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材推进整本书阅读
以阅读推进课为支点,撬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以统编教材五年级快乐读书吧必读书目为例

以阅读推进课为支点,撬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以统编教材五年级快乐读书吧必读书目为例摘要:新版课标(2022年版)提倡的“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意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
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是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
而阅读推进课能起到前后勾连、方法引导、启发后续阅读的作用。
基于以上理念,开展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主要以五年级快乐读书吧必读书目为例,探讨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模式,运用阅读策略激发阅读学生继续深入阅读的兴趣;指导细读,进行充分交流,旨在以阅读推进课为支点,撬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推进课阅读策略近年来,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推进课和汇报课三种课型研究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
比如,推进课能起到前后勾连、方法引导、启发后续阅读的作用,然而其教学目标不易定位、教学过程不易把握、教学方法实施不佳,这些研究的难点常常被搁置、被弱化。
因此我围绕整本书阅读课型开展了整本书三种课型研究,每学期五年级围绕一本书开展导读课、推进课和汇报课的统整研究,特别以“推进课”研究为支点,撬动整本书阅读课型研究。
现在以五年级“快乐读书吧”必读书目为例,谈一谈我在整本书阅读推进课上的一些探索。
一、“经验分享式”推进课,重在分享经验。
“经验分享式”推进课根据学生阅读的进度和阅读收获,采用讨论、朗读、读书笔记分享、舞台剧展演等形式,每次选取情节、人物、主题、写法中的一两个角度,围绕有思辨价值的问题展开师生、生生对话,加深学生对小说情节起伏性、人物形象丰富性、小说主题深刻性的感知和体悟,培养持续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比如:《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推进课,聚焦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的认识,具体操作如下:1.课内聚焦人物言行,品悟人物变化。
(1)聚焦悟空称呼,多角度体会悟空形象。
让学生联系小说情节说说最喜欢孙悟空哪一个称呼。
用好“快乐读书吧”,推进整本书阅

|统编本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曾经说过:“统编本教材专治不读书。
”纵观教材体系,编者设计了多维度的课外阅读助推系统,“快乐读书吧”则以主题化的方式,明确推荐书目的类型,介绍推荐书目,渗透相关阅读方法。
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快乐读书吧”所承载的教学价值,精准解读所推荐的内容与蕴藏的导读目标,彰显学生在导读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学生深入阅读的同时,丰富学生的阅读思维含量,让学生习得基本的阅读方法,从而获取整本书阅读的有效策略。
一、关注“全”字,触类旁通中唤醒阅读动力教材编者在“快乐读书吧”栏目中所提供的信息量较大,这是统编本教材一直倡导的大量阅读,强化课堂内外融合的重要体现。
教师不仅仅要依托这些重要的资源,明确推荐整本书的用意,同时还要紧扣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能力层次,灵活而机动地选择层级化的阅读书目,关注学生阅读的整体过程,唤醒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和持久力。
首先,推荐书目要力求“全”。
事先为学生储备大量契合他们认知能力的主题化书目,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灵活且游刃有余地选择、确定自己阅读的类型,同时也为更多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个性化阅读的书目。
以二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为例,编者推荐的主题是童话故事,在教材推荐的童话书目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推荐多维的个性化阅读书目,比如《有魔力的怪草莓》《大林和小林》《没头脑和不高兴》等。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推荐书目所起的辐射、引领作用,抓住其中最为典型的书目,比如陈伯吹的《一只想飞的猫》设置统整性问题:课文中的主人公有着哪些与众不同的经历?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插图,在图文结合中运用推测揣摩的方法展开导读,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投身于整本书的阅读,对整本书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尝试利用一本带动多本,将其他个性化的书目推荐给学生,相机构建层级化的课外阅读体系。
其次,关注过程要力求“全”。
“快乐读书吧”的教学,所要关注的范畴绝不应该仅仅限定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而需要将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纳入教师关注的体系。
统编教材背景下儿童整本书阅读有效推进研究——以五(上)“快乐读书吧”《中国民间故事》阅读为例

2019年秋学期,统编教材开始全面使用。
统编教材比起以往的教材更加重视整本书的阅读。
一至六年级每册书都设置了一个“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
但是在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让课外阅读挤进课堂,走上课外阅读课内化、课程化、有效化之路,这仍然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很多教师常常以教学时间不够,学生基础差,教学见效慢等原因把课本的教学和整本书的阅读割裂成“两张皮”,甚至回避整本书阅读。
那么能不能结合统编教材的使用,寻求儿童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推进呢?笔者以统编教材五(上)“快乐读书吧”《中国民间故事》一书的阅读为例做了一些尝试。
统编教材五(上)“快乐读书吧”延续中年级的编排体例,每一次的整本书推荐都有一个主题。
本册结合“民间故事”单元,推荐学生阅读民间故事。
在编排中有两个板块“你读过吗”“相信你可以读得更多”,分别推荐了:中国民间故事、欧洲民间故事、列那狐的故事、非洲民间故事这几种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间故事。
在教学时,可以尝试将五(上)课本的教学和民间故事整本书的阅读有机结合,合理安排。
一、与策略单元教学结合,学习阅读民间故事整本书一般可以分为“篇章集合式”和“内容贯通式”两种。
《中国民间故事》是由一篇篇民间故事汇编而成,属于“篇章集合式”。
以南方出版社闻钟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一书为例,全书共计十六万三千字,包含了五十个中国民间故事。
每个故事单独成篇,前后故事之间没有关联。
故事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五百多字,长的有将近三千字,与课本《牛郎织女》的篇幅相当。
这样的读本,可以更容易引入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读本。
学生进入高年级,课内外阅读量逐渐增加,阅读材料的种类不断丰富,掌握并运用一些阅读方法,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提效是十分必要的。
“篇章集合式”的整本书阅读要提效,就必须在研究问题的统领下,引领学生选取整本书中的核心阅读材料带动其他单篇的阅读,将单篇的阅读纳入系统的知识网络,不断与其他的阅读经验联结起来。
