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课程标准
《食品安全法规》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法规》教学大纲食品安全法规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食品安全法规的相关知识和实施规范,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以及监管与管理的制度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有更深入的了解,具备分析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食品安全的定义、重要性和影响;2. 掌握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体系和分类;3. 理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和要求;4. 掌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 培养学生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食品安全概述- 食品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 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的关系;- 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及其防控措施。
2.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与分类-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概述;-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分类及其特点。
3.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主要内容-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来源和立法目的;-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食品标签的法规要求;- 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等环节的法律法规要求。
4.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其职责与分工;-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手段;-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和运行。
5. 食品安全意识与规范操作- 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酒店、餐饮等行业卫生管理要求;- 食品安全常识与规范操作。
四、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讲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和实施规范;- 讨论研究: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实践操作:进行食品安全操作实践,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能力;- 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掌握情况。
五、评价方法-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讨论表现等;- 作业和实践报告:包括针对案例的分析和实践操作报告;-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掌握情况。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 主教材:《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导读》;- 参考资料:1.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及其解读;2. 国家相关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发布的通知和规范文件。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食品标准与法规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3.课程编码:4.学时:60学时5.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检测技术专业等。
(二)课程性质《食品标准与法规》是从事食品生产、营销和贮存以及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它是研究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与法治管理的科学,是食品科学与质量管理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食品法规的发展历史、现状,使学生懂法守法,为将来从业打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课程设置的依据通过对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行业的广泛调研,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性质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设置本课程及本课程相关内容。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第一,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第三,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第四,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第五,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第六,强调国际意识的培训。
3.课程目标、内容制定的依据课程目标按照2020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针对该专业的对应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编写的。
4.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课程通过项目任务驱动开展教学。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理论辅助实践。
课时安排上要求重实践、轻理论,把过程学习贯穿到整个目标的实现中,整体理念是重过程考核、轻最终考核。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描述食品安全法各条款的组成,理解食品企业安全控制岗位的工作过程;会根据企业的需要制定安全管理办法,能熟练根据国家标准或职能部门要求为企业制定合理的安全控制系统和制度;并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具有善于和食品加工企业工作人员沟通和与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共事的团队意识,能进行良好的团队合作,养成良好习惯,养成食品安全重于一切的意识。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课程性质为切实推行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技能型”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通过对现有的国内外食品行业状况的分析,食品相关工作岗位的调研,确定开设《食品标准与法规》。
食品标准与法规是从事食品生产、加工、营销和贮存以及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它是研究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与法治管理的科学,是食品科学与质量管理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食品标准与法规是食品加工专业的必修课.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食品工业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凸显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重视,不得不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的食品工业越来越需要食品标准与法规进行规范化的生产和管理,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保障.因此,食品标准与法规这门课程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前导课程是《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理化分析技术》、《食品工艺学》等。
后续课程《食品质量与管理》、教学实习等,衔接合理,共同构成课程体系的有机整体。
在掌握部分必要的化学基础和食品安全概论性知识后,通过本课程和《食品理化分析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学习掌握食品检验与质量控制的能力,并为后续的《食品质量与管理》提供具体内容支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国内外食品标准与法规基本概念,食品标准与法规之间相互依存关系,掌握食品安全法、相关标准的地位与作用,熟悉法规、标准与市场经济和食品安全体系的关系,并学会制定食品标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程序和体系文件编制.(2)掌握食品法规的发展趋势以及制定的程序,能够熟练掌握法律法规在食品生产中应用。
(3)应具备以下能力:①运用标准化方法进行企业管理的能力;②运用食品标准与法规进行食品生产过程和质量与安全的监督管理的能力;③能够进行有关食品标准与法规的技术培训,并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事件进行协调处理的能力。
食品质量标准法规与食品安全认证教案

