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的公平性研究.doc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尚无社会医疗保障法律,相关制度设计公平性不够一方面,缺乏规范社会医疗保障领域行为的社会医疗保障法规。
由于目前国家在社会医疗保障方面法律的缺位,只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不足的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以及由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这必然导致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实施过程中许多漏洞的产生。
如:医疗服务费用无法控制问题和大量社保基金流失的普遍现象等。
此外,社会医疗保险规模和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管理成本的增加和管理的低效率等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社会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影响制度的公平性三大社会医疗保险的管理体制以人群的社会身份划定参保目标,分立运作,保险保障水平不一。
从筹资方面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均筹资额最高,筹资以职工和用人单位共同缴费的方式为主,国家财政补贴比重较小,退休人员不缴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自愿参加,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共同筹资。
由于现行医疗保险设定的统筹层次过低,以至于无法在较大范围内实现风险共担。
(三)患方筹资的分担模式不合理目前,我国针对患者提供的医疗保险主要包括女职工大病保险、母婴平安保险、人工流产平安保险、手术平安保险、住院保险等。
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及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另一方面由于患者的认识不到位,此类保险并未向常规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屡见不鲜,由于没有很好的医疗风险分担途径和方法,疾病已成为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成为评价社会不公平的指标。
(四)医院可能拖医保改革的后腿医疗保险改革难,不是难在本身,而是难在医保之外。
医院体制的改革和医药体制的改革很可能会拉医疗保险改革的后腿。
医院作为非赢利性机构,要维持日常运转,国家财政拨款只能满足它50%的需要,另外50%则主要靠卖药。
另外,医疗资源结构不合理是另一个突出问题。
抛开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就城市医院的结构来说,就相当不科学。
我国当前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当前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前⾔:本⽂分析了我国当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中存在的四⼤问题:覆盖率低、缺乏统⼀性、超实际的⾼保障和个⼈账户的浪费。
针对我国的实际,提出增加卫⽣投⼊、改⾰投资⽅向,认真界定基本医疗,打破城乡差别、设⽴卫⽣服务基本包,发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险市场等四个相互关联的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保障⽔平低、覆盖⾯⼩,最低⽣活保障制度建设缓慢,养⽼保障的社会互济性低、保障能⼒弱,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临困境等问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重点加强最低⽣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保险制度的建设,提⾼农民的⽣活保障⽔平。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最低⽣活保障制度,农村养⽼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临困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使农民看病可以报销,增强了农民抵御⼤病风险的能⼒,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但是随着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后医疗需求的释放和增长,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临严峻的挑战。
主要表现在:合作医疗的筹资标准低,不能有效减轻农民的疾病负担。
国家规定的合作医疗标准是,中央财政补10元,地⽅财政补10元,个⼈交10元,每⼈年筹资30元。
由于筹资⽔平过低,基⾦有限,受益⾯⼤,补助额度⼩。
2005年在安徽省安庆市所辖市县中,桐城市医疗补助⽐例只占医疗总费⽤的23%,望江县为27.7%,岳西县住院补偿强度为25%。
⽬前的合作医疗能够为病⼈提供部分资⾦帮助,但还远远不能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合作医疗资⾦的相对稳定性与群众不断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呈现出不适应性。
从各试点县看,2005年度住院总⼈次和总费⽤皆⽐上年度有所增长。
促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逐步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投⼊⼒度,尤其是中央财政的转移⽀付⼒度。
对中央政府⽽⾔,中央财政的转移⽀付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平加以区分:对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中央财政的转移⽀付应是适度且辅助性的;在经济发展⽔平相对差⼀些的中部地区,中央财政的转移⽀付应是⽐较稳定和递增的;⽽经济发展⽔平更低的西部地区,应成为中央财政转移⽀付的重点。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效率与公正平衡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效率与公正平衡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社会目标、提升公众福祉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效率与公正平衡,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效率与公正的概念效率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产出。
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效率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是否高效、经济,并且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
公正是指在资源分配中对所有人都平等、公正对待。
公正的实现需要确保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没有偏袒或歧视,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共政策所带来的好处。
