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
广州市市政道路建设指南(试行)

市政道路建设指南(试行)广州市市政园林局2008-09发布前言(1)为使广州市城市道路建设达到美观统一,保证质量,突出特色,特制定本指南。
(2)本指南针对广州市市政道路工程的道路元素设置提出统一要求。
原则上广州市新建道路及旧路升级改造工程的设计与建设应遵照本指南相关条款执行。
(3)本指南包括市政道路工程中道路、交通工程、照明、排水、综合管线、桥梁及隧道等方面的内容,并按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支路四个等级进行了划分。
(4)各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原则应遵照本指南规定执行,本指南无规定者可参照有关规范执行。
(5)本指南由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归口管理,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及时与相关技术人员沟通,以便于根据实践效果不断对本指南进行完善。
第一部分机动车道路面总体效果图交叉口总体效果图1.1 路面 1.1.1 新建路面(1)适用于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干道的路面结构;透层油1cm 乳化沥青下封层粘层油粘层油粘层油适用于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干道的路面结构(2)适用于城市次干道和城市支路的路面结构:透层油1cm 乳化沥青下封层粘层油粘层油粘层油1.1.2 旧路改造对于旧沥青或混凝土路面改造采用挖铺、刨铺或是表面微处理的方式进行改造。
适用于新旧路面高差10~18cm玻纤格栅粘层油粘层油粘层油适用于新旧路面高差18~26cm1cm 乳化沥青下封层适用于新旧路面高差26~41cm1.1.3 建议粘层油粘层油玻纤格栅(1)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及骨料级配应在下一阶段中进行专门设计予以确定。
(2)应加强对新材料、新技术再沥青路面方面应用的研究与尝试。
1.2车行道上排水、供水检查井井盖1.2.1 检查井井盖基本要求(1)井环井盖的材质采用球墨铸铁,并且具备防沉降、防盗、防跳、防噪音的功能。
(2)井盖须配“雨A”(沉砂井配“雨B”)、“污A”字、“供水”,以作区分。
1.2.2 车行道上采用的可调式防沉降防盗井盖样式尺寸:Ø700可调式防沉降防盗井盖(一)可调式防沉降防盗井盖(二) 1.2.4工程实施效果图车行道上的雨水井盖1.3 车行道上雨水口1.3.1 雨水口类型:采用侧入式、平入式和平侧结合进水口:1.3.2 根据不同道路的等级,确定雨水口的类型(见下表)。
绿色公路建设通用技术指南

绿色公路建设通用技术指南《绿色公路建设通用技术指南》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绿色公路建设这码事。
我刚接触这行的时候呀,那真是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犯了不少错呢。
不过现在,我也算是有点经验了,下面就把这些分享给你们。
一、基本注意事项首先呢,咱们得搞清楚绿色公路的概念。
这绿色公路可不简单,它不是光种几棵树就行的。
你看,我当初就以为多种树就是绿色公路了,其实不是。
绿色公路是要在公路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整个生命周期里,都做到环保啊、资源节约啥的。
选址的时候就要小心了。
一定得避开那些敏感的区域,比如生态保护区之类的。
我当时参与的一个项目,差点就选在一个小湿地附近,好险最后发现了。
如果是在山区建设公路,要特别注意山体的稳定性。
可别像我当年,没多考虑这山稳不稳就想动工,后来做了好多调查工作才重新规划的。
二、实用建议在设计方面,尽量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
就好像我们搭建积木一样,要根据已有的地形去调整公路的走向,这样能少挖土方,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
说到土方啊,挖出来的土可别乱丢。
可以用于其他地方的填方,这就叫资源的循环利用。
我经手的一个公路项目,就把挖方合理利用起来,既省钱又环保。
还有材料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优先选用那些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比如使用再生骨料来做混凝土,这是个很不错的法子。
我一开始也有点不相信再生骨料能行,但用过之后发现效果真好。
照明设施咱们也得考虑到节能。
采用高效节能的灯具,还可以设置智能控制系统,让灯根据光线的强弱和交通流量的大小自动调整亮度。
这就像咱们家里的智能电器一样,省心又环保。
三、容易忽视的点排水系统大家往往容易忽略。
绿色公路的排水系统不能只是把水排走就完事儿了,还得考虑对水资源的保护呢。
要设计一些雨水收集设施,就像拿个大桶把雨水收集起来。
这些雨水收集起来后可以用于公路两侧的植被灌溉。
而且呀,排水系统要避免造成水土流失,我就见过有的公路排水没做好,一场雨过后路边的土都被冲走了不少,太浪费资源了。
广东省《城市绿地养护质量标准》(DB44T269-2005)

广东省《城市绿地养护质量标准》(DB44T269-2005)第一篇:广东省《城市绿地养护质量标准》(DB44T269-2005) 广东省《城市绿地养护质量标准》(DB44/T269-2005)城市绿地养护质量标准Standard for Maintaining Quality of Greening Space in City and Town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 269-2005(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5年10月12日发布2006年1月1日实施)前言根据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要求,为推进广东省城市绿地养护作业市场化,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城市绿地养护质量,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DB44/T 268-2005,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共四章,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养护质量标准等。
本标准由广东省建设厅提出并归口管理,授权负责起草单位具体解释。
本标准由广东省风景园林协会负责起草,佛山市园林学会、深圳市绿化管理处、珠海市园林管理处、江门市园林局、中山市园林管理处等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琳洁、周贱平、欧阳底梅、周大珠、钟汉谋、陈霞、杨敏辉、丁少江、卢俊鸿、吴芝元、洪强、张晓然、顾荣和、覃炜、黄金福。