结合五(上)第二单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这一阅读策略的学习,《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的导读活动可以同步启动。
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研究摘要:"快乐读书吧"是统编新课本的一个看点,推动了中小学生有意识地开展阅读,使阅读学科化.提升"快乐读书吧"的质量,整部书阅读引导策略就变得尤为重要.充分调动趣味性,使孩子愉快阅读;注重导读引领,明确阅读的方法与要求;重视阅读全过程,形式多样的分享.上述的阅读引导措施,有助于充分调动中小学阅读的兴趣,提升读书效率。
关键词:快乐阅读吧;整本书;课外读物;教学策略前言:"快乐读书吧"特色项目的设置,使他们的课外读书相对于一般的放养形式的自主读书更具针对性和指向作用,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从他们的需要出发,通过各种方式指导他们进行读书,充分调动他们的课外读书积极作用,传授他们整本书阅览的方法,注重他们读书活动中的感受与体会,对学生的疑惑和问题、阅读习惯予以及时的解答和指导,能够让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得到大大提升。
1、小学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背景与意义1.1"整本书阅读"已经被纳入课程标准中整本书阅读,其实不是一个新的概念。
早在1941年,叶圣陶就在《论初中国文教材规范的修改》中就已明确提出,要"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二零一一年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中小学广泛的读书兴趣,扩大阅读面,进一步提高阅读率,提倡学习者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善书,读完整篇的书。
"1.2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阅读,在中小学生语文素质的生成和提高中占有着十分关键的位置。
但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经验、阅历、能力等不足,如果是自主阅读,缺乏老师的指导,则大多数就是随便一看,收获甚微。
当你让学生说说读了这本书,知道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收获,大部分都会觉得不知道如何回答。
而开展整部书阅读的指导,正是引领他们将好书读懂、读透、读深、读广。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的方法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的方法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经典名著,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积累他们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进取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提高学生名著阅读兴趣,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巧用教材,悬念激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著的节选,这些节选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的钥匙。
教师可以尝试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名著的阅读教学,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比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文章通过记叙鲁达路见不平,帮助金氏父女逃过卖肉屠户镇关西的欺侮,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故事,表现了鲁达豪爽仗义的性格特点。
理解了《水浒传》中的英雄替天行道,“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行为时,教师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告诉学生,这只是《水浒传》中关于鲁达的一个故事,他还有“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传奇故事,也都非常精彩;另外,《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个个性情不同,将将本领高强,人人描写传神,以此激发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去阅读《水浒传》。
另外,课本后面的“名著导读”,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名著导读”中,首先是对每部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的介绍,然后有“阅读建议”,最后是“精彩片断”和“点评”。
读了“精彩片断”,再看主要内容的简介,许多学生都会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激发起了学生完成从片段到整体的名著阅读兴趣。
二、借用媒体,开渠引流现代社会,各种媒体传播着大量的信息,有许多是可以被语文教学所利用的新型资源,如果能充分地利用,就能有效地推进学生的名著阅读。
如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向学生播放“读书时间”、“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学生能够从中直接聆听到作家以及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从他们的谈话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教师还可以利用中学生喜欢看电视的心理,巧妙引导他们收看名著改编的电视剧,让学生将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对比阅读,在比较中深入理解名著的主题、人物和精彩之处。
巧用联结策略,促进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温儒敏先生认为,成功的语文课“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
教材不仅将课外阅读编入教科书,而且很多课文都体现了与整本书的紧密结合。
这样的编排特点,不仅彰显了“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课标理念,也为在课堂上巧用联结策略,从一篇课文走向整本书阅读创造了条件。
这种联结,既不是简单地在一篇课文教学之前用整本书的介绍作为导入,也不等同于传统的一篇课文教学之后进行整本书的拓展延伸,而是通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将一篇课文和整本书进行多回合、多层次的联结阅读,从而实现两者的彼此交融、共同推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巧用以下三种联结策略,实现一篇课文和整本书阅读的融合,既在“窥一斑”中,达成一篇课文的学习要求,又在“见全豹”中,激发整本书的阅读兴趣。
一、从课后习题出发,巧用“互补式”联结策略教学时,我们可以尝试从课后习题或略读提示出发,巧用“互补式”联结策略,找点拉线,将课文与原书彼此联结、相互补充。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课文里只用了寥寥数语概述了奶奶故事里宝葫芦的神奇之处,给人留有大量想象创编的空间,教学时如能从课后第二题出发,设计下面三个学习活动,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一篇”与“整本”的互补阅读中,更加深刻地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童话真善美的特点。
