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道底泥原位固化资源化用于生态护岸工程
河湖淤泥原位固化技术在生态护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水 利技术监督
理 论 研 究
河 湖 淤 泥 原 位 固化 技 术 在 生 态 护坡 工 程 中 的应 用 研 究
田 旭 ,密 志超 ,陆 剑 飞
(1.堡 森 (上 海 )环 境 工 程 有 限公 司 ,上海 200000;2.崇 明 区 水 务 建 设 工 程 安 全 质 量 监 督 站 ,上海 200000; 3.上 海 市 崇 明 区 农 村 水 利 管 理 所 ,上 海 200000)
中 图分 类 号 :TV85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008—1305(2018)Ol—O116—03
1 概 况
为保持 湖 泊 、河流 的蓄 水 能力 及改 善 水 质 ,政 府 每 年都要 花 费大 量 的人力 、物 力 、财 力 进行 疏 浚 工 作 ,由此 产 生 巨量 的疏浚 淤 泥 。 目前 在 我 国 ,对 于疏 浚淤 泥 常用 的处理 方法 是 物理 压 滤脱 水 ,然 后 集 中运输 到堆 场放 置 。这种 方 法不 仅 占用 大 量土 地 资源 ,而 且运 输处 理 成本 高 ,并且 淤 泥 中 的重金 属 离子 、恶臭气 味等 对 周 围的土 壤 、空气 环 境 造 成严 重 的二 次污 染 ,难于 大规 模推 广应 用 。
疏浚 淤 泥 资 源 化 利 用 问题 ,对 淤 泥 原 位 固化 生 态 护 坡 的 新 型 技 术 在 生 态 河道 治 理 中 的 广 泛 应 用 具 有 指 导 意 义 。
关 键 词 :淤 泥 原 位 固化 技 术 ;生 态护 坡 ;淤 泥 资 源 化 利 用 ;河 道 生 态化 治 理
河道底泥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分析

河道底泥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分析摘要:自国务院颁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等以来,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纳管截污、河道清淤、补水调水、生态修复、水体自净”等治理措施进行了水环境整治工作,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文章分析制约水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水体、底泥的整体监测和研判,确定河道底泥污染是影响水环境的主要原因,本着“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的治理原则,针对河道底泥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河道底泥;污染治理措施;资源化利用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行业的发展决定了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与此同时,伴随着工业、制造业发展所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也呈现出与日俱增的趋势,加上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河道污染问题严重,甚至严重威胁到了周边自然、生态以及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对河道整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加速推进水污染治理,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首要解决的难题。
因此,深入分析当下河道整治中水污染治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积极探索应对和解决的方法是十分必要、迫切和有意义的,更是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
1河道底泥整治内容和必要性河道底泥整治是环保事业中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涉及范围广、项目内容多、周期长的系统性工程,是依据现代环保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对河流生态环境以及周边环境中存在的污染问题进行整理,从而逐步缓解、改变直至重塑健康、平衡、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河流生态环境。
一般来说,河道整治包括环境监测、生态保护、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多项内容,而水污染治理在整个河道整治中处于关键性地位,其治理成效将直接关系到河道底泥整治工作的质量。
另外,环境监测、生态保护以及后期的生态修复也都与水污染治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强化水污染治理、提高其工作成效是当下河流整治工作的关键,也是完成国家生态环保目标的重要手段。
事实证明,只有全力推进河道整治以及水污染治理工作,才能实现对水资源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利用,保障人们生活的健康稳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技成果——河道底泥原位生态修复及资源化建设生态护岸成套技术

科技成果——河道底泥原位生态修复及资源化
建设生态护岸成套技术
对应需求底泥无害化处理技术
成果简介
该成果基于固化稳定化技术,利用外加剂稳定底泥中污染物,将河道底泥吸入搅拌机并添加淤泥调理修复材料,形成具有流动性的淤泥浆液,通过泵送浇筑入模成型或者应用水下不分散处理剂直接水下浇筑施工,形成河道生态护岸结构体。
可解决城乡中小型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困难、处理成本高、岸坡坍塌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底泥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适用于中小型河道生态修复及疏浚底泥原位资源化利用。
