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危害及预防措施_刘震坤

合集下载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霉菌毒素是一种由霉菌产生的毒素,它们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霉菌毒素对猪的生长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

对霉菌毒素的危害和防控措施进行深入了解和实施对于保障养猪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1.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养猪业中,霉菌毒素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饲料对猪进行传播,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会直接影响猪的消化系统和生长发育,导致猪的食欲下降、生长缓慢、发育不良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猪的养殖效益。

当猪通过饲料摄入了霉菌毒素之后,霉菌毒素会在猪的体内积累并对猪的健康造成危害。

长期摄入霉菌毒素会导致猪的免疫系统受损,易感染各种疾病,甚至导致猪的死亡。

不仅是对猪,霉菌毒素对人体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猪在与人类接触过程中,如果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就会通过食用猪肉的方式对人体造成危害,严重的可能导致人类中毒。

1. 严格控制饲料原料的质量养猪业在采购饲料原料时,应严格把关饲料原料的质量,尽量避免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

选择正规的饲料供应商,严格执行饲料质量管理标准,确保饲料的质量安全。

2. 加强饲料的储存和保管养猪业在饲料的储存和保管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干燥通风、防潮防霉的原则,确保饲料的干燥、无霉变,避免霉菌毒素的滋生和传播。

养猪业应定期对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进行抽样检测,一旦发现霉菌毒素超标,应及时停止使用受污染的饲料,替换安全的饲料,以保障猪的健康。

4. 强化猪舍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养猪业应加强对猪舍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减少霉菌毒素污染源的传播,保持猪舍的卫生环境,确保猪的生长环境清洁卫生。

5. 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养猪业应加强对猪群的免疫管理,提高猪的免疫力,增强猪的抵抗力,减少猪受到霉菌毒素的危害。

通过采取以上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保障猪的健康和养殖效益。

养猪业也应加强对霉菌毒素的监测和研究,不断完善防控措施,提高养猪业对霉菌毒素的识别和防范能力,为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对动物的危害及对霉菌毒素的防控

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对动物的危害及对霉菌毒素的防控

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对动物的危害及对霉菌毒素的防控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对动物的危害及对霉菌毒素的防控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主要来自原料、加工及储存过程中霉菌的繁殖和污染。

由于霉菌生长繁殖和霉菌毒素产生的条件无法控制,造成霉菌毒素污染食品及饲料的问题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难题,同时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介绍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的来源、饲料被霉菌毒素污染的现状以及对动物的危害和防控措施,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毒素在谷物的生产过程、饲料的生产、贮存及运输过程皆可产生。

由于产生毒素的霉菌大量存在,加之都大多数霉菌生长繁殖和霉菌毒素产生的条件无法控制,造成霉菌毒素污染食品和饲料的问题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难题,给粮食生产者、畜禽养殖者以及食品和饲料加工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霉菌及霉菌毒素霉菌是多细胞微生物,以孢子的形式普遍存在于土壤和一些腐烂植物中。

土壤中的霉菌孢子经由空气、水及昆虫传播到植物上,一旦孢子接触到破裂的种子,孢子迅速萌发,便可明显看见发霉的现象。

霉菌毒素主要是由四种霉菌属所产生[2],分别是曲霉菌属、青霉菌属、麦角菌属和镰刀菌属。

曲霉菌属主要分泌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青霉菌属主要分泌桔霉毒素等;麦角菌属主要分泌麦角毒素;镰刀菌属主要分泌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等。

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主要来自原料、加工及储存过程中霉菌污染和繁殖,主要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桔霉毒素、麦角毒素等。

迄今为止已经有350多种霉菌毒素被分离和鉴定出来,上述的几种毒素为现今普遍认识的几种主要毒素。

所有的霉菌毒素的生物和化学特性皆不同,见表1。

2、我国饲料及原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现状近几年来,随着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不断发生和消费者的普遍关注以及研究者对霉菌毒素研究的不断深入,饲料及原料中的霉菌毒素的污染情况也日益受到了饲料业和养殖业的重视。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霉菌毒素是一种由霉菌产生的毒性物质,常见于饲料等农产品中。

对于养猪业而言,霉菌毒素可能对猪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影响猪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非常重要。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影响猪的健康状况。

霉菌毒素能导致猪产生消化道问题(如腹泻、消化不良)、呼吸系统问题(如咳嗽、哮喘)、免疫系统问题(如免疫功能下降)、生殖系统问题(如不育)等。

这些问题会降低猪的生长速度、养殖效益和生产性能,给养猪业带来经济损失。

在防控霉菌毒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 饲料加工控制:在饲料加工的过程中,要做好原料的筛选和质量检查。

