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技巧
手术讲解模板:肱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手术资料:肱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手术步骤:
节下不<2.0cm。远端交锁钉可在直视下拧入,也可经瞄准器拧入。T形手 柄钻钻孔,将 2.7mm钻头套套到8.0mm套筒内并抵于钻孔处皮质骨上,然后经2.7mm钻 头套钻孔,攻丝、测深,移去2.7mm钻头套,将4.0mm全纹螺钉拧入 锁定髓钉远端(图3.4.3.1-15)。
手术资料:肱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手术步骤:
复位接骨板或自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 (Open Reduction and Plate Fixation of Fracture of Middle Third of Humerus)
手术资料:肱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术
手术步骤:
(1)切口起自三角肌止点前缘,沿肱二头肌外缘向下,止于骨干中下1/3 交界处(图3.4.3.1-6),手术入路解剖见下图(图3.4.3.1-7)。
手术资料:肱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概述:
鲜肱骨干骨折采用手术复位内固定,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否则使用不 当,将造成骨不连(图3.4.3.1-0-4,3.4.3.1-0-5)。
手术资料:肱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概述:
手术资料:肱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适应证: 肱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适当的内固定器材。如系肱骨干 上、下1/3骨折,可选择长度和粗细适合 的髓内针;如系中1/3骨折,应选择长4孔 或短6孔接骨板或加压接骨板和长度适当 的螺丝钉;如系上、中段大斜形或螺旋形 骨折,需准备2~3枚长度适当的加压螺丝 钉。
手术资料:肱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手术步骤:
1.肱骨干上1/3骨折切开复位髓内针固定 术(Open Reduction and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ixation of Fracture of Praximal Third of Humerus)
『8分钟创伤』肱骨干骨折治疗方案详解,全是干货!

『8分钟创伤』肱骨干骨折治疗方案详解,全是干货!肱骨干骨折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3%,常由直接暴力所致,也见于旋转暴力较大的运动,如投掷、摔跤等。
大多数肱骨干骨折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但要取得良好的疗效还是要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需要来选择。
今天,就来全面了解肱骨干骨折治疗方案和手术技巧。
骨折分型•目前对于长骨干的骨折分类,多采用AO长骨干性骨折分型方法(AO/ASIS分型)。
•该分型为全身系统性分型,前一位阿拉伯数字代表骨的编号,第二位阿拉伯数字代表长骨的近端、骨干、远端。
•根据骨折的形态分为A、B、C三个基本类型。
▲ 肱骨干AO分型•AO分型自A型至C型手术难度逐渐增大。
肱骨干骨折的评估临床评估•典型表现:疼痛、肿胀、畸形、肢体短缩。
•血管:检查尺、桡动脉搏动,与健侧对比,判断血管是否损伤,必要时多普勒动脉超声检查。
•神经:检查手部虎口区感觉、腕背伸和拇指背伸功能来评估桡神经是否损伤。
注意,在行手法复位前及手法复位后,均应仔细评估桡神经是否损伤,避免在复位过程中桡神经卡压在骨块之间。
•开放损伤患者,评估皮肤情况(包括腋窝)。
放射学评估•正侧(AP)位:应包括患侧肩、肘关节,以便排除骨干外部位的骨折或伴随肘关节损伤(如鹰嘴骨折),评估骨折移位、短缩及粉碎程度。
•如果前臂肿胀或骨性不稳定,则需拍摄前臂影像来确定是否存在漂浮肘损伤(如同侧的肱骨干骨折合并前臂双骨折)。
•CT、骨扫描、MRI,多用于排除病理性骨折。
非手术治疗•绝大多数肱骨干骨折能采用非手术治疗。
•肱骨20°的向前成角和30°的向内成角畸形可由肩、肘关节活动代偿,肱骨也可以接受15°的旋转对位不良和3cm以内的短缩畸形而功能影响很小。