技术特点
该成果容重比种植土减少约10-20%,实际工程证明,能有效减轻驳岸的结构载荷;比表面积增大,适于植物的生长,氨氮去除效果提升,能有效减轻面源污染选用疏浚底泥,按不同的配比对其进行固化,保障河岸区域生态恢复。
1、原位疏浚底泥28天抗压强度根据护坡护岸结构体的结构稳定性、抗侵蚀性、植生性等设计性能要求,可满足0.5-3兆帕范围内的强度要求。
2、28天抗剪强度至少提升40%,具有抗侵蚀能力。
技术水平
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3项。
应用情况
该成果在上海市崇明区向化镇村级明沟生态修复工程应用。
该生态护岸长度约5千米,结构包括底部基础、生态隔梗、种植护坡区域,各个部分沿着河流到河岸的水平方向依次布置,成熟应用两年。
已在长三角多地完成疏浚底泥和渣土原位资源化应用,累计完成河道治理200多公里,对120多万立方淤泥和渣土实现资源化应用。
底泥疏浚原位生态驳岸施工工法(2)

底泥疏浚原位生态驳岸施工工法底泥疏浚原位生态驳岸施工工法是一种在河道、湖泊、海滩等水体中进行沉积物清除和生态修复的施工方法。
该工法通过清除水体底泥、建设驳岸来改善水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二、工法特点底泥疏浚原位生态驳岸施工工法的特点如下:1. 环境友好:底泥清除和驳岸建设过程中,不会对水体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污染或破坏。
2. 节约成本:与传统的底泥清除和驳岸建设方法相比,该工法具有更低的成本,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3. 提高水质:清除底泥可以有效去除富营养物质和污染物,提高水质。
4. 生态修复:驳岸的建设可以增加水体边界和生物种类,提供生境,促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繁衍。
5. 治理效果长期稳定:通过合理选择材料和适当的建设方式,可以确保驳岸的稳定性和长期效果。
三、适应范围底泥疏浚原位生态驳岸施工工法适用于各种水体环境,包括河道、湖泊、海滩等。
无论是城市内的河流和湖泊,还是乡村山区的水系,都可以采用该工法进行底泥清除和生态修复,从而改善水体环境质量。
四、工艺原理底泥疏浚原位生态驳岸施工工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底泥清除和驳岸建设来实现水体环境的治理和修复。
底泥清除时,可以采用机械挖掘、水力冲击和吹扫等方法,在不破坏当前水体环境的情况下将底泥清除。
驳岸建设时,可以利用适宜的材料进行填筑,结合岸坡的设计和植被的种植,形成稳定的驳岸。
五、施工工艺底泥疏浚原位生态驳岸施工工法的施工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准备工作:对施工区域的水质、底泥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施工方案和时间安排。
同时组织相关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
2. 底泥清除:根据实际底泥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清除,确保彻底清除污染物和富营养物质。
3. 驳岸建设: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填筑,结合岸坡的设计和植被的种植,形成稳定的驳岸。
4. 监测和调整:施工完成后对驳岸的稳定性和水质进行监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及时解决问题。
底泥疏浚原位生态驳岸施工工法

底泥疏浚原位生态驳岸施工工法底泥疏浚原位生态驳岸施工工法一、前言底泥疏浚原位生态驳岸施工工法是一种集环保、经济、实用于一体的水利工程施工方法。
它不仅能够清理底泥,提升水体水质,还能够修建生态驳岸,增强防汛能力,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本文将全面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以及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底泥疏浚原位生态驳岸施工工法的特点包括:环保、经济、可持续。
该工法通过疏浚底泥,改善水体水质,同时利用底泥修建生态驳岸,提升防汛能力,实现了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投资,达到了环保和经济双重效益。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以河道、湖泊、港口等水体为主的水利工程,尤其适合于河岸泥沙淤积严重、防汛能力薄弱的地区。
可以广泛应用于城市河道治理、湖泊环境整治、港口进港航道疏浚等工程项目中。
四、工艺原理底泥疏浚原位生态驳岸施工工法的工艺原理主要包括:疏浚技术、生态驳岸修建技术、土工材料利用技术等。
通过科学的施工方法和合理的技术措施,将疏浚底泥与生态驳岸修建有机结合,达到改善水质、增强防汛能力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综合效果。
五、施工工艺该工法的施工工艺包括:规划设计、底泥疏浚、生态驳岸修建等多个阶段。
这些阶段的施工包括了底泥疏浚的深度、范围确定、疏浚作业的组织、生态驳岸的修建、植被覆盖等细节。
六、劳动组织在底泥疏浚原位生态驳岸施工工法中,需要合理组织劳动力,包括工地人员配备、工作岗位划分、工作计划安排、工作时间安排等。
劳动组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保证施工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七、机具设备该工法所需的机具设备主要包括挖掘机、抽泥船、运输车辆、生态驳岸施工机械等。
不同的施工阶段需要不同的机具设备,这些设备的特点、性能和使用方法直接影响到施工结果和效率。
八、质量控制在底泥疏浚原位生态驳岸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质量检测、工艺参数的严格控制、材料质量的监测等。
原位利用疏浚泥建设生态护岸技术标准

