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全国美展获奖花鸟画作品分析
【精品赏读】历代名人字画精品赏析--花鸟篇

【精品赏读】历代名人字画精品赏析--花鸟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绵绵不绝,光耀于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段华采乐章,今天瑞祥安文化讲堂就带您一睹国之魂宝--名人字画的风采。
————引言【品名】幽兰图--清郑燮【纸本尺寸】91.3*51cm【作者简介】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尤善兰竹,题竹诗多达一百余首。
所作每画必题,常以诗跋补其意,款式光怪陆离,别具风致,画史少见。
为扬州画派领袖。
徐悲鸿先生评价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
【赏析】土坡相连,缝坎丛生绺绺兰草,几叶新竹点缀其间,纷披穿插,姿态如生。
笔法灵活,挺秀劲丽,纵横涂抹,酣畅淋漓。
画心作者行书七言律诗一首:“转过青山又一山,幽兰藏躲路回环。
众香国里谁能到,容我书呆屋半间。
【品名】玉堂富贵图--清邹一桂【绢本尺寸】221.5*92.3cm【赏析】画中上方玉兰初吐芳华,海棠飞艳溢彩,秀石之后,几丛牡丹姹紫嫣红,画面构图巧妙,以玉兰与牡丹形成半闭合空间,孔雀居于空间之对角线上,起到稳定均衡之用。
用笔设色皆为院体画之风格,工笔重彩,刻画极其细致入微,富有层次感。
整幅作品大气秀美、富丽堂皇。
【品名】晚梧秋影图--清王翬【绢本尺寸】76.8*41cm【珍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赏析】从恽寿平的题识来看,此图应为写实之作。
图中罢笔绘池上高梧疏柳掩映书堂,坡头二人对语。
笔法松秀,意境淡远。
在王翬众多的摹古、仿古的弘篇巨制中,此种写实的园林小品犹显清新可喜。
王翬画再加恽寿平题更身价百倍,实可宝矣。
【品名】梅花水仙—明钱榖纸本墨笔【纸本尺寸】33.7*391.9cm【赏析】此卷写秀石、水仙及梅花,颇有意趣。
构图严谨,用笔精妙,为其佳作。
钱榖擅作山水,笔墨疏朗稳健,人物、兰竹风格平实。
善书法,又以词翰名于世。
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虎丘前山图》轴、《求志图》卷及上海博物馆藏《苍山茅屋图》轴。
国展大写意花鸟画作品评价

国展大写意花鸟画作品评价以何家英为代表的优秀工笔画家继承了中国画优良传统,又借鉴西方艺术之长,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他们的作品,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这类精英为数不多,但足以载入史册。
现在工笔画是吾国美术史上最热闹的时期。
全国近百所美术院校每年培养的数千名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几乎全是画工笔。
当然,这种学院派的流行工笔大多(不是全部)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工笔,而是以中国的墨、毛笔、宣纸作为工具材料加上西式技法与观念创作出的工笔。
这是我们新中国建国以来引进前苏联美术教育体系、以及之后又受西方当代艺术影响而出现的改良国画,可称之为新工笔画。
近年来,还有另一种流行工笔,那就是“国展冲刺班”培养出来的工笔画家,这也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典雅品质的工笔画,冲刺班最大的特色与优势是能够大致揣摩出国展评委们总体的学养、格调、品味,以及国展入选之标准套路。
于是精准定位,精确刻划,精细入微,各自发挥优势克难攻坚,这样培训个一年半载也许就参加了美协画展,运气好的一年就能加入中国美协。
所以,这种速成模式的工笔班的学员趋之若鹜,行情火得爆棚。
相比之下,中国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花鸟画显得太可怜了。
学写意画,三年五年哪能登堂入室,尤其是大写意花鸟画,所谓“半世画竹,一世画兰”,这是一辈子的学养积累与笔墨学问。
政府举办的大展要求的是现实主义主题性创作特色,这方面大写意花鸟画是没有优势的。
不入展就入不了美协,不入美协就评不上职称,涨不了工资,卖画也难。
所以,写意画坛门可落雀,异常冷清,当代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花鸟画已经急速衰落了。
但是,我们美术界就有这么一群勇士,他们无畏、无怨、无悔,痴迷地踏上了学习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漫漫险途。