应该选择新鲜、无霉变、无霉菌污染的饲料原料。

加工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避免饲料受到霉菌的感染。

2. 饲料储存控制:储存时要选择干燥、通风良好的场所,并采取有效的封存措施。

定期检查存储饲料是否有霉变迹象,发现有霉变的饲料应及时清理,避免被猪食用。

3. 添加吸附剂: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吸附剂,如活性炭、膨润土等,可以有效地吸附霉菌毒素,降低其对猪的危害。

添加吸附剂的使用量和添加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

4. 定期监测:定期对饲料和猪只进行霉菌毒素的监测和检测。

通过检测可以及时了解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防控。

5. 疫苗接种:对于一些常见的霉菌毒素,如赤霉烯酮,可以研发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其受到霉菌毒素的损害。

6. 做好猪场环境的卫生与消毒:定期进行猪舍的清理与消毒工作,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减少霉菌的滋生和传播。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具有较大的危害,但通过做好饲料加工控制、饲料储存控制、添加吸附剂、定期监测、疫苗接种以及做好猪场环境的卫生与消毒,可以有效地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提高养猪业的养殖效益和生产性能。

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及防控措施

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及防控措施

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及防控措施霉菌毒素是由霉菌在发酵和存放过程中产生的一类有害物质,它们极易产生在粮食、饲料、食品等食品中,对动物健康和发展带来重大威胁。

本文将针对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的情况及防控措施进行介绍。

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来源主要是由于原料、存放环境和制造过程中的不卫生导致的。

主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素、赤霉素、玉米赤霉烯酮等。

1. 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一种影响饲料的镰刀菌属(Aspergillus)霉菌毒素,它主要存在于玉米、谷粉、糯米、糙米中。

黄曲霉素的长期食用会对猪、鸡、牛等动物的肝脏、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产生严重的危害。

赤霉素是由赤霉菌( Fusarium)产生的毒素,它主要存在于小麦、大麦、玉米、燕麦等谷类作物中。

传统地,赤霉素主要导致的韧皮癌(粗毛规)病对雌性动物是有危害的。

二、饲料污染预防措施尽管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非常危险,但通过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可提高饲料的品质和保证动物的健康。

以下是防控措施的关键点:1. 采购优质原料饲料生产企业应该要采购经过严格检验合格的高质量原料。

采购的原料必须被登记并经过检验批准。

同时,不能使用失效、霉变、有毒有害、不能吃的原料作为饲料原料。

2. 合理运输、存储原料的运输过程中,要确保饲料的完整性和干燥性,以防止霉菌的生长。

它必须在干燥、阴凉、不潮湿的环境下储存。

3. 空气环境和维护设备清洁卫生在饲料生产的过程中,应确保空气和设备的清洁,以减少霉菌生长的机会。

4. 审查饲料抽样检测饲料企业应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进行饲料的抽样检测,以确保饲料中不含过量的霉菌毒素。

如果检测结果超标,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扔掉超标部分或重新制作饲料。

5. 给动物隔离开药三、总结随着饲料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增长,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饲料污染导致动物群体病的概率。

因此,饲料企业应重视饲料污染问题,采取更有效的防控策略,确保饲料的安全和质量,并保护动物的健康。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在养猪业中,霉菌毒素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可以严重危害猪的健康和生产。

霉菌毒素是由一些真菌产生的化合物,这些真菌通常在储存的饲料或湿润的环境中繁殖生长。

当猪食用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时,就会受到毒素的影响。

那么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及其防控措施是什么呢?首先,霉菌毒素对猪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它会破坏猪的生殖、肝脏、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

特别是对于生长发育中的猪,霉菌毒素的危害尤为严重。

大量的霉菌毒素的摄入会导致猪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疾病的发生率大大增加,甚至导致猪的死亡。

其次,霉菌毒素会影响肉质品质,在肉类中含有过量的霉菌毒素会直接影响肉味和储存期。

霉菌毒素也会对猪肉的营养价值造成影响,使得猪肉的营养价值受到损害。

为了克服此类问题,必须要采取正确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下是对霉菌毒素的一些防控措施:1. 饲料加工过程的控制。

