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水资源公报

2010年水资源公报
2010年水资源公报

金华市水资源公报

[2010年度]

金华市水利局

二○一一年三月

《金华市水资源公报》

编制领导小组和编辑组成员名单

领导小组:

组长:包晓华

副组长:潘炉生贾跃俊

成员:邵英豪余土福唐献力陈中平

编辑组:

组长:邵英豪

副组长:余土福严树明

成员:杜国平王勇明曹樱婴何胜弟张忠成叶竹梅施晓琴芮伟成楼斌史雪峰

马娟娟郭松华

目录

1 综述 (1)

2 水资源量 (3)

2.1降水量 (3)

2.1.1年降水量 (3)

2.1.2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3)

2.1.3 降水量的年内分布 (3)

2.1.4 洪水 (4)

2.2 地表水资源量 (4)

2.2.1空间分布 (4)

2.2.2 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及常年值比较 (5)

2.2.3 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及常年值比较 (5)

2.3 地下水资源量 (5)

2.3.1 流域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常年值比较 (5)

2.3.2 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常年值比较 (6)

2.4 各水系出入境水量 (6)

2.5 水资源总量 (7)

2.5.1 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 (7)

2.5.2 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 (7)

2.6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7)

3 供用耗水量现状 (8)

3.1 供水量 (8)

3.1.1 行政分区供水量 (8)

3.1.2 流域分区供水量 (8)

3.2 用水量 (8)

3.2.1 行政分区用水量 (9)

3.2.2 流域分区用水量 (9)

3.3 耗水量 (10)

4 水质 (12)

4.1 水质监测断面情况 (12)

4.2 评价方法及依据 (12)

4.3 评价参数 (13)

4.4 评价成果 (13)

4.4.1 按监测站点评价 (13)

4.4.2 按评价河长评价 (14)

4.4.3 主要河流水体的水质状况 (14)

4.4.4 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 (15)

4.4.5 县市交界水质状况 (16)

4.4.6 评价结论 (16)

5 重要水事 (17)

5.1 洪涝台旱灾情 (17)

5.2 水利工程建设状况 (17)

5.3其他重要水事活动 (19)

第一章综述

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9°14′~120°47′、北纬28°32′~29°41′,东邻台州市,南毗丽水市,西连衢州市,北与杭州市、绍兴市接壤。东西宽151千米,南北长129千米,全市市域总面积10918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和丘陵占83.3%,平原和盆地占16.7%。

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户籍加外来常住人口,下同)为677.05万人(户籍人口466.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2.34万人,农村人口424.71万人。全市耕地总面积246.98万亩,比上年增加了0.96万亩,金华市区建成区面积72.53平方千米。

2010年,全市平均降水量2053.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24.1757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了35.7%,比上一年增加69.5735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152.2162亿立方米(其中计算地下水资源量24. 0160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65.9%。产水系数0.68,产水模数139.4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以常住人口计算(包括外来人口),人均水资源量为:婺城区3821立方米、金东区2483立方米、兰溪市2660立方米、东阳市1993立方米、义乌市773立方米、永康市1487立方米、浦江县1863立方米,武义县5822立方米、磐安县7533立方米,全市平均2248立方米。

2010年末,全市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6.9992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2981亿立方米。

2010年,全市总供水量19.44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占91.8%,地下水源占8.0%,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2%。金兰水库向金华市区供水0.6174亿立方米。

全市总用水量19.4407亿立方米, 其中农业用水占42.5%,工业用水占

30.8%,生活用水占13.3%,其他用水量占13.4%。

全市用水消耗量11.395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8.6%。全市人均用水量287.1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92.8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 368.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63.8立方米。

2010年,对全市660.46千米河流的水质进行评价。按平均值统计,符合Ⅱ类水占21.8%;符合Ⅲ类水,占32.8%;符合Ⅳ类水,占12.3%;符合Ⅴ类水占11.4%;劣于Ⅴ类水,占21.7%。

2010年对全市12个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监测。按年均值统计,沙畈、金兰、安地、横锦、八都、金坑岭、源口水库的水质类别为Ⅱ类,芝堰、岩口、南江、太平、杨溪水库为Ⅲ类;其中金兰、沙畈水库除总磷外,其余指标均达到Ⅰ类水标准。对水库水质进行营养化程度评价:沙畈、金兰、安地、金坑岭、八都、横锦、源口、芝堰、南江、太平水库均为中营养,岩口、杨溪水库为轻度富营养。

第二章水资源量

2.1降水量

2.1.1年降水量

2010年,全市平均降水量2053.3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为224.1757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35.7%,比2009年全市降水量154.6022亿立方米偏多45.0%。

全市10个水资源流域分区中,2010年降水量与常年值比较均偏多,偏多幅度最大的是衢江下游区,偏多41.8%。降水量以衢江下游区的2241.8毫米为最大,而以富春江下游区的1737.4毫米为最小。

全市9个县(市、区)中年降水量均多于2009年,婺城区偏多53.3%,金东区偏多43.5%,兰溪市偏多 61.8%,东阳市偏多46.2%,义乌市偏多45.2%,永康偏多52.6%,浦江县偏多24.5%,武义县偏多39.1%,磐安县偏多35.9%;与常年值比较,9个县(市、区)均多于常年值,偏多幅度在20.9%~46.9%。降水量以婺城区的2279.9毫米为最大,以浦江县的 1777.4毫米为最小。

