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动画电影差异的文化探源
中美动画电影剧情的差异研究

中美动画电影剧情的差异研究随着中国动画电影市场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中美联合制作的动画电影也逐渐涌现出来。
虽然中美两国在动画电影制作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文化背景,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本文将着重研究中美动画电影剧情方面的差异。
首先,中美动画电影对于人物形象的处理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中国动画电影会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注重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文化背景,例如国产动画电影《大护法》中的主人公在性格上强调了其传统的武士道精神,而《山楂树之恋》则更加注重表现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压抑和矛盾心理,这些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有关。
而在美国动画电影中,人物形象更多的是以外貌和行为特征为主,旨在为观众创造更多的趣味和流行元素。
比如《疯狂动物城》的主人公是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二者在外貌上非常可爱,而在性格上也更注重幽默和流畅的互动。
其次,中美动画电影对于剧情的处理方式也略有区别。
中国动画电影的剧情往往更为沉稳和情感化,注重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成长,而美国动画电影的剧情则更加轻松有趣,注重表现英雄主义和幽默元素。
比如迪士尼系列的动画电影《狮子王》和《冰雪奇缘》的主人公在面对考验时都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勇气,这些可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与美国的人文精神紧密相连。
最后,中美动画电影对于文化元素的运用也有所不同。
中国动画电影更注重表现本土文化特征和历史传说,例如《大鱼海棠》中的神话传说和意境画面,以及《西游伏妖篇》中的神话故事和传统文化元素。
而在美国动画电影中则更多的突出了现代流行文化和时尚元素,例如《玩具总动员》中的玩具和《爱宠大机密》中的宠物,这些可以为观众带来趣味和娱乐性。
总体来说,中美动画电影剧情的差异主要是源于两国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
中国动画电影更加注重情感化和沉稳,强调人物形象的性格和文化背景,尤其突出本土文化元素。
美国动画电影则更加注重流行和时尚元素,强调幽默和英雄主义情节,能够更好地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基于中西文化的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研究分析

基于中西文化的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研究分析美国迪斯尼公司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动画电影界的佼佼者,其所制作的《木兰》更是备受瞩目。
这部电影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加入了西方的视觉效果和叙事方式,充分展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与碰撞。
本文将对基于中西文化的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进行研究分析,探寻其中文化元素的运用与表达,以及影片对传统文化的诠释与创新。
我们需要理解《木兰》电影所依托的传统文化背景。
《木兰》的故事源自中国古代民间传说,讲述了一位女子顶替父亲从军,最终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强调男女有别,女子应该守家园、侍奉亲族。
而《木兰》的故事颠覆了传统模式,展现了一个女子勇敢、聪慧、坚毅的形象,受到了中西方观众的共鸣与喜爱。
《木兰》电影并非单纯地照搬传统文化故事,而是在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改编。
电影中,木兰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得到了一众朋友的支持与帮助,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常见。
电影中也融入了一些西方文化元素,如音乐、幽默元素等,使得电影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
这种中西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使得《木兰》成为了一部富有包容性和国际化视野的作品。
在电影的视觉呈现和叙事手法中,也能够看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首先是电影的画面设定和人物形象。
《木兰》中的画面用色鲜艳、线条流畅,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科技所带来的细腻和立体感,使得整个世界更加生动和饱满。
在人物形象上,木兰和其他角色的服饰、发型等也融合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元素,展现了古今相融的美学观念。
其次是叙事方式和节奏掌控。
