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临床路径

膀胱癌临床路径
膀胱癌临床路径

膀胱癌临床路径

(2016版)

一、膀胱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膀胱恶性肿瘤(ICD-10:C67.900)

行膀胱肿瘤灌注化疗、血管栓塞治疗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NCCN 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3年)

1.症状及体征:血尿、膀胱刺激征、排尿困难,体格检查有或无腹股沟等处肿大淋巴结等;

2.影像学:主要依靠CT诊断,其他如彩超、MRI及SPECT等可提供参考;

3.病理:膀胱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NCCN 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3年)

1.适合膀胱动脉灌注化疗、血管栓塞治疗

2.能够耐受该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67.900膀胱恶性肿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

(4)膀胱CT检查

(5)膀胱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包括(1)切片诊断(分类、分型、分期);(2)免疫组化(必要时);(3)分子生物学指标(必要时)。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全腹部CT/MRI,PET-CT,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测定(如B型钠尿肽(BNP)测定,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测定等),肺功能,血气分析,放射性核素肾功能检查,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不需应用抗生素。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5天。

1.麻醉方式:局麻。

2.手术方式:膀胱动脉造影、灌注化疗、血管栓塞术

3.术中用药:利多卡因,化学治疗药物等。

4.输血:必要时。输血前需行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实验。

(九)术后住院恢复(7-10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肾功能。

2.根据病情需要,可复查膀胱彩超及CT、X线胸片等。

不需应用抗生素。

(十)出院标准。

1.术后不良反应消失。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术后原伴随疾病控制不佳,需请相关科室会诊和治疗,进一步诊治。

3.住院后出现其他内、外科疾病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可进入其他路径。

二、膀胱癌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膀胱恶性肿瘤(ICD-10:C67.900)

行膀胱肿瘤灌注化疗、血管栓塞治疗术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2天

NCCN膀胱癌指南内科治疗解读

NCCN膀胱癌指南内科治疗解读 NCCN发布了膀胱癌,新版指南针对膀胱癌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内容更新,本文将对该指南内科治疗部分进行解读,以便于国内的肿瘤内科医师以及泌尿肿瘤医师更好得理解和遵循指南,使患者在更加规范的临床治疗中得到更多获益。 一、膀胱癌的辅助化疗及新辅助化疗 对于肌层侵犯的膀胱癌患者,化疗是重要的治疗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对于分期为T2或T3的膀胱癌接受膀胱全切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两项随机临床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具有生存获益,尤其是临床分期为T3的病变。其中一项纳入307例肌层侵犯的膀胱癌随机接受单独膀胱根治性切除或术前3周期MVAC方案新辅助化疗后接受手术治疗,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提高中位生存(77 vs 46个月),并且显著降低了病灶残留率,同时新辅助化疗并未增加治疗相关的死亡率。另外涉及11项临床研究共3005例膀胱癌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顺铂类为基础新辅助化疗可以提高五年生存率以及无病生存率。因此NCCN指南2015版将T2分期以上的膀胱癌患者接受顺铂为主的新辅助化疗作为1级证据推荐。基于剂量密集MVAC方案较传统MVAC方案具有更佳的耐受性与疗效,以及GC方案与传统MVAC方案等效,因此新辅助化疗方案推荐剂量密集MVAC(DDMVAC)方案、GC方案或CMV方案治疗3-4周期。而对于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NCCN指南不建议将卡铂作为顺铂的替代用药用于新辅助化疗中,这样的患者不推荐进行新辅助化疗。 对于保留膀胱的患者,电切术后进行局部放疗的同时应同步化疗增敏,具体用药可采用单药顺铂、顺铂联合氟尿嘧啶、氟尿嘧啶联合丝裂霉素、顺铂联合紫杉醇等方案,推荐证据为2B级。 而对于膀胱癌的术后辅助化疗,由于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前瞻性对照临床研究,相应的一些临床研究结论存在冲突,现阶段不能证实辅助化疗能延缓复发或延长生存。通常认为对于病理分期为T2及其以下的病变,且无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患者,其复发风险较低,不建议接受术后辅助化疗。而对于病理分期为T3及其以上,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由于其高危复发,已有研究证实这部分高危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可降低30%的死亡率,因此如果这类患者术前未接受新辅助化疗,通常建议术后辅助化疗,推荐证据为2B级。 二、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 对于不能手术以及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应采取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既往常用方案为MVAC方案,但自从吉西他滨以及紫杉醇等化疗药物问世后,新的化疗方案对原有方案构成了挑战。一项GC方案与标准MVAC 方案比较用于晚期膀胱癌的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49%与46%,长期随访显示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0个月与15.2个月,中位PFS时间分别为7.7个月与8.3个月,均无显著差异,证实GC方案与标准MVAC方案等效,而耐受性方面,GC方案明显优于