•非手术治疗包括:悬垂石膏、接骨夹板、Velpeau吊带、外展架、“U”形石膏骨牵引及功能支具。
▲法国医生Alfred-Armand-Louis-Marie Velpeau(1795-1867)与Velpeau吊带•目前,功能支具已经基本上取代了其他的治疗措施,最常见治疗流程是骨折后3-7d内应用悬垂石膏或夹板,至疼痛减轻后换成功能性支具。
急诊科常见骨折处理与固定方法

急诊科常见骨折处理与固定方法一、导言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经常接诊骨折患者。
骨折是常见的创伤,处理得当能有效减轻病人的疼痛,加速康复。
本文将重点介绍急诊科常见骨折的处理方法及固定技术。
二、上肢骨折处理与固定方法1. 肱骨骨折肱骨骨折是上肢骨折中较常见的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1)封闭复位:对于未复位的骨折,需要进行封闭复位。
医生在合适的位置使用适当的手法使骨折断端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2)外固定:对于复杂的肱骨骨折,外固定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
外固定器具通过固定针或钢板将断骨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促进骨折愈合。
2. 桡骨与尺骨骨折桡骨与尺骨骨折是上肢骨折中较为常见的类型。
处理方法如下:(1)尽早固定:桡骨与尺骨骨折需要尽早固定以减轻疼痛和促进康复。
可采用石膏夹板或外固定器进行固定。
(2)石膏夹板固定:将患肢放置在合适的位置,用石膏夹板进行固定。
注意不要过紧或过松,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和骨折愈合。
三、下肢骨折处理与固定方法1. 胫骨与腓骨骨折胫骨与腓骨骨折是下肢骨折中常见的一种,处理方法如下:(1)打击疼痛点:在进行固定之前,可通过轻轻的敲击定位疼痛点,以减轻患者疼痛。
(2)应用外固定器:对于胫骨与腓骨骨折,尤其是复杂骨折,外固定器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外固定器能够将骨折断端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促进骨折愈合。
2. 髋骨骨折髋骨骨折多发生在老年人中,处理方法如下:(1)手术治疗:对于髋骨骨折,手术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
手术通过内固定器具将骨折断端固定在适当的位置。
(2)髋关节牵引:在手术治疗之前,髋关节牵引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减轻患者疼痛并帮助预备手术。
四、脊柱骨折处理与固定方法脊柱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折类型,处理方法如下:(1)外固定:对于脊柱骨折,外固定是一种重要的固定方法。
通过外固定器具将脊柱固定在正确的位置,减轻脊柱受力,防止神经损伤。
(2)手术治疗:复杂的脊柱骨折需要通过手术治疗进行固定。
手术可以采用内固定器具将脊柱骨折固定住,促进骨折愈合。
肱骨干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方案

肱骨干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方案一、康复宣教:保护好受伤部位,防止骨折移位,造成进一步畸形二、康复评定(一)一般情况评定1.外伤史、手法整复、外固定或钢板内固定,髓内针固定手术病史,伤后X线片,术后X线片或近期X线片查看骨折愈合情况。
2.观察外形:皮肤是否完好,有无破损、窦道畸形、肿胀、肌肉萎缩、肌围度。
若骨折累及桡神经损伤,伤后出现“捶丸、垂指”征。
(二)功能性评定1.疼痛:选用VAS疼痛评定表2.肌力:选用MMT徒手肌力评定表,检查损伤侧三角肌、背阔肌、胸大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力。
3.关节活动度:用量角器测量肩关节(前屈180°、后伸70°、外展180°、内收45°、内旋90°、外旋90°)和肘关节(屈曲150°、伸展0°)的活动度。
4.肌电图:可明确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5.感觉(1)浅感觉:用针刺、棉棒、触压检查针刺觉、触觉、压痛觉。
若累及桡神经损伤侧手背桡侧半皮肤感觉异常或消失。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音叉)(3)复合感觉: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等6.心理功能评定7.ADL评定:若损伤侧为优势手(常使用的),对日常刷牙、洗脸、梳头的影响。