避免在饲料中存在潮湿和霉菌的环境,最好选择干燥地区进行饲料生产。

在加工过程中,要将饲料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从而杀死里面的细菌和真菌。

2.饲料质量控制。

要求饲料的质量达到规范标准,不使用低质量的饲料,并且要保持饲料的干燥和防潮状态。

3. 终端产品检测。

通过对养猪场出栏的猪进行毒素检测,确保养猪场出栏的猪肉符合国家标准,并避免将霉菌毒素进入消费者的食品链。

4. 环境卫生管理。

定期进行养殖场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霉菌毒素的存在,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

5. 兽医管理。

加强对猪的检查和疫苗注射,对于发现猪出现相应症状的情况,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处置,降低猪受到霉菌毒素的危害。

总的来说,霉菌毒素在养猪业中是一项重要的问题,对猪的生产和人类的健康具有严重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掌握正确的防控措施,切断霉菌毒素的入口,实现良好的生产和健康发展。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霉菌毒素是一种由霉菌产生的毒素,存在于多种饲料中,如玉米、大豆、麦麸等。


菌毒素对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以下将详细介绍其危害和防控措施。

霉菌毒素可以通过饲料污染进入养猪场,对猪只的健康产生危害。

其危害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1.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霉菌毒素会影响猪只的摄食量、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

2.对繁殖的影响:霉菌毒素可以降低母猪的受孕率和繁殖能力,导致生殖障碍。

3.对免疫的影响:霉菌毒素降低猪只的免疫能力,导致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引发疾病。

4.对肉品质量的影响:霉菌毒素会影响肉品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

第二,防控措施
1.科学管理饲料:要保持饲料的良好质量,及时清理、消毒饲料仓库,定期检查饲料
质量,防止霉变和感染。

2.多种饲料搭配使用:适量添加蛋白质饲料和维生素,控制猪只的膳食比例和饮食量,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

3.定期检测饲料:要进行定期检测霉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及时发现并采取
合适的处理措施。

4.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养猪场的清洁、卫生和通风,减少疫情出现的机会。

5.加强预防接种: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

总之,霉菌毒素对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来保护猪只的
健康和肉品的安全。

只有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和健康的饲料才能保障养猪业的发展。

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及防控措施

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及防控措施

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及防控措施目前,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已经成为了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的严重问题。

霉菌毒素是由霉菌分泌的一种具有毒性的化合物,对动物、人类和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危害。

一旦饲料中出现霉菌毒素的污染,将会对畜牧养殖业产生严重影响,不仅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甚至还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饲料生产企业和畜牧养殖户需要高度重视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以保障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饲料中霉菌毒素主要来源于饲料原料和饲料加工过程中的霉菌污染。

常见的霉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素、玉米毒麦角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

这些霉菌毒素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很难被去除,因此容易造成饲料的污染。

而霉菌毒素的污染对动物的影响也非常严重,会导致畜禽生长缓慢、产蛋率下降、疾病发生率增加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了畜牧养殖业的生产效益和品质安全。

为了有效防控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饲料生产企业和畜牧养殖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饲料原料的选择和储存在选购饲料原料时,应选择信誉良好、质量可靠的供应商,避免购买受污染的饲料原料。

在储存饲料原料时,要注意保持通风干燥,避免受潮发霉,定期清理仓库,防止霉菌滋生。

2. 饲料加工工艺的控制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加工工艺,避免因加工不当或操作失误导致饲料污染。

对于易受污染的饲料原料,应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避免霉菌毒素的扩散和传播。

3. 饲料质量监控和检测对于生产的饲料产品,应实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和检测制度,定期进行饲料样品的检测分析,确保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保障饲料的质量和安全。

4.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清除和去除针对潜在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应采取一定的清除和去除措施,例如采用化学防霉剂、热处理、光照等方法,有效降低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保障饲料的安全性。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预防(精)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预防(精)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预防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目前仍是养殖者易于忽略的问题,且容易与其它疾病产生混淆。

目前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着重点是抑霉、杀霉,饲料及其饲料原料无肉眼可见的霉变即可,然而霉菌毒素是肉眼看不见的,它的产生至今仍是全世界畜禽及谷类饲料安全无时不存在的自然威胁,它的来源、生成及其特性导致了一系列的困扰,比如,饲料配方不变,饲料品质却出现时好时差的情况;免疫程序不变,疫苗按时接种,可是畜禽抗体水平上不去;畜禽的生产性能下降、易感性提高、疾病频频发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就霉菌及其霉菌毒素的产生、来源、危害和预防措施做如下概述。