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临床路径 一、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膀胱癌(ICD-10:C67) 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ICD-9-CM-3:57.49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或内窥镜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适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 2.能够耐受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67膀胱肿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天。 所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型、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胸片,心电图。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3天。 1.麻醉方式: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 3.术中用药:麻醉用药,必要时用抗菌药物。 4.输血: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5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2.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拔除尿管。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

食管癌临床路径

食管癌临床路径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食管癌临床路径 (2015年版) 一、食管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食管癌(ICD-10:C15/) 行食管癌根治术(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症状:进行性吞咽困难。 2.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餐、内镜检查及活检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经左胸食管癌切除,胸腔内食管胃吻合术或颈部食管胃吻合术。 2.经右胸食管癌切除,胸腔内食管胃吻合术(胸腹二切口)或颈部吻合术(颈胸腹三切口)。 (四)标准住院日为13-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15/食管癌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此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凝血功能、血型、肝肾功能、电解质、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肺功能、血气分析、心电图; (4)内镜检查+活检; (5)影像学检查:胸片正侧位、上消化道造影、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腹部超声或CT。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 (1)超声心动图; (2)食管内镜超声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乳腺癌中医诊疗方案汇总

乳腺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诊断:参照《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0中国版)》,病理学诊断为必须条件。 2.病期诊断:根据临床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第七版癌症分期标准作出分期诊断。 (二)证候诊断 (1)气滞痰凝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心烦易怒。或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 (2)冲任失调证:乳房肿块胀痛,两胁作胀,头晕目眩。或月经失调,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目涩,口干。舌质红,苔少有龟裂。脉细数无力。 (3)毒热蕴结证:乳房肿块迅速增大,疼痛或红肿甚至溃烂翻花,分泌物臭秽或伴有倦怠乏力,食少纳差等。或发热,心烦,口干,便秘。舌质暗红,舌苔黄白或黄厚腻。脉弦数或滑数。 (4)气血两虚证:疲倦乏力,精神不振,恶心,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口干少津,二便失调,白细胞下降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5)气阴两虚证:乏力、口干苦、喜饮,纳差,乏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质干红,少苔或薄苔。脉细数或弦细。 (6)瘀毒互结证:肿瘤增长迅速,神疲乏力,纳差消瘦,面色晦暗。或伴有疼痛,多为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或伴有乳房肿物坚韧,若溃破则腐肉色败不鲜。舌淡或淡暗,苔白。脉细数或弦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气滞痰凝证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海藻、昆布、柴胡、青皮、郁金、连翘、白芍、云苓、半夏、浙贝、草河车、山慈菇、白芷等。 2.冲任失调证 治法:调理冲任,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逍遥散合左归饮加减。郁金,柴胡,当归,生地,白芍,牛膝,桔叶,菟丝子,枸杞子,生山药,茯苓,夏枯草等。 3.毒热蕴结证

2017 AUA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指南

2017 AUA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指南 1.发病率: 2015年美国新发膀胱癌74,000例,其中75%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膀胱癌男女发病比例为3:1,发病率在男性恶性实体肿瘤中居第4位。 2.病因学: 危险因素:吸烟、职业暴露于致癌物、其他肿瘤化疗、Lynch综合征、感染、盆部外放疗。分子机制和遗传学改变:GSTM-1、NAT-2、TP53、RB1、PTEN、FGFR3、PIK3CA、RAS 等基因突变、9p杂合性缺失、p16表达缺失、CDKN2A纯合性缺失。 3.分期分级: 推荐使用2004年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系统对NMIBC进行分级,分为增生(扁平和乳头样)、反应性不典型增生、意义不确定的不典型增生、尿路上皮异型增生、尿路上皮原位癌、尿路上皮乳头状瘤、非肌层浸润性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非肌层浸润性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4.对NMIBC的风险分层系统:

低危: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单发直径≤3cm的低级别肿瘤;低度恶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中危: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术后1年复发的低级别Ta期肿瘤;单发直径>3cm的低级别肿瘤;多灶性低级别Ta期肿瘤;≤3cm高级别Ta期肿瘤;低级别T1期肿瘤。 高危:高级别T1期肿瘤;复发性高级别Ta期肿瘤;直径>3cm或多发的高级别Ta期肿瘤;原位癌;BCG治疗失败的高级别肿瘤;变异型膀胱癌;肿瘤伴血管淋巴浸润;高级别肿瘤累及前列腺部尿道。 5.诊断: 在经尿道切除肿瘤时,应进行彻底的尿道及膀胱镜检查,明确肿瘤大小、位置、形态、数目及周围粘膜的异常。在技术可行时,应该切除全部肉眼可见肿瘤。要评估上尿路情况。对于有NMIBC病史、膀胱镜检查正常但细胞学阳性的患者,应考虑进行前列腺部尿道活检和上尿路影像,并使用增益膀胱镜技术如蓝光膀胱镜、输尿管镜或膀胱随机活检。 6.变异型膀胱癌: 变异型膀胱癌, 包括微乳头状癌、巢状癌、浆细胞样癌、神经内分泌癌、肉瘤样癌,还要关注是否存在广泛的鳞状或腺样分化,以及是否有血管淋巴浸润。变异型膀胱癌患者如果考虑保留膀胱治疗,应在初次TURBT术后4-6周进行二次电切。 由于变异型膀胱癌分期往往较高,应考虑进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术。 7.确诊膀胱癌后的尿液标志:

乳腺癌临床路径73583

乳腺癌临床路径 (2009版) 一、乳腺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乳腺癌(ICD10:C50) 行乳腺癌切除术(ICD9CM-3:85.2/85.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乳腺肿块、乳头溢液、无痛; 2.体征:肿块、边界不清、与皮肤粘连、桔皮样症、血性乳头溢液等; 3.辅助检查:彩超和钼靶和/或MRI、乳管镜等; 4.病理:细针穿刺、Core needle等穿刺或活检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活检+改良根治术:明确乳腺癌患者; 2.保乳手术:有保乳意愿、适宜行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 3.其他术式:不适合上述术式的乳腺癌患者,如单纯切除、局部 扩大切除术等; 4.必要时可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50 乳腺癌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 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尿、便)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检查(包括电解质、肝功、 肾功、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 2.胸部X光片、心电图; 3.乳腺彩超、钼靶摄片,必要时行核磁、乳管镜检查等; 4.根据临床需要选做:血气分析、肺功能、超声心动、头颅CT、 ECT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应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1.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2.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4.术后72小时内停止使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6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局麻(局部扩大切除者); 2.手术方式:乳腺癌切除术; 3.手术内固定物:皮肤钉合器的应用、切缘钛夹标志等; 4.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食管癌临床路径

食管癌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食管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食管癌(ICD-10:C15/D00.1) 行食管癌根治术(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ICD-9-CM-3:42.41/42.42/42.5-4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症状:进行性吞咽困难。 2.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餐、内镜检查及活检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经左胸食管癌切除,胸腔内食管胃吻合术或颈部食管胃吻合术。

2.经右胸食管癌切除,胸腔内食管胃吻合术(胸腹二切口)或颈部吻合术(颈胸腹三切口)。 (四)标准住院日为13-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15/D00.1食管癌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此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凝血功能、血型、肝肾功能、电解质、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肺功能、血气分析、心电图; (4)内镜检查+活检; (5)影像学检查:胸片正侧位、上消化道造影、胸部

CT(平扫+增强扫描)、腹部超声或CT。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 (1)超声心动图; (2)食管内镜超声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术前30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7天。 1.麻醉方式:双腔气管插管全麻。 2.手术耗材:根据患者病情使用(圆形吻合器、闭合器、切割缝合器等)。 3.术中用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4.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0-1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胸片,血常规、肝肾功能、电

乳腺癌化疗临床路径(2012年版)

乳腺癌化疗临床路径 (2012年版) 一、乳腺癌化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腺癌(ICD-10 : C50伴Z51.102 )1期—III期需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 (二)选择放射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乳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卫办医政发〔2011〕78号),《2011年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等。 (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15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 C50伴Z51.102乳腺癌疾病编码。 2. 符合化疗适应症,无化疗禁忌症。若接受化疗患者受益可能大于风险,可行术后辅助化 疗。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入院后常规检查需3-5 天。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糖; (2)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病理检查,明确肿瘤、和2状况。 2. 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ECT全身骨扫描; (2)双乳MR、超声心动图、血或尿妊娠试验; (3)检查结果提示肿瘤有转移时,可进行相关部位CT或MRI检查; (5)合并其他疾病相关检查:如心肌酶谱、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肺功能检查等。 (六)化疗前准备。

