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体会

论著·临床辅助检查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34卷第20期影像学检查在肝血管瘤的检查中非常重要,超声是肝血管瘤诊断中最常用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作为肝血管瘤的初筛手段,在基层医院广泛使用,对初筛不能确诊的血管瘤患得可以建议去上一级医院,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亦可做超声造影或CT 检查。
回顾我院2014年2月-2016年10月门诊检查的患者资料,经整理现将这几年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4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肝血管瘤患者350例,经病理、手术及CT 确诊。
其中男138例,女212例;年龄20~86岁,平均40岁。
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在超声检查肝脏时被偶然发现,亦有少数病例肝区或右上腹疼痛,体积较大压迫胃肠道发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饭后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极少数肝包膜下血管瘤可破裂出血而呈急腹症症状。
方法:仪器设备:使用本院超声诊断仪,GE LOGIQ S8,PHILIPS 飞凡,探头频率3.5MHz,为了保证图像的清晰显示,检查前1d 嘱患者晚上少吃或不吃过多油腻食物,晨起空腹(10~12h),当天如果同时检查胃肠钡餐透视,应先行超声检查,患者如若腹内积气积便较多,宜于前夜服用泻药以促使排出粪便和消化道内的积气,并开始禁吸烟,患者常规仰卧于右侧检查床,双臂上举,使肝区体表投影位置充分暴露于视野中,探头置于右侧肋缘下,上下晃动倾斜,仔细检查,显示胆囊、肾脏及第一、第二肝门等结构。
探头再置于剑突下纵切,左右两边依次扫查,必要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避开肋骨及肺气干扰,观察记录肝脏的形态、内部回声等,是否有脂肪肝,是否有肝硬化等。
再详细记录病灶部位、大小、数目、内部回声及边界回声,彩色多普勒观察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
扫查步骤的总的原则是有次序的全面观察,尽量不漏掉病变。
注意事项:①应特别注意在邻近肝脏表面及底面的包膜下区。
肝脏血管瘤超声诊断方法

·健康科学·肝脏血管瘤超声诊断方法尤显红肝脏血管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良性肿瘤,在发病期间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一般是在体检或者手术过程中被发现。
根据临床对肝脏血管瘤患者的调查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率最高,但几乎没有出现病情恶化的案例。
目前针对肝脏血管瘤的发病机制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主要认定此类疾病的产生与先天性发育因素和激素刺激等方面有关,由于肝脏血管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超声诊断的方法来予以辅助判断。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关于肝脏血管瘤超声诊断的方法有哪些。
一、B超检查根据有效的临床相关数据显示,B超检查肝脏血管瘤的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67%,通过确诊数据表明,其诊断准确性为70%左右。
(一)肿瘤形态肝脏血管瘤在临床上发现密度呈均匀分布、形态规则、界限清晰,有的患者肝脏血管瘤的体积较大,可以在B超检查中发现肿瘤呈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横截面会出现分叶状,内部回声同时会表现出增强的趋势,但边界清晰可见。
(二)回声类型在超声回声中,回声类型被划分为四种不同的形式:高回声型、低回声型、无回声型及混合回声型。
在超声检查中肝脏血管瘤的表现以高回声类型为多见,伴随小筛孔状改变;低回声型是比较少见的一种类型;无回声型的表现一般提示肝脏血管瘤体积较小,因此实质内的回声稀少,并且后方回声轻度增强;混合回声型在临床上提示患者肝脏血管瘤体积较大,同时可发现回声中呈蜂窝状结构,分布参差不齐,且回声强弱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B超检查中,回声类型的变化是根据肝病变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当患者病情出现病变时,回声类型也会随着肿瘤的变化而产生程度不同的改变,或者肝部病变也会影响回声类型的变化。
例如肝脏血管瘤患者在患病期间,同时产生肝硬化或脂肪肝等肝部病变时,在脂肪浸润前的B超检查结果多为高回声类型,但在脂肪浸润后会显示低回声结节,因此,这种检查方式在临床上也有一定的缺点,即难与肝部的其他病灶组织病变区别。
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和准确率判断