食品质量标准法规与食品安全认证教案第一章:食品质量标准概述1.1 食品质量的定义与重要性1.2 食品质量标准的分类与作用1.3 食品质量标准的国际与国内发展趋势1.4 食品质量标准与消费者权益的关系第二章:食品质量标准法规基本内容2.1 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法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的构成与制定程序2.3 食品安全认证制度及其管理办法2.4 食品生产许可制度与食品经营许可制度第三章:食品安全认证与管理3.1 食品安全认证的类型与作用3.2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3.3 良好生产规范(GMP)与良好卫生规范(GHP)3.4 有机食品认证与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第四章:食品质量检验与监督4.1 食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与监督管理4.2 食品质量检验的方法与技术要求4.3 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发布4.4 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与处理第五章:食品质量标准法规的执行与监督5.1 食品质量标准法规的执行主体与职责5.2 食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5.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5.4 公众参与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食品质量标准法规与食品安全认证教案第六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6.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与方法6.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程序与指标6.3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6.4 食品安全风险沟通与信息发布第七章: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7.1 食品供应链的概述与重要性7.2 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7.3 食品供应链中的质量追溯与召回制度7.4 食品供应链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诚信体系建设第八章:食品标签与包装管理8.1 食品标签的基本要求与法律法规8.2 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与标准8.3 食品标签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与完整性8.4 食品标签监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第九章:食品添加剂管理9.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与作用9.2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标准与使用规定9.3 食品添加剂的风险评估与监测9.4 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与不合格产品的处理第十章:食品进出口管理与国际食品安全合作10.1 食品进出口检验检疫管理与法规10.2 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与认证体系10.3 世界各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比较与启示10.4 应对食品贸易壁垒的策略与措施食品质量标准法规与食品安全认证教案第六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6.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介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定义和目的解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如危害分析、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强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6.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程序与指标详细说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步骤,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讨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指标,如危害严重性、暴露程度和可接受风险水平6.3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介绍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探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关键措施,如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持续改进6.4 食品安全风险沟通与信息发布强调食品安全风险沟通的重要性介绍食品安全风险沟通的渠道和技巧,如信息公开、舆情监测和危机公关第六章总结:本章主要介绍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程序、指标和管理策略。
《食品安全》课程课程标准

《食品安全》课程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食品安全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一、课程的性质课程主要针对中专学校三年制烹调专业学生而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对于从事餐饮行业的烹饪专业学生,更应该掌握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及食品安全处理方法,保证入口食品的安全性。
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是烹饪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本专业学生的应知应会为导向,结合现今的食品安全案例,同时,按照岗位工作任务的操作要求,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通过课程的改革,改变以往营养与卫生一本教材的教学方式,探索性地结合专业需求和社会发展,餐饮业对食品卫生安全的严格要求,把《食品安全》课程独立起来。
建议本课程课时为36课时。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饮食行业的食品卫生安全的基础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要求,严守法规,科学操作。
更能让学生识法、守法、科学操作。
使学生能熟悉行业的卫生法规和操作要领,从而丰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制作适合卫生要求的产品,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内容与能力培养目标:第一章食品污染与食品安全[讲授内容]第一节食品污染概述一、食品污染分类二、污染的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第二节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一、自然界中细菌的分布二、食品中细菌污染的来源三、食品微生物卫生指标四、霉菌及其毒素的污染五、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六、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第三节化学性污染及其预防一、农药污染食品及其预防二、有毒金属污染食品及其预防三、化学致癌物的污染及其预防第四节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污染第五节食品添加剂一、食品添加剂定义及分类二、食品添加剂的卫生管理及使用原则三、食品添加剂的毒性和禁止使用的添加剂四、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安全现状[基本要求]1.了解食品卫生学概念及食品污染的分类。
2.了解常见的食品细菌,掌握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食品卫生学意义。
3.了解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其化学过程,掌握其鉴定指标。
4.掌握黄曲霉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5.掌握常见农药、有毒金属、N—亚硝基化合物及多环芳烃化合物对食品的污染6.了解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卫生问题。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掌握食品安全的基本法规和标准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掌握食品安全的基本法规和标准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为了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各国都建立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的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帮助读者掌握食品安全的基本法规和标准。
一、食品安全法规1. 《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是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法规,于2009年实施,2015年进行了修订。
该法规明确了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责任主体、监管措施和法律责任等内容。
