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个千年的谎言(微信版)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故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故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dòng)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
”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
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这个典故说的是赵普在担任宰相期间,曾经声称自己凭借半部《论语》就足以治理天下。
这个典故的含义在于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说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点事儿》“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话咱老早就听说过,一直觉得挺神奇,挺有意思。
这《论语》到底有啥魔力,能让一个人靠着读一半就能治理天下呢?咱就先来聊聊这故事的由来。
相传宋朝的赵普,那可是个厉害角色,他就声称自己靠着半部《论语》就帮助皇帝把国家治理得妥妥当当。
想象一下,要是咱现在拿着半本书,说能搞定一切大事儿,那别人肯定觉得咱在吹牛。
可人家赵普还真就做到了,厉害吧!有时候我就琢磨,这半部《论语》里到底有啥宝贝呢?难道里面藏着什么绝世秘籍,就跟武侠小说里的武功心法似的?细细一想,其实《论语》里讲的都是一些关于做人、做事、道德、伦理的道理。
比如要仁爱啦,要懂礼啦,要诚信啦,这些都是很实在的东西。
也许赵普就是把这些道理悟透了,运用到治理国家中去,所以才有这么大的成效。
再想想咱自己的生活,虽然咱不是治理天下,但这《论语》里的道理也同样适用啊!比如说和朋友们相处,咱要是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肯定能处好关系。
再比如工作上,要是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那肯定能少犯错误,进步也快。
虽然咱不能靠半部《论语》就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是多学学里面的智慧,对咱的人生肯定有帮助。
这就好像是给咱的生活添加了点调料,让它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咱也可以把这些道理当作是咱们的秘密武器,遇到困难了,拿出来用一用,说不定就能解决问题啦。
说不定哪天我也能拍着胸脯说:“嘿,我靠着半部《论语》,还真就把我这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了呢!”哈哈,开个玩笑。
不过说真的,这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确实给了我不少启发和思考,让我明白了道理的力量。
咱虽然不能治理天下,但可以管好自己的小天地呀,用这些道理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周围的人也能更加受益。
哎呀,总之呢,“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事儿,咱就得好好琢磨琢磨,取其精华,为咱所用。
让咱也能在生活的舞台上,演好自己的精彩大戏!。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一个误会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一个误会研读古代典籍,尤其儒家典籍,讲究经世致用。
尤其是“四书”之一的《论语》,里面有很多为政、为官、为学、为人的论述。
后世儒者研读《论语》等四书五经,一来是作为科举入仕的敲门砖,二来的确也可以从中领悟出很多治国理政之道。
所以,北宋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还是颇有道理的。
不过,针对这句话,需要纠正一种误解:认为赵普“我的论语只读了半部”或者“我只靠半部论语”就可以帮助皇帝治理天下了。
首先,在正史里没有赵普关于类似“半部论语”言论的记载。
《宋史》里倒是记载了赵普读《论语》的事儿,不过从上下文看,他对整部《论语》应该都读得很熟了。
因为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论语》总共二十篇,赵普“手不释卷”、“读之竟日”,没有理由只读完半部。
其次,寻找非正史的文人笔记之类资料,发现跟此句最靠近的记载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
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从上下文可见,所谓“半部”之说,只是一种幽默的修辞而已。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马上打天下,我靠论语,马下治理天下,我还是靠论语;辅佐你哥哥太祖皇帝,我靠《论语》,辅佐皇上您,我还是靠《论语》。
《宋史》对赵普用《论语》治理天下的做法,还引用《尚书·说命下》进行了简单的论证。
“昔傅说告商高宗曰:‘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
’普为谋国元臣,乃能矜式往哲,蓍龟圣模,宋之为治,气象醇正,兹岂无助乎。
”傅说告诫商代高宗说:“学习古代贤人的教导,才会有收获。
做事不效法古代贤人,而能长治久安,我还没听说过。
”赵普作为谋国大臣,能够向前代先贤学习,宋代国家治理气象醇正,赵普的做法难道没有很大助益吗?今天,“古语今世”公众号每天与大家一起“学于古训乃有获”,也是想“矜式往哲”,从古代典籍中亟需治国理政的智慧,以对今天的国家管理者和社会治理者有所助益。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真吗?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真吗?在历史的舞台上,曾经有一个人宣称自己可以用半部《论语》治理天下,他就是北宋丞相赵普。
赵普是大宋王朝的开国功臣,曾经跟随赵匡胤一起发动陈桥兵变,之后又辅助赵匡胤登基,之后他又跟随赵匡胤一起南征北战,功劳大大的。
宋太祖为了表彰其功德,让他担任宰相,并且将大权交付到他的手上,赵普一直都是宋太祖眼中的红人,如此一来不是更加招人嫉妒了吗?只是一些人因为忌惮宋太祖,一直敢怒而不敢言。
太祖两眼一闭升了天,宋太宗赵光义继承赵氏王朝。