《木兰》的叙事方式多样,有大场面的战争,也有小品式的幽默,这种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反映了西方电影的商业化特点,使得电影更容易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
影片中也体现了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包容。
在电影中,虽然木兰和她的小伙伴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但他们最终都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并且共同对抗外来侵略者。
中美动画电影剧情的差异研究

中美动画电影剧情的差异研究
随着动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受欢迎程度不断增加,中美两国的动画产业也在不断发展。
中美动画电影在剧情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两国文化的不同,还体现了两国对动画艺术和故事叙事的不同理解和认知。
本文将从故事主题、角色塑造、情节发展等方面对中美动画电影剧情的差异进行研究。
一、故事主题
中美动画电影的故事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两国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动画电影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强调,如《大鱼海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影片,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强调了家庭、友情、忠诚等价值。
而在美国动画电影中,更多地强调了个人成长、自我实现和团队合作,如《冰雪奇缘》、《疯狂动物城》等影片,更多地关注了个人的成长和探索。
二、角色塑造
在中美动画电影中,角色塑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动画电影中,往往可以看到更加传统的角色形象,如忠诚勇猛的英雄、贤良淑德的女性、疼爱家庭的父母等。
而在美国动画电影中,角色形象更加多样化和立体化,角色的性格特点更加丰富,如《疯狂动物城》中的兔子朱迪、狐狸尼克等,都展现了不同的个性和特点。
三、情节发展
在情节发展上,中美动画电影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国动画电影往往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情节的渲染,如《大圣归来》中孙悟空与唐僧师徒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对人性的探讨等。
而美国动画电影更加注重冒险与惊险的情节发展,如《冰雪奇缘》中的冒险旅程和战胜邪恶的故事情节。
美国动画电影中的喜剧元素也更加突出,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欢乐和娱乐。
中美动画电影文化差异

·
影视文 学
中美 动 画 电 影 文 化 差 异
杨天昊
摘 要 本 文 分析 了 中 美动 画 电 影 不 平衡 的 现状 及 其 原 因 并从 文化 的 角度 着 手进行 深 入 的 探讨 反 思 国 产 制 作 的 不 足之 处 吸 取 经 验 希 望 在这 场 动 画 电 影 的 全 球 潮流 中中
:
, , , ,
河北大 学
造成 差 异 的 原 因 经过 比 较 可 以发 现 中美 动 画 电影之间 存 在 着 很 大 的差 异 中 国 的动 画 电影 相 比 之 下 暴露 出种种 的缺 陷 造成这种 差 异 的原 因有 很 多 需要 逐一 分析 然 后 才 能 找 到提 高 的方法 美 国动 画 电影之所 以受 到 全世界 观众 的喜爱 是 因 为 在 制作 之 前 就 己 将 影 片 的受众对象 设 置 于 全球 面 向所 有 全世
,
并寻 求
使观众 得 到 娱乐 和 享 受 的 同时 实 现 商 业利 益 美 国 的 这种全球化 的定位 策 略 正 是 美 国动 画 电影 获 得成 功 的重 要 因素 反 观 中 国动 画 电影 历 史 从 中 国第来自一 部 有声 动 画 《 骆 驼
, , ,
。
。
,
更好的 发展 1 二 者 比较
而 且 具 有模糊 性
,
,
但是 这些 说教 意 味太
从 差 异 中 展 望 中 国 动画电影 年 《动 漫 蓝皮 书 中国 动 漫 产 业 发展 报 告 ” (0 2 12 ) 》 指 出 十 二 五 期 间是 我 国 动漫产业 的重 要 战 略
20 1 2
,
“
这 些 都 是 很 大 的弊端 《 喜 洋 洋 与 灰 太狼 》 系 列 是 中 国 动 画 电 影 市 场近 年来 比较 成 功 的作 品 但 是 通过 与 美 国 电影 进 行对 比 就 会发 现 其 过 于 概 念化 模 式化 台 词 过 于 苍 白 浓
中美动画电影的差异化研究

中美动画电影的差异化研究李娟摘要国产动画在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怀下,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制作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我国动画还存在很多不足,比较中外动画存在的差异,目的是要发现问题所在,找到制约当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尽快找到适合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动画电影动画制作国产动画在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怀下,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制作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我国动画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比较中外动画存在的差异,目的是要发现问题所在,找到制约当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特选择近期表现优异的且有代表性的两部动画片作比较,进行差异化研究:一部是国产动画片《葫芦兄弟》,另一部是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
