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戏曲电影《梅兰芳》
试论戏歌《梅兰芳》的唱腔特征和审美意蕴

试论戏歌《梅兰芳》的唱腔特征和审美意蕴戏歌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它将歌唱和表演结合在一起,富有独特的表现力和魅力。
《梅兰芳》是一部以梅兰芳为原型创作的戏剧作品,通过描绘梅兰芳一生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经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唱腔特征和审美意蕴两个方面来试论戏歌《梅兰芳》。
戏歌《梅兰芳》的唱腔特征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技巧。
戏歌的唱腔是戏曲的核心之一,它通过音乐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技巧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梅兰芳》中的唱腔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亢激昂的音调。
《梅兰芳》中的唱腔常常使用高亢激昂的音调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激动和坚毅。
这种音调的使用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使观众产生共鸣。
2. 独特的音色和音域。
戏歌演唱时,演唱者不仅要展现出独特的音色,还要具备较广阔的音域,以便能够更好地表现各种角色的性格特点。
《梅兰芳》中的唱腔通过独特的音色和音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梅兰芳的艺术魅力。
1. 对艺术的追求和坚持。
梅兰芳作为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坚持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通过描绘他艺术追求的过程,观众能够感受到艺术对人生的积极影响。
2. 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梅兰芳》通过展现梅兰芳一生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经历,让观众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观众可以从中看到梅兰芳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感悟,从而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思考。
3.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歌《梅兰芳》传承了京剧艺术的优秀传统,同时也具有现代审美的特点和风格。
观众在欣赏《梅兰芳》时,既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够感受到现代审美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戏歌《梅兰芳》的唱腔特征和审美意蕴从唱腔的表现力和技巧以及对艺术追求和人生思考的审美传递两个方面展开。
通过对戏歌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梅兰芳》的艺术魅力和内涵。
影评梅兰芳

影评梅兰芳撕破那纸枷锁——简评电影《梅兰芳》《梅兰芳》是陈凯歌导演2021年的作品,讲述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传奇一生。
虽然在这个新片迭出,好戏不断的年代,这部电影算是比较久远了,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它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就像梅兰芳先生一样,虽然离这个时代很远,他还是人们心中的传奇和骄傲。
全片以梅兰芳的人生轨迹为时间轴,采取三段式的叙事方式铺陈展开,展现了他一生中“死别”、“生离”、“聚散”三个重要片段,分别以亲情、爱欲和爱国之情为情感内核,丰富了全篇的情感,使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变得有血有肉、可感可知。
梅兰芳作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的一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完,更不是一部电影可以涵盖。
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梅兰芳》的剧情不可避免地进行了一定的改编。
历史上评价梅兰芳,赞扬梅兰芳的人太多,但是,本文将主要评价电影中的配角——以梅兰芳的大伯和十三燕为主,分析他们对梅兰芳人生的影响。
