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 改革范围比戊戌变法还大
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

1901年4月,清政府宣布成 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推行新 政的中枢机构,任命奕劻、 李鸿章、荣禄、 王文韶、 鹿传霖、昆冈、瞿鸿禨为督 办政务大臣,张之洞、刘坤 一为参与大臣。 1901年7月,刘、张会衔连 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育才兴学、整顿中法、吸 收西法),系统提出兴学校、 练新军、奖励工商实业、减 冗员等内容,成为清廷变法 的蓝本。
治。……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晚 近之学西学者,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 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着(内外臣工)各
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
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各抒
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
——(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
五、社会改革
允许满汉) 六、其他改革 革新供米制度,发展铁路建设(1901.6) 命令草拟商法(1901.12) 各省征收烟酒税(1903.12) 减少宫廷费用(1903.12) 设立难民营收留流浪者和失业者(1905.6)
3、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第一,首先表现在数量方面的激增。据不完 全统计,1872-1900的30年间,民族 资本主义工矿企业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厂 家有156个,资本总额5000万元;而 1901-1910的10年间,新设厂家340 个,资本总额1亿多元,无论是企业数目 还是资本总额,这10年超过前30年的一 倍以上。速度明显加快了。
材料一:太后哭罢,复自诉沿途苦况,谓连日奔 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 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 已,采秫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 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 望达旦。晓间寒气凛冽,森森入毛发,殊不可耐。 尔看我已完全成一乡姥姥,即皇帝亦甚辛苦。今 至此,已两日不得食,腹馁殊甚。
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摘要:本文通过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政治力量对比,经济基础对比,民智程度对比,探究了其对于近代中国改革的历史启迪。
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素质较高的民众、经济基础的发展、政府的强有力之下,我们的改革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政治力量对比、经济基础、民智正文一、政治力量对比。
在戊戌变法之前,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了,可是洋务运动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其本质并不是以根本方式改变中国落后状态,而是如何避免圣道沦亡,如何师事洋人;最根本的它并没有将中国政治观念代入近代国际的框架之中。
因此,正是由于其没有将改变中国政治观念纳入其改革的范畴以内,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势力才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戊戌变法却把改变当时中国的政治观念纳入了变革的范畴,其目地是想从政治观念的改变进而致使政治制度的改变。
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政治力量对比把,主要的政治力量分为,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
而在清政府之中,又分为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顽固派和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变革派。
不难看出,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变革派和立宪派的的观点十分契合,于是他们一拍即合。
但是,当时中国政治力量以清政府为首,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顽固派又是清政府的绝对意志,因此,戊戌变法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只能以光绪皇帝软禁宫中,六君子喋血宫城落下帷幕了。
接着,随着时间的推演,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清政府势力不断衰弱,随着慈禧太后的罪己、变法护权而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
为何慈禧太后会改变其政治态度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其一,随着庚子之变和西狩的经历,对百姓艰苦生活的真正体会,由此而产生的内疚心里,是促使慈禧太后政治态度由顽固守旧向变革进步的重要原因;其二慈禧太后面临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一方面帝国主义不断讹诈中国,中国不断丧权辱国,另一方面国内民族矛盾突起,反满的呼声越发强烈,统治阶级内部群臣改革呼声不断壮大。
当然最最主要的还是慈禧太后希望借助新政——宪政,富国强兵,巩固权力,恢复自庚子之变后的权威。
清末新政

19世纪30年代,议院、三权分立、公民自由这些观念随着传教土闯入中国。历经被国人视为海外奇谈、异端邪说等阶段,整整费时70年,终于为主流文化所认同。清末新政中,以留学归来人员为骨干、包括本国学堂毕业生所组成的新知识阶层已经形成,他们纷纷被各种新政机关所吸收,推动着官场文化更新。
功亏一篑说明什么?