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和准确率判断【摘要】目的:探究B超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准确性。
方法:选择2017年1月到2018年2月在来院疑似为肝脏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10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均接受CT 和B超检查,对比两种影像学诊断准确率、特异性、敏感度以及影像学特点。
结果:B超诊断准确率为90.00%,高于CT平扫诊断准确率,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
对比B超与CT诊断特异性,差异性并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
结论:B超和CT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能够有效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肝脏血管瘤。
临床应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建议对于疑似存在肝脏血管瘤患者首选B超诊断,不仅费用较少而且诊断率较高,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B超;肝脏血管瘤;应用效果;准确率肝脏血管瘤指的是肝脏部位血管性肿瘤,该疾病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海绵状血管瘤,是良性肿瘤的一种。
该疾病常见于成年女性人群中,目前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但是该疾病早期并无明显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在常规体检中确诊还有部分患者由于血管瘤体积过大引起肝脏不适入院就诊[1]。
一般情况下,肝脏血管瘤直径低于4cm,少部分患者可能过大或过小,存在个体差异性。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CT、MRI、B超等方式进行诊断,为了了解B超和CT在肝脏血管瘤中的诊断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对本院100例疑似肝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1资料、方法1.1资料从2017年1月-2018年2月间来院收治的疑似肝脏血管瘤患者中,抽选出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的诊断方式分为CT组、B组。
10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中,男性患者病例数为44例,女性患者病例数为56例,患者的年龄范围32-70岁,平均年龄值为:43.5±3.4岁;腹部不适就诊者40例、常规体检者38例、其他22例[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在肝脏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 3 ] S u z a n T . S e n s i t i v i t y a n d s p e c i i f c i t y o f u l t r a s o n o g r a p h y i n
d e t e c t i n g t h y r o i d i t i s [ J ]. T h e E n d o c r i n o l o g i s t , 2 0 0 7 , 1 7
2 . 1 彩 色超声诊 断 H T诊断符合 率
彩 色超声 提示诊 断
的5 6例 H T患者 中 , 经临床 症状 、 实验室 血清特异 检查 等 检查后 , 确诊 5 4例 , 彩色超声诊断符 合准确率 为 9 6 . 4 3 %。
与实验室血清特 异检查 准确率 9 9 . 9 9 %相 比, P> 0 . 0 5 , 无 统计学意义 。
版社 . 2 0 0 5: 7 4 0~7 4 1 .
[ 2 ] 李 治安 .临床超 声影像 [ M]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2 0 03 .
Hale Waihona Puke 值 的增 高 , 血清 T g 水平 的增高加 以鉴别 。( 2 ) 结节 性 甲状
腺肿: 甲状 腺 呈 双 侧 叶 增 大 , 两 侧 不对 称 , 腺 内 见 多 个 结 节, 结节有其边界 、 大 小不等 , 结 节 内部 回声 不 均 匀 。 ( 3 )
据 采 用 检验 , P< 0 . 0 5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完整 , 内部回声不 均匀 。颈部 中下 区淋 巴结肿 大 S u z a n报
道 彩 色超 声 在 H T中 的诊 断 特 异 性 为 9 0 %, 诊断符合率 为9 3 . 7 5 % 。研 究 显 示 彩 色 超 声 在 临 床 H T的 诊 断 准 确 率
56例肝血管瘤的B超诊断分析

