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考试重点重点—最新版

儿科学考试重点重点—最新版
儿科学考试重点重点—最新版

1.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后一周因奶量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粪排除,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2.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大于或等于1000克)至出生后7足天。

3.小于胎龄儿S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 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平均体重两个标准差的新生儿

4.大于胎龄儿L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90 百分位数以上,或高于平均体重2 个标准差的新生儿。

5.口服补液盐(ORS):是WHO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各种电解质浓度为Na+90mmol /L,K十20mmo[/L,Cl—80mmol/L,HCO3—30mmol/L;可用NaCl 3.5g,NaHC032.5g,枸橼酸钾1.5g,葡萄糖20.0g,加水到1000mL配成;其电解质的渗透压为220retool/L(2/3)。

6.2:1等含钠液:是由2份生理盐水,一份1.4%碳酸氢钠溶液组成,等,用于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

7.2:3:1含钠液:由2份生理盐水,3份4-10%葡萄糖液,1份1.4%碳酸氢钠溶液组成,1/2,用于等渗性脱水补充累计损失量。

8.4:3:2含钠液:为适用于不同情况的补液需要,常把各种等溶液按不同比例配制成混合溶液应用。其成分是4份O.9%氯化钠,3份5%或10%葡萄糖,2份1.87%乳酸钠。力为2/3。

9.面神经征(Chvostek sigh):是以手指尖或叩诊锤轻击患儿与口角间的面颊部,引起眼睑和口角抽动者为阳性,新生儿可呈假阳性。

10.瑟征:以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和舒压之间5分钟之该手出现痉挛为阳性。

11.佝偻病串珠:肋骨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于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呈钝圆形隆起,上下排列如串珠状,可触及或看到,称为佝偻病串珠,以两侧7-10肋最明显。

12.方颅: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至7-8月时,变成“方盒样”头型,称为~

13.新生儿:从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称为新生儿期,期间的小儿称为~

14.中性温度:指机体代氧和能量消耗最低并能保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

15.原始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早产儿以上反射可引不出,以上反射生后数月自然消失。几个月后不消失,提示神经系统发育不全。

16.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正常成人血清胆红素低于17μmol/L,当超过34μmol/L 即可出现黄疸。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当血清胆红素超过85μmol/L,则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17.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消退。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

18.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过早(24小时);黄疸过重,手足心发黄,血清胆红素大于221μmol/L;黄疸退而复现或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每日升高大于85μmol/L,黄胆持续过久,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

19.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既出现腹泻,出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大便软为正常

20.新生儿溶血病(HD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 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而引起的溶血。以ABO系统血型不合为最常见,其次是RH系统血型不合

21.胆红素脑病:由于血清间胆增高,透过血脑屏障,引起以大脑基底核为主的脑组织广泛黄染,导致脑细胞受损,表现为意识障碍、惊厥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及严重后遗症。

22.唐氏综合症(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常染色体畸变疾病,也是小儿染色体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本病主要特征为智能落后、特殊面容和生长发育缓慢,并可伴有多种畸形

23.苯丙酮尿症(PKU)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病,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过程中酶缺陷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量排出而得名,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4.原发综合征:是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病变组成,为小儿原发性肺结核的一种典型表现。

25.免疫缺陷病(ID):是指因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和免疫分子(可溶性因子白细胞介素,补体,免疫球蛋白和细胞膜表面分子)发生缺陷引起的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26.过敏性紫癜:又称舒-亨综合征,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血管炎综合征。临床特点除皮肤紫癜外,还有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等。主要见于学龄儿,男孩多于女孩。

27.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

28.Koplik 斑(柯氏斑):颊黏膜下层的微小分泌腺发炎,其病变有浆液性渗出及皮细胞增殖,常在发珍前24—48小时出现,开始仅在对着下臼齿相对应的颊黏膜上,可见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

29.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好发于3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以发热、斑丘疹、疱疹为主,重者可出现脑膜炎、肺水肿等

30.原发性肺结核:是原发性结核病中最常见者,为结核病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包括原发综合征与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31.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菌侵犯脑膜所引起的炎症,常为血行播散所致的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的一部分,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类型。

32.支气管哮喘: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33.支气管肺炎: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儿童多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4.法洛四联症(TOF):是婴儿期后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通常由四种畸形组成,包括右室流出道梗阻,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35.艾森曼格综合症:当右室收缩压超过左室收缩压时,左向右分流逆转为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从无青紫发展至有青紫。

36.差异性紫绀: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产生肺动脉血流逆向分流入主动脉,患儿呈现差异性紫绀下半身青紫,左上肢有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

37.肾病综合征(N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有以下四大特点:①大量蛋白尿②低白蛋白血症③高脂血症④明显水肿

38.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感染及贫血纠正后即恢复正常。

39.缺铁性贫血(IDA)是由于体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

40.热性惊厥:发病年龄为3个月-5岁,体温在38度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排除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和代性疾病,既往无热性惊厥史,即可诊断为~

41.生长激素缺乏症(GHD):是由于腺垂体合成和分泌生长激素部分或完全缺乏,或由于GH分子结构异常、受体缺陷等所致的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

42.特发性真性性早熟:是由于下丘脑对性激素的负反馈的敏感性下降,使促性腺素释放激素过早分泌所致。女性多见。

1.小儿年龄分期:①胎儿期②新生儿期③婴儿期④幼儿期⑤学龄前期⑥学龄期⑦青春期

2.生长发育规律:①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②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③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④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3.儿童行为问题:大类:①生物功能行为问题②运动行为问题③社会行为问题④性格行为问题⑤语言问题。小类:①屏气发作②吮拇指癖、咬指甲癖③遗尿症④儿童擦腿综合征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⑥孤独症谱系障碍⑦睡眠障碍

4.计划免疫:婴儿必须在1岁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百白破三联针,麻疹减毒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等五种疫苗接种的基础免疫(简称五苗防七病)。

5.脱水的症状和体征:(1)轻度脱水(体重的5%):心率增快无,脉搏可触及,血压正常,皮肤灌注正常,皮肤弹性正常,前囟正常,粘膜湿润,眼泪有,呼吸正常,尿量正常(2)中度脱水(体重的10%):心率增快有,脉搏可触及(减弱),血压-直立性低血压,皮肤灌注正常,皮肤弹性轻度减低,前囟轻度凹陷,粘膜干燥,眼泪有或无,呼吸深,也可快,尿量少尿(3)重度脱水(体重的15%):心率增快有,脉搏明显减弱,血压低血压,皮肤灌注减少,皮肤弹性降低,前囟凹陷,粘膜非常干燥,眼泪无,呼吸深和快,尿量无尿或严重少尿.【不同性质脱水的鉴别】低渗性、等渗性与高渗性:(1)原因及诱因:以失盐为主,补充非电解质过多,常见于病程较长营养不良者;水与电解质丢失大致相同;以失水为主,补充高钾液过多,高热、入水量少,多汗等(2)血钠程度:低于130mmol/L;130-150mmol/L;高于150mmol/L(3)口渴:不明显;明显;极明显(4)皮肤弹性:极差;稍差;尚可(5)血压:很低;低;正常或稍低(6)神志:嗜睡或昏迷;神经萎靡;烦躁易惹怒

6.小儿对能量的需要:①基础代率②事物的热力作用③生长④活动⑤排泄

7.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表现:好发于3月~2岁小儿。①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特别<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枕秃。

②激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③恢复期:患儿临床状减轻至消失。血清钙磷数天恢复,碱性磷酸酶4~6周恢复,X线表现2~3周后恢复。④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遗留骨骼畸形。

8.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①生理性黄疸②“马牙”和“螳螂嘴”③乳腺肿大和假月经④新生儿红斑及粟粒疹