至于经济自由的法制化,是1904年初接连颁布《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后的事。其中规定“凡设立公司赴商部注册者,务须将创办公司之合同、规条、章程等一概呈报商部存案。”与国际惯例一样,办企业仅须登记注册即可。
与此同时,现代财产所有权亦相应逐步确立。《大清民事刑事诉讼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凡左列各项不在查封备抵之列:一,本人妻所有之物。二,本人父母兄弟姐妹及各戚属家人之物。三,本人子孙所自得之物。”这表明财产所有权已从家庭甚至家族所有转变为以个人为本位。这些法律条文的出现,意味着主流文化开始承认个人财产权的正当性。
一、清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明显的发展。首先是民办工业发展较快,各类工厂不断增加。其中特别是1909和1910两年,设厂就多达二千八百余家(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第11页。)。达到了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年设厂数目的最高峰。同时,投资总额也迅速增加:1906、1907、1908三年,共投资五千三百多万元。年平均投资额近一千七百七十万元,年投资总额也达到了初步发展阶段的最高峰。其次,民办矿业也有所发展:在1895—1910年的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段里,兴建的民办矿业共八十家,较著名的,如1908年,湖南长沙梁焕奎兄弟的华昌炼锑公司,炼的锑质量较高,“成色在世界着名之英京廓尔逊之前。”(《湖南省志》《近百年大事记述》第245—246页。)第三,中国民族资本的商业和金融事业也有所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同帝国主义列强的竞争力量。
中国近代史纲要易错归纳2

●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宋教仁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的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1919年~1949年这个时期,中国仍是半殖半封社会性质●民权主义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1927年后,官僚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广州代表是陈公博●全国一大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大体是代表阶级和阶级的政党●北洋军阀是在清末由袁世凯一手培植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孙中山亲自参加或领导的是二次革命和(1917年7月到1918年5●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包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强学会●在《救亡决论》中最先喊出“救亡”的口号●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从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五四运动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上和上的准备●五四远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1925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了工人阶级应当领导民主革命的明确主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人数不多,经济实力不强,但在政治上有着很大的重要性●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大/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1927年,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后,阶级控制了全国政权●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国民党统治的建立,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孙中山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辛亥革命未推翻封建统治(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但未推翻封建统治,后来袁世凯又复辟)●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戊戌变法雷同,史称清末新政(1901-1911)●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没有国共合作,不会在短时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之一,另外一个是君主立宪制)●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都信仰马克斯主义●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的《文学改良刍议》●20世纪初期,中国曾以俄为师类的俄指的是和●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对其办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理解全面的是:反帝反封建●中国一大确定的任务与目标,包括领导工人运动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能够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党正确分析了国情●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负责人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提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这个地位是没有崛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军阀,官僚和政客●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了共产党员一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方式,最早提出这种方式的是●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彻底否定封建土地制度●与以往军校相比,黄埔军校的特点有: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同等重要,以及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异同辨析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异同辨析“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是晚清相继发生的两大改革事件。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是于十九世纪末由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通过光绪皇帝发布诏书推行的;清末新政是在二十世纪初在西太后主持下,通过颁谕展开的。
前者昙花一现;后者则历时十年,并取得了一些突出成果。
但是,这两大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却大相径庭。
戊戌变法,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潮流加以肯定,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而对清末新政,则因为是由清朝政府自己搞起来的,又加上了“讨好帝国主义”的罪名,却不管客观效果如何,就被说成是反动的,还称之为“假维新”、“伪变法”,其实这是不够公平的。
本文仅就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异同及各自在历史上的地位等问题,谈些粗浅看法,就正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一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都是在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总形势下发生的。
戊戌变法是于甲午战败受辱之后,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以康有为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维新派挺身而出,喊出了“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宣传、奔波,推进了维新运动向前发展,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心。
康有为还多次上书,争取光绪皇帝站到自己一边,最后,终于把变法运动推向高潮。
当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之后,以义和团为组织形式的,一场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又在中国大地上展开。
广大义和团群众,高举起“扶清灭洋”的旗帜,把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者,到1900年5、6月间,斗争达到了高潮。
这时,“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攻占了北京。
西太后携光绪皇帝及自己的亲信、宠臣逃离北京,帝国主义强盗的铁蹄,践踏了京、津、张、保及东北各省的广大地区。
西太后在逃离的同时,下达了镇压义和团和向帝国主义投降两项命令。
义和团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去了,清朝政府接受了帝国主义列强提出的议和大纲十二条。
此后,帝国主义又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封建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1895年以后又得到发展,而1899—1901三年,投资额比前三年大大减少,其平均投资额,几乎仅相当于前三年平均投资额的三分之一(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第649页。