二、效率与公正的冲突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效率与公正往往存在冲突。
一方面,为了追求效率,政府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如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等,但这可能导致一些弱势群体的权益受损,进而引发不公正的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公正,政府可能会增加程序、加强监管等,但这又可能导致效率低下,使公共政策的执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解决效率与公正冲突的方法为了在公共政策执行中实现效率与公正的平衡,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引入科技创新:利用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如采用电子政务系统、大数据分析等。
同时,科技创新也可以促进公正,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监督政策执行过程,减少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
2. 加强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实现公正的重要手段,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积极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开透明。
此外,政府还应该提供信息透明,让公众了解政策执行的过程和结果。
3. 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是确保公共政策执行公正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性和合法性。
同时,还应该鼓励社会组织、媒体等第三方机构对政策执行进行监督,增加监督的力度和广度。
4. 优化资源配置: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政府需要合理配置资源,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政府应该根据不同的政策目标和需求,制定合理的资源分配方案,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公平性研究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公平性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成为了国家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然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一些问题,如公平性不足、区域差异等,亟待改革。
首先,公平性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当前的制度中,虽然所有参保人员都享受到了基本医疗保障,但是不同人群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导致了医疗服务的不公平。
例如,一些低收入群体往往无法负担高额的医疗费用,而一些高收入群体则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因此,改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公平性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充足,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则相对匮乏。
因此,不同地区的参保人员享受到的医疗服务也存在着差异。
为了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需要加强地区间的医疗资源均衡分配,以确保每个参保人员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此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也需要进行改革。
目前,各地区的医保管理机构存在着职责不清、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导致医疗保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不够有效。
因此,建立健全医保管理体制,加强对医疗保险资金的监管,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还需要加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管。
当前,一些医疗机构存在过度医疗、虚假诊断等问题,给参保人员造成了不必要的医疗负担。
为了保障参保人员的权益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应该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监管,建立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并对不合格的医疗机构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最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还需要加强对医保基金的保障和使用效益的提高。
当前,医保基金的筹资渠道和使用效益尚不完善,容易导致医保基金的浪费和财政压力的增加。
因此,加强对医保基金的保障和使用效益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医保基金筹资机制,加强对医保基金的监管,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益。
当前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医疗保险现状和问题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保健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然而,在当前医疗保险制度中仍存在多个问题,如高额自付费用、不公平性、服务不足等。
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高额自付费用在当前医疗保险制度下,患者往往需要承担相当大比例的费用。
特别是对于一些严重疾病或长期慢性病患者来说,药品和治疗费用过高给他们造成了巨大负担。
这使得许多家庭因为医药费用过高而生活困难。
2. 医疗保险不公平性目前,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在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或城市的居民享受更好的报销待遇,而其他地区或城市则只能得到较低比例的报销。
这种不公平性导致了资源分配失衡,使得一些人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医保福利。
3. 医疗资源不足当前医疗资源存在着巨大的供需失衡。
一方面,由于医院资源分布不均和部分地区的医生荒问题,患者往往需要排队等候才能得到治疗。
另一方面,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在不同地区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导致有些地区的居民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二、解决当前医疗保险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改进现行的医疗保险体系,以下是几点对策建议。
1. 减少患者自付费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减少患者自付费用。