电影的结尾就是我指出全片中价值最低的地方,同时也就是梅兰芳大伯亮相的地方。
结尾主要存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少年梅兰芳看看大伯还给他的信。
第二部分就是大伯入宫唱戏,因为舅母设灵没在太后的万寿节穿红色衣服而弄了踢,还被穿上了纸枷锁。
这两部分相互加插,从一个侧面整体表现出来了当时歌妓地位低落的现状。
他很确切,在梨园行,演唱的再白,还是可以使人看不起。
这个结尾打下了全片的基调,用一种不轻易的方式,却使人很轻易地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鞭打在大伯身上的鞭子,也低血压了观众的心。
这个结尾就是非常顺利的。
大伯留给他的信,是全片的重要线索。
而信的内容在全片中出现了三次,每一次出现都是对之前内容的补充,但是每次都会出现信的第一句:“畹华吾侄,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不知道大伯还在不在人世了。
”这表达了一个伶人认清现实但又非常无奈的心情。
信的每一次出现都很符合当时背景。
第一次出现是在开头,大伯挨了打,所以在信中表达了不想让梅兰芳继续唱戏的愿望。
第二次出现是在梅兰芳赴美演出登台之前,他有些害怕输,但是大伯说:“那你就好好唱,那你就千忍万忍,带着你的纸枷锁,甭回头,一股劲儿地走到底吧!”而第三次发生,就是梅兰芳婉拒为日军参演而踢了可以令人咳嗽的针。
浅析电影《梅兰芳》中蕴含的孔子美学思想

浅析电影《梅兰芳》中蕴含的孔子美学思想【摘要】电影《梅兰芳》通过展现主人公梅兰芳的人生经历,深刻体现了孔子美学思想。
在影片中,梅兰芳始终坚守仁义礼智信的原则,追求艺术完美,展现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他追求审美,追求完美的精神贯穿始终,展现出孔子美学中追求圆融和谐的理念。
电影对孔子美学思想的启示在于提倡道德修养与审美追求的结合,启发人们在艺术追求中不忘道德修养。
孔子美学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提倡人们注重仁义礼智信的实践,追求内心的美好与完美,以及秉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与素质。
电影《梅兰芳》通过展现主人公的追求和人生哲学,向观众阐释了孔子美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当代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电影《梅兰芳》,孔子美学思想,仁义礼智信,乐观向上,审美追求完美,启示,当代意义。
1. 引言1.1 电影《梅兰芳》简介电影《梅兰芳》是一部以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主角的传记电影,由导演陈凯歌执导,于2008年上映。
影片通过讲述梅兰芳从一个无名小辈成长为京剧大师的艰辛经历,展现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追求和努力。
梅兰芳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表演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影片通过对梅兰芳精湛的表演和对艺术的热爱展现了他对京剧的执着追求和对艺术的追求。
在影片中,梅兰芳的一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态度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通过对梅兰芳的生平和事业的再现,影片展现了一位艺术家的真挚情感和对艺术的追求。
影片通过细腻的表达和精湛的演技,让观众深刻领略到了梅兰芳对艺术的热爱和坚持,以及他对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电影《梅兰芳》不仅是一部传记电影,更是一部关于艺术和人生的启示录,展现了梅兰芳不凡的艺术成就和人生价值。
1.2 孔子美学思想概述孔子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其核心理念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仁即为人之本,强调慈爱和同情心;义是做事情的基本准则,要遵循正义和中道;礼是人际交往的准则,强调尊重和礼貌;智是为人处世的能力,要有正确的思维和决策能力;信是言行一致,做人要言而有信。
梅兰芳读后感

梅兰芳读后感《梅兰芳》是一部以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为题材的传记电影,该片以梅兰芳的一生为主线,生动展现了他在中国京剧界的不朽成就和丰功伟绩。
通过对梅兰芳一生的描绘,观众可以深刻领略到这位艺术家的伟大魅力和非凡风采。
梅兰芳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品德的艺术巨匠。
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表演风格独特,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功底为后人所称道。