2.1.2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2010年全市降水量的高值区在婺城区南部山区,达2400~2600毫米,低值区在浦江北部,年降水量在1600~1800毫米。其他地区年降水量在1800~2400毫米。

2.1.3降水量的年内分布

2010年全市月平均降水量与同期常年月均值比较,6月、8月、11月比同期常年月均值偏少,偏少幅度在8.1%~36.2%,其中11月偏少36.2%;其它月份比同期常年值偏多,偏多幅度在 2.8%~110.3%,其中2月偏多110.3%。

2月至3月降雨异常偏多,全市平均降雨量达440.5毫米,比常年同期

偏多近1倍,其中3月上旬降雨量比常年偏多近4倍,农历正月里就发生了汛情,出现历史罕见的“早春汛”。

我市6月17日入梅,7月17日出梅,梅雨期比常年偏长8天(常年22天),梅雨期出现了6次过程性强降雨。全市平均梅雨量355.4毫米,比常年偏多4成,为1999年以来时间最长、降雨量最多的梅雨期。梅雨期间全市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暴雨过程,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上的有69个站,最大降雨量点为婺城区琅琊镇山脚站620毫米。

2010年没有台风在我省登陆。9月10日在福建省石狮登陆的10号台风(莫兰蒂)外围影响我市。9月10至11日全市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过程,全市平均降雨量50.3毫米,

2.1.4洪水

3月上旬全市降雨量比常年偏多近4倍。主要江河水位超警戒,兰江兰溪站3月7日洪峰水位29.44米,超危急水位0.31米,是兰溪站有水文记录以来3月份实测的最高水位。全市10座大中型水库水位汛限水位,并泄洪。

受梅汛期强降雨影响,全市大部分地区水库、江河水位迅速上涨,安地、金兰等9座中型水库一度超汛限水位,并泄洪。兰江、金华江和武义江等发生较大洪水,武义、金华站洪峰水位超警戒,兰溪站7月10日0时48分洪峰水位30.28米,超危急水位1.15米,洪峰流量9360立方米/秒,

为2002年以来兰江最大洪水。

2.2地表水资源量

2.2.1空间分布

2010年金华市径流深地区分布与降水量基本一致,径流高值区在婺城

区南部山区和永康南部,径流深达1800毫米左右,低值区在浦江北部,径

流深在900~1100毫米左右,其他地区径流深在1100~1800毫米。

2.2.2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及与常年值比较

2010年全市9个县(市、区)年水资源量均比常年值偏多。其中婺城区80.9%、金东区85.8%、兰溪市68.0%、东阳市54.8%、义乌市80.2%、永康市73.1%、浦江县46.4%、武义县66.7%、磐安县44.7%。

2.2.3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及与常年值比较

2010年金华市水资源总量152.216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24.0160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1394.2毫米,比常年值偏多65.9%。全市平均产水系数0.68,产水模数139.4万立方米/平方千米。

10个流域分区中,各分区水资源量与常年值相比均偏多,偏多幅度在33.5%~79.3%,其中金华江下游区偏多79.3%,富春江下游区偏多33.5%。

2.3地下水资源量

2010年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24.0160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24.9%,地下水资源量占水资源总量的15.8%。

2.3.1流域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与常年值比较

由表可见,始丰溪、永安溪、曹娥江百官以上分区地下水资源量比常

年值偏少,偏少最多的为始丰溪分区的13.5%;其他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均比常年值偏多,偏大最多的为大溪分区的99.8%。

2010年地下水补给模数最大为大溪区34.2万立方米/平方千米,最小为浦阳江的18.69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全市平均地下水补给模数为22.0万立方米/平方千米。

2.3.2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与常年值比较

表2-2 行政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与常年值对照表单位:亿立方米

由表可见,2010年地下水资源量除东阳市比常年值偏少外,其他县(市、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多,偏多幅度最大的为武义县65.2%。2010年地下水补给模数最大的为武义县,达28.6万立方米/平方千米,最小的为东阳市,仅16.4万立方米/平方千米。

2.4各水系出入境水量

2010年钱塘江水系入境水量174.1525亿立方米,(其中衢江入境水量169.2738亿立方米,武义江(丽水市)入境水量4.3688亿立方米),白沙

溪(遂昌县)0.5099亿立方米。钱塘江水系出境水量292.5177亿立方米,(其中浦阳江出境水量9.7880立方米,曹娥江出境水量4.1521亿立方米);椒江水系出境水量4.7908亿立方米,瓯江水系出境水量18.0685亿立方米。

2.5水资源总量

2010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52.216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24.0160亿立方米。全市平均产水系数0.68,产水模数139.4万立方米/平方千米。

2.5.1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

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详见附表11,各县(市、区)的产水系数以婺城区的0.75为最大,以浦江县的0.62为最小。产水模数以婺城区的170.9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为最大,以浦江县的109.8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为最小。

