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时间的脚印》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34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34张PPT)

3. 时间都去哪儿了?它镌刻在每一个生命里!无痕 的时间“足迹”引发了你哪些人生的思考?
时间是公平的,每一个物种在时间的长河中,都会经 历产生、生长、壮大、蓬勃、衰颓、灭亡。每一个物种不 论强大还是微小,它们在时间的长河里以自己的独特展现 曾经来过,在时间的长河面前,一切都显得渺小和卑微。
任务二:品读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谁曾于听了纺织娘歌声之后再听见蝉的夏曲呢? —《蝉与纺织娘

赏析: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它们的叫声比作乐曲,生动 地体现了叫声的悦耳动听,易于引发人们的联想。
直至立秋,谷子成熟,向着大地弯下腰身,等待一场 盛大的收割。”
— 《和草木在一起》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把谷子熟了,形象地说成是向大 地弯腰,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课后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可查找相关 资料,并记录下来。
第2课时
任务一:寻找生灵记录时间的方式
1.阅读《蝉与纺织娘》《和草木在一起》 两篇文章, 圈画出它们记录时间的方式。
2.把你查找到的生灵记录时间的方式与两文内容整合, 仿照示例,制作“时间之痕”记录卡。
自然之物 蝉与纺织娘
脚本设计要素表
标题
脚 画面 本 要 文案 素 音乐
时长
任务一:列一张图表,理清文章层次
说明文中,独立成段的句子往往起着提示或总结作 用。阅读《时间的脚印》一文,找出文中独句成段的句子 ,并联系上下文,思考其作用。
自然段
句子
1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5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7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
腐蚀( shí)
·
烘(hōng)烤
·
预习过关
2.根据拼音默写汉字。

统编(部编)版初2语文8年级下册 第2单元 时间的脚印 课件(共53张PPT)

统编(部编)版初2语文8年级下册 第2单元 时间的脚印 课件(共53张PPT)
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 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快速通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些段落只 有一句话,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 个这样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5、7、18、22、24、27
1.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5段)
2.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岩石运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岩石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保 存了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古生物的状 况等,展现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自由读22-29自然段,分组讨论:
1.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 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2.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 地壳的活动; ② 气候的变化; ③ 古代生物的状况; ④ 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 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3.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课后作业
• 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试举例说明。
• 课外阅读有关科普读物。
质疑: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来说明岩石被 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
作者用大量文字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 为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的生成打基 础、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 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 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使人们对 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不可以。用“胶结”准确地表明了泥沙变成 岩石所起的性质。

《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归纳总结
主旨
•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作品,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 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 也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 大自然变迁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进行的,并不是人们所能亲眼 所见的,是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地质记录开展研究而推断出来的。
独句段
(22)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 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24)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27)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 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 文章通过说明这一过程,展现了地质和古生物研究基本方法,可以让读者 更好地领略科学精神,激发探索自然、揭开自然奥秘的兴趣。
写作特色
语言准确严密,生动有趣。(多种说明方法) 采用逻辑顺序,层次清晰。(独句段条理清)
说明方法
•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 发展过程。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 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 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
• 举例子、列数字,以三叶虫化石为例,具体有力 地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证人,也准确说明地球历史 的发展过程需要的时间之长。
(1-4)

岩石的 毁灭与新生 。
间 的 脚 印
二 详细说明 (5-29)
(色
(22-29)
化石
三 总结全文 阐明意义: 寻找宝藏、造福人类
(30-31)
岩石是如何毁灭与新生的? 阅读5-21段,谈谈你的看法。

时间的脚印课件(共37张PPT)

时间的脚印课件(共37张PPT)