一、动画制作流程比较(一)从《功夫熊猫》看美国动画的制作流程1、美国独立制片人根据市场发展状况提出新片构思一部动画片的生产需要三、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需要对未来几年的电影市场进行准确的判断及敏锐的预见性。
早在中国申奥成功之后,制片人就构思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推出一部新作,其中要包括中国功夫,中国国宝大熊猫等等。
主要动因是中国国力的迅速腾飞、中国电影市场的渐渐成熟、2008年北京奥运将引发世界范围的中国热等等……。
2、制片人委托美国剧作家协会编写剧本美国剧作家协会成立于1921年,这个民间行业组织里包括美国大部分作家。
协会要根据制片人的构思要求,寻找一位熟知中国元素电影剧本写作的作家作为主笔人。
主笔人是成功的关键,剧本好坏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3、成立创作团队主笔人会组织自己的创作团队,这个团队成员包括负责角色设计的作家:负责对话设计的作家:还有一个负责平衡感的小组。
平衡感即经过有经验的作家精确计算一部电影中应该出现多少个“兴奋点”,再将这些“兴奋点”有序分布在整个片子中,最主要的高潮点及大小错落的其他笑点全是经过精密计算的。
这类兴奋点在一部电影中至少有20个,正是这些兴奋点,一环扣一环吸引着观众深入到剧情中,是票房成功的保证。
动画片看中西文化差异分析

动画片看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世界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与外界联系的日渐密切,西方动画片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的动画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为例,中西方的作品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精神文化输出,包含双方不同的民族特点。
细究起来,两者从主题到细节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差异,而这些差异产生的背后有其深层的原因。
剖析动物类动画片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和其成因将有利于中国的动画人取长补短创作出精品以更好地应对挑战。
二、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中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在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中,无论是主题导向、题材选择,还是受众、角色情节设置,中西方都有着迥然不同的理解。
年以来的优良文化传统,奉行文以载道的思想,在这样的导向指引下,过往绝大多数动物类动画片都以教导儿童继承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为己任,其次才考虑观赏性和商业价值,总体来说整个动画产业的市场化水准很低。
这几年原创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虽然也推出了光碟、文具和玩具等衍生产品,但并没有如西方动画片那样形成有规划的开发产业链。
另外,中国的动物类动画片因为倾向传统,较少提倡与时代相联系,出色的作品如早期的《大闹天宫》《猪八戒吃西瓜》等的主题都是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很少能有贴近时代体现当代社会特征的佳作问世。
而西方动物类动画片的主题导向截然不同,西方动画片首先考虑娱乐性,要为观众带来快乐和笑声,因为在欧美这样高度商业化的社会生产任何一个商品都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即保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所以西方的动画片产业市场化操作非常成熟。
在这个基础上往往还要考虑是否契合时代特点、能否给予人文关怀等,比如英国的《帕丁顿熊》就像是一张伦敦的明信片,全片频繁出现伦敦的著名景点,这只来自秘鲁的小熊作为一个西方文明的闯入者努力融入伦敦这座城市,在布朗一家的热心协助下,他从穿着到举止都成了一个鲜活的英国绅士,整个过程似乎述说的是一个外来移民来到新城市之后经历的困惑和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创作人员持续与观众探讨在这样一个国际化大城市外来者能否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归属感,反映了在世界化背景下生活在异乡的人们的情感诉求,紧扣时代脉搏。
中美动画电影剧情的差异研究

中美动画电影剧情的差异研究中美动画电影在故事主题上存在差异。
中国的动画电影往往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如《大圣归来》以孙悟空为主角,讲述了他与唐僧的西天取经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哪吒为主角,讲述了他的成长和救父报仇的故事。