一、霉菌的产生:霉菌是一种多细胞微生物,其繁衍下代是以种子或孢子的形式。

霉菌孢子普遍存在于土壤和一些腐烂植物。

土壤中的霉菌孢子经由空气、水及昆虫传播到植物上,一旦孢子接触到破裂的种子,孢子迅速萌发,便可明显看见发霉的现象。

这些霉菌繁衍起来会产生更多的孢子去感染其它种子。

在田间,植物受霉菌感染的因素很多,包括:土壤的水份、播种期、收割期、轮作期、施肥、植物的品种、植病的发生、杂草、鸟类及害虫等。

当作物收割后,通常会带有某些霉菌,在干燥的过程中,霉菌会受到破坏,所以不易察觉,然而许多霉菌孢子会存活下来,并且在贮存期间、制作饲料的过程中开始萌发生长。

一般把霉菌按其生活习性分为仓贮性霉菌和田间霉菌两种。

仓贮性霉菌主要是指贮存的饲料或原料,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产生的霉菌,以曲霉菌属为主,该类霉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左右,相对湿度为80%~90%,赭曲霉例外,可在田间感染,低温下亦可繁殖;田间霉菌则是指青霉菌属、麦角菌属和梭霉菌属(镰刀菌属),此类霉菌属野外菌株,通常谷物在未采收前就已感染,最适生长温度为5~25℃,该类霉菌在低温环境中也会繁殖,也就是说在冬季此类霉菌仍会生长,阴冷潮湿的天气更易于这些霉菌生长。

二、霉菌毒素的来源: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谷物或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毒素在谷物的生产过程、饲料的制造、贮存及运输过程皆可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霉菌毒素研究现状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危害及预防措施作者简介:刘振坤,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通讯作者:陈鲜鑫。

收稿日期:2014-2-20。

刘震坤1 陈鲜鑫2(1.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 万州 404155)(2.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霉菌毒素是一类存在于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是不同类属的真菌所产生的次级有毒代谢产物。

全世界每年被真菌污染的各类谷物、油料种子和饲料超过其总量的10%[1]。

本文介绍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以及对动物的危害和防毒去毒措施,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1 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已报道的对人和动物有毒性作用的霉菌毒素大约有200种,而在霉变饲料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1 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真菌毒素,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是一类结构类似的化合物。

目前已分离鉴定出20多种,主要为AFB 和AFG2大类。

从结构上两者十分相似,含C、H 和O 三种元素,都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即结构中含有一个双呋喃环,一个氧杂萘邻酮(又叫香豆素),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毒性稳定,耐热性强,超过80℃才能破坏。

在中性及酸性溶液中稳定,在pH 9~10强碱中迅速分解,可被紫外线破坏。

在自然条件下,黄曲霉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B 1、B 2、G 1和G 2,后来又发现这类毒素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如黄曲霉毒素M 1、M 2、GM 1和P 1等。

其中黄曲霉毒素B 1产毒量最高、毒性最大且致癌性最强。

黄曲霉毒素是剧毒物质,其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

动物毒理学研究表明[2],A F 是一种肝毒素,主要侵害肝并伴有严重的血管通透性破坏和中枢神经损伤。

同时,A F 又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可诱发各种动物的肝癌。

几乎所有动物对AF 都敏感,其中禽类最为敏感。

A F 对幼龄动物的毒性强、致死率高,而成年动物的耐受力较强。

A F 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全身性出血、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紊乱。

鉴于A F 是一种重要的有毒有害物质,世界各国和相关组织都制定了限制其在食品和饲料中的最高含量的管理条例。

美国联邦政府有关法律规定人类消费食品和奶牛饲料中的黄曲霉毒含量(指B 1+B 2+G 1+G 2的总量)不能超过15μg/kg。

人类消费的牛奶中的含量不能超过0.5μg/kg,其他动物饲料中的含量不能超过300μg/kg。

而欧盟国家规定更加严格,落花生和坚果及其加工产品和所有谷类食品及加工产品中黄曲霉毒素B 1限量为2.0μg/kg ;原奶、热处理奶及加工奶产品中M 1限量为0.050μg/kg ;婴儿食品(包括婴幼儿奶)中M 1限量为0.025μg/kg。

30我国规定大米、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为10μg/kg,其他粮食、豆类及发酵食品为5μg/kg。

婴儿代乳食品不得检出。

1.2 赭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OT)最初是从南非的赭曲霉株中分离出来的,是温带地区最主要的仓储毒素。