8 7
5 6例肝血管瘤的 B超诊 断分析
冯 海玲 ’ 郝 娟 关键 词 : 血管 瘤 ;超 ; 断 肝 B 诊 中 图分类 号 :4 51 R 4.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06 07 (0 00 —0 7 叭 10— 9 92 1 )60 8一
3 讨 论
贵州省 贵阳 医学院第 三 附属 医院超声 科 (500 5 80 ) 21年 1 2 00 月 2日收稿
6 例排 卵 障碍 患者 经 促 卵泡 生 长及 促排 卵治 疗后 , 卵泡成 O ① 熟者 2 例 占 3 . 其 中受 孕 的 1 例 ; 像 图表 现 ( 1 : 5 57 %, 6 声 图 )一侧 卵巢 内见 圆形 及椭 圆形 无 回声 区 ,直 径 约 1m 2m 7 m~4 m,边 界清 晰 , 力 高 , 卵 后 部 分 卵 泡 突 然 缩 小 塌 陷 , 成 强 回声 块 状 回 张 排 形 声 ; 分 卵泡 壁破裂 , 壁 呈不 规 则皱 缩 , 泡腔 内见 散在 稍强 回 部 囊 卵 声小点状 回声。②卵泡发育不 良者 2 0例 , 8 %; 占2 . 声像图表现 6 ( 2 :卵 巢 内无 卵泡 生 长 或者 卵 泡 直径 < . m 仅见 2 3 卵 图 ) O8 , c -个 泡, 卵巢实质 回声 增强 , 日超声监 测中, 逐 卵泡径线增长<m i m或 者停止生长。③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症 1 , 1. 声像 3例 占 85 %; 图表 现 ( 3 : 泡 发 育 成 熟 , 泡 直径 > c 但 是 不 出现 排卵 ; 图 )卵 卵 3m, 卵 泡壁 厚 , 力 差 , 时 内可 见 强 回声 带 分 隔 , 成 多个 薄 壁囊 , 张 有 形 持续 到 下一 次 月经 来 潮消 失 。④ O s ( 巢过 度 刺激 综合 症 ) H s卵 者
肝血管瘤超声描述范例

肝血管瘤超声描述范例如下:
患者信息:女性,52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饱食后明显,不伴疼痛。
近1个月无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
病来无发热,无腹痛,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短,饮食较差,睡眠尚可,二便如常。
查体:腹平,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肋下3cm,脾肿下未及,肠鸣音3次/分。
超声所见:肝右叶明显增大,其内可见13.5cmx11.0cm实性肿物,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内呈中低混合回声。
注射造影剂2.4ml后约19秒肿物周边见结节状强化,造影剂向心性充盈,延迟相肿物大部分强化,中心部未见强化。
肝左叶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
超声提示:肝右叶实性肿物,根据造影结果考虑为血管瘤。
病理肝血管瘤多属海绵状血管瘤,切面为圆形或楔形,呈蜂窝状,由多数小血管组成,亦可由较少大血管组成。
以上描述仅供参考,具体的描述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医生的诊断来进行。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医学书籍。
肝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手段

小型肝血管瘤通常可采取保守治疗。大型肝血管瘤则需要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介入或放射治疗。
患者的症状
有明显症状的肝血管瘤,例如疼痛、腹胀或黄疸,需要积极治疗。无症状者可定期随访观察。
患者的身体状况
患者的肝功能、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因素,都会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患者的意愿
尊重患者的意愿,充分沟通,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肝血管瘤的概述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它通常无症状,但有时可能会引起腹痛、腹胀或肝肿大。
by s s
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有关。
血管畸形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导致血管壁异常,形成血管畸形,最终形成肝血管瘤。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控制血管瘤生长,并降低手术风险。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血管瘤的大小、位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
药物治疗的并发症
肝功能损害
某些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毒性,导致肝功能下降,甚至肝衰竭。
心血管并发症
一些药物可能影响心血管功能,引起心律失常、血压波动等问题。
胃肠道反应
药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积极的预防和随访可以有效地改善肝血管瘤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结论与展望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预后良好。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
未来,需要加强对肝血管瘤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栓塞
介入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栓塞,需及时处理,避免栓塞造成严重后果。
血管瘤超声诊断标准