这次入选“三家气象-中国画提名展”画集中的26位中青年艺术家就是勇士。
在我看来,没有远大的志向、敏锐的眼光、从容的心态、博大的胸怀、火热的激情和勇敢的献身精神是不会从事大写意花鸟画艺术的。
那么,大写意是何等的魅力让人如此的痴情呢?大写意花鸟画是中国画领域里的顶尖学科,以八大山人、齐白石为代表的大写意花鸟画是中国画的最高峰,是中国画的歌德巴赫猜想。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入选国画品录(上)

58南腔北调画的絮语文/胡非玄入 选 国 画 品 录(上)录者,记载也;品者,等级或划分优劣高下也。
故所谓品录者,鉴赏性地划分出优劣高下之等级,并逐一记载下来也。
然而,鉴赏高下并划分等级须有一定之标准,无标准则难分优劣,有标准方可厘定高下;并且,标准既不可随心所欲,又不能游移不定,必须合乎对象本质及其发展历史。
因此,若要品录2019年12月轰轰烈烈展出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入选之国画作品,则不免要先确定标准,以尽量求得公正性与科学性。
首先,国画自身的演变和受西方绘画的影响,使得国画也在不断变化,那么,标准之厘定是以长期形成的古典国画之特质而得出,还是以当下受到西方绘画影响并不断变化的国画之特质而得出?这其实牵涉到国画的守正和融新,以及如何融新的宏大问题。
国画至少唐宋时期已然成熟,其审美追求和技法亦已大体形成并稳固下来,明清时期的国画创作也只是在此基础上日益精深或谨慎创新而已,故国画早已有了成熟的法则而不适合过度融新;况且,若守正不足、融新过度,则不免将国画早已形成的审美和技法体系打碎,并使其成为没有根基的新“画种”,甚至成为西方绘画的“东方变种”,如此,则国画将不再是“国”画。
因此,当下的国画创作应该是先守正——继承早已成熟的审美追求和技法体系,然后在不动摇根基的情况下融通西方绘画之技法和审美;而且,最优秀的融新,应是寻找国画和西方绘画之共性基础上的融新,如此方能既不动摇国画根基,又可逐步融新并持续发展,并进而解决国画学习西方而必须面对的“国画现代化”问题。
因此,这就要求厘清国画品鉴标准的首要任务,是厘清古典国画背后蕴含的审美追求,乃至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理念。
表面上看,国画就是用国画工具、国画技法来进行创作,若如此观之,则品录全国美展的国画作品只需从“工具”“技法”之层面进行标准确定即可。
但是,对于精神性的审美产品,若不从精神性的、形而上的审美特征和哲学理念上进行标准确定,一.标 准画的絮语显然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更何况“工具”“技法”只是思想内容呈现和表达的手段,而并非艺术创作之目的与归宿!因此,若要给国画以评定优劣高下的标准,则必须先从中国“古典审美追求”的讨论入手,再进而确立国画评定的标准,因为,即使是当下的中国画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而进行着“国画现代化”之蜕变,但国画审美追求的确立毕竟完成于中国古代,毕竟国画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典型样式之一种。
徽墨文铸——张子良

画家——张子良作品赏析
张子良,1975年生于浙江绍兴。
98年结业中国美术学院,职业画家。
张子良的作品灵感多来自乡村生活,画风质朴而又精细,让人在观赏中感受到自然之美。
他的乡野画风近年来经过艰辛锤炼,已日趋成熟,在国画领域自成一家,引起了书画界的关注,多次在美术大观,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并在国内许多大型画展中多次获奖。
1997年《新春》入选中国美协主办世界华人书画展。
张子良《庭院深深》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全国美展。
1998年在绍兴市群艺馆举办个人画展。
2001年参加中国花鸟画五人展。
2003年参加“春之韵”全国名家邀请展。
2006年《旋风》参加省美协主办新安江全国书画大赛获优秀奖。
2007年《风和丽日》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华情全国美展,潮涌浙江繁华似锦全省美展,以及百花向阳浙江花鸟画特展;《竹林七贤》入选中国美协主办西部大地情全国美展。
2008年《家园》入选中国自贡全国中国画大展。
2009年《焦荫》入选十一届亚洲艺术节获优秀奖;《秋色乐园》入选省美协第六届省体育美展;《春禽处处讲新生》参加养墨堂全国书画大展。
2010年在绍兴博物馆举办张子良水墨画精品展;《新生》、《墙外清暑》等4件作品入选中国画百杰。
2011年《暖日》入选第四届中国花鸟画作品展;《2008年第二场雪》入选第二届“徐悲鸿奖”全国中国画展。
;在绍兴又一村举办张子良阮继良书画作品展;参加张桂铭艺术馆举办笔墨对话六人展;《初雪》入选第五届省青年美展。