同时,梅兰芳还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在电影中,梅兰芳的一生被细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他从少年时代的梦想,到成为一代宗师的辛勤付出,再到晚年的风采依旧,每一个阶段都展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
他在舞台上的表演,无论是刀枪剑戟的激烈对决,还是细腻动人的情感演绎,都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深刻领悟。
同时,电影还展现了梅兰芳在人生道路上的坚韧和勇敢,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念。
通过观看《梅兰芳》,我深切感受到了这位艺术巨匠的伟大魅力和非凡风采。
他的一生是对艺术的无尽追求,是对精神境界的不懈探索,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他的成就和风采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成就非凡;只有坚定信念,才能超越自我。
同时,通过电影《梅兰芳》,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京剧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和内涵。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它凝聚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梅兰芳作为京剧大师,他对京剧的深刻理解和精湛表演,让我对这一传统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京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电影《梅兰芳》让我对这位艺术巨匠和中国京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梅兰芳的一生是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精神的高度境界,他的成就和风采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成就非凡;只有坚定信念,才能超越自我。
《梅兰芳》观后感

《梅兰芳》观后感《〈梅兰芳〉观后感》前几天看了电影《梅兰芳》,心里头一直有些想法在翻腾,不吐不快。
电影里的梅兰芳,从一开场就带着一种让人着迷的魅力。
黎明饰演的梅兰芳,那眼神,那姿态,仿佛真的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年代。
影片中,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眼睛没神,不是唱戏的料。
梅兰芳这孩子可不服输,为了练眼神,他专门养了一群鸽子,天天盯着鸽子飞。
这细节,我跟您说,太生动了!您想想,一个小小的孩子,就有这么大的决心和毅力,多不容易啊。
他就那么仰着头,眼睛一眨不眨地跟着鸽子移动,风吹乱了头发也不管,阳光刺眼也不顾。
时间一天天过去,嘿,这眼神还真就练出来了,变得灵动有神,仿佛会说话一样。
后来梅兰芳成名了,可麻烦也来了。
日本人打进了北京城,非要让梅兰芳唱戏。
梅兰芳那叫一个坚决,愣是不给日本人唱。
这当中的曲折,看得我这心啊,一揪一揪的。
梅兰芳为了拒绝日本人,不惜给自己打伤寒针,让自己生病,没法上台。
这得是多大的勇气和爱国情怀啊!他明明知道这样做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但还是义无反顾。
还有他和孟小冬的那段感情,也是让人感慨万千。
两个都是戏曲界的翘楚,相互欣赏,心生爱意。
可梅兰芳背后的那个“梅党”,还有世俗的种种压力,最终让他们没能走到一起。
记得有个场景,梅兰芳和孟小冬在雪地里漫步,两人都穿着厚厚的棉袄,呼出的白气在空气中弥漫。
他们的眼神里有不舍,有无奈,也有对未来的迷茫。
那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落在他们的肩头,仿佛也在为他们的爱情悲剧而叹息。
电影里的梅兰芳,在舞台上是光彩照人的名角,可在生活中,他也有着自己的烦恼和痛苦。
他要面对同行的嫉妒,要应对外界的压力,还要在艺术和生活之间寻找平衡。
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坚持着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看到梅兰芳在困境中依然不屈不挠,我就想到了咱们自己的生活。
有时候,咱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可能会觉得走投无路,想要放弃。
可看看梅兰芳,人家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都能咬着牙挺过来,咱们这点事儿又算得了什么呢?看完这部电影,我对梅兰芳这个人有了更深的认识。
试论戏歌《梅兰芳》的唱腔特征和审美意蕴