原位利用疏浚泥建设生态护岸技术标准随着城市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河道污染和淤积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护岸成为了一种比传统堤坝更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在生态护岸中,原位利用疏浚泥作为主要材料之一,具有经济、环保、可持续等多重优势。
为了保证生态护岸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制定和实施生态护岸技术标准显得非常重要。
一、什么是生态护岸?生态护岸是指在保护河道岸线的同时,通过生态修复、植被恢复、土壤修复等手段,增加河岸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抗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使其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二、为什么要利用疏浚泥建设生态护岸?在河道淤积和污染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疏浚泥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产生物。
疏浚泥一般含有大量的沙、石、泥等颗粒物和有机物质,这些成分在传统的处理方式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而利用疏浚泥建设生态护岸,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和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能为护岸提供原材料。
三、利用疏浚泥建设生态护岸的技术标准(一)疏浚泥的选择:根据疏浚泥的成分和性质,选择适宜的区域进行堆放、处理和利用。
疏浚泥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要排除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二)生态护岸的设计:根据河道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利用科学的手段设计生态护岸的布局和结构。
优化护岸的植物种类和配置,增强其固土和减缓水流的能力,同时合理利用疏浚泥和其他材料进行修筑,并且保证护岸的功能和美观度。
(三)施工工艺: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实施协调的施工工艺。
在生态护岸施工时,要注意细节,如材料的拼接、尺寸的控制、施工质量的把控等,确保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建设管理:建设生态护岸需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并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
加强各方共同管理,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做好监督、检测和维护工作,提高生态护岸的成效和可持续性。
四、生态护岸的可持续性发展利用疏浚泥建设生态护岸是一种可持续的环保技术,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能增强护岸的生态环境和抗灾能力,从而保持资源的长效利用和价值的不断提升。
浅谈湖泊疏浚底泥干化及利用

浅谈湖泊疏浚底泥干化及利用摘要:环保疏浚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污染底泥产生,如果按照传统的底泥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就必须寻找大量的土地来进行堆置,然后再利用自然干化的方法进行固结利用,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势必会成为影响环保疏浚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增加了工程投资,所以如何能使疏浚底泥快速干化,并且资源化利用显的尤为重要。
关键词:污染底泥疏浚干化资源化1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源源不断地排入湖泊、河流等水体,导致我国许多湖泊、河流都受到严重的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大量积聚在湖泊底泥中,对水体而言,底泥成为了入湖物质如有机物、污染物、营养盐等的蓄积库,经过多年的不断积累,湖泊底泥中的营养盐、重金属、有毒化合物等通常是上覆水体的数倍,且污染程度仍有继续加剧的趋势[1]。
根据近期国家环保总局发表的环境公报,目前我国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湖泊污染底泥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构成了威胁。
2 疏浚底泥的脱水处理2.1自然干化脱水通常在疏浚底泥堆场内堆存实现,底泥干化过程中,底泥一般简单地放置在一片较为开阔的地方,在干化的第一天,底泥中的水分大部分得到分离,浮泥下的水层通过渗流排入砂层,底泥依靠蒸发继续进行干化,直至其含水率达到处理要求。
为防止散发臭气,孳生蚊蝇,底泥在干化前需进行稳定化处理,自然干化脱水是最简单但是耗时长,需要大量土地的一种底泥处理方法。
2.2机械脱水借鉴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机械脱水技术,目前已有部分实例应用于疏浚底泥的工程实践中。
在借鉴污水厂污泥脱水技术应用于疏浚底泥脱水时,应考虑疏浚底泥和污水厂污泥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其中:①疏浚底泥相对于污水厂污泥,其可压缩性、比阻和有机质含量都很低,因此比污水厂污泥易于脱水;②污水厂污泥脱水前含固率一般为3%~6%,而疏浚底泥含固率一般为5%~10%;③疏浚底泥中含有石块、渔网等大件垃圾,必须在脱水前进行筛选予以去除,否则妨碍和破坏脱水机械的正常运转;④污水厂污泥的产生相对是连续的、均匀的和长期的,而疏浚底泥的产生一般是间歇的、不均匀的和短期的;⑤污水厂污泥的排放尾水可以较为方便的回流至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而疏浚底泥脱水尾水一般不能直接排入下水道,而必须进行单独处理,达标后可回注水体。