2.5.2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

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详见附表12,各流域分区的产水系数、产水模数以衢江下游区的0.72和161.9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为最大;以富春江下游区的0.61和105.4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为最小。

2.6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2010年全市共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5座。全市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6.9992亿立方米,比2009年末增加1.2981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增加0.2356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增加1.0625亿立方米。

第三章供用耗水量现状

3.1供水量

2010年全市总供水量19.44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7.8399亿立方米,占91.8%(包括蓄水供水量12.1714亿立方米,引水供水量1.6726亿立方米,提水供水量3.9959亿立方米)。

3.1.1行政分区供水量

2010年全市行政分区供水量详见附表15,总供水量以兰溪市最大,达3.2756亿立方米;磐安县最小,为0.4128亿立方米。从供水水源比重看,各县(市、区)蓄水供水量以东阳市的2.0300亿立方米为最大,地下水源供水量以婺城区的0.3580亿立方米为最大。

3.1.2流域分区供水量

2010年各流域分区供水量详见附表16,各分区总供水量以金华江下游区最大,达8.5689亿立方米,其中蓄水、引水和提水供水量以金华江下游区最大,分别为5.1965亿立方米、0.7258亿立方米和1.8367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也以金华江下游区的0.7949亿立方米为最大。

3.2用水量

2010年全市总用水量19.4407亿立方米(包括地下水1.5498亿立方米),其中农灌用水8.2568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3.0%;林牧渔畜用水量1.2881立方米;工业用水量5.9882亿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量0.9489亿立方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量2.5883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量0.3704亿立方米。

全市总用水量中地下水为1.5498亿立方米,占8.0%,磐安县地下水用量较少,为0.0022亿立方米,其他县(市、区)地下水用水量详见续附表17。

3.2.1行政分区用水量

2010年全市用水量比上年减少0.4569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减少1.0314亿立方米,林牧渔畜用水量减少0.3458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增加0.6368亿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量增加0.2401亿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量增加0.0494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量减少0.0060亿立方米。行政分区用水量详见附表17。各项用水所占比例见表3-1:

表3-1 行政分区各项用水比例对照表

3.2.2流域分区用水量

流域分区用水量详见表18。各项用水所占比例见表3-2:

表3-2 流域分区各项用水比例对照表

3.3耗水量

各县(市、区)耗水量、耗水率见附表20,耗水量以兰溪市最大,达2.2683亿立方米,磐安县最小为0.2380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以兰溪市的69%为最大,义乌市的50%为最小。

流域分区耗水量、耗水率见附表21,耗水量以金华江下游区的4.9983亿立方米最大,永安溪区的0.0139亿立方米为最小。综合耗水率则以衢江下游区的71%为最大,金华江上游区的52%为最小。2010年全市总计耗水量11.3954亿立方米。各项用水耗水率水浇地最高,达94%,菜地次之为93%,

牲畜为92%,水田耗水率在74%,工业耗水率为28%,城镇生活用水耗水率在30%,全市综合耗水率59%。

分区各项用水指标和水资源利用率详见附表24~25。从行政分区看,城镇居民人均年综合用水量以兰溪市最高,义乌市最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兰溪市最高,永康市最低。水资源利用率以义乌市最高,磐安县最低。全市人均年综合用水量287.1立方米,亩均灌溉用368.2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保证率50%),全市水资源利用率12.8%。

第四章水质

4.1 水质监测断面情况

2010年水利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共设水质监测断面50个,其中主要河流监测断面38个(其中县市交界断面13个),饮用水源地监测断面12个。各监测站点每月监测一次,评价河长为660.46千米。水质监测断面概况见下表4-1:

表4-1 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概况表

4.2 评价方法及依据

地表水水质评价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5.1条要求),即在所有参加评价的项目中,只要有一项(或数项)不符合某类水质标准,

即以该水质不符合该项水质标准的方法。

4.3 评价参数

4.3.1重要水域、县市交界断面

评价专项共19项:pH 、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铅、镉、六价铬、硒、砷、汞、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4.3.2供水水源地

城市供水水源地增加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铁、锰、总氮和营养化程度评价项目。营养化程度评价分为贫营养、中营养、轻度富营养、中度富营养、重度富营养等五个等级。

4.4 评价成果

4.4.1 按监测站点评价

(1)全年期:总监测站点50个,按平均值统计,2010年度符合Ⅱ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有9个,占18.0%;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有17个,占34.0%;符合Ⅳ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有6个,占12.0%;符合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有6个,占12.0%;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有12个,占24.0%。

0.0%

18.0%

34.0%

12.0%

12.0%

24.0%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

图4-1 2010年度全市评价站点水质类别比例

(2)汛期:符合II 类水质标的站点有12个,占24.0%;符合Ⅲ类水质

标准的有16个,占32.0%;符合Ⅳ类水质标准的有7个,占14.0%;符合Ⅴ类水质标准的有5个,占10.0%;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有10个,占20.0%。

(3)非汛期:符合Ⅱ类水质标准的站点有6个,占12.0%;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有13个,占26.0%;符合Ⅳ类水质标准的有9个,占18.0%;符合Ⅴ类水质标准的有6个,占12.0%;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有16个,占32.0%。 4.4.2 按评价河长评价