这时,那些平日里不服赵普的人开始频频向宋太宗进谗言,认为赵普根本就没有资格当宰相,他不学无术,读的书也仅仅是一本《论语》而已。
宋太宗哈哈一笑:“赵普读书虽然不多,但是才能卓越,是一个治世良才。
你说他只读过《论语》,朕可不相信。
”有一天,宋太宗闲来无事,找到赵普闲聊,突然想起这件事,便问他:“有人说你只读过一本《论语》,这件事是真的吗?你一定要老实回答,不得欺骗朕啊!”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他们说得没错,臣所知道的,的确没有超过《论语》这本书,、我这半辈子,仅仅是将《论语》从头到尾都读熟、读透。
之前臣以半本《论语》辅助太祖平天下,现在臣又用半本《论语》辅助陛下,让天下得到太平。
” 太宗一直都不肯相信这个事实,于是派人去赵普的书房查看,里面果真只有一本《论语》,再也没有其他的书籍。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根据国学家的考证,《论语》并不是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而是不同的人经过一次次的完善编著而成的,经过长期的奋斗和努力,终于在战国初期完成,距离今天已经有两千四百多年了。
孔子是很有远见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是因为在《论语》中,孔子就对人才选拔、国家法制、君主与子民关系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孔子提出治国的前提是君主要严于律己,如果己正,管理国家的政务就不会出现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舜的端正行为,正是他让天下太平的关键所在。
佳话亦是“假话”:关于半部《论语》治天下

作者: 文公新[1]
作者机构: [1]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311-312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赵普;半部《论语》;读书;理学发展
摘要:关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从南宋开始便有记载,虽然此故事并不成立与可信,但是此说法出现的原因必须厘清。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南宋时期出现,与北宋初年的政治局面有着很深的渊源,北宋初年倡导武将读书,传赵普只读《论语》即可看出政治经验丰富的赵普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此说法又与北宋中后期政治派别及理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公元959年,赵匡胤是后周柴荣的心腹武将,掌控着兵马大权。
柴荣的突然离世,给赵匡胤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是继续辅佐后周,成就一番霸业;二是拥兵自重,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
此时,寻找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官是他当务之急。
正当他非常着急之时,一位教书先生进入了他的视线,这个人就是赵普。
与之交谈,发现他谈吐不凡,智慧过人。
赵匡胤十分高兴,于是委以重任。
然而,这个赵普并非经纶满腹,他只懂得一部《论语》。
好在他十分聪颖,虽然才学不高,但应酬赵匡胤还是绰绰有余。
由于赵普的辅佐和操纵,公元960年,发生了陈桥驿兵变,赵匡胤终于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赵普也坐上了丞相宝座。
登上皇位后的赵匡胤,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他决定亲定国号。
通过苦思冥想,他选定了两个十分满意的字——乾德。
当赵匡胤在文武百官面前说出自己选定的年号之后,赵普第一个拥护:“好啊!好啊!朗朗乾坤,德泽后人,多么吉祥而大气!”听到丞相地赞赏,太祖皇帝非常得意。
正当他拿起御笔就要书写之时,只听一个大臣奏道:“起奏陛下,此二字已先后被大唐和西蜀王衍使用,因而不可作为大宋国号。
”堂堂大宋怎能使用别人用过的国号?太祖十分恼怒。
他猛一抬头,正好赵普与他近在咫尺。
于是,他边念边在赵普的脸上写道:“好个屁!”说完拂袖而去。
唐朝的历史不过三百余年而已,而“乾德”二字先后两次被使用,丞相赵普居然不知道!可想而知,皇帝是多么的失望。
赵普的学问在他心中也大打折扣。
不久,太祖皇帝就罢免了赵普的丞相职务。
公元976年,太祖猝然离世,太宗继位。
然而,太宗皇帝总找不到合适的丞相人选,最后不得不重新启用赵普。
赵普在丞相地位置上干得有声有色。
有人偷偷地问他:何以能辅佐两代君王?他答道:“我是用半部《论语》使太祖皇帝得到天下,用另外半部《论语》为太宗皇帝治理天下。
”后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流传开来。
由此看来,智慧离不开知识,知识更需要智慧啊!。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简述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简述《半部论语治天下》嘿,咱今天就来聊聊“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档子事儿!这可是个老有说法的典故啦!你想想啊,一部论语,那里面的智慧就像那无穷无尽的宝藏似的。
就说那一个个道理,一条条教诲,可不就跟那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嘛!有人说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你说神奇不神奇?咱就好比一个国家是个大拼图,论语里的那些智慧就是一片片关键的拼图块呀!用好了这些拼图块,就能把国家这个大拼图给拼得稳稳当当的。
你看啊,论语里说要仁爱,这就好比是给国家这个大集体注入了一股温暖的力量。
大家都相互关爱,相互帮助,那这国家不就和和美美的嘛。
这就好像一个大家庭,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家里能不温馨吗?还有啊,论语里讲的那些个礼义廉耻,那可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呀!就跟那路上的交通规则似的,有了它们,大家才不会乱套,才能有序地往前走。
要是没了这些,那还不得乱成一锅粥啊!再说说那学习的态度,论语告诉咱要勤奋好学,要不断进取。
这就像给我们每个人都装上了一个小马达,让我们不停地向前奔跑,去追求知识,去提升自己。
