可能会持续数月或数年才能完全形成。
3.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手术治疗根据血管瘤的大小和位置,医生有可能会选择手术治疗。
小型的血管瘤可以通过局部手术来切除。
大面积的血管瘤则需要更大的手术和更长的恢复期来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3.2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对于小型的血管瘤效果非常好,可以在几次治疗后使瘤体明显变小。
这种治疗方法是通过将激光束直接照射在瘤体上,使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3.3 内镜下治疗内镜下治疗是在病人进行习惯性胆囊切除手术时,直接进行血管瘤消融治疗,不需要另外的手术操作,可以节省时间和费用。
但目前这种治疗方式尚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发展。
4. 血管瘤治疗注意事项4.1 选择正规医院和医生治疗血管瘤需要选择正规的医院和医生,避免接受未经验证或不合法的疗法,以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4.2 不要选择简单的治疗方法治疗血管瘤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方法。
如果病情较为复杂,则不应该选择简单的治疗方法。
只有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4.3 预防预防是避免血管瘤再次发生的最好办法。
护理身体,增强身体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对预防血管瘤的发生和复发都有很好的作用。
肝血管瘤诊疗

肝血管瘤诊疗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自然人群尸检发现率为0.35-7.3%,占肝良性肿瘤的5-20%。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体检的意识提高及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症状的小血管瘤发现率明显升高。
多数病例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长、生长缓慢,预后良好。
疾病简介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自然人群尸检发现率为0.35-7.3%,占肝良性肿瘤的5-20%。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体检的意识提高及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症状的小血管瘤发现率明显升高。
多数病例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长、生长缓慢,预后良好。
目前对该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多,缺乏成熟而严格的诊治标准,治疗方案、适应征的界定存在诸多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与射频消融术、肝动脉栓塞、放射治疗、术中微波固化术、冷冻和硬化剂注射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共存,治疗方案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临床路径供医患抉择。
发病原因目前对肝血管瘤的确切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先天性发育异常学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血管瘤的发生为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引起,一般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肝血管瘤;(2)激素刺激学说:有学者观察到在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认为女性激素可能也是血管瘤的致病机制之一;(3)其它:如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
疾病分类肝血管瘤依据其纤维组织多少,病理上可分为4型:(1)海绵状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类型;(2)硬化性血管瘤;(3)血管内皮细胞瘤;(4)毛细血管瘤,此种少见。