全年期评价总河长为660.46km 。按平均值统计,符合Ⅱ类水标准的河长为144.16km ,占21.8%;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河长为216.87km ,占32.8%;符合Ⅳ类水质标准的河长为81.3km ,占12.3%;符合Ⅴ类水质标准的河长为74.97km ,占11.4%;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河长为143.16km ,占21.7%。其中达到Ⅲ类以上水质标准的河长为361.03km ,较2009年增加了192.03km 。

0.0%

21.8%

32.8%

12.3%

11.4%

21.7%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

图4-2 2010年度全市评价河长水质类别比例

4.4.3 主要河流水体的水质状况

(1)武义江:共设监测断面14个,评价河长180.96km 。源口水库及安地水库为Ⅱ类水质;杨溪水库、太平水库、前仓、永康、熟溪桥河段为Ⅲ类水质;江东河段为Ⅳ类水质;白洋渡、叶长埠、桐琴桥、对家地河段为Ⅴ类水质;应南溪、莲塘口河段为劣Ⅴ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

(2)东阳江:共设监测断面10个,评价河长为166.0km 。横锦水库为

Ⅱ类水质;岩口水库、寀卢河段为Ⅲ类水质;东阳大桥河段为Ⅳ类水质;南王埠河段为Ⅴ类水质;其余河段为劣Ⅴ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

(3)南江:共设监测断面6个,评价河长为85.6km。台口河段为Ⅱ类水质;南江水库、南岸至南江桥河段为Ⅲ类水质;岩下河段为Ⅳ类水质,后大路为劣Ⅴ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4)金华江:共设监测断面6个,评价河长为93.3km。白沙溪上游沙畈水库、金兰水库为Ⅱ类水质;金虹桥河段为Ⅲ类水质,石柱头、白龙桥河段为Ⅳ类水质;金华河段为劣Ⅴ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

(5)兰江:共设监测断面5个,评价河长为30.0km。芝堰水库、兰溪、女埠河段为Ⅲ类水质;南门桥、三河河段为Ⅳ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

(6)衢江:共设监测断面3个,评价河长为22.0km。下叶至横山大桥河段为Ⅲ类水质;洋港河段为劣Ⅴ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

(7)浦阳江:共设监测断面5个,评价河长为66.1km。八都水库、金坑岭水库为Ⅱ类水质;大陈河段为Ⅲ类水质;黄宅至白马河段水质为劣Ⅴ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氟化物。

(8)宣平溪:设监测断面1个,评价河长为16.5km。水质类别为Ⅱ类。

4.4.4 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

2010年在全市范围内设12个监测断面,分别为沙畈水库、金兰水库、安地水库、横锦水库、八都水库、芝堰水库、杨溪水库、太平水库、金坑岭水库、源口水库、南江水库、岩口水库。

按年均值统计,安地、沙畈、金兰、金坑岭、八都、横锦、源口水库的水质类别为Ⅱ类,芝堰、岩口、南江、太平、杨溪水库为Ⅲ类,其中金

兰、沙畈水库除总磷外,其余指标均达到Ⅰ类水标准。

对水库水质进行营养化程度评价:安地、沙畈、金兰、金坑岭、八都、横锦、源口、芝堰、南江、太平等水库均为中营养,岩口、杨溪水库为轻度富营养。

4.4.5 县市交界水质状况

2010年县市交界共设监测断面13个。根据监测资料统计,达到Ⅲ类以上水质标准的断面有5个,占38.5%;达到Ⅳ类水标准的断面有2个,占15.4%;达到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有2个,占15.4%;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有4个,占30.7%。主要超标项目分别为氨氮、总磷、氟化物等。

4.4.6 评价结论

2010年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呈现好转,部分河段污染仍较严重,主要项目为氨氮、总磷等。全市主要饮用水源地监测断面的参评项目皆符合标准,水质状况良好。

2016年陕西省水资源公报

前 言 《陕西省水资源公报》是陕西省水利厅定期向各级政府、社会 各界通报上年度全省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的专业性 年报。旨在为政府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向社会公布 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状况,呼唤全社会关注水资源、珍惜水、 保护水,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批 准:王拴虎 审 定:张玉忠?王建杰 审 核:程子勇?吴?萍 审 查:龙正未?赵?洁?王清发 编 制:田宏伟?葛芬莉?刘小学?陈芳丽?薛亚莉 张春玲?古明兴?王?杰?张宏斌?杨建宏 靳姗姗?王灵灵?李润武?鱼晓利?赵丽云 张瑞萍?刘?莎?柴?娟?王?芳?艾?超? 陈?博?云亚静 主办单位:陕西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陕西省地下水管理监测局 陕西省水资源管理办公室