《丽日》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当代花鸟画展。
张子良作品赏析:
张子良作品。
林风眠秋叶小鸟美术鉴赏

林风眠秋叶小鸟美术鉴赏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绘画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内涵而闻名。
其中,他的《秋叶小鸟》系列作品更是以其精致的笔触、生动的色彩和深邃的意境,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在这篇美术鉴赏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林风眠的《秋叶小鸟》系列作品,以期领略其艺术魅力。
首先,从整体上看,《秋叶小鸟》系列作品充分展现了林风眠的绘画风格。
他擅长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物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
在《秋叶小鸟》中,林风眠以秋叶为背景,小鸟为题材,通过精心的构图和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面。
秋叶的黄与小鸟的灰白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色彩运用方面,林风眠独具匠心。
他善于运用色彩的冷暖、明暗、纯度等元素,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
在《秋叶小鸟》中,他巧妙地运用暖色调表现秋叶的温暖和阳光的明媚,同时以冷色调描绘小鸟,突出其柔弱和灵动。
这种色彩对比与协调,使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构图方面,林风眠独具匠心。
他善于运用视觉元素,如线条、形状、空间等,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秋叶小鸟》中,他将小鸟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通过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营造出深远的效果。
同时,他将秋叶的黄与背景的灰白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当然,《秋叶小鸟》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小鸟的形象。
林风眠笔下的小鸟形态各异,生动逼真。
他们或立或卧,或飞或行,或低吟或高歌,无不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些小鸟不仅是林风眠情感的寄托,更是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的体现。
此外,《秋叶小鸟》还表达了林风眠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是人们心灵的归宿。
在他的作品中,他试图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传达他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因此,《秋叶小鸟》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作,更是一首优美的诗篇。
综上所述,《林风眠秋叶小鸟美术鉴赏》是一幅充满情感和生命力的画作。
它以独特的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王洪学花鸟画欣赏

著名 实力 派花 鸟画 家王 洪学 花鸟 作品 赏析
• .注重传统,笔墨扎实,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形 成了王洪学花鸟画创作的主要基调。 • ——中国美协主席 刘大为 • .艺术以真善美为依归。洪学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一景一物, 用传统笔墨表现出来,不失传统又存新意,所以作品耐 看,意味无穷。 ——中国美协顾问 王琦 • .琳琅满目——为王洪学画册题词 ——中国美协书记处 书记 彦涵 • .这么年轻,就能画出这么好的画,让人刮目相看。艺术 无止境,天人合一。牢记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多到大自 然中去探索,去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当有更大作为。 • ——中国美协理事、著名画家 孙其峰