三、康复目标(一)短期目标:减轻疼痛、消除肿胀、使骨折部位达到愈合,恢复正常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度和肘关节活动度趋于正常),保持正常肌肉力量(肩部肌群肌力达到4级),日常生活能力完全自理。
(二)长期目标:骨折部位完全愈合,恢复正常的功能,回归家庭,回到工作岗位,回归社会。
四、康复治疗(一)第一阶段(术后第一周)目的:改善患上肢血液循环,促进患者血肿、炎性渗出物的吸收,缓解疼痛,预防粘连,维持一定肌力,防治失用性肌萎缩,维持一定关节活动度,防治关节挛缩,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积极训练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方法:1.休息、制动:用三角巾悬吊保护,有利于组织修复。
骨科肱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配合常规

骨科肱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配合常规
一、术前准备:
1. 器械敷料:骨科包、骨上肢包、电钻、进口钢丝钳、敷料包、手术衣、大碗、持物钳、灯把、驱血带、无菌气压止血带
2.一次性物品:电刀、吸引器、吸引器管、1号、4号、7号慕丝线、阑尾针、刀口敷贴
二、麻醉方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三、手术体位:仰卧位,患肢关节屈曲置于胸前,如下1/3骨折安放无菌气压止血带,健肢固定于体侧,下肢约束带固定,静脉通路建立在下肢
四、手术配合:
1.常规手术野皮肤消毒铺巾,安放无菌气压止血带,驱血后启动气压止血带
2.显露肱骨干骨折部,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分离肱二头肌及肱肌肌肉膜,显露并保护患正中神经、尺神
经、肱动脉、桡神经。
甲状腺拉钩拉开肱肌,显露肱骨干3.清除嵌入组织骨折端并复位,切开骨膜,骨膜剥离器进行剥离,,刮匙清除骨折端血凝块,骨折复位钳经骨折对合复位,用骨折固定器维持
4.钢板螺钉内固定:用骨膜剥离器保护骨折周围软组织,电钻带钻套通过钢板孔钻骨孔,测深、攻丝后植入螺钉,同法植入其余螺钉
5.缝合切口:生理盐水冲洗后,彻底止血,放置引流,逐层缝合切口,敷料包扎切
五、注意事项:
1.气压止血带应用时应注意:①安放时不要使气压止血带与皮肤直接接触,中间需要垫以棉垫;②气压止血带使用时压力。
一般上肢成人压力为33.3-40kpa,持续时间不要超过60min,如需继续使用放松至少15min
2.严格无菌操作,做好器械、物品、及内置物的灭菌
3.熟练掌握电钻的使用及保养。
肱骨骨折的手术治疗及效果评估

肱骨骨折的手术治疗及效果评估肱骨骨折是指肱骨(上臂骨)骨折,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
手术治疗是肱骨骨折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将就肱骨骨折的手术治疗及效果评估进行介绍。
在手术治疗之前,医生会进行详细的骨折评估,包括通过临床观察、X光片、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以确定骨折类型、骨折程度、骨折位置及关节是否受累等情况。
通过这些评估结果,医生能够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肱骨骨折的主要目标是恢复骨折断端的解剖位置、稳定骨折部位,并提供良好的骨折愈合条件。
根据骨折类型的不同,手术治疗包括骨折复位、内固定、外固定和关节镜手术等。
1. 骨折复位:对于骨折断端移位较小的肱骨骨折,可以通过外力施加来使骨折断端复位到正常解剖位置。
这种方法简单、创伤小,但对于移位较大或多节段骨折无法满足要求。
2. 内固定:内固定手术一般通过皮切口将钢板、钢钉或螺钉等内固定材料置入骨折断端,通过固定骨折断端使其稳定。
这种手术常用于骨折断端移位较大或多节段骨折,能够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和愈合条件。
3. 外固定:外固定手术是通过在骨折部位外固定装置来固定骨折断端。
这种方法适用于紧急情况下骨折暂时固定,或者伴有软组织损伤无法立即进行内固定的情况。
4. 关节镜手术:对于肱骨周围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的骨折,可以通过关节镜手术来进行治疗。
关节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对于部分肱骨骨折患者来说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
