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09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9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9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9年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2009年全省平均降水量753.8mm,折合降水总量1247.860亿米3,与上年相比增加2.1%,比多年均值减少2.3%,其中省辖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8.6%和2.5%,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有所减少,减幅分别为5.0%和6.8%。本年度属平水年份。

2009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08.3亿米3,比多年均值偏少31.5%,比上年度偏少19.6%。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188.1亿米3(其中山丘区69.7亿米3,平原区133.9亿米3,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15.5亿米3),比多年均值减少3.9%。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28.8亿米3,比多年均值偏少18.5%。其中省辖淮河流域减少24.1%;海河流域减少20.4%;黄河流域减少15.0%;长江流域减少1.6%。平均产水模数19.9万米3/km2,产水系数0.26。

2009年末全省22座大型水库和103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44.22亿m3,比上年末减少2.71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37.91亿m3,比上年末减少1.52亿m3;中型水库7.84亿m3,比上年末减少1.18亿m3。2009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略有下降,平均下降0.03m,相应地下水储存量减少1.1亿米3,其中海河流域减少1.85亿米3,黄河流域减少0.62亿米3,淮河流域增加0.78亿米3,长江流域增加0.59亿米3。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为7928km2,约占平原总面积的8.7%,比上年增加531 km2。

2009年全省总供水量233.71亿米3,比上年增加6.18亿米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94.19亿米3,占总供水量的40.3%,比上年增加1.52亿米3;地下水源供水量138.86亿米3,占总供水量的59.4%,比上年增加4.46亿米3;集雨及其它工程供水0.66亿米3,占总供水量的0.3%。在地表水开发利用中,引用入过境水量41.29亿米3(包括引黄河干流水量26.93亿米3),其中流域间相互调水17.07亿米3。在地下水利用量中,开采浅层地下水约123.42亿米3,中深层地下水约15.44亿米3。

2009年全省总用水量233.71亿米3。其中农、林、渔业用水138.09亿米3(农田灌溉127.76亿米3),工业用水53.51亿米3,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42.11亿米3(城市生活、环境综合用水22.53亿米3)。农业用水比上年增加4.6

亿米3;工业用水量比上年增加2.11亿米3;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量基本与上年持平。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36.60亿米3,占总用水量的58.4%。其中农林渔业用水消耗量占用水消耗总量的69.9%;工业用水消耗占9.8%,城乡生活、环境用水消耗占20.3%。

2009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232米3。万元GDP用水量为96米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177米3,与上年基本持平;吨粮用水量约171米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水量,含火电为52米3,不含火电为45米3,工业用水定额较上年略有减小;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综合每人每日为189L(含城市环境),农村为76L(含牲畜用水)。

2009年对全省12个水系、65条主要河流、120个河段进行了水质监测,控制河流总长度4692km。综合全年期评价结果:全省水质达到和优于Ⅲ类、符合饮用水源区要求的河长1465km,占评价总河长的31.2%;达到Ⅳ类、Ⅴ类标准,符合工农业用水区及景观娱乐用水区水质要求的河长为1142km,占24.3%;遭受严重污染,水质劣于Ⅴ类,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2085km,占44.4%。主要为有机污染,超标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挥发酚、溶解氧等。与2008年相比有所好转。其中,达到和优于Ⅲ类标准,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比例增加3.3%;劣于Ⅴ类,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比例减少8.5%。

对全省20座大中型水库水质进行监测评价,其中17座水库水质符合地表水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占评价水库总数的85.0%,不符合地表水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3座水库,汤河水库、宿鸭湖水库水质较差,主要超标项目是氨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需加强治理。根据水库富营养化状态评价,其中 60%的水库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40%的水库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对全省11个地级市及其近郊的142眼井进行了水质监测评价,其中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64眼,占监测井总数的45.1%,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井125眼,占88.0%。大部分井是由于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氮、氟化物、铁、锰等超标而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对照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在2009年全省监测的110个水功能区中,有30个水功能区达标,达标率27.3%;评价水功能区河流长度3457.4km,达标河长

1385.2km,达标率40.1%;评价水功能区水库蓄水量20.8165亿m3,达标蓄水量15.2752亿m3,达标率73.4%。在评价的19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及饮用水源区中,全年水质合格次数比例在80%以上的7个,占36.8%;水质合格次数介于80%~50%的4个,占21.0%;水质合格次数在50%以下的有8个,占42.2%。

二、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9年全省平均降水量753.8mm,折合降水总量1247.860亿米3,与上年相比增加2.1%,比多年均值(1956~2000年)减少2.3%,属平水年份。省辖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降水量分别为579.2mm、685.5mm、784.8 mm、843.2 mm,与多年均值相比有增有减,但增减幅度均不大。其中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8.6%和2.5%,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有所减少,减幅分别为5.0%和6.8%。与上年相比,四大流域中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有所减少,减幅分别为5.7%和3.0%;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22.6%和11.73%。

全省18个省辖市降水量与多年均值比较,仅有开封、洛阳、平顶山、三门峡和南阳5市偏多,偏多幅度最大的是三门峡市为15.8%,其次是洛阳市为10.4%。豫北安阳、濮阳及许昌市与多年均值持平。与多年均值相比全省有10市有不同程度的偏少,分别是郑州、鹤壁、新乡、焦作、漯河、商丘、信阳、周