试论戏歌《梅兰芳》的唱腔特征和审美意蕴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戏曲中的戏歌更是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而《梅兰芳》这部著名的京剧戏曲作品,更是京剧中的经典之作,其中所包含的唱腔特征和审美意蕴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探讨。
一、唱腔特征《梅兰芳》这部京剧戏曲作品,其唱腔特征首先表现在音乐上。
在京剧中,歌唱是表现人物情感和人物性格的一种艺术手段,而在《梅兰芳》中,唱腔音乐旋律优美婉转,富有柔美的抒情色彩,表现了对人物内心感情的细腻描绘。
比如在《梅兰芳》中,主人公的唱腔多采用高亢明快的音调,来表现其刚毅果敢的性格特点;而反派人物的唱腔则常常采用低沉而凝重的音调,从而透露出其狡诈阴险的性格特征。
从唱腔的演唱技巧上来看,《梅兰芳》的唱腔表现出了京剧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
比如在唱段的演唱中,演员常常需要运用头腔、胸腔、腹腔等不同的发声部位,来表现出不同的音色和情感。
而且,京剧演员在演唱时还需要配合行动和动作,严格遵循音、韵、停顿等唱腔的表现规律,以达到抒情表达和情感交流的目的。
这种独特的演唱技巧和表现形式,赋予了《梅兰芳》这部京剧戏曲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
从唱腔的情感表达上来看,《梅兰芳》的唱腔多表现出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比如在主人公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哀怨悲愤之情,或者面对爱情和友情时的柔情蜜意之情,演唱者通过声音的变化和情绪的抒发,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感的表达和传达,不仅让观众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内涵,而且也为演员赋予了更多的情感表现空间,使得唱腔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二、审美意蕴除了唱腔特征外,京剧戏曲作品《梅兰芳》在审美意蕴上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梅兰芳》以杰出的音乐、舞蹈、表演和布景等艺术手法,成功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
在《梅兰芳》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京剧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而且还可以欣赏到精湛的表演技巧、古典的舞蹈美学和精美的布景道具,从而全方位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和艺术魅力。
《梅兰芳》电影观后感400字小学四年级作文五篇

《梅兰芳》电影观后感400字小学四年级作文五篇电影《梅兰芳》讲述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传奇的一生。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梅兰芳》电影观后感400字小学四年级作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梅兰芳电影观后感400字小学四年级作文五篇(一)记着,唱戏的再红还是让人瞧不起大伯不想让你挨了打还得跟人家说打得好大伯不想让你再带上那纸枷锁……僻静的深院,苍茫的树梢点点光亮,透过深邃的枝头望向飘渺的远方,迷途的路铺开,一切如旧。
沉睡的宫廷,昏睡的蝉群沉沉低吟,弥漫苦痛的枷锁锁紧滴血的残心,恍惚的树摇晃,不尽凄凉。
那纸枷锁,那份沉重,在漆黑的夜,异常寂静。
年少的梅兰芳,或许还不知道什么压迫,但他从此记住一句话:唱戏的,终究就是个唱戏的。
但这是他的命,梅家几代戏子,这重担总会落到他身上。
《牡丹亭》的那天,座无虚席,蔡元培、胡适、袁世凯,说得上新的旧的少的老的都来了。
十三燕对着梅兰芳说了这么句话:给唱戏的争一点地位。
这场戏,征服了邱如白,这个矛盾的官人。
他潇洒地,带着被家人鄙视的目光,说他傍戏子去了。
这条路,一走就是几十年,直到白发爬上了头。
他预感到,自己的一生从此不再一帆风顺,只在曲折中闪烁迷茫。
和很多人一样,当看到黎明的面孔出现时,我崩溃了,欲哭无泪。
但随着剧情的推移,渐渐地理解了黎明的眼神,或者说梅兰芳的眼神。
之后的梅兰芳,是成熟的、深沉的、稳重的、抑或是个台下的男人。
他越来越明白了之前他为此不得解的事,越来越放弃了之前他不沦落的志,他知道了人生苦难全,他知道了唱戏的终究是个唱戏的。
但他不同于一般的戏子,对于他的坚贞,他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自己的使命感,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诺言宁死不给日本侵略者唱戏,不惜为此损害自己的身体。
也许他知道,这世界上超越肉体的东西很多,也很伟大,所谓的升华,便是让精神超脱,让生命不朽。