一?综述 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流域13.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4.8%;长江流域7.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5.2%。 2016年陕西省平均年降水量为626.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287.4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4.6%,属平水年。 水资源总量为271.4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了35.9%,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49.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07.3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重复计算量85.08亿立方米。 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90.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55.53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61.13%,地下水供水量33.28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36.64%,其他水源供水量为2.02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2.23%。 各部门总用水量90.8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33亿立方米,减少了0.4%,其中地表水用水量55.53亿立方米,较上年减少0.47亿立方米,减少了0.8%。农灌用水量48.0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2.91%;林牧渔畜用水量为9.5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0.53%;工业用水量13.6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5.07%;居民生活用水量13.2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4.61%;城镇公共及生态环境用水量为6.2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88%。 全省总耗水量为54.63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为60.1%。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34.84亿立方米。 2016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11.210亿吨,其中:第二产业废水排放量5.172亿吨,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1.299亿吨,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4.739亿吨。全省排入江河的废污水总量为9.771亿吨。 全省河流水质评价结果:在7524.1公里评价河长中,全年平均Ⅰ~Ⅲ类水质河长占71.1%,比2015年增加1.6%;Ⅳ~Ⅴ类水质河长占18.7%,比2015年增加3.4%;劣Ⅴ类水质河长占10.2%,比2015年减少5.0%。

2014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利厅

发布单位: 安徽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 安徽省水文局 审定: 张效武 复审: 王家先王德胜 初审: 汪俊飞朱岳松 丁峰张广萍 编写:祝丽萍吴春艳张延孟云侠章莹孙璞储挺韩志国姚梅

目录 一、综述 二、水资源量 三、蓄水动态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 五、水质状况 六、重要水事 附:主要指标解释

安徽省水资源计算分区图

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特征。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全省辖16个地级市,国土面积139476平方公里,按水系分属淮河、长江及新安江三个流域。 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GDP)20848.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全年工业增加值958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30.9亿元。常住人口6082.9万人,城镇化率49.2%。全省有效灌溉面积6497.5万亩,实灌面积5206.5万亩。 1.降水量 2014年全省年降水量1278.5毫米,比2013年多24.9%,较常年值多9.0%,属降水偏丰水年。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1~4月、5~9月、10~12月份全省降水量分别为340.5毫米、847.2毫米、156.9毫米,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25.3%、63.0%、11.7%。三个流域降水情况是:淮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1013.8毫米,较常年值多7.5%;长江流域1468.3毫米,较常年值多9.2%;新安江流域2060.9毫米,较常年值多15.2%。 2.水资源量 2014年全省水资源总量778.48亿立方米,比2013年多32.9%,较常年值多8.7%。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12.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78.9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量65.62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79.78立方米。全省入境水量8854.8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9427.81亿立方米,比2013年分别多1041.78亿立方米、1191.75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78.65亿立方米,较年初增加25.75亿立方米。 2014年年末与2013年同期比,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储存量增加14.51亿立方米。 3.供用水量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9年,我国气候异常,一些地区降雨之多、台风之强、旱情之重为历史 罕见。旱情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冬麦主产区年初的冬春连旱,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的夏伏旱,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和西南局部的秋冬连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年有9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发生强风、暴雨、高潮同时出现的最不利形势。受多次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影响,全国有210多条河流相继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精心调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广大军民奋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损失。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国家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领域。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了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扩大内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强力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任务,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为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创近年来新开工大型水利工程数量历史新高;水利法制建设稳步

推进,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不断提升。水利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8-10-13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2015温州水资源公报

温州市水资源公报WENZHOU WATER RESOURCES BULLETIN 2015 温州市水利局 二○一六年三月

温州市水资源公报(2015) 编辑委员会、编辑组成员名单 编辑委员会 主编:项国生 副主编:薛盛况、王林素 编委:周宏德、庄千艳、陈隆吉、施士杨 程功文、田小平 编辑组 组长:庄千艳 副组长:叶坤华、贾海勇 成员:林昌宁、林湘如、王丽君、陈才明、曾广恩、王晓卯、周林真、王建忠、 黄进齐、朱丹、张榜鑫、郑力、 施伟兵、柯华丽、徐志武、李修柱、 严飞鹏、刘峰、苏骏、龚裕院、 吴玲萍、庄建平、王振铎、陈建民、 郑方舟等

目录 前言 (1) 一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述 (2) 二降水 (4) (一)降水总体情况 (4) (二)降水特点 (4) 三水资源 (7) (一)水资源总量 (7) (二)地表水资源 (7) (三)地下水资源 (7) (四)人均水资源量 (7) (五)水库蓄水量 (8) 四供水量与用水量 (10) (一)供水量 (10) (二)用水量 (10) (三)耗水量 (11) (四)退水量 (12) (五)用水指标 (13) (六)水资源利用率 (14) 五水质 (15)

(一)饮用水水源地 (15) (二)三大江水系 (16) (三)出省与独流入海河流 (16) (四)平原河网 (17) 六重要水事 (19) 名词解释 (21)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 温州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既有资源性、工程性缺水,又有水质性缺水。如何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优化配置、节约保护、综合治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基本职责,定期编发水资源公报是水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配置、管理保护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继出台了《温州市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和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体系已经建立,“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已覆盖到县(市、区)。 《温州市水资源公报(2015年)》在编制过程中,得到省水利厅、各县(市、区)水利局及其他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3年,我国干旱、洪涝及台风灾害频发、重发,黑龙江、嫩江、松花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其中黑龙江下游洪水超百年一遇。一些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有14个台风影响我国,9个在东南沿海登陆,双台风甚至三台风生成较多,风雨、潮洪交织影响。西南、西北等地发生冬春旱,江淮、江南及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效应对,防汛抗旱取得重大胜利,洪涝灾害死亡人数较2000年以来均值减少5成,完成抗旱浇地3.7亿亩次,解决了2007万农村群众因旱临时饮水困难,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 2013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显著成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个部门组建考核工作组。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控制指标分解到地级行政区域。重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实现省界缓冲区水质断面监测全覆盖。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水利部联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开展节水产品普及推广和质量提升行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教育部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教育基地等节水载体建设。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管不断强化,地下水治理与保护逐步加强。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启动46个全国水生