口、驻马店和济源等市,偏少幅度最大的是济源市为18.9%,其次是信阳市为15.3%,驻马店市偏少幅度也达8.3%。降水量与上年比较,全省18个省辖市中仅有6个市较去年有所减少,其中信阳、驻马店、周口3市减幅较大分别达18.0%、13.0%和8.2%。与去年相比全省有13市有所增加,增幅在2.0%~37.1%之间,其中增幅最大的三门峡市为37.1%,其次为平顶山市22.5%,洛阳市为21.6%,焦作市为14.5%,许昌市为12.7%,南阳市为11.7%。2009

年全省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降水量详见表1及图1、图2。

区域分布上看,2009年降水量南部大于北部,西部大于东部,中部又略偏低于东部和西部。黄河以北大部分区域在500~600mm之间;豫西伊洛河山区地带降水量多在600~900mm之间,且上游高于下游河谷地区;沙颍河以北、黄河以南的西部山区和中部平原降水量一般在500~700mm左右,东部商丘地区在600~800mm之间,明显高于中部而低于西部;豫西南地区降水量在800~1000mm 之间,并且自西北到东南呈递减趋势;豫南地区降水量大多在800~1000mm之间,且自北向南分布较均匀,没有明显的高值区。2009年全省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详见图3。

本年度降水量相对集中,6-9月降水量为429.0mm,占全年降水量的56.9%,较多年均值偏少13.1%。汛期降水量占其全年降水量比例濮阳市最高为66.5%,信阳市最低仅有46.9%。总体上,2009年降水量偏少,尤其是1-3月份降水较少,天气干旱,而且全省汛期也未出现较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和大的洪涝灾害。

(二)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08.3亿米3,折合径流深125.8mm,比多年均值304.0亿米3偏少31.5%,比上年度偏少19.6%。由于降水量区域分布和年内分配很不均匀,豫西南长江流域和豫西、豫北黄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多于常年(一般在20%以内);淮河及海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则少于常年,豫南山区减幅超过15%。从而导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区域变化的明显差异,总体呈现南部、东部和北部地区比常年减幅偏大,而西部和中部地区减幅较少的变化趋势。

按流域分区,淮河、长江、黄河、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107.7亿米3、60.45亿米3、32.36亿米3、7.842亿米3,比多年均值分别减少39.6%、6.1%、28.0%、52.0%。其中,长江流域白河山区比常年偏多16.8%,而唐河山区比常年偏少25.6%;其它区域则少于常年,减幅普遍在30%左右,豫南淮河流域的淮河干流水系、史河水系、洪汝水系和海河流域的漳卫河山区比常年减幅在50%左右。

2009年全省18个市地表水资源量较多年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幅较大的市依次为安阳、驻马店、商丘、周口、信阳、郑州、漯河、洛阳、新乡市,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分别减少57.6%、48.6%、43.4%、41.9%、41.7%、40.6%、39.5%、37.4%、36.6%;南阳、濮阳市减幅最小,分别为5.4%、5.6%;其次三门峡、许昌市的减幅不足20%。全省流域分区、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详见图4、图5及表1。

2009年河南省入境水量238.89亿米3。其中,海河流域入境水量1.04亿米3;黄河流域入境水量229.98亿米3,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上入境水量218.37亿米3;淮河流域入境水量4.49亿米3;长江流域入境水量3.38亿米3。全省出境水量320.72亿米3,其中,海河流域出境水量5.58亿米3;黄河流域出境水量210.53亿米3;淮河流域出境水量48.75亿米3;长江流域出境水量55.86亿米3。全省进出境水量相比出境多81.83亿米3。

(三)地下水资源量

2009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188.1亿米3。其中山丘区69.7亿米3,平原区133.9亿米3,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15.5亿米3。本年度全省地下水资源量比多年均值(196.0亿米3)减少3.9%,地下水资源模数平均为11.4万米3/km2。

在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中,降水入渗补给105.8亿米3,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24.2亿米3,山前侧渗量3.9亿米3,井灌回归量11.0亿米3,合计总补给量为144.9亿米3,扣除井灌回归量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33.9亿米3;在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中,河川基流量50.0亿米3,山前侧向径流量3.9亿米3,开采净消耗量15.8亿米3,合计为69.7亿米3。2009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地下水资源量见表1与图6。

(四)水资源总量

2009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28.8亿米3,比多年均值(403.5亿米3)偏少18.5%。平均产水模数19.9万米3/km2,产水系数0.26。按流域区与多年均值比较,省辖淮河流域减少24.1%;海河流域减少20.4%;黄河流域减少15.0%;长江流域减少1.6%。按行政区与多年均值比较,南部、中西部、北部水资源总量偏少,如驻马店、信阳、洛阳、安阳、郑州、鹤壁、漯河、济源等市;而中东部开封、许昌、濮阳等市水资源总量略有偏多。2009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

区水资源总量见表1与图7。

2009年河南省行政、流域分区水资源量表表1 降水量:mm 水量:亿米3

三、蓄水动态

(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根据2009年末蓄水量资料统计,全省22座大型水库和103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44.22亿m3,比上年末减少2.71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37.91亿m3,比上年末减少1.52亿m3;中型水库7.84亿m3,比上年末减少1.18亿m3。

按流域区统计,淮河流域年末蓄水总量24.04亿m3,比上年末减少1.14亿m3;黄河流域12.08亿m3,比上年末增加3.15亿m3;长江流域5.70亿m3,比上年末减少4.29亿m3;海河流域2.40亿m3,比上年末减少0.43亿m3。2009年末全省四大流域水库蓄水量与2008年比较情况详见图8。

