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君子之风》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君子之风》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君子之风》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本节课的目标是理解___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其中,我们需要掌握“游”、“喻”、“鄙”、“乐”、“文”在文中的含义,以及“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我们还需要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___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先通过幻灯片展示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并解释了其含义。

接着,我们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君子之风,并进行板书。

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我们着重讲解了第12.8章和第7.38章。

我们以评价一个人美丽为例,说明了美丽可以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来评价。

同样,评价一个人是否是君子,我们可以用“文”和“质”来体现。

其中,“文”指外在形式的修饰,如仪容、举止、礼节等;“质”则指内在本质的纯真朴实。

我们还讲解了一些常用的成语和文言词语,如“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等,并要求学生背诵重点章句:15.9、4.16、6.11、7.16、7.19、6.23、8.7.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成语积累和价值观渗透。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正确理解___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发展要求。

棘子成强调君子的“质”,否认了君子的“文”,认为只要有好的品质就行了,不需要文饰。

___反对这个观点,认为文化思想的修养与人的资质是一个东西,文化思想的保留及传达要靠“文”,强调“文”、“质”合一。

同时,___也指出,质朴胜过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胜过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才能成为君子。

文”的体现可以用三个四字短语来概括,即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

在7.6章和15.18章中,可以总结出儒家所提倡的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追求志向、执守据理、依据礼法、广泛涉猎于艺,而具体做法可以通过集体朗读15.18章来实现。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君子之风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学案一、基本要求1. 背诵15.9﹑4.16、6.11、7.16、7.19、6.23、8.72. 掌握“游”、“喻”、“鄙”、“乐”、“文”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3. 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4. 理解并积累成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5. 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二、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孙()以出之恶()衣恶食一箪()食曲肱()女()奚()不曰知()者乐()水夫()子之说()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游于艺(2)君子喻于义(3)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4)人不堪其忧(5)知者乐水(6)何以文为(7)驷不及舌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1)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3)女奚不曰(4)不义而富且贵子温而厉(5)礼以行之不知老之将至云尔(6)其未得之也人不堪其忧(7)贤哉,回也回也不改其乐4、找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礼以行之,孙以出之(2)女奚不曰(3)知者不惑5、找出词类活用指出用法并加以解释(1)饭疏食,饮水(2)曲肱而枕之(3)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4)耻恶衣恶食者6、下列句子在句式上有何特点,试加以翻译(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2)未足与议也(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4)仁以为己任(5)贤哉,回也!(6)何以文为?7、成语解释(1)志士仁人:(2)杀身成仁:(3)患得患失:(4)无所不至:(5)乐在其中:(6)发愤忘食:(7)任重道远:(8)死而后已:8、名句背诵检测(1)志于道,,依于仁,。

(2)君子义以为质,,孙以出之,。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4),小人喻于利。

(5)其未得之也,;既得之,。

(6),,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

(7)不义而富且贵,。

《君子之风》教案

《君子之风》教案

《君子之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中“君子之风”的含义,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为有道德、有品质的君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君子之风”的含义。

(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作者及背景。

(2)引发学生对“君子之风”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查找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2. 请学生选择一篇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分享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君子之风》原文2. 参考资料:关于“君子之风”的相关文章、视频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君子之风”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3. 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典文学知识竞赛。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君子之风”。

九、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2课时。

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第二课时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布置。

十、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3. 注重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说明:教案中应详细阐述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如何将“君子之风”的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君子之风》教案

《君子之风》教案

《君子之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君子之风”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3)培养学生与人相处时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君子之风;(2)运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公民;(3)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介绍“君子之风”的起源、发展及其含义;2.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君子之风的体现,如礼貌用语、文明礼仪等;3.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君子之风,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4. 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景,运用君子之风解决问题,提高沟通能力;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君子之风”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3)培养学生与人相处时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2. 教学难点:(1)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践行君子之风;(2)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君子之风”的含义、发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君子之风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君子之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4. 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沟通能力;5. 总结反思法: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激发他们对君子之风的热爱。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君子之风》课文;2. 辅助材料:相关案例、视频、图片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君子之风公开课教案

君子之风公开课教案

《君子之风》教学目标:1、掌握“游”“喻”“鄙”“奚”“乐”“文”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理解并积累文中的成语。

