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时期戏曲电影回顾

合集下载

贵州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历程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历程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历程研究贵州少数民族电影,是贵州少数民族生活和文化的影像记录,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作为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宝贵素材,贵州少数民族电影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十七年”“七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

一、“十七年”(1949—1966)贵州少数民族电影在国家政治话语的主导下,“十七年”贵州创作了两部少数民族电影,分别是《秦娘美》和《蔓萝花》,均由贵州电影制片厂与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这两部电影的播映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效应,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它们取材于民间传说,采用新颖别致的侗族戏曲和苗族音乐舞剧的艺术表达,结合当时的时代语境呈现复杂的民族斗争和多彩的民族生活。

《秦娘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以戏曲样式探索贵州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

影片讲述的是一对侗族青年男女争取自由婚姻的故事。

善良美丽的侗族姑娘秦娘美与勇敢坚毅的侗族青年珠郎相爱。

可是侗族“姑舅表婚”的陋俗不允许他们在一起。

迫于压力,他们逃离家乡来到七百贯洞。

七百贯洞的地主银宜看中秦娘美的美貌,假意收留他们,暗中却勾结地痞流氓杀害了珠郎。

侗寨乡亲们帮助悲痛的秦娘美设下美人计,引诱银宜上山为珠郎报了血仇,也为地方除了恶霸。

导演孙瑜借助侗族民间传说,以戏曲的叙事手法,建构了一种简单模式:勇敢的侗族民众与残暴的侗族头目构成一对互相对立的戏剧矛盾,以前者战胜后者为结果。

在此背景下,插入对侗族爱情、歌舞风光,侗寨、鼓楼等民族风情的渲染。

《蔓萝花》是“十七年”贵州少数民族电影的又一经典影片。

电影取材于一个美丽的苗族民间传说。

在创作成电影时,导演在原剧本以爱情为内容的基础上,加重了蔓萝与恋人阿倒约与当地恶霸黑大扬之间的激烈矛盾与斗争,表现了苗族青年们敢于反抗、敢于改变野蛮现状的英勇精神。

影片以优美的苗族风光为背景,配上娓娓动听的民歌,使古老的民间传说焕发出全新的艺术魅力。

“十七年”时期的贵州少数民族电影以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带给大家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

经典的意义:戏曲电影《天仙配》

经典的意义:戏曲电影《天仙配》

经典的意义:戏曲电影《天仙配》作者:王婷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1期【摘要】1995年由石挥导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影响力最大的戏曲电影之一,为之后的戏曲改编电影提供了经验,具有范本意义。

它的出现离不开当时的历史环境,导演将黄梅戏与历史空间相结合,成为戏曲改编电影的范本。

本文试从历史空间、文本内容、戏影相融、表演等方面对这部电影进行探讨。

【关键词】戏曲电影;《天仙配》;历史空间;内心体验中图分类号:J905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006-02戏曲作为一门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电影作为舶来品,进入中国后,注定与戏曲结缘,从“影戏”一词中即可见一斑。

影戏是中国人初识电影的核心概念,戏曲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生、发展轨迹及美学变化。

戏曲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独有的一个片种,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戏曲电影是“用电影艺术形式对中国戏曲艺术进行创造性银幕再现,既对戏曲艺术特有的表演形态进行纪录又使电影与戏曲两种美学形态达到某种有意义的融合的中国独特的电影类型。

”①1905年,中国电影史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出现,它拉开了中国人自己拍电影的序幕,同时,也拉开了戏曲电影的序幕。

之后,商务印书馆还专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拍摄了《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形成了戏曲电影最初的形态和特点,于是,在电影这一艺术出现伊始即形成了戏曲电影的第一次高潮。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导演费穆陆续拍摄了戏曲电影《斩经堂》《生死恨》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原则下,戏曲作为旧文艺走上了改造之路,这一时期大量戏曲电影的拍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亦是戏曲电影最辉煌时期。