河道生态护岸设计中的底泥固化技术中试

河道生态护岸设计中的底泥固化技术中试顾向阳;顾竹珺;李飞鹏;朱元中;陶红【期刊名称】《净水技术》【年(卷),期】2018(037)003【摘要】Nowadays,som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rivers in Chongming Island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problems of riverbed sedimentation and black and malodorous river.A pilot scale test for the ecological revetment design of a 60-meter river in Gangyan Town,ChongmingDistrict,Shanghai,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diment solidification and stabilization.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riverbank,solidified sediment and slope soil were taken as raw materials,and the construction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Code for Design of Levee Project (GB 50286-2013).Stones or building wastes were stacked and concreted on the riverbed to reinforce the foundation.Eco-bricks of building material type and light type were utilized to construct revetment Plants were cultivated on the slope after in-situ solidification of the slope soil layer.All these measures not only stabilized the slope soil,but also beautified the environment and restored the natural habitat along the river.The project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vetment structure was stable in 90 days and the leaching toxicity met the national standard.pH of the river water stayed at alkalescency level and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was observed.Natural ecosystem around the riverbank has been recovered.%河床淤积和河道黑臭现象是当前崇明部分中小河道面临的主要问题.选择上海市崇明区港沿镇60m独立河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底泥固化/稳定化的技术理论,进行了崇明河道护岸生态中试工程.根据河岸现状,以固化后的河道底泥和边坡土壤为原料,以《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中的堤防工程标准进行砌筑,在近岸河床底部采用置石或建筑废料堆砌加固,护岸砌筑使用建材式生态砖和轻质生态砖,护坡土层原位固化后栽种植物,最终达到了稳定边坡土壤、美化河道环境和恢复河道生态的目标.工程分析表明,该中试工程的护岸在90d内结构稳定安全,浸出毒性符合国家标准.河道水pH值保持为弱碱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河岸周围自然生态逐步恢复.【总页数】6页(P107-112)【作者】顾向阳;顾竹珺;李飞鹏;朱元中;陶红【作者单位】上海市崇明区农村水利管理所,上海212150;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上海20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85【相关文献】1.河道生态护岸技术及设计 [J], 赵培键;马红春;邵辉2.复合材料设计制造一体化中的固化变形预报技术 [J], 唐占文;张博明3.立体光固化成型技术在机车零部件设计与铸造中的应用 [J], 史耀君;张晓东;缪锋;谭东;夏少华4.光固化成型技术在汽车零部件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 佘亚娟;郭奕文;吴巍;李鲁;张柏桥5.固化技术在农村河道生态护岸中的应用 [J], 付融冰;陈小华;罗启仕;章树久;李小平;耿春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河道底泥原位固化资源化用于生态护岸工程
发表时间:2018-03-14T14:16:44.8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0期作者:董家晏1 李峰2 李阳3 陆剑飞4 田旭1 [导读] 为了维持河道正常的泄洪和畅通以及改善水质等问题,我国每年都会开展大规模的河道疏浚清淤,由此产生大量的疏浚底泥。
1.堡森(上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2.大丰市沿海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3.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4.上海市崇明区农村水利管理所
摘要:本文介绍了河道底泥处理的现状及由此产生的问题,结合底泥原位固化技术在上海崇明横沙岛惠丰村河道治理中的工程实践和技术研究,提出了河道底泥原位固化资源化应用于生态护坡护岸的新型技术理念,对河道生态治理和修复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底原位固化资源化生态护岸河道生态化治理
1.概述
为了维持河道正常的泄洪和畅通以及改善水质等问题,我国每年都会开展大规模的河道疏浚清淤,由此产生大量的疏浚底泥。
