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苏轼)-名句默写原创题

《定风波》(苏轼)-名句默写原创题
《定风波》(苏轼)-名句默写原创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名句默写原创题

3、《定风波》(苏轼)词中的“,,”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4、《定风波》(苏轼)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

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定风波》(苏轼)参考答案

1、《定风波》(苏轼)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3、《定风波》(苏轼)词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4、《定风波》(苏轼)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冰清玉洁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 标题《定风波》苏轼 苏轼生平简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 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不过,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定风波》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五年高考真题 名句名篇默写含答案及解析

专题六名句名 篇默写 高考命题规律 .考查的范围以《考试说明》推荐背诵的篇目为主。2017年以前试题共3小题,6分;2017年试题共2小题,5分;2018年试题共3小题,6分。默写内容上诗词文兼顾,高中与初中兼顾。 2.以理解性默写为主要考查题型,注重名篇全篇的背诵,尤其重视对必背篇目的全面理解和对名句的准确理解之后的识记。此种考查方式与以往以上下句填空式默写的方式相比,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而非单纯的识记能力。 3.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的句子,描写优美意境的句子,反映传统美德的句子。. 命题角度语境理解式默写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1.(2018全国Ⅰ·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中“,”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羽扇纶巾樯橹 灰飞烟灭 ,不能有错别字。注意“纶”“樯橹”等字的写法。 2.(2018全国Ⅱ·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名句名篇默写】2017高考真题汇编

【名句名篇默写】2017高考真题汇编 1.[2017新课标全国卷乙卷(Ⅰ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观沧海》中“,”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 【答案】(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解析】易错字:(1)澹,竦,峙;(2)递。 2.[2017新课标全国卷甲卷(Ⅱ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答案】(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2017新课标全国卷丙卷(Ⅲ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的观点。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答案】(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解析】易错字:(1)得;(2)顷,漠。 4.[2017山东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 (2)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答案】(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辍)(3)惊涛拍(裂)岸卷起千堆雪 【解析】易错字:(1)戚;(2)掇(辍);(3)涛。 5.[2017江苏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诗经·卫风·氓》)(2)小知不及大知,。(庄子《逍遥游》) (3)锦瑟无端五十弦,。(李商隐《锦瑟》) (4),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5),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论语·宪问》) (8)在天愿作比翼鸟,。(白居易《长恨歌》) 【答案】(1)来即我谋(2)小年不及大年(3)一弦一柱思华年(4)无言独上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必修四第二单元 第六课《定风波》 涡阳二中语文组张素萍 [课程分析]: 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教学重点]: 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 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一生融儒道释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甚至是才华的代名词,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他就是苏轼 请翻开教材44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二、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定风波》放录音 三、朗读指导 1、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 g 吟啸xiào一蓑suō 烟雨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 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名句名篇默写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201806:名句名篇默写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 750分)一、默写(共题;共 1.2018? 卷Ⅰ)补写出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1·“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 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论语,为政》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2“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则说明李蟠的儒学素养。3 “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了周瑜的赫赫战功。2.2018? 卷Ⅱ)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_______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事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孟子“________”,即使是乞丐也会拒绝。若2“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琵琶女身价很高,中引来众多纨绔弟子的追捧。(,)白居易的《琵琶行》3“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生的句子是,(3.2018? 卷Ⅲ)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踮起脚极目)《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远望,也2“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小人,疏远贤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________”。3“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而4.2018? 北京)在横线出填写作品原句。(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________________ 。余闲。,2“”“________;)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表臣无祖母 (________”。祖母无臣3“________,(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比如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 。4)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的校友、家长参加。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金秋十月,天高云谈,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5.2018?天津)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抱与情怀:《荆轲(“________”“________,天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②,那是荆轲赴汤蹈火的毅然决然:《短歌行》刺秦王》”“________________”,道,④③,那是曹操延揽人才、渴望一统的豪情壮志:《梦游天姥吟留别》下归心. “________”,⑤,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出李白蔑视权贵的做岸不屈:《赤壁赋》“________”,⑥,尽西风,季鹰归未写出东坡经历人生低谷后的旷达、洒脱;《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写了辛弃疾耻于弃官归隐、立志光复故土的爱国之情。6.2018? 浙江)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 ,则不复也。(《论语》))不愤不启,(。2____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 3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4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5________________ 。(周邦彦《苏幕遮》))鸟雀呼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7.2018·江苏)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氓》)。(《诗经(卫风)既见复关,2________·劝学》)。(《荀子()故不积跬步,3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 4________ ,不知东西。(杜牧《阿房宫赋》)()5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历年高考语文名篇名句默写真题汇总