有数据显示,十七年时期共摄制的戏曲纪录片有121部,其中包括1955年由石挥导演、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56《七品芝麻官》豫剧1979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56《七品芝麻官》豫剧1979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56《七品芝麻官》(豫剧)1979年————————————————————————————————作者:————————————————————————————————日期: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56《七品芝麻官》(豫剧)1979年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56《七品芝麻官》(豫剧)1979年2011-07-26 21:36:04| 分类:戏院|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56《七品芝麻官》(豫剧)1979年剧情简介:明朝嘉靖年间,奸臣严嵩专权,其妹是乐侯之妻一品诰命夫人,她纵容其子程西牛强占民女林秀英,林家不从,竟将林秀英父兄活活打死。

林秀英含冤上告,五台官员慑于权势不敢受理,批转清苑知县唐成审问。

唐成虽系七品小官,但不畏权贵,依理公断,机智沉着,巧妙斗争,终将严氏击败。

演员介绍: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牛得草是该剧唐成的扮演者之一。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这句唱词更是被牛得草唱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

1998,这位演艺高超的艺术家因病在郑州逝世,终年65岁。

牛得草技艺精湛,唱、念、做、舞俱佳,既讲究程式规范,又力求贴近生活,既有大家风范,又有乡土气息。

他的代表作有《七品芝麻官》、《卷席筒》、《三不愿意》、《作文章》、《挑女婿》等。

续集《七品知县卖红薯》剧情简介清苑县县令唐成押解犯有命案的诰命严雪姣进京复审,途中却接到了“护送诰命”的圣旨。

一气之下,唐成贴出了“回家卖红薯”的告示,遂后令书童、老班头和他一同前往京城。

唐成把严雪姣送到京城严府。

严家兄妹将唐成关在门外,直到三更没有动静。

太师严嵩、其妹严雪姣密谋于密室,企图让唐成放弃林秀英一案。

唐成为民作主的决心已定,他当街卖起红薯,并一路卖到国公府。

当朝国公徐延昭公正严明,一心保国。

当他获知实情后,依唐成之计,带唐成去见皇上。

评戏曲电影《梅兰芳》

评戏曲电影《梅兰芳》

评戏曲电影《梅兰芳》评戏曲电影《梅兰芳》1.传记片的历史与人性——评戏曲电影《梅兰芳》电影艺术是一种综合性艺术,给人以高度的审美享受,其门类众多,纷繁复杂,传记片作为其中的一种,主要是指以历史上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为题材的一种影片,由于电影自身的虚构本性和娱乐性功能,使得传记片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可以合理虚构,增加艺术色彩。

《梅兰芳》便是以历史人物梅兰芳的生平事迹为题材改编的传记片,影片讲述了梅兰芳从少年到晚年传奇的一生,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在混乱的时代下,真实的挣扎着的梅兰芳。

一、电影《梅兰芳》中“矛盾”的梅兰芳影片一开始便是梅兰芳大伯的遗嘱,告诫梅兰芳戏子即便唱得再红,在人们眼中也是“下九流”,被无端戴上纸枷锁,梅兰芳大伯唱了一辈子戏,临终遗言便是希望梅兰芳不要再唱戏了,这也便预示了梅兰芳的尊严一生所要承受的践踏。

在电影中,被太后赏了黄马褂的十三燕对想要改戏的梅兰芳说“咱们戏子是下九流,改来改去被外边人说我们朝三暮四”,红透半边天的梅兰芳登门求见邱如白,邱母赶忙给周围的人辩解自己儿子认识的不是唱戏的梅兰芳。

出生在戏子之家的梅兰芳并没有因此而自卑自怜,他331把唱戏当作终生热爱和追求的事业,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炉,创造了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并把京剧带向世界,梅兰芳生在一个混乱又灰暗的时代,但是他出淤泥而不染,心性纯良,不谙世事,固守原则,决不妥协,他” 质本洁”的个性与“下九流”的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也讲述了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爱情,二人因同撑一把伞浪漫邂逅,又因一出《梅龙镇》暗生情愫。

而爱情对于梅兰芳而言是奢侈的,他的原配福芝芳说“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邱如石则用策划枪击案这样极端的方式,不允许孟小冬毁了梅兰芳身上的艺术源泉——心上的孤单,在其他人的眼中梅兰芳是属于艺术的,爱情这种东西会消磨掉他身上的神圣感,这是世人所不允许的,这段唯美的相知相恋最终只能以遗憾作结。

戏剧的创作

戏剧的创作

戏剧的创作中国当代戏剧回顾建国三十年的戏剧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即十七年创作期。

