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

合集下载

《诗经》三首

《诗经》三首

《诗经》三首《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笙诗《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

这六篇诗都仅有篇名而无文辞。

宋朱熹于集传中称这六首诗为“笙诗”。

也称“六笙诗。

至于为什么有目无辞,一种看法是本就“无辞”,一种看法是“亡佚”。

尹吉甫(公元前852—前775),即兮伯吉父,西周封矩(今沧州南皮)人。

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

尹吉甫,是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内史,据说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军事家、诗人、哲学家,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尹吉甫晚年被流放至房陵(今房县),死后葬于今房县青峰山,房县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遗存。

他辅助过三代帝王,后周幽王听信谗言,杀了他。

不久知道错杀,便给他做了一个金头进行厚葬。

为了防止盗墓,修建了真真假假十二座墓葬于房县东部。

名称由来《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2]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诗经》三首ppt

《诗经》三首ppt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婚后:“二三其德”、“士贰其行”、“至 于暴矣”
鉴赏要点3
• 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第四章“桑 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 发下文,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 由幸福而至痛苦。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 术效果。
兴”。

• “赋”即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 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 “比”即“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 喻;
• “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
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 垫。
《 表现内容 风、雅、颂 诗 经 》 表现手法 赋、比、兴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 《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
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 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诗经》的表现手法
• 《诗经》的艺术特点以写实为主,大多
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
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

的内容,即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 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
写_男__子___赴__约__见___到__姑__娘___前__的心情。
四、阅读下文,完成1~4
1.“归”通___________ 2.“荑”是指茅__草__芽_______
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的译文是:
不是你荑草美丽,而是因为你是心上人赠送的
4.

《卫风 ·氓》

补充注音:
匪( fěi )来贸丝 乘彼垝垣(yuán ) 载笑载( zài )言 以我贿( huì )迁 于嗟( jiē )鸠兮 渐车帷( wéi )裳 夙兴夜寐 (mèi ) 靡有朝( zhāo )矣

诗经三首(优秀3篇)

诗经三首(优秀3篇)

诗经三首(优秀3篇)诗经三首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教学方法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象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既“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暗示性,进行推断想象“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

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二、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②依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

结合历史知识,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诗经三首

诗经三首

木瓜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看那老鼠都有牙齿,做人怎不讲节制。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要是做人没有节制,不死还想等什么?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看那老鼠都有肢体,做人怎能不讲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要是做人不讲礼,为何不去快快死?


主题

此诗明则描述老鼠,实则是统治者用虚 伪的礼节以欺骗人民,人民深恶痛绝, 比之为鼠,给予辛辣的讽刺。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录诗歌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类,普遍运用赋,比, 兴手法。
分类

风:地方民歌 雅:宫廷乐歌 颂:宗庙祭歌
160篇 105篇 40篇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译文Fra bibliotek看那老鼠都有皮,做人怎能不讲礼 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要是做人没有礼仪,为何不死还活着?

《诗经三首》赏析

《诗经三首》赏析

《诗经三首》赏析
中国古代的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最著名的是《诗经》,它汇集了早期汉族民间最高质量的文学成果。

《诗经》中收录了三百五十余首诗歌,极具古风和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形态的重要实质性载体,为中国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取《诗经》中的三首诗歌,分别为《小宛》、《桃夭》、《湘夫人》,通过赏析来探讨它们的文学特点。

《小宛》是《诗经》中的一首经典诗歌,其内容描述的是有关古老的小宛城的故事,以此来赞美小宛城的辉煌历史。

诗歌采用了倒装句等技巧,在表达上灵活多变,情节饱满,承前启后,且呼应默契,节奏流畅,让读者在享受精神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深意。

《桃夭》是《诗经》中的另一首经典诗歌,其内容描述的是宣歌赞美桃花的美丽,以此来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诗歌展现了古风之美,通过桃花的美丽形象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追求,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湘夫人》是《诗经》中的另一首经典诗歌,其内容描述湘夫人从独处到有情人的经历,以此来赞美有情人生活的美好。

诗歌采用了象征性的手法,充分表达了两性之间的心灵共鸣,表现了充满感情的爱情世界,以此来唤起人们对爱情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性的思考。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三首诗歌《小宛》、《桃夭》、《湘夫人》,充分体现了古风之美,通过其表达的内容及文字手法来构筑出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以此来展示古人的哲理思想,呼应了古代的文化精神,
为中国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诗经三首》赏析

《诗经三首》赏析

《诗经三首》赏析诗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文学名著,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全称是《尚书诗经》,统计数据显示,它由三万四千多首诗歌组成,每首歌都表达了诗人关于宇宙及自然界等方面的思考。

它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正式”被记载下来的古籍,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文化的大宗。