而美国的动画电影则更多地关注现代生活和社会问题,如《功夫熊猫》以熊猫主角讲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故事;《疯狂动物城》则以人性的坏和善为主题,传递了对多元文化和平等的呼吁。
中美动画电影在剧情发展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动画电影往往较为注重情节的宏大和波澜壮阔,《大鱼海棠》是一部悲剧性的动画电影,在整个故事中穿插了爱情、友情、家庭等多个主题,并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展示了人类和非人类的命运交织。
而美国的动画电影则更注重情节的节奏和紧凑,往往以追求快节奏的冒险和悬疑为主,通过一系列的冲突和解决方案推动故事的发展,《冰雪奇缘》是一个经典的例子,故事通过姐妹之间的冲突和合作展示了爱的力量和女性的自主。
中美动画电影在人物形象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动画电影往往通过塑造英雄形象来传达主题和价值观念,《小猪佩奇过大年》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动画电影,通过小猪佩奇一家的生活展示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中国的春节文化。
而美国的动画电影则更注重个体的塑造和探索,《寻梦环游记》是一部以墨西哥文化为背景的动画电影,通过男孩米格尔的历险展示了对家庭、梦想和传统的思考。
中美动画电影在剧情方面存在差异,中国的动画电影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念的传达,剧情宏大且注重情感表达;而美国的动画电影则更关注现代生活和社会问题,剧情快节奏紧凑,更注重个体的塑造和探索。
不同的创作背景和价值观念决定了中美动画电影在剧情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和体验。
中美动画电影声音艺术比较研究——以九十年代以来中美动画电影为例

中美动画电影声音艺术比较研究——以九十年代以来中美动画电影为例中美动画电影声音艺术比较研究——以九十年代以来中美动画电影为例引言:动画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常常通过精巧的图像和声音效果,将观众带入一个鲜活的虚拟世界。
在九十年代以来,中美两国动画电影行业都取得了瞩目的发展成果,不断推陈出新的制作技术和声音艺术方法,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对中美动画电影的声音艺术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国在此方面的异同,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差异对声音艺术的影响。
第一部分:中美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九十年代以来,中美两国动画电影的发展都经历了飞速的进步。
美国动画电影以几家大型制片公司为主导,例如迪士尼、梦工厂等,制作出了一系列风靡全球的经典作品。
而中国动画电影则经历了从较为粗糙的手绘作品逐渐过渡到计算机生成图像(CGI)制作的阶段。
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动画电影在技术上的创新和制作质量的不断提升,为其声音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中美动画电影的声音设计与配乐比较2.1 声音设计中美两国动画电影的声音设计有着明显的区别。
美国动画电影常常通过精心设计的音效,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观众的身临其境感。
例如,为了创造战斗场景的紧张氛围,美国动画电影往往会选用激烈的音效,如破碎声、爆炸声等。
与此不同,中国动画电影在声音设计上更加注重表达情感和人物内心世界。
通过细腻的音效,将观众带入人物的情感世界。
2.2 配乐配乐是动画电影声音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国动画电影的配乐往往承担着引导观众情绪和加强剧情的重要角色。
例如,迪士尼的音乐剧式配乐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壮阔的视听盛宴,使人们沉浸在动画故事中。
而中国动画电影则常常选择了更加淳朴和朴实的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相契合,强调审美和意境。
第三部分:中美动画电影声音艺术的文化差异中美动画电影的声音艺术差异背后,反映了两国文化差异的特点。
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娱乐性,因此,美国动画电影声音艺术更加注重视听效果的瞬间冲击力,以及追求观众情感的高度参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第05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05,2018(总第1 8 8期)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Serial No.188[收稿日期]2018-04-06[作者简介]张兴梅(1979-),女,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一带一路’视域下中西文化对比及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编号:BYGW2017010)阶段性成果。
中美动画电影差异的文化探源张 兴 梅(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摘 要] 中美动画都有近百年历史,均经历过辉煌、低迷的阶段,但是美国动画走出了低谷,形成自身的特点,建立了自己的国际霸主地位,中国动画仍然在摸索中。