肱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估是对手术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及影像学检查,以评估骨折断端是否愈合、关节功能是否恢复正常等。
通常的评估指标包括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程度、功能恢复情况等。
对于肱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估,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骨折愈合时间:通常情况下,肱骨骨折需要6-12周时间来愈合。
通过定期的X光片检查可以确定骨折断端的愈合情况,如愈合程度、愈合时间是否符合预期等。
2. 功能恢复:手术治疗后肱骨骨折的功能恢复是评估手术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肱骨骨折术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肱骨骨折术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1、疼痛控制:应立即采取疼痛控制措施,以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恢复。
可以采用药物控制疼痛,如解痉药、镇痛药等。
2、保护伤口:采用敷料,可避免局部接触性伤害,避免感染,保护
伤口。
建议采用无菌棉棉签敷料,每次换敷料时应注意清理痂皮和伤口污物,以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3、更换外固定设备:外固定设备在治疗期间应定期更换,以减轻局
部的炎症反应,并缓解病人的不适。
4、运动康复治疗:在患者肱骨骨折术后,应及时开展运动康复治疗,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增强关节活动功能,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5、注意营养:患者应注意均衡营养,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机体免疫力,加快康复。
肱骨干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肱骨干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肱骨干骨折是上肢骨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术后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的恢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肱骨干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相关内容,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进行康复训练。
一、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肱骨干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是恢复肢体功能和减轻疼痛的关键环节。
通过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加速骨折愈合、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术后康复训练时间和阶段肱骨干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时间一般在手术后第一天开始。
康复训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康复阶段、中期康复阶段和晚期康复阶段。
1. 早期康复阶段(手术后1-2周)早期康复阶段主要目标是控制疼痛、减少肿胀和恢复关节活动度。
患者可进行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的练习,如肩关节的主动抬举、手腕和手指的活动。
此阶段还应避免过度使用手臂和承重,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
2. 中期康复阶段(手术后2-6周)中期康复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逐渐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
患者可进行肩关节肌肉力量训练,如二头肌和三角肌的练习。
此阶段还可逐渐进行手臂的轻度负重活动,如提重物、握力器的练习等。