写默性名句解年高考语文理2017 全国卷丨 分值:5分,每空1分。 (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解析】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数语字形,字数要不多不少,字形要笔画清晰,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1)句的“澹”“竦”不能写错。 全国卷Ⅱ 分值:5分,每空1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15 / 1 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_____”)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2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答案】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1西蜀子云亭。)南阳诸葛庐,(2【解析】

。名庐”诸子散文与唐代铭文,一散一韵。注意语境提示和不写错字,“匹”“句默写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给出上句填写下句,另一种是给出情境进行填空。本 题属于后一种。Ⅲ国卷全 分。5分,每空1分值: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以积土成山、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1()《荀子·“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生蛟龙设喻,引出两句写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答案】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 昏黑。2(【解析】 15 / 2 还要一要求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本题名句名篇的考查是一组理解型默写,方面要理解原文内容,另一方面要注意字形书写正确,如本题中要注意等字的正 确书写。漠”焉善”“”“俄”““卷京北 分)分,每空1(分值:6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 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王维《晓行巴峡》本诗描绘的是巴峡风俗,而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则是田园风光,其①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_____,_____诗云:披绣闼,“《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②王勃。”, _____ ,_____俯雕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③本诗与辛弃疾《菩萨蛮》同为游记之作,辛词云:。______”去。______,【答案】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①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②15 / 3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③ 卷东山 分)6分,每空1(分值: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与“小人中将(1)《论语.述而》“君子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

优秀教案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5.定风波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重点: 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一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风波》 三、研读课文 阅读本首词,思考问题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

《定风波》公开课导学案教师版

《定风波》公开课导学案教师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情怀。 3、感受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知人论世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他,一生坎坷,被一贬再贬,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dān)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州……” 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四、自主预习 1、概括小序内容,注意重点词 沙湖:地名,在黄州城南30里。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吟啸:吟咏长啸。芒鞋:草鞋。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2、学读诗歌,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合作探究 1、词作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塑造了一个乐观、旷达的主人公形象。 2、这种形象特点表现在哪里? 表现在对自然对人生雨晴变化的与众不同的态度上。 3、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 “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 4、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5、“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名篇名句默写专题

名篇名句默写(2019年全国卷I高考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 还乡。 答案: 16.(1)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名篇名句默写(2019年全国卷II卷高考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答案】 (1). 邹忌修八尺有余 (2). 而形貌昳丽 (3). 覆压三百余里 (4). 隔离天日 (5). 余音袅袅 (6). 不绝如缕 名篇名句默写(2019年全国卷III高考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两句话阐明,一个 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诗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3)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两句, 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答案: 16.(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古诗文默写(2019年浙江卷高考题)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其身正,;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享送别》) (5)___________,___________。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答案: (四)(6分) 23.(6分) (1)不令而行虽令不从 (2)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3)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 (4)淡烟暮霭相遮蔽禾黍秋风听马嘶 (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名篇名句默写(2019年天津卷高考题)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卒相与欢,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必修4必修四第二单元第6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必修4必修四第二单元第6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测试题 2019.9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爱好或玩乐亦有高下之分:有人嗜麻将,有人好围棋,有人喜读书,高下则大异;同是集邮,有人为了艺术,有人却为了赚钱,相去也甚远。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或者是否从中领悟到了什么?请联系现实生活,以“生活中的爱好”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多个朋友开条路,得罪个人找堵墙。(中国俗语) ○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歌词) ○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荀况) ○选择朋友一定要谨慎!地道的自私自利,会戴上友谊的假面具,却又设好陷阱来坑你。(克雷洛夫)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一定要谨慎择友。也有人想,应当广泛地结交朋友。请以“广交朋友与谨慎择友”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纶(lú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B. 纶(lǔ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催(cuí) C. 纶(guā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D. 纶(guān)巾酹(lèi)酒憔(qiáo)悴崩摧(cuī) 4,“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是()