王洪学四尺作品
• .清新明丽,画中有诗 ——中国美协书记处原常务 书记 雷正民 • .在我的学生中,王洪学是画得较好的一位。对艺 术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使他领悟到中国画的精 髓。同时,洪学很注重内心修养,为人谦和低调, 人品画品俱佳,作为师长我感到很欣慰。 • ——天津美院教授、著名画家 张毕 业于天津美院。擅长写意花鸟画,师 法王雪涛先生。自幼酷爱书画艺术, 始拜天津书画家王泉生、费超杰先生。 后进修于天津美院,得孙其峰、萧朗、 张浦生、霍春阳、贾宝珉等先生指教。 其作品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形象简 括生动,色泽丰富明丽,格调秀润清 雅,用笔古拙苍劲,形成了雅俗共赏 的风格。
•
他的作品常见于书刊报端,多次参加国内外美展并 屡获大奖,《百吉图》“鸡年画鸡”全国首届金鸡奖大 赛中荣获金奖。《百鸟图》选入第十二届全国花鸟画邀 请赛并获佳作奖。近年来,成功地在香港、北京、上海、 天津、济南、青岛等地举办了个人画展,备受画界关注 并得到广泛好评。 出版有《玄谷花鸟画选》、《王洪学画集》、《玄 谷画鸡》等专集。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画学会理 事、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名 誉主席、北京宋庄国际书画院终身院长、山东文人书画 院艺术指导、山东翰缘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报社特 聘画家、天津画院画师、荣宝斋(济南)特聘画家,其 传略被收入多部辞书。
大匠之园—萧朗艺术作品展(三)

大匠之园—萧朗艺术作品展(三)萧朗先生的花鸟画艺术,格调清醇自然,立意新颖高妙,风貌潇洒超逸,笔法遒劲洗炼,墨色古雅酣畅,题材丰富多样,形象生动活泼,章法严谨精当,既富于民族性、传统性、经典性,又具有时代性、情趣性和鲜明无偶的艺术个性。
他始终坚持中国画的审美特征,认为“作画本旨在于美,唯美才赏心悦目,味之无极。
191. 秋原- 1990192. 墨鸡-1990193. 藏娇-1990194. 小息-1990195. 信笔为之-1990196. 苍鹰图-1990197. 荷塘清趣-1990198. 芙蓉-1990199. 秋声-1990200. 紫葡萄-1990201. 梅花小鸟-1991202. 芙蓉香-1990203. 秋红-1990大写意花鸟画笔墨极其概括,意蕴却异常丰富,可谓笔少而意丰。
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萧朗先生结合自己创作实践,总结归纳,奉献给世人十几部花鸟画技法著作。
特别是他在花鸟画构图上创立了具有重要贡献的“一大一小,一长一短,一多一少,一纵一横”的十六字法则,揭示出中国花鸟画构图中的辨证法,使复杂多变的传统构图法具体化,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因而被称为“萧氏构图法”。
204. 清芬幽远-1990205. 姣美图-1990206. 飞扑-1990207. 荷塘-1991208. 野趣-1991209. 顶天立地英雄汉-1991210. 和平-1991211. 长春-1991212. 丹顶鹤-1991 213. 吉利-1991 214. 英雄得志-1991 215. 雀跃-1991 216. 比翼双飞-1992 217. 觅果-1992 218. 清供-1992 219. 松枝双雉图-1992 220. 鱼鹰图-1992 221. 闲适-1993 222. 大吉图-1993 223. 迎风-1994 224. 戏水-1994 225. 灵寿图-1994 226. 晨曲-1994227. 依样-1994 228. 双雀-1994 229. 龙寿-1995 230. 老姐俩-1995 231. 桐声-1995 232. 啄痒-1995 233. 葫芦-1995 234. 旧津郊-1995 235. 草丛-1995 236. 幽兰-1995 237. 秋瓜-1996 238. 鱼汛-1996 239. 观虫-1996 240. 暖-1996241. 蝶恋花-1996242. 黍趣-1996243. 玉簪-1996244. 瓜棚蛐声-1997245. 红冠-1997246. 秋意-1997247. 相随-1997248. 绣眼-1997249. 天香-1998萧朗先生的花卉作品给人的又是一种想象与感觉。
南国有嘉木 、谁解此中味——读观薛俊华的工笔花鸟画

展厅·中坚薛俊华Xue Junhua1974年生。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中青年艺术家沙龙成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水墨缘工作室画家。