目前多采用按直径大小分类:<5cm(小血管瘤);5-10cm(血管瘤);10cm-15cm(巨大血管瘤);>15cm(特大血管瘤),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肝血管瘤患者治疗方案的意义,为肝血管瘤的诊治提供有效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手术疗法 是彻底切除整个肿瘤。对于一般血管瘤来说,手术切除是较简单而彻底的、 最常用的方法。 但对于病变广泛或发生在某些部位,如眼部等, 则不宜手术切除。一般情况下,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 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 度高。同时,由于出血后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手术切除部分瘤 体后遗瘤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手术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受的负担,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 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 选择手术治疗。
三、分类
1982年Mulliken 根据生理特性提出分为两类:①真性血管瘤: 瘤体以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有生长性生物特性,为一胚胎性血管 良性肿瘤。②血管畸形:为毛细血管或动脉或静脉异常扩张和 交通,为正常的皮内细胞的组织结构和生物特性。 按 Mulliken 分类,血管瘤常可自然消退,血管畸形则不会消退 。
三、分类
毛细血管瘤
随真皮浅层毛细血管网增生而扩张, 管壁由单 层内皮细胞构成。 ①新生儿斑 又称表皮毛血管瘤,是一种淡红色或淡蓝色的
表皮变色,通常位于头顶中线后部、颈部或骶部 ②葡萄酒斑 颜色深,呈暗紫色。毛细血管病变位于真皮 中,但也累及较浅的表皮下层,因此可产生易出血的丘疹。
③草莓状血管瘤 (最常见)常高出于皮肤面,鲜红
六、诊断
(三)彩超检查 可显示肿瘤内为红色血液, 据此与淋巴管瘤相鉴别,还可 观察肿瘤范围, 是一种方便而准确的诊断方法。
(四)核素扫描 对于大面积血管瘤用核素扫描,可清晰显示血管 瘤的图像,可明确病变范围、数量。
七、治疗
治疗原则:控制瘤体生长,促进瘤体消退,减少并发症,保留器官 功能,保护面容美观。
3.冷冻疗法 适用于毛细血管瘤。操作者利用液氮或二氧化碳雪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 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 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治疗时间长,易感染, 患儿因疼痛不易合作。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 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
9.介入治疗 是指在“X”导引下将动静脉导管导入血管瘤部位,然后将栓塞剂注入瘤体,让其产生无菌性炎症,以期达到使瘤 体血管闭塞作用。常用于内脏血管瘤如肝血管瘤。对于躯干及肢体深部血管瘤,往往因为注入剂量、剂型限制, 以及血管瘤特征限制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使用时应严格控制适应征和避免栓塞剂流入其它器官组织。
血管瘤:出生时皮肤 可以正常,数周或数 月后出现病变,绝大 部分可自行消退。病 变在皮肤、皮下。 血管畸形:一出生就 存在,随年龄增长而 逐渐增大,颜色变深 ,且不会完全消退。 可累及肌肉、内脏、 骨骼。
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发病时间 大多数真性血管瘤都有增生、 静止平稳、 消退 3个时期 。约30%的病 例出现在新生儿期, 而近50 % 的病例在出生后10~ 40 d出现。最初常见一个淡红 色, 边界清, 不高于皮肤的先驱斑, 2~ 3个月后即进入生长期, 瘤体迅速增大、 变厚, 毛细血管瘤常变成鲜红色, 不规则的斑块, 并高于皮肤。生长期长短不一, 一般认为 毛细血管瘤的生长期很少持续到 6~ 8个月后, 海绵状和混合型血管瘤也在 ≤1岁时 达到静止期。当血管瘤长到最大程度, 经过一稳定期后, 一般都在 1~ 2岁时开始消 退。 病变部位 血管瘤可生长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皮肤和皮下组织占绝大多 数,真性血管瘤最常见部位是头颈部和面部,其次是躯干、四肢。血管畸形 可累及肌肉、内脏、骨骼。约20%病例为多发性血管瘤,位于深部的血管瘤 不易被发现。 血管瘤消退时间与残留病变 血管瘤消退的最初表现是褪色, 毛细血管瘤常由鲜红 变成暗红、 淡红, 甚至灰白色, 从中央到周围逐渐扩散。随后瘤体变软, 变平, 体 积缩小。80 % 以上的血管瘤经过 2~ 5年的消退期后完全消退, 局部皮肤恢复正 常。 10 %~ 20 % 的病例有残留皮肤改变, 常见的是局部皮肤灰白或毛细血管扩 张, 极少病例可有皮肤松弛, 瘢痕或萎缩。50%5岁前消退,90%9岁前消退。 。 血管瘤伴发综合征 1) K—M综合征 表现为迅速扩大的毛细血管内皮瘤伴血小板 减少、凝血异常及广泛出血。机制:血管瘤中血流缓慢,瘤内滞留着大量血液,损 伤、手术进一步损害血管瘤中血管内膜,凝血面积增加和循环血液中的凝血质被释 放,于是整个微循环系统有血栓形成,大量消耗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Ⅱ 、Ⅴ、Ⅶ和Ⅻ,其结果是发生大量出血。 2)K-T 综合征 静脉曲张性骨肥大伴血管痣综合征。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临床表 现:葡萄酒色斑、浅静脉曲张、软组织增生。
色管 瘤
海绵状血管 瘤
