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中做,从做中学
从做中学,从学中做

从做中学,从学中做美国唯⼼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论中⼼思想,在现在看来依然具有⾮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孔⼦提出的三⼈⾏必有我师,其实道出了很多做⼈做事做学问的哲理。
对于⼀直从事基础教育的我来说,尽管对职业教育有⼀定的了解,但却只能说知道的是⽪⽑,所以对于职业教育的话题⼀直不敢涉及,但是今天却不得不说⼀说这个话题。
这个话题源于参加今天参加的⼭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研究项⽬枣庄市的开题会议,我很荣幸的成为专家组成员,倾听了9位教师参与的省级教改项⽬的开题报告(其中重点项⽬7项,⼀般2项),全市的职业教育改⾰⽴项率排在了全省第⼆位,这样骄⼈的成绩恰恰就源于枣庄市职教室的张颖梅主任,因为由地市级的职教室组织的全市的开题还真的很少见,张主任的这⼀举措也恰恰说明了她对教研教改的⾼度重视。
张主任不仅重视开题这个形式,⽽且更重要的是邀请了全省职业教育的⼤咖来做评委,这才是关键的。
如傅智端处长,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研究重点项⽬指导专家,多次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如⼭东省教科研教师发展中⼼的赵丽萍主任,同时也是⼭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研究重点项⽬指导专家,等等,如此分量级的⼤咖参加开题报告,⾜以显⽰出枣庄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我有幸跟和傅处长分到了⼀组,这可谓是幸运中的⼤幸!因为整个的开题中傅处长不仅仅就开题那么简单的进⾏点评,更重要的是他从教学成果奖评选的⾓度来对课题进⾏分析,既指出存在的不⾜,⼜提出⾼屋建瓴的解决办法,还从建模、制定标准等⽅⾯进⾏了阐释,这样的开题可谓是让课题组的成员受益匪浅,不仅让⼤家学会了如何进⾏课题研究,更关键的是让为⼤家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赞新的思路和⽅法,让课题组有了明确的研究⽅向、研究⽬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法。
与其说这是⼀场开题报告会,倒不如⽤专家指点迷津更合适,我想我这个职业教育的门外汉都受益匪浅,那么作为职业教育研究者,更能从他的精彩的点评和点播中学会了如何真做研究,做真研究。
做中学 学中做

做中学,学中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实际行动的活动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是发展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的内驱。
上学期我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家乡的银杏树》,研究家乡有关银杏树的相关情况。
由于银杏树在身边非常普遍,而平时大家平时并没有特意的留意它们,所以学生非常感兴趣,都想能对银杏树有全面的认识。
怎么完成这一活动主题呢?有的学生说到家里给银杏树拍个靓照,比一比谁家的树更加健康;有同学说找专业人才,了解银杏树如何授粉;有的同学说平时要多注意观察银杏树的生长情况,了解它们从开花、结果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提出了这么多颇有创意的设想,但要真正落实到动手做的却很难。
各个实践活动的建议会不会只停留在设想阶段呢?活动前我组织的一个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观察银杏树生长情况很感兴趣,但由于银杏树从开花到结果的时间跨度比较大,真正能坚持观察的同学屈指可数。
继续开展还是放弃呢?我犹豫了,如果只有设想而没有实际的操作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岂不成了空对空的头脑实践活动?不行,得开展。
为了让学生有创意的设想在现实中实现,我想关键在于将学生的“说”与“做”统一起来,让学生动手做,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让设想成为现实。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创设真实环境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做”起来,才能防止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化”的倾向;只让学生说说与让他实际去做,效果完全不一样?课堂上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
我在设计《家乡的银杏树》的活动中。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家乡的银杏树》的活动方案,并付诸实施。
课堂上我出示了几棵不同大小、不同季节银杏树的图片,激发学生设计属于自己的活动方案,提醒从哪些方面着手,怎样活动。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并分析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启示。
杜威的教学理论强调实践、经验与实际操作的重要性,提倡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这一理论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不谋而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文章首先将对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背景、核心思想和实践方法。
接着,文章将分析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如过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操作、学生缺乏主动性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如何将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应用于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文章将总结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包括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
这些启示将有助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杜威,作为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在全球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强调,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是通过实践来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在杜威看来,真正的教育应该发生在学生的日常活动和实践操作中,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讲。
“从做中学”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践,从实际操作中学习和理解知识。
杜威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坚信,只有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他们才会真正地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法,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杜威进一步指出,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复述,而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
他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潜力。
因此,他提倡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做中学学中做

做中学学中做
“在做中学”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是具体的、积极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命。
在课堂上,教师要遵循发现和探究的原则,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发现和探索知识,将一些有选择性的课外活动与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开放、多维的课外活动体系,为学生提供自由发现、尝试、锻炼和展示自己才能和才华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和运用书本知识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应以“做”为中心,在“做”上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实现“教学做合一”。
做中学,学中做,知行合一