9.新生儿窒息:复方案:ABCDE复方案:A:尽量吸净呼吸道黏液。A是根本。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 B 是关键。C: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心搏出量D:药物治疗。E;进行动态评价。 E贯穿于整个复过程之中。复程序:(1)最初复步骤:保暖;摆好体位;立即吸净口、咽及鼻部粘液。触觉刺激。(2)通气步骤:观察;复器加压给氧;胸外按压心脏;气管插管术;给肾上腺素;纠酸、扩容及抗休克。(3)复技术:复器加压给氧,通气率 30~40 次/分。胸外按压心脏:按压速率为 120 次/分。

10.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治疗:(1)支持疗法:①维持良好通气换气功能:保持 PaO2>60-80mmHg、PaCO2和PH值在正常围;②维持良好循环功能:使心率、血压保持在正常围;③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5.0mmol/L左右)。⑵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钠⑶治疗脑血肿⑷亚低温治疗⑸新生儿期后治疗

11.新生儿颅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①早产②缺氧窒息③外伤(以产伤为主)

④其他临床表现:㈠常见症状和体征:①意识改变②呼吸改变③颅压增高④眼征⑤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应迟钝⑥肌力增高、减低或消失⑦其他㈡脑室周围-脑室出血:头颅影像学检查分为四级:Ⅰ级:室管膜下出血Ⅱ级:脑室出血,无脑室扩大Ⅲ级:脑室出血伴脑室扩大Ⅳ级:脑室出血伴脑实质出血.㈢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㈣硬脑膜下出血.㈤小脑出血. 诊断:病史、症状、体征→提供诊断线索→头颅B超、CT、MRI→确诊

治疗:①支持疗法:保持患儿安静,维持正常的PaO2、PaCO2、pH、渗透压及灌注压②止血:维生素K1、维生素C、止血敏③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钠④降低颅压:呋塞米、甘露醇⑤治疗脑积水:乙酰唑胺

12.新生儿黄疸胆红素代特点:⑴胆红素生成过多:①红细胞数相对较多,且破坏亦多;②新生儿红细

胞寿命短;③其他来源的胆红素生成较多;⑵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①白蛋白含量相对低,早产儿更低;②初生儿常伴缺氧、酸中毒、低血糖,影响白蛋白与胆红素联转功能;⑶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①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Y.Z蛋白含量低;②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含量低,活性差;③肝细胞将结合胆红素排泄到肠道的能力差;⑷肝肠循环增加:肠道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将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未结合胆红素

13.新生儿溶血病:胆红素脑病分为四期:①警告期②痉挛期③恢复期④后遗症期,前三期为“急性胆红素脑病”,第四期为“慢性胆红素脑病”

14.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和晚发性。(1)早发性:①生后7天起病②感染发生在出生前或出生时③常伴有肺炎(2)晚发性:①出生7天后起病②感染发生于出生时或出生后③常有脐炎、肺炎或脑膜炎。一般表现为反应差、嗜睡、发热或体温不升、体重不升等症状。出现以下表现时应高度怀疑为败血症:①黄疸②肝脾肿大③出血倾向④休克⑤其他: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痹等⑥可合并肺炎、脑膜炎等。诊断:(1)确认败血症:具有临床表现并符合下列任意一条①血培养或无菌体腔培养出致病菌②如果血培养培养出机会致病菌,则必须于另次血,或无菌体腔,或导管头培养出同种细菌(2)临床诊断败血症:具有临床表现并符合下列任意一条①非特异形检查大于等于2次②血标准病原菌抗体或DNA 检测阳性。治疗:(1)抗生素治疗:①早用药②静脉、联合给药③疗程足④注意药物毒副作用(2)处理严重并发症:①抗休克②清除感染灶③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④减轻脑水肿(3)支持疗法:保暖、供给足够热卡和液体、维持血糖和电解质正常(4)免疫疗法①静注免疫球蛋白②交换输血③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者输粒细胞④血小板减少者输血小板(5)清除局部感染灶

15.遗传性疾病的分类:(1)染色体病(2)单基因遗传性疾病: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③X连锁隐性遗传④X连锁显性遗传⑤Y连锁遗传(3)多基因遗传性疾病(4)线粒体病(5)基因组印记

16.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类:①T细胞与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②以抗体为主的免疫缺陷③其他已明确定义(基因表型)的免疫缺陷综合症④免疫调节失衡性疾病⑤先天性吞噬细胞数量和(或)功能缺陷⑥天然免疫缺陷⑦自身炎症反应性疾病⑧补体缺陷我国常见的几种PID:①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②X 连锁高免疫缺蛋白M血症(XHIM)③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症(WAS)④慢性肉芽肿病(CGD)⑤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CID)⑥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共同临床疾病:①反复和慢性感染:免疫缺陷最常见的表现是感染,表现为反复、严重、持久的感染;②易患肿瘤;③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一般治疗、替代治疗、免疫重建、基因治疗

17.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多为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皮肤紫癜为主,起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①皮肤紫癜:反复出现,多见于四肢及臀部②胃肠道症状:阵发性剧烈腹痛为主,常位于脐周或下腹部,疼痛,可伴呕吐③关节症状:大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关节腔有浆液性积液,不留后遗症;④肾脏症状:多数患儿出现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伴血压增高机浮肿,称为紫癜性肾炎。辅助检查:①周围血象:白细胞正常或增加,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②尿常规;可有红细胞、蛋白管型,重型有肉眼血尿③血沉轻度增快;④腹部超声有利于早期诊断肠套叠⑤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治疗:①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去除致病因素②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③抗凝治疗:阿司匹林、肝素、尿激酶④其他:钙拮抗剂,非甾体抗炎药等

18.川崎病:病理:全身性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本病血管炎变可分为Ⅳ期:Ⅰ期:约1—9天,小动

脉周围炎症,Ⅱ期:约12~25天,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全层血管炎Ⅲ期:约28~31天,动脉炎症渐消退,血栓和肉芽形成,纤维组织增生,膜明显增厚,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Ⅳ期:数月~数年,病变逐渐愈合,心肌疤痕形成,阻塞的动脉可能再通。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①发热:39—40度,持续7—14天或更长,成稽留热或弛热型,抗生素治疗无效;②球结合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③唇及口腔表现: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④手足症状:硬性水肿或掌跖红斑,⑤皮肤表现:多形性皮斑或猩红热样皮疹。⑥颈淋巴结肿大;(2)心脏表现:于病程1—6周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膜炎、心律失常(3)其他: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关节痛和关节炎。辅助检查:①血液检查:---②免疫学检查;

③心电图;④胸部平片;⑤超声心动图;⑥冠状动脉造影⑦多层螺旋CT。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1)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2)多形性红斑(3)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4)唇充血皲裂,口腔粘膜弥漫充血,舌乳头呈草莓舌;(5)颈部淋巴结肿大。如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为川崎病。治疗:(1)阿斯匹林:首选药物、有抗炎抗凝作用。(2)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有免疫调节功能(3)糖皮质激素:因可促进血栓形成,易发生冠状动脉瘤和影响冠脉病变修复,故不宜单独应用。(4)其他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对症治疗、心脏手术 (5)IVIG非敏感型KD的治疗

19.麻疹:【临床表现】㈠典型表现:(1)潜伏期:大多为6~18天,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2)前驱期:常持续3~4天。主要表现为:①发热②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③麻疹黏膜斑(3)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皮疹,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4)恢复期:若无并发症发生,出疹3~4天后各种症状,一般7~10天痊愈。㈡非典型麻疹(1)轻型麻疹:多见于有部分免疫者,主要临床特点为一过性低热,轻度眼、鼻卡他症状(2)重型麻疹:主要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继发严重感染者。体温持续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3)异型麻疹: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而再次感染麻疹野病毒株者。典型症状是持续高热、乏力、肌痛、头痛或伴四肢浮肿。【并发症】⑴肺炎⑵喉炎⑶心肌炎⑷神经系统①麻疹脑炎②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⑸结核病恶化⑹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②多核巨细胞检查③血清学检查④病毒抗原检测⑤病毒分离【治疗】现在还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麻疹,主要为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和预防并发症。