2009年末大型水库蓄水量较上年末有减有增,但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较多的水库有:鸭河口水库、南湾水库正处在除险加固阶段,减少较多,分别减少4.29亿m3、1.78亿m3;鲇鱼山水库减少0.96亿m3;石山口水库减少0.51万m3;五岳水库减少0.47亿m3。增加较多的水库有:陆浑水库增加2.00亿m3;故县水

库增加1.51亿m3;燕山水库正处在蓄水阶段增加0.89万m3;薄山水库、昭平台水库增加0.67亿m3;白龟山水库增加0.51亿m3。

(二)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及降落漏斗

2009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平均下降0.03m,其中海河流域降幅约0.51m,黄河流域降幅约0.12m,长江流域约0.26m,淮河流域基本持平。下降区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前平原、濮清南漏斗、温孟漏斗区、商丘东南部、周口中南部以及许昌、长垣、延津等市县;上升区主要分布于濮阳—台前一带引黄灌区、三义寨灌区、南阳盆地西部与北部,通许—太康一带、正阳、叶县等;其它区域大多属稳定区。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2009年全省平原区地下水储存量相应减少1.1亿米3,四大流域减少、增加互现,其中海河流域减少1.85亿米3,黄河流域减少0.62亿米3,淮河流域增加0.78亿米3,长江流域增加0.59亿米3。与1980年相比,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储存量累计减少分别为6.64亿米3和3.55

亿米3,下降幅度不太大;海河流域、黄河流域分别减少26.97亿米3和15.60

亿米3,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下水亏空较多。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储存量累计变化情况见图9。

2009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为7928km2,约占平原总面积的8.7%,比上年末增加531 km2。其中安阳-鹤壁-濮阳漏斗区面积为7012 km2,

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为24.51m;武陟-温县-孟州漏斗面积500 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为20.95m;许昌、商丘漏斗区地下水位有所上升,埋深已小于8m。

四、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2009年全省总供水量233.71亿米3,比上年增加6.18亿米3,增幅2.7%。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94.19亿米3,占总供水量的40.3%,比上年增加1.52亿米3;地下水源供水量138.86亿米3,占总供水量的59.4%,比上年增加4.46亿米3;集雨及其它工程供水0.66亿米3,占总供水量的0.3%。在地表水开发利用中,引用入过境水量41.29亿米3(包括引黄河干流水量26.93亿米3),其中流域间相互调水17.07亿米3。在地下水利用量中,开采浅层地下水约123.42亿米3,中深层地下水约15.44亿米3。2009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供水量详见表2。

按流域分区统计,2009年省辖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供水量分别为39.74、50.66、118.74、24.57亿米3,分别占全省总供水量的17.0%、21.7%、50.8%、10.5%。按行政分区,郑州、开封、新乡、焦作、安阳、鹤壁、许昌、漯河、商丘、周口、驻马店等市以地下水源供水为主,地下水源占其总供水量的比例在50%以上,周口市最高达95.7%。而濮阳、三门峡、南阳、信阳、济源等市则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地表水源占其总供水量的比例在50%以上,信阳市最高达90%。2009年全省行政分区供水量水源组成见图10。

(二)用水量

2009年全省总用水量233.71亿米3。其中农、林、渔业用水138.09亿米3(农田灌溉127.76亿米3),占59.1%;工业用水53.51亿米3,占22.9%;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42.11亿米3(城市生活、环境综合用水22.53亿米3),占18.0%。农业用水比上年增加4.6亿米3;工业用水量比上年增加2.11亿米3;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量基本与上年持平。2009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用

水量详见表2,其用水结构见图11及图12。

2009年河南省流域、行政分区供用耗水统计表

表2 水量单位:亿米3

由于各市水源条件、当年降水量、产业结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其用水量和组成有所不同。开封、安阳、鹤壁、濮阳、新乡、焦作、周口、商丘、信阳、驻马店等市农林渔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相对较大,在60%以上。郑州、洛阳、平顶山、焦作、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和济源等市工业用水相对较大,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超过25%。

(三)用水消耗量

2009年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36.60亿米3,占总用水量的58.4%。其中农林渔业用水消耗量占用水消耗总量的69.9%;工业用水消耗占9.8%,城乡生活、环境用水消耗占20.3%。

由于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差异,其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即耗水率)差别较大。全省平均用水消耗率为58.4%,其中农林渔业用水综合耗水率为69.1%(农田灌溉为71.3%),工业用水耗水率为25.1%,城乡生活、环境用水综合耗水率为65.8%。由于各流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用水方式和组成以及管理水平的不同,综合耗水率有所差异:海河流域为64.8%,黄河流域为56.4%,淮河流域为58.7%,长江流域为50.9%。

五、水资源利用简析

(一)水量平衡分析

2009年全省水量收入项为:水资源总量330.533亿m3,入境水量234.900

亿m3,引入水量(含引漳、引沁丹河、引丹江、引梅水量)8.788亿m3;支出项

为:出境水量320.049亿m3,无引出水量,用水消耗量121.157亿m3,以及非用水消耗量;调蓄项为:水库蓄水减少量7.286亿m3(包括小浪底水库蓄水减少量4.580亿m3),地下水储蓄减少量1.099亿m3。扣除地下水潜水蒸发量29.428亿m3,河道、湖泊、水库、沼泽、坑塘、洼地等地表水体水面蒸发量为111.972亿m3。通过水量平衡分析,全省2009年非用水消耗量为141.400亿m3,较上年增加55.339亿m3。

