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谁而来

合集下载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故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故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故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dòng)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

”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

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这个典故说的是赵普在担任宰相期间,曾经声称自己凭借半部《论语》就足以治理天下。

这个典故的含义在于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说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点事儿》“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话咱老早就听说过,一直觉得挺神奇,挺有意思。

这《论语》到底有啥魔力,能让一个人靠着读一半就能治理天下呢?咱就先来聊聊这故事的由来。

相传宋朝的赵普,那可是个厉害角色,他就声称自己靠着半部《论语》就帮助皇帝把国家治理得妥妥当当。

想象一下,要是咱现在拿着半本书,说能搞定一切大事儿,那别人肯定觉得咱在吹牛。

可人家赵普还真就做到了,厉害吧!有时候我就琢磨,这半部《论语》里到底有啥宝贝呢?难道里面藏着什么绝世秘籍,就跟武侠小说里的武功心法似的?细细一想,其实《论语》里讲的都是一些关于做人、做事、道德、伦理的道理。

比如要仁爱啦,要懂礼啦,要诚信啦,这些都是很实在的东西。

也许赵普就是把这些道理悟透了,运用到治理国家中去,所以才有这么大的成效。

再想想咱自己的生活,虽然咱不是治理天下,但这《论语》里的道理也同样适用啊!比如说和朋友们相处,咱要是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肯定能处好关系。

再比如工作上,要是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那肯定能少犯错误,进步也快。

虽然咱不能靠半部《论语》就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是多学学里面的智慧,对咱的人生肯定有帮助。

这就好像是给咱的生活添加了点调料,让它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咱也可以把这些道理当作是咱们的秘密武器,遇到困难了,拿出来用一用,说不定就能解决问题啦。

说不定哪天我也能拍着胸脯说:“嘿,我靠着半部《论语》,还真就把我这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了呢!”哈哈,开个玩笑。

不过说真的,这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确实给了我不少启发和思考,让我明白了道理的力量。

咱虽然不能治理天下,但可以管好自己的小天地呀,用这些道理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周围的人也能更加受益。

哎呀,总之呢,“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事儿,咱就得好好琢磨琢磨,取其精华,为咱所用。

让咱也能在生活的舞台上,演好自己的精彩大戏!。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公元959年,赵匡胤是后周柴荣的心腹武将,掌控着兵马大权。

柴荣的突然离世,给赵匡胤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是继续辅佐后周,成就一番霸业;二是拥兵自重,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

此时,寻找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官是他当务之急。

正当他非常着急之时,一位教书先生进入了他的视线,这个人就是赵普。

与之交谈,发现他谈吐不凡,智慧过人。

赵匡胤十分高兴,于是委以重任。

然而,这个赵普并非经纶满腹,他只懂得一部《论语》。

好在他十分聪颖,虽然才学不高,但应酬赵匡胤还是绰绰有余。

由于赵普的辅佐和操纵,公元960年,发生了陈桥驿兵变,赵匡胤终于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赵普也坐上了丞相宝座。

登上皇位后的赵匡胤,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他决定亲定国号。

通过苦思冥想,他选定了两个十分满意的字——乾德。

当赵匡胤在文武百官面前说出自己选定的年号之后,赵普第一个拥护:“好啊!好啊!朗朗乾坤,德泽后人,多么吉祥而大气!”听到丞相地赞赏,太祖皇帝非常得意。

正当他拿起御笔就要书写之时,只听一个大臣奏道:“起奏陛下,此二字已先后被大唐和西蜀王衍使用,因而不可作为大宋国号。

”堂堂大宋怎能使用别人用过的国号?太祖十分恼怒。

他猛一抬头,正好赵普与他近在咫尺。

于是,他边念边在赵普的脸上写道:“好个屁!”说完拂袖而去。

唐朝的历史不过三百余年而已,而“乾德”二字先后两次被使用,丞相赵普居然不知道!可想而知,皇帝是多么的失望。

赵普的学问在他心中也大打折扣。

不久,太祖皇帝就罢免了赵普的丞相职务。

公元976年,太祖猝然离世,太宗继位。

然而,太宗皇帝总找不到合适的丞相人选,最后不得不重新启用赵普。

赵普在丞相地位置上干得有声有色。

有人偷偷地问他:何以能辅佐两代君王?他答道:“我是用半部《论语》使太祖皇帝得到天下,用另外半部《论语》为太宗皇帝治理天下。

”后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流传开来。

由此看来,智慧离不开知识,知识更需要智慧啊!。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三一文库()〔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

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半部论语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

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

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

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

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

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第1页共4页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赵普仍然担任宰相。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所以又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妙对宋太祖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功臣,他的功劳可以和汉朝的张良和萧何相比,一次,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没有立刻做出回答,他的头脑正在快速地思考着。

他想,当然不可能是某种有形的东西了。

那么,应回作父母最大呢,还是皇帝的皇权最大呢?就在赵普还没考虑好答案的时候,宋太祖又问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比其他物件都大”?24。

儒学史话: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学史话: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学史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宋史·赵普传》载: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赵普少年时当过小吏,没有学术,也不喜欢读书。