创作方法:由于受政治气氛及文学的政治要求,作家的创作基本上是沿着现实主义的道路进行的,无论是老作家,还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的都始终沿着这条路走。

在理论界起决定性作家的是陈涌。

时间:57年以前是戏剧的发展阶段,有多样的题材,多样的形式,而且创作热情很好,57年到66年是戏剧的繁荣时期。

1、57年前的创作。

戏剧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政府的态度上。

49年10月成立了中央戏剧学院,1951年文化部做出了“整顿和充实”文工团的决定,并在这一年6月的全国文工团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央各大行政区及大城市设剧院或专门化的剧团”,“以逐步建设剧场艺术”。

在此前后我国有名的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人艺、中青青年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等)相继成立,并且上演西方古典和我国四十年代的话剧创作,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因为戏剧本身就比其他文学样式在情感上更容易交流,它是集作家、导演、演员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

《白毛女》演出时小战士拿枪要打死黄世仁的扮演者(吓得一身冷汗),群众用土块、白菜叶扔他。

57年前的戏剧创作的重点在话剧上,在创作上出现了三部有影响的作品。

①、十七年第一部有影响的话剧《红旗歌》。

由刘沧浪创作,鲁煤执笔。

描写工人的生活,赞扬了工人在工作中的热情,表扬了工业上的民主制度,批判了工人中存在的落后作风,这部作品为以后的戏剧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提供有力的经验。

②、《战斗里成长》胡可编剧,描写解放前夕部队生活。

③、《龙须沟》老舍。

1952年1月在北京人艺上演,通过北京的变化和新旧社会的对照歌颂新社会和人民政府,是解放初轰动剧坛的作品。

以上三部戏剧被称为当代戏剧的开山之作。

1953年到1957年被称为十七年戏剧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也是戏剧创作的进一步阶段。

这时期比较集中的是反映工业战线和工人、农民劳动的作品。

浙江越剧现代戏的历史、现状与反思

浙江越剧现代戏的历史、现状与反思

戏剧研究 ┃ Drama research浙江越剧现代戏的历史、现状与反思■ 杨斯奕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越剧现代戏的发展经历了“十七年”时期的繁荣和新时期的一度低潮,直至新世纪后创作热度再度回升。

尽管浙江越剧现代戏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市场竞争力较弱、创作人才缺乏、艺术风格单一、舞台过度包装等种种问题。

在提升艺术质量、打造精品剧目增强奖项竞争力的同时,浙江越剧现代戏还需在开拓市场、吸引观众、培养人才等多方面发力,才能保持真正长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浙江;越剧现代戏;历史;现状越剧诞生于浙江,兴盛于上海,流行于长三角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越剧既有江南水乡民间文化基因又饱受海派都市现代文化滋养,创作表现现代生活的现代戏独具优势。

越剧现代戏显示出越剧艺术从古典向现代转化的觉醒,关注时代命运、宣传进步思想长期以来更是越剧现代戏的特点。

1946年袁雪芬演出的《祥林嫂》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成为“新越剧的里程碑”。

1947年尹桂芳所在的芳华剧团创作了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社会黑暗的《浪荡子》,演出后反响强烈。

1943年到1945年,浙东根据地社教队创作的《血钟记》《桥头烽火》等宣传群众踊跃参军、支援抗日以及反映革命烈士事迹的越剧现代戏还曾在抗日宣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稳固和发展。

一、“十七年”时期浙江越剧现代戏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后,越剧现代戏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周恩来强调“越剧也要表现新生活”,“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的越剧需要共同前进”。

1952年,经浙江省委指示,为加强表现现代生活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包括十名男演员在内的一批文工团员通过选拔加入越剧队,后改编成浙江越剧团并专门组建实验男女合演的演出队。

同年剧团就移植沪剧现代戏《罗汉钱》演出了越剧男女合演的第一部大戏。

“越剧皇后”姚水娟主动担任媒婆的角色为青年演员配戏。

1952年年底至1953年年初,该剧在杭州的胜利剧院连续演出41场。

《越剧影视剧的发展分析5500字》

《越剧影视剧的发展分析5500字》

越剧影视剧的发展分析影视剧是一种影视艺术,它以中国传统戏曲为表现对象,以影像为手段,从侧面将戏曲与影视充分结合起来,戏曲可以改编自大众化的影视剧而登上戏剧舞台。

越剧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京剧,除京剧、昆曲外,它还是第一部由影视剧制作的地方戏。