其化学结构是由异香豆素连接到β-苯丙氨酸上的衍生物,包括7种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其中毒性最强的是赭曲霉毒素A(OTA)。

OTA 的分子式为C 2O H 18C 1N O 6,是一种稳定的无色结晶化合物,溶于极性溶剂和碳酸氢钠溶液,微溶于水。

O T A 在紫外线照射下呈绿色荧光,最大吸收峰为333nm。

自然界中产生OTA 的真菌以纯绿青霉、赭曲霉和碳黑曲霉为主。

这3种主要的OTA 产毒菌株生长繁殖所需的生态环境、污染农作物的种类及污染率等依地域不同而异。

赭曲霉在8~37℃均能生长,最佳生长温度为24~3l℃,生长繁殖所需的最适湿度95%~99%,在p H 3~10时生长良好。

生产实践中的O T A 中毒主要发生在禽与猪上。

然而,所有接受O T A 喂食试验的动物均被证实对该毒素十分敏感。

动物经常性地摄入饲料中的OTA 含量达到几百(μg/kg)即可造成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缓慢,还常伴有对细菌和病毒的免疫力下降。

O T A 攻击的主要靶器官是肾,研究表明[3],O T A 对所有的单胃哺乳动物均有肾毒性,可引起动物肾萎缩或肿大、颜色变灰白、皮质表面不平及断面可见皮质纤维性变;显微镜下可见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肾小球透明变性和肾小管环死等,并伴有尿量减少、血中尿素氮升高、对氨基马尿酸清除降低、尿频、尿蛋白和尿糖增加等肾功能损害和表现。

同时,O T A 还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和三致作用(致癌、致畸和致突变)[4]。

鉴于O T A 存在巨大的毒副作用,目前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关于O T A 在食品和饲料中的限量标准。

一些欧盟国家规定,食品中的O T A 含量不得超过5μg/kg,饲料中的OTA 含量不得超过1,000μg/kg。

世界卫生组织(1991)建议,每千克谷物或产品中OTA 的最高含量是5μg/kg。

1.3 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F-2毒素,是由镰刀菌属产生的一种植物源性雌激素类真菌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玉米赤霉菌、禾谷镰刀菌和三线镰酮等真菌产生,有许多衍生物,如7-脱氢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醇和8-羟基玉米赤霉烯酮等。

纯玉米赤霉烯酮是白色晶体,分子式为C 18H 22O 5,相对分子质量318,熔点161~163℃,不溶于水,溶于碱性溶液、乙醚、苯、甲醇和乙醇等。

玉米赤霉烯酮为2,4-二羟基苯甲酸内酯类化合物,没有兹体结构。

玉米赤霉烯酮可由胃肠道持续吸收,主要经由粪便排出,少量由乳汁排出。

玉米赤霉烯酮在肝和肠黏膜中被3-O H -类固醇脱氢酶代谢成玉米赤霉烯醇[5]。

玉米赤霉烯醇有2种非对应立体异构体α-玉米赤霉烯醇和β-玉米赤霉烯醇。

前者熔点较低(168~169℃),后者熔点较高(174~176℃),二者都具有强烈的雌激素代谢活性。

研究发现[6],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大小与其代谢产物中α-玉米赤霉烯醇含量有关,α-玉米赤霉烯醇含量越高毒性越大。

在所有动物中,猪对Z E N 最为敏感。

研究发现[7~9],饲料中含有超过1m g /k g Z E N 就足以引起猪的雌激素中毒症,使初情前期的小母猪出现阴门红肿、生殖器脱出、不规则发情或假发情,严重时发生流产;小公猪采食Z E N 后出现“雌性化” 症状,如乳头增大和睾丸萎缩等。

同时,Z E N 可引起家禽生殖道囊肿、泄殖腔外翻、法氏囊和输卵管肿大,还可引起牛羊等反刍动物排卵率下降、发情延期或长期不发情,公牛射精量和精液浓度下降及精子活力降低[10~11]。