(二)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

根据水资源量和供用水计算成果,并考虑跨流域调水、引用入过境水、水库蓄水变量及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储蓄变量、平原河川基流排泄量等因素影响,对四大流域2009年地表水控制利用率、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及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进行估算,全省地表水控制利用率、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及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分别为27.7%、30.8%、83.6%。结果见表3。

表3 2009年河南省流域分区水资源利用程度表

(三)用水指标分析

2009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232米3;按统计口径分析,万元GDP用水量为96米3,较上年有所减小;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177米3,与上年基本持平;吨粮用水量约171米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水量,含火电为52米3,不含火电为45米3,工业用水定额较上年略有减小;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综合每人

每日为189L(含城市环境),农村为76L(含牲畜用水)。

人均用水量(见图13)大于300米3有鹤壁、新乡、焦作、濮阳、开封、济源等市,其中濮阳市最大为429米3,其次开封市402米3;许昌、漯河、三门峡、商丘、周口、驻马店等市小于200米3,其中驻马店市最小为124米3。万元GDP 用水量最大的地市是开封市,为232米3,郑州、三门峡、洛阳、漯河、平顶山、许昌、驻马店、济源市等市均小于100米3,其中郑州市最小为36米3。

对全省2001~2009年各项用水指标分析(见图14),可以看出:随着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年不断提高,全省生活用水量呈缓慢增长趋势,城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每年变幅不大;工业用水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用水总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但由于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调整,各级政府部门对用水加强管理,各产业部门注重引进新技术、采用新工艺,节水意识不断增强,工业用水增长速度低于工业产值增长速度,近几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及万元GDP用水量指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用水由于受气候、降水量及种植结构、

灌溉习惯等各种因素影响,农田灌溉用水指标逐年、各地均有差异。

六、水污染概况

(一)废污水排放量

2009年估算全省废污水排放量为47.182亿m3。其中,工业(含建筑业)废水34.925亿m3,占74.0%,城市综合生活污水12.257亿m3,占26.0%。按流域分区统计,海河流域7.995亿m3,黄河流域12.245亿m3,淮河流域24.906亿

m3,长江流域2.036亿m3。按行政分区统计,除鹤壁、济源市外,其余16市废污水排放量均超过1亿m3,其中郑州市最多达6.051亿m3,洛阳市次之为5.705亿m3,平顶山、新乡、焦作等市超过3亿m3,濮阳、许昌、南阳、周口、信阳、商丘等市也超过2亿m3。

(二)河流水质

●全省河流水质监测评价

2009年对全省12个水系、65条主要河流、120个河段进行了水质监测,控制河流总长度4692km。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为依据,分全年期、汛期、非汛期进行评价分析评价。综合全年期评价结果:全省水质达到和优于Ⅲ类、符合饮用水源区要求的河长1465km,占评价总河长的31.2%;达

到Ⅳ类、Ⅴ类标准,符合工农业用水区及景观娱乐用水区水质要求的河长为1142km,占24.3%;遭受严重污染,水质劣于Ⅴ类,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2085km,占44.4%。水质评价结果见下表4、图15和图16。

省辖四流域全年期水质的大体情况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符合Ⅰ至Ⅲ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22.6%、25.0%、29.6%、56.0%,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76.7%、34.1%、44.9%、15.3%。

表 4 2009年河南省辖四流域河流水质评价成果表

汛期水质的总体状况:全省水质达到和优于Ⅲ类、符合饮用水源区要求的河长1490km,占评价总河长的32.3%;达到Ⅳ类、Ⅴ类标准,符合工农业用水区及景观娱乐用水区水质要求的河长为902km,占19.6%;遭受严重污染,水质劣于Ⅴ类,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2220km,占48.1%。省辖四流域水质的大体情况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符合Ⅰ至Ⅲ类水质标准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21.9%、19.0%、30.6%、66.1%,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

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76.7%、50.0%、47.5%、15.3%。

非汛期水质总体状况:全省水质达到和优于Ⅲ类、符合饮用水源区要求的河长1465km,占评价总河长的31.2%;达到Ⅳ类、Ⅴ类标准,符合工农业用水区及景观娱乐用水区水质要求的河长为1179km,占25.1%;遭受严重污染,水质劣于Ⅴ类,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2048km,占43.6%。省辖四流域水质的大体情况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符合Ⅰ至Ⅲ类水质标准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22.6%、25.0%、29.6%、55.9%,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总河长的76.7%、34.1%、43.2%、17.0%。

●流域分区河流水质监测评价

海河流域:监测评价14条河流,25个河段,总评价河长704km。全年期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为159km,仅占本流域评价河长的22.6%;污染严重,失去供水功能的河长为540km;占本流域评价河长的76.7%。评价结果显示省辖海河流域水资源质量状况最差,遭受严重污染的河流主要有卫河、东西孟姜女河、大沙河、汤河、共产主义渠、马颊河等,仅峪河、淇河水质良好。

黄河流域:监测评价11条河流,16个河段,总评价河长660km。

2014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利厅

发布单位: 安徽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 安徽省水文局 审定: 张效武 复审: 王家先王德胜 初审: 汪俊飞朱岳松 丁峰张广萍 编写:祝丽萍吴春艳张延孟云侠章莹孙璞储挺韩志国姚梅