它的特点是比京剧、昆曲少一些繁琐的程式,因此,表现形式更加自由,更适合影视摄影和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

女性演员占主体,剧目大多以“才子佳人”为主题,更符合影视、电视剧、传媒等大众娱乐文化的审美趣味。

在戏曲研究从影视走向舞台的过程中,戏曲影视片研究的中心必然是二者结合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分为以下四个方向:戏曲影视片本体研究、十七年戏曲电影研究、新时期戏曲电视研究以及新世纪以来戏曲与影视媒介关系研究。

在戏曲影视片的本体研究方面,早在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时,徐苏灵就在1956年发表的《试谈戏曲艺术片的一些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戏曲艺术片”的概念,并将其与传统的“舞台艺术记录片”做了区分。

《电影艺术词典》则将戏曲片定义为:“戏曲片,我国民族戏曲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个片种。

”中国艺术研究院高小健编著的《中国戏曲电影史》中说:“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特有的类型之一。

就其属性来说,戏曲电影基本还应该是以戏曲为主导的电影。

”1戏曲电影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完整的艺术作品。

对其概念和特征的界定,学术界已达成共识。

关于戏曲电视剧是20世纪80年代以地方戏曲影视剧为对象的电视剧作品。

万曙发表的《戏曲影视——一个新的艺术形式》中就提出这“是经过一次转型的艺术形式——电视与戏曲的结合。

”贾德荣王凯浩的《戏曲电视剧断想四题——分类、改编、创作、节奏》中则进一步定义与细分了戏曲的电视市场,认为“电视戏曲大体上可以分为戏曲实况录像(舞台纪录片)、电视舞台剧(舞台艺术片)、戏曲艺术片、戏曲专题片、戏曲电视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戏剧和电影之间存在着相对的差异。