1. 确认ER PR HER2I犬态。 2. 评估心脏、肝肾功能、骨髓储备等。 3. 无化疗禁忌。 (七)化疗方案。 根据卫生部《乳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卫办医政发〔2011〕78号),结合患者的疾病状态选择化疗方案。 1. C MF方案。 卄%剂量mg/(m2.d及途时间(天及周期药物 径 环磷酰胺500mg iv1,8 q28d*6 甲氨蝶呤40mg iv1,8 q28d*6 氟尿嘧啶500mg iv1,8 q28d*6 2.AC方案。 药物剂量mg/(m2及途径时间(天及周期阿霉素60mg iv 1 q21d*4 环磷酰胺600 mg iv 1 q21d*4 3. E C方案。

膀胱癌临床路径及表单

膀胱癌临床路径 一、膀胱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膀胱恶性肿瘤(ICD-10:C67.900) 行膀胱肿瘤灌注化疗、血管栓塞治疗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NCCN 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3年) 1.症状及体征:血尿、膀胱刺激征、排尿困难,体格检查有或无腹股沟等处肿大淋巴结等; 2.影像学:主要依靠CT诊断,其他如彩超、MRI及SPECT 等可提供参考; 3.病理:膀胱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NCCN 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3年) 1.适合膀胱动脉灌注化疗、血管栓塞治疗 2.能够耐受该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67.900膀胱恶性肿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 (4)膀胱CT检查 (5)膀胱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包括(1)切片诊断(分类、分型、分期);(2)免疫组化(必要时);(3)分子生物学指标(必要时)。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全腹部CT/MRI,PET-CT,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测定(如B型钠尿肽(BNP)测定,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测定等),肺功能,血气分析,放射性核素肾功能检查,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卫生部食管癌化疗临床路径

卫生部食管癌化疗临床 路径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食管癌化疗临床路径 (2012年版) 一、食管癌化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食管鳞癌(ICD-10:C15/),需行新辅助、术后辅助、根治性化疗或姑息性化疗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临床症状:进食哽咽、异物感;进行性吞咽困难;逐渐消瘦、脱水、乏力。 2.体征:大多数食管癌患者无明显阳性体征。 3.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餐、内镜检查、颈胸腹CT或胸部CT并颈部及腹部B超。 4.病理学诊断明确(组织病理学)。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新辅助化疗:适用于T3N1-3M0和部分T4N0-3M0(侵及心包、膈肌和胸膜)食管癌患者。

2.术后辅助化疗:适用于ⅡB期、Ⅲ期食管腺癌患者,及所有术后切缘阳性或肿瘤残留的食管癌患者。 3.同步化疗:结合放疗治疗无法手术的Ⅱ、Ⅲ期食管癌患者。 4.姑息性化疗:适用于Ⅳ期食管癌患者或治疗后复发患者。 5.食管腺癌的化疗方案,可参考胃癌的化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5-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15/ 食管鳞癌疾病编码。 2.符合化疗适应症、无化疗禁忌症。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3-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乳核中医临床路径

乳核(乳腺纤维腺瘤)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乳腺纤维腺瘤。 一、乳核(乳腺纤维腺瘤)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乳核(TCD编码:BWV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乳腺纤维腺瘤(ICD-10:D2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现代中医乳房病学》(林毅、唐汉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1)多数发生在一侧乳房,肿块多为单发,以乳房外上象限为多见。 2)肿块呈卵圆形,大小不一,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境界清楚,活动度大,不与周围组织粘连,无疼痛和触痛。生长缓慢,不会化脓溃烂。与月经周期无关。 3)好发于青少年女性。 4)钼钯X线摄片、红外线热图像等检查,可帮助诊断。必要时作病理检查。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克氏外科学》(中文版第 15版)(DavidC. Sabiston主编,王德炳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本病好发于20—25岁的青年女性。 2)好发于乳房的外上象限,多为单发,少数属多发。 3)肿块增大缓慢,质韧,表面光滑,易于推动。病人常无明显自觉症状。月经周期对肿块的大小并无影响。 4)乳腺钼钯、彩超有助于诊断。必要时作病理检查。 2.证候诊断 参照李曰庆、何清湖主编的《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3版)。