例如,加大公共医疗救助力度,将重要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并推动价格透明化以避免虚高价格存在。
此外,鼓励和支持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通过优化基本药物目录,在其中列出常见病、多发病所需使用的必要药物,并加强对基本药物价格的监管,确保患者可以购得到合理价格的基本药物。
2. 提高医疗保险公平性目前的医疗保险制度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公平性。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来解决不同地区之间的报销差异。
此外,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将城乡居民和职工统一纳入医保体系中,并提高覆盖面和报销比例,从而减轻经济困难人群的负担。
3. 加强医疗资源配置为了解决当前医疗资源不足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医院的补贴力度,并加强对这些地区医生岗位待遇和培训机会的支持。
医疗保险的社会公平性分析

医疗保险的社会公平性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
为了摆脱因病致贫的困境,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医疗保险制度,以保障人们的医疗需求。
然而,在实施医疗保险制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的社会公平性问题。
本文将对医疗保险的社会公平性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解决方案。
I. 医疗保险的定义与发展医疗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收集来自参保人员的费用,为其提供医疗保健和药品服务的费用补偿。
医疗保险的目标是使参保人们能够负担得起医疗费用,避免因病致贫。
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渐从单一制度向综合制度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医疗需求。
II. 医疗保险的社会公平性问题虽然医疗保险制度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社会公平性的挑战。
主要问题如下:1. 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某些地区或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相对较弱,而其他地区或医疗机构则拥有更好的医疗资源。
这使得一些参保人员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影响了医疗保险的社会公平性。
2. 供需失衡导致排队时间过长由于医疗资源的不足,供需失衡问题愈发凸显,导致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尤其是对一些重病患者而言,这可能导致病情的恶化。
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制度不能很好地满足参保人员的医疗需求,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公平性的问题。
3. 医疗保险费用的负担差异参保人员根据自身的工作类型和收入水平支付不同的医疗保险费用,这会导致参保人员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医疗费用负担差异。
一些低收入人群可能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保险费用,从而使得医疗保险制度无法在经济上公平地为所有参保人员提供服务。
III. 解决医疗保险社会公平性问题的措施为了提高医疗保险的社会公平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政府应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此外,可以适当调整医疗机构的分布和定向安置,以保证医疗资源的均衡发展。
中国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案例

中国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案例一、教育领域的案例1. 拓宽教育资源渠道:中国通过建设优质的中小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构,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实现公平。
同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
2. 推进教育信息化:中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智慧校园和在线教育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减少了地域和资源限制,使更多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二、医疗领域的案例3. 建设多级医疗体系:中国逐步建立起由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地市级医院、省级医院组成的多级医疗体系,使医疗资源分散到各个层级,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公平性。
4. 推广互联网医疗:中国积极推动互联网医疗,通过在线问诊、远程医疗等方式,解决了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公平性。
三、社会保障领域的案例5.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确保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社会公平性。
6.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中国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建立了低保、特困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等制度,确保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提高了社会公平性。
四、经济领域的案例7. 推进市场化改革:中国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干预,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8. 优化营商环境:中国积极推动营商环境改革,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简化办事流程,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实现了公平竞争。
五、司法领域的案例9. 加强法治建设:中国加强法治建设,健全了法律体系和法律执行机制,提高了司法公正性和效率。
10. 推进在线诉讼:中国积极推进在线诉讼,通过互联网技术提高了诉讼效率,实现了司法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总结通过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经济和司法领域的努力,中国在实现效率与公平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这些案例中,中国注重建设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建立多级医疗体系,加强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推进市场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在线诉讼等。