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字体:大中小【打印】来源:监测处时间:2003-06-0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史捍民 2003年6月1日 中央关怀 4至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率领调研组对我市大气质量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进一步改善首都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 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时强调,北京要管好水、用好水,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保证首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9月17-20日,以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皓若为组长的全国人大调研组,对我市落实“绿色奥运”、改善环境质量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意见。 12月27日,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提前实现年初确定的55%的工作目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来贺信,表示祝贺和慰问。 综述 2002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和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拓创新,努力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目标和对策》(1998-2002年),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全面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实现了全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130.0亿元,总人口达到1423.2万人,能源总消耗4510.7万吨标准煤。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同时,耗煤量过大、机动车快速增加、水资源紧缺、城市建设规模扩大等因素,依然严重制约着首都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的迅速改善。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2015年宝鸡市水资源公报

二0一五年 宝鸡市水资源公报二0一五年宝鸡市水资源公报

(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输沙量、河流水质部分) 第一章地表水 一、降水量 2015年宝鸡市平均降水量为631.47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14.75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偏枯11.1%,属偏枯年份。其中秦岭以北渭河流域降水量为624.35毫米,较多年平均偏枯 8.4%。秦岭以南嘉陵江流域降水量563.09毫米,较多年平均偏枯 19.6% 。汉江流域降水量799.40毫米,较多年平均偏丰8%。 2015年各县区降水量陇县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丰3.3%,麟游较多年平均偏枯 1.1%,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基本持平,属正常年份;其余各县区均不同程度偏枯,其中凤翔、太白、眉县、陈仓区、渭滨区、金台区偏枯9.9%—15.6%,岐山、凤县2县偏枯较大,其中凤县最大偏枯为19.7%。(详见附表一、附图一)。 从流域分区看,除汉江偏丰8%,千河、金陵河、泾河、漆水河、汤峪河流域接近正常年份外,其余均不同程度偏枯,韦水、晁峪河、小水河、伐鱼河、清姜河、嘉陵江流域偏枯10.2%-19.6%,其余各流域均偏枯20.5%-24.5%。(详见附表二、附图二)。 降水年内分布不均,特点是1-4、10-12七个月降水仅占全年的36.4%,5-9五个月占全年的63.6%。其中7-9三个月占全年的35.3%。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平衡,高值区仍在渭滨区清姜河、陈仓区潘溪河、眉县汤峪河及陇县石灌沟一带,低值区在陈仓区、千阳、岐山及凤县嘉陵江一带。实测最大年降

水量出现在眉县长柳坪雨量站,年降水量1032.9毫米。实测最大月降水量出现在陇县新集川雨量站(6月份)降水量255.6毫米,实测最大日降水量出现在陇县固关雨量站,6月22日降水量达90.8毫米,占该站全年降水量的 12.2%(详见降雨量等值线图)。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15年属枯水年,宝鸡市自产天然径流量为26.422亿立方米,相应径流深为 145.7毫米,比上年偏丰1.5%,比多年平均偏枯21.4%。其中长江流域8.397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1.8%。比上年偏丰12.7%,比多年平均偏枯30.4%。黄河流域18.025亿立方米,占总量的68.2%。比上年偏枯2.0%,比多年平均偏枯16.4%。 除伐鱼河、汤峪河流域分别较多年偏丰18.2%和11.9%,石头河流域接近正常年份外,其余河流均不同程度偏枯,其中韦水、清姜河、汉江流域较多年偏枯17.5%-26.9%,漆水河、泾河、千河、嘉陵江、通关河、晁峪河域较多年偏枯30.0%-37.6%,小水河、金陵河流域较多年偏枯最大,分别为55.8%和55.1%(资料情况详见附表三、附图三)。 2015年宝鸡市各流域入境水量10.024亿立方米,出境水量24.812亿立方米。渭河流域出境水量16.415亿立方米(未包括宝鸡峡林家村渠道引水),其中漆水河流域出境水量0.385亿立方米,韦水河流域出境水量为0.259亿立方米,泾河流域出境水量为0.354亿立方米;嘉陵江流域出境水量3.254亿立方米;汉江流域出境水量5.143亿立方米。 第二章输沙量 2015年属偏枯水年,全市年内输沙量为55.133 万吨,较多年平均减少