田中说: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是不朽的。
但田中不知道,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真正让梅兰芳不朽的,不是他的戏,是他的灵魂,是他的那份操守。
浅析《梅兰芳》与《霸王别姬》

◎唐 峰
( 陕 西广 播 电视 大 学艺 术 系 , 陕西 西安 7 1 0 1 1 9 )
陈凯歌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导演之一 ,他 的电影
梅 兰 芳 年轻 时 的 节 奏 , 张 弛有度 , 显 示 出 了 陈 凯 歌 娴
作品 的特色就 在于其高度 的人文精神 ,在他 的电影
二、 从 电影语言角度浅析
《 梅兰 芳》 是一部 人文传 记 的影片 , 陈凯歌 把这
部影片分成 了三个 大的事件板块 来展现 ,脉 络比较 清晰 , 时间转换顺理成章 , 有起 有伏 。在对 国粹京剧
和 一 代 京 剧 大 师梅 兰 芳 的 艺 术 表达 、文 化 引 导 和 人 生坎坷 多层 角度进行银幕展现 ,整个影 片的叙事风
三部分故事 , 分别代表梅兰芳人生的三个时期。第一 部分描述 了刚出道的梅 兰芳 , 受邱 如 白的影 响 , 冲破 传统 的束缚 , 大 胆对京剧 的表 演形式进行革 新 ; 第 二 部分是梅 兰芳 中年时期 , 在这个 时期 , 梅 兰芳经过 了 场 刻骨铭心 的爱情 , 与孟小冬 的苦恋 , 对梅兰芳 的 人生产 生了 巨大的影 响 ,感情的失败 到在美 国演 出 的 巨大 成 功 , 这 段 时 期 是 梅 兰 芳人 生 的 巨大 转 折 ; 第
一
淋漓的感觉 , 特别是《 梅兰芳》 后半部 , 更 加显得不温 不火 , 缺 少了激情 , 也就缺 少 了对 人性 的探 索 , 对人 文 的思考。因此观众在欣赏完《 梅兰芳》 后, 会不 自觉
与《 霸王别姬》 对比, 总觉得缺 少 了一些东 西 , 缺少 了 部影片的激情。
一
三部分 是梅兰芳在抗 日战争时期 , 以蓄须 明志 , 甚 至 不 惜 伤 害 自己 的 身 体 来 抵 抗 日本 人 的威 胁 。 从 这 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戏曲电影《梅兰芳》评戏曲电影《梅兰芳》1.传记片的历史与人性——评戏曲电影《梅兰芳》电影艺术是一种综合性艺术,给人以高度的审美享受,其门类众多,纷繁复杂,传记片作为其中的一种,主要是指以历史上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为题材的一种影片,由于电影自身的虚构本性和娱乐性功能,使得传记片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可以合理虚构,增加艺术色彩。
《梅兰芳》便是以历史人物梅兰芳的生平事迹为题材改编的传记片,影片讲述了梅兰芳从少年到晚年传奇的一生,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在混乱的时代下,真实的挣扎着的梅兰芳。
一、电影《梅兰芳》中“矛盾”的梅兰芳影片一开始便是梅兰芳大伯的遗嘱,告诫梅兰芳戏子即便唱得再红,在人们眼中也是“下九流”,被无端戴上纸枷锁,梅兰芳大伯唱了一辈子戏,临终遗言便是希望梅兰芳不要再唱戏了,这也便预示了梅兰芳的尊严一生所要承受的践踏。
在电影中,被太后赏了黄马褂的十三燕对想要改戏的梅兰芳说“咱们戏子是下九流,改来改去被外边人说我们朝三暮四”,红透半边天的梅兰芳登门求见邱如白,邱母赶忙给周围的人辩解自己儿子认识的不是唱戏的梅兰芳。
出生在戏子之家的梅兰芳并没有因此而自卑自怜,他331把唱戏当作终生热爱和追求的事业,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炉,创造了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并把京剧带向世界,梅兰芳生在一个混乱又灰暗的时代,但是他出淤泥而不染,心性纯良,不谙世事,固守原则,决不妥协,他” 质本洁”的个性与“下九流”的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也讲述了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爱情,二人因同撑一把伞浪漫邂逅,又因一出《梅龙镇》暗生情愫。
而爱情对于梅兰芳而言是奢侈的,他的原配福芝芳说“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邱如石则用策划枪击案这样极端的方式,不允许孟小冬毁了梅兰芳身上的艺术源泉——心上的孤单,在其他人的眼中梅兰芳是属于艺术的,爱情这种东西会消磨掉他身上的神圣感,这是世人所不允许的,这段唯美的相知相恋最终只能以遗憾作结。
二、传记片《梅兰芳》中的历史与人性电影《梅兰芳》梳理了梅兰芳从少年到中年的变化历程,也穿插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在对历史事件的还原中再次展现了一代名伶梅兰芳的爱国情怀,梅兰芳一直把发展戏剧艺术当作自身使命,在电影《梅兰芳》中,他说“我最害怕的事就是有一天不能唱戏……”然而国难当头,他却深明大义,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曾经受到日伪政权的要挟,要求他到长春演出,但他严词拒演,还编演了像《抗金兵》、《生死恨》等以古喻今、表现抗战精神的戏剧,先后在上海、天津、济南各大城市演出,宣传抗战精神。