A. 故作不良计 B. 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 池鱼思故渊 D. 故国神游 5,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句子是( ) A.女为人臣子 B.畔主背亲 C.驾赤虬,持一版 D.复举剑拟之 E臣愿奉璧西入秦F拜书送于庭 6,下列划线的词语中不是古今异义的是:( ) A、绝不饮食 B、答其善意 C、请指示王 D、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E、衡下车 7,下面划线的词语用法不同的是() A宁许以负秦曲 B 反欲斗两主 C 空以身膏草野 D 恒从小奚奴 8,指出下列划线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会论虞常会武等至匈奴 B、引赵使者蔺相如虞常果引张胜 C、君因我降欲因此时降武 D、尚可得乎赵王使使视廉颇尚可用否? 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与例句划线的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例句:天雨雪。

分析苏轼诗词的特点

分析苏轼诗词的特点 摘要: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兼收并蓄的同时还勇于革新,倡导了词之诗化,开创了豪放词风,反映了乐观旷达和执著超脱的情怀,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诗词;豪放派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坛人才荟萃,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苏轼以其作品的迷人魅力、以为人的爽直情感、以处世的乐观旷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之一。 一、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苏轼是一位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的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针砭和嘲讽的态度,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水灾后江浙人民的艰难,《夜泊牛口》写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对民众疾苦的关心。苏轼的关心民众疾苦的诗词很多,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对于人民的苦难,他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交织着强烈的爱憎感情。他常常“作诗先自劾”,首先将诗歌作为自我批判的工具,而不是仅仅表达对他人的同情。苏轼一生阅历丰富,诗词取材广泛,其社会政治诗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广度方面,比起前人有着新的开掘和推进,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主题。 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者们一般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歌内容较窄,格局较小,明代李东阳说:“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就创作风格而言,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作或许比苏诗更要突出、鲜明,但若论创作成就,苏轼则是出类拔萃的。在内容的丰富、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情蕴的深厚等方面,苏诗都是独树一帜的。他晚年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颇具特色。“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指出了两者风格的相似。但文学创作毕竟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苏轼的和陶诗虽在用韵、句数、格调等方面与陶诗相近,但内容却不为其所限,举凡自然景物、风土人情以及人世沧桑都被苏轼纳入诗中。其题画诗不仅诗中有画,还善于传达出画中的神韵,进而自由生发,达到了信笔挥洒、自然真率的境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苏轼诗词中美学价值最高的是那些写景抒怀的作品。 苏轼喜欢登山临水,“身行万里半天下”,“行遍天下意未阑”,可以说其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苏轼写山水往往注入自己深厚的情致,如《游金山寺》先由万里征程、半生宦游导人写景,然后写江景之奇丽,并以“望乡国”照应开端,结尾处借江神见怪、自誓归田收束全篇。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曾评论此诗说:“通篇全就望乡归山落想,可作庄子《秋水篇》读。”有些诗则由写景抒怀升华到对社会生活及现象的深刻思辨,使之带有浓厚的哲思意味。《题西林壁》一诗说明拘囿于事物之中就难以看清其庐山真面目,想要认识复杂的事物就必须能从中跳出来,不能因循守旧,局限于条条框框。这样诗词就由纯粹客观的描摹写景变成有主体感情的造景,所以他的山水诗往往物我交融,情与景密不可分。苏轼的这类诗作不在于具有多么鲜明的意象,而在于在日常情景中生发出弦外之音,说出人人心中皆有而笔下却无的道理。苏轼在其词的创作中则更多的是表现自我。他的词或表现“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豪气风发的精神风貌,或流露仕途挫折和复杂的人生感慨;或表现其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或反映人生如梦的怅