2015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5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60.8mm,比常年值偏多2.8%。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西北诸河区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平均降水量为322.9mm,比常年值偏少1.6%;长江区(含太湖流域)、东南诸河区、珠江区、西南诸河区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平均降水量为1260.3mm,比常年值偏多5.0%。从行政分区看,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浙江、江西、江苏和广西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20%以上;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湖北、宁夏和青海3个省(自治区);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辽宁和山东3个省偏少15%以上。 地表水资源量2015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900.8亿m3,折合年径流深284.1mm,比常年值偏多0.7%。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为3836.2亿m3,折合年径流深63.3mm,比常年值偏少12.4%;南方4区为23064.6亿m3,折合年径流深675.8mm,比常年值偏多3.3%。从行政分区看,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和江苏分别偏多127.2%和74.8%;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黑龙江;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山东、辽宁和北京4个省(直辖市)偏少40%以上。 2015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213.6亿m3,从我国流

出国境的水量5139.7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061.2亿m3;全国入海水量17600.9亿m3。 地下水资源量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7797.0亿m3,比常年值偏少3.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711.4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6383.5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297.9亿m3。我国北方6区平原浅层地下水计算面积占全国平原区面积的91%,2015年地下水总补给量1446.2亿m3,是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在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0.2%、36.5%、7.7%和5.6%。 水资源总量2015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962.6亿m3,比常年值偏多0.9%。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61.8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6%(地下水资源量的86.4%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733.5亿m3,比常年值偏少10.1%,占全国的16.9%;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3229.1亿m3,比常年值偏多3.5%,占全国的83.1%。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4.7%,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29.5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5年对全国624座大型水库和3378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4037.3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56.0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587.2亿m3,比年初增加14.4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450.1亿m3,比年初增加41.6亿m3。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51.4亿m3,其中黄河区减少66.8亿m3;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107.4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北京水资源公报(2009年)

(2009) 北京市水务局

目录 一、概述 二、水资源 三、水资源利用 四、水质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编委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水务局 编制单位:北京市水文总站 审定: 审核: 审查: 技术负责:赵学丽、窦艳兵、黄振芳 公报编制:范庆莲 地表水资源量部分:范庆莲、白国营 地下水资源量部分:刘文光、刘翠珠 供用水量:戴岚 水质部分:焦忠志、姜体胜

一、概述 2009年全市平均降水量448mm,比2008年降水量638mm少30%,比多年平均值585mm少23%。为枯水年。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6.7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5.08亿m3,水资源总量为21.84亿m3,比多年平均37.39亿m3少42%。 全市入境水量为3.03亿m3(未包括南水北调河北应急段调水2.6亿m3),出境水量为8.23亿m3(其中包含污水和再生水6.2亿m3)。 全市18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3.54亿m3,可利用来水量为3.49亿m3。 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1.58亿m3,可利用来水量为1.99亿m3(包括密云水库收白河堡水库补水0.68亿m3)。 全市平原区年末地下水平均埋深为24.07m,地下水位比2008年末下降 1.15m,地下水储量减少5.9亿m3,比1980年末减少86.2亿m3,比1960年减少106.9亿m3。 2009年全市总供水量35.5亿m3,比2008年的35.1亿m3增加0.4亿m3。 全市总用水量为35.5亿m3,其中生活用水14.7亿m3,环境用水3.6亿m3,工业用水5.2亿m3,农业用水12.0亿m3。 2009年监测水质总河长2545.6km,其中有水河长2323.7km。符合Ⅱ类水质标准河长943.8km;符合Ⅲ类水质标准河长134.8km;符合Ⅳ类水质标准河长159.4km;符合Ⅴ类水质标准河长21.0km;劣于Ⅴ类水质标准河长1064.7km。达标河长1072.1km。 大中型水库除官厅水库水质为Ⅳ类外,其它均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 监测湖泊面积719.6hm2。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559.6h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98.0hm2;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62.0hm2。达标面积642.6hm2。 浅层地下水水质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308k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3030km2。 深层地下水水质明显好于浅层地下水,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2872k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563km2。 基岩水均符合Ⅲ类水质标准。

2013水资源公报 (1)

表1 市(直管县)2013年大中型灌区及小型样点灌区灌溉用水量调查表 序号灌区名称所在行政 区名称 所属水资 源二级区 名称 灌区 类型 设计 灌溉面积 (万亩) 有效 灌溉面积 (万亩) 实际 灌溉面积 (万亩) 水源取水量(万m3) 灌溉毛用水 量(万m3) 亩均灌溉 毛用水量 (m3/亩) 地表水地下水其他水源合计 (1) (2) (3) (4) (5) (6) (7) (8) (9) 1 宋岗电灌淅川县香花渠灌21.41 13 13 3380 3380 3380 260 注1.大中型灌区指设计灌溉面积在10万亩及以上的灌区,样点灌区指2013年度各市(直管县)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确定的小型样点灌区; 2.所在行政区按灌区受益范围所在的省辖市/省直管县填写,当灌区受益范围跨省辖市/省直管县时,应分别填写所在省辖市/省直管县名称及其所占比例; 3.所属水资源二级区名称按灌区受益范围所在的水资源二级区填写,当灌区受益范围跨水资源二级区时,应分别填写所属水资源二级区名称及其所占比例; 4.灌区类型按“渠灌”、“井灌”、“井渠结合”填写; 5.设计灌溉面积填写灌区上级主管部门最新批准的规划设计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填写在现有水源、工程等条件下在一般年份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面积,包括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和非耕地上的林地、园地、牧草地有效灌溉面积;实际灌溉面积填写2013年实际灌溉到的面积,在同一亩耕地上无论灌水几次,都应按一亩统计,不应按灌溉亩次统计; 6.水源取水量按灌区所有取水口取用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水源用于农业灌溉水量分别填写。地表水包括从河流、湖泊、水库、塘坝等地表水体取用的水量,地下水指直接取自地下含水层用于灌溉的水量,其他水源包括污水处理再利用、雨水集蓄利用等用于灌溉的水量。 7.灌溉毛用水量填写水源取水量中用于灌区耕地和非耕地灌溉的水量,包括渠系输水损失。 8. (3)≤(2),(7)=(4)+(5)+(6),(8)=(7),(9)=(8)/(3)。