中美获奖动画影片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文化价值观念上也得到本国文化的认可。
本文分别从题材类型、内容主题及人物形象三个方面对这些电影进行比较,分析异同,并利用跨文化理论探寻其差异的文化根源,进行深层文化分析与阐释,从而取长补短,能够为中国动画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 中美动画电影;对比;文化探源[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18)05-0057-03 随着全球化及网络的发展,动画电影作为电影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尤其是美国动画席卷全球,在中国屡创票房纪录,冲击了中国动画的发展。
曾经辉煌的中国动画当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创意不新、题材有限、设计不精、产业模式单一等等。
近年来,中国动画得到一定发展,动画作品数量很多,但是叫好又叫座的却少之又少,比起强势的美国动画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如何融合世界各国文化,做出符合时代观念的精品是中国动画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要解决问题不仅是表面上模仿美国动画,更重要的是探索深层文化原因,打破我们的思维限制。
因此,回顾中美动画历史,对比异同,寻根溯源分析深层文化差异才能更有利于促进中国动画的发展。
一、中美动画电影对比(一)电影题材动画选材上,中国动画早期主要取材于中国历史故事、寓言传说与神话和部分文学作品,过于民族化。
《哪吒闹海》《宝莲灯》《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耳熟能详的动画作品无不取材自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
21世纪后中国动画取材更多元化,如动作片《魔比斯环》、喜剧片《海鲜陆战队》、玄幻片《魁拔》、冒险片《藏獒多吉》、科幻片《桂宝之爆笑闯宇宙》等。
但扎堆现象很明显,例如:2014年国产动画片以冒险类题材居多,大多电影冠以“历险记”“大冒险”“勇闯”等字眼[1];以《西游记》人物故事为原型的动画几十年不间断,从早期的《铁扇公主》(1941)、《大闹天宫》(1964)、《金猴降妖》(1985)到2015年的《大圣归来》。
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及文学作品为动画提供素材,证明民族文化素材可以不断被发掘创新,但也反映了中国动画取材的局限性。
在电影风格类型上,中国动画以喜剧片、动作武侠片等为主,但类型有限。
同样,美国动画以神话传说、童话故事、文学作品等题材为主,但取材不拘一格,善于利用跨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题材来赢得世界的认同,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等等各国的素材都拿来为其所用。
《狮子王》故事灵感源于英国莎士比亚的经典名作《哈姆雷特》,但背景却是在非洲大草原;《功夫熊猫》系列毫无疑问包含诸多中国因素;《勇敢的传说》中的故事则发生在英国。
影片类型丰富多样:《僵尸新娘》、《鬼妈妈》作为惊悚片获得奥斯卡提名,《兰戈》具有典型的西部片风格,《天才小子吉米》、《机器人总动员》等影片充满了科幻色彩。
近年来美国动画影片更是注重融合多种类型,2013年的《科学怪狗》具有喜剧、惊悚和科幻不同风格。
对比中美动画题材,中国动画具有自身的民族·75·特色,但取材局限于本国;美国动画奉行“拿来主义”,取材国际化。
类型方面,中国动画各种类型风格都有涉猎却精品不多,创作了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武侠玄幻片;美国动画更擅长把各种类型进行有效整合,风格多样,尤其是歌舞片、惊悚片和科幻片是中国动画目前缺少的类型。
(二)电影主题内容主题反映整部作品的核心价值,通过叙事传达电影的中心思想。
中国动画以儿童为主要对象,承载教育的责任,主要通过叙事说明某个道理,比如倡导团结友爱、坚持不懈等精神:《雪孩子》中雪孩子牺牲了自己救了朋友,《三个和尚》中和尚们团结一心才能有水喝。
新世纪动画电影开始关注更多的主题:《马兰花》以环保、生存、和谐作为大背景;《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关注环境问题,探讨污染给自然带来的危害。
2016年《小门神》涉及到神仙面临下岗的话题,对现实世界中人们一味追求金钱、成功进行了反思。
但总体而言,以武侠、神话、历史为题材的动画电影对现实是架空的。
令人惊喜的是2015年的《大圣归来》,该影片在主题上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和欣赏习惯,高票房高口碑也证明了它的成功,给中国动画带来启示。
在美国,动画电影是家庭娱乐的重要方式,美国动画电影基本是讲述亲情、友情、爱情、历险、成长、救赎的故事,其主题及价值观通常适应大多数观众的口味,传达“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观[2],体现美国乐观、追求梦想、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海底总动员》中的父子深情、友情感动了很多人,同时在整个过程中Nemo得到成长;《快乐的大脚》、《料理鼠王》讲述小人物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梦想;《冰雪奇缘》表面上是表现“冒险”、“真爱”、“拯救”等主题,但影片中处处体现了“追寻自我”、“真情消融冻结的心”等深层次内涵。
对比中美动画的主题,有很多相似处,但美国动画涉及的主题更广泛、更深刻。
中国动画注重寓教于乐,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人物形象单薄,主题缺乏深度和张力,很难引起成人观众的共鸣;反观美国动画,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内涵更能得到“全年龄人”的共鸣,从而“润物无声”地传达美国价值观。