从公平性看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从公平性看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作者:王丽清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9期[摘要]文章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医疗保险;公平性;资源配置;政策设计[作者简介]王丽清,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北京,100735[中图分类号]F840.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6)09-0014-0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创造了连续20多年高速增长的奇迹,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这个背景下,公共卫生事业本应得到更快的发展,但结果却令人失望。
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对191个国家医疗制度指标评价,中国总体医疗制度表现仅排在第144位。
而筹资公平性方面排在第188位,名列倒数第4,仅排在巴西、缅甸、塞拉里昂之前。
一、我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的缺陷我国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统称为职工医疗保险。
它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险的重要项目之一。
当时的制度由国家和企业承担大部分医疗费用,个人只负担较小的一部分费用,如挂号费。
我国的医疗保险实施50多年来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由国家和企业承担高额的医疗费已经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更无法促进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
因此,上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进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在两江(九江、镇江)、深圳、海南等部分城市和地区试点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于1998年12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并已从2000年起在全国推广实施。
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卫生费用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一直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片面强调GDP 的增长速度,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其他问题都可以解决。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GDP的发展质量得不到保证,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被忽视了,如环境保护、就业、公共卫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的公平性研究——以威海为例吴成丕2012-8-14 10:19:31 来源:《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内容提要:本文评估了中国医疗保险改革中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威海模式的公平性。
首先,通过计算基尼系数、集中系数、Atkinson度量以及自定义的度量对卫生服务利用的不平等和筹资不平等进行总体描述。
然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对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通过直接标准化方法,探讨收入所影响的卫生服务利用的不平等。
最后,本文对筹资制度对再分配造成的冲击进行了分析。
本研究发现,威海模式改善了收入影响的不平等,但其它因素影响变化各异。
改革后筹资不平等有所改善,但筹资系统的再分配效应加大了收入不平等,改革前后这种效应的变化大小依赖于风险厌恶程度。
关键词:医疗保险改革公平性不平等作者简介:吴成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00871一、文献综述(一)与本文研究相关的重要研究文献对公平性的实证研究首先需要定义或选择不平等度量指标。
Atkinson(1970,1983)、Sen(1973)等人都曾对不平等度量的一般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Cowell(1998)对不平等度量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回顾。
在对医疗保险公平性的研究中,常用的医疗保险公平性度量指标和方法包括:极差法、基尼系数、差异指数、集中系数、Atkinson度量等。
在健康和卫生服务利用不平等方面的研究中,Grand(1987)较早地利用不平等度量进行了健康不平等的国际比较研究。
他选择以AMD指标、基尼系数、Atkinson指标(取ε=0.75,ε=1.25)作为不平等度量。
对32个发达国家进行了测算并排序,并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了各国平均死亡年龄的影响因素。
Wagstaff等人(1991)应用集中系数来衡量健康状态和年龄标准化的保健费用分布的不公平性。
Gerdtham等人(1994)用集中系数度量了健康状况本身的不公平性。
Waters(2000)使用集中系数和Atkinson系数,度量了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
Wagstaff和Doorslaer(1994)提出了使用多种患病率指标度量健康不公平性的方法。
Humphries,Doorslaer(2000)在此基础上用集中系数研究了加拿大与收入相关的自报告的健康状况的不公平性。
Makinen等人(2000)使用家庭收入数据研究了八个发展中国家收入所影响的卫生服务利用和卫生费用的不平等性。
Matthews等人(1999)研究了性别差异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
Dusheiko,Gravelle(2001)讨论了健康的间接标准化和直接标准化方法对不平等度量的影响。
他们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间接标准化不平等指标相较于直接标准化不平等指标过低地估计了偏集中系数。
这里的所谓标准化,即剔除掉与健康产出方程中非收入因素与收入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本文所引用的直接标准化方法如下:计量。
在健康系统的筹资公平性方面,世界卫生组织(2000)提出了筹资分布公平性指标FFC(Fairness of Financial Contribution),用来度量筹资贡献的公平性和财政风险防范水平。
它假设支付应当与支付能力成比例。
定义健康筹资贡献HFC为卫生费用在家庭支付能力中的比例。
它所定义的卫生费用包括通过各种方式对健康系统的资金贡献。
家庭支付能力包括全部消费加上未包含在其中的税减去食品支出。
FFC被定义为HFC的三阶绝对值矩:其中i代表家庭的下标。
n为家庭样本数。
FFC越大越接近公平。