乳核(乳腺纤维腺瘤)临床常见证候及诊断: 肝气郁结证:肿块较小,发展缓慢,不红不热,不觉疼痛,推之可疑;伴胸闷叹息; 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 血瘀痰凝证:肿块较大,坚硬木实,重坠不适;伴胸闷牵痛,烦闷急躁,或月经不调、痛经等;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滑或弦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乳腺肿物切除术:体检可扪及的乳房肿物。 2.乳腺病变导管切除术:适合乳管内乳头状瘤。 3.患者愿意术后接受中药口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乳核(TCD编码:BWV000)和ICD-10:D24乳腺良性肿瘤疾病编码的患者。 2.疾病分期为肝气郁结证和血瘀痰凝证。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排除标准 1.进入路径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且在治疗期间需特殊处理并影响乳核中医临床路径流程实施。 2.进入路径时为高度怀疑乳腺癌患者。 3.正在进行本路径之外的其他治疗方案者。 4.对本路径中治疗方法不适应者。 (七)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八)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血常规、血型(ABO、RH)、输血前四项、尿常规、粪便常规、

3-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2013修订版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 主编李宁忱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副主编谢立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凌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董胜国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范欣荣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院潘铁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王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魏东卫生部北京医院 徐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许传亮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许克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秘书 宋毅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目录 一、前言 二、膀胱癌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三、膀胱癌的组织病理学 四、膀胱癌的诊断 五、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七、尿流改道术 八、膀胱癌的化疗与放疗 九、膀胱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预后与随访 十、膀胱非尿路上皮癌

一、前言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一种直接威胁患者生存的疾病。为了进一步规范膀胱癌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高我国膀胱癌的诊断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于2006年组织有关专家组成编写组,在学会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与组织下,以国内外循证医学资料为依据,参考《吴阶平泌尿外科学》、Campbell’s Urology以及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等相关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结合国内临床实际,编写完成了2007年版中国《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并在2009年进行了更新,为我国不同医疗条件下泌尿外科医师选择合理的膀胱癌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对提高我国膀胱癌的诊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两年来,随着膀胱癌诊断治疗相关研究的进展,使得《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又有了进一步更新的需要。在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的统一领导安排下,《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编写组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仔细查阅最新相关文献,并经过反复讨论,完成此版更新后的《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以期对膀胱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工作提供更好的帮助。本版《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中共引用371条文献,其中由我国学者在国内或国际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共35条。

膀胱肿瘤

婺源县中医院 健康教育处方 膀胱肿瘤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包括膀胱良性肿瘤和膀胱癌 (膀胱恶性肿瘤)。大多数膀胱肿瘤以无痛性肉眼血尿或显微镜下血尿为首发症状,病人表现为间歇性、全程血尿,有时可伴有血块。因此,在临床上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被认为是膀胱肿瘤的典型症状。出血量血尿持续时间长短,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肿瘤大小、范围和数目有一定关系。 一、术前指导 1.术前戒烟、戒酒,注意休息。行深呼吸锻炼,同时练习床上排便,以减轻术后疼痛及便秘。 2.术前一日清洁手术区皮肤,以防术后伤口感染。 3.术前晚进少量清淡及易消化食物,如面条、米粥等,20:00后禁食,禁饮4小时,如需造瘘术者术前三天开始行肠道准备。 4.有留置尿管者,引流袋应低于尿液出口4?6cm,防止逆行感染,并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每日清洗会阴部2次。多饮水,每日饮水量达2000~3000ml。 5.术晨更换干净、舒适的棉质病号服,取下饰物,如手表、活动性假牙、贵重物品等。 6.入手术室前应排空膀胱、排尽大便。 二、术后指导 1.术后取去枕平卧位6小时,每2小时定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协助有效拍背、咳痰,预防坠积性肺炎,给予口腔护理。 2.使用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时请家属避免在旁边使用手机、无线电设备,以免干扰使用。 3.术后患者需要低流量给氧,请家属切勿自行调节氧流量,病房不得吸烟、有明火,保证用氧安全。 4.膀胱冲洗时应注意: (1)引流管固定于床旁,保持引流通畅。 (2)冲洗速度可根据尿液的颜色调节。 (3)尿袋不得高于尿道外口水平,以免引起逆行感染。 5.尿管留置期间尿道口会有胀痛不适,应张口呼吸,经过短时间会慢慢适应。留置尿管期间,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每日清洁会阴部 2~3次,有血液污染需及时清洗。 6.膀胱造瘘术后患者肛门未排气前禁食、禁饮,肛门排气后宜多饮水,每日2000?3000ml,适量进食水果、蔬菜,以易消化流质饮食为主,预防便秘,膀胱肿瘤电切患者术后6小时后,无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进清流饮食逐渐从流食过度到普食。 7.拔除导尿管后注意观察排尿情况,如有排尿困难或尿失禁现象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三、出院指导 1.生活饮食有规律,注意饮食卫生,多饮水,2000?3000m/日,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忌烟、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注意休息,加强锻炼,劳逸结合,不宜过度疲劳,生活要有规律,术后1?2个月避免过度活动,不参加重体力劳动。 3.因该病的复发率高,应严密随诊。就诊特征:如出现无痛性血尿,感尿频、尿急、尿痛,下肢浮肿,腰痛腹痛,消瘦等症状,请速到医院就诊。 4.为了预防肿瘤的复发,应定时来院进行膀胱内药物灌注,膀胱灌注化疗的目的:消灭肿瘤细胞、减少复发、防止浅表肿瘤发展。灌注程序: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月1次,共1?2年或遵医嘱。