这不就是让国家不断进步的动力嘛!你说这半部论语是不是厉害得很?咱生活中不也一样嘛!咱要是能把论语里的那些智慧用好了,咱自己的小日子也能过得有滋有味的呀!遇到事儿了,想想论语里咋说的,没准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和人相处的时候,记着要仁爱,别老是斤斤计较,那关系能不好吗?做事的时候,遵循那些个准则,不偷奸耍滑,踏踏实实地干,肯定能有好结果呀!学习的时候,就更得学学那勤奋好学的劲儿了,别老是偷懒,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
你说这“半部论语治天下”,到底是夸张呢还是真有其事呢?我觉得呀,虽然可能没那么夸张,但是这其中蕴含的智慧那绝对是杠杠的!这就好像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成功和幸福的路。
咱可别小瞧了这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那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宝贝呀!就像那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咱得好好琢磨琢磨,把这论语里的智慧都给吸收了,用到咱自个儿的生活里去。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原先在后周节度使赵匡胤手下当推官。
后周显德七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
于是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
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
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从宋太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
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后,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
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
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认真诵读。
第二天上朝,他处理起政事来思维总是十分敏捷。
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赵普仍然担任宰相。
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粗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合适。
宋太宗不以为然。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能超出《论语》。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另外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会使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历史上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赵普之所以能够稳坐宰相之位,除了他深研《论语》之外,还离不开他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善于不断总结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部论语就治得了天下吗?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出处。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是说公元960年,赵普辅佐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登上了皇帝宝座。
赵普也由此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开国名相,后来,宋太宗继位,赵普又两次出任宰相。
当时人们纷纷传言赵普读书甚少,仅仅一部《论语》而已。
宋太宗便问赵普,是不是这么回事?赵普从容回答说:“我平生的学问哪有那么多?只有半部而已。
当初我用半部《论语》辅佐太祖皇帝平定天下,现在打算仍用这半部辅佐陛下达到天下太平”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推动这段历史发展的这位高级谋士也就是宋朝初年的著名宰相。
这位宰相虽然能谋善断,但早年读书太少,晚年常读《论语》,他曾经对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说:“我用半部《论语》替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论语》替陛下治天下。
”所以,后人赞誉他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近年来甚嚣尘上,《论语》作为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地位,再一次被大肆宣扬,有人甚至说,《论语》将是二十一世纪的福音书。
为此,我们对“半部论语治天下”前世今生及时代变迁后的时代作个分析。
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过是元代以降儒生参政议政的广告词。
在赵普生前,以及整个北宋,没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
此说真正流传开来是在元朝。
但恰恰是在元朝,对儒术表示了极大的轻蔑,所谓“九儒十丐”,那些满腹经纶的儒生,其地位与乞丐不相上下,连自己的生计问题都难以解决,更何谈治天下。
这句台词既是向往也是自我广告。
邹纪孟先生在《半部论语治天下:元代失意儒生的自我广告》1一文众考证后指出三点:其一,在赵普生前,以及整个北宋,没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
其二,此说真正流传开来是在元朝。
但恰恰是在元朝,对儒术表示了极大的轻蔑,所谓“九儒十丐”,那些满腹经纶的儒生,其地位与乞丐不相上下,连自己的生计问题都难以解决,更何谈治天下。
为此,元杂居中的那句台词,既是地位低下的儒生们对前朝文人地位的向往,对自己学问的一种自负,也是向当朝执政者的一种自我推荐。