20.结核病:【诊断】力求早期诊断。包括发现病灶,决定其性质、围和是否排菌,并确定其是否活动,以作为预防和治疗的根据。(1)病史①中毒症状②结核病接触史③接种史④有无急性传染病史⑤无结核过敏表现⑵结核菌素试验(2)结核菌素试验。【临床意义】:1)阳性反应见于:①接种卡介苗后。②年长儿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呈一般阳性反应,表示曾感染过结核杆菌。③婴幼儿尤其是未接种卡介苗者,阳性反应多表示体有新的结核病灶④强阳性反应者,表示体有活动性结核病。⑤由阴性反应转为阳性反应,表示新近有感染。2)阴性反应见于:①未感染过结核;②结核迟发性变态反应前期③假阴性反应,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所致④技术误差或结核菌素失效。【治疗】(1)一般治疗注意营养,应多卧床休息,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复查随诊。(2)抗结核药物治疗目的是:①杀灭病灶中的结核菌;②防止血行播散。治疗原则为:①早期治疗;②适宜剂量;③联合用药;④规律用药;⑤坚持全程;⑥分段治疗。【预防】(1)控制传染源(2)普及卡介菌接种:下列情况禁止接种卡介苗:①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症或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②急性传染病恢复期③注射局部有湿疹或患全身性皮肤病④结核菌素试验阳性。(3)预防性抗结核治疗:㈠目的:①预防儿童活动性肺结核;②预防肺外结核病发生;③预防青春期结核病复燃。㈡适应证:①密切接触家庭开放性肺结核者②3岁以下婴幼儿未接种卡介苗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③结核菌素试验新近由阴性转为阳性者④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伴结核中毒症状者⑤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新患麻疹或百日咳小儿⑥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小儿需较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者

21.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⑴早期(前驱期)⑵中期(脑膜刺激期)⑶晚期(昏迷期)。不典型结脑

表现为:①婴幼儿有时仅以惊厥为主诉②早期出现脑实质损害者③早期出现脑血管损害者,可表现为肢体瘫痪④合并脑结核瘤者可似颅肿瘤表现⑤当颅外结核病变极端严重时,可将脑膜炎表现掩盖而不易识别⑥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脑膜炎时,常表现为顿挫型。【并发症及后遗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脑积水、脑实质损害、脑出血及脑神经障碍。严重后遗症为脑积水、肢体瘫痪、智力低下、癫痫及尿崩症等。【治疗】应抓住抗结核治疗和降低颅高压两个重点环节。⑴一般疗法:应卧床休息,细心护理⑵抗结核治疗:联合应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结核杀菌药物,分阶段治疗。①强化治疗阶段②巩固治疗阶段。⑶降低颅高压:①脱水剂②利尿剂③侧脑室穿刺引流④腰椎穿刺减压及鞘注药⑤分流手术。⑷糖皮质激素⑸对症治疗:①惊厥的处理②水、电解质紊乱的处理。⑹随访观察复发病例全部发生在停药后4年,绝大多数在2~3年。停药后随访观察至少3~5年,凡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正常,疗程结束后2年无复发者,方可认为治愈。

22.细菌性肠炎发病机制:“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肠功能异常性”腹泻

23.小儿腹泻:【临床表现】根据病程分类:急性小儿腹泻(<2周),迁延性小儿腹泻( 2周~2月),慢性小儿腹泻( >2月)根据病情分类:轻型腹泻——无明显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重型腹泻——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全身中毒症状常见肠炎临床特点:轮状病毒肠炎:是婴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因。多发生在6-24个月的婴幼儿。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病初一两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及水分多,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脓液,无腥臭味。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侵袭性肠炎:①潜伏期 18~24 小时②起病急,有恶心、呕吐、频泻,大便常带脓血。有腹痛,临床症状与菌痢不易区别,③发热可达40℃,可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休克④需要作大便细菌培养【急性腹泻的治疗】治疗原则:调整饮食,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1)饮食疗法(2)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3)补钙、补镁治疗(4)药物治疗:①控制感染②肠道微生态疗法③肠黏膜保护剂④抗分泌治疗⑤避免用止泻药⑥补锌治疗

24.支气管哮喘:【危险因素】①吸入过敏原②食入过敏原③呼吸道感染④强烈的情绪变化⑤运动和过度通气⑥冷空气。⑦药物⑧职业粉尘及气体【病理和病理生理】①支气管痉挛②管壁炎症性肿胀③黏液栓形成④气道重塑【诊断和鉴别诊断】(1)儿童哮喘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下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支气管舒剂有显著疗效。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5)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儿,可酌情采用以下任何1项:①支气管激发实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PEF每日变异率大于等于20%。符合1-4条或4、5条可诊断为~ (2)咳嗽变异型哮喘标准:1)持续咳嗽>4周,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以干咳为主2)临床上无感染征象3)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5)支气管激发实验阳性或PEF每日变异率大于等于20%6)个人或一级、二级亲属有特应性疾病史,或变应原测试阳性。以上1-4项为基本诊断条件。【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1)β2受体激动剂:β2受体激动剂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支气管舒剂。(2)全身性糖皮质激素:病情较重的急性病例应给予口服泼尼松短程治疗(3)抗胆碱能药物:作用比β2受体激动剂弱,起效也较慢,但长期使用不易产生耐药,不良反应少。(4)短效茶碱:短效茶碱可作为缓解药物用于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1)氧疗(2)补液、纠正酸中毒: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紊乱。(3)糖皮质激素(4)支气管扩剂的使用(5)镇静剂(6)抗生素酌情使用(7)辅助机械通气指征。【哮喘慢性持续期治疗】(1)吸入型糖皮质激素(2)白三烯调节剂(3)缓释茶碱(4)长效β2受体激动剂(5)肥大细胞膜稳定剂(6)全身性糖皮质激素(7)联合治疗(8)特意性免疫治疗

25.支气管肺炎:【病理生理】(1)呼吸功能不全(2)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3)心血管系统(4)神经系统(5)胃肠道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主要临床症状①发热②咳嗽③气促④全身症状: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轻度腹泻或呕吐。体征①呼吸增快②发绀③肺部中、细湿啰音。重症肺炎的表现:重症肺炎由于严重的缺氧及毒血症,除呼吸系统改变外,可发生循环、神经和消化等系统功能障碍。【肺炎合并心衰的表现】①呼吸突然加快>60次/分②心率突然>180次/分③突然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苍白或发灰,指(趾)甲微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④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⑤肝脏迅速增大⑥尿少或无尿,眼睑或双下肢水肿。【并发症】脓胸、脓气胸、肺大泡、肺不、支气管扩等。【诊断】支气管肺炎的诊断比较简单,一般有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的症状,肺部听到中、细湿啰音或X线有肺炎的改变均可诊断为支气管肺炎。