乳腺癌中医临床路径资料

乳腺癌中医临床路径

乳腺癌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乳腺癌的住院患者。 一、乳腺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乳癌病(编码: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乳腺恶性肿瘤(10编码:C50.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0中国版)》。 2.病期诊断 根据临床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第七版癌症分期标准作出分期诊断。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乳腺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乳癌病〔乳腺癌〕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痰凝证 冲任失调证 毒热蕴结证 气血两虚证 气阴两虚证 瘀毒互结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乳腺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四)标准住院日≤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乳癌病(编码:040)和乳腺恶性肿瘤(10编码:C50.902)的患者。 2.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3.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 生化全项(包括肝功能、肾功能); (3) 凝血指标; (4) 肿瘤标志物:、153.、125; (5) 心电图; (6) 胸部正侧位X线片; (7) 腹部彩超。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T细胞亚群分析,超声心动图,乳腺及引流区彩超,,核磁共振,骨扫描等。以上项目根据患者病情加以选择。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 气滞痰凝证:化痰解郁。 (2) 冲任失调证:调理冲任。 (3) 毒热蕴结证:解毒散结。 (4) 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 (5) 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6) 瘀毒互结证:化瘀解毒。 2.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3.辨证选择应用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4.外治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中药泡洗治疗、穴位贴敷治疗等。 5.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6.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选用耳穴埋豆法或中医诊疗设备等。 7.内科基础治疗。 8.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乏力、疼痛等主要临床症状缓解。

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在膀胱癌术后灌注化疗患者中的作用

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在膀胱癌术后灌注化疗患者中的作用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一般行经尿道膀胱瘤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但术后复发率高达50%以上[1]。膀胱灌注化疗是目前最常用的预防肿瘤复发的措施。临床路径是指医院里一组成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顺序,准确时间要求是照护计划,以减少康复是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是医疗护理服务质量。为了探讨膀胱癌术后灌注患者最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我院自2011年5月~2014年6月对35例膀胱癌术后灌注患者采用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5月~2014年6月对膀胱癌术后灌注患者65例,年龄38~76岁,平均51.23岁,其中男38例,女27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45例,膀胱部分切除术20例。病理报告移行细胞癌39例,鳞癌10例,腺癌6例。术后1 w行膀胱癌术后灌注化疗药物吡柔比星或丝裂霉素。灌注1次/w,连续8次,以后灌注1次/月,连续10次,总疗程为1年。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临床路径组35例,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随机教育方法,常规入院介绍、术前、术后及出院指导。 1.2.2临床路径组由临床路径教育小组将患者的不同阶段知识的需求按侧重点不同按时间路径进行:①入院第1日介绍入院环境、制度、主管医师、责任护士、灌注前检查如何配合及注意事项[2]。②入院第1~2 d,全面评估患者,介绍特殊检查的配合及注意事项,并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焦虑,使之情绪稳定。③灌注前1 d评估患者膀胱术后情况,根据灌注化疗药物与患者沟通,制定留置尿管方法。详细介绍目的、优点、作用、及注意事项,并与家属签授权委托书与知情同意书,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使患者及家属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详细介绍化疗方案,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方法。④灌注当日再次全面评估患者(心电图、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和尿常规等情况),并详细讲解心电监护的目的,给予相关健康教育指导。如灌注前4 h禁食水,禁流质饮品,排空膀胱即在排尿后。灌注后根据患者的个体反应给予针对性饮食、饮水指导,评估尿色、尿量情况,并给与指导。灌注后指导患者依次取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俯卧位,更换体位1次/15 min,吡柔比星灌注完后卧床1 h(丝裂霉素卧床2 h),使药物与膀胱粘膜广泛接触充分发挥疗效。嘱患者排尿后多饮水,当日饮水量应不少于3000 ml,以加速尿液的生成,起到生理性膀胱冲洗的作用,避免引起膀胱炎和尿道狭窄[3]。⑤灌注后第2 d给予饮食指导:清淡、以低盐、低脂、高热量、高