其三,由于这句话极大地夸张了《论语》的功能,得到了那些能
1邹纪孟.书屋[J].2008(7)
将《论语》倒背如流的儒生们的普遍欢迎,所以才广泛地流传开来。
《论语》是什么?《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一本而已。
《论语》是孔子及其亲传弟子的对话记录,《孟子》是比孔子晚出生一百多年后的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礼记》是孔子的弟子们学习孔子有关“礼”的理论后产生的感想汇编。
《大学》和《中庸》则是《礼记》中抽出来的章节单独成篇的。
此外《易经》、《诗经》、《书经》、《春秋》都是孔子时代已经存在的书,孔子根据自己的理论需要及其审美眼光对其进行了编辑、修订、发挥等。
孔孟之后历代学者对四书五经的注释书,可以看成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其时代的需要而对儒家思想进行的解释和发挥。
《论语》是什么?我们看黑格尔是怎样评价论语的。
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中评论中国哲学,第一是孔子,第二是易经,第三是老子。
按照他的三段论,排在前头的最低级,排在后面的反而高级。
黑格尔最看不上《论语》,说这本书一点哲学味道都没有,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在哪一个民族文化里都找得到,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
黑格尔还说,为了保持孔子他老人家的名声,《论语》最好别翻译。
黑格尔只是从思维的逻辑体系看,如果从价值观看,《半部论语治天下》更属荒谬。
《论语》不过是为集权专制意识形态服务的集大成者。
儒学之徒说《论语》所谓的“微言大义”,玩弄了华夏子民两千多年。
因为,孔子的基本价值观决定了决定了《论语》泥古守旧的思想本质。
“学而优则仕”就是儒家学习思想最经典的概括。
为了做官而读书,为了科举而读书,这就应试教育至今不死的根源所在。
儒家经典虽然也培养了少数的国家栋梁,但深受其害的却是大多数。
为了考试,就得死读朝廷规定的内容,牵强附会地从故纸堆里去发掘“微言大义”。
古代的中国究竟培养了多少书呆子,恐怕是没有人能够统计出来的。
有比较才能分得出高下优劣,只要你稍微翻阅一下世界史的同一时期,人家的读书人在思考和讨论什么样的问题,你就会发现中国的读书人除了较好的文字功夫外,的确一无是处。
当亚里士多德提出司法、行政、议事三权分离说;当孟德斯鸠认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并提出了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权鼎立的时候,与他们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思考什么呢?他们不是在绞尽脑汁弘扬儒家思想,就是在为朝廷歌功颂德。
至于《论语》强调的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也是一种动物本性。
任何社会、民族与家庭谁不强调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问题是,两千多年的儒家道德却是强者对弱者的规范,通过人的本性的孝顺提出君为臣纲、夫为子纲、夫为妻纲,它的终极目标是和谐,真是目的是潜移默化的奴化教育,剔除人的“反骨”。
鲁迅就认为这一道德不过是“收拾弱者的手段”。
半部论语治不了天下。
古人云,…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纵观中国历史,儒家像粮店,和平时期治国可以用一些。
南怀瑾曾说道:“而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
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2请看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等,哪个不是脸厚心黑,谁是实行孔子的…仁政‟打天下、得天下的?赵普帮赵匡胤打天下是用论语吗?可见,赵普死前对太宗的话,或者是对论语运用入迷后的胡话;或者是马屁话或是自己…得意忘形‟而自吹表功的话,以求太宗好好地为他善后而已。
半部论语治天下没有历史的真实性。
治天下需要政治头脑,军事才能,理财专长,法律识见,道德修养,绝非一家一学可以大包大揽。
儒家虽号称大成至圣,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全凭儒家学说治理的朝代。
一般都是表儒里法,或儒法道释四家合流。
有宋一代,行伍出身的太祖皇帝,号称一条军棍打下四百座军州,创大宋基业;擅长书画的风流皇帝徽宗,尊号“教主道君太上皇帝”,俨然是一位道士;而力图挽狂澜于既倒,中兴大宋的“拗相公”王安石,从理财入手,重在立法,坦言“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一反传统儒家所为,也都是儒家并不能包打天下的明证。
其实,中国的历史不是《论语》治天下的,而都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
后晋叛臣安重荣曾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乎?”道出中国封建王朝轮替史。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公元1949年毛泽东把蒋介石赶到台湾岛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长达二千余年的时间跨度里,在中华民族的身上,政权不知更迭了多少次,然而,哪一次不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从公元前211年至公元1976长达2187年的时域中,中华民族历史上由“枪杆子里面出政
2南怀瑾.历史的经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权”所分娩出来的大屠杀,诸如张献忠屠蜀,八旗兵血洗扬州,太平军滚刀南京城,直至当代的“文革”的武斗和杀戮,夺走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啊!而这些鲜活生命中又蕴藏着多少想象力和创造力,没等出世展现身手,便烟消云散了。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确实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而不是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