26.支气管肺炎治疗:原则为控制炎症、改善通气功能、对症治疗、防止和治疗并发症。㈠一般治疗及护理室空气要流通,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经常变换体位,注意隔离,以防交叉感染。注意水和电解质的补充,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㈡抗感染治疗(1)抗生素治疗:明确为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继发细菌感染者应使用抗生素。1)原则:①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药物②选用的药物在肺组织中应有较高的浓度③早期用药④联合用药⑤足量⑥足疗程。重者患儿宜静脉联合用药。2)根据不同病原选择抗生素3)用药时间:一般应持续至体温正常后5~7天,症状、体征消失后3天停药。(2)抗病毒治疗。㈢对症治疗:(1)氧疗(2)气道管理(3)腹胀的治疗(4)其他。㈣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可减少炎症渗出,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血管通透性和微循环,降低颅压。使用指征为:①严重憋喘或呼吸衰竭②全身中毒症状明显③合并感染中毒性休克④出现脑水肿⑤胸腔短期有较大量渗出。㈤并发症及并存症的治疗:(1)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吸氧、镇静、利尿、强心、血管活性药物。①利尿:可用呋塞米、依他尼酸②强心药:可使用地高辛或毛花苷丙静脉注射③血管活性药物:常用酚妥拉明。㈥生物制剂

27.法洛四联症:【病理解剖】法洛四联症由4种畸形组成:右室流出道梗阻,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临床表现】青紫为其主要表现,蹲踞症状,杵状指(趾),阵发性缺氧发作【治疗】:科治疗(1)一般护理:应经常饮水,预防感染,及时补液,防治脱水和并发症。婴幼儿则需特别注意护理,以免引起阵发性缺氧发作。(2)缺氧发作的治疗。外科治疗

28.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依据】(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3)心电图改变(4)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治疗】1.休息2.药物治疗(1)对于仍处于病毒血症阶段的早期患者,可选用抗病毒治疗,但疗效不确定(2)改善心肌营养(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4)皮质激素:(5)心律紊乱治疗(6)其他治疗:

29.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急性肾炎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者全无临床症状仅发现镜下血尿,重者可呈急进性过程,短期出现肾功能不全。⑴前驱感染⑵典型表现:①水肿②血尿③蛋白尿④高血压⑤尿量减少⑶严重表现:①严重循环充血②高血压脑病③急性肾功能不全⑷非典型表现:①无症状性急性肾炎②肾外症状性急性肾炎③以肾病综合征表现的急性肾炎。【治疗】本病无特异治疗。⑴休息⑵饮食注意⑶抗感染⑷对症治疗:①利尿②降血压⑸严重循环充血的治疗⑹高血压脑病的治疗⑺急性肾衰竭的治疗

30.肾病综合征::【并发症】感染,电解质紊乱和低血容量,血栓形成,急性肾衰竭,肾小管功能障碍。【治疗】⑴一般治疗①休息②饮食控制③防治感染④4)利尿⑤对家属的教育⑵糖皮质激素⑶免疫抑制剂⑷抗凝及纤溶药物疗法⑸免疫调节剂⑹血管紧素转换酶抑制剂⑺中医药治疗

31. 缺铁性贫血:【病因】先天储铁不足、铁摄入量不足、生长发育因素、铁的吸收障碍、铁的丢失过多【治疗】主要原则为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1)一般治疗:加强护理,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感染,如伴有感染者应积极控制感染,适当增加含铁质丰富的食物,以增加铁的吸收(2)去除病因(3)铁剂治疗:包括口服铁剂和注射铁剂(4)输红细胞

3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1.一般治疗2.糖皮质激素。3.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4.血小板输注5.抗-D免疫球蛋白6.脾切除7.利妥昔单抗 8.TPO和TPO受体激动剂9.免疫抑制剂 10.其他

33.血友病:【临床表现】出血症状的轻重及发病的早晚与凝血因子活性水平相关。1.皮肤、黏膜出血2.关节积血3.肌肉出血和血肿4.创伤或手术后出血5.其他部位的出血。【治疗】1.预防出血 2.局部止血

3.替代疗法(1)因子Ⅷ和因子Ⅸ制剂:(2)冷沉淀物(3)凝血酶原复合物(4)输血浆或新鲜全血(5)预防性替代治疗

4.药物治疗(1)1-脱氧-8-精氨酸加压素(2)性激素

5.基因治疗

34.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1)压力(KPa):不同程度增高;增高;正常或轻度增高(2)外观:米汤样浑浊;微浊,毛玻璃样;清亮(3)Pandy试验:+到+++;+到+++;-到+(4)

6/L):数百到数千,多核为主;数十到数百,淋巴细胞为主;正常到数百,淋巴细胞为主(5)白细胞(×10

蛋白(g/L):明显增高;增高;正常或轻度增高(6)糖(mmol/L):明显降低;降低;正常(7)氯化物(mmol/L):多数降低;降低;正常(8)查找病因:涂片或培养可发现致病菌;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抗酸杆菌;特异性抗体阳性,病毒分离可阳性

35.惊厥:【病因分类与特点】感染性病因(1)颅感染。(2)颅外感染1)热性惊厥2)感染中毒性脑病非感染性病因(1)颅疾病:1)颅脑损伤与出血2)先天发育畸形3)颅占位性病变(2)颅外(全身性)疾病:1)缺氧缺血性脑病2)代性疾病

36.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年龄小于3个月幼婴和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表现多不典型。皮疹瘀斑瘀点是流脑的重要征象。【并发症和后遗症】1.硬脑膜下积液2.脑室管膜炎 3.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 4.脑积水 5.各种神经功能障碍。

儿科学重点总结

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一)胎儿期:受孕到分娩,约40周(280天)。受孕最初8周称胚胎期,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1.加强护理,注意保暖,细心喂养,预防各种感染。 2.发病率、死亡率高,尤其生后第一周。 3.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 1.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身长50→75cm,体重3→9kg. 2.易发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应按时预防接种。 (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 1.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加快。 2.活动能力增强,注意防止意外。 3.喂养指导。 4.传染病预防。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 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一般规律为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第二节体格生长(重点) (一)体格生长的指标 1.体重: 出生体重平均3kg,生后第1周内生理性体重下降(3~9%)。 1岁体重平均为9kg,2岁12kg,2岁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长2kg。 体重计算公式: <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 + 月龄× 7~12个月龄婴儿体重(kg)=6 + 月龄× 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 + 8(7)kg

2.身高: 新生儿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后半年每月增长。 1岁75cm,2岁85cm,2岁以后每年长5~7cm。 2~12岁身长计算公式 身长(cm)=年龄×7 + 70 3.头围 新生儿头围34cm,3个月40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15岁54~58cm,半岁42cm。 4.胸围 出生时比头围小1~2cm,约32cm;1岁时与头围相等约46cm。 (二)骨骼的发育 1.囟门 前囟:出生时~2cm,12~18个月闭合。 后囟:6~8周闭合;颅骨骨缝3~4个月闭合。 2.脊柱的发育: 3个月抬头颈椎前凸;6个月会坐胸椎后凸;1岁会走腰椎前凸。 4.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 摄左手X线片。头状骨、钩骨3个月左右出现;10岁出齐,共10个;2~9岁腕部

临床诊断学考试重点

二、各章重点(按照课件顺序) (二)发热:当抗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得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1热型及其临床意义(选择或者名解,要注意写“此种热常见于……”) (1)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得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与伤寒高热期。 (2)弛张型: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与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型: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型: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结缔组织病、肿瘤。 (5)回归热:指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常见于回归热,周期热,霍奇金病。 (6)不规则热:指发热得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 2呼吸困难病因分析(只记病因即可)。“三凹征”必考,肺性呼吸困难临床分类(类型、特点与病因) (1)病因肺源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液性 (2)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与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三凹征,常见于气管肿瘤、气管异物、喉痉挛。 ,常见于气管肿瘤、气管异物、喉痉挛。 呼气性呼吸困难得特点就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而缓慢,常伴有干啰音,常见于哮喘。 混合性呼吸困难得特点就是呼吸气都困难,呼吸频率加快变浅,听诊肺常有呼吸音异常,可有病理性呼吸音,常见于广泛肺实变与肺间质病变以及阻塞性肺气肿。 3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得三大特点,粉红色泡沫痰——急性左心衰,酸中毒性大呼吸得常见两个疾病。 (1)左心衰竭呼吸困难特点 △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 △仰卧时加重,坐位时减轻(回心血量↓、膈肌位置↓)→强迫体位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时迷走兴奋性增高,冠脉收缩,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降低;卧位,膈肌上移,肺活量减少; 卧位,静脉回流量增多,肺淤血加重。 (2)粉红色泡沫痰——急性左心衰 (3)酸中毒性大呼吸(Kussmaul呼吸):常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4思考题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由急性左心衰引起。机制①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下降→心功能下降②回心血量上升→肺淤血加重 5咳嗽得音色等(选择题,老师尤其提到“金属音”),铁锈色痰——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粉红色乳状痰与红砖色痰(这两个老师没提,顺带瞧瞧吧) (1)音色:指咳嗽时声音得色彩与特性①嘶哑:声带炎症或肿瘤等②犬吠样:会厌、喉部病变或气管受压③金属音调样:纵隔肿瘤、主动脉瘤、肺癌④微弱:极度衰竭或声带麻痹 (2)性质:铁锈色痰(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粉红色乳状痰(金葡菌)、灰绿色/红砖色痰(克雷伯杆菌)