(三)人物形象中国动画人物性格比较单一,造型上趋于脸谱化和类型化。
但中国动画也在不断摸索改进,以孙悟空形象为例:1964年的《大闹天空》中孙悟空形象鲜明,在设计时考虑了性格的典型化和形象的装饰化,融合了猴的机灵、神的威力和人的感情,性格爽朗坦率、光明磊落、天真活泼、英勇不惧,符合大家心中的“齐天大圣”形象,其设计成为标准[3]。
通过孙悟空闹龙宫、反天庭,集中表现了孙悟空的无畏精神和不甘受屈辱的斗争性格。
2015年《大圣归来》中孙悟空颠覆了传统美猴王形象,变身为一个略显沧桑的中年大叔,桀骜不驯、很有侠气。
本片对人物的刻画细腻,昔日战神孙悟空失去法力,冷漠狂躁,但难以割舍侠义情怀,慢慢地找回勇气和信心,最终回归成为真正的大英雄。
两部经典动画中,从美猴王到大叔,孙悟空从高高的神坛走下,回归平民化,其性格更多元化复杂化,这符合现代动画角色形象人性化和“人化”的趋势。
美国动画中的人物形象亦并非一成不变。
以经典的公主形象为例,从下面三部影片中可以看到美国动画在刻画人物方面的改变:《白雪公主》(1937)中的白雪公主开始是个白富美,单纯、善良,性格比较单一,她得到小矮人的救助,打败恶毒皇后,最后与白马王子过着幸福的生活。
而《怪物史瑞克》(2002)颠覆了经典童话,里面的菲欧娜公主最初被困在城堡中,天天梦想着白马王子,等待真爱;但她又是一个机灵坚强的女子,曾多次将山贼打得落花流水。
影片的最后她得到了真爱之吻却也永久地变成了史瑞克那样的怪物。
比起白雪公主,菲欧娜的形象更丰满有个性。
2014年的《冰雪奇缘》刻画了两位公主。
姐姐艾莎从外表上看优雅、矜持,有王者之相,但饱受魔法困扰,渴望自由,从开始的封闭自我到解放自己,最终控制了魔法,把握了自己的命运;妹妹安娜外表看起来和邻家女孩无二,活泼、冲动、勇敢,渴望爱,勇敢追求真爱。
姐姐出走后她无畏地去深山寻找,最终救了姐姐,也拯救了国家。
这三部影片中的公主从形象性格单一到丰满复杂,人物形象越发细腻、立体,从依赖等待别人拯救的白富美变为勇敢独立、追求自我的女性形象,美国动画人物塑造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
二、中美动画差异的文化探源不同的经济生存方式决定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民族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起源于大河,属于农耕文明,而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属于海洋文明[4]。
中国在地理上的半封闭隔离机制,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及强烈的血缘宗族意识形成了中国人平稳求实的大陆性文化性格,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从崇古守常、我族中心到大一统的文化价值观使中国文化逐渐趋于保守自足[5]。
传统上中国文化重传承,崇古守常,动画创作自然倾向于从丰富的神话传说、童话及历史传奇故事中寻求素材,但过于注重对本国文化的传承而不面向世界难免造成取材局限。
重过去轻未来的观念也造成中国动画缺·85·乏对未来的想象,武侠片、玄幻片数量偏多但科幻片产量却极低就是证明。
继承儒家“文以载道”及艺术“不关风化,纵好亦枉然”的诗教传统[2],动画电影在定位制作时也难免受其影响,如果过度强调就会产生“说教化”、“低幼化”等问题,故事低幼、对白无趣等编剧问题就一直困扰中国动画。
《小门神》(2016)试图在少儿与成人两种观影对象之间找到故事的平衡点却造成线索模糊不清而遭受批评。
传统中国文化对伟人圣人的顶礼膜拜,使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高大上、完美化,他们通常可以激励观众,但神化的形象很难真正引起普通人的精神共鸣。
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深化,中国动画电影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孙悟空平民大叔形象的出现就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结果。
另一方面,在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影响下求新务变的创造进取精神是西方文化开放性的体现之一。
美国文化强调动起来,认为“除了变化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聪明人求变,愚人不会”。
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其人口流动性很强,各种文化交融,也为美国动画提供了跨民族跨文化的素材。
为达到“娱乐至上”的目标,美国动画不遗余力将故事性和娱乐性尽量融合,不断创新。
“梦工厂”就是抱着“颠覆一切经典童话故事”的理念创作了“怪物史瑞克”系列,男主人公不再是高贵的王子而是丑陋甚至有点自私孤僻的怪物,美丽的公主解除了咒语却没有恢复美貌而是永久地变成了史瑞克一样的怪物。
《冰雪奇缘》中王子与公主不再注定在一起,真爱之吻不只限于情人之间,也可以是对亲人对国家的大爱。
求变及未来时间取向的观念使得美国动画对未来世界有更多的想象,因此,科幻题材在美国动画中屡见不鲜,例如近年来的《科学怪狗》《天才小子吉米》《机器人瓦力》等作品。
但不可否认,不论故事情节来自哪国,人物形象如何变化,美国动画所传达的仍然是美国主流价值观。
花木兰在美国动画作品中一改中国文化中“忠孝两全”的形象,变成了体现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独立女性;《功夫熊猫》中熊猫仍然是憨态可掬,但他贪吃,有时也会畏难退却,通过个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大侠梦想;《勇敢的传说》中英国公主抗争传统束缚,为自己争取获得真爱的权利,改变了自己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