以下是三首诗经的赏析:第一首诗经《何播》,出自《尚书诗经大雅何播》。

它描述的是五帝时期传说中的神话故事,故事发生在山川湖泊之中,流传到当今的伊甸园。

何播的故事里,五帝时期的争斗到了极致,黄帝、蚩尤、何仙姑等都投入到了争霸的战斗中,如同一场大战般。

它告诉我们,虽然我们不能掌握宇宙规律,但是作为人类,我们要不忘初心,勇敢担当,为实现人类共同美好的梦想而奋斗。

第二首诗经《大雅河之畔》,出自《尚书诗经大雅河之畔》。

它描述了汉王刘邦来到河边上,静静欣赏河湖泊之风景,被它的绝美景色所吸引。

他仰望天空,认识到了大自然的伟大,也发现了自己的渺小;他放弃了建立帝国的理想,而改变了自己的统治方式,转而着重于时下的社会和革新。

它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君主应该要学会以前人的眼光来审视事物,努力改善社会状况,为民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第三首诗经《蒹葭》,出自《尚书诗经小雅蒹葭》。

它描述了一个爱情故事,主人公朱高祖爱上了蒹葭,两人通过一段经历无数艰辛的爱情终于走到了一起。

它告诉我们,即使经历过无数艰难的坎坷,只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力,爱情依然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最终绽放出它自己的光芒。

从三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深刻的教育意义,它们教会我们勇于担当、不怕困难,坚守真诚、奋斗不止。

们也可以从中学到爱和勇气,它们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和如何去坚持最美好的梦想。

诗经中的歌词写尽了古人的梦想、痛苦、感慨,在我们现代的日常生活里,它们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灵感。

诗经的精神很重要,它们告诉我们:不要忘记初心,勇敢担当,坚持自己的梦想,去爱和去经历,它们也让我们从中获得智慧,在未来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诗经》三首

《诗经》三首

《诗经》三首《品〈诗经〉三首,悟千古情韵》《关雎》,那是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开篇的诗句就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想象一下,那河边的雎鸠鸟相互和鸣,而那美丽善良的女子,让君子心生爱慕。

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心仪的人时,那种心动的感觉。

君子为了追求淑女,想尽各种办法,“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爱情时的那股执着劲儿嘛。

《蒹葭》则给我们带来一种朦胧而又神秘的美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那苍苍的芦苇,那凝结的白露,还有那在水一方若隐若现的伊人,让人心中涌起无尽的向往和期待。

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追求某个梦想,它似乎总是那么遥不可及,但又让我们忍不住去追寻。

我们在迷雾中摸索前行,有时候觉得近在咫尺,可伸手一抓却又什么都没有。

这种感觉既让人心痒痒,又有着一种别样的凄美。

《氓》就像是一部现实的生活剧。

它讲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到婚姻的过程,有甜蜜也有痛苦。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开始的时候,那男子看起来憨厚老实,用换丝的借口来和女子商量婚事,多像我们恋爱时的甜蜜呀。

可是后来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男人变了心,女子受尽了委屈。

这多像现实中有些爱情在柴米油盐中慢慢变了质,让人叹息,让人感慨。

读这三首《诗经》,就好像经历了一场情感的旅程。

我们在其中看到了爱情的美好与甜蜜,也看到了爱情的无奈与悲哀。

它们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情感经历一样,有欢笑,有泪水。

它们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作品,而是贴近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三首诗让我们明白,爱情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会有曲折,会有困难。

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美好的瞬间。

它们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人会变,感情也会变。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憧憬。

就像那雎鸠鸟一样,。

诗经三首原文及翻译

诗经三首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予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伴。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

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

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

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

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

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

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

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

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

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

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

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

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

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

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

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

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三首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

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

《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

《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

(略)
2。

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

(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

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

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

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
老鼠。

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
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

作者言“鸟情”
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

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

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

学生给生字注音
2。

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

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一题解:1。

《诗经》简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风、雅、颂;赋、比、兴。

2 。

各诗内容:《氓》家庭生活;《无衣》军旅生活;《静女》爱情生活。

二分析作品: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教学难点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由解答《氓》所运用“兴”的手法一题而导入)
二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删去《氓》的三、四章,即“兴”的内容,是否会影响本诗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性的表达?《无衣》和《静女》在上述两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
三教师点拨归纳
1。

艺术性:《氓》在第三四章所使用的起兴诗句是在用自然现象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变化,而从“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是否恰恰象征着恋爱生活有幸福到痛苦的巨大转变呢?由此还可生发出诸多联想。

《无衣》运用反复吟唱的手法,意在强化那种军人责任感的目的。

《静女》在细节描写上既做到了丝丝入扣,又为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2。

思想性:《氓》中夫妻情感上的危机;《无衣》中军人特有气质的显现;《静女》中青年男女恋情上的真诚,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思考。

四布置作业
背诵《无衣》《静女》全诗和《氓》的前两章。

(根据课时情况,亦可当堂布置背诵并加以抽查)
板书设计
艺术性:“兴” 反复吟唱细节描写
思想性:《氓》痛斥了负心丈夫的薄情寡意
《无衣》歌颂了军人的伟大精神
《静女》歌颂了美好的爱情世界教案点评:
我们所接触的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形式和所知道的当时的某些概况,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应紧紧扣住两个字——“了解”:了解那时的语言,了解那时的文学,了解那时的风土人情。

为此,本课教学设计以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品读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思想内容为重点,以介绍,诵读品味,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