3. 晚期康复阶段(手术后6周后)晚期康复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增强肌肉力量和恢复功能。
患者可进行更加复杂和刺激性的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肌肉训练、进行功能性训练等。
此阶段还可以逐渐增加承重活动,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三、术后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肱骨干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严格遵守医生和康复师的指导,按照康复计划进行训练,并及时向医生汇报康复进展和问题。
2. 注意保护手臂,避免碰撞和受伤,避免过度使用手臂和承重。
3. 康复训练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疲劳和疼痛,以免影响康复效果。
4. 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和动作,避免错误的姿势和动作造成不良影响。
5.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手臂的变化,如出现异常疼痛、肿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四、术后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估肱骨干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估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1. 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情况:通过测量肩关节的活动度,评估关节活动范围是否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肱骨干骨折几乎占到全身骨折的3%。
大多数的肱骨干骨折为老年人群摔倒致伤。
但是年轻患者的受伤原因多为直接暴力和高能量损伤。
上世纪70年代,功能性支具治疗非常流行,但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肱骨干骨折还需手术治疗。
一解剖与手术入路肱骨干远端增宽与肱骨髁相连接。
肱骨干后方的桡神经沟为明显的解剖标志。
尸体研究显示:桡神经在肱骨外上髁近端14cm处从后向前绕过桡骨,和肱骨后表面的距离约6.5cm。
在肱骨外上髁近端约10cm处,桡神经向前进入肌间隙。
由于桡神经与肱骨的解剖位置关系比较密切,肱骨干骨折时易于损伤。
一般根据桡骨干骨折的解剖位置来选择手术入路(表1)。
前外侧入路是肩部胸三角肌入路的远方扩展入路,需劈开肱肌,手术过程中需要向外牵开保护桡神经,在手术切口远端切开时必须显露和保护桡神经。
后方入路可以很好的显露肱骨干远端骨折。
通过劈开肱三头肌牵开桡神经,该入路可以暴露76%的肱骨。
Gerwin研究显示采用改良肱骨后方入路几乎可以暴露94%的肱骨干。
在传统的肱三头肌切开入路时,需切开剥离肱三头肌。
而改良的方法则可以将肱三头肌从外向内牵开(部分切开)。
外侧入路是利用肱三头肌外侧束和外侧肌间隙。
该入路可以避免损伤肌肉,减少术后粘连、疤痕形成以及肌肉的去神经失营养。
在不移开桡神经的情况下,外侧入路只能显露55%的远端肱骨。
但是牵开神经和肱三头肌外侧束之后,通过劈开肱三头肌就可以显露76%的肱骨干。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必须非常小心桡神经。
表1肱骨的手术入路二初步检查对患者的初步检查应按照「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指南」进行全面体检。
通常情况下,肱骨干骨折预示合并其他损伤,特别是多发损伤病人的肝脏损伤。
在进行治疗干预前,进行彻底的神经、血管检查。
需要进行包括肩关节、肘关节在内的正侧位X线检查以排除合并损伤。
很少需要进行CT检查。
将骨折按照解剖部位(近端、中段、远端)和类型(蝶形、粉碎、螺旋、斜行)进行描述,按照AO骨折分类A1、A2、A3是简单的螺旋、斜行骨折。
旋转楔形骨折、弯曲楔形骨折和带骨折碎片的楔形骨折为B1、B2、B3骨折。
而C1、C2、C3骨折则是复杂的骨折,包括复杂螺旋形骨折、复杂节段性骨折和不规则骨折。
三非手术治疗大多数的肱骨干骨折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以二期愈合再塑形方式获得愈合。
肢体重力有助于恢复骨折的对位,同时需要夹板对骨折形成静力加压。
Klenerman发现肱骨干骨折存在以下限度以内的畸形都是可以接受的,功能不会受什么影响,包括:矢状面小于20°的成角、内外翻成角小于30°、肢体短缩小于2-3cm。