(二)中国医疗保险公平性的实证研究对中国医疗保险制度公平性的重要研究包括:Yu,Sarri(1997)研究了中国妇女的健康状况和性别不平等,闫菊娥、张静(1998)通过对城乡居民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健康状况指标进行国际比较和区域比较,探讨了中国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的公平性状况。
Liu等人(1999)研究了中国城乡健康状况在经济改革时期的公平性问题,张鹭鹭等人(2000)对地区医疗人力及床位的人口及地理分布公平性进行了评估。
欧序生(2001)对三峡农村贫困地区卫生服务的研究揭示了不同收入人群在获得基本卫生服务方面的不公平性。
龚幼龙、陈家应等人(2001)的研究发现,人均收入、企业性质及效益、医疗保健制度覆盖以及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情况对卫生服务利用率有重要影响。
目前我们尚未在公开文献上看到对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前后收入影响的公平性及筹资公平性变化的较为全面的研究。
二、对威海医疗保险公平性的实证分析(一)政策背景和样本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要求。
1994年,国务院确定将镇江、九江作为全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开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从1996年起,试点城市扩大到近40个。
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国性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正式确定并实施。
威海市作为全国57个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城市之一,1997年开始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自1999年开始实行以医疗救助为主要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同年5月1日,按照国务院《决定》,实行制度接轨。
从威海具体实施情况来看,1999年以前是局部的探索阶段,1999年之后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全面实施的阶段。
本研究所选用的样本是从威海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中取得的中心市区(环翠区)数据,包含了1999年到2001年基本医疗保险计划不同类型的城镇职工参保人的数据。
考虑到数据的连贯性,我们选取了从1999年就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
样本容量N=55679。
(二)医疗保险公平性指标的研究我们在传统的不平等指标的基础上,引入了基于福利损失定义的不平等度量指标。
它定义为不平等造成的福利损失占理想福利的比重:可以证明,它满足规模无关性,可分解性,转移性公理,以及可加可分解性。
它与Akinson 度量序数等价,并可互相转换,但由ε所引起的指标变化并不一致。
Atkinson度量随参数ε增长而增长,这与它将ε定义为“不平等厌恶系数”是一致的。
但作者提出的不平等度量指标,只能用效用函数中个人的风险厌恶程度来解释,的意义在于它是对福利损失的直接反映,并使我们可以观察到社会的风险厌恶水平对社会福利损失程度的非单调影响。
它显示出,社会的福利损失程度随着参数ε的增长呈现非单调的变化,并非简单地随着风险厌恶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一特征很容易理解。
随着参数ε的增大,对低收入者而言,其与高收入者的差距所引起的效用差距减少,但同时所有社会成员的效用都在降低,由于这种变化的非线性特征,使得福利损失程度呈现非单调的变化。
这一指标揭示了风险厌恶与不平等厌恶的不一致性。
尽管这一指标不满足规模独立性,但正如Grand(1987)所指出的,转移独立性比规模独立性更为重要。
这是因为不同的分布之间,在生物学对寿命的限定之下,不仅因为规模因素,而且由于不同模式而存在差异。
在转移独立性假设之下,如果两个国家具有不同的均值,但个体间有相同的绝对差,则其不平等度量相同。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我们通过计算基尼系数、集中系数、Akinson度量、度量对三年的总体不平等状况进行比较。
卫生服务利用的指标为:年就诊次数、年住院天数;筹资不平等的指标为:年费用总计、个人帐户支付费用和自付费用、统筹费用。
自付费用包含个人帐户和自付现金。
在对卫生服务利用不公平性的研究中,对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人口统计学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解释变量包括参保人年龄、性别、民族、离退休情况、单位类别和收入。
采用直接标准化方法计算偏集中系数,对收入影响的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进行评估。
在筹资公平性研究方面,我们采用筹资分布公平性指标FFC。
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卫生费用包括参保人所有支付,在这里使用了年个人自付费用总计,包括医疗管理信息系统所记录的支出:个人帐户的支付和个人自付。
由于统筹帐户由单位缴纳,并具有公积金性质,因此不包括在内。
支付能力采用个人年工资收入加上年计入个人帐户金额(根据中国的政策,个人帐户的本金和利息归本人所有,可以结转和继承,因此带有私人财产性质)。
我们并利用FFC指标探讨了大病救助计划的作用。
最后,通过计算筹资前后的Atkinson指标和度量并进行比较,对改革前后医疗保险制度筹资制度的再分配效应进行评估。
作者在研究中主要使用了MS SQL Server及Powerbuilder等数据库工具整理数据,采用SAS程序进行指标计算,利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
(四)不平等的总体评价(1)卫生服务利用的不平等按照基本定义公式计算的基尼系数如表1(图表略,下同)。
按照基本定义公式计算的Atkinson指标和指标如表2。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到,医疗服务指标包括就诊次数和住院天数的不平等程度在三年内逐年降低。
我们所计算的三种不平等度量指标是一致变化的。
按照当年收入排序计算的集中系数如表3。
收入所影响的不平等则可以从集中系数观察到。
可以看到,1999年、2000年、2001年三年中,集中系数先降后升,但降幅远大于升幅。
这意味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确实改善了医疗服务的不平等状况,但随着新制度的稳定运行,不平等程度略有反弹。
(2)筹资公平性的不平等指标按照基本定义公式计算的不平等指标如表4、表5。
医疗费用的不平等程度逐年降低,个人帐户费用的不平等程度先升后降,自付费用的不平等程度逐年上升,包含个人帐户和自付现金的自付费用的不平等程度逐年上升,统筹费用的不平等程度逐年下降。
按照当年收入排序计算的集中系数如表6。
收入不平等所影响的筹资不平等的情况则为:医疗费用的不平等程度先大幅下降,然后略有回升;个人帐户费用的不平等程度先大幅下降,然后略有回升;自付费用的不平等程度逐年下降;包含个人帐户和自付现金的自付费用的不平等程度先大幅下降,然后又大幅反弹;统筹费用的不平等程度先大幅下降,然后略有回升。
(五)卫生服务利用不公平性的影响因素在我们的多元回归方程中所使用的变量含义的说明如下。
被解释变量为年就诊次数;解释变量中,XB:性别,男性为0,女性为1;NLZB:年龄组别,共分为17组,其中15岁到95岁之间每5岁为一组,95岁以上为一组,如果属于第n组,则NLZBn为1,反之为0,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共取NLZB1~NLZB16;MZ:民族组别,共五个民族,MZ1~MZ4分别代表除汉族外的其它民族,如果属于民族n,则MZn为1,反之为0;LIXIU:是否离退休,在职为1,离退休为0;ZYLB:职业类别,机关事业人员为1,其它为0;SNGZZE:工资总额,居于前10%为高收入,取值1,反之职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