作者介绍
陶世龙,1929年生,四川安岳人, 地质学家、科普作家。他写了许多 普及地质矿物等知识的文章。著有 《变幻多彩的地球》《谈天说地》 《时间的脚印》等。
基础知识
字音字形 踪迹(zōnɡ) 烘烤(hōnɡ) 腐蚀(shí) 孔隙(xì) 刨刮(páo) 沙砾(lì) 山麓(lù) 沟壑(hè) 龟裂(jūn) 吹拂(fú) 浑浊(zhuó) 掸(dǎn) 湖泊(pō) 粗糙(cāo) 楔形文字(xiē
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 炸掉山头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 用。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 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③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 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 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 大致的概念。
(“胶结”能不能替换为“黏合”?为什么?)
不能。“胶结”指糨糊、胶等半流体干燥后 变硬黏结在一起,准确地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 ,而“黏合”指黏性的东西使两个或几个物体粘 在一起,用“黏合”与实际情况不符,语言表达 不准确。
③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 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大约”能不能去掉?)
第二部分 (5-29)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 (30、31)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问题探究
精读课文
1.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小诗有什么作用?
它是文章的题记,引出话题;它将时间 拟人化,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2.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岩石运动的过程:
岩石
大自然的作用 人的作用
碎石、 泥沙等
重点词语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 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9张PPT)

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9张PPT)

三、品味语言,赏析“脚印”
• 岩石是坚硬的,“时间”是抽象的,作者却将 坚硬的岩石,“抽象”的时间写的生动、有趣、 幽默,他用了哪些妙招把一篇科普文章写的这 么吸引人呢?
•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圈点批注,用“我觉得…… (句子)写得……,因为……”的句式说一说。 (可以从修辞、说明方法的角度来说)
• 同学们从哪些方面批注了哪些句子?老师觉得 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赏析。
•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 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 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 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 磨难。
• 请你再找几处来赏析。
三、品味语言,赏析“脚印”
• 3.说明方法
第28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 了“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 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 的发展过程”,增强了说服力。 • 请你再找几处来赏析。
那些独立成段的句子你标注出 来了吗?你能理解它们的作用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提出时间的话题。这样就从人们熟知的日 常生活的时间,引出了地质学上的时间,引出了关于 时间的又一种境界。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 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 这些句子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当
人写,一是拉近了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来 亲切有味;二是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使得所写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更鲜明强烈的印象。
三、品味语言,赏析“脚印”
•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 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 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 吹着它,雨打着它……

统编(部编)版初2语文8年级下册 第2单元《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9张PPT)

统编(部编)版初2语文8年级下册 第2单元《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9张PPT)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这个独句段总括了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 的历程。
7.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 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 下的宝藏。 8.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有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 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 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 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 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2.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 的过程吗? 3.分组阅读并讨论第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4.这些“痕迹”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5.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阐释事理。请任选一例简要分 析。 6.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 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在山东临朐县山旺由硅藻土沉 积而成的其薄如纸的岩层(上图) 中,保存着大量古动物和古植物 化石,左图为玄武蛙的化石,右为 拟银鹊树的叶子的化石。
海枯石烂
时间除了把它的脚印留在明显的地方之外,还把脚印留在 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 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 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 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感谢
单句成段的作用
1.显示文脉:层次结构(主题线索、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等); 2.突出强调:视觉上的醒目,提示重点内容,表明观点态度; 3.调整节奏:短句简捷、明快、有力,既便于抒发情感,又能 够在长篇大论中调整总体的阅读节奏。



1.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
究 1.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时间的脚印”相照应;
的,为下文岩石可以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
2.“铜壶滴漏”和岩石对时间的记录本质都是一种
“此消彼长”的方式,这是一种类比。



3.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1.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既可以增长知识,又可以帮助找寻地下宝库;
2.启发读者的探索意识。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以及认识这一奇异 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都在随着时间的 流逝而改变,人类社会也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具有科学精神和 探索意识,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读懂大自然的奥秘。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时间无处不在, 和每个人的生活、生命息息相关,但它并不像空 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见,可以触摸。我们只能通 过事物的变化、变迁,来间接感受时间的存在。
人的一生
我们日常生活可以通过 什么来感受时间?
8.时间的脚印
—— 陶世龙
烘( hōng)烤 砂砾( lì) 山麓( lù) 鹅卵(luǎn)石 帷(wéi)幕
腐(fǔ)蚀(shí) 掸( dǎn) 沟壑(hè) 琥(hǔ)珀(pò) 楔( xiē)形