做中学,学中做,知行合一
做中学,学中做,知行合一
学习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行为,学习不仅给我们智力上的提升,还给我们生
活中很多帮助。
学习只是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做中学,学中做,才能发挥出学习的最大价值。
从小学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教育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就是“知行合一”。
他们
训练我们,让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起来,不仅对我们学习受益,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会处事。
例如,老师在课堂上教我们怎样正确施用力量,把理论知识变成最”知行合一”的人。
学到这种知识,其实并不觉得它很重要,但是在生活中,发现它可以非常有效地用到实际生活中。
另一种可以做“知行合一”的场合就是,学校中的表演和实习的经历。
比如,
学习舞蹈的时候,可以仔细观察老师的讲解,结合记忆力去练习,在表演中可以把学到的舞蹈变成最流利的形式,让老师也满意,也可以带来很多正面的反馈。
实习也是一种可以总结看到的知识,付出自己的努力,把理论知识变为实际的
技能,从而带给自己更多的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
总之,“知行合一”让我们能够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把它们转化为实际的能力,是我们学习的价值的体现,是我们发挥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
基于“做中学_学中做”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做中学_学中做”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和教育的载体。
在教学模式中,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方式逐渐被弱化,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中心教学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做中学_学中做”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从教学模式的意义、“做中学_学中做”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教学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记忆型学习、单一思维等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而“做中学_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教育的目标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做中学_学中做”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实践和思考,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活动强调学生的任务参与,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主体参与、体验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则扮演着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做中学_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施。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践性的项目研究。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引入情景教学的方法,在真实场景中模拟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教师还可以开展实践性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操作和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最后,为了实施“做中学_学中做”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引导和辅导学生的学习。
如何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如何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作者:王菊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15期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每个化学教师都知道实验对化学教学的意义非同小可。
因为成功的化学实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是帮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营造“学中做,做中学”的课堂氛围。
下面我以《必修1》的教学内容为例,谈谈我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策略;化学实验一、让学生真正理解实验目的如在做Na2O2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的演示实验前,我提问:请同学们学习过氧化钠化学性质后告诉我,我能否滴水点火,也能吹气点火?水在平时是用来灭火的,为什么会点火呢?我们也知道,火可被吹灭,怎么吹气点火?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自主认真研究Na2O2与水、二氧化碳反应要放出热量、氧气,还要寻找合适的方法:在哪点火?烧什么好?等学生思考了这些问题后,我再演示滴水点火、吹气点火。
此时课堂情景是全体同学眼光聚焦老师的演示实验,观察实验后,对过氧化钠性质深刻理解。
在学习碳酸钠、碳酸氢钠化学性质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鉴别Na2CO3与NaHCO3?学生先找到三种方法:(1)加热,看能否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将稀盐酸分别慢慢滴入,看谁快速产生气泡。
(3)在Na2CO3与NaHCO3溶液中分别滴入BaCl2溶液。
等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后,老师在学生“指导”下演示实验,课堂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对氢氧化铝两性教学时,我提问:这有两瓶无色溶液,是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镁溶液,如何鉴别?学生学习、思考后,指导我这样操作:取一种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再滴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白色沉淀消失,说明被取溶液是氢氧化铝,另一种溶液是氢氧化镁。
这一环节学生自主掌握了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
新课标的育人目标