人教版 历史选修一 9 4 戊戌政变 课时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 9 4 戊戌政变课时作业及答案[人教版]历史选修一:9.4[戊戌政变]课时作业及答案此套题为Word 版,请按住Ctrl, 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1. (2021·烟台高二检测)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A. 设立京师大学堂B. 废除八股C. 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 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2. 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A. 光绪帝没有实权B. 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C. 封建保守势力强大D. 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3. 英、日等国都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A. 帮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C. 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D. 与他国争夺在华的利益4.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 百日维新B. 戊戌政变C. 清末新政D. 预备立宪5. (2021·苏州高二检测)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 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 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 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 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6.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慈禧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慈禧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关系【摘要】慈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女强人,在清朝末年处于实际的最高统治地位。
在她统治时期中国经历了有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中国也开始走出了闭关锁国。
因此,中国的近代早期现代化与这位女性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不能因为她的一些错误的决策就对她的统治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她在某些方面对中国早期现代化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当然也不排除慈禧太后对中国向现代化发展的阻碍性,我们看待一个历史人物要客观的评价,不能完全对一个人持否定态度。
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慈禧早期现代化慈禧太后使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她在辛酉政变后掌握了中国的政权,统治中国长达48年之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她统治期间中国已经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各种弊病都暴漏了出来,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开始从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思想等方面侵入中国。
正是在慈禧太后统治时期,中国开始被迫进入了早期现代化。
慈禧太后未必是英雄人物,但却是极其重要的历史人物。
作为一个女性,她不失聪明与能干,并在危急的时刻曾尽力维护国家利益,作出了虽不成功,但在当时可称合理的反应。
我们不能一味地责备其误国误民,毕竟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即便是换了统治者,也不见得就会比慈禧太后做的更好。
当然,慈禧太后也充分展示了顽固派的特点,我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客观的看待一个历史人物。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研究多集中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得延误,慈禧实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这些早期现代化措施纯粹是为了内外交困的形式。
本文从慈禧统治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慈禧这个人的性格来分析她和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关系。
一、慈禧太后统治时期中国的历史背景1、1840年以前的中国中国是一个具有很高的内部结构稳定性和牢固性的国家。
传统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中国的传统社会文化结构的牢固性加上统治阶级的顽固性,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一直以来在世界都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由于统治阶级的闭关锁国,闭目塞听。
历史-22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清末新政背景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的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在一起,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广大人民反抗清政府的斗争,尤其是民主革命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实行的。
清末新政目的摆脱统治危机,维护清朝统治清末新政措施①改革官制。
②改革兵制。
有利于近代军队的建设编练新军③改革学制。
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④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有利于民族资’级的发展清末新政的评价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
但实行的结果却适得其反。
清末“新政”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如兴学堂),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如奖励工商),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
清末新政的影响积极影响:1、推动经济自由发展1895年7月19日,清政府发了一道上谕:“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此应及时举办。
”以这一圣旨为标志,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从压制私人资本即剥夺国民的经济活动自由,转变为“恤工惠商”即力求保护和扶植私人资本。
阻力和困难仍然不少,但大体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与此同时,现代财产所有权亦相应逐步确立。
《大清民事刑事诉讼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改革范围比戊戌变法还大
导语:为什么后世总是抬高戊戌变法,而无视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屡次入侵,大清帝国屡战屡败,有国无防,出现了空前严重的
为什么后世总是抬高戊戌变法,而无视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
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屡次入侵,大清帝国屡战屡败,有国无防,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统治危机,陷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乱局”。
在内忧外患之下,中国的统治阶层,也没有束手待毙,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前后连续三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功,拉开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的序幕。
这三者,洋务运动较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专注于引进西方先进军工体系、武器装备,以及近代军队制度,对清朝军队,自上而下,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大换装。
但因为只重皮毛,而忽视实质,清军武器装备虽然提升,战斗力却无明显改变,甲午一战,洋务画皮被戳穿,曾左李胡所主导的军事改革,自此破产。
之后,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以前不问世事的读书人,也加入了在改革的行列,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导的维新派,先“公车上书”,再“维新变法”,闹得轰轰烈烈。
但是,康梁等人目光短浅,毫无远略,支持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最终失利。
更重要的是,变法步子太快,幅度太大,一下子涉及到了几乎所有因循守旧的方面,引起了守旧人士的强烈反弹,也刺激到了慈禧的底线。
于是乎!慈禧一声令下,维新派人头落地,戊戌变法,又告破产!
3年后,中国再次拉开改革的大幕,这次主导改革的,却是慈禧,连清廷内典型的守旧势力的总头目,都坐不住了,要自己主导一场自
生活常识分享。