在真皮层深部或皮下组织中血管形成许多扩张的 不规则的血窦。窦壁衬以单层内皮细胞, 窦间有 一层菲薄的纤维组织隔开。发生于皮下、 肌肉 及内脏,在局部皮肤不伴有毛细血管瘤时, 可隐约 衬托出蓝色。肿块包膜完整,界限清楚, 有些因浸 入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有弹性,压时缩小, 解除压 迫后又可恢复原状, 自行消退的可能性很 小。 在身体同一部分出现毛细血管瘤与海绵状血 管瘤的混合体
七、治疗
4、硬化剂注射疗法 可使肿瘤发生血栓机化而结瘢痕化。无论注射何种硬化剂均使肿瘤血管内膜无菌粘 连栓塞血管,导致肿瘤萎缩。目前较为常用的硬化剂有: ①95% 酒精: 每次 0 .1~0 .5 ml, 每周 1~2 次。 ②50% 鱼肝油 酸钠: 每次 0 .1~0 .5 ml, 每周 1 次。生长于四肢的血管瘤注射时,其近端应缚以止血带; 位于其他部位者,可在局部四周加压即可。③40%尿素:精制医用尿素为一高渗液,注入血管内后,使瘤内 细胞脱水, 继而代谢紊乱,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无菌性坏死, 以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血管瘤纤维化,以致萎缩。
静脉畸形
血管畸形
动脉畸形
动静脉瘘
三、分类
按体积大 小分类
小型
中型
大型
1 最大直径小于 3cm
2 直径3-5cm
3 直径大于10cm
真性血管瘤与血管畸形区别
① 血管瘤病理改变 为内皮细胞增 生,而血管畸形表 现为毛细血管、 小动脉、 小静脉 的异常扩张, 但 内皮细胞无异常 增生。 ② 血管瘤组织中肥大 细胞计数明显高于 血管畸形组织, 而 血管畸形组织中肥 大细胞计数正常。 ③ 血管瘤组织内皮细 胞中核仁区蛋白嗜 银染色(AgNOR)计 数明显高于 血管畸形。 ④
治疗原理 在微电脑的控制下,采用波长为 400nm-650nm 的半导体窄光谱光源, 针对不同的光敏剂,在其光源的波 长范围内,选取不同的光谱波长。选择性穿透皮肤,在不伤害正常血管和皮肤组织的情况下,利用鲜红斑痣 位于皮肤真皮浅层的组织结构,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使鲜红斑痣生长的畸形毛细血管瞬间瓦解,从而达到 迅速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用病症 鲜红斑痣(红胎记)
五、并发症
局部并发症 全身并发症
①皮肤破溃,溃疡形成
①管腔堵塞 ②出血
②感染
③重要器官 损伤
六、诊断
临床诊断 影像学诊断
新生儿斑、 葡萄酒斑和草 莓状血管瘤均可从临床表 现确定诊断。皮下海绵状 血管瘤和不典型的蔓状血 管瘤有时不易诊 断,用细针穿刺抽出血液也 可确诊。
一、选择性动脉造影 二、静脉造影
混合性血管 瘤
三、分类
毛细血管畸形
由于末梢血管发育异常而致支配区毛细血管 过度扩张。 最常见的血管畸形。静脉形成不同腔隙或海 绵窦性改变;血管内皮细胞正常形态消失, 功能异常。 主要类型有小动脉痣,管壁薄,抓破出血 常血流不止 临床上表现为囊状血管瘤,较少见。主要病理改 变为皮下搏动迂曲血管并隆起高于皮肤表面,可 扪及搏动,可闻及杂音,局部皮温升高,四肢为 好发部位。
血管瘤诊疗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 李振军
一、概述
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脉管发育异常,病理学属于错构瘤而非真性肿瘤。具有畸形和肿 瘤的双重特性。从病理学看,虽然许多血管瘤镜下有细胞不完全分化和细胞核有丝分裂 现象,但这并不象征恶性,而仍属于良性。从生长方式看,有些血管瘤生长迅速,侵入 肌层,甚至骨骼,破坏周围组织,但并无发生远处转移,大多属于良性。 发病率为2.5%-12%,新生儿期1.1%-2.6%;婴儿期10%-12%;超低出生体重儿可达 30%。女多于男。
三、彩超检查
六、诊断
(一)选择性动脉造影 根据肿瘤所在部位选择性动脉插管,如选择颈外动脉、 面 动脉、 尺动脉、 桡动脉、 肱动脉、 股动脉等,插入 1~2 .5 mm 直径的硅胶管, 妥善固定, 注入 60% 泛影葡胺 20~40 ml。为了便于观察, 在肿瘤近、 远端扎 上止血带。动脉造影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供应动脉及引流出静脉情况, 肿瘤的 范围及动静脉瘘的多少等,对确定治疗方案, 估计疗程、 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七、治疗
1.观察 毛细血管瘤有自行消退的可能, 所以可密切观察。消退过程多在生后 1~3 年内,故 3 岁以内的 患儿不需治疗, 尤其是当血管瘤位于脸、 腮腺、 鼻、 乳房等部位时, 在观察期间不宜做穿刺或外敷药 物。在观察期间尽力说服家长耐心等待。
2.激光治疗:利用专业激光治疗设备对血管瘤组织进行凝固,并达到治疗血管瘤目的。但激光治疗深度一 般控制在表层皮肤0.2~0.4mm以内,超过0.4mm即产生明显疤痕,故对浅表性毛细血管瘤有一定效果, 对深层血管瘤易引发出血及疤痕畸形。
七、治疗
10.超声微创介导治疗
治疗原理 该技术是在三维彩超定位引导下,通过微导管穿刺插入引起异常结构的营养支管腔及膨大处,在血管内利用超声 消融技术,让供血支血管壁收缩,管腔变狭窄,减少瘤部供血,使瘤体供血与回流达到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 的,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新型微创技术。 治疗周期 一般需要1至2个疗程,每个疗程需要3-5次,特别巨大者治疗次数相应增加。 诊疗范围 婴儿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淋巴性血管
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