学习活动1:“宝物”大揭秘,由“一篇”到“整本”教师从课文出发进行提问:“有了这样一个奇妙的宝葫芦,当王葆再次面对算术题,再次和同学比赛种向日葵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当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各种猜测之后,引导学生阅读原书片段,揭示梳理出“反转”这个整本书情节上的大秘密,让学生对作者奇妙的想象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学习活动2:依样“话”葫芦,从“整本”到“一篇”这个活动分两步:首先,学生回到课文,选择奶奶讲的一个故事,展开想象尝试用“反转”的方式自主创编情节。
在全班交流之后,评选出最为奇妙的一些情节。
之后,让学生从这些最奇妙的情节中,挑选一些连起来讲一讲自己创编宝葫芦的故事。
第三单元《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民间故事相关的问题,如“民间故事中的善恶观念”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民间故事中的角色。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三单元《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推进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听过长辈讲述的民间故事?”(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民间故事的奥秘。
4.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表达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增进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民间故事的背景及寓意:通过学习《牛郎织女》等故事,使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把握故事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间故事的基本概念、主题思想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民间故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生活中关注和传承民间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此外,学生在掌握民间故事表现手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讲解《白蛇传》时,虽然学生们对故事中的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有所了解,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显得有些吃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我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表现手法。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整本书阅读推进课,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为基础,落实“篇本类”联读,旨在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培养高阶思维。
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单元,“篇本类”联读的落实也紧紧围绕民间故事展开。
教材中《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等单篇课文是“篇”,在课内学生掌握了民间故事的部分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浅显直白;情节一波三折、结构重复;主人公性格特点鲜明等。
向课外拓展到《中国民间故事》是“本”,在阅读整本书的时候,学生进行归纳梳理中国民间故事的共同点,进一步发现了民间故事的人物大都分正反派,而且结局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再到《欧洲民间故事》、《非洲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列那狐的故事》是“类”,学生运用对比阅读的策略,进一步探究得出结论:不同地区的大多数民间故事都有相似的特点。
本节课聚焦由“本”向“类”推进,让学生在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的时候,掌握阅读这一类民间故事的方法:归纳对比故事间的异同点——总结相同特点,对比不同差异——针对差异,提出疑问——借助资料探究——解决疑问。
在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即对比、归纳、质疑。
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还学会了通过解决关键问题,带动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方法。
学习目标1.学生在课前借助学习单,通过对比和归纳,总结出中国民间故事在情节、人物、结局等方面的特点。
2.学生能在课前阅读时提出疑问,在课上阅读不同版本的民间故事,并借助资料、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解决疑问,探究民间故事永流传的原因。
3.学生课上借助阅读单,对比总结《中国民间故事》、《欧洲民间故事》和《非洲民间故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阅读民间故事这一类书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课前共读《中国民间故事》一、学生在钉钉线上阅读学习圈打卡交流。
二、课前完成《中国民间故事》阅读单,总结中国民间故事的特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教材推进整本书阅读
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小学覃雪艳
摘要:课外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读整本书”明确出现在语文课标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可供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指导学生有序地阅读呢? 笔者经过观察、实践,发现教材是一把打开课外阅读之门的金钥匙,应该好好利用。
借助教材,推进整本书阅读,把孩子们引进书的宝库,是一种最直接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教材;整本书;阅读
一、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同时规定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仅靠一学期一本课本及一些篇章的零星阅读是很难完成145万字这个保底阅读量的。
整本书同短篇文章相比,知识容量更大,思维更复杂。
叶圣陶先生指出:“读整本书不仅可以练习精读、速读,有利于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还可以进行各种文学知识与文体阅读的训练;学生阅读的心理会更加专一,阅读效果也会更好。
它可以收‘一石多鸟’之效。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阅读量的突破,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
整本书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推进整本书阅读,汇集四面八方的涓涓细流,可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使人明理,为人导航,是帮助一个人成才的最低成本的方式。
二、教材与整本书阅读紧密相联
面对浩如烟海的儿童读物,很多老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都是“拿来主义”,与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相脱节,学生的阅读呈现零散、无序的状态。
其实,教材就是一把开启整本书阅读的钥匙,却往往被老师们忽视。
教材与整本书阅读紧密相联,人教课标版教材,在编排上意图很明显:让我们引领学生有主题地读书,读整本的书!