它规定了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的法律责任,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并发布的,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规范。
这些标准包括了食品的质量要求、卫生要求、标签标识等内容。
通过遵循这些标准,可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食品安全标准1.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质地、增加食品营养、改变食品色泽或延长食品保质期而添加的成分。
为了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中国制定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了不同类型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限制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2. 食品安全生产标准食品安全生产标准是为了确保食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环节的安全。
这些标准包括了食品企业的生产设备、操作规范、卫生要求等内容。
只有按照这些标准开展生产,才能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3. 食品添加剂残留限量标准食品添加剂残留是指生产过程中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所残留的量。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健康,中国制定了《食品添加剂残留限量标准》,规定了食品中各种食品添加剂的残留量限制,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4.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标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标准是为了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和准确度。
这些标准包括了食品中残留农药、兽药、重金属等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食品标准与法规(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in Food)课程编码:6321Z019 学分:2 总学时:36说明【课程简介】《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并能初步掌握与食品相关的国内外标准与重要法规,使学生对食品行业标准及法规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并应用于实践当中分析处理实际问题。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标准、标准化、法规、认证等的基本概念,理解制定我国食品标准和法律法规的方法,了解并熟悉我国和发达国家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食品质量管理体系、食品认证程序和要求等,并能够根据所学具有分析和处理食品违标违法事件的基本能力。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食品企业管理》、《食品包装学》、《食品添加剂》等课程。
【能力培养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食品的标准和标准化基本原理以及国内外食品法律法规体系,具有运用标准化方法进行企业管理的能力,运用食品标准与法规进行食品生产过程和质量与安全的监督管理的能力,并且能够能对现实中涉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事件案例进行分析和判断,以便在将来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实践工作和有关理论研究的需要。
【学习总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4学时。
学生自主学习学时自行安排。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自主研究法等。
环境要求: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室辅助教学;实验教学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讲授、指导为辅,需要多媒体教室和标准化学实验室。
【学时分配】【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食品标准与法规》,张建新陈宗道,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年1月,第二版参考书:[1]《食品标准与法规》,彭珊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2月,第二版[2]《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吴鹏,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3]《食品标准与法规》,胡秋辉,中国计量出版社,2013年9月,第二版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标准与法规的战略地位;理解:国内外食品标准法规的发展趋势,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学习方法;掌握:标准与法规的研究对象,食品标准与法规的研究内容;运用:标准与法规之间的相互关系。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doc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doc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引言食品安全是人们生活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各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
本文将介绍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的相关内容,以增加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与了解。
食品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是指规范食品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法律法规。
食品安全法的主要目的是保障食品的安全性与质量。
不同国家的食品安全法可能存在差异,但基本原则是相通的。
食品安全法主要涉及以下内容: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才能合法经营。
食品标签要求:食品包装上必须标明成分、营养信息、生产日期等必要的信息,以供消费者参考。
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且不能超过允许的限量。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食品召回制度:在食品出现质量问题时,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召回,以防止对消费者的危害。
食品药品管理法食品药品管理法主要针对食品和药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监管。
食品药品管理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持有合法的食品生产许可证方可开展生产活动。
食品添加剂管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不得超量使用或使用未经批准的添加剂。
食品药品广告管理:食品和药品的广告必须真实、准确、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宣传或误导性内容。
食品药品监督抽检:国家药监部门有权对食品和药品进行抽检,以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质量要求。
食品药品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食品和药品生产、销售企业必须及时报告和处理食品药品不良事件,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食品标准食品标准是指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性、营养成分等方面制定的规范。
食品标准的执行可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并且方便消费者选择和购买食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食品标准:食品质量标准:针对不同食品的质量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课程标准
一、教学对象:
适用于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学生。
二、建议课时及学分
建议课时:32 学分:2
三、先修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
后续课程:食品检测技术、食品加工技术
四、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和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生产质量、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食品流通过程中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原辅料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能力。
通过本课程内容的学习,为从事食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奠定基础。
五、教学目标及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
1食品安全法规基本知识运用能力
2食品安全管理能力
3中国食品标准执行能力