北京水资源公报——2012年

北京水资源公报——2012年 (2012) 北京市水务局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一、概述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编委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水务局 编制单位:北京市水文总站 审定:刘斌 审核:戴育华 审查:杨忠山 技术负责:黄振芳赵学丽窦艳兵周东公报编制:范庆莲 参加人员:戴岚刘文光焦忠志孙峰白国营 1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二、水资源 前言 为便于社会各界了解我市水资源状况,现发布2012年度《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是向社会发布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是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配置和节约保护的基础工作。内容包括:概述、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供用水量、水质评价。 32012年,北京市水资源总量为39.50亿m,按照年末常住人口2069万人计

3算,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91m,人多水少是北京的基本市情水情。为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支撑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应注重量水发展,继续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水,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加强水资源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2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二、水资源 目录 一、概述二、水资源三、水资源利用四、水质 3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一、概述一、概述 2012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708mm,比2011年降水量552mm多28%,比多年平均值585mm多21%,相当于频率为20%的丰水年。 33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17.95亿m,地下水资源量为21.55亿m,水资源总量33为39.50亿m,比多年平均37.39亿m多6%。 33全市入境水量为5.82亿m(未包括南水北调河北应急调水2.8亿m),比 333多年平均21.08亿m,比多年平均19.54亿m少72%;出境水量为18.50亿m 少5%。 3全市18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5.06亿m,可利用来水量为6.39 3亿m。 33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2.23亿m,可利用来水量为3.26亿m 3(包括密云水库收白河堡、遥桥峪水库补水0.63亿m)。 全市平原区年末地下水平均埋深为24.27m,地下水位比2011年末回升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2—7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7成,造成严重干旱,旱灾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实现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首次跨省区分水、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抗旱的伟大胜利。2000年9月编制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报告》,并经国务院专题办公会通过;为恢复和改善黑河、塔里木河的生态系统,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现将2000年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009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少0.9%,属平水年。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少5.9%,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多2.0%。降水量比常年偏少20%以上的有宁夏、辽宁、北京、天津、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比常年偏多20%以上的只有河南和海南两省。 200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0毫米,比常年多1.6%;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少13.6%,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5.6%。2000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5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9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720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9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620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261亿立方米。 2000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502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139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0.9%,其中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总量5814亿立方米,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887亿立方米。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2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2983座大中型水库(大型422座)统计,2000年末蓄水总量196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增加219亿立方米,但多数大型水库1—8月蓄水量均比上年同期减少。在九大流域片中,长江、淮河和珠江片分别增加151亿、50亿和16亿立方米,其余各流域片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2015年水资源公报报纸版318

2015年宁波市水资源公报 一、概述 2015年宁波市面平均降水量2078.0毫米,为有水文资料记载以来的第二大值,仅次于2012年的2104.0毫米,比多年平均多37.0%,属丰水年份。地表水资源量115.9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多58.1%,水资源总量118.6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多57.6%。全市32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9.968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3.092亿立方米。 全市总供水量22.9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22.57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0.05亿立方米,污水处理回用量及雨水利用量0.35亿立方米。全市总用水量22.97亿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生活用水量4.90亿立方米,生产用水量15.50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量0.26亿立方米,环境配水量2.31亿立方米。 全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与上年相比,总体情况进一步提升,其中水质为Ⅱ类及以上的占参评总数的81.5%,水质为Ⅲ类的占参评总数的14.8%。主要江河及平原河网水质有所改善。 二、降水量与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5年全市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状况十分显著,汛后降水量明显偏多,比多年平均偏多2.3倍。从各月降水量来看,4月、5月和10月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偏少,其中4月偏少34%,5月和10月偏少20%左右;1月、3月、6月和8月降水量与历史同期基本持平;其他各月均比历史同期偏多,其中11月偏多近3倍,7月和12月偏多近2倍,2月和9月偏多40%左右。

2015年全市行政分区年降水量与2014年及多年平均比较 地表水资源量。2015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15.98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1312.6毫米。 地下水资源量。2015年全市地下水资源量2.70亿立方米。 水资源总量。2015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18.6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5.31亿立方米)多57.6%,比2014年水资源总量(80.41亿立方米)多47.6%。产水系数为0.65,产水模数为134.3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2015年全市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与2014年及多年平均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