2 霉菌毒素的预防措施2.1 防霉措施霉菌的生长繁殖条件主要有温度、湿度、氧气、水分和p H 环境等。

防止霉变的主要措施应从破坏霉菌的生长条件着手,以达到抑制霉菌生长的目的。

2.1.1 减少污染源 选择优良有抗性的品种,避免种植过密,平衡土壤肥力,做好病虫害防制。

选择合适的收割时间,防止收割过程中对谷物的损伤,保证原料的完整性。

保证饲料仓库及加工设备干净且无污染,定期检查。

2.1.2 控制储存环境的温度 大部分霉菌属于中温型微生物,温度在24~32℃时生长迅速,高于40℃霉菌就会被杀死进入孢子阶段[12]。

因此,31霉菌毒素研究现状饲料的储存条件需要低温。

另外,饲料在加工过程中(制粒等)易出现升温现象,因此,必须先进行冷却处理后再包装和储存。

2.1.3 控制储存环境的相对湿度和饲料的含水量 大部分霉菌生长的最适相对湿度为80%~90%[13],饲料周围相对湿度受饲料含水量影响,含水量越高周围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大。

饲料含水量为17%~18%是霉菌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条件[14],一般要求玉米、高粱和稻谷等含水量≤14%,大豆、麦类、次粉、糠麸类、甘薯干和木薯干等含水量≤13%,棉籽饼粕、菜籽饼粕、向日葵饼粕、亚麻仁饼粕、花生饼粕、鱼粉、骨粉及肉骨粉等含水量≤12%。

凡是不符合原料含水量要求的一律不准入库。

2.1.4 调节饲料的pH 和环境中的气体成分 环境中的酸碱度对霉菌的生长也有很大的作用。

霉菌适宜在偏酸性环境中生存,最适的pH 为3.0~6.0[15]。

因此,控制饲料的pH 在偏碱环境可抑制霉菌的生长。

大部分霉菌生长繁殖都需要氧气。

一般采用通入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来调节和控制储存环境中的气体成分。

2.1.5 储存过程中的预防 饲料原料和成品均按品种、日期和等级分区堆放,贮于阴凉、通风、干燥和洁净处。

原料贮存前要清理去杂,成品贮存前要包装。

库房要定期消毒、打扫和防鼠。

贮料的仓库地面有隔潮设施,最好有15~20c m 高的垫底,上方要留空隙,周围与墙间隔超过20c m 或以草帘隔开,墙面留有窗户,保持空气畅通。

堆放要规范,环境温度高于10℃时,堆码高度要适中,切忌乱堆乱放。

遵守先进先出,推陈储新的原则,尽量缩短产出以及产品库存时间。

定期检查或抽检贮料水分及温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若无库房贮存,可选地势高燥的平整空地堆码,垛下垫底,上盖防渗篷布,垛中留通风道以利通风及品质检查。

2.1.6 添加防霉剂 防霉剂可破坏霉菌的细胞壁或细胞内的酶系,使霉菌细胞失活,进而抑制霉菌的生长繁殖和毒素的产生[16]。

作为饲料防霉剂必须具备以下3个特点:①具有较强的广谱抑菌效果。

②p H 较低,能在饲料中充分释放出来。

③对动物无毒害作用,有效添加量不影响动物健康和饲料的适口性。

当前常用的饲料防霉剂有两大类:①有机酸及其盐类,如丙酸和丙酸盐、山梨酸和山梨酸盐等。

②多种防霉剂按一定配比混合在一起组成的复合防霉剂,如92%海藻粉、4%丙酸钙和4%碘酸钙混合使用等。

2.2 脱毒措施饲料霉变后应视不同情况处理,霉变较重的要杜绝使用,较轻的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去除毒素或将毒素含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使用。

霉菌的脱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2.2.1 暴晒法 霉变饲料在阳光下暴晒一段时间后,水分降低,霉菌繁殖受阻,加上阳光中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可显著去除霉菌孢子及其毒素。

但强烈的阳光照射可能破坏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无法消除饲料的霉味。

2.2.2 热处理法 对于饼粕类原料,在150℃下焙炒30m i n 或微波加热8~10m i n,可破坏48%~61%黄曲霉毒素B 1和32%~40%黄曲霉毒素G 1[17]。

2.2.3 吸附法 吸附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较为成熟的一种霉菌毒素去除方法。

在饲料中加入吸附剂吸附霉菌毒素,诸如活性炭、沸石、蒙脱石、硅藻土和高岭土等,使其在通过动物消化道时不被吸收直接排出体外。

2.2.4 营养脱毒法 饲料中添加一些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硒色素等,会缓解霉菌毒素对细胞的作用。

据报道[18],硒、维生素E 和维生素C 作为抗氧化剂和自由基的成分,可保护脾和大脑免受T -2毒素和呕吐毒素导致的细胞膜变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