关于戏曲电视剧、电视剧的命名问题,争议颇多,至今仍未解决。

类别·冲突·人物——论“十七年时期”歌颂型喜剧电影批评

类别·冲突·人物——论“十七年时期”歌颂型喜剧电影批评


对 于喜 剧类 别 的 讨 论 是喜 剧 批 评 的第 一 个 焦 点 。在 这 方 面 篇题 为 《 试 论喜 剧 》 的文章 很有 代表 性 7 。作 者根 据毛 泽 东延 本 文为 河 j E 省 社 会科 学 基 金委 托 项 目研 究成 果 之 一 ,项 目名 安讲 话 中对 讽刺 手法 的论 述8 把 喜剧 分 为两 大类 ,讽 刺性 ( 暴露 称为 《 中国 当代 电影 批评 模式 的建构 ( 1 9 4 9 - 1 9 6 6 )》项 目号 为: 性 )喜剧 和 歌颂 性喜 剧 。讽 刺性 喜剧 又 分 为两 种 ,即 反映 敌我 矛
新 中 国成立 后 ,电影 的 商业 功 能被 大大 弱 化 ,宣 教 功能 被强 化 。商 业意 义 上 的类 型 片不 可能 产 生 ,但 具有 相似 题 材 、情 节和 美 学 意趣 的 电影在 五 、六 十年 代 出现 得 并不 少 。对 于 这些 电影 , 当 时的批 评 界 不可 能用 “ 类 型片 ”来命 名 ,而 是用 颇 具 中 国特色 的概 念— — 样 式—— 来 指 称那 些 在题 材 、风 格 、美 学趣 味等 方面 具有 相似 性 的 影片 。 当时 ,有 批 评 家将 具有 明显类 型倾 向的 电影 分 为 : 喜剧 片 、惊 险 片 、传记 片 、 儿童 片 、神 话 片、 歌舞 片 以及 戏 曲艺 术 片 和 纪 录性 艺术 片 等 多 种 样 式 。在 这 些 样 式 中创 作 成 绩 较 大 、批 评 界讨 论较 多 的有 三种 样 式 :喜 剧 片 、戏 曲片 、惊 险 片 。其 中,喜 剧 电影批 评 是是 本文 论述 的重 点 。 十 七 年 时期 ,更 具 体地 说 是 1 9 6 3 年之 前 , 中 国先后 出现 了两 次 喜剧 片 创作 的高潮 。第一 次 高潮 是 l 9 5 6 —— 1 9 5 7 年 “ 百 花 ”时 期 , 出现 了以 《 新局 长 到来 之 前 》 、 《 不 拘 小节 的 人 》 、 《 未 完 成 的喜 剧 》 、 《 球场 风 波 》等 为代 表 的讽 刺 官僚 主 义 、形 式主 义 的喜剧 电影。 。第 二次 高潮 又 分为 两个 阶段 ,第 一 阶段 是 1 9 5 9 年以 《 五朵 金 花 》 、 《 今 天 我休 息 》为 肇始 的、 1 9 6 2 年 达到 高潮 的以 歌颂 好 人好 事 为主 的喜 剧 ;第 二 阶段 是讽 刺喜 剧 的复 兴 ,出现 了 《 女理 发 师》 、 《 抓 壮 丁》 、 《 满 意 不满 意 》等 用 讽刺 手段 反 映 人 民 内部 矛盾 的 影片 。针 对 两 次高 潮 、三 类喜 剧 的 电影 批评 也 相 应 地大 体 分 为三个 不 同 层次 。喜剧 电影虽 然通 过 讽 刺手 法 反映 了 人 民 内部 矛盾 ,体 现 了创 作 者 可贵 的社 会批 判 意 识 ,但 两次 讽刺 喜剧 电影 发展 最后 都 以 悲剧 结 束 。 《 新 局 长 到来 之前 》 等 电影 上 映 之初 得 到 了肯 定 ,但 后来 在 “ 反 右 ” 中受 到严 厉批 判 ;第 二批 讽刺 喜 剧 电影 在八 届 十 中全 会 强化 阶级 斗 争后 也遭 到严 厉批 判 。 所 以 ,真 正对 喜剧 电影样 式 进行 讨 论 的主 要 是关 于歌 颂 型喜 剧 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年时期戏曲电影回顾十七年时期戏曲电影回顾(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戏曲电影艺术趋于成熟的时期。

新中国诞生后,百废俱兴,在大规模恢复国家经济的同时,在文化战线对旧文艺进行改革,特别是对和广大群众有密切联系的各种地方戏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面深入的“澄清舞台形象”的改革活动。

1950 年底,文化部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进一步将戏曲改革引向深入发展。

1951 年1月,又以周恩来总理的名义,发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同时《人民日报》发表了“重视戏曲改革工作”的社论,都指出:中国戏曲遗产极为丰富,继承这种遗产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能不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不能不常常被封建统治者加以各种歪曲,用做麻醉毒害人民的工具,因此,必须按照毛泽东同志早已指出的“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的原则,分别好坏,加以清理。

对于宣传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爱祖国、爱自由、爱劳动、宣扬正义及善良的戏曲予以鼓励、推广;对于鼓吹封建奴隶道德,鼓吹野蛮恐怖或猥亵淫毒行为,丑化与侮辱劳动人民的戏曲坚决加以革除。

经过几年时间深入细致的审查剧目,修改剧本,并对地方戏曲普遍地加以挖掘、改革、发展,并鼓励各种戏曲自由竞赛,促成了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崭新局面。

在此基础上,文化部于1952 年10 月至11 月间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展览了几十种戏曲剧种的百个剧目。

其规模之大,在中国戏曲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次会演,是对人民政权下进行的一次历史性的戏曲改革成就的大检阅;也是各地方剧种第一次会聚在一起互相观摩、互相学习、自由竞赛、促进发展的大好机会。

会演并对优秀剧目和表演进行了评奖,进一步推动了全国戏曲的空前繁荣和发展。

在这之后,各省又相继举行了地方性的戏曲会演,各种剧种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党的抚育和扶植下,在戏曲艺术的大花园里发芽、开花。

例如在1954 年10 月举行的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就有35个剧种的158 个剧目参加了演出。

同时,文化部又于1956 年4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了普遍的剧目整理、挖掘工作。

全国各地竟发掘出51867个剧目。

这是有史以来,我国第一次群众性的大规模的对戏曲遗产的挖掘和清理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戏曲舞台呈现出空前的一派百花争妍的繁荣局面,从而也带动了戏曲电影的飞跃发展,使50 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前半期这10 年间,成为我国戏曲电影最繁荣的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共摄制了90部左右的戏曲片。