中医儿科学复习要点

中医儿科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 (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2)新生儿期——出生~28天; (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 (4)幼儿期——1~3周岁; (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 (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 体重:清晨空腹排尿后初生:3公斤 1~6个月:体重=3+0.6*月龄 7~12个月:体重=6.6+0.5*(月龄-6)=3.6+0.5*月龄 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 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2岁后:75+5*年龄 头围:初生:33-34厘米。 胸围:初生32厘米。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出生后2~4个月内(部分出生时); 前囟关闭:出生后12~18个月。 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牙齿:出生后4~10 个月开始出牙。2~2.5 岁出齐。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10.7+0.27*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1/2~2/3)。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 1岁时能独立站立,扶1只手可行走;1岁半左右会走路。

遵义医学院诊断学考试重点

1、三凹征:当上呼吸道有部分阻塞时,气流进入体内不畅,呼吸肌收缩,肺内压极度升高,使胸骨上窝,锐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 2、奇脉: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机制:左室排血量减少,见于心胞积液。 3、Murphy征: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左胸下部,以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中止。 4、棒状小体:在细胞出现红色的细小棒状简称棒状小体。初步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可以鉴别急性淋巴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白血病。 5、阵挛:在锥体束以上病变,深反射亢进进,用力使相关肌肉处于持续性紧张状态,该组肌肉发生节律性收缩,称为阵挛,常见的有以下两种:踝阵挛、髌阵挛。 6、等渗尿:禁饮尿渗量在300mOsm/kgH2O左右时,即与正常血浆渗量相等,称为等渗尿。 7、核右移:周围血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起过3%。 1、脑膜刺激征:脑膜受激动的体征,阳性出现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质压增高等。包括: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2、二尖瓣P波:有肺心病病史者出现,P波增宽的心电图改变,(P波增宽时限>=0.12s,P 波成双峰型,双峰间距>=0.04s。 3、蜘蛛痣:皮肤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 4、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觉或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感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率失常,发生机制认为与心动过速每次心搏出量和心率失常有关。 5、胃肠型:胃肠到梗阻塞,梗阻近端的胃或肠段饱满而隆起,可显出各自的轮廓。 6、内生肌肝清除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7、窦性心率:P波规则出现二联直立,AVR联倒置。 1、集合反射:嘱病人注视1m以外的目标,然后将目标逐淅称近眼球,正常人此时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称为集合反射。 2、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 3、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C的百分率增高时称核左移。 4、Rivaita试验:浆膜上皮细胞受炎症刺分泌黏蛋白量增加,黏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其等电点为Ph3-5,因此可在稀醋酸溶液中析出,产生白色沉淀,漏出液黏蛋白含量很少,多为阴性反应,渗出液中因含有大量黏蛋白,多呈阳性反应。 5、期前收缩:期前收缩是指原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又称为过早搏动。 6、舟状腹:严重时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使腹外形如舟状腹。 7、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1、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如正常肺泡呼吸音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则为异常的支气管呼吸音,或称管样呼吸音。 2、杜氏双重杂音:将听诊器置于股动脉上,稍加压力,即可听到收缩期与舒张期皆可出现,不连续的双重杂音。 3、液波震颤: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时,如用手指叩击腹部,可感到液波震颤,或称波动感。需有3000-4000ml以上液量才能查出,不如移动性浊音敏感。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

《诊断学》重点 1.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2.体征: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 4.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5.现病史的内容:①起病的情况与发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后一般情况 6.发热: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分度:低热3 7.3~38℃,中等度热3 8.1~39℃,高热3 9.1~41℃,超高热41℃以上。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7.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9.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10.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 1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2.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表现。即紫绀。分为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前者表现为全身性,皮肤温暖,多由心肺疾病引起SaO2降低所致;后者表现的发绀出现在肢体末端和下垂部位,皮肤冷,系由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如左心衰 15.呼吸困难分为: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16.三凹征:又称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7.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全