(一)设立专门的栏目──“课外书屋”
人教课标版教材从五年级上册开始在“回顾.拓展”中编排了“课外书屋”栏目,每册安排两次。
“课外书屋”编排形式多样,有推荐一本书的阅读,例如:五年级上册在“父母之爱”单元,推荐脍炙人口的世界著名漫画集《父与子》;有推荐同一主题不同作品的阅读,如六年级上册在歌颂美好心灵单元,推荐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的
1
《绿山墙的安妮》,中国作家曹文轩的《根鸟》,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瑞士作家斯比丽的《小海蒂》。
“课外书屋”将学生的视野由课本向课外延伸。
(二)以“课文带名著”的编排──“资料袋”
教材在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资料袋”,介绍相关名著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作者及塑造的典型人物,采取了以“课文带名著”的编排方式。
如,《巨人的花园》的“资料袋”详细介绍了《格林童话》;《草船借箭》的“资料袋”介绍了《三国演义》;《蟋蟀的住宅》的“资料袋”介绍了《昆虫记》……这样编排不仅提供了课文的背景知识,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课文基础上了解到一本本名著,打开了阅读名著的窗口。
(三)创新课文的形式──“作品梗概+精彩片段”
六年级下册有个“外国名篇名著之窗”单元,采取的是“作品梗概+精彩片段”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外国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逊漂流记》。
课文先编排一篇介绍整部作品的梗概,以便了解原著的主要内容,再节选名著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三、用教材推进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一)利用教材读原著
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篇的节选,背后是一本本经典名著,是一笔宝贵的阅读资源。
如《草船借箭》选自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窃读记》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慈母情深》选自梁晓声的《母亲》;《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金钱的魔力》选自美国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
这些课文学生只窥一斑,未见全豹。
可借助上课设置悬念,及时利用学生的热情与兴趣,介绍阅读整本原著。
如在教《草船借箭》这一课,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不已,我趁机给学生讲《空城计》、《七擒孟获》等故事,每到精彩处那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真让学生“恨之入骨”,由此吸引大批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这个人有了更立体全面的了解。
以课文为阶梯,化难为易,很容易在班级中形成阅读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教材,读作者的其他作品
历代名家的文章风格各异,自成一派,而选入课文的均是他们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教学这些作品的同时,我们可以因势利导介绍作者背景、文章风格、其他作品的特点,引导他们读这些名家的其他著作。
如学《最后一头战象》可引导学生读沈石溪的《狼王梦》等系列动物小说;学《猫》可引导学生读老舍的《老舍散文集》;学《少
2
年闰土》可引导学生读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刷子李》可引导学生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等。
如在学习《最后一头战象》时,我组织学生开展“沈石溪动物小说读书月”活动,推荐学生阅读《狼王梦》、《再被狐狸骗一次》、《第七条猎狗》等作品,当学生掀起阅读热潮时,我又开展班级读书会,讨论沈石溪小说中的动物形象、情感世界,通过综合、比较、分析,体会沈石溪小说的特点。
(三)利用教材,读同主题作品
教材的单元导读明确了每一个单元的主题,以单元主题为原点推进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资源中全方位地解读单元主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作者看待同问题的不同角度,有助于发展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如学习了四年级上册以“成长故事”为主题的课文,推荐学生阅读《草房子》《青铜葵花》系列书籍,学生从同龄人的成长故事中汲取力量。
其他的单元主题也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整本的书,如:关于“友谊”可推荐《夏洛的网》、关于“幸福”的可推荐《青鸟》、关于“感恩”的可推荐《一百条裙子》等。
(四)巧用教材,读同体裁的作品
在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以在教会学生独立阅读方法后,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比如我在教学《女娲补天》这篇课文之后,让学生读一读《中国神话故事》和《古希腊神话故事》,探讨神话的特点;在学了《寓言二则》后,指导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学以致用,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
推进整本书的阅读不必舍近求远,巧用我们的教材,一样能够打开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门。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10.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沈佐明.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学周刊,2013.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