城市绿地养护质量标准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城市绿地内园林植物、古树名木、园林建筑小品及设施等养护质量标准,适用于广东省城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等四类绿地的养护管理工作,全省建制镇以下的同类绿地养护管理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CJJ/T85—2002 J185—200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DB44/T 268—2005 城市绿地养护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广东省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指南+第一分册

广东省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指南+第一分册温馨提示:该文档是小主精心编写而成的,如果您对该文档有需求,可以对它进行下载,希望它能够帮助您解决您的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以对它进行修改,根据您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即可。
另外,本小店还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比如工作总结、文案摘抄、教育随笔、日记赏析、经典美文、话题作文等等。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不同的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后续更新。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written by the small master, if you have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ocument, you can download it, I hope it can help you solve your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document, it can be modified and adjustedaccording to your actual needs.In addition, the store also provides you with a variety of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work summary, copy excerpts, education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and so on.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to the following updates.广东省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指南+第一分册是广东省公路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文件,为规范和统一广东省的公路工程施工标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行)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行)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行)Guidelines for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gional Greenways in Pearl River Delta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前言为深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要求,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面开展宜居城乡建设的基础上,先行加快推进珠三角绿道网的规划建设,从而为区域绿地划定及管理工作积累经验。
为保障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编制组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相关标准、指引和规范以及实际案例,并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目录1 总则 (1)2 区域绿道(省立)的定义和功能 (2)3 区域绿道(省立)的分类和组成 (4)4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6)5 绿廊系统规划设计 (8)6 慢行道规划设计 (10)7 节点系统规划设计 (12)8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14)9 服务系统规划设计 (15)10 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17)附图 (19)附表 (22)1 总则1.0.1本指引为适应和满足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的需求编制而成,旨在确保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管理单位在开展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建设时,准确理解规划理念、原则和方法,把握好设计要点、成本控制、工程施工、后期养护等有关环节的关键问题。
1.0.2本指引所指的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广东省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指南第二分册

广东省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指南第二分册As of now, there is no specific standardization guide for highway constr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目前,广东省公路建设还没有特定的标准化指南。
This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can lead to inconsistencies in quality and safety across differe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这种缺乏标准化可能会导致在不同的建设项目中出现质量和安全方面的不一致。
It is crucial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standardization guide for highway constr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to ensure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safety of the road infrastructure. 建立广东省公路施工的全面详细的标准化指南至关重要,以确保道路基础设施的整体质量和安全。