2、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3、背诵15。

9、4。

16、6.11、7.16、7。

19、6。

23和8.7章。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过程:一、导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短短的一部论语,君子一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直到现在我们还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坦荡荡,那么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同样也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今天让我们走进《论语》,学习第六课《君子之风》,一同感悟经典,提升修养。

二、整体感知现在让我们重点研讨下面五个章节,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这五章并做上记号.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

1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

16)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14。

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12.8)正音:请两位学生依次朗读这五章。

点拨:板书(逊)(智)现在让我们高声齐读。

现在请同学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等会儿请同学脱离文本翻译。

好,现在让我们合上书,看屏幕,翻译的同学要做到先朗读,后翻译。

依次翻译:点拨:重点字词及句式。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也是比较现实的目标,他教书育人,就是培养君子.让我们再次高声齐读这五章,边读边思考怎样的人才是君子,也就是说君子的标准是什么?现在请每人选择一个章节,想一想,孔子认为怎样的才是君子?然后同桌之间交流,互相补充。

《君子之风》教案范文五份

《君子之风》教案范文五份

《君子之风》教案范文五份《君子之风》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3.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4.背诵重点章节。

教学课时:2课时教常设计与安排:1.释题何为君子?链接《论语》读本,《君子――人格圆满的理想人物》中第一段:君子就阶级的身份而言为“贵族”;李零《丧家狗》附录:君子为道德君子。

学生说说对“风”的理解风范、风度、作风君子之风谈的是君子的自我修养。

2.课文内容(1)君子应有怎样的内在修养a.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一个称为君子的人是全面均衡发展的人。

就高中生而言,你有什么启发?做人与读书b.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句式:介词宾语前置义礼逊信,是君子德性中所需要的成分。

链接《论语》读本,p73,二(李零《丧家狗》);p74,南怀勤《论语别裁》,c.喻于义理解孔子的义利观链接:《儒家的价值观》第三段。

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的__观。

d.杀生成仁仁道是君子最重要的德性e.不耻恶衣恶食耻,以。

为耻(意动用法)为什么说“这样的人不值得跟他讨论”?君子既以德行为重,所以要轻视世间的物质生活;君子考虑道的问题,不考虑食的问题。

f.不患得患失鄙,庸俗浅薄的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g.仁、知、勇延伸,仁者、知者;课本上的参考翻译,我倒赞同南怀瑾的。

(2)君子修养应该注意什么a.箪食陋巷回的生活条件如何?贫穷。

他如何对待?不忧,不改乐。

乐在什么?内在的道德修养。

孔子如何评价回的?有道德。

孔子为什么会如此高度评价孔子呢?是因为他在回的身上找到了他的影子。

与孔子的哪一点很像?b.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饭,名作动;枕,意动用法。

乐亦在其中矣,也是乐内在的道德修养。

于我如浮云,你读出什么?孔子对坚持道义的信念非常坚定。

浮云有怎样的比喻义:一是喻福贵短暂,二是喻与富贵无关,三是喻富贵无足轻重。

君子之风(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君子之风(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君子之风(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君子之风(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课程背景《君子之风》作为一篇传统文化经典,不仅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有着独特的地位。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如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君子之风》的精神内涵,是一项关系到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的重要教育任务。

本次课程以高二选修《君子之风》为例,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和规划。

通过丰富的形式和手段,即演讲、讨论、阅读和写作,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君子之风》精神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君子之风》的文化历史背景、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2.理解《君子之风》的主旨思想和基本内容,并运用汉语言表达出来;3.通过阅读体验、演讲和讨论等形式,感受《君子之风》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4.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水平。

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选修教材:《君子之风》教学时数:5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君子之风》概述1.文化历史背景2.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3.主体思想及文本结构4.名言警句第二课:《君子之风》第一篇1.学贵无怨无尤2.孔子的品德3.名言警句第三课:《君子之风》第二篇1.劝学2.治学方法和标准3.名言警句第四课:《君子之风》第三篇1.交友2.处世方法3.名言警句第五课:《君子之风》第四篇1.修身养性2.孝亲3.名言警句教学方法1.单元预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谈话、搜索网络等方式,了解《君子之风》的文化背景,提前预习教材内容。