1. 坐高: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称坐高,代表头长加脊柱长。上部量:指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的长 度,代表脊柱发育的指标。 2. 生长发育:坐长一般是指小而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可测出其测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3. 计划免疫:15岁以下儿童按年龄进行全程足量基础免疫,并适时加强免疫措施。 4. 一级预防:是指小儿的营养指导、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预防接种等。 5. 被动免疫:对易感儿或接触过患儿的体弱儿,进行抗毒素或丙种球蛋白注射,使之立即获得免疫力。 6?低渗性脱水:电解质的丢失多余水的丢失,血清钠浓度为<13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等渗性 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丢失,血清钠浓度为130—150mmol/L,表现为一般脱水体征。 8. 口服补液盐(ORS):组成成分为氧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氧化钾1.5g,无水葡萄糖20.0g,加水至 1000ml,用于轻、中度腹泻病患儿,简便易行,疗效较好。 9. 基础代谢:为在清醒、安静、空腹状况下,处于18-25 C环境中人体维持基本生理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 10. 人工喂养: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喂哺婴儿时,可选用牛、羊乳,或其他兽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 11.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本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钙磷代谢失常,导致以骨骼系统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 12.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本病是因维生素D缺乏导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 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5. 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19. 身材矮小:身高落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第三百分位数以下。 20. 生长缓慢:生长速率<5cm/年。 13. 早期新生儿:是指生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属围产儿。因刚从宫内生活转变为脱离母体独立生存各内 脏组织发育尚不够成熟,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特别需要细心护理监护和治 21. 正常足月儿:指出生时胎龄满37周不足42周,体重大于等于2500g、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22. 早产儿: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 14. 高危儿:指出生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 15. 巨大儿:出生体重大于4000克的新生儿。 6. 新生儿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时间超过20秒,伴心率小于100次/分及发绀。 7. 新生儿黄疸: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儿科学是儿科主治非常重要的学科,在儿科主治考试中占着比较大的比分,很多考生感觉儿科学的考题很容易出错,为了帮助考生解决这个问题,小编整理了儿科学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儿科学考试需要知道的知识点: 1.胎儿期:受精卵形成至出生共40周。新生儿期:胎儿娩出至28天。婴儿期:出生至1岁。幼儿期:1岁至满3岁。学龄前期:3岁至6~7岁。学龄期:6~7岁至青春期。青春期:10~20岁。 2.儿科学知识点生长发育规律:连续有阶段性(两个高峰:婴儿期+青春期),各系统器官不平衡(神经系统先快后慢,生殖系统先慢后快,体格发育快慢快,淋巴系统儿童期迅速青春期高峰以后降至成人水平),存在个体差异,一定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3.出生时:3kg,50cm。 <6个月:体重=3+月龄×0.7,身高=50+月龄×2.5。 7~12个月:体重=6+月龄×0.25,身高=65+(月龄-6)×1.5。 1岁:10kg,75cm。 2~12岁:体重=年龄×2+8,身高=年龄×7+75。 4.儿科学知识点头围: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出生时34cm,前三个月、后九个月各增6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 5.胸围:乳头下缘绕胸一周,出生时32cm,1岁时46cm,以后=头围+年龄-1。 6.前囟1.5岁闭合(过早:头小畸形,过迟:佝偻病、甲减、脑积水),后囟6~8周闭合。 7.3个月抬头时颈椎前凸(第1个生理弯曲),6个月能坐时胸椎后凸(第2个生理弯曲),1岁站立行走时腰椎前凸(第3个生理弯曲)。 8.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岁数+1,10岁出全10个。 9.乳牙共20个,4~10个月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为延迟,2.5岁出齐,2岁内=月龄-(4~6)。恒牙骨化从新生儿期开始。 10.粗细动作: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放射痛(radiating pain):又叫牵涉痛,脏疼痛引起身体体表的疼痛,脏痛觉信号传入相应的脊髓节段,该节段支配的身体体表部位发生疼痛,特点是疼痛明显,有压痛、感觉过敏。 2、阿-斯(Adams-Stokes)综合征:主要表现是在心搏停止5~10s后出现晕厥,停搏15s以后可出现抽搐,偶有大小便失禁,见于最严重的心源性晕厥。 3、Horner征: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和眼球下陷,同侧结膜充血及面部无汗。 4、奔马律: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常存在心率增快,额外心音与原有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的蹄声。 5、Austin-Flint杂音: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左室舒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产生杂音。 6、肠源性青紫症:由于大量进食含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而引起的中毒性高缺血红蛋白血症而出现紫绀。 7、端坐呼吸:患者坐于床沿,以两手置于膝盖上或扶持床边,这种体委可使胸廓辅助呼吸肌易于参与呼吸运动,加大膈肌活动度,增加肺通气量,减少回心血量和减轻心脏负担,见于心肺功能不全者。 8、移动性浊音:腹部查体时,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是发现有无胸腔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腹水1000ML以上。 9、脉搏短绌:心率大于脉率的现象,血液不足以充盈血管,见于房颤等心律失常。 10、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11、黄疸(Jaundice):是由于胆色素代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增高,而致巩膜、粘膜、皮肤及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若血中胆红素浓度在17.1~34.2μmol/L,而临床上尚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者,称为隐性黄疸。 12、潮式呼吸(cheyne-stokes):-施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见于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大脑损伤(脑皮质水平)。 25、间停呼吸(Biots呼吸):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见于颅压增高,药物引起呼吸抑制,大脑损害(延髓水平)。 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和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14、泊油样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与硫化物结合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泊油。 15、Kussmaul呼吸:严重的代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慢的呼吸,此因细胞外液碳酸氢不足,PH下降,通过肺脏排除CO2,进行代偿,以调节细胞外酸碱平衡之故,见于糖尿病酮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这种深长的呼吸~ 16、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二尖瓣脱垂可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血流从左心室流入左心房,因而二尖瓣脱垂的患者同时伴有收缩晚期杂音,它合并收缩中、晚期喀拉音称为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17、二尖瓣脱垂:由于在房室瓣在收缩中、晚期脱入左房,瓣叶突然紧或其腱索得突然拉紧产生震动所致。 18、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累死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19、胆酶分离现象:急性重症肝炎时,肝坏死,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重,而酶活性急剧下降,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凶险。 20、文氏现象:(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规律的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 到一个P波后脱漏1个QRS波群,漏博后房室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改善,PR间期又趋增强,之后又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地出现。

儿科学期末复习重点

儿科学常考点(分章节) 一,绪论: 1、围生期:指胎龄28周至出生后不满一周的小儿。 2、小儿‘四病“指肺炎、肠炎(腹泻)、贫血、佝偻病。 二,生长发育:人的生长发育指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生长是指身体各组织、器官的长大;发育指细胞、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1、生长发育的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 2、体重:生后3—12月(Kg)=(月龄+10)/2;生后1—12岁体重(Kg)=年龄*2+8. 正常婴儿生后第一个月增加1—1..7Kg,生后3—4个月体重约为出生时的两倍。12月时为出生时3倍 3、身高(长):1岁时75cm。二岁87cm,,以后每年增加6—7,2岁以后若每年身高增长低于5cm,为生长速度下降。 3头围:出生:33;三个月:40;12个月:46;2岁:48;5岁:50;15岁:53—54 4、骨骼:①头颅骨:出生时后卥已闭合,最迟6—8周;前卥出生时1—2cm,以后随颅骨生长而增大,6月龄开始减小,最迟1.5岁闭合。(脑发育不良时头围减小、前卥小或关闭早;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前卥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卥饱满;脱水时前卥凹陷②脊柱:3个月出现抬头动作使颈椎前凸;6个月能坐出现胸椎后凸;1岁时会走出现腰椎前凸。③长骨:腕部出生时无骨化中心,出现顺序:头状骨、钩骨、下桡骨骺、三角骨、月骨、大小多角骨、舟骨、下尺骨骺、豆状骨,10岁时长全,共10个,故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大约为其岁数加1。骨龄延迟: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生长激素缺乏症、肾小管酸中毒;骨龄超前:真性性早熟。④乳牙约2.5岁长齐。 5新生儿在腰椎穿刺时在4—5椎间隙。 6,大运动:二抬,四翻,六坐,八爬,十站,周岁走,二岁跑,三岁独足跳。大运动发育迟缓:4月不能抬头,8月不能翻身和独坐;13月不能独爬;15月不能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全

2.生长发育:坐长一般是指小而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可测出其测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3.计划免疫:15岁以下儿童按年龄进行全程足量基础免疫,并适时加强免疫措施。 4.一级预防:是指小儿的营养指导、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预防接种等。 5.被动免疫:对易感儿或接触过患儿的体弱儿,进行抗毒素或丙种球蛋白注射,使之立即获得免疫力。 6.低渗性脱水:电解质的丢失多余水的丢失,血清钠浓度为<13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丢失,血清钠浓度为130—150mmol/L,表现为一般脱水体征。 8.口服补液盐(ORS):组成成分为氧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氧化钾1.5g,无水葡萄糖20.0g,加水至1000ml,用于轻、中度腹泻病患儿,简便易行,疗效较好。 9.基础代:为在清醒、安静、空腹状况下,处于18-25℃环境中人体维持基本生理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 10.人工喂养: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喂哺婴儿时,可选用牛、羊乳,或其他兽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 1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本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钙磷代失常,导致以骨骼系统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 1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本病是因维生素D缺乏导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 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19.身材矮小:身高落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第三百分位数以下。 20.生长缓慢:生长速率<5cm/年。 13.早期新生儿:是指生后一周以的新生儿,属围产儿。因刚从宫生活转变为脱离母体独立生存各脏组织发育尚不够成熟,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特别需要细心护理监护和治 21.正常足月儿:指出生时胎龄满37周不足42周,体重大于等于2500g、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22.早产儿: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 14.高危儿:指出生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 15.巨大儿:出生体重大于4000克的新生儿。 6.新生儿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时间超过20秒,伴心率小于100次/分及发绀。 7.新生儿黄疸:因胆红素在体积聚而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 16.新生儿溶血症:是指母婴血型(ABO系统或Rh系统)不合,母亲对胎儿红细胞发生同种免疫反应所引起的溶血病。 17.新生儿败血症:是指各种致病菌侵入新生儿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使患儿出现严重感染中毒症状的全身感染性疾病。 18.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于寒冷、感染、缺氧、摄入不足等原因,引起新生儿皮肤即皮下脂肪变硬伴水肿,严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20.低出生体重儿:指初生1小时体重不足2500克,不论是否足月或过期,其多为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 21.适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90百分位之间的婴儿。 22.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婴儿。 2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它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常诊断为“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也可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 24.重症肺炎:除呼吸系统受累外,其他系统也受累,且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的肺炎。 25.差异性青紫:早期发生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晚期可发生梗阻性肺动脉高压,此时,右心室增大,而且出现持续性青紫,由于导管处发生右向左分流,下肢青紫比上肢严重,即称之差异性青紫。 26.艾森曼格综合征:右心室压力高过左心室,导致双向分流,乃至右向左分流,出现持续性青紫即艾森曼格综合征。