Standardization will also help streamline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reduce potential disputes between contractors and authorities. 标准化还将有助于简化施工流程,并减少承包商和当局之间的潜在纠纷。
By having a standardized guide in place, it will be easier for construction companies to comply with regulations and ensure that projects are completed to the highest standards. 有了一份标准化的指南,建筑公司更容易遵守法规,并确保项目按照最高标准完成。
粤交基函【2021】606 号文

粤交基函【2021】606 号文一、加强规划立项阶段的环评指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21修正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我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和项目建设均依法组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规划和项目建设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技术评估、审批(备案)和信息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后方可开工建设。
(一)规划阶段,即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按公众参与有关规定进行公示,合理评估项目选线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评价意见,进一步优化线路选线,尽可能使得环境敏感区所受不良影响程度最低。
(二)立项可研阶段,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作为工程方案可行性研究比选因素的一部分,合理确定可行性工程方案,做到环境友好,除了在高速公路出行功能上满足沿线群众要求之外,在生态环境上也做到与周边环境和谐。
同时做好用地预审、规划选址等专项评估工作,充分做好与公路沿线城镇规划的衔接。
(三)为促进高速公路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防和减缓不利环境影响,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对《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21—2035年)》开展了规划环评审查。
目前《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21—2035年)》已落实环评审查意见,下一阶段我厅将在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继续落实省生态环境厅的优化调整建议。
二、严把项目的环评审批关为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项目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省生态环境厅在公路项目环评审查时,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原则(试行)》等的相关规定,对存在“五个不批情形”及相关审批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
对予以批准的项目,对各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提出严格要求,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同时,要求建设单位在项目发生重大变动时,重新报批环评文件,并在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加强与沿线单位和公众的沟通协调,及时回应和解决公众担心的环境问题,切实保护其合法环境权益。
创建绿色交通省建设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创建绿色交通省实施方案编制指南(2014年版)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项目管理中心2014年11月目录一、总体要求 (1)二、主要内容 (2)三、重点支撑项目 (3)附件:参考格式 (4)(一)主报告 (5)前言 (6)1. 现状与评价 (7)1.1省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趋势 (7)1.2绿色交通工作基础 (7)1.3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现状水平评价 (8)1.4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和排放现状与需求分析 (8)2. 思路与目标 (12)2.1总体思路 (12)2.2发展目标 (12)3. 实施内容 (13)3.1主要任务 (13)3.2重点支撑项目总体情况 (15)4. 保障措施 (16)4.1组织机构 (16)4.2监督管理 (16)4.3资金筹措 (16)4.4宣传培训 (16)4.5实施安排 (17)(二)重点支撑项目报告(含立项证明文件) (18)附表1 ××省创建绿色交通省重点支撑项目一览表 (19)附表2交通运输主要能源折标准单位参考系数 (27)附表3交通运输主要能源CO2排放系数 (27)为指导有关单位更好建设绿色交通试点省份,编制好创建绿色交通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区域性、主题性项目实施细则(试行)》、《关于做好2015年度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申请工作的通知》等相关规定等相关规定,制定本指南。
一、总体要求(一)思路科学。
方案编制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省份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在方案编制过程中,应明确绿色交通省的发展目标,提出省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框架,筛选能够支撑目标实现的重点项目,全面做好实施保障,凸显绿色交通省创建工作的战略性、体系性、创新性。