卫生部食管癌化疗临床路径

食管癌化疗临床路径 (2012年版) 、食管癌化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食管鳞癌(ICD-10 : C15/D00.1 ),需行新 辅助、术后辅助、根治性化疗或姑息性化疗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临床症状:进食哽咽、异物感;进行性吞咽困难;逐 渐消瘦、脱水、乏力。 2.体征:大多数食管癌患者无明显阳性体征。 3.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餐、内镜检查、颈胸腹CT或胸部CT并颈部及腹部B超。 4.病理学诊断明确(组织病理学)。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新辅助化疗:适用于T3N1-3M0和部分T4N0-3M0 (侵 及心包、膈肌和胸膜)食管癌患者。 2.术后辅助化疗:适用于口B期、m期食管腺癌患者,及所有术后切缘阳性或肿瘤残留的食管癌患者。 3.同步化疗:结合放疗治疗无法手术的n、m期食管癌 患者。 4.姑息性化疗:适用于W期食管癌患者或治疗后复发患 者。 5.食管腺癌的化疗方案,可参考胃癌的化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5-15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 C15/D00.1 食管鳞癌疾 病编码。 2.符合化疗适应症、无化疗禁忌症。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 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3-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 (3)胃镜、食管造影、心电图; 胸部CT,颈、腹部B超、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ECT全身骨扫描; (2) 必需检查的项目提示肿瘤有转移时,可进行相关 部位CT、MRI ; 合并其他疾病需进行相关检查:如心肌酶谱、24 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肺功能检查等; (4 )病理检查,明确肿瘤HER2状况(仅针对腺癌)。 (七)化疗前准备。 1.进行体力状况评分。 2.评估心脏、肝肾功能、骨髓储备。 3.无化疗禁忌。 4.患者、监护人或被授权人签署相关同意书。

膀胱癌分期

第七章盆腔与生殖 第一节检查方法 一、X线检查方法 (一) 泌尿系X线检查方法 1、腹部平片:了解泌尿系统有无阳性结石。 2、排泄性尿路造影:又称静脉尿路造影(IVU),静脉注入造影剂,经肾排泄,使肾盂、肾 盏、尿管和膀胱显影。 3、膀胱和尿道造影:诊断膀胱肿瘤、膀胱憩室、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在排尿期进行尿道摄 影,可了解尿道病变。 (二) 生殖系X线检查 1、子宫输卵管造影:用于不孕症。 2、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盆腔动脉造影:显示子宫动脉和卵巢动脉,了解盆腔肿块和拟行介 入治疗。 二、CT检查方法 1、仰卧位,扫描自耻骨下缘起向上至髂前上棘,层厚10mm,层距10mm。 2、如有盆腔肿大淋巴结,应向上扫描至肾静脉水平,必要时需做增强扫描。 MRI检查方法 1、检查前饮水300~500ml以充盈膀胱并去除金属物品,如宫内避孕器等。 2、常规平扫轴位T1WI和T2WI,女性盆腔加扫矢状位T2WI,男性盆腔加扫冠状位T2WI。 3、增强后行盆腔轴、矢、冠状位扫描。 第二节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盆腔 1、盆壁肌肉两侧对称,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 2、骨皮质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骨质疏松T1WI和T2WI均呈较高信号。 二、膀胱和输尿管 1、正常适度扩张的膀胱壁光滑均匀,厚约2~3mm,在CT/MRI上密度/信号与肌肉一致。 2、输尿管于盆腔后沿髂腰肌内后方下行,至膀胱水平位于膀胱外后方,CT平扫为两个低 密度圆点,直径约4mm左右。增强后延迟扫描呈明显高密度。 三、男性生殖系统 1、前列腺: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以下,CT上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MRI上 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中央带呈低信号,外周带呈明显高信号,前列腺包膜在T2WI 上表现为前列腺周围低信号线影。 2、精囊:呈对称性位于前列腺上方,膀胱之后,与膀胱后下壁间形成约30°膀胱精囊角。 CT上表现为前列腺以上层面膀胱后方对称性的椭圆形软组织影。MRI上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精囊角内为高信号脂肪影。 3、睾丸:形态轮廓光整,呈T1WI低、T2WI高信号。白膜及韧带T1WI和T2WI均呈低信 号。附睾位于睾丸背侧,呈逗点状。 四、女性生殖系统 1、阴道:上端围绕宫颈,下端止于阴道口,前壁与膀胱或尿道相邻。后壁长邻直肠。 2、子宫:位于膀胱后方,多呈前倾前屈位,分宫体与宫颈两部分。CT上宫颈为3cm左右