新课标的育人目标新课标的育人目标:让学生真正“活”起来!一、从“做中学”到“学中做”说到新课标,大家脑海中是不是浮现了那些枯燥的考试、复杂的知识点?听我说,咱们的教育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学生活学活用!你看看现在的课标,强调的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通过“做”来学。
就拿科学课来说,学生不仅要知道物理公式是什么,还要动手做实验,观察、思考,自己去发现那些道理。
孩子们做的实验不一定很成功,甚至有点小失败,但正是在这些“尝试”和“错误”中,他们才会慢慢明白,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
所以,啥叫“做中学”?它就像一个小小的火车站,孩子们从车站出发,带着一颗探索的心,去各个知识的“站台”停留,尝试、感受、收获。
你别看他们现在好像还不懂很多,实际上他们已经在这趟列车上摸索了很多人生的道理。
而最有意思的是,这趟列车永远不停站,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学不到的。
二、知识的背后,不只是理论,还有生活话说新课标给学生带来了一个大大的惊喜,那就是“学以致用”。
别看现在的知识点多,内容多,考试也越来越难,但实际上,新的教育目标是要让知识和生活结合得更紧密。
比如说,数学不仅仅是公式和计算,还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你以为数学只能算账?其实它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像是买东西找零钱,或者是计算去超市的路程。
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往往都离不开数学、语文、外语等等学科的支撑。
你想想,学会了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合理地选择食物,这些其实就是把所学知识,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里。
新课标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把知识当作“工具”,不仅仅停留在课本里,而要活学活用,真正服务于生活。
就像是做一道菜,首先得学会食谱,接着才知道如何将食材处理,最后才能做出美味的饭菜。
孩子们学的知识就像这些食材,最终做出来的,是他们自己的人生。
三、培养创新思维,做个有创意的“独立人物”说实话,咱们这代人的教育,很多时候过于强调成绩,忽略了对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育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知识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学中做,从做中学
一、情景描述
“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
”这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八年级(上)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第一课时的内容是教给学生如何通过制作香蕉饮料,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制作的过程。
如果用图片简单讲述香蕉饮料的制作过程,学生兴趣不高,印象也不深刻。
我想既让学生学到英语基础知识,又能使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即使一个简单的动作也有相应的英语来配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我想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是教这一课的最好方法。
水果大聚会上课铃声响了,我提着一个大包(里面装着水果榨机、香蕉、牛奶、冰琪淋和一把小刀,这些是制作香蕉饮料的必备道具)走进教室,我眼睛一亮,呵!学生桌上也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水果,有香蕉、苹果、桔子、草莓等,样式还挺多的,大家的口味相当不同。
有些同学还带来了牛奶、冰琪淋和水果榨机。
看来这一次水果饮料将会很丰盛的。
学生不仅做了充分的准备,还对我带来的东西表示出浓厚兴趣,并急切地等着我开始上课。
制作、品尝水果饮料
开始上课时,我对学生带来的各式各样的水果表示满意,对大家说:我们今天可以做各式各样的水果饮料了。
学生们都跃跃欲试。
这时我发现同学们的目光都聚集到蒋良清同学那里,我一看原来蒋良清同学带来的水果榨机特别小巧可爱,我就把他的水果榨机拿起来问道:“What's thi?s ”学生们马上一起大声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气氛非常热烈,我又把蒋良清同学叫起来问道:“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的课题,他非常激动地想要把制作过程告诉我,但只能用手比划着,心里很急,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英语单词来表达。
这时课代表黄婉婉和其他一些同学举手很想描述制作过程,但是我还是让蒋良清同学带着他自己的水果、榨水果机、小刀和牛奶到前边来,让他表演如何做香蕉饮料。
与此同时,我把制作过程用英语讲给学生听,并将重点词汇写在黑板上。
听完之后,同学们既明白了怎样做香蕉饮料,又懂得了如何用英语表达。
学生们
对这种“做学结合”印象非常深刻。
接着,我先让同学们听录音,并要求把制作过程
按顺序排列。
学生们一下子都做好了。
然后,我要求小组学生先进行
Pairwork,再分小组上来表演制作过程。
学生们一下子练开了,如有带水果榨机的,边制作水果饮料,边用英语表达制作过程。
很快就有学生举手要上来表演制作水果饮料。
接下来,我就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比赛,并要求打分小组对他们进行打分,看哪一大组得分最高。
我先叫第一组的两位男同学陈金永和黄斌斌上来制作。
他们带来的是苹果。
陈金永同学睁着可爱的大眼睛问道:“How do you make an apple milk shake? ”黄斌斌同学熟悉地拿起小刀,边削苹果边说:“ Peel the
即pie.”并接着切了苹果(Cut up the apple)。
他们把苹果和冰琪淋放进水果榨机
时,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解说,坐在下面的同学也为他们着急,并拼命提醒。
当他们做完苹果饮料时,陈金永端起苹果饮料有滋有味地喝了起来。
他喝饮料的滑稽动作使大家哈哈大笑。
其他同学认为制作饮料既可以表现自己,又可以喝;纷纷举手要上来制作。
我就把将良清同学的水果榨机拿上来,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边说边做。
我只在旁边稍作指导。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还在津津有味地做着水果饮料,而如何用英语表达制
作过程,他们已经说得滚瓜烂熟了。
就是平时对英语最不感兴趣的章万超同学也能边做水果饮料边用英语说。
看到他们兴奋积极的样子,我知道今天的教学目的达到了。
课后我还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为其家人做一道自己拿手的菜肴并把制作过程写下来。
我相信学生们肯定会乐意去做的。
二、反思与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尝试,我切身体会到师生间和学生间彼此的情感体验、彼此的
投入度及收获。
它给学生与教师带来了崭新的天地,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课堂应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也不应是单一传输的场所,更不是学生敬畏的地方。
本节课巧妙地利用初中学生爱表现、好动手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亲手制作“水果饮料”、“品尝水果饮料”产生极大的兴趣,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地投入到语言学习活动中。
尤其是当他们边制作边用英语表达时,所用的英语语句就不知不觉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子里,根本不用反复机械地背诵枯燥乏味的英语,就能熟练运用
了。
它还向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的角色有所改换;教师不再是单一传授知
识的师长,而是作为一个参与者、一个指导者、一个组织者。
在本节课,教师与学生不仅共同完成每个教学目标,还一起分享成功实验所带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