由于肌肉牵引力和夹板捆绑技巧的缺陷,10°以内的内翻畸形非常常见。
但是外翻畸形和矢状面对位不良非常少见。
文献报道的非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愈合率存在不同,但是有人报道超过90%的患者可以取得骨折愈合。
正确的捆绑夹板对于维持骨折的稳定非常重要。
在内侧放置U型夹板时,其高度应尽可能的与腋窝平齐,在外侧则应超过三角肌到达肱骨外科颈。
如果内侧夹板的位置不良,则容易出现骨折远端的内翻成角。
通过合理的放置夹板和外翻衬垫可以减少继发畸形。
联合夹板的患者耐受性较差,可以考虑使用悬吊或后侧夹板的方法治疗肱骨干近端和远端骨折。
Sarmiento开创的功能性支具治疗成为肱骨干骨折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
功能性支具可以给骨折部位提供圆周支撑,在受伤后使用5-7天,然后给与一段时间的联合夹板固定(图1)。
采用功能性支具治疗的成功关键在于肘关节和腕关节可以获得即刻的运动练习。
但是在骨折临床稳定之前,应避免肩关节的活动和成角畸形。
在一项功能性支具治疗620例肱骨干骨折的研究中,Sarmiento发现465例闭合性骨折中只有不到2%的患者(7例)出现了骨折不愈合,155例开放性骨折中只有6%(9例)的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
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9周和14周。
末次随访时,70%的患者在矢状面上存在≤5°的成角畸形,接近1%的患者向前成角大于25°。
内翻畸形比较常见,75%到80%的患者存在小于10°的内外翻畸形。
当时的观点:上述畸形都是可以接受的。
骨折部位并不影响功能性支具的治疗效果。
虽然大多数的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疗效,但是许多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功能会比未受伤人群要差,很大一部分患者会存在活动受限。
图1A:前后位肱骨X线片显示肱骨中段骨折;B:经过Sarmiento支具治疗后,随访3个月时的前后位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对位良好;C:患者佩戴Sarmiento支具的外观照片四手术治疗在一些情况下肱骨干骨折需要手术治疗。
通过夹板固定无法取得良好复位效果的患者也需要手术治疗(图2)。
严重的内翻畸形可以造成肩关节外展功能的受限。
有一些类型的骨折存在较高的非手术治疗失败率,高于AO分析的A型骨折和一些肱骨干近段骨折。
Ring回顾性分析32例功能性支具治疗失败的患者,发现绝大多数的骨折类型为斜行或螺旋形。
肱骨干骨折治疗的手术相对适应症:1、开放性骨折2、合并关节内骨折3、神经血管损伤4、漂浮肘5、病理性骨折6、多发损伤7、闭合性治疗失败(无法耐受夹板固定或夹板固定不能维持足够的复位效果)图2A:前后位X线片显示肱骨远端1/3骨折。
通过夹板无法恢复对外,上臂明显短缩2.5cm。
该患者在受伤2周夹板固定失败进行手术内固定,术前告知其治疗选择。
B:术后前后位X 线片显示获得解剖对位开放性肱骨干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对软组织及骨骼进行清创内固定以避免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对于多发损伤以及合并通常肢体肱骨关节面的骨折也应进行手术固定以减少制动时间和便于患者的自身护理。
图3A:前后位X线显示肱骨干多节段骨折合并肱骨近端和远端的骨折。
采用胸三角肌入路向前外侧延长以处理肱骨近端骨折。
切口远端向后方延长处理远端骨折。
B:钢板内固定后的前后位X线片肱骨干骨折的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比较研究较少。
Wallny回顾性比较44例功能性支具固定患者与45例锁定髓内钉治疗患者。
功能性支具固定组有2例患者骨折不愈合,锁定髓内钉固定组未出现骨质不愈合。
末次随访时,功能性支具固定组86%的患者肩关节活动不受影响,而锁定髓内钉组这一比例只有48%。
此外,锁定髓内钉固定组还有2例患者因为感染和血肿而需要再次手术。
Denard回顾性研究了213例功能性支具或加压钢板治疗的肱骨干骨折患者。
非手术治疗组的骨折不愈合发生率与成角畸形发生率(任意平面上>20°的成角)都要大于加压钢板固定组,分别为20.6%比8.7%和12.7%比1.3%。
但是,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感染率、医源性桡神经麻痹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在一项肱骨远端1/3干骺端骨折的研究中,Jawa采用支具或者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