2.演讲和讨论: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多个课堂问题,鼓励学生就自己对《君子之风》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讨论,并依据教材中的论述,进行相关主题的演讲。

3.阅读体验:将教材的内容以“公司化”形式呈现,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同时思考教材所呈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

4.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围绕教材内容,展开写作练习,既可以选用散文形式,也可以选择诗歌形式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对《君子之风》的理解与感悟。

6《论语选读》每课精解之君子之风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6《论语选读》每课精解之君子之风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论语>选读》每课精解第六课君子之风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112.“浮云”的比喻义浮云游离无根,来去匆匆,表现孔子轻视不义之财的高贵精神;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如过眼烟云;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

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非法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

3.义利观一见利思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倡导“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

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本。

到现代,如日本的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义”,这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应该是十分重要的。

4.仁者和智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

06君子之风7∙6子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评析】《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短短的一部论语,君子一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直到现在我们还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坦荡荡,那么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同样也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今天让我们走进《论语》,学习第六课《君子之风》,
二、解题
君子之风:君子的风貌、品质,要想成为君子,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有一个绰号叫“君子剑”的人相信大家都知道,他叫岳不群,华山派掌门,一向以正面形象示人,故得此绰号,他算不算君子?生答:“不算”提问:为什么。

答“因为他表里不一”师:“恩,对,表里不一就否定了他不是君子,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君子一定是个表里如一的人,那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不是也认为是这样的呢?”
三、整体感知
1、一起朗读12.8章,回答问题
(1)棘子成提出了什么问题?
(2)子贡是如何反驳他的?
(3)孔子认为君子行为要“文”和“质”兼有,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而棘子成认为只要“质”,不必要“文”。

你怎么认为?
(4)成语积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形容话一出口,就无法收回。

小结:从这一章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既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又不能迷失了本性,文和质同样重要,缺一不可,那么孔子他自己有没有达到文质彬彬这一境界呢?我们一起来朗读7.38章。

2、一起朗读7.38章,回答问题。

(1)有人说,这一章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你是怎么认为的?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

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

“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

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有人在诠释“温而厉”时说:与人交谈,应该语气温和而有礼貌。

在温和而礼貌的同时,还必须做到严厉。

这个“严厉”,不是语气和用语的严厉,而是对原则问题的坚持。

不徇情枉法,不营私舞弊,正气凛然,自然让人肃然起敬。

关于“威严”和“凶猛”的区别,有人说,“不怒而令人敬畏”可谓“威严”,“怒而令人生畏”
算是“凶猛”。

“凶猛”往往抛却对对方的尊重,令人害怕而厌恶。

“威严”则是自信、稳定和修养的体现与流露。

“庄重而安详”是人的内心状态,心无主见、遇事慌张的人怎么能做到庄重和安详?有内涵、有责任、有信念的人才能庄重,有气度、有历练、有献身精神的人才会安详。

总之,要多读书,修身养性,
3、前面所提到的是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外在形式,那么君子还应具备什么样的内在本
质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15.18、15.9、6.11、7.16、6.23、8.7章。

4、品读15.18章回答以下问题
(1)义、礼、孙、信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本质上要有义,这里的义就是义理的义,用它作为本质。

表达在外面的行为是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

孙就是逊,态度上非常谦虚,不自满,不骄傲。

对人对事,处处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

5、第15.9章
(1)孔子赞不赞成杀身成仁?
孔子在五种“成仁”“害仁”的境界中,通常不赞成杀身以成仁,如比干,成仁德而失性命。

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仁”,
通常赞成的是“不杀身以成仁”,如管仲不死而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是成仁不必杀身。

(2)举例说明历史上杀身成仁的君子?
6、第6.11、7.16章
(1)颜回乐的是什么?明确:义
(2)怎么理解浮云的比喻义?
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
⑴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
⑵浮云至轻至淡,喻我把富贵看得无足轻重。

⑶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对我来说是过眼烟云;
(3)讨论:中国人总以财富、房车、学位等东西来论英雄;平凡地享受粗茶淡饭的日子,往往会被认为没出息。

你怎么看待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生
活?
7、第6.23章
(1)孔子写智者和仁者,为什么要用山、水来比拟?
8、第8.7章
(1)孔子认为要想成为士,必须具备哪两种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