特别是1956年至1963 年这一时期,大多数年份,每年生产的戏曲片都在9部至13部之间,真是我国戏曲电影丰收的时代。

不仅产量高,而且拍摄成影片的戏曲剧种多种多样,地方风格、特色丰富多彩,使这一时期的戏曲电影真正称得上是一派“百花齐放”的景象。

更为突出的是,戏曲片的艺术质量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戏曲艺术与电影艺术和谐的结合,产生的艺术魅力强烈地吸引了千千万万观众,使戏曲电影成为我国观众非常喜爱的一种片种。

一直到现在,给观众留下优美印象的许多戏曲片,几乎都是这一时期摄制的。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是以一批地方小戏搬上银幕而拉开我国戏曲电影繁荣发展时期到来的序幕的,如老艺术家黄佐临导演拍摄了锡剧戏曲片《双推磨》,林农导演拍摄了评剧戏曲片《小姑贤》,陈铿然导演拍摄了桂剧戏曲片《拾玉镯》,徐苏灵导演拍摄了汉剧戏曲片《宇宙锋》等。

这些戏曲片都短小精悍,只有五六本长度,但在当时深受观众喜闻乐见。

接着,上海电影制片厂1954 年拍摄了越剧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在50年代首先轰动一时。

原舞台剧在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时,曾荣获剧本奖与演出一等奖,同时,饰演祝英台的袁雪芬获得荣誉奖。

这个妇孺皆知、深入人心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美传统故事,通过抒情的越剧来表现,又作为我国解放后第一部彩色片搬上银幕,使该剧大放光彩。

这是袁雪芬与范瑞娟继《祥林嫂》之后,在银幕上又一次成功的合作。

饰演梁山伯的范瑞娟,表演温厚典雅,嗓音深厚淳朴、凝重圆润,其唱腔旋律优美动听,既有迂回跌宕、错综变化,又能层次分明、和谐统一,有着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1954 年4月,周总理在日内瓦专门打电报给正在捷克参加电影节的范瑞娟,让她专程到日内瓦陪同卓别林观看《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戏曲片。

这位世界艺术大师看得簌簌泪下,连连称赞这是部好片子,夸奖范瑞娟的梁山伯演得好,希望中国多拍这类影片。

他并对中国记者深有所感地说:“你们有数千年的文化,希望你们能充分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你们的成就会吸引整个世界的。

”卓别林不仅肯定了中国电影与戏曲结合的成就,而且意味深长地指出了它发展的光辉前景。

就在当年,这部戏曲片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第8 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音乐片奖”;第二年,又在英国举行的第9 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映出奖”,这是国际上对我国戏曲电影艺术成就的肯定。

在60 年代初轰动一时的另一部越剧戏曲片是海燕电影制片厂与香港金声公司于1962年合拍的《红楼梦》(徐进编剧,岑范导演)。

这是将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搬上越剧舞台,再搬上银幕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创造,也是徐玉兰与王文娟继1959年拍摄了越剧戏曲片《追鱼》之后,又一次成功的银幕合作。

这部影片不仅在国内引起极其强烈的反响,而且在港澳轰动一时。

许多人反复观看多遍,仍然兴趣甚浓,可见这部影片的艺术魅力何等强烈。

最主要的原因是饰演贾宝玉的徐玉兰和饰演林黛玉的王文娟,在银幕上成功地再现了《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所塑造的两个主要人物的丰满形象,因而获得了广大观众承认。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5年摄制的评剧戏曲片《秦香莲》(徐苏灵导演),是继“梁祝”后又一部轰动影坛的戏曲片。

这部影片是根据经过加工整理的评剧拍摄的,它吸收了滇剧和梆子等剧种中一些好的东西,保留了传统评剧的精华。

评剧是流行于北京、天津及华北、东北各省的一个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距今约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它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晰,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音乐曲调流畅自然,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它的形式活泼自由,善于表现当代生活。