2001年作品《家园》入选上海青年美展并获优秀奖,作品《朝露》入选上海美术大展;2002年作品《芸芸众生》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03年《浮云》入选上海青年美展;2005年作品《闲适》入选上海青年美展,《秋韵》入选上海美术大展;2011年作品《和鸣2》入选上海美术大展,入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并被上海中国画院收藏;2012年作品入选具象·那边—2012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2015年在上海大剧院画廊举办个展。
出版有《工笔花卉 · 重彩法、淡彩法》《工笔花卉·墨彩法、粉彩法》《工笔禽鸟 · 水禽类》等。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是着实费了一番踌躇犹豫的。
工笔画历经千余年的陶铸,已臻极成熟的样态和境界,其特定的表现形式也已深入人心。
在我有限的赏画评画经历中,我发现若将工笔画与写意画做一比较,其发挥解读的空间相对要小,尤其是对于目前偏重形式创造的大趋势来说。
但老友薛俊华与我相交十多年,他每每所展示的画作所带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终究还是让我鼓起勇气妄做评论一番,以博好友一笑。
古人讲“文若其人”,画亦若其人。
如果仅从外表看来,薛俊华温文尔雅的外表却让人很难将其与艺术家联系在一起,而且是才华横溢、睿智多才的艺术家。
我每每觉得他就像一位地质学家抑或是博物学者,从他的外表我们能感受得到的是太多的理性与清寂。
薛俊华就如他的画一般细腻婉约、不激不厉。
初见薛俊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气质儒雅, 神态安逸,透露出民国书生般的谦和,同时,深邃的双眼中透露出艺术家的敏感与灵动。
常说“第一感觉”非常重要,用在人际交往上就是所谓的“眼缘”,用在看待艺术作品上,那就是“惊艳”。
不同的画作给人的感觉绝对是不同的,有的明快,有的晦涩,有的强烈,有的委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届全国美展获奖花鸟画作品
六届荣誉奖《藏原放牧》183×96cm 吴作人
六届特别奖《晚翠》135×66cm 赵少昂
六届特别奖《岭南春色》165×69cm 杨善琛
六届特别奖《墨竹》97×43cm 崔德祺
六届铜奖《红满枝头》 131×66cm 陈佩秋
六届铜奖《夜色》 103×103cm 胡勃
六届铜奖《舞龙蛇》 178×143cm 王晋元
六届铜奖《听涛》 80×67cm 萧金钟
八届《春满雨林》178×144cm 王晋元
八届《大器》177×133cm 尚涛
八届《大树》 153×134cm 鲁风
八届《寒荷晴晚》 200×178cm 贾广健
八届《浩然天地秋》 127×96cm 霍春阳
八届《荷花》 153×68cm 张立辰
八届《梨花双鸭》 132×68cm 喻继高
八届《绿乡白羽》 270×112cm 陈文喜
八届《秋塘的印象》 136×136cm 马胜龙
八届《南回归线》 270×110cm 姚舜熙
八届《秋的奉献》 178×150cm 张玉华
八届《秋露》 130×130cm 王慧生
八届《漱玉》 135×120cm 郑力
八届《幽谷春声》340×135cm 卢勇
八届《天之涯海之角》117×115cm 彭培泉
八届《乡土》189×175cm 陈新华
八届《圆寂》 180×138cm 苏百钧
八届《幽竹清趣》 130×108cm 孙智谱聂义斌
十届《碧空无际》 178×116cm 刘万鸣
十届《横溪》 180×180cm 鲍莺
十届《春林日暮倦鸟啼》 222×116cm 姚大伍
十届《大熊猫》 200×140cm 王申勇
十届《寒林》 250×192cm 徐先堂
十届《红灼芳芳》 180×150cm 何水法.
十届《荷韵》90×126cm 董小明(评委)
十届《清韵》 200×180cm 连俊洲
十届《老荷含露》 290×193cm 张立辰(评委)
十届《濡笔风骨》 195×195cm 马锋辉
十届《人类的朋友》 183×172cm 方土
十届《清秋蝶影》 200×136cm 卢勇
十届《掠影》 187×139cm 喻慧
十届《萧瑟秋风》 180×170cm 姚晓东
十届《西南风系列之一》 181×97cm 姜宝林(评委)
十届《走过四季》 187×167cm 唐秀珍
十届《仙子》133×66cm 王玉珏(评委)
十届《浴雨》 195×104cm 王鹏程
十届《幽篁集禽图》 181×145cm 王法
十届《羽琳琅》 158×158cm 周京新
十届《鸢妮》 53×45cm 宋雨桂(评委)
十届《竹露藤风图》145×137cm 郭怡棕(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