肝脏血管瘤其彩超表现主要是高回声,病变有时范围较大,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境界有可能不清晰。
而呈低回声的肝血管瘤,多有网络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境界清晰,其内可有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其内侧壁多较整齐,如果存在钙化灶可以出现强回声伴声影。
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结节状或条块状低回声区。
探头重压时可以观察到病灶前后径缩小,内部无回声区也可以出现缩小的症状,去除压力后可以恢复至原来图像。
彩色多普勒检查病变可以显示较多静脉血流,有时与周围肝组织血流相通,还可以检出比较有特征性的肝窦状静脉血流。
彩超只是为肝脏血管瘤提供了初步的诊断依据,具体还需要通过强化CT或者磁共振来进一步明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刘建军
发生在肝脏的血管瘤较其他脏器多见。
本病是一种血管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在0.35%-2%之间。
有人认为,发生在肝脏中的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由于肿瘤较小,大部分患者不引起症状。
一、肝脏毛细血管瘤
常较小,直径一般在1-3cm,为肝内的毛细血管局部过度增生所致,单发的多见,也可为多发。
声像图表现:
1、肝脏的外形、轮廓多无变化,只有当病变较大,并位于近肝脏表面处,轮廓可稍有突起。
2、大部分病变区境界清晰,回声较高而分布尚较均匀;少数病变区回声低于肝组织回声,仅与周围肝组织之间有回声较高而明显的线状境界。
3、病变区内部均可观察到细小如大头针状圆形或管状无回声区,形成筛状结构;并可观察到有些肝组织内的小血管直接通入病变内部,使病变区边缘出现凹陷性缺损。
4、病变可为单个或多个,常位于靠近肝脏边缘或肝表面处、临近肝内较大血管或与肝内血管有密切关系。
5、病变远侧回声多无明显变化。
6、随访观察,短期内病变区多无明显增大现象。
7、彩色多普勒检查:大多数较小肝血管瘤内血流难以显示,少数
病例可见病变内及病变周围有相连的细小静脉血流,血流分布可以稀少或较密,对低回声型血管瘤的诊断极有帮助。
二、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本病多为单发性,一般生长缓慢。
大的血管瘤可出现上腹肿块,,肝肿大,肿块有的可压缩,有的硬而有结节感,。
切面上肿瘤呈紫颜色,系由多数囊状或筛状间隙所组成,间隔厚薄不一,囊腔内充满血液,形成的血栓及间隔可发生钙化。
声像图表现:
1、肝脏有局限性增大、增厚、轮廓不规则。
2、病变区范围常较大,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间境界有的可不清晰。
3、病变内部回声强弱不一,呈条索状或蜂窝状,并有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其内侧壁多较整齐。
如有钙化灶存在,可出现小区强回声并伴声影。
4、如病变部位位于肋缘下或剑突下时,稍加重探头压力,常可观察到病变区前后径缩小,内部无回声区亦同时有缩小征象,去除压力后,仍恢复至原来图像。
5、后方回声不增强。
6、彩色多普勒检查:病变区常可显示较多的条状、点状静脉血流,有的血流与周围肝组织血流相通,如检出病变内有小区窦状静脉血流时,诊断更可确定。
三、临床意义
肝血管瘤,尤其是毛细血管瘤,较为多见,经全面仔细多方位的超声显像,常可发现肝内局灶性回声增强区,一般声像图表现均较典型,诊断较易。
在健康检查或肿瘤普查中应用超声检查,往往在不少无症状健康人中查出肝脏血管瘤。
过去有人认为,肝脏毛细血管瘤常不易与小肝癌鉴别,但仔细观察两者的图像表现是不相似的,肝血管瘤有小血管自肝组织进入病变内,因而在切面声像图上呈筛状无回声区,轮廓凹陷不整齐。
而小肝癌大多呈低回声区,分布较均匀,轮廓常较清晰,有时并可见到包膜回声,内部无筛状结构,常可探测到高速动脉血流。
但无明显血窦的,不规则形态的血管瘤,有时与恶性肿瘤在声像图上较难区别。
除结合AFP、核素血池扫描、CT检查以助鉴别外,可通过超声引导下的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以获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