饰演秦香莲的演员李再雯,即著名的筱白玉霜(或称小白玉霜),她是被誉称为“评剧皇后”的白玉霜的养女。

长期以来,她在评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的现代和古代妇女形象。

如《小女婿》中的杨香草,《家》中的瑞珏,《苦菜花》中的母亲,《杜十娘》中的杜十娘。

《秦香莲》是她的代表作。

秦香莲是一个勤劳、善良、刚强、勇敢,不为权势所屈的我国古代妇女的典型。

筱白玉霜为创造这个人物的舞台及银幕形象,注入了她全部的心血,将人物感情的发展变化表演得层次清楚、绘声绘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影片在拍摄上细腻刻画了人物不同的心理变化,突出展示了几场重场戏,并适当运用了实景,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而又不妨碍演员的表演,整部影片是甚为动人的,因而得到观众热烈欢迎。

受观众欢迎的评剧戏曲片,还有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摄制的《刘巧儿》伊琳导演和1963年摄制的《花为媒》)吴祖光改编,方荧导演,这两部戏都由新凤霞主演,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评剧原来以特有的悲切、凄凉的音调,抒发旧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和不幸遭遇为最大特点,所以评剧演出的传统剧目都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前述的《秦香莲》就是很符合评剧表现特点的,因此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50年代初,评剧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评剧由低沉的悲调变为欢乐的喜调了,新凤霞就是这个变化的杰出变革家。

在现代题材的《刘巧儿》这出戏中,新凤霞以欢乐、明快的喜调表现了新社会妇女翻身后的爱情和斗争,充满了喜悦和欢乐,使这个现代题材的剧目成为脍炙人口的流行戏曲。

从此新凤霞清新甜润、玲珑婉转的唱腔风靡全国,长久不衰。

她在《花为媒》中塑造的张五可这一形象,也是争取自由、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可爱妇女形象。

这个戏拍成电影以后,更加引人入胜。

由于筱白玉霜和新凤霞的卓绝演技,也由于电影艺术与评剧艺术的和谐结合,使评剧成为全国观众心目中一个优美的剧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赏。

1955 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黄梅戏戏曲片《天仙配》)桑弧改编,石挥导演*由于它具有优美的唱词,动听的民歌格调的音乐,细致朴素的表演,歌颂劳动,歌颂爱情等特点,因此,这部影片一经问世,即不胫而走,众口皆碑。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

流行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的毗邻地区。

最初多演小丑、小旦为形式的“两小戏”,或再加一个小生的“三小戏”,后受青阳高腔及徽剧影响较大,还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解放后,在音乐方面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旋律更为优美,遂改称黄梅戏。

在《天仙配》中主演七仙女的严凤英,不断吸取昆剧、京剧、话剧的表演艺术,极大地丰富了黄梅戏音乐的表现力。

黄梅戏由民间小戏发展成为一个有影响的戏曲剧种,严凤英做出了很大贡献。

她成功地主演了一批优秀的传统戏和现代戏,如:《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江姐》、《白毛女》、《党的女儿》等。

严凤英创造的七仙女形象,既是神仙,又是村姑;既大胆又聪明,既热情又勤劳,她把这种身份、这种性格体现得绘声绘色。

特别是把对董永诚挚的爱表现得非常深沉动情。

再加之王少舫将董永也塑造得朴实、敦厚、可亲,因此,使七仙女与董永的神话爱情,具有很浓的人情味和强烈的真实感。

从而便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天仙配》这部戏曲片由舞台到银幕,改编得是比较好的。

导演石挥充分发挥了电影的特长来处理这个神话题材,用电影的分场,丰富了天上和人间的环境特色,这是舞台所难以做到的。

尤其神仙变化的一些场面,运用电影特技处理,效果甚佳。

在影片中,巧妙地吸取了民间戏曲中的一些手法,如七仙女下凡后从清澈的小溪中倒映出自己的影子,用扇一遮,便幻化出了一位村姑。

此外,也生动而真实地表现了神话的境界,如土地老人三次问槐树的时候,槐树发生了三次变化;七仙女被召回天宫时,阴森的云际中出现的天神,天地间倏忽变化的萧索景象;与开头在悠扬的仙乐声中,苍茫的云海里隐现出巍峨的楼台殿阁,以及七位仙女拨开云头望见的美丽的人间景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仿佛自然界的景物也都结合着人物的命运和感情而发生共鸣,这种动用电影技巧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增强了这个神话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