目录 一、综述 二、水资源量 三、蓄水动态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 五、水质状况 六、重要水事 附:主要指标解释

安徽省水资源计算分区图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特征。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全省辖16个地级市,国土面积139476平方公里,按水系分属淮河、长江及新安江三个流域。 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GDP)20848.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全年工业增加值958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30.9亿元。常住人口6082.9万人,城镇化率49.2%。全省有效灌溉面积6497.5万亩,实灌面积5206.5万亩。 1.降水量 2014年全省年降水量1278.5毫米,比2013年多24.9%,较常年值多9.0%,属降水偏丰水年。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1~4月、5~9月、10~12月份全省降水量分别为340.5毫米、847.2毫米、156.9毫米,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25.3%、63.0%、11.7%。三个流域降水情况是:淮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1013.8毫米,较常年值多7.5%;长江流域1468.3毫米,较常年值多9.2%;新安江流域2060.9毫米,较常年值多15.2%。 2.水资源量 2014年全省水资源总量778.48亿立方米,比2013年多32.9%,较常年值多8.7%。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12.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78.9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量65.62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79.78立方米。全省入境水量8854.8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9427.81亿立方米,比2013年分别多1041.78亿立方米、1191.75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78.65亿立方米,较年初增加25.75亿立方米。 2014年年末与2013年同期比,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储存量增加14.51亿立方米。 3.供用水量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9年,我国气候异常,一些地区降雨之多、台风之强、旱情之重为历史 罕见。旱情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冬麦主产区年初的冬春连旱,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的夏伏旱,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和西南局部的秋冬连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年有9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发生强风、暴雨、高潮同时出现的最不利形势。受多次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影响,全国有210多条河流相继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精心调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广大军民奋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损失。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国家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领域。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了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扩大内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强力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任务,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为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创近年来新开工大型水利工程数量历史新高;水利法制建设稳步

推进,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不断提升。水利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8-10-13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3年,我国干旱、洪涝及台风灾害频发、重发,黑龙江、嫩江、松花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其中黑龙江下游洪水超百年一遇。一些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有14个台风影响我国,9个在东南沿海登陆,双台风甚至三台风生成较多,风雨、潮洪交织影响。西南、西北等地发生冬春旱,江淮、江南及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效应对,防汛抗旱取得重大胜利,洪涝灾害死亡人数较2000年以来均值减少5成,完成抗旱浇地3.7亿亩次,解决了2007万农村群众因旱临时饮水困难,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 2013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显著成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个部门组建考核工作组。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控制指标分解到地级行政区域。重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实现省界缓冲区水质断面监测全覆盖。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水利部联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开展节水产品普及推广和质量提升行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教育部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教育基地等节水载体建设。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管不断强化,地下水治理与保护逐步加强。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启动46个全国水生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2015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5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60.8mm,比常年值偏多2.8%。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西北诸河区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平均降水量为322.9mm,比常年值偏少1.6%;长江区(含太湖流域)、东南诸河区、珠江区、西南诸河区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平均降水量为1260.3mm,比常年值偏多5.0%。从行政分区看,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浙江、江西、江苏和广西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20%以上;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湖北、宁夏和青海3个省(自治区);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辽宁和山东3个省偏少15%以上。 地表水资源量2015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900.8亿m3,折合年径流深284.1mm,比常年值偏多0.7%。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为3836.2亿m3,折合年径流深63.3mm,比常年值偏少12.4%;南方4区为23064.6亿m3,折合年径流深675.8mm,比常年值偏多3.3%。从行政分区看,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和江苏分别偏多127.2%和74.8%;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黑龙江;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山东、辽宁和北京4个省(直辖市)偏少40%以上。 2015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213.6亿m3,从我国流

出国境的水量5139.7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061.2亿m3;全国入海水量17600.9亿m3。 地下水资源量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7797.0亿m3,比常年值偏少3.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711.4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6383.5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297.9亿m3。我国北方6区平原浅层地下水计算面积占全国平原区面积的91%,2015年地下水总补给量1446.2亿m3,是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在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0.2%、36.5%、7.7%和5.6%。 水资源总量2015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962.6亿m3,比常年值偏多0.9%。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61.8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6%(地下水资源量的86.4%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733.5亿m3,比常年值偏少10.1%,占全国的16.9%;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3229.1亿m3,比常年值偏多3.5%,占全国的83.1%。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4.7%,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29.5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5年对全国624座大型水库和3378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4037.3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56.0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587.2亿m3,比年初增加14.4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50.1亿m3,比年初增加41.6亿m3。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51.4亿m3,其中黄河区减少66.8亿m3;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107.4