由于底淤泥其天然含水量高、有机质和重金属含量高、压缩性大、抗剪强度低,具有触变性和流态性,造成其运输困难、填埋堆放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且易造成二次污染、工程性质差,不能直接为工程所应用[3]。
因此,河道底泥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应用等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很多国家为此也耗费巨资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处理。
通过技术处理将废弃的底泥转化为能利用的再生土资源成为当前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研究的主流方向。
2.河道底泥处理现状浅析
目前,传统河道疏浚底泥的处置方法主要有抛泥处理、吹填造地、物理脱水、焚烧等,这些传统的处置方法存在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运输费用巨大,处理成本高,处理周期长,淤泥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
化学固化法虽然可以通过控制固化剂的配方及掺量以满足各种工程的需要,但需要周转处理,运输成本较高。
3.原位固化生态护岸技术概述
原位底泥生态护岸工程技术——简称ISER生态护岸,是针对当前我国城乡中小型河道普遍存在的底泥资源化利用困难、处理成本高、岸坡坍塌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底泥重金属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经过反复研究探索和实践论证的一项生态、安全、实用、无二次污染且综合成本低的生态护岸工程技术。
将河道底部需要疏浚的底泥吸入搅拌机并添加淤泥固化材料,搅拌调制成具有流动性的淤泥固化浆液,通过泵送浇筑入模成型或者应用水下不分散固化剂直接水下浇筑施工,形成河道、胡泊的生态护岸结构体。
浇筑固化后的淤泥具有一定的强度、孔隙率、水稳定性、重金属吸附性和抗流水冲刷性,使其满足护岸结构体的相关要求,同时多孔护坡兼具植生性,满足河道景观优化和生态环境恢复的功能。
实现了疏浚泥原位资源化应用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新方案。
4.技术创新点
(1).在国内首创以河道疏浚泥为原材料,采用原位固化技术,研发以疏浚泥固化体为结构形式的新型护岸体系,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中,代替了传统的水泥混凝土板桩、木桩等刚性硬质护岸,实现疏浚泥综合利用与河道环保治理的结合。
(2).针对疏浚泥粘稠、搅拌不易均匀、成型困难且固化料成型结构体不密实的技术难点,研发以流塑态疏浚泥固化料为技术特征的搅拌、浇筑成型的施工技术体系,将施工效率提高100%。
(3). 为适应疏浚泥原位固化的环境和强度要求,研发水下不分散疏浚泥固化剂,水下施工条件下疏浚泥固化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0.5MPa,满足护岸结构体的强度要求,同时大幅降低疏浚泥重金属析出。
5.工程案例
工程河道位于上海崇明横沙岛惠丰村716~718号之间,总体呈南北走向直线型河道,工程河段北起民惠路南侧河道,南至港镇路北侧,总长约218米,现状河道北段160米两岸均为桔园,南段东岸为惠丰村716号民居,南段西岸为惠丰村718号民居。
除718号民居段西岸建有20米长混凝土预制板护坡外,其余河段均为自然土坡,未建护岸设施。
经初步测量,本工程河道现状河口宽度4~7m,河底高程1.5~1.8m,堤顶高程2.5~3.0m。
现场地质以砂性土为主,且坡面缺少植被,受长期引排水冲刷影响,土质边坡坍塌现象较普遍,现状边坡几乎呈直立状,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1]。
为改善水环境,达到水土保持要求,满足地区排涝灌溉要求,保护周边建筑及农业设施的安全,应对该河道进行治理。
此次工程对该河道利用疏浚底泥原位固化技术作生态护坡护岸,作为横沙岛河道生态化改造示范工程,在河道生态护坡护岸型式选择中重视采用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护岸治理工程成果的生态性、先进性。
工程项目设计及施工断面图如下图所示:
6.结语
将疏浚底泥原位固化资源化应用于生态护岸工程建设,实现疏浚泥的资源化利用,有效地解决了疏浚泥处理、运输、堆放产生的高额成本和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传统的水泥混凝土板桩、木桩等刚性硬质护岸对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隔离而导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功能的缺失问题。
将河道疏浚泥化身护水使者,科学性地提出岸坡结构强度优化策略和工程应用方案,使原位土壤、河道疏浚泥及其他固体原材料满足甚至更适合水利工程、环保工程和景观工程建设需求,提升河道护坡护岸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有效减轻面源污染,极大保障河道水质和河岸区域的生态恢复效果。
本技术体系可操作性强,且材料取之于河,用之于河,实现了固本清源和生态恢复的目标[2]。
为崇明岛的生态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贯彻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促进水利工程中人水和谐理念与节能减排技术的融合,实现河流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的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惠丰村716-718河道设计说明【上海泾景水利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2]李飞鹏.上海理工大学河道底泥综合治理新闻稿
[3]季永兴,刘水芹,张勇.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J].水体保持研究,2001(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