4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申请能力
5 ISO9000 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能力
6食品良好操作规范、卫生操作程序能力
7 食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执行能力
8安全食品的规范管理能力
(二)设计思路
通过企业调研和跟踪技术服务,确立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课程设计理念,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职业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依据食品工作性质,遵循营养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课程内容设置了递进式的教学模块,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教学内容。
每个学习项目都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训练任务及教学活动设计,按照职业能力必备知识和基本技能→单项技能→综合技能的三个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能力训练。
六、能力要求
1食品安全法规基本知识运用能力
具备查询及遵守食品类安全法规的能力。
2食品安全管理能力
具备根据食品特点进行、化学危害、物理危害分析的能力,对各种食品安全危害进行有效管理的。
3中国食品标准执行能力
具备根据食品特点进行选择合适的食品标准并能按照标准执行的能力。
4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申请能力
具备QS申请认证能力。
能够准备QS认证所需材料,能够按照要求进行各类食品QS 申请认证,能够对生产许可制度有效执行。
5 ISO9000 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能力
具备按照企业ISO9000族标准的有关要求进行管理和质量保证的能力。
6食品良好操作规范、卫生操作程序能力
具备对糕点类企业GMP申请认证,生产控制、监督管理能力。
能够按照GMP申请要求提供申请所需材料;合理安排卫生设施的能力;原辅料卫生控制能力;库房及成品卫生控制能力;包装材料卫生控制能力;有毒有害物质控制能力;生产加工记录能力;人员卫生控制能力。
具备对小型果蔬汁生产企业SSOP和卫生控制记录能力。
通过SSOP的严格执行,保证生产用水安全的能力;保证食品接触面卫生的能力;控制和监测交叉污染的能力;控制和监测手的清洗、消毒及卫生间设施维护的能力;防止外来污染物的能力;有毒化合物标记、贮藏及合理使用能力;控制和监控员工健康的能力;控制和监测称重害虫的能力。
7 食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执行能力
具备浓缩苹果汁企业HACCP申请认证、内审、执行能力。
具有产品表述能力;浓缩苹果汁加工过程中危害分析的能力;关键控制点的监控能力;纠偏能力;记录HACCP运行情况能力;HACCP申请认证的能力。
8安全食品的规范管理能力
具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保健食品识别能力,各类产品信息介绍能力。
七、教学内容
参考学时:32学时
1食品安全法规基本知识运用能力
通过对法律的概念、法律的制定流程、法律的作用、法律的特点我国食品法律体系、我国食品法规体系、食品安全法、食品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遵守食品相关法律法规。
2食品安全管理能力
通过对食品安全危害(生物危害、化学危害和物理危害);食品毒理学有关概念;食品安全评价程序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食品特点进行危害分析和食品安全管理的能力。
3中国食品标准执行能力
通过对标准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标准化的目的与作用及基本原则;标准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方法的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食品特点进行选择合适的食品标准并能按照标准执行。
4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申请能力
通过对食品许可证制度、食品生产许可的条件、食品生产许可申请认证、QS认证审查项目、香肠QS认证实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准备QS认证所需材料,并能按照要求进行各类食品QS申请认证和生产许可制度的有效执行。
5 ISO9000 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能力
通过对ISO9000族标准产生背景;发展经历;ISO9000族标准特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程序;食品生产企业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按照企业ISO9000族标准的有关要求进行管理和质量保证的能力。
6食品良好操作规范、卫生操作程序能力
通过对GMP概述;食品GMP内容;食品GMP认证;SSOP定义;SSOP程序的编写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主申请GMP认证,正确执行各类食品GMP的要求;根据食品企业SSOP有关要求,进行监视、验证和记录。
7 食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执行能力
通过对HACCP七项原理、HACCP在食品企业的建立和执行、HACCP的认证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行HACCP申请认证工作、HACCP内审员工作、HACCP执行工作。
8安全食品的规范管理能力
通过对无公害食品定义、标准、认证、标志;绿色食品定义、等级和标准认证、有机食品定义、标志、认证;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区别;保健食品定义、功效、分类、安全性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保健食品标志识别。
八、教学要求
1.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采用项目教学方法,辅助生产性实训手段,完成相应项目教学。
3.教室和实训室融合式完成教学过程。
九、考核方式
1.实行教学项目对应的理论和训练作品综合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工艺、对应设备以及工作态度、操作过程、产品品质。
每一项目对应的考核合格,本门课程总成绩合格。
2.考核组织
(1)建立和完善考核题库。
(2)考核地点采用教室、实训室(基地)相结合方式。
(3)学生必须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要求完成。
十、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评价、同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及社会评价等方式对课程进行教学评价,主要包括:
1.对课程内容设计与组织安排进行评价,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2.对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评价,是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课程教师教学风范、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进行评价,是否能够胜任课程教学。
4.对课程的实践教学条件进行评价,是否能够充分满足教学要求。
5.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是否使学生达到岗位能力要求。
十一、教学组织
1.根据课程标准,制定详细的学期授课计划,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等教学与训练环节,突出学生饮料加工技术培养。
2.根据反馈的各种教学信息,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十二、说明
本标准的课时分配可以根据情况做调整。
开设此课程其它专业,可根据本专业要求,在本标准基础上作内容和课时分配的调整。
八、教学要求
1.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采用项目教学方法,辅助企业案例分析手段,完成相应项目教学。
3.理论与实践融合式完成教学过程。
九、考核方式
1.实行教学项目对应的理论和训练作品综合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对各类的标准的执行、监管能力。
每一项目对应的考核合格,本门课程总成绩合格。
2.考核组织
(1)建立和完善考核题库。
(2)学生必须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要求完成。
十、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评价、同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及社会评价等方式对课程进行教学评价,主要包括:
1.对课程内容设计与组织安排进行评价,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2.对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评价,是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课程教师教学风范、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进行评价,是否能够胜任课程教学。
4.对课程的实践教学条件进行评价,是否能够充分满足教学要求。
5.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是否使学生达到岗位能力要求。
十一、教学组织
1.根据课程标准,制定详细的学期授课计划,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等教学与训练环节,突出学生果蔬加工技术培养。
2.根据反馈的各种教学信息,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十二、说明
本标准的课时分配可以根据情况做调整。
开设此课程其它专业,可根据本专业要求,在本标准基础上作内容和课时分配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