2009年天津市水资源公报

2009年天津市水资源公报 天津市水务局

综述 2009年全市平均降水量604.3毫米,比上年度偏少5.68%,比多年平均值偏多5.11%,属于平水年份。 2009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5.2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59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22.19%;地下水资源量5.60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5.2%。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0.95亿立方米。 2009年全市入境水量18.32亿立方米,出境、入海水量12.78亿立方米。 2009年全市十四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5.7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39亿立方米。平原淡水区浅层地下水年末存储量比年初减少0.14亿立方米。 2009年全市总供用水量23.3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1.0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7.21亿立方米,包含引滦水量5.76亿立方米,引黄水量1.38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6.01亿立方米;深度处理的再生水回用量0.12亿立方米;海水淡化量0.03亿立方米。按用水项目划分,生产用水量18.94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3.34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1.09亿立方米。 2009年全市人均用水量190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31立方米。 2009年全市自来水供水量6.28亿立方米,售水量5.21亿立方米,管网漏失率15.7%。 2009年全市用水消耗量15.65亿立方米,耗水率67%。 2009年全市废污水排放量 5.57亿吨。2009年全市地表水水质监测河长1652.8公里,其中Ⅱ类水河长69.3公里,占评价河长的4%,Ⅲ类水32.2公里,占评价河长的2%,Ⅳ类河长68.5公里,占评价河长的4%,V类河长92.1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劣V类河长1390.7公里,占评价河长的84%,全市河流污染比较严重。 主要饮用水源地于桥水库、尔王庄水库符合Ⅲ类水标准,水质良好,处于轻度富营养化。

北京水资源公报(2009年)

(2009) 北京市水务局

目录 一、概述 二、水资源 三、水资源利用 四、水质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编委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水务局 编制单位:北京市水文总站 审定: 审核: 审查: 技术负责:赵学丽、窦艳兵、黄振芳 公报编制:范庆莲 地表水资源量部分:范庆莲、白国营 地下水资源量部分:刘文光、刘翠珠 供用水量:戴岚 水质部分:焦忠志、姜体胜

一、概述 2009年全市平均降水量448mm,比2008年降水量638mm少30%,比多年平均值585mm少23%。为枯水年。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6.7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5.08亿m3,水资源总量为21.84亿m3,比多年平均37.39亿m3少42%。 全市入境水量为3.03亿m3(未包括南水北调河北应急段调水2.6亿m3),出境水量为8.23亿m3(其中包含污水和再生水6.2亿m3)。 全市18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3.54亿m3,可利用来水量为3.49亿m3。 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1.58亿m3,可利用来水量为1.99亿m3(包括密云水库收白河堡水库补水0.68亿m3)。 全市平原区年末地下水平均埋深为24.07m,地下水位比2008年末下降 1.15m,地下水储量减少5.9亿m3,比1980年末减少86.2亿m3,比1960年减少106.9亿m3。 2009年全市总供水量35.5亿m3,比2008年的35.1亿m3增加0.4亿m3。 全市总用水量为35.5亿m3,其中生活用水14.7亿m3,环境用水3.6亿m3,工业用水5.2亿m3,农业用水12.0亿m3。 2009年监测水质总河长2545.6km,其中有水河长2323.7km。符合Ⅱ类水质标准河长943.8km;符合Ⅲ类水质标准河长134.8km;符合Ⅳ类水质标准河长159.4km;符合Ⅴ类水质标准河长21.0km;劣于Ⅴ类水质标准河长1064.7km。达标河长1072.1km。 大中型水库除官厅水库水质为Ⅳ类外,其它均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 监测湖泊面积719.6hm2。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559.6h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98.0hm2;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62.0hm2。达标面积642.6hm2。 浅层地下水水质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308k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030km2。 深层地下水水质明显好于浅层地下水,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2872k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563km2。 基岩水均符合Ⅲ类水质标准。

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8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54.8mm,折合降水总量为62000 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1.9%。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22.6mm,比常年值偏少1.7%;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44.3mm,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和海南偏多20%左右;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其中宁夏和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10%。 地表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377亿m3,折合年径流深278.6mm,比常年值偏少1.2%。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0%,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广东、广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间,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间。 2008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33亿m3;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57亿m3,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64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6101亿m3。 地下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36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

为6683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7亿m3。2008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806亿m3,其中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73亿m3,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6%。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2%、36.3%、7.9%和4.6%。 水资源总量 2008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434亿m3,比常年值偏少1.0%。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7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0%,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7.0%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601亿m3,比常年值偏少12.5%,占全国的16.8%;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2834亿m3,比常年值偏多1.7%,占全国的83.2%。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0万m3。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08年对全国500座大型水库和298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3083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360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751亿m3,比年初增加345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32亿m3,比年初增加15亿m3。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52亿m3,其中黄河区减少35亿m3;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412亿m3,其中长江区和珠江区分别增加242亿m3和142亿m3。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与年初比较,湖北、广西、贵州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430亿m3,河南、青海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减少,共减少蓄水量70亿m3。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2—7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7成,造成严重干旱,旱灾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实现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首次跨省区分水、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抗旱的伟大胜利。2000年9月编制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报告》,并经国务院专题办公会通过;为恢复和改善黑河、塔里木河的生态系统,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现将2000年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009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少0.9%,属平水年。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少5.9%,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多2.0%。降水量比常年偏少20%以上的有宁夏、辽宁、北京、天津、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比常年偏多20%以上的只有河南和海南两省。 200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0毫米,比常年多1.6%;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少13.6%,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5.6%。2000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5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9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720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9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620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261亿立方米。 2000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502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139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0.9%,其中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总量5814亿立方米,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887亿立方米。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2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2983座大中型水库(大型422座)统计,2000年末蓄水总量196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增加219亿立方米,但多数大型水库1—8月蓄水量均比上年同期减少。在九大流域片中,长江、淮河和珠江片分别增加151亿、50亿和16亿立方米,其余各流域片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2013水资源公报 (1)