(二)目标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试行)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Construction of Green Highway (Trial)广东省交通运输厅2017年3月目次前言...........................................................................................................1 总则 (3)2 绿色公路设计 (5)3 绿色公路施工 (19)4 绿色公路运营与养护管理 (27)前言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实施绿色公路建设和推进公路钢结构桥梁建设相关工作的通知》(交公便字〔2016〕157号)、《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交办公路〔2016〕93号)及省交通运输厅发布的《广东省推进绿色公路建设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广东公路建设情况,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本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绿色公路设计;3.绿色公路施工;4.绿色公路运营及养护管理。
本指南主编单位: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本指南参编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员:贾绍明、张钱松、陈明星、王璜、梅晓亮;李爱民、沈毅、邵社刚、孟强、宁选杰、吴立坚、蒋海峰、王随原、和海芳。
1 总则1.1 本指南所称的绿色公路是指在公路的全寿命周期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控制资源占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建设品质提升与运行效率提高,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美观的行车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路。
1.2 本指南适用于新建、改扩建的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其他等级公路可参照使用。
1.3 绿色公路的建设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
高度重视公路、环境、社会各方面、各要素的关系,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发挥公路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2)统筹协调原则。
统筹公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全过程,强调均衡协调,突出建、管、养、运并重,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3)创新驱动原则。
大力推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强化创新的驱动与支撑作用,为公路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4)因地制宜原则。
准确把握区域环境和工程特点,明确项目定位,确定突破方向,开展有特色、有亮点、有品位的工程设计,因地制宜建设绿色公路。
1.4 公路建设项目应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节能评估、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与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评估等节能环保管理工作,贯彻落实环保景观专项设计、施工环境保护监理、施工期环境监测与水土保持监测及施工期节能监测等要求,鼓励开展环保管家服务、环境影响后评价及节能后评估工作。
1.5 绿色公路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绿色公路设计2.1 总体要求2.1.1公路规划阶段,应深入调查、分析、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区域产业布局、交通运输需求的分布和发展、区域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出行需求及占用土地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路网布局。
2.1.2公路建设项目立项研究阶段,应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现有路网状况和交通发展需求,综合考虑环境、土地、资金等条件,科学论证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建设规模,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1.3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科学论证比选走廊带和主要控制点,合理确定技术标准和建设规模,尽量采用避绕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的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及社会关注区的建设方案;因工程条件和自然因素限制,确需穿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以外范围、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或准保护区的,应当事先征得有关主管部门同意。
2.1.4公路建设项目的用地指标应符合《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
2.1.5公路设计应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理念,积极推广应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保护、环境污染控制、节能降碳、安全智慧及提升服务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
2.1.6公路建设项目应构建动态设计与多方联动机制。
(1)坚持动态设计制度。
以施工为重点,根据施工进展及发现的新问题,实施持续设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建立参建单位多方联动机制。
畅通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渠道,以联席会议为纽带,发挥各方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2.2 设计新理念2.2.1综合最优化设计理念建立综合最优化设计评价系统,坚持设计创作、精益求精的原则,加强总体设计,全局性、统领性地进行路线、路基路面、桥涵、隧道、互通、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环保景观等专业设计。
通过最优化设计,达到路线平纵横断面的最优布置、路基防护及排水的集约与环保、桥梁及隧道结构的安全与耐久、互通立交的最优布局、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布局的以人为本、景观绿化的自然协调。
通过综合最优化设计,达到公路与沿线自然、人文、社会的和谐,并通过精细化设计提高设计质量、降低工程实施难度、节省工程造价。