后上海沦陷,梅兰芳举家迁香港,香港被日军占领后梅兰芳便蓄须明志不再演出,日伪军再三纠缠,从香港到上海,梅兰芳同敌军智勇周旋,拒不演出,电影中也为观众展示了这一历史真实,塑造了一位决不事敌的爱国艺术家。
此外,在影片中有很多经典京剧唱段的展现,如《玉堂春》、《游龙戏凤》、《四郎探母》、《黛玉葬花》、《贵妃醉酒》等,向观众充分展示京剧表演艺术魅力同时,也把它与人物内心塑造及电影情节发展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搭建了不同时期的表演场景来渲染戏剧氛围,在影片开始部分,少年梅兰芳表演时的舞台和装饰都十分简陋,看他表演的人也只是普通的百姓。
后来梅兰芳与十三燕斗戏胜利,舞台已经换成了吉祥大楼,华丽的舞台装饰和高地位的观演者,都标志着梅兰芳时代的到来。
如上所述,电影中还原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社会生活,从中也让观众看到一代英雄艺术家梅兰芳的人生轨迹,但是传记片不同于历史传记,它不重溯历史,它重在从历史中反映人性,在影片中展现了艺术家的高尚情怀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灰暗时代对人性尊严的压抑和扼杀。
三、结语梅兰芳一生坎坷与荣光并存,电影传记片《梅兰芳》更重视讲故事,将梅兰芳追求艺术的一生作为叙述的主线,着力于探索梅兰芳的内心世界。
影片并没有刻意塑造一个完美的艺术家、民族英雄式的梅兰芳,反而着力表现梅兰芳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在人生的重要节点所做的选择,以及他一生中时时刻刻伴随的无奈与孤独,他并没有因为艰难而放弃使命,穷尽一生去探索艺术更高的境界,影片所塑造的“走下神坛”的梅兰芳更让观众动容。
或许这就是传记片之于历史史实的不同,观影者从史实中看见真相,从传记片中看见现实的残酷、人生的无奈以及人性永恒的坚守。
2.电影《梅兰芳》的叙事手法与艺术表达一、电影《梅兰芳》简介2008 年末,国产电影《梅兰芳》的上映在票房上与口碑上取得了双赢的佳绩,这是近些年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里一部具有纪念意义的佳作。
这部影片的产生无论是对于中国电影、中国戏剧还是导演本身的事业来说,都有着特别的意义。
陈凯歌导演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杰出代表,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已经蜚声于国际。
电影《霸王别姬》在当时的国际影坛掀起了一阵热潮,也是通过这部影片,中国的戏剧以另一种更为观众熟知的方式走向了国际舞台。
陈凯歌导演对于中国的传统戏剧,特别是京剧有着一种尊重与热爱,电影《梅兰芳》是导演继《霸王别姬》之后向中国京剧致敬的又一部力作。
电影以京剧名伶梅兰芳先生的事迹为主要线索,以人物为主线,以故事为牵引,在整部电影中贯穿了多场京剧表演,虽然影片的主要演员都不是专业的京剧演员,但是京剧的魅力和风采通过他们的表演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就是在尊重商业选择的基础上又充分把握了京剧的精华,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的确是一部商业与艺术相结合的优秀电影。
《梅兰芳》是一部传记性质的电影,它的重点在于对梅兰芳先生的生平进行讲述,但是在这根主线背后,穿插着艺术、时代、人生、爱情等众多的命题,也就是通过这种表现手法,梅兰芳先生的形象在电影中才得以更加鲜活,因为电影展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位京剧大师,而且回归到平凡的个人,从人性的角度带给我们更多关于人生、关于时代的感悟。
二、电影《梅兰芳》的叙事手法传记性质的电影,自然离不开对人物生平的描述,叙事是电影刻画人物形象时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法,电影《梅兰芳》同样如此。
整部电影都以纪实性的叙事方式来展开,没有跳跃,没有蒙太奇,导演选择以最朴实的方式来对一代京剧大师进行讲述,这种贴近真实的手法是对大师的尊重,也同样是对观众的尊重。
(一)以故事为引线电影的叙述往往需要通过故事来进行,在故事中推进电影情节的发展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
电影《梅兰芳》也是通过三段故事的描述来完成整部电影的叙述。
导演对这三个故事的选取也自然是别有用心,因为即使是对于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只是通过三个故事也恐怕难以正确客观地展示,更何况是在中国近代京剧史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梅兰芳先生。
所以故事的选择对于编剧、导演都是一种挑战。