乳腺癌中医临床路径

乳腺癌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乳腺癌的住院患者。 一、乳腺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乳癌病(TCD编码:BWA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乳腺恶性肿瘤(ICD10编码:C50.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0中国版)》。 2.病期诊断 根据临床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七版癌症分期标准作出分期诊断。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乳腺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乳癌病〔乳腺癌〕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痰凝证 冲任失调证

毒热蕴结证 气血两虚证 气阴两虚证 瘀毒互结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乳腺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四)标准住院日≤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乳癌病(TCD编码:BWA040)和乳腺恶性肿瘤(ICD10编码:C50.902)的患者。 2.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3.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 生化全项(包括肝功能、肾功能); (3) 凝血指标; (4) 肿瘤标志物:CEA、CA153.、CA125; (5) 心电图; (6) 胸部正侧位X线片; (7) 腹部彩超。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T细胞亚群分析,超声心动图,乳腺及引流区彩超,CT,核磁共振,骨扫描等。以上项目根据患者病情加以选择。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 气滞痰凝证:化痰解郁。 (2) 冲任失调证:调理冲任。 (3) 毒热蕴结证:解毒散结。 (4) 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 (5) 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12.膀胱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膀胱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膀胱癌是起源于膀胱尿路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范围内膀胱癌发病情况:发病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第11位,其中男性发病率为9.0/10万,位列男性恶性肿瘤的第7位;女性为 2.2/10万,位列女性十位之后;死亡率位居所有肿瘤的第十三位,男性及女性死亡率分别为3.2/10万0.9/10万,死亡率位列男性恶性肿瘤第9位。 膀胱癌发病存在地区性、种族性及性别的差异,可见于各年龄段,高发年龄50~70岁,且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也逐渐增加。根据2010年至2014年美国SEER数据库统计,膀胱癌确诊时的中位年龄为73岁,中位死亡年龄为79岁。 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统计,2009 年膀胱癌发病率为6.61/10 万,人口标准化率为3.03/10万。男、女性发病率分别为11.41/10万和3.51/10万,男性是女性的3.3倍;死亡率为2.60/10万,男、女性膀胱癌的死亡率分别为 3.75/10万和1.24/10万,男、女性之比为2.97: 1。 2016年我国预测数据显示新发膀胱癌8.05万例,其中男性6.21万例(男性恶性肿瘤第6位)、女性1.84万例;死亡3.29万例,其中男性2.51万例(男性恶性肿瘤第11位)、女性0.78万例。

膀胱癌是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规范和提高膀胱癌的诊断及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膀胱癌的危险因素 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是复杂、多因素、多步骤的病理过程,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证实:内在的遗传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均有重要作用。 外在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和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吸烟是膀胱癌最为确定和最主要的致病危险因素,与烟中含有的芳香胺类化合物4-氨基联苯有关系。约50%的膀胱癌患者有吸烟史,吸烟可使膀胱癌的患病风险增加2~5倍,并与吸烟强度和时间成正比。戒烟后膀胱癌的患病风险会逐渐下降。 在职业环境中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芳香胺类化合物也是重要的致病危险因素,如多环芳烃和氯代烃、β-萘胺、4-氨基联苯等。 膀胱内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及长期异物刺激(留置导尿管、结石)与发生膀胱癌关系密切,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确诊时多为晚期,预后差。既往接受过环磷酰胺化疗、盆腔放疗、滥用非那西汀等均可增加患膀胱癌的风险。 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及基因异常有关,有家族史者发生膀胱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