刨( bào)刮 浑( hún)浊
字 词沉Βιβλιοθήκη ( diàn)龟( jūn)裂

统编(部编)版初2语文8年级下册 第2单元《时间的脚印》课件(共16张ppt)

统编(部编)版初2语文8年级下册 第2单元《时间的脚印》课件(共16张ppt)

预习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读一读
dǎn

fǔ shí
腐蚀
jūn
龟裂
zōng
踪迹

沙砾
wéi
帷幕
zhì
装置
hōng
烘烤

山麓

沟壑
làn
海枯石烂
预习检查 多音字
pō 湖泊 泊
bó 停泊
jūn 龟裂 龟 guī 乌龟
qiū 龟兹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踪迹】 行动所留的痕迹。
【山麓】 山脚。
【海枯石烂】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胶结】 糨糊、胶等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龟裂】 【帷幕】 【腐蚀】
裂开许多缝子。 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消损破坏,如铁生锈,
氢氧化钠破坏肌肉和植物纤维。
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用一句话承上启下的段落,体会其作用;
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将文章划分为三大部分。
提示:读第8—18自然段。
山崖裂缝—— 崩落 (碎石,沙砾,泥土)— 旅行----- 沉积—— (重压和胶结)——新的岩石。
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来说明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
人、阳光、霜 雪、风雨、水 流、空气等
岩石
分裂、破碎
沙砾、土石
湖泊、海洋
作者用大量文字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的生成打础、 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 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5、7、18、22、24、2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小结
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 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由此你对科普类 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 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科普类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 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 的创造和成就。 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 用科学的热情。
结果
小 结
通过岩石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气候的
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及上亿年的时间的痕迹,
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失的活动。
品味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 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 形成1米厚的岩石”。 (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 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 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字词积累
shí
zhuó

bào
腐 蚀

浑 浊
xiē山 麓Fra bibliotek刨 刮
cāo
海枯石烂
楔形文字
粗 糙
整体感知
1.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共几 段? 共 31段 2.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 分别是哪些? 9段(1、5、7、11、13、18、22、24、27)
3.以上所说的独句段中,有哪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
背景资料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
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 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 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 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
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
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提示:读第30—31自然段。
增加知识
找寻宝藏
6.分析第5—21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提示:解题思路: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 —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
第5段: 第6段:
总提下文
自然界中岩石的各种现象
过渡,引起下文 岩石毁灭所呈现的现象 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 概括 原因 具体

结果
第7段:
第8段: 第9段、
第10、11段: 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 第12段:
雨水的作用
生物的作用
第13段:
第14段

原因
人的作用
第15—17段 岩石生存的原因 第18—21段 岩石生存的结果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5)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 了岩石。”(8)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2)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24)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 展过程。”(27)
课文内容分段
第一段:(1—4)讲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
多时间的记录。
第二段:(5—29)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段:(30—31)读懂大自然,造福人类。
细节感知
1.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 的过程吗?
提示一:读第7—18段。
提示二: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 物和人类的“攻击”。
8 时间的脚印
学习目标
1.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和科学精神。
新课导入
岩石
恐龙化石
三叶虫化石
长毛象
走近作者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 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 质系学习。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 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 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 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 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山崖裂缝— 崩落 (碎石,沙砾,泥土)— 旅行— 沉积— 堆压形成新的岩石。
2.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提示一:读第19—21自然段。 提示二: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 思考。 运动等方面去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提示一:读第22—26自然段。 提示二: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 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提示一:读第27—29自然段。
提示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 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 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 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 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 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 味性、可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