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导演能传递给观众的东西毕竟有限,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篇幅上都决定了无法对梅兰芳先生的生平进行一个详尽的叙述,过于蜻蜓点水的方式又难以体现电影的深度和价值,于是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均衡,是导演必须要做的重要选择。
电影选取的三个故事,分33别3 从梅兰芳先生的事业、爱情和国家命运来展开。
第一段故事自然是梅兰芳先生出道时的故事,与十三燕京城对垒一战成名,由此揭开其京剧名伶的生涯。
第二段故事讲的是梅孟之恋,梅兰芳与孟小冬的恋情是整部电影在爱情观上的一种表达,导演传递给观众的是一种“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爱情,在这段爱情故事的背后,有着艺术与艺术之间的惺惺相惜,也有着艺术与人生之间的心酸无奈。
第三段故事是个人与国家命运相关的体现,在一个大的时代面前,在国家生死存亡面前,京剧大师表现出来的气度,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心怀与气度,更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气节之所在。
艺术需要一种品性,大师的品性就是通过这种在困境中的坚持与抉择得以体现。
这三段故事,虽然简短,但是它的确从不同的角度对梅兰芳先生进行了解读,从平凡的个人到一代大师,这期间的坚持与选择,痛苦与困惑,放弃与舍得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展示。
应当说,这部电影的成功与这三个故事的选择有着直接的联系,它诚实、客观,不避讳我们人性中可能出现的懦弱与心动,这不是一部歌功颂德的电影,它用一种真实的表达让观众感受到大师的人格魅力以及京剧的艺术魅力。
(二)真实与虚构的结合电影《梅兰芳》作为一部传记性质的电影,我们强调它是一部商业与艺术结合的典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电影。
作为一部艺术电影,那么它必须尊重艺术、不能过多进行杜撰与再创作,但是电影《梅兰芳》的再创作特征却是极为明显的。
真实与虚构的结合,是这部电影在叙事方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诚然,梅兰芳先生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影片中无论是对于梅兰芳先生生平的处理、还是与之相关的人物都进行了再加工,这种再加工也并不是凭空捏造或者无中生有,只是对客观存在的人物进行了一些角色的调整和改变。
导演的这种处理手法是值得认可的,因为我们在对核心人物进行描述的时候,总是会涉及与之相关的人物,一个人物形象的伟岸往往伴随着另一方形象的渺小,这是种艺术处理的手法,但是对于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并不是一种尊重,这应该是编剧对电影人物进行再加工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在电影中,梅兰芳先生的出名得益于与十三燕的一战成名,在历史上并没有十三燕这个人物,但是电影对十三燕的表达总是让我们不难想起另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谭鑫培先生。
黄马褂、翡翠帽是电影给我们的主要暗示,梅兰芳先生与谭鑫培先生在历史上的确有过擂台比赛,但是这并不是梅兰芳先生出名的主要原因,影片中表现擂台赛的场面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也不尽客观。
但是十三燕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使影片有更多的可能性与看点,这种真实与虚构的结合,不仅仅是十三燕一个角色。
影片中梅兰芳先生的挚友邱如白先生,在真实的历史上应该是梅党的代表齐如山,影片中梅孟之恋的故事也与真实有着差异,在现实中,梅孟之恋的结果应该是孟小冬成为梅兰芳先生的妻子并且最终离异,孟小冬最终嫁给了上海滩的大佬杜月笙。
这些真实与电影的差异,在虚虚实实中将影片逐层推进。
(三)历史与艺术的融合无论是平凡的个人还是蜚声于国际的大师,他的命运终究要与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艺术只有在经过历史的洗礼以后才能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影片《梅兰芳》中的第三段故事,就是对个人、国家、民族、历史的综合性讲述。
影片对梅兰芳先生的讲述在时间跨越上大概有 50 年的时间,这 50 年也是近代中国翻天覆地改变的 50 年。
影片开始时出现的大伯被戴上了清政府的纸枷锁,这个纸枷锁也是后来梅兰芳先生在其演艺生涯中一直苦苦寻求答案的象征,从清政府到袁世凯、从袁世凯到抗日战争、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是一段中华民族从屈辱中走向成功的救赎之路,导演没有将历史的阴影融入影片之中,因为历史总是太过于沉重,对历史的渲染可能会带来喧宾夺主的效果,每一个个体都是时代与历史的产物。
当我们将影片定义为京剧大师的传记性质电影时,就必须弱化历史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