后来当了宰相,宋太祖经常劝他读书。

他一旦读书以后,很感兴趣,特别是晚年,手不释卷。

他一回到家,就关起门来,打开箱子,拿出书来,一读就是一整天。

第二天去办公,一切都处理得非常顺利。

他死以后,家属打开箱子一看,就只是《论语》二十篇。

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论语》载赵普对宋太宗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后人从此引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治天下,就是管理天下。

半部《论语》就可指导统治者管理天下,说明《论语》是一部宏观管理学的精品著作,赵普读了此书,"次日临政,处决如流",确实对宏观管理有指导作用。

日本一些企业家把《论语》当作职工必读书,并用《论语》上的观点实行企业管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

可见《论语》也可以作为微观的企业的管理学著作。

中国这种管理学,与西方管理学很不相同。

中国传统管理学是模糊的、抽象的、不容易操作的。

不像西方管理学那样明确、具体而又容易操作。

中国传统管理学有这些特点,需要高水平的人去细心体悟,才能加以应用,也才能获得成功。

如果以为管理学就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那么对于中国传统管理学来说,则不能适应。

这是需要"好学深思",才能"心知其意"。

欧洲一些人认为日本企业管理是最成功的,而这其中就有中国传统管理学的内容。

中国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在辽阔的国土上管理着五千九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国,中国传统管理学当然有很丰富的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原先在后周节度使赵匡胤手下当推官。

后周显德七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

于是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

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

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从宋太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

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后,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

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

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认真诵读。

第二天上朝,他处理起政事来思维总是十分敏捷。

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赵普仍然担任宰相。

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粗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合适。

宋太宗不以为然。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能超出《论语》。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另外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会使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历史上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赵普之所以能够稳坐宰相之位,除了他深研《论语》之外,还离不开他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善于不断总结经验。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谁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谁

[键入文字]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谁
赵普
自宋太祖以后,北宋王朝的君主大臣们都极其重视自身的文化修养,在皇帝、宰相亲自带头的榜样影响下,崇尚儒学重视文化的风气很快流传开来。

宰相须读书
北宋初年的一个冬天,夜里天寒地冻,大雪纷飞。

在一片银妆素裹之中,两位客人先后来到汴京城内的某处深宅大院,在温暖的火炉旁宾主三人饮酒夜谈,就是在到这里,北宋王朝结束五代乱世,平定天下的策略诞生了。

这两位来客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和他的胞弟、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这座深宅大院的主人则是北宋的开国元勋赵普(922~992)。

赵普的原籍在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后来他的父亲带领家族迁到洛阳(今属河南)居住。

后周时,赵普在军中担任小吏,以勤奋能干得到赵匡胤的赏识,很快被提拔为归德军节度使掌书记,成为他的幕僚。

赵匡胤称帝以后,赵普的官职不断提升,最终在乾德二年(964)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身为朝廷重臣的赵普并非文人出身,这在极重文治的北宋实在是一个罕见的特例。

曾为小吏的赵普年少失学,虽然认识文字,读的书却并不多,再加上他平素不擅言辞,所以很多人都以为他从不读书。

决心大量任命文官,开创一个全新制度的宋太祖经常劝他在平时多注意学习文化,甚至为此很严厉地批评赵普。

从此赵普开始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于是努力地学习儒家典籍。

《论语》治天下
赵普读得最多的是被儒生们分外推崇的《论语》,赵普将这部号称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书籍放在卧室的盒子里,每天退朝回家就关上房门用心攻读。

在后世作为启蒙读物的《三字经》中,有这样几句话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这段
1。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

成语名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成语读音: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成语解释: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成语出处: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

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

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成语造句: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近义词:半部论语
反义词:金瓯无缺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强调学习儒学的重要
成语繁体:半部論語治天下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形式:7字成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成语接龙:
下不为例下次不可以再这样做。

表示只通融这一次。

下车泣罪旧时称君主对人民表示关切。

下车伊始伊:文言助词;始:开始。

旧指新官刚到任。

现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下车作威原指封建时代官吏一到任,就显示威风,严办下属。

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一点厉害。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

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下阪走丸阪:斜坡;丸:弹丸。

在斜坡上往下滚弹丸。

比喻说话敏捷流利。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是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在儒家学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儒家对于《论语》有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那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谁而来?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什么意思?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谁而来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的典故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

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

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学子引用宋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后世所谓的儒生将其混淆,认为只需半部论语便可治理天下国家。

实际上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其真正意义在于统治天下,而非治理天下。

当时赵普说半部论语知天下时明确了并不是一部论语治天下,是因为儒家论语用于统治而非用于治理,后世却增加到了四书五经,确实是悲剧。

《论语》相关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有关治国的道理在《论语》中也有重要的位置。

《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治国思想是,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前提在于君子主要严于律己,基本方法是选才、富国、育人,立法,基本原则是讲究信用,爱护人民。

但不可否认的是,《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儒家思想一样也具有其局限性。

儒家统治国家可以,但治理国家还是以应法家、兵家、纵横家辅佐。

可惜后世扭曲了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使得治国只知统治,只知孔儒,而不知治理,这才是封建社会的真正病症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