超声诊断学复习重点(精华版)

超声诊断学复习要点 心脏超声检查常用切面及各切面的内容 ①左室长轴观:探头放于胸骨左缘3、4肋间,探测方位与右胸锁关节至左乳头 连线相平行。检查时应注意探测平面与心脏长轴平行。右室、左室、左房、室间隔、主动脉、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的结构 ②心底短轴观:探头置于胸骨左缘二三肋间心底大血管的正前方,扫描平面与 左室长轴相垂直,和左肩与右肋弓的连线基本平行。主动脉根部及其瓣叶、右室流出道、左房、右房、主动脉、肺动脉 ③二尖瓣水平短轴观:探头置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方向与上图相似。此图 可显示左、右心室腔,室间隔与二尖瓣口等结构。如将探头稍向下倾斜,可获得腱索、乳头肌水平图像。 ④心尖四腔观:探头置于心尖搏动处,指向右侧胸锁关节。在图像上室间隔起 于扇尖,向远端伸延,见房间隔及心房穹窿。十字交叉位于中心处,向两侧伸出二尖瓣前叶和三尖瓣隔叶,二尖瓣口及三尖瓣口均可显示。 ⑤剑突下四腔观:清晰显示房间隔⑥主动脉弓长轴观:显示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和右肺动脉等。 二尖瓣狭窄分度:正常瓣口面积约4cm2,舒张期跨二尖瓣口平均压差为0.667kPa(5mmHg)。①轻度跨瓣压差为1.336kPa(10 mmHg)左右。瓣口面积1.5—2cm2;②中度1.336~ 2.67kPa(10—20 mmHg),面积1.0—1.5 cm2;③重度跨瓣压差大于2.67kPa(20mmHg),瓣口面积小于1cm2。 二狭切面超声心动图 (1)左室长轴观及四腔观:可见二尖瓣前后叶增厚,因瓣膜粘连,瓣尖部活动幅度减低,瓣口变小,二尖瓣前叶于舒张期呈气球样向左室突出,呈所谓圆顶状(dome)运动,常见于隔膜型狭窄。病变严重时,瓣体也可增厚、纤维化、钙化,活动减小或消失,腱索增粗,相当于漏斗型狭窄。二尖瓣后叶活动度明显减小,后叶与前叶同向运动。左房因血液淤积,故可增大。晚期可见右室、右房扩大(2)二尖瓣水平短轴观:可见二尖瓣前后交界明显粘连,瓣膜增厚。二尖瓣开放幅度减小,开口变小。舒张期失去正常鱼嘴形,边缘不规整。在此观中可直接描记出二尖瓣口面积。

诊断学考试重点

诊断名词解释: 1.稽留热:是体温恒定在39-40 ℃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2.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客观上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可见呼吸肌 参与呼吸运动,严重者呈端坐呼吸及发绀。见于支气管炎,肺炎等。 3.莫非氏征(Murphy):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 缓慢吸气,宰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见于胆囊炎。 4.移动性浊音:检查者自腹中部脐水平面开始想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扳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 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样方法想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已核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因体位不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见于肝硬化腹水。 5.主诉: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感觉最明显、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包括一个或数个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主 诉必须包括症状、部位、时间。 6.肝颈静脉反流征:当右心衰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见于肝硬化。 7.潮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变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 的周期性呼吸。见于脑炎,脑膜炎等。 8.周围血管征:由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组成,见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 进等。 9.核左移: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核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超过5%。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等。 10.肺型P波:P波尖而高耸,电压≥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见于右心房肥大,肺心病等。 11.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组成,见于急性腹膜炎,胃肠穿孔等。 12.抬举性心尖搏动:心尖区徐缓、有力、较局限的搏动使手指尖端抬起,见于左室肥厚等。 13.弛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超过1C°,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 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14.三凹征:是指呼吸极度困难,辅助呼吸肌如胸部及腹部的肌肉都强力运动以辅助呼吸活动,此时虽企图 以扩张胸廓来增加吸气量,但因肺部气体吸入困难,不能扩张,致使在吸气时可见胸骨上窝、两侧锁骨上窝以及下部肋间隙均显凹陷,故称“三凹症”。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常见于喉部、气 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和阻塞,当伴随出现发绀、双肺湿罗音和心率加快时,提示左心衰竭。 15.眼眼球震颤: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 经系统的疾病引起。 16.间停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周而复始。发生机制是由于 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只有在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有效刺激呼吸中枢,进入到下一个呼吸周期。 17.触觉语颤: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缘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共鸣的振动, 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故又称触觉震颤。减弱或消失):1、肺泡内含气量过多(肺气肿)2、支气管阻塞(阻塞性肺不张)3、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 4、胸膜高度增厚粘连5、胸壁皮下气肿(增强):1、肺泡内有炎症侵润,肺组织实变使语颤传导良好。(大叶性肺炎实变期,肺阻塞)2、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腔,声波在空洞内产生共鸣,尤其是当空洞周围有炎症侵润并于胸壁粘连时,则更有利于声波传导, 使语音震颤增强。(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 18.胸骨角: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胸骨角还标志支气管分叉、 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及相当于第5胸椎的水平。 19.开瓣音:是舒张早期血流自左心房快速流人左心室,弹性尚好的二尖瓣迅速开放又突然停止,引起瓣叶 张帆性振动,产生拍击样声音。提示二尖瓣轻、中度狭窄,瓣膜弹性和活动性较好,常用来作为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参考条件。二尖瓣严重狭窄、瓣膜钙化或伴有明显二尖瓣关闭不全,则开瓣音消失。20.管样呼吸音:指在正常肺泡呼吸音分布区听到支气管呼吸音。1.肺组织实变,见于肺炎实变期;2.肺内大

中医儿科学 复习重点

中医儿科学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小儿年龄分期(7个)(熟悉) 1.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为围生期。 保健重点:护胎、养胎、胎教。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到生后满28天 保健重点:保暖、喂养、消毒隔离、清洁卫生等。 出生后4~6h 可喂奶 3.婴儿期——从生后28天到满1周岁。这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第一次高峰)。 易患脾胃疾病、感染性疾病。 保健重点: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及时添加辅食,预防疳证、佝偻病的发生;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和教养。 4.幼儿期——1周岁后到3周岁 保健重点: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营养不良、消化紊乱及传染病。 5.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7周岁。 性格特点形成的关键时期。 保健重点:易发生各种意外,如溺水、烫伤、错服药物。 6.学龄期——从7岁后到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 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保健重点:注意因势利导,保护视力,预防龋齿,充足的营养。 7.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 女孩:11~12岁到17~18岁; 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第二次高峰),性别差异常显著。 生理特点: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 保健重点:足够的营养、体格锻炼、注意休息、心理教育及指导。 体格发育各项衡量指标及其计算 1.体重