功能性支具治疗组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
两组患者在肩肘关节活动度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五外固定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采用外固定作为肱骨干骨折的确定性治疗的方法已变得非常少见。
仅仅适用于合并软组织损伤、烧伤以及骨折需要即刻稳定的情况。
例如,在多发长骨骨折合并休克的患者中,在进行血管重建时需要进行临时的外固定治疗。
外固定的并发症包括置钉时损伤血管神经、钉道感染。
对置钉平面解剖结构的了解是安全置钉和放置外固定架的关键。
当使用外固定治疗肱骨干中段骨折时,近端固定钉需要通过三角肌前外侧束,注意避免损伤近端的腋神经和肱二头肌长头腱,同时需要避免损伤内侧的神经血管束。
需要避免在肱骨中段1/3进行置钉,在解剖上该位置缺乏明显的安全区。
在肱骨远端1/3置钉时,应在肱三头肌后方置钉,与关节面平行,避免损伤桡神经、尺神经以及尺骨鹰嘴窝。
对于肱骨远端1/3骨折,在摸到尺神经后从肱三头肌后方置钉,进钉方向从内向外平行关节面。
在进钉时,为了避免损伤神经可以选择局部切开直视下置钉。
六切开复位内固定钢板螺钉固定可以达到直视下复位、解剖复位和骨折端加压的目的,有利于观察、显露和保护桡神经。
此外,钢板螺钉固定不需要破坏肩肘解剖结构,有利于恢复功能。
在手术时应需要注意减少软组织剥离,对骨折端进行加压和坚强固定。
骨折端不应存在间隙。
术后允许即刻进行肩肘关节的运动。
钢板内固定的缺陷包括软组织剥离以及对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风险。
因此,必须按照AO原则进行解剖复位,同时保护软组织。
在完成钢板固定之前,可以使用复位钳、克氏针、微型钢板之类的工具维持复位(图4)。
图4A:多发创伤患者的肱骨远端1/3骨折术前前后位X线片;B:术中透视显示使用微型钢板帮助复位骨折并提高确定性固定的稳定性。
在完成确定性固定之后可以去除该钢板,尤其是当它影响骨折端的加压时;;C:术后侧位X线显示确定性钢板固定的效果。
在该病例中,保留微型钢板。
在避免剥离影响血供的情况下,螺旋形骨折或带者蝶形骨块可使用拉力螺钉进行固定。
严重粉碎的骨折通常采用桥接钢板固定,钢板跨过粉碎的骨折端,注意不要破坏骨折的生物环境。
原先,推荐使用8枚皮质螺钉,骨折远近端至少3到4枚螺钉进行固定。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钢板的有效工作长度要比螺钉固定的皮质数量更重要,增加螺钉之间的距离更有优势。
Lindvall和Sagi认为:骨折固定的理念在发展,其趋势在于放置内植入物时尽量少用材料。
有人认为对于骨折近端或远端骨块较小、骨质疏松患者以及骨不连的患者使用锁定结构的钢板会更有效。
也有人推荐使用双钢板治疗肱骨远端1/3骨折,因为它允许早期积极的运动而不会带来明显的并发症。
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最近,有学者主张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MIPO)治疗严重、粉碎肱骨干骨折。
该技术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骨折生物环境的破坏,和传统钢板内固定相比对软组织的剥离和血供的影响最小。
MIPO技术通常采用前侧入路,有助于保护肱骨后方的桡神经。
在最近的两项研究中,采用MIP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可以取得90~100%的骨折愈合率。
在一项关于MIPO技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回顾性比较研究中,MIPO技术治疗的17例患者均未出现医源性桡神经麻痹,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的16例患者有5例(31%)出现了医源性桡神经麻痹。
除此之外,两组患者的肩肘关节功能并无显著差别。
MIPO技术似乎可以允许患者更早行肩肘关节的康复运动。
八交锁髓内钉交锁髓内钉可以承担载荷,保护骨块的血供,减少骨折生物环境的破坏。
由于无法对抗旋转和提供轴向稳定,弹性固定髓内钉例如克氏针、Enders钉的使用越来越少。
顺行髓内钉固定时可以选择侧卧沙滩椅位或半侧位沙滩椅位,也可于肩胛骨下方置垫仰卧位进行手术。
逆行髓内钉一般用于处理肱骨干中部或者远端1/3骨折。
患者仰卧位或者侧卧位手术。
虽然肱骨干骨折髓内钉的愈合率(87.5%~97%)与钢板固定相似,但是髓内钉固定常常会出现肩部疼痛,很高比例的患者需要进行二次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