高考名句名篇默写专题检测试题及答案

高考名句名篇默写专题检测试题及答案 ( 满分 150 分,时间 100 分钟) 36 分)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就像倒在堂舱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 《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 但他坚定地表示:“ , 。” (2) 王维《使至塞上》 中“ , ”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 (3)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 面对历史的缅怀。 3. (2014 ?新课标全国n 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2) 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 (2) 李白《蜀道难》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 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5. (2013 ?新课标全国n 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蚓无爪牙之利, _________________ ,上食埃土, 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2) 每至晴初霜旦,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 (3) 春江花朝秋月夜, 琶行》 ) 6. (2013 ?新课标全国I 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足蒸署土气,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 (2)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__________________ ,檐牙高啄; ________________ ,钩心斗角。 ( 杜牧《阿 房宫赋》 ) (3)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___ ( 苏轼《赤壁赋》 ) 二、记忆型默写( 10分) 1.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____________ ,不能十步; 一、名句名篇默写高考真题( 1. (2015 ?新课标全国n 卷 (1)《庄子?逍遥游》指出 (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3)杜牧《赤壁》中“ , 2. (2015 ?新课标全国I 卷 (3)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4. (2014 ?新课标全国I 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______ ” 。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 ”。 。( 白居易《琵 。岂无山歌与村笛,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功在不舍。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_定风波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定风波 (一)创设词境,酝酿情感首先我想冒昧的问一个问题,心目中有偶像吗?偶像在你的心中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叫刘艳琴,她如此对偶像说:“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他在他的千年里倏忽而过,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千年前历尽坎坷的落魄文人用什么在叩动着现代女子的芳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坡翁的词《定风波》,感受东坡跳动的脉搏。 (二)初读感知梳理词意 朗诵先找两个同学朗诵,再进行点评,然后听名家泛读,注意节奏和轻重缓急。再大家一起齐读全词 整体感知: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简单介绍词序,联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桃花源》的序) 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 同行皆狼狈,何妨吟啸且徐行。 余独不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已而遂晴,山头斜照却相迎。 一处词序与词内容无照应的:料峭春风吹酒醒苏轼为何喝酒? 提示1:在苏轼以前的作品中苏轼为什么喝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孤 独)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忧愁) 提示2:苏轼忧愁什么?注意序中日期,结合注释思考。 乌台诗案: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铛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命悬一线九死一生) 沙湖买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开荒种地生活艰难) 明确: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三)研读探究走近词人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设计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案 一、本词导入。 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一下: 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 一场雨,躲一场雨。 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 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 苏轼会怎么看?请翻开教材71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我先读一遍,大家看看,就我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注解10,萧洒、萧瑟,版本不同。标记一下)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小序作用?“故”:写作缘由,一件小事寄予深刻哲理。)

——他说风雨皆无。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2、听这首词,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三、背景穿插。 1、苏轼出世了吗? ——没。 2、你怎么知道? ——这位同学用苏轼的生平经历证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被贬到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被贬到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预习很扎实,看得很细。(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自卫队副队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定风波优秀公开课教案

(总一课时) 【学习目标】天才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1.研习品鉴,理解作品的意境。 2.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重点难点】 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自学指导】提前预习会让你效率更高 1.典型字字音: 何妨()吟啸() 蓑()料峭()萧瑟() 2.名句赏析: (1)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过程】因为敢于行动,所以登上了更高处 一、引入: 1.导课 2.完成“自学指导” 二、初读感知,梳理词意 1.粗通大意:齐读小序和词,看看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以及苏轼在这件事情中是什么态度。 (引导学生在小序、正文以及注释中寻找答案,学会梳理内容和概括大意。) 点拨要点:这首词主要写苏轼一行人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后的感叹;苏轼没有躲雨,他认为风雨无妨(以“余独不觉”“莫听”“何妨徐行”等词语来印证)。 2.初识词人:自由诵读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简单说说词人给你的最初印象。 (引导学生粗略感知词人形象,可根据学生发言来梳理点拨,不必求全。) 三、品读赏析,领略词境 1.苏轼是怎样表达自己“独不觉”,即不愿躲雨的人生态度的?你认为哪些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作,把握提领性词语。) 点拨思路:如“莫听”“何妨”“谁怕”“竹杖”“芒鞋”“一蓑”。 (如“竹杖”等词既可见其闲庭信步的潇洒,也可由此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见其隐逸之意。) 2.苏轼为什么不躲雨?请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来谈谈。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点拨:可从如下角度作点拨或归纳 (1)此词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轼,已开始从愤懑和痛苦中跳脱出来。 (2)苏轼思想中融合了儒佛道。他崇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因而淡泊、遗忘、化解、隐逸等思想都会在逆境中生发。 (3)作为豪放派词宗,苏轼个性中蕴藏着乐观的因子。 (4)同时期的《赤壁赋》中已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语,表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物我两化的境界。 3.“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由最初的大雨“穿林打叶声”,到“一蓑烟雨”,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来整体理解,明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