表1 市(直管县)2013年大中型灌区及小型样点灌区灌溉用水量调查表 序号灌区名称所在行政 区名称 所属水资 源二级区 名称 灌区 类型 设计 灌溉面积 (万亩) 有效 灌溉面积 (万亩) 实际 灌溉面积 (万亩) 水源取水量(万m3) 灌溉毛用水 量(万m3) 亩均灌溉 毛用水量 (m3/亩) 地表水地下水其他水源合计 (1) (2) (3) (4) (5) (6) (7) (8) (9) 1 宋岗电灌淅川县香花渠灌21.41 13 13 3380 3380 3380 260 注1.大中型灌区指设计灌溉面积在10万亩及以上的灌区,样点灌区指2013年度各市(直管县)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确定的小型样点灌区; 2.所在行政区按灌区受益范围所在的省辖市/省直管县填写,当灌区受益范围跨省辖市/省直管县时,应分别填写所在省辖市/省直管县名称及其所占比例; 3.所属水资源二级区名称按灌区受益范围所在的水资源二级区填写,当灌区受益范围跨水资源二级区时,应分别填写所属水资源二级区名称及其所占比例; 4.灌区类型按“渠灌”、“井灌”、“井渠结合”填写; 5.设计灌溉面积填写灌区上级主管部门最新批准的规划设计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填写在现有水源、工程等条件下在一般年份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面积,包括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和非耕地上的林地、园地、牧草地有效灌溉面积;实际灌溉面积填写2013年实际灌溉到的面积,在同一亩耕地上无论灌水几次,都应按一亩统计,不应按灌溉亩次统计; 6.水源取水量按灌区所有取水口取用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水源用于农业灌溉水量分别填写。地表水包括从河流、湖泊、水库、塘坝等地表水体取用的水量,地下水指直接取自地下含水层用于灌溉的水量,其他水源包括污水处理再利用、雨水集蓄利用等用于灌溉的水量。 7.灌溉毛用水量填写水源取水量中用于灌区耕地和非耕地灌溉的水量,包括渠系输水损失。 8. (3)≤(2),(7)=(4)+(5)+(6),(8)=(7),(9)=(8)/(3)。

2009年贵阳市水资源公报

目录 一、综述 (2) 二、水资源量 (3) (一)降水及分布状况 (3) (二)地表水资源量 (4) (三)地下水资源量 (5) (四)出、入境水量 (7) 三、水资源质量 (8) (一)河流水质 (8) (二)湖库水质 (8) (三)水功能区水质 (9) (四)废污水排放量 (9) (五)河流泥沙量 (10) 四、大中型水库蓄水状况 (10) 五、水资源利用 (11) (一)供水量 (11) (二)用水量 (12) (三)耗水量 (13) (四)水资源状况简析 (14) 六、重要水事 (16) 附图:1、2009年贵阳市降水量等值线图 2、2009年贵阳市降水量距平图 3、贵阳市水质监测站点分布图 4、贵阳市主要河流水质评价图 5、贵阳市水功能区水质评价图

一、综述 贵阳市是贵州省的省会,位于贵州省中部,东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龙里县、福泉市、瓮安县;南靠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惠水县、长顺县;西连安顺市的平坝县、毕节地区的织金县、黔西县;北与毕节地区的金沙县及遵义市的遵义县接壤。地处东经106°07′~ 107°17′,北纬26°11′~ 27°22′。辖区包括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国土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分区面积见表1)。贵阳市河流水系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的思南以上区和珠江流域的红水河水系的蒙江上游区,分水岭为花溪区的旧盘、掌克至桐木岭、孟关上板一线。分水岭以北及花溪区的高坡东部属长江流域,面积756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4.2%;以南属珠江流域,面积46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8%。 2009年贵阳市年末总人口为367.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82.7万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02.61亿元,现有农业耕地面积98.24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63.56千公顷,农田实灌面积43.85千公顷。 表1 贵阳市2009年国土面积及人口统计表 贵阳市2009年年平均降水量957.2毫米,比多年平均值1095.7毫米偏少12.7%,比上一年偏少22.3%。贵阳市2009年水资源总量为39.505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水资源量45.15亿立方米偏少12.5%,为偏枯年。 注:乌当区含金阳新区和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小河区含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 人口为公安户籍数。由于各区、县调整后的面积数尚未最终确定,暂用原数。

201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7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4.8mm1,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5%,比2016年减少8.3%。 地表水资源量2017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746.3亿m3,折合年径流深293.1mm,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9%,比2016年减少11.3%。2017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218.6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250.4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934.2亿m3;全国入海水量16941.3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7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309.6亿m3,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0%。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742.0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6893.2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6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1819.7亿m3。 水资源总量2017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761.2亿m3,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8%,比2016年减少11.4%。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746.3亿m3,地下水资源量8309.6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14.9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5.7%,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0.4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7年,对全国660座大型水库和3547 12017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约18000个雨量站观测资料的评价结果。

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4079.8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82.6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7年,对56个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61.0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2.5亿m3。其中,青海湖蓄水量增加16.3亿m3;太湖和洪泽湖蓄水量分别减少5.3亿m3和4.5亿m3。 地下水动态2017年,北方15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44.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7年,全国供水总量6043.4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1.0%。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45.5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8%;地下水源供水量1016.7亿m3,占供水总量的16.8%;其他水源供水量81.2亿m3,占供水总量的1.4%。与2016年相比,供水总量增加3.2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增加33.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40.3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10.4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1022.7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江苏、海南和辽宁,分别为368.0亿m3、257.7亿m3、179.9亿m3、59.0亿m3、46.6亿m3、37.8亿m3和35.0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7年,全国用水总量6043.4亿m3。其中,生活用水838.1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9%;工业用水1277.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1%;农业用水3766.4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3%;