儿科学常考数据总结

儿科学常考数据总结 儿科学有很多数据分析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数据又是儿科学考题中很重要的一节,需要考生们灵活掌握,为了帮助考生们能够学会儿科学数据这一块,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 儿科学重点:体格生长: (1)体重:出生时体重约为3Kg,1岁时达到10Kg,1-12岁体重计算公式为:年龄(岁)×2+8; (2)身高:出生时为 50cm,1岁时达到75 cm,2岁时约为87 cm,2-12岁身高的计算公式为:年龄(岁)×7+75; (3)头围:出生时平均为32-34 cm,1岁时约为46 cm,2岁时约为48 cm; (4)胸围;出生时胸围32 cm,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约为头围+年龄-1 cm);(5)牙齿:人一生乳牙共20个,恒牙28-32个,出生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一般到2.5岁出齐; (6)小儿运动及语言发育特点: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2.儿科学重点:儿童保健: (1)卡介苗:出生时注射; (2)嵴髓灰质炎叁价混合疫苗:2个月,3个月,4个月;4岁复种第二次; (3)百白破混合制剂:3个月,4个月,5个月;1.5-2岁复种第一次,6岁复种第二次;(4)麻疹减毒疫苗:8个月;6 岁复种; (5)乙肝疫苗:刚出生,1个月,6个月。 3.小儿腹泻病: (1)脱水程度(失水量/体重):轻度<5%,中度5%-10%,重度 10%-12%; (2)补液量(ml/kg):轻度脱水90-120,中度脱水120-150,重度脱水150-180; (3)一些溶液:1:2含钠液张力为1/3,1:4含钠液张力为1/5,2:1含钠液张力为等张,2:3:1含钠液张力为1/2张,4:3:2含钠液张力为2/3张,2:6:1含钠液张力为1/3张。 4.预防接种 乙肝疫苗接种时间:出生即刻、1个月、6个月;

诊断学知识点汇总_复习资料

诊断学知识点汇总,复习资料 绪论 1、症状概念, 2、体格检查, 3、诊断学内容 第一篇常见症状 1、体征, 2、正常体温、稽留热、弛张热的定义, 3、咯血定义, 4、咯血与呕血区别 5、呼吸困难定义, 6、三种肺性呼吸困难表现(尤期前二种), 7、心原性呼吸困难的特点 8、胸痛的病因, 9、中心与周围性紫绀不同原因,10、心原性与肾原性水肿的鉴别 11、肝原性水肿表现特点 12、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 13、呕血的常见原因,出血量的估计,呕血与便血的相互关系 14、黄疸(和隐性)的定义,三种黄疸的鉴别,15、嗜睡与昏睡的区别,浅与深昏迷的区别 第二篇问诊 1、问诊的内容, 2、主诉的定义和组成 3、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由哪些组成,与既往史有何不同 第三篇检体诊断 1、体检基本方法有哪些?触诊的方法有哪些?叩诊的方法,体型的分类 2,常见面容,三种体位,皮肤发黄二种原因的区别,红疹与出血点

的区别,蜘蛛痣与肝掌购 3、霍纳氏征,瞳孔大小的改变, 4、扁桃体肿大的分度, 5、颈静脉怒张的定义 6、甲状腺肿大的分度,听到血管杂音的意义, 7、桶状胸 8、胸式(男,小孩)腹式(女)呼吸增减意义,9、深大呼吸,潮式及间停呼吸 10、触觉语颤、听觉语音的定义及方法,增减意义、 11、正常胸部叩诊音(4种),肺下界及移动度,12、三种呼吸音的区别 13、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听诊意义,14、罗音产生机理,二种罗音的鉴别 15、胸膜磨擦音的听诊特点,16、肺实变、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的综合体征。 17、心尖搏动点的位置,范围,左、右心室肥大及纵隔移位时的变化 18 、震颤定义与杂音的辨证关系 19、心脏叩诊的方法,左右心界的组成,心浊音界改变的原因(左室肥大、右室肥大肺脉高压,心包积液,左气胸及胸腔积液) 20、心脏听诊内容,听诊部位, 21、早搏及房颤的体征,室早及房颤的ECG表现。二、三联律的概念。 22、第一、二心音的鉴别,23、第一心音增减及第二心音增减的意义,24钟摆律,胎心律 25、第二心音分裂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正常人,二狭,PDA,RBBB,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全

儿科学考试重点总结全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1.坐高: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称坐高,代表头长加脊柱长。上部量:指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代表脊柱发育的指标。 2.生长发育:坐长一般是指小而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可测出其测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3.计划免疫:15岁以下儿童按年龄进行全程足量基础免疫,并适时加强免疫措施。 4.一级预防:是指小儿的营养指导、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预防接种等。 5.被动免疫:对易感儿或接触过患儿的体弱儿,进行抗毒素或丙种球蛋白注射,使之立即获得免疫力。 6.低渗性脱水:电解质的丢失多余水的丢失,血清钠浓度为<13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丢失,血清钠浓度为130—150mmol/L,表现为一般脱水体征。 8.口服补液盐(ORS):组成成分为氧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氧化钾1.5g,无水葡萄糖20.0g,加水至1000ml,用于轻、中度腹泻病患儿,简便易行,疗效较好。 9.基础代谢:为在清醒、安静、空腹状况下,处于18-25℃环境中人体维持基本生理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 10.人工喂养: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喂哺婴儿时,可选用牛、羊乳,或其他兽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

1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本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钙磷代谢失常,导致以骨骼系统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 1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本病是因维生素D缺乏导致血清钙离子浓度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表现为全身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 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19.身材矮小:身高落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第三百分位数以下。 20.生长缓慢:生长速率<5cm/年。 13.早期新生儿:是指生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属围产儿。因刚从宫内生活转变为脱离母体独立生存各内脏组织发育尚不够成熟,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特别需要细心护理监护和治 21.正常足月儿:指出生时胎龄满37周不足42周,体重大于等于2500g、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22.早产儿: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 14.高危儿:指出生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 15.巨大儿:出生体重大于4000克的新生儿。 6.新生儿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时间超过20秒,伴心率小于100次/分及发绀。 7.新生儿黄疸: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 16.新生儿溶血症:是指母婴血型(ABO系统或Rh系统)不合,母亲对胎儿红细胞发生同种免疫反应所引起的溶血病。 17.新生儿败血症:是指各种致病菌侵入新生儿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使患儿出现严重感染中毒症状的全身感染性疾病。

临床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

诊断学 1.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下午体温高于早晨,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可略升高,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老年人低于青壮年。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1)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分为两种方式①骤升型:几个小时内达39~40℃,多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②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达高峰,不伴寒战,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所致的发热。(2)高热期: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3)体温下降期:多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散热大于产热。分为两种方式①骤降:常有大汗,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②渐降:如伤寒,风湿病。 3.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及临床意义:①稽留热: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②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③间歇热: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④波状热:常见于布氏杆菌病。⑤回归热: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⑥不规则热: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

膜炎。 4.心源性水肿:主要是右心衰竭,发生机制主要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及静脉瘀血,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所致。 5.肝源性水肿:肝硬化是肝源性水肿最常见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腹水,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门脉高压症、低蛋白血症、肝淋巴夜回流障碍,继发醛固酮增多等因素也是水肿和腹水形成的主要机制。 6.(定义)咳嗽:是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通过咳嗽可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气道内异物。咳痰:痰是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或肺泡内的渗出液,借助咳嗽将其排出称咳痰。咯血: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及肺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呕血:指上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出,出血部位多见于食管、胃及十二指肠。 7.腹痛的临床表现:(1)腹痛部位:一般腹痛部位多为病变所在部位。如胃、十二指肠和胰腺疾病,疼痛多在中上腹部;胆囊炎、胆石症、肝脓肿等多在右上腹部;急性阑尾炎疼痛在右下腹McBurney点;小肠疾病疼痛多在脐周或脐部;结肠疾病疼痛多在下腹或左下腹部;膀胱炎、盆腔炎及异位妊娠破裂,疼痛在下腹部。(2)诱发因素胆囊炎或胆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