2.2.2全寿命周期成本设计理念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既要注重项目初期的建设成本,也要注重后期的维修和养护成本。
遵循建管养一体化设计理念,注重建设质量和工程耐久性,并将严格控制工程投资贯穿到项目设计、建设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优化设计,有效的控制建设成本;汲取以往项目养护和运营管理中所取得的经验,尽可能减少后期维护费用,延长使用寿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提高工程技术含量,以达到最佳的技术经济效益。
2.2.3灵活性设计理念在充分掌握现有技术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确保安全与功能的同时,通过合理选用标准,灵活运用技术指标,最大限度维护公路与沿线自然、人文环境的协调。
可通过布置不同路基断面形式、选用适宜的防护形式、结合地形选择合理的桥梁墩台及隧道洞门形式、山区场地条件下的变异互通形式等灵活性设计措施,降低施工难度、节约工程造价,并有利于后期的管理养护。
2.2.4宽容性设计理念树立“以人为本、预防、容错、纠错”宽容性设计理念,系统提高公路行车安全性。
采用运行速度设计降低相邻路段容许速度差,达到线形的连续均衡,并按照运行速度设置合理的曲线要素、超高等,全面提高线形安全性;通过设置合理的路侧净空,如采用低路堤、宽平台、缓边坡等提高道路安全性;设置宽容性的路侧结构物,如路边震动带、护栏、缓冲垫、可解体消能的标志杆柱等,为侵入路侧车辆提供安全保护。
2.2.5标准化设计理念以推进模块化建设为方向,深入推广标准化设计,鼓励构件设计标准化和通用化,促进设计标准化和施工标准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预制拼装结构,尽量减少混凝土现浇结构,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3 路线设计2.3.1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原则,统筹利用运输通道资源,包括:(1)鼓励公路与铁路、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共用线位。
(2)改扩建公路要充分发挥原通道资源作用,安全利用原有设施。
2.3.2结合沿线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以及沿线主要城镇发展规划、路网布局等进行布线,充分应用安全选线、环保选线、地形选线、地质选线、人文选线等技术,综合考虑占地、拆迁、施工、运营安全及养护费用等因素,不遗漏任何有价值的方案,推荐综合最优方案。
2.3.3在保证线形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灵活运用技术指标,考虑土石方平衡、填挖高度、桥隧设置、互通设置及工程造价的控制等,从而确定最优线形。
2.3.4合理选用平、纵、横技术指标,尽量降低路线纵坡,减少路线长度。
2.3.5路线设计宜尽量保持区域自然水系的原有水文情势,适当提高桥隧比例和桥涵构造物的过洪能力。
2.3.6路线设计应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设计要求,特别是路基断面方案确定、路基高边坡控制、桥隧位置布设、互通位置选择以及结合线形对安全设施的设置等,同时路线布设还应考虑尽量降低结构物施工难度,保证施工安全性。
2.4 路基设计2.4.1宜从以下方面细化路基填挖设计,保护土地资源:(1)严格控制高填深挖路基,当挖方深度大于30m、填方高度大于20m时,应结合占用土地情况进行路桥(隧)方案技术经济比选。
(2)对必须通过耕地集中分布区域的路段,路基设计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取以桥代路、设置路基挡土墙、采用节地型排水沟和压缩护坡道、碎落台宽度等可行措施,减少占地数量。
(3)路基挖方应认真勘察、精细计算、合理调配、力求自身利用平衡,减少设置取、弃土场;必须设置取、弃土场时,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并应与改田、造地、复垦相结合。
(4)公路筑路材料宜尽量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利用地方材料,在技术、经济可行的条件下,可考虑利用符合技术要求的工业废渣、建筑垃圾及其他建筑工程(如河道整治、水库开挖、鱼塘建设等)的废弃土石方。
2.4.2公路防护排水系统设计应将隔离栅-边坡-边(排水)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通过地形恢复整治、原生态设计,打造融入自然的公路防排水系统。
(1)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前提下,路堑边坡开口线尽量采用圆弧形设计,坡面防护应因地制宜采用生态防护设计营造与周边原生植物群落一致的乔灌草复合群落,降低传统圬工防护对生态与景观的影响。
(2)结合路侧净区营造,边沟设计采取浅碟形植草土边沟等生态边沟形式,实现路基排水系统与坡面防护体系相互协调。
(3)人为活动较少的路段可采取种植多刺植物营造植物隔离栅替代传统隔离栅的设计方案,兼顾安全与生态保护功能。
(4)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公路位于城镇规划区的路段应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充分利用公路自身及周边绿地空间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建设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渗管/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渗透、调蓄、净化方式实现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2.5 路面设计2.5.1路面结构设计应基于公路服务功能与交通量组成特性,因地制宜确定路面总厚度及结构组成,避免照抄照搬其他项目路面结构设计。
(1)对交通流以小型车为主的旅游公路,可研究取消中面层设计;对以重载交通为主的交通主干线,可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
(2)倡导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使材料的性能与路面结构相匹配,提高路面的耐久性。
2.5.2推广应用低碳环保耐久性路面,有关要求如下:(1)在技术经济论证可行的前提下,公路路面设计宜加大能够提高长期使用性能、节约材料的新型路面材料及技术的应用,如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水泥混凝土、轻质混凝土、温拌沥青混合料、大空隙低噪音排水沥青、废旧橡胶粉沥青等路面技术。
(2)改扩建工程应积极推行废旧沥青路面、钢材、水泥等材料再生和循环利用,实现旧路面的全利用。
2.5.3做好隧道内外路面的衔接设计,隧道洞内路面的面层类型宜与洞外路段的路面类型一致,保证内外协调一致、有机衔接,提高行车的舒适性;有条件的项目隧道路段宜采用复合式路面结构设计,表面层采用温拌、阻燃、降噪沥青混合料,提高隧道路面安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