2009年淮南市水资源公报

2009年淮南市水资源公报 淮南市水利局 二○一○年四月

发布单位: 淮南市水利局 编制单位: 淮南市水利局阜阳水文水资源局审定:王寅生 复审: 段述成王保旺 初审:丁峰夏守先刘斌刘安民 姚诚 编写: 苏娅姚诚肖存燕史明礼 丁克亮王辉谢浩吴佳遇 张龙阳贺翔曾献娟

目录综述 一、水资源量 1.当地水资源量 2.淮河干流入境水量 二、蓄水动态 1.湖泊洼地及小型水库正常蓄水情况2.淮河北岸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三、供用水量 1.供水量 2.用水量 3.耗水量 4.水资源利用概况及用水指标 四、水质状况 1.河流水质 2.湖泊水质 3.水功能区水质 4.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 5.入河污水及污染物量 五、重要水事 六、淮河文化

综述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中游,跨淮河两岸。地处东经116°21′21″~117°11′59″、北纬32°32′45″~33°00′24″,东邻凤阳、定远,西接寿县,南与长丰县接壤,北与颍上、利辛、蒙城、怀远相毗邻。淮南市辖6区1县,总面积2596.4平方公里。 淮南市属淮河水系,淮河干流自西向东穿越市境共计长87公里。主要的支流有西淝河、架河、泥黑河、窑河、东淝河、永幸河;主要湖泊有焦岗湖、高塘湖、瓦埠湖、石涧湖等;主要闸坝有焦岗闸、西淝河闸、永幸闸、架河闸、泥河闸、青年闸、尹沟闸、窑河闸、大涧沟闸等;小型水库有泉源水库、丁山水库、乳山水库、南塘水库、罗山水库等共计26座。 淮南市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夏热多雨,冬寒晴燥,秋旱少雨,易发生旱涝灾害,多年平均降水量886.5毫米,汛期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5%。 本《公报》按流域分区对淮南市当年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水资源各要素的多年平均值采用1956~2000年系列均值。 全市当年平均降水量938.8毫米,与上年持平,较多年均值偏多5.9%,属正常年份。淮河入境水量130.6亿立方米,较上年偏少40.0%,较多年均值偏少37.4%。淮河干流凤台(峡山口)站年最高水位19.15米,为有资料以来的第四十四位;淮河干流淮南站年最高水位18.29米,为有资料以来的第五十一位。 全市水资源总量8.51亿立方米,淮河干流入境水量130.6亿立方米。 全市湖泊、洼地及小型水库蓄水量约为6.222亿立方米。 全市供水总量20.4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9.51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0.91亿立方米。全市用水总量20.49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5.72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27.9%;工业(总)用水量12.76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2.3%(火电用水量7.39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36.1%)。全市人均用水量604.6立方米,万元GDP 用水量403.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3.2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95.9立方米,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49.4立方米。 淮南市入境水水质较好,全年Ⅲ类水占75.00%,Ⅳ类水占25.00%。凤台大桥段全年Ⅲ类水为主,占66.67%。平圩大桥段全年Ⅲ~Ⅳ类水为主,占66.66%。田家庵段全

湖南省2014年水资源公报

湖南省 水资源公报H U N A N 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B U L L E T I N 2014 湖南省水利厅 二〇一五年六月

目录 综述 (1) 一.水资源量 (2) (一)降水 (二)地表水资源量 (三)地下水资源量 (四)水资源总量 (五)出入境水量 二.蓄水动态 (14) 三.供用水量 (15) (一)供水量 (二)用水量 (三)用水消耗量 四.水资源利用简析 (19) (一)用水指标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五.水资源质量状况 (22) (一)总体水质状况 (二)主要水系水质状况 (三)省界河流水质状况 (四)水功能区评价 六.重要水事 (28)

综述 湖南省国土面积211829平方公里,分属长江流域(占总面积的97.6%)和珠江流域(占总面积的2.4%)。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新墙河等分别从东、南、西三面汇入洞庭湖,并由城陵矶注入长江。 2014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503.2毫米,折合水量3184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①偏多3.7%;地表水资源量179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846.0毫米,比多年平均偏多6.5%;地下水资源量426.1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1800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非重复计算资源量7.90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多6.6%,属平水偏丰年份。 全省入境总水量105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23.2%,其中长江三口553.6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40.0%②;出境总水量2783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5.3%,其中城陵矶水文站实测出境水量2725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小蓄水工程年末蓄水总量217.7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8.0亿立方米;全省用水总量332.4亿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用水净消耗量139.6亿立方米。 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93立方米;万元GDP、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123立方米、82立方米(当年价),按2010年可比价计算,分别比上年降低6.9%、14.3%。全省水资源利用率为19.7%。 全省水质监测评价河长8928.2公里。Ⅱ~Ⅲ类水质河长,全年为8724.7km,占总评价河长的97.7%;汛期为8805.5km,占总评价河长的98.6%;非汛期为8495.4km,占总评价河长的95.3%。 ①文中多年平均值统计年限均为1956~2000年。 ②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三口入境水量历年平